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7 16:27:12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1)

建设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型企业有完备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组件系统和企业内综合信息网络将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包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减小,企业的生产工作多由知识型人才实施、组织、完成;知识型企业的具备有效生产组合形式的生产组织系统。与此同时,作为面向项目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是整个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建筑设计企业依赖相关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数企业缺乏结构化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1 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结合

1.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的内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对已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的转移、获取、分享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值或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出更大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1]。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划分方式各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扩散、知识应用。

(1)知识获取包括:商业伙伴之间或组织之间原有的知识经过整合、再创造,进而获得新的知识。企业中知识获取主要是将数据、文档等显性知识与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知识的过程。(2)知识转移主要是知识从发送者转换成知识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过程。知识通过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扩大了组织内部的知识,促进了组织创新的产生。知识转换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从隐性到隐性)、外化(从隐性到显性)、结合(从显性到显性)、内化(从显性到隐性)四种形式[2]。(3)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两个步骤。通过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内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4)知识应用是企业的员工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的过程。企业应注重知识的存储、积累、重组,建立开发与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应用。

1.2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技能、知识、手段、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3]。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含:范围管理、整体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九各主要构成部分。

项目有多中过程组成,主要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即具体到项目产品的生成;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项目的管理与组织。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这五大过程。启动是用于正式认可一个项目或一个新阶段的过程;计划是定义项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并制定对应的项目计划;执行是协调项目各类资源,按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控制是都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偏,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收尾是按程序对项目或阶段正式验收。(如图1)

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独立,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知识管理在具体环节有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管理的成功反映着项目团队成功地应用了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互借鉴将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2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仍存在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规缺乏造成的困境较难解决。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设计单位对知识进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与创造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延伸、应用与创新。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这是知识共享与沟通的需要,是人员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体系,需将企业整体战略和知识管理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的知识价值链、形成员工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选择恰当技术工具实施和建设体系,以便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2.1 建筑设计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项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同项目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的主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设计相关的项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库保存;记录所有建筑设计项目相关的沟通与讨论,获取隐形知识;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专业知识、地理知识等的建筑设计项目的术语名词目录和初始数据库;有效选择适合承包商完成设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初步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应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集成,促使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应注意:及时有效提供所需的相关知识,验证恰当、正确与否;记录并收集项目进行中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侧重总结项目的教训、经验及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项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可流通传播的知识形式,打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四个过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项目知识,流入建筑设计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包括:真实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除了项目知识外,还存在外部知识。知识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对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进行反馈。

2.3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支撑系统

为项目设置兼职或专职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源,该机构中包括:负责微观操作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中层指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宏观控制的首席知识官。首席知识官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企业新型文化的创立、知识组织的加强、人员作用的发挥等负责。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以便项目知识的即时采集、在线咨询、远程、交流与传递。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内部网、Internet、外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地图与其他信息技术等。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2)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

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为4个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施工技术知识模块、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和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和《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实习周。施工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和《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实习周。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建筑法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资料》等课程。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周。

研究比较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如围绕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作相应整合,重新选择教材,加强各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管理类的课程进行彻底整合,将原来的《建筑法规》、《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三门课程整合成《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以节省课时。

二、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4门课程已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习题、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录像、新技术介绍等教学资料已上网,供师生使用。专业中的重点建设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推动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全部实行考教分离,以便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改革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方法就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般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练,实行“双师型”教师带特长生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加入WTO,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质量事业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质量已经进入建养并重的阶段,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际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必须采用有效和确定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建筑质量最有效的控制阶段在于设计阶段,项目建立以后能否到达到盈利或预期的效果,是每个业主关心的问题。文章对目前房屋建筑质量中存在问题的统计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并结合工作经验,提出对中国房屋建筑质量管理的改革及对策分析。

1.房屋建筑质量管理与具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房屋建筑质量监督力量较为薄弱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质量中,监督主体多元分散,职能作用难以发挥,一些地方对房屋建筑监督质量人员比较薄弱,基本上是“手心”监督“手背”,监督制度薄弱的问题也比较明。导致监督权威实际上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有些房屋建筑质量监督人员缺乏政治责任感。由于我国建筑质量理念的缺乏,人员配置不齐全的情况,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专门负责监督职能,导致监督无序,甚至流于形式监督职权,监督力量较为薄弱。

1.2 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素质偏低

前在我国一些建筑工程设计师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专业之间配合不到位。建筑工程设计是一门就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工程设计范围也比较广泛,有些工程设计师的缺乏绘图意识、专业技术知识较低。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师,需要具备有良好的综合专业知识,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1]师,缺乏综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意识不强。比如一些工程设计师对施工专业知识认识不清,离开计算机,离开图库,大脑一片空白,徒手根本不能画图,有些工程设计师甚至对职业作用认识不全面,缺乏责任心。有一些工程设计师的思想保守,例如:在结构设计方面,现在很多高层住宅,剪力墙过多过厚,由于刚度过大,导致相对侧移值过小,不利于建筑物抗震。

1.3房屋建筑勘察中设计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在工程勘察项目中,存在思想落后,观念成就,对建筑工程设计缺乏认识和整体概念不理解的问题。政府体系勘察项目较多的违反强多,工程设计的违反一般是一些些知名度高,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老牌甲级院。在工程设计中政策措施框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实施不规范的问题扔大量存在。在设计管理和控制中,没有充分的实施动态管理;以及设计资质较底,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设计院,工程设计机构运作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提高监理 加强建筑质量措施及途径

2.1有待提高监理人员技术和水平

目前在我国一些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专业之间配合不到位。监理是一门就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有些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非监理人员匮乏、专业技术知识较低。现在建筑质量监理人员,需要具[2]备有良好的综合专业知[3]识,但是目前我国监理人员,缺乏综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意识不强。加强监理工作,通过提高试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来提高工程质量,有些地区对建筑监理技术人员分期到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2.2监理方对建筑质量的控制

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力度,加强建筑质量的优质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质量管理的合理与完善,从而维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格地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的质量控制,细分到每道工序及原材料的性能,降低不必要的损失,避免消耗,在建筑工程质量上采取计划定价方式,以保证项目质量的稳定提高,同时也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既要保证建筑质量顺利进行,又要尽量减少投入,提供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施工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建筑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适应施工生产多变形势,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充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合理性。

2.3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治理制度

我国有必要加强建筑质量,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治理措施为了实现投资的预算项目,实现工程设计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设计质量,微观的项目设计人员管理,促进建筑监理管理健康发展。但工程监理质量涉及不深,给建筑阶段等方面带来很多安全质量隐患,从根本上来研究建筑设计人员和项目建设单位的基建人员能有所帮助。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工作中,一项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监理这种手段得以实现,监理是影响每一项建筑工程重要的环节,也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3.结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促进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和管理措施,提高房屋建筑质量人员的素质,加强房屋建筑的防控质量,才能使我国房屋建筑质量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质量管理的合理与完善,从而维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房屋建筑质量项目的安全性和防震性。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4)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民生工程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建筑业将会走向相对平缓的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从消费结构上看,建筑业是最急需发展的产业;从城市化进程来看,社会对住宅的需求量很大,建筑业的市场空间相当大。

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大量服务于一线生产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而建筑行业的高职毕业生将会成为行业改革浪潮中最坚实的后备力量。

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成果

针对我院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图形图像处理、建筑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等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调研组针对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走访企业20余家,发放调研表100多份,通过整理得出下列结论:

(一)建筑私需要大量踏实肯干、服务于一线有技术、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用人单位不在乎学生学历的高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的职业素质,用人比例相对国企而言每年人数大幅度增加,而进入私企的门槛相对国企而言要低很多。学生进入私企后发展的空间相对国企更大一些,晋升的机会更多一些,学生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得以实现。从图表1可以看出私企和国企晋升年限的差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灌输学生的就业理念,改变学生重国企而轻私企的固有就业模式。

图表1

(二)针对企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企业对施工技术员、造价员、档案员、质检员等人员的需求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尤其是毕业三年以后的学生尤其受企业的青睐。

(三)企业对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1)应掌握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具有完成工程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能力;(2)应掌握建筑工程定额及建筑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具有编制建筑工程造价文件能力;掌握预算软件基础知识,具有借助于软件完成工程造价计算及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3)应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小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4)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处理简单质量问题的能力;(5)应掌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管理的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合同纠纷;(6)应掌握建筑工程图识读及相关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7)掌握建筑CAD基础知识,具有借助于计算机绘制建筑图的能力;(8)能够运用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解决工程实际遇到的争议、纠纷等;(9)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10)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11)具有对新的技能与知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12)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能力。

针对企业对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结合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7个职业目标岗位,其中前6个为核心岗位。(1)建筑工程资料员:应用资料管理软件等工具进行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2)建筑工程电算化造价员:应用造价电算化软件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造价及招投标文件。(3)建筑施工员、技术员:应用施工技术知识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关系。(4)建筑质检员、合同员:应用建筑知识进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5)电脑图像设计处理人员:应用电脑进行建筑效果图设计、处理、制作。(6)网页设计制作管理人员:根据需求提出设计方案,进行网站框架设计、美工、脚本设计、动态页面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还包括:网站空间、域名的申请;网站维护、更新件。(7)电脑文员:应用常用软件进行现代办公处理与信息管理。

三、相关岗位毕业生调研的成果

通过问卷调研、电话访谈等方式对2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调研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可以找到教学中的不足,提升学校的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整改,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可以很好地找到教学和学生实际就业所需知识的衔接点,为今后教学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如图表2所示),毕业生通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对比,可以很清楚的谈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很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就业意识差,忽略了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学生间流传着学习的东西以后工作都没用的错误意识。还有毕业生提出学校应加大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让专业课程和就业知识更加接轨,加大实训课程的力度,加快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等。

结合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建筑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能力、建筑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进阶规律设计课程体系。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6)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7)

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在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8)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程项目设计费用约占工程全费用的1%左右,但是其对工程整体投资额影响高达75%。在单项工程设计中,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结构类型、材料选用等,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工程总体造价节约5%~10%,最高可达20%。由此可见,强化设计管理、优化建筑设计、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等,均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有关调查显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责任造成的质量事故约占总事故的35%。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因为缺乏合理的设计,严重影响正常使用;有些工程设计图纸深度不足,专业间配合不协调,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或是停工的情况,这些都与设计图纸质量密不可分。所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图纸设计质量,强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2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业主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忽略设计环节。其原因是对设计阶段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视搞施工招标,让施工单位要让利,殊不知设计阶段的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节约。所以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造成业主对设计阶段管控的忽略。

2.2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近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上一大部分设计业务直接委托设计公司,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设计以不出大的质量问题、能通过施工图审查及各政府审批为标准,多数设计单位未建立图纸审校制度,对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等,造成设计人员失去优化图纸的压力和动力。

2.3建筑方案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结构成本增加,如住宅平面布置不规则,核心筒位置薄弱;立面造型过于复杂夸张,结构设计时难以实现;建筑高度与结构高度计算方式不同引起各种结构超限(如住宅建筑高度按门厅一侧算99.9m,结构按最低一侧算100.5m,结构需进行地质安全评估)。2)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设备成本增加,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与防火、人防分区面积不成倍数,不得不增加设备机房数量;设备管道井布置不合理占用较大面积,引起公摊加大。

2.4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

1)多数建筑设计人员具备理论知识,未参与现场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经验欠缺,因此理论知识无法完全与实践相结合,出现设计成果或图纸构造做法现场无法施工,造成变更修改,影响工程进度及增加造价;2)施工图设计负责人与方案负责人不同,如果沟通不足,现场按施工图施工完成的效果与方案初始效果偏差就比较大,造成二次施工变更修改,增加工程成本;3)设计单位施工图各专业间配合深度不足,建筑与结构专业图纸对不上,结构布置未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如结构梁高引起门洞口高度不足,结构立面边线与建筑图不符,楼梯净高不足等。4)设备专业布置图不满足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如配电室设计面积或尺寸不满足供电局要求,单体内管道井面积偏大,引起公摊加大,降低实际使用面积效率。

3解决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设计服务意识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服务行业。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取决于有高水平的设计队伍,还取决于这支队伍的良好服务。从建筑方案确定、设计合同的签订开始,设计方对建设方服务的关系便确定了。设计图纸变为建筑物的过程就是设计方服务的过程,所以服务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优质服务就是在设计方和建设方建立一座通畅的桥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每个技术人员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展现在设计图纸上,与施工方密切合作,有效地实现设计意图。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2建立设计竟争机制

1)统计错、缺、欠、漏变更单数量,对数量最多的给予公开批评,对数量最少的给予奖励,以激发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优化意识,提高设计图纸质量。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严格实行按比例末位淘汰制度,增加设计人员的压力,从而激发主动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质量。

3.3改变观念,加强设计管理

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完善管理,多数业主忽略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影响,加上近年房地产快速发展,设计单位设计任务不断,但设计水平仍停留在完成图纸、满足规范、通过报批等基本要求上。1)加强业主对设计质量的管控。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标准化管理文件,如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项目建设标准等,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按标准完成设计图纸。业主可选择相对固定的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熟悉彼此的要求和做法,减少设计修改,提高工作效率。2)设计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设计单位要针对业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按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制定相应的图纸审核标准和要点,落实到每个项目中并逐条完成,以减少图纸错缺欠漏,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3)提高方案设计人员的综合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方案设计更加合理,以减少后期施工图修改工作量。4)制定项目巡查及交底制度。根据以往项目总结经验,在容易出错的环节安排项目巡查,如第一个标准层结构施工完成、样板间砌体完成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在特殊节点及重要环节施工前安排交底,如外装修开始前、地下室设备安装前等,以减少因施工错误引起的二次施工修改。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130-04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与文化紧密交融、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产业。当代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压力。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而国内中方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报酬,住宅项目则更少。相较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国外设计师的费用为总造价的11%,中外分工与分益显著“倒挂”。建筑设计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及环节的有效整合。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归纳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何实现价值链各功能和环节的整合,试图解决产业价值链中各要素间协作不充分的难题,提升其竞争优势。

一、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模式

由于创意产品本身就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物,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创意产品在价值链上流通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创造、产出、传递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结合价值链理论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模型,本文以高校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的模式进行分析。

1.创意设计与知识社会化

创意设计阶段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应是创意产品价值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建筑设计院在依靠高校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实现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品。

高校建筑设计除了具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因素外,需要融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意”。

“创意之初”——项目策划:必须先明确企业的理念,设计师再制定设计创意,才能做出绝妙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给予不同视觉下人们的美好联想,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可度,是创意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与普通设计的区别。如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的平台整合材料、能源、电子等学科优势,使有形的设计产品向上关联,在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智能建筑方面积极推进,通过技术专利的社会化实现价值增值,为低碳经济作贡献。

2.产品制造与知识外在化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带头以贯标认证、诚信评级等管理手段,在表达图形、计算书上以“具象化”为目标,如政策、程序、报告、备忘录、战略核计划等。

“初步设计”主要解决技术难题、工种打架、概算等问题,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决定了各专业彼此独立、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如人防、消防与地下停车位设计的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问题。

“施工图设计”可由设计院、也可由施工总承包公司完成,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变更、完善的施工图、预算是产品制造实现的基础,知识外在化得以体现的环节。

3.市场运作与知识组合化

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凭借良好的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场为主战场。向下产业链开发的价值增值可通过项目管理得以实现。

建筑产品是涵盖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投资水平、建筑定位、建设标准、智能标准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

4.商品消费与知识内部化

通过消费环节,创意设计变为流通领域的商品。

通过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投入使用后的跟踪回访、通过项目的评优等管理手段了解消费者的体验。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时总结使用者的建议、好的经验、不足之处以形成简报等内部资料在全院

围内、相关学院、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使知识内部化为下一个“创意之初”打下基础。

二、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格局

1.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特别是一些依托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自90年代始,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教育部部属院校勘察设计院共51家,其中有建筑设计资质的为32家,从业人员约510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以上,人才密集、专业齐全、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2009年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完成合同额约为24.3亿元,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占比为3.91%。高校的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都有几十年的专业设计工作经验,技术力量雄厚。

2.高校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宏观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对建筑工程咨询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从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业务覆盖范围不高,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来看,我国开展咨询业务呈现出业务覆盖面较窄、咨询收入量少的现象,从近几年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公布的工程咨询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只占企业总收入的1.98%。

(2)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使得工程咨询行业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对工程咨询的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甚至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居于世界领先,社会对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内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建筑设计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的传统业务范围,应该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前后相关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为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策略

1.价值营销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整合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强调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为追求目标,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兼顾运作良好并保持顾客亲密度,从而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形成价值链增值。

(1)价值选择,坚守“设计”为主业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为龙头的技术整合型设计总承包企业。如保温、节能一体化的幕墙设计、大跨结构设计、抗震加固专项设计、景观设计、智能设计、室内设计等。

(2)价值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设计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如学生实训基地、投资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等。

(3)价值沟通,与政府、投资方、校领导及全院上下共同提炼企业文化,就每个项目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如通过项目策划等不断调整顾客价值主张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4)价值实现,对于有能力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与管理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经济”为龙头的资源整合型总承包企业。如收购、兼并或结成长期战略同盟,形成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扩大市场份额。

2.创意设计阶段的创新

在创意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策划及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策划,融合我国国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开创性的观念进行的自主创作。

在建筑原创的思想指导下,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可能完全模仿某一种风格和流派,而是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就有开创性的

见解和想法,并从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功能模式的拓展、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在创意设计阶段实现真正的原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知识共享。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充分共享,创意设计阶段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设计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必须向其他团队成员自愿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根据hofsted关于国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示出的权力距离较高,等级观念较强,以及风险回避倾向较高的特征,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出现“唯上是从”的一言堂现象,并且,由于害怕自己新的观点的提出被其他成员否定而不愿意发表新的观点,甚至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团队成员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新想法被别人窃取而利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团队氛围。但是创意产业的产品——“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势必要求企业和团队成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与境外知名设计师积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设计。国内已有与境外合作的多项成功案例。通常外方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水土不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交通、人防、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等环节较难满足当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他们也需要国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景观、经济等各相关专业的深度配合。因此,中外设计师的合作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内涵的精髓,从而满足一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客户的高端需求。

(3)选择性地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与国外的产品内分工合作同样也可以用到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建筑项目中。培育开发国内建筑设计的优秀创意团队,带动国内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会阻碍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形成。这不但阻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阻碍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目前,若要建立符合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体系,还需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进行不断完善。

3.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

高校建筑设计院不仅占据了创意设计这一价值链的制高点,而且还参与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尚未实现价值链各个功能和环节的整合。高校建筑设计院的产品是创意,而将创意这一隐性知识外显化,则是产品制造阶段,即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服务占据最核心环节,所有工程建设投资都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建筑设计理应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服务,前期要参与筹划、可行性研究,要提供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还应完成项目设计延伸服务。要实现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和价值增值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创意企业更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近年来,建筑业不断变革设计理念,开发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采用新的材料,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我国对低碳、绿色和环保的政策要求,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工程的创新。

(2)成本控制。200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须加快推行“代建制”。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离,科学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风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选择性的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采购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这种工程总承包实现了建筑企业功能的整合。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多项基本价值活动,并且节省了一些环节,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采购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通过功能的整合,简化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以实现价值增值。

4.市场运作阶段的创新

在高度竞争的经济市场中,随着理智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企业获胜的关键是调整价值传递过程以及选择、提供和传播优越的价值。

(1)新领域业务的开拓。高校建筑设计院应大力拓展工程项目建设咨询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积极开发新的工程咨询服务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标准日益提升,建筑工程咨询也需应客户需求,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节能和减排、绿色低碳咨询、土地利用与生态环保咨询、安全评价咨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咨询业务。项目运营管理咨询、融资和担保咨询、风险评估和保险咨询、工程审计咨询、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程等新领域业务,为委托方提供全寿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

(2)品牌推广。构建高校建筑设计院营销管理创新机制,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月”。文化月共有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摄影艺术展和优秀员工宣传周等活动组成。通过“企业文化月”的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推进,使员工更满意。

5.商品消费阶段的创新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到个人、定制营销或一对一营销。前期策划团队根据消费群体的分类,指导消费者确定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通过何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绿色建筑一至三星的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2)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纵向一体化深度开发新的专业咨询。开发有明显“本土化”特色背景的利润创新点,通过对投资咨询、景观设计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咨询的服务逐渐形成以我国为龙头的国际分工协作。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10)

二、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130-04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与文化紧密交融、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产业。当代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压力。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而国内中方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报酬,住宅项目则更少。相较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国外设计师的费用为总造价的11%,中外分工与分益显著“倒挂”。建筑设计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及环节的有效整合。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归纳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何实现价值链各功能和环节的整合,试图解决产业价值链中各要素间协作不充分的难题,提升其竞争优势。

一、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模式

由于创意产品本身就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物,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创意产品在价值链上流通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创造、产出、传递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结合价值链理论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模型,本文以高校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的模式进行分析。

1.创意设计与知识社会化

创意设计阶段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应是创意产品价值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建筑设计院在依靠高校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实现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品。

高校建筑设计除了具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因素外,需要融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意”。

“创意之初”——项目策划:必须先明确企业的理念,设计师再制定设计创意,才能做出绝妙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给予不同视觉下人们的美好联想,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可度,是创意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与普通设计的区别。如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的平台整合材料、能源、电子等学科优势,使有形的设计产品向上关联,在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智能建筑方面积极推进,通过技术专利的社会化实现价值增值,为低碳经济作贡献。

2.产品制造与知识外在化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带头以贯标认证、诚信评级等管理手段,在表达图形、计算书上以“具象化”为目标,如政策、程序、报告、备忘录、战略核计划等。

“初步设计”主要解决技术难题、工种打架、概算等问题,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决定了各专业彼此独立、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如人防、消防与地下停车位设计的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问题。

“施工图设计”可由设计院、也可由施工总承包公司完成,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变更、完善的施工图、预算是产品制造实现的基础,知识外在化得以体现的环节。

3.市场运作与知识组合化

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凭借良好的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场为主战场。向下产业链开发的价值增值可通过项目管理得以实现。

建筑产品是涵盖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投资水平、建筑定位、建设标准、智能标准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

4.商品消费与知识内部化

通过消费环节,创意设计变为流通领域的商品。

通过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投入使用后的跟踪回访、通过项目的评优等管理手段了解消费者的体验。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时总结使用者的建议、好的经验、不足之处以形成简报等内部资料在全院范围内、相关学院、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使知识内部化为下一个“创意之初”打下基础。

二、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格局

1.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特别是一些依托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自90年代始,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教育部部属院校勘察设计院共51家,其中有建筑设计资质的为32家,从业人员约510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以上,人才密集、专业齐全、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2009年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完成合同额约为24.3亿元,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占比为3.91%。高校的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都有几十年的专业设计工作经验,技术力量雄厚。

2.高校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宏观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对建筑工程咨询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从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业务覆盖范围不高,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来看,我国开展咨询业务呈现出业务覆盖面较窄、咨询收入量少的现象,从近几年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公布的工程咨询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只占企业总收入的1.98%。

(2)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使得工程咨询行业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对工程咨询的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甚至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居于世界领先,社会对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内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建筑设计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的传统业务范围,应该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前后相关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为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策略

1.价值营销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整合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强调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为追求目标,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兼顾运作良好并保持顾客亲密度,从而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形成价值链增值。

(1)价值选择,坚守“设计”为主业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为龙头的技术整合型设计总承包企业。如保温、节能一体化的幕墙设计、大跨结构设计、抗震加固专项设计、景观设计、智能设计、室内设计等。

(2)价值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设计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如学生实训基地、投资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等。

(3)价值沟通,与政府、投资方、校领导及全院上下共同提炼企业文化,就每个项目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如通过项目策划等不断调整顾客价值主张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4)价值实现,对于有能力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与管理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经济”为龙头的资源整合型总承包企业。如收购、兼并或结成长期战略同盟,形成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扩大市场份额。

2.创意设计阶段的创新

在创意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策划及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策划,融合我国国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开创性的观念进行的自主创作。

在建筑原创的思想指导下,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可能完全模仿某一种风格和流派,而是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就有开创性的见解和想法,并从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功能模式的拓展、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在创意设计阶段实现真正的原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知识共享。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充分共享,创意设计阶段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设计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必须向其他团队成员自愿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根据Hofsted关于国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示出的权力距离较高,等级观念较强,以及风险回避倾向较高的特征,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出现“唯上是从”的一言堂现象,并且,由于害怕自己新的观点的提出被其他成员否定而不愿意发表新的观点,甚至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团队成员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新想法被别人窃取而利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团队氛围。但是创意产业的产品——“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势必要求企业和团队成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与境外知名设计师积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设计。国内已有与境外合作的多项成功案例。通常外方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水土不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交通、人防、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等环节较难满足当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他们也需要国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景观、经济等各相关专业的深度配合。因此,中外设计师的合作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内涵的精髓,从而满足一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客户的高端需求。

(3)选择性地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与国外的产品内分工合作同样也可以用到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建筑项目中。培育开发国内建筑设计的优秀创意团队,带动国内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会阻碍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形成。这不但阻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阻碍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目前,若要建立符合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体系,还需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进行不断完善。

3.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

高校建筑设计院不仅占据了创意设计这一价值链的制高点,而且还参与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尚未实现价值链各个功能和环节的整合。高校建筑设计院的产品是创意,而将创意这一隐性知识外显化,则是产品制造阶段,即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服务占据最核心环节,所有工程建设投资都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建筑设计理应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服务,前期要参与筹划、可行性研究,要提供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还应完成项目设计延伸服务。要实现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和价值增值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创意企业更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近年来,建筑业不断变革设计理念,开发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采用新的材料,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我国对低碳、绿色和环保的政策要求,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工程的创新。

(2)成本控制。200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须加快推行“代建制”。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离,科学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风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选择性的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采购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这种工程总承包实现了建筑企业功能的整合。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多项基本价值活动,并且节省了一些环节,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采购活动中的互动环节。通过功能的整合,简化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以实现价值增值。

4.市场运作阶段的创新

在高度竞争的经济市场中,随着理智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企业获胜的关键是调整价值传递过程以及选择、提供和传播优越的价值。

(1)新领域业务的开拓。高校建筑设计院应大力拓展工程项目建设咨询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积极开发新的工程咨询服务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标准日益提升,建筑工程咨询也需应客户需求,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节能和减排、绿色低碳咨询、土地利用与生态环保咨询、安全评价咨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咨询业务。项目运营管理咨询、融资和担保咨询、风险评估和保险咨询、工程审计咨询、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程等新领域业务,为委托方提供全寿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

(2)品牌推广。构建高校建筑设计院营销管理创新机制,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月”。文化月共有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摄影艺术展和优秀员工宣传周等活动组成。通过“企业文化月”的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推进,使员工更满意。

5.商品消费阶段的创新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到个人、定制营销或一对一营销。前期策划团队根据消费群体的分类,指导消费者确定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通过何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绿色建筑一至三星的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2)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纵向一体化深度开发新的专业咨询。开发有明显“本土化”特色背景的利润创新点,通过对投资咨询、景观设计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咨询的服务逐渐形成以我国为龙头的国际分工协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