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4 15:15:18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1)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导言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多通过传真、电话、邮递等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难以起到综合管理、统一协调的效果,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下降。为了适应现新时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内部迅速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将施工项目中的各类图纸、数据资料、管理信息、财务报表及时上传到信息平台中,以利于各部门管理人员通过专用账号登录,进行各类信息的查询、下载和打印,进而实现管理内部信息化的应用。则能有效提高各业务流程的效率,并且能加强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全面保证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工作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建立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体系是建筑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并实现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员管理不规范

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受关键因素“人”的影响非常大。在施工工程的每个阶段,都有人的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就是人的管理,这也是施工管理的基本问题。现场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施工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不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一定的培训和监督,则施工工程就很容易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发生严重的后果。只有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和管理,才能最终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2.2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是建筑工程能够得到良好施工管理的基础。在建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建筑工程的协调,就必须认真的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而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常包括对相关图纸进行彻底的研究,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解决施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预防提前解决。

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来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但是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企业通常都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问题,往往会存在抢工期的现象,如果能够从施工质量的控制为起点出发,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就不会出现后面的险情,从而保证能够提前预防严重的工程隐患,消除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

三、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设计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管理,同时还要保证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等各个项目进行管理。而现在我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真正做到了电脑化、 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的保证对人力和财力的节约。

3.1有利于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不同的部门所进行管理,又因为建筑工程的各个部门所在地点的不同,导致信息和资料在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严重的影响工程的进展速度,导致项目经理等对建筑工程整体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效率下降。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不仅能够将各类工程相关信息和工程资料进行自动的储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对信息技术进行快速的传递,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帮助项目经理等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成本等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及时的掌握建筑工程的所有情况。

3.2有利于提高业务流程的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使建筑工程中各个施工组之间的活动时间有所缩短,使施工建筑中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制,达到合理的进行资源配制管理的目标,从而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依据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组织与计划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为以后在工程管理中的决策工作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依据。

四、加快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让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工程管理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4.1确定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目标

在我国重点投资进行的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要以工程项目的整体生命周期作为研究对象,保证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都能够实现信息化,代替传统的纸质记录,以使工程中信息的交流都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所有信息的储存都能够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部门随时提取与共享。

4.2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现代建筑行业工作流程的的不断加快,导致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和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体系不断扩大,管理的数据量也不断的增大,如果运用传统信息系统就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有效实施。所以,将建筑工程中各个项目的内容进行科学有机的联系,是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部门联合监控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各个项目部门与各方工作形成统一全过程工作环境的基础。

4.3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企业的信息化是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为基础进行的。项目工程的信息化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工作平台,是保证工程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和信息化的基础。对工程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工程要素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因为不同的企业自身所处的情景不同,所以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主线。

4.4 提高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从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国内主要应用的软件及系统包括:财务管理、 工程招投标系统、 单项应用软件等, 对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则相对忽视,进而造成管理系统功能的单一性,难以满足全面实行智能化管理的需求。 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质量、造价、安全等项目的管理要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而相关管理系统及软件的应用则是基础。 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建筑工程各具体项目的管理,可在管理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项目经理在进行各项工作的调整时, 可以依据辅助系统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达到科学、有效管理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改革,同时还是管理的深刻变革。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中,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进程是促进建筑企业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针对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技术的应用效率,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田.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01):69一72

[2]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口〕.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04):36一39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2)

0 引言

从目前看来,对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来说,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创新型人才是其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随着当前计算机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能,才能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不可否认的是,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恒动力。正因为如此,如何培育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困扰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引人深思。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不容置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和注重的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第一,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大幅度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力争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所突破性成绩,从而进一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高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二,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电子、计算机和通信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学习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注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第三,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训练,具备相关方面领域的设计研发能力。第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更进一步说,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门系统的培养之后,既能选择继续深造求学,又能选择在电子科学、电子信息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从事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2 培养方案的设计

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目标,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修订,才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和改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系统、全面地梳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重构。这个顺序依次是: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章节。一般来说,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进行强化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3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面探讨和解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我们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接下来,我们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意见,注重和强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三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化地改革,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毫无疑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性和现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是采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主要体现在: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大幅度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及时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不断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构建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第二,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和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第三,教学手段改革。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展现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制作动感十足的电子教案,才能将电子信息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 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看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雷同的比较多,没有进一步明确区分具体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笼统的进行教学,无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体系。本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探讨之后,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地阐述,接着,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看法,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等等,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鹏飞,李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硬件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12(02).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73-02b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构成:

一个核心就是以培养掌握“工程控制论”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为核心。

三个层次是:(1)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前导、专业课教学为重点的工程知识基础构建层面,奠定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2)以课程设计为兴趣引导、实习环节为能力强化的工程应用基础提升层面,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方法;(3)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毕业设计为过程的工程问题分析解决凝练层面,形成工程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条主线是:(1)以电子电路为脉络的传感器适配与功能驱动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2)以信号处理为脉络的微控制器与可编程器件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3)以网络通信为脉络的嵌入式系统与数字通信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

六个方向包含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和三个产品应用研发方向:(1)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2)全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3)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4)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5)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6)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遵循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标准科学、约束合理、方法优化、过程完整、途径有效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及时反馈调整,达到成效显著的目的。

1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着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目标,按照下列流程进行实施。

1.1 理清人才培养标准与实际教学操作的关系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1)具备工程背景――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

(2)具备工程基础――掌握扎实的工程问题解析理论与技术。

(3)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形成系统的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4)具备工程实现方法――强化工程实现能力与构建工程实现的科学方法。

实际教学操作的任务:

(1)传道――讲解工程问题分析机理。

(2)授业――教授工程问题解决方法。

(3)解惑――解释工程问题的相互关联与系统解决途径。

(4)答疑――提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标准与教学操作的关系:

培养标准是数学期望,教学实践是逼近过程,学生是教学对象主体,教师是教学控制算法,培养模式是过程优化的约束,教学效果是算法实现的性能指标。

形象的说: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就是一个自适应滤波器的工作过程。

1.2 确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约束

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认清学生学习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分布呈现由正态分布向均匀分布发展的趋势,但均值较高;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呈现程式化的态势,高学历高智商,缺少工程背景与意识;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对二者的关联约束是模式创新的关键。

1.3 提出学生的普适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准则

对于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学习方法采用课上听讲与课后研习强化的方法比较适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采用课堂引导与课后思考强化的方法获得认同。对于教学来说,前期以基础知识和专业背景的强化为主,后期以知识融合和工程意识的方法构建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普适的,据此,构成了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

1.4 调整教学与实践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在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衡量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和配套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上,建立课程信息关联与反馈机制,通过三个层面与三条主线的认知与实践,做到解决问题时“瞻前顾后”、“统一协调”,逐步使学生建立并形成工程问题解决的系统思维方式方法。(表1)

1.5 强化工程控制论对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影响

理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根据选择或改变研究途径、设定假设或约束来绕开难点往前走,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指导性原理与方案;

而工程问题的解决由于受到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的硬性约束,必须做到模块化与系统化的统一,即模块要做的精细,系统要做到优化,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中各模块的相互协调来解决。

这一思想在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中得以阐述并成为中外系统工程界的思想基石。这一工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工程创新理念产生影响,通过专业教学与实践不断深化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法的理解,形成系统工程意识。

1.6 形成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从以下三点上体现有效性:

(1)从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实践环节的建立与完善上,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点,不断调整与更新,达到针对核心培养目标下的有效。

(2)从教师教学工作与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上,根据专业培养主线与方向的归结凝练,不断强化与更新,达到适应三个层面教学实践的有效。

(3)从提高学生工程知识学习能力与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法的实践上,根据依托背景来学习与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思路,不断优化与更新,达到构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有效。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经过近五年的不断探索和反馈调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面向电子信息学科的、工程型培养方向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与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培育方式方法,培养出大量适应电子信息工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印证了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提出了掌握“工程控制论”、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做为支撑在年轻教师队伍中倡导踏实进取、勇于奉献、团队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工作任务,创造了宽松施展空间与创新氛围。

构建了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组成的全新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架构;

做为支撑先后公开出版了四本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凸显了专业培养层面、主线与方向,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系统工程教学水平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做为支撑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业务实习、生产实习内容、毕业设计内容上,针对能力培养和水平提升逐年进行了调整与优化,编写了系列实践教材。

3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实践成效

数字验证了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和三个应用产品研发方向(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在专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上崭露头角的杰出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数已达到专业人数的15%以上,成为学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业务经理和部门负责人。

毕业生信息反馈显示,一个核心、三个层面、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前瞻性,在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升上的潜在作用显著,工程意识与系统工程理念的潜移默化,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表2)。

3.2 建设成果

(1)形成了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网络终端、汽车电子、智能家居。

(2)编写并出版了系列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工程师―制图与制版技术》、《电子系统―仿真分析教程》、《ALTERA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技术》科学出版社,《实用电子电路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电视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构建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工程背景建立――理论教学知识传授――课程实验验证强化――实习环节能力培养――设计环节建立工程意识。

(4)高素质教学与实践团队的形成与凝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充实,已形成一支由年轻博士组成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团队,并经历多年繁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锻炼,凝聚成为踏实进取的团队作风。

(5)构建了高效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创新与实践,凝练出工程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经受了人才市场变化的检验。

(6)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有香江学者1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科研精英12人,科研骨干16人,教学骨干4人。

4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与凝炼,反映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的创新。

近五年来,按照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这一点印证了“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培养核心以及从三个教学层面、三条专业主线、六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型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坚持工程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培养模式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争取各级建设资源,将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效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2):85-89.

[3] 李学农.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188.

[4] 万丹梅.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74.

[5] 李松松,郭显久,曹立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6] 沈献博,姚文华.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见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9):91-93.

[7] 潘君.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46.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兴科技技术,它是将大量信息电子化后,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识别所需有效信息,并且在识别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技术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1精确性

电子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以电子信息工程为依据,主要是针对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检查命令,这些检查命令会在大量的电子信息中及时、准备的筛选出所需信息。这样科学性的管理方式,可以使筛选结果达到较高的精确性[1]。

1.2全面性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和领域,面对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大量信息,如果通过人工来处理信息,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它是通过将信息电子化,再用其信息程序进行系统处理,整个处理过程严谨有序。

1.3高速性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作主要是通过硬件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结合,通过这种运作方式来将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与处理,不仅提高了处理信息的速度,还促进了对硬件设备的研发,从侧面上加快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2]。

2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优势

2.1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众多企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信息更新较为快速,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运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可以使信息的筛选更为严格、广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工作设计方案,从而使得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对企业提升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3]。如图1所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全面严谨的,为了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就要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去信息资源中心库去获取,通过系统筛选来获得所需信息,最后通过数据转换器来传达到各个部门,整个过程时一体化流程,这种流程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2提高管理效率

要想提高企业对信息的管理效率,就要要求企业对海量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由于整个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琐碎性,人工工作很难完成。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传统的人工工作模式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较低,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出现对解决信息管理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有着重大作用,通过这一点,需要各企业提高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的应用意识,着重培养高层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把计算机这一新兴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2.3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为了给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且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管理。在发展和改进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外先进技术的研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方位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4]。

3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安全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处在计算机技术圈中的任何信息都会有信息被盗取、篡改的可能,这不仅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者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对企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在我国,关于信息泄露的事件层出不穷,具体数据如图2~3所示,从众多的信息泄露事件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益计算机技术就成了众多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建立广域网和局域网可以使众多企业保障信息安全,并由此来保证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中国作为一个信息大国,所有人都可能会遭到信息被盗取或篡改的可能,轻则造成信息错乱,严重的还会造成个人信息的破坏。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如果发生信息被盗用或盗取,所造成的的后果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在有效提高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安全的保护,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保障信息的安全。此外,各企业单位还要专门组建信心安全检查人员,要定期、定时开展进行信息安全检查活动,建立专业防火墙、数据库。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养成信息备份的习惯,按时、及时修复计算机漏洞,增强危险意识,在工作中尽量避开危险网站,遇到陌生网址时不要轻易打开或链接,有效保障企业的数据安全,严格保证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安全[5]。

4结语

对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当今社会重中之重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它们的发展早已和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密不可分,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前,我国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的出现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因此,加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安全性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加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安全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安全性的宣传,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全面促进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安全性,使其更加有效地为人们服务。

作者:连及雨 单位:广东长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闵路.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安全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6):205.

[2]袁文韬.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10):14~15.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5)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问题;策略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并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更注重了电子信息工程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实践性运用,尤其是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实用化的操作技能。其次,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相关的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技术设计,操作与选择等多方面有更好的把握,更好的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化的操作水平。最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已经深入到多个不同的领域。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的进步性,但是,新兴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很多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创新性不强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子信息领域,最早在西方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运用,并取得了很大的科技的进步,而我国在最初运用过程中主要以引进为主,虽然在近些年来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究新的技术,但是创新性水平相对还是较为欠缺,尤其是在信息系统的开发的过程中,还没有更好的进行研究与突破,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是这一领域突破与发展的很好的表现,所以,我国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水平,以实现更大的效益。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找到滞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性水平的突破口。

(二)专业性的理论指导有待提高

实践的操作离不开理论水平的指导,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必须要更好的与实践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在新的领域有更高的突破,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还缺少一些较为先进的创新型理论来指导整个电子信息工程的运用与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忽视对理论性人才的大力扶持与培养,忽视营造一个适合学术研究的氛围,所以,这一问题的解决,国家必须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来看待问题,电子在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要有更实际的理论性的突破。

(三)高校对相关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离不开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所以与之相应的,一些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也随之兴起。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有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授的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种。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方对于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规划与选择上还不够明确,另外,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在电子信息课程专业教授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还较为陈旧,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的充分学习。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本身对于这方面的学习的兴趣不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校对于专业性的人才的培养。

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自主研发型水平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研发型水平,国家在这一方面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及时吸取先进的技术,为自己所用,同时,还要适时依据本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运用进行技术突破与创新,让电子信息工程更适合本国的运用与发展。

(二)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策略,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做起,首先,国家必须要营造一个较好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为学术以及技术研究者给予资金的扶持,提高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理论研究者的积极性。另外,对于研究者本身而言,必须要更好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本身发展的阶段,提高研究的深入性与专业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的结合,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实力水平。

(三)高校要不断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在培养专业性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行为主体入手。首先,高校本身必须要根据实际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制定培养目标,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资金投入,在图书馆增设相关书籍。教师在专业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深入的研究与实际的运用,提高自身的实力。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各领域的运用的深入,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共同做起,在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的运用中注重理论指导,同时不断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创新性,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只有多方面全面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6)

一、电子信息工程及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是进行信息获取以及有关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及应用。它涵盖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方面。上世纪90年代电子信息工程兴起以来,它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至本世纪初,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应用涉及到办公、金融和产品交易等多个领域。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改变了整个世界。它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每年约以30%的速度增长,其它相关产业投资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与移动互联网联系紧密,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的迅猛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各类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一种网络技术。它将相互分散和独立的一些计算机通过网络协议的方式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网络结合体,每个计算机之间一般用电缆、双绞线、光纤或通讯卫星等作为连接介质。让些计算机能够共同使用信息和数据,网络内硬件与软件的各种功能共享,实现一个网络资源共享系统,集中处理和管理数据和信息。按计算机网络范围划分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局域网LAN的区域一般在10千米范围内,广域网WAN覆盖范围大,最大范围可达一个国家或为形成洲际网络,城域网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一般是覆盖一个城市或几十千米范围内。计算机网络主要技术包括网络结点、网络系统、资源管理等方面。网络结点是提供网络计算资源的工具,其主要包括高端服务器和集群系统等,宽带网络系统能为网络计算提供高性能通信条件,资源管理是起着资源的描述、组织及管理作用。网络计算能够解决大量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和运算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主要涉及到信息传递、信息安全、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电子设备开发及网络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

(一)信息传递方面应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相互传递。在过去,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纸张邮寄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有效的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和信息准确率高等特点。所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信息传递方面占有很大比重,所处地位十分重要。

(二)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在信息传递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会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譬如,网络病毒对信息的攻击,网络各种软硬件对故障对信息传递的影响等。要有效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从计算机技术方面入手,针对产生网络信息安全的起因,找出有关的计算机技术方面解决方案,提高或改进不合时宜的技术,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效防止和解决电子信息传递过程中安全隐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

(三)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

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广域网技术,它的网络范围广,能将不同城市和很大区域内信息联合共享。在进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广域网用户快速增长,信息量急剧增大。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所以,要想使广域网能够适应新的潮流,就必须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采用信息容量大、传递信息安全系数高的新型介质材料和网络技术,有效解决信息量不足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网络用户做好信息服务。

(四)设备开发方面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离不开电子设备的开发,安全的电子信息工程必须要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做支撑。在开发新型电子设备时必须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不但需要有计算机技术进行精准计算,还需要有计算机网络来模拟实验和运行应用,最终开发出高效和实用的电子设备。

(五)资源共享方面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让电子信息工程在资源共享更加高效、全面。采用TCP/IP协议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更加可靠,真正能够达到网络资源共享目的。

四、结语

实践证明,电子信息工程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其应用已与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适应当今电子信息工程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须不断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不断自主创新,快速高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规模,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江胜.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7)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及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是进行信息获取以及有关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及应用。它涵盖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方面。上世纪90年代电子信息工程兴起以来,它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至本世纪初,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应用涉及到办公、金融和产品交易等多个领域。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改变了整个世界。它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每年约以30%的速度增长,其它相关产业投资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与移动互联网联系紧密,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的迅猛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各类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一种网络技术。它将相互分散和独立的一些计算机通过网络协议的方式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网络结合体,每个计算机之间一般用电缆、双绞线、光纤或通讯卫星等作为连接介质。让些计算机能够共同使用信息和数据,网络内硬件与软件的各种功能共享,实现一个网络资源共享系统,集中处理和管理数据和信息。按计算机网络范围划分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局域网LAN的区域一般在10千米范围内,广域网WAN覆盖范围大,最大范围可达一个国家或为形成洲际网络,城域网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一般是覆盖一个城市或几十千米范围内。计算机网络主要技术包括网络结点、网络系统、资源管理等方面。网络结点是提供网络计算资源的工具,其主要包括高端服务器和集群系统等,宽带网络系统能为网络计算提供高性能通信条件,资源管理是起着资源的描述、组织及管理作用。网络计算能够解决大量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和运算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主要涉及到信息传递、信息安全、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电子设备开发及网络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

(一)信息传递方面应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相互传递。在过去,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纸张邮寄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有效的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和信息准确率高等特点。所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信息传递方面占有很大比重,所处地位十分重要。

(二)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在信息传递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会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譬如,网络病毒对信息的攻击,网络各种软硬件对故障对信息传递的影响等。要有效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从计算机技术方面入手,针对产生网络信息安全的起因,找出有关的计算机技术方面解决方案,提高或改进不合时宜的技术,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效防止和解决电子信息传递过程中安全隐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

(三)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广域网技术,它的网络范围广,能将不同城市和很大区域内信息联合共享。在进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广域网用户快速增长,信息量急剧增大。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所以,要想使广域网能够适应新的潮流,就必须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采用信息容量大、传递信息安全系数高的新型介质材料和网络技术,有效解决信息量不足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网络用户做好信息服务。

(四)设备开发方面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离不开电子设备的开发,安全的电子信息工程必须要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做支撑。在开发新型电子设备时必须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不但需要有计算机技术进行精准计算,还需要有计算机网络来模拟实验和运行应用,最终开发出高效和实用的电子设备。

(五)资源共享方面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让电子信息工程在资源共享更加高效、全面。采用TCP/IP协议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更加可靠,真正能够达到网络资源共享目的。四、结语实践证明,电子信息工程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其应用已与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适应当今电子信息工程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须不断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不断自主创新,快速高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规模,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江胜.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8)

1 电子信息工程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仍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更好的发展。

2 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应用

2.1 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在进行电子工程建设的时候,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作为操作人员一定要对出现故障之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简单的说,在故障发生之前会有一系列的征兆信息,针对这样的信息,就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准确的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且还要在故障发生之前对其进行处理。如变压器渗漏油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故障,在进行这种故障处理的时候,一定要详细的分析它的分解气体,随后找出故障存在的位置,从而对其进行检修。因此,在电子工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使自动化控制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并且还能够提高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就加快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

2.2 对电子工程进行智能控制

在电子工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智能化控制,这样就能够对电子工程进行远程、无人化以及自主化控制。同时由于传统的电子工程只可以控制单一的对象,并且在进行人工操作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出现失误,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并且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以及为智能化控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在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以智能化电梯为例对其进行分析,由于电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将门禁连接起来,并且对系统中的总线和电梯进行控制;随后用户在使用智能化电梯的时候,电梯输出器将输出一组信号,并且将这些信号与电梯的按钮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电梯智能化控制的目的。

2.3 优化电子工程的设计

在进行电子工程建设的时候,应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对产品进行优化,从而就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由于传统的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达到标准的很少,并且在完成设计之后进行修改的难度也比较大,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所以在进行电子工程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 CAD软件和遗传算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设计,并且还能够提高电子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在电子工程领域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时候,作为操作人员不需要任何模型都能蛑苯拥慕行操作,所以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模型中不确定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和作用。由于传统的电子工程主要是通过实际应用模型来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并且这种类型的模型在制作的时候又非常复杂,以及制作的数据也有很大的变化,针对这样的现状应该采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就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工程中,信息化体系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在不断的发展,并且采用了性能比较高的CPU芯片,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同时在这种体系中,还可以运用LED显示器技术,这样就能够显着的提高系统的显示功能,主要是因为这种显示器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并且很好携带。再次电子工程中,还应用了互联网和封装技术,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技术能够促使产品的生产流水线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还能够减少支出的成本。

3 电子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3.1 性能发展方向

针对现在的形势,在电子工程中,信息化技术在这些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其一是趋于高效化,对电子工程来说,速度和精度是重要的指标,而高速的 CPU芯片、 CPU控制系统等能够有效的利用和改善系统中的动态和静态特性,从而就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电子系统的速度和效率;其二是朝着柔性化方向发展,首先在电子自动化中,其主要包括群拉系统和数控系统,针对这样的现状,要想确保群控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要确保么一个生产工艺流程的具体要求就能够非常完整的进行执行。然后要高度的重视数控系统中,很强的可剪裁性和覆盖面性,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的需求。

3.2 信息化功能方面的发展

3.2.1 用户界面的图形化

这种功能主要是说,在自动化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关联的时候,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交叉口处的一个重要接口。同时其对于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操作和使用都有非常有利的作用。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窗口或者菜单直接的对其进行操作,并且快速的进行编程、图形模拟等。

3.2.2 科学计算的可视化

这种功能最显着的优势特征就是很容易理解,并且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既可以运用语言和文字,同时还可以利用图形、动画等来实现。

3.2.3 高性能

在电子工程中,由于PLC不仅能顾帮助用户在程序中很快的进行修改和编辑,并且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应用程序,从而就促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其还可以对于电子工程设备的安装也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工程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因此,作为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其研究的力度,从而确保电子信息工作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利用。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9)

1概述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两者在此过程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需求与技术契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的基点,在现实中解决应用问题、突破技术难点则是前者应用于后者的任务与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更迭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首先,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本身不同步,或者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不协调,均会导致在应用中技术难以契合、衔接的问题。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薄弱环节,例如信息安全问题,网络拥堵问题等也日益明显。此外,由于网络连接需要强大的硬件、软件支持,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局限性,而且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这些问题也都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造成阻碍。[1]本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特征,分析两者在应用中的技术与需求契合层面,以优化应用结合,拓展应用范围,实现共同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领域,涵盖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独立于单纯来自具体行业领域的渗透和发展。[2]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电子工程和电子工程相关产业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就需要不断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本载体,对电子信息系统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包括电子设备和相关系统的发展方向和信息的有效处理等方面。从当前电子工程技术发展阶段的内容来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体系的兴起和产业链分化的出现,多行业跨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大量的新产业发展带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有效地促进了各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克服一个又一个行业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3]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基于项目管理的自动控制、工程科学计算和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科学计算中的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学科,而工程技术的特点是在促进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工程预算与设计分析中的主要作用。第二,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在具体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状态报告和项目绩效报告,关键活动形成一系列的施工工作,项目经理将需要立即掌握,然后整理和统计计算机的功能。第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目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建设中。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最广、信息内容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它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包括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等形式的信息资源。当前,三网融合是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互联网在宽带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中,在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业务的网络互联与资源共享。[4]三网络融合将使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也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为满足不断提升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电子信息领域需要融合各个行业、领域的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必然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需要本着解决社会需求中迫切问题的思路,并以推动行业、领域乃至国家技术发展为目标。这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传输的高速与高效,信息传输手段更为便捷,渠道也得到了拓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框架下,电子信息工程的构建便以实现准确高效的网络传输为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研究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拓宽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的应用层面,丰富技术成果,创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在实践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能提升技术的融合性,创新应用问题解决方法与途径,促进工程技术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框架下,设备主要通过互联来实现信息传递、存储等功能,其技术具有三大优势。首先,在应用层面,计算机技术具备信息传递速度快、存储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准确度、信息数据的利用率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第三,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也能给予很大保障。

3.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层面

3.2.1信息传递电子信息工程领域需要及时、准确传递信息,同时对数据信息的保密性有很高的要求。然而,限于技术瓶颈,单一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数据信息传递、存储、共享、加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技术特点与优势很好地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这些要求相契合,能弥补电子信息工程在信息传递与共享中的短板,提高其信息运用能力与效率。在具体应用实践中,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最大的数据速率、缓解拥塞现象,要有足够的数据接收终端以及处理速度。网络管理者应综合考虑带宽与数据流量的大小寻找最优点火平衡点,既保证数据传输流量及速率的最大化或者最优化,也尽量避免或缓解网络拥堵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中继节点在网络中会设置一定量的内存,暂时需要转发被称为“队列”的数据包,随着网络的扩展,路由拥塞控制更新会导致节点增加,数据传输成本增加。路由节点上的内存过大,队列容量过大,可能导致数据包传输延迟过大,导致计算机网络性能恶化,内存太小,队列容量过小,导致网络承载能力小,更容易发生拥堵。因此,应通过网络通信协议互连多核独立计算机,通过管理软件以及通用操作系统对多台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混合,实现多用户之间的信息和资源的传输和共享。[5]

3.2.2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是现代技术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是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签名,即所谓的数字签名,也可以称为电子签名,它对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数据的完整性、身份认证、匿名性和不可否认性。(2)信息隐藏,是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其包含特定信息(进程或数据),对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不可访问。信息隐藏可以消除和防止非法入侵者通过分析获取数据。[6]网络信息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不允许泄露给未经授权的单位、个人等用户,未经授权的进程禁止调用,强调所有的网络信息只能被授权的用户使用。虽然网络本身也会有一定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情况复杂、环境多变,往往会导致一些机制和措施收效甚微或无法发挥作用。另外,网络运营商和机构用户更关注网络应用效果,往往会忽视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和管理。正是因为如此,安全措施在实际环境中很难达到标准要求。维护网络数据安全必须采取多维、立体的发展路径,在安全体系中应充分考虑网络数据库安全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和改进,甚至对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进行了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数据库的安全关系到个人数据、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的安全。

3.2.3技术升级人工智能电子设备应用的普及,依赖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则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为例,在计算机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手机接入的模拟信号网络,技术升级较为缓慢,手机功能也很有限。而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领域后,实现了飞速发展。从2G、3G到现在的4G、5G网络,手机功能模块随着通信网络的升级不断提升性能,实现了数据传输要求速率更快、传递更准确、推送更全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促进了通信网络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提升以及通信设备的升级。[7]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10)

一、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可使档案管理环节更透明,为档案管理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是为利用服务的,让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任何一项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档案管理,无论是实物档案还是数字化档案管理,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追求最大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已全面普及,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追求档案管理效益最大化形成了制约,档案管理引入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档案信息化需要做的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 是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数字档案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归档、利用及数字管理的全过程,具有可扩展和实用的特性。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二是要充分掌握档案管理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提高档案管理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认真研究,合理规划

现有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手工的管理模式,检索及统计困难,管理效率较低,成本高;

2. 大量的图纸归档和保管的时间长远,易遗忘,并且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 需要时查找繁琐,不易找到。

这就需要依靠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为设计图纸的利用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档案室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工程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情况制订档案信息化的科学规划。档案信息化实施应贯彻“突出重点,分步进行”的原则,对档案室优秀工程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先行数字化,早日满足大多数利用者的需求。

(三)加强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涉及的专业广,工程设计人员众多,形成的电子图纸数量庞大,内容复杂。电子图纸的整理工作是设计部门与档案部门共同担负的责任,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有效整合电子图纸的信息资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设计院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电子文件归档不及时

在设计过程中电子文件缺少过程控制,电子文件分散在设计人员的电脑上,收集比较麻烦,造成电子文件不能及时归档。

2.电子文件完整性问题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归档不同步,造成电子文件归档不完整。

3.电子文件准确性问题

由于设计人员习惯于对图纸的刮改,电子文件没有与纸质文件一起同步修改,造成最终纸质成品与电子文件的不一致。

4.电子文件规范化问题

制图没有规范。设计人员制图时随意使用字体、打印样式等,图签栏信息错误较多,不能保证电子文件中的“工程名称、子项名称、图别、图号”等电子信息的准确性,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核查,重复输入大量数据,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准确性。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是设计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统一标准,规范管理过程。图纸的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更要强调标准的权威性,重视每一个细节。

(四)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强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专业知识、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而且要求在信息加工处理技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除了掌握档案管理学、相关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处理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等,绝不是只懂得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知识或只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人所能胜任的,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管理人员的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努力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学习,成为具有多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优化档案队伍结构,为促进设计院档案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档案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档案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难度之大,仍然远远超出预先的设想。

1.规范性

制定和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电子文件的接收必须坚持规范性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明确生成电子文件的系统和流程。制定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的管理标准、制度等规范体系。

2.安全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采取有力的安全措施,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健全严格的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控制,避免由于法规体系的缺失,造成电子文件监管的失控。

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防火墙控制、访问的权限控制等,对信息数据加密,提高网络安全管理。

3.准确性

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设计文件处于动态过程,内容不断修改,产生大量的图纸信息,电子文件与纸质不相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电子档案的利用价值。

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解篇(11)

西方发达国家MPA学位教育中,将电子政务设为核心课程由来已久,这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先行性。对比之下,在我国MPA学位教育方兴未艾,许多核心课程的设定带有承办学校自身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电子政务这门专业课的设定是颇具争议,有理工科传统的学校侧重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讲授;有文科传统的学校则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的讲授。在MPA电子政务教学中,难以出现具有共识性内容的教学内容;这对MPA专业学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MPA学员的特殊性

MPA即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在实际教学中,MPA学院一般是来自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学习过程中,MPA学员希望学艺是与实践并行的,不是简单学习抽象和孤立的知识单元。MPA学员经常提出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就电子政务这门课来说,则是更多讲授分析不同电子政务系统在实际行政过程的应用,以及系统优劣的评价,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技术组成等纯技术知识并不感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无味。除了上述一般特征之外 MPA学员中还有两个另外两个特征。

其一,MPA学员的社会地位悬殊。具体而言,同一个班上的MPA学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学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员在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又或者同一个班上的MPA学员来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能设定上差异,导致学员在对待电子政务时缺乏认知上交集,往往是一个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信息系统在其他部门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可能是同一个班上的MPA学员的职务也存在差异,有些学员在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而有些学员则在部门中从事最基层的办公事务,这种职务上的差异会造成不同学员在学习目标设定上差异较大,有的是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有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如此,由于学习认知程度和学习目的的差异,给电子政务这样一门极具实践性的专业课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也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二,MPA学员的年龄差距明显,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MPA属于在职教育,对于学员的报名资格仅有工作经历上的限制,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这就造成学员中年龄差距明显,年龄差距在十岁以上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在实际教学中,年轻的学员往往能较好地吸收和理解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各种新的管理理念,较快地接受教学内容,并能同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年纪偏大的学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生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快速消化电子政务中的各种知识,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抵制或拒绝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使得电子政务的教学难度增大。

综上所述,由于MPA学员自身的特殊性,给电子政务这样新设的专业课程提出了诸多教学挑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调整电子政务的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环节。

二、MPA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设定

不可否认,电子政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涉及到信息技术知识和公共行政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代表了当今公共行政发展的总体趋势。作为MPA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电子政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MPA的培养目标。我国MPA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扩展开说,MPA电子政务教学是要培养政府中亟需的电子政务应用和管理人才,非培养电子政务的技术开发人才。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具体的管理工具,需要通过公务员(MPA学员)这样一个载体才能得以顺畅的运转,电子政务的具体技术开发显然不是公务员职务中的工作重点。MPA电子政务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员应用电子政务,而非研发电子政务,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MPA学员的信息意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化工具正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个人而言,形成对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是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信息化时代对个人提出的内在要求。显然,MPA学员不能隔离于信息化世界之外。MPA电子政务教学中也必须以提高学员信息意识为前提,帮助学员理解和认识信息、信息技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只有当MPA学员具备了信息意识,才有可能使得他们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习惯并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日常工作,善于从各种信息中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得我国正在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有用武之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培养MPA学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指的是信息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规范中的新生事物,信息道德充满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于电子政务而言,信息道德包含了电子政务应用过程应遵循的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套明确的信息道德体系,但是在MPA电子政务教学中,必须让学员明确信息道德的重要性,让学员知晓在信息化世界中,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生产政务信息是树立现代政府权威性的关键所在;尊重信息知识产权是夯实政府诚信的基础;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是杜绝信息泄露、确保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建立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是电子政务所引发改革效应的关键所在。只有当MPA学员构建了自身的信息道德,才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方面高效应用电子政务发挥电子政务的良好效应;另一方面不至于缺乏信息道德,而在工作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培养MPA学员的信息技能。电子政务的交叉学科特性表明,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实现都是基于具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广泛、频繁的信息技术应用,就谈不上任何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在电子政务的教学,必须强调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具体而言,MPA学员应当掌握的基础信息技能包括:字处理、电子数据表格、图形或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电子邮件和因特网操作等六个方面。显然,这些基础技能的培养应该因人而异:不同的MPA学员群体对上述六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这些基础信息技能正是电子政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MPA学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的基础知识。

上述对MPA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分解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信息意识前提,信息道德是保障,而信息技能是基

础,三者共同构成电子政务教学目标体系。

三、MPA电子政务教学手段的设计

现代MPA电子政务教学要求教师和学员必须转换各自的角色,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而言,电子政务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讲解者,必须依据MPA学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环节,如在讲授知识之前,通过测验把握MPA学员信息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有效地消除对学员已掌握知识的重复讲授。而MPA学员也不可能是单一的知识接收者,必须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来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例如学员可以将自身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系统应用问题和实际经验在课堂进行分享,提高电子政务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的变化可谓是电子政务教学环节设计中的一个总体性转变,但是电子政务教学不可能完全是互动式参与过程,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刚刚开始建设电子政务的国家而言,有必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进行不同的设计。依据上文对MPA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在不同的目标组成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一个认知问题,涉及不同学员结合自身情况形成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这种认识会直接反映到学员的实际工作中。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现实案例的展现,充分显示电子政务在当前行政管理中的各种优势,让学员形成对电子政务的直观认识。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有效,不能是虚构的案例;同时案例应该是以显现电子政务的正面效应为主,尽量减少具有负面效应的案例出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负面案例。如果大量展示负面案例,可能会使得学员对电子政务形成一种消极认识:即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不好,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或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此还不如不建设电子政务。显然这样的案例讲授无法实现电子政务的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宽泛规定,涉及到信息化世界中的各种他律和自律问题。由于问题的种类繁多,系统讲授信息道德不太可能。相反,通过不同专题的讲授,可以加深学员对信息道德的认识,了解信息道德的重要性。如系统讲授《数字签名法》颁布的前因后果,让学员明晰颁布《数字签名法》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政府公文在技术平台上传输的时候,具有合法效力。如以电子商务的实际交易过程为主题,分析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复杂性,帮助学员认识在信息化世界中信任机制与良好的自律行为的重要性。专题讲授,虽然不能涵盖信息道德的所有领域,但是具有典型性的专题讲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起良好的信息道德基础,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历,触类旁通,逐步完善信息道德体系。

通过互动教学培养学员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与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不同,是技能的扩展而非简单的认知加深。在信息技能培养上,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互动环节,切实的提高MPA学员的信息技能,扩展MPA学员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范围。互动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明确教学的目的,以互动过程实现教学效果。必须指出的是,由于MPA学员对信息技能的需求不同,在设计互动教学培养信息技能时,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学员在信息技能上的实际需求,甚至在一定情况下,由学员提出实际的应用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来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