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阅读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0 14:58:22

小学阅读的培养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1)

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我在布置预习时每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字词等知识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再如,要培养学会做预习笔记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做预习笔记的内容:1.下节课老师要讲的问题有哪些;2.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3.有哪些重点问题;4.有哪些疑难问题等。学生明确了预习时记什么,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⑴关键性字、词;⑵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⑶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通过作批注,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2)

1.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2.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3.提倡自读自悟,调动思维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3)

小学语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知识内容,语文知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这门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识字和写作。在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阅读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成绩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提高阅读量,掌握更多的词汇。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为了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研讨,使小学生喜欢阅读,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并在阅读后进行合理的反思,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通过合理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由于小学生对一些事物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松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小动物的谜语,然后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搜索答案,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知识内容,最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谜底。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找到学习的关键,最终使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让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知识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扁鹊治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朗读相应的话语,运用合适的语气、语速与音调,找到更好的阅读技巧,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与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事物或事情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人或事,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具有传统的美德,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通过举办竞赛促使学生反复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举办学习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更能使他们热爱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让他们进行写作,并将自己的写作内容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阅读过程更加顺利,就会反复地进行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总而言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是每一位具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应从小学生阅读时的面部表情、阅读的声调、阅读速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时刻鼓舞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语文成绩,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4)

1、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植入。阅读知识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体系的基础,是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服务的。阅读整个思维构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阅读知识来决定的,并且阅读知识还能增强课堂的精彩性,增加课堂吸引力。阅读知识教学的发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小学语文的阅读知识主要包括语文课本知识和延伸知识等体系。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有效训练,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时十分重要的。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出阅读短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现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字的音、形、义的基本特点,能够准确的用这些字组词造句。比简单的依靠教师讲解更有成效,并且学生之间还形成了相互探讨的习惯。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技巧,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1、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个体作为中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洛斯?罗杰斯认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的本质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它要求人们在心理上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和“安全”,从而帮助人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也应该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心理空间上有足够的安全和自由,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项事物和从事某些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开阔眼界的动力,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内容比较具体,形象生动,比较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第一是疑问法。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思考边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唯一的听众》时,就可以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是不是真的听不见?为什么她会说自己听不见呢?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是以境引趣。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文中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被文章所描述的情境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如在学习《长江之歌》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幻灯片等,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情境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且,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导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生动鲜明的导读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做好导读准备工作,以引人入胜的导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他们收益终身。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学生阅读的基础是识字,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一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因此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通过语文课本教学,学生所能遇到的字总是有限的,一些不认识的字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光靠阅读课本是显然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认真指导及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学习了《琥珀》、《大自然的秘密》后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在学习了《丢失的骆驼》和《九色鹿》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格林童话》。并且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的讨论,或是写一些阅读笔记。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阅读,使学生不断的开阔眼界、累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5)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经之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却是发育的最好时期,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能力的发展都是最好时期。老师要把握这段时期,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一、精心的引入

小学生的特点是多动,注意力无法高中集中。倘若课堂无聊,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无法把精神集中在课堂上,自然就无法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在课前做精心的预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很好的引入,就能成功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如在讲《詹天佑》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看看中国早期的铁路,让学生谈谈铁路对我们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会有什么危害。让学生意识到铁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时就可以引入文章正题:“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建造铁路最有名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的故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很好的吸引到课本上,也提前知道这节课主要是要讲什么。

二、增加表演,变文字为立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觉得无聊乏味,而且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时候也能真正的读出感情。但如果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现课文,学生就会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很新颖,并且能够主动的探究文章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讲《升国旗》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升旗手的那种自豪爱国的心境,也能知道任何事情的成果都是需要不断的磨练和联系。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不需要讲课,学生就通过表演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而且完全理解了做人的道理,正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再如《伊索寓言》这课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不仅可以表演课文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自己在伊索寓言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本节课上学到更多的伊索寓言,获得更多的道理。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拉近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小学生在好强、竞争意识强、表现欲明显等特点,也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和背诵,同时课堂气氛很好的被活跃起来,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也就更喜欢语文,并且还自主加强了阅读能力,通过表演将文字立体真实化,突出了课文的特点和主旨,增加了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主创造能力,而且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善恶美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

仅仅是课本的文章,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课内外就要有机的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无限的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是找课外的阅读参考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续写或者是仿写。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需要更认真更仔细的去了解文章的内涵、主旨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技巧,同时写作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如在讲《老师,你好》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一些想对老师说的话,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课文内涵的拓展,并非是假情假义,无病的表达,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文本情感与人文内涵的再次升华。通过这样的写作,与课文很好的结合,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对每次的课外延伸都需要立刻给予评价和评论,还要学生间互相比对,这样学生就能找到差距,找到问题,也能在还没有忘记自己所写的东西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时就很好的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理解、评论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眼前一亮,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总结:小学生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能力发展,因此在这个阶段小学老师要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在阅读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增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阅读的文本结合现实合理有效的安排阅读课堂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发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6)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好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入手,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思想认识,从而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引用培根作家在《谈读书》中对于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人生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看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多多拓宽知识面,从而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老师还可以给大家朗读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词,并把这些古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领会其中奥秘,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更多的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有章可循,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小学生就像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提供一些好的参考书目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老师可以推荐小学生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带插图的书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虽然当前,人们的诗歌观念百态纷呈,但有一点我却可以认同:诗是意象符号系统”[1]。老师可以通过诗歌给大家讲述一些哲理知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2]。

二、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

小学老师可以定期在班里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和心得体会。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的认识。语文老师还可以对大家的读书量进行评比,选出一周的读书之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可以号召同学们向读书量大的学生学习,并为读书量大的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奖励,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和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工作。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老师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很多学生必然会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是、、司马迁等人。这时候,老师可以借题发挥,告诉大家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是读书十分勤奋的人,总理甚至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老师可以号召学生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三、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阅读故事

语文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书中有趣的小故事,并告诉学生故事的出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从一些阅读中的具体细节和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少走弯路,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的缺点,从而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成绩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也弥足珍贵。西方有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引路人。”小学阶段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阅读能力低下和阅读兴趣缺乏的现象,甚至有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提高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引人向善的书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否则贻害无穷。当然,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养成教育中增加新内容,如收集信息的习惯、自习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等。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及早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归宿。

参考文献:

[1]张同吾.汪国真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杨秋枫.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6).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7)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字、词、句、篇的学习,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锻炼和补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需要教师格外重视,高年级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因为高年级小学的学生,字、词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学习、成长,增强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享受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指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自觉、自动地寻找阅读材料,需要学生去实践,而实践的动力就是兴趣和欲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小学生很容易对阅读这一静止、长期、需要耐心的活动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即使是高年级小学生,其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情操,充分感受阅读材料中的细腻情感。小学阅读材料,大部分充满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感人至深的情感,有的是对亲人的无限怀念,有的是对回忆的不断追述,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的是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抨击,不管是什么样的情感充斥其间,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共情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其次,精选阅读素材,引发学习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阅读素材的选择,现在的小学生,面对海量的阅读书目,往往没有具体的标准能依据,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善于从阅读素材中挖掘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放大,这样的阅读文章才是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激起兴趣,并学到一定的知识。关注学习效果,发展学习兴趣。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关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设置不同级别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训练带来的进步。

二、培养意志,自觉阅读

由于高年级小学生有一些字、词、句的积累,但积累量还是基础水平,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培养一种坚定的毅力,让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阅读下去,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毅力,不但有益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有极大的好处,应该说,小学生在学习生涯养成的学习意志,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力、行动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意识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最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榜样的作用有时要比批评教育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的阅读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另外,培养学生的毅力,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完成任务的喜悦,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勤阅读的好习惯。

三、养成习惯,训练阅读

良好的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培养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训练学生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在课堂上严格把握阅读时间、阅读质量,通过长期、反复的限时训练,提高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习惯,并在全神贯注的基础上勤思考,善提问。其次,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最后,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课外阅读的训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补充课堂上缺少的背景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学生通过对言语的品味,能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须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教W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8)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的任务是:传播语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教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小学中年级阅读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它既是低年级阅读的继续,又是高年级阅读的基础。由于中年级学生刚完成低年级阅读的5万字阅读要求,进入40万字阅读的领域,语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知识水平欠缺、独立阅读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在较短时间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使他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平稳地进入高年级阅读阶段。

在本人执教的20年间,大多任教小学三、四年级语文。在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和任务之一便是阅读教学,因为从小学三、四年级起,阅读量增大,问题变深,学生出现不适应,阅读方法技能的形成处于“盲区”。如何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强调以读为主。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进行多样化阅读。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起很大作用。

一、深入了解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中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有兴趣去认识和掌握新鲜事物,渴望掌握更好的方法,并且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情感性。例如,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书,喜欢教师的生动语言描绘,喜欢名家名篇的朗读等。学生对这些产生了兴趣,就推进他们向阅读文本靠近。随着走进文本内容,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社会情感,形成初步的价值、道德观,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阅读中,要遵循“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规律来指导学生阅读,使之对文本内容逐步加深理解。

二、发掘动力,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兴趣是人们从事阅读的动力,但是光有阅读的兴趣,没有方法和技巧就达到阅读目的,有的学生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小学生内在阅读动力,小学生阅读非常需要强大的动力源泉,现今社会语文交际日益频繁,内容越来越广泛,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提升自己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就要适时创造条件,促进小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也就是阅读动机。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时,要对学生多创设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其思考和阅读欲望,产生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健康、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三、强化识字,品词析句,夯实阅读基础。

由于学生刚完成低年级学习识字,低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所以识字量比较少,而认识字是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大量识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体会字的音、义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正确读书、看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涵。

要让学生懂得,理解重点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理解句子是理解段的关键,理解段是理解全篇关键。理解了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句、段,才能有助于对文本中心的领会;理解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才有助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理解了感情浓厚的句子,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文章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了在文章结构上有重点作用的句子,才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精心指导,悉心掌握方法。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掌握文本知识前提。小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受到美的感染,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然而,良好的阅读能力不是朝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科学的指导训练,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选择读书。一要注意选择读物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二合理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深度,问题创设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同一文章教师在不同的阅读进程中要提出不同问题,使学生经过多次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

2、读书方法。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掌握形式多样化阅读更是进行有效阅读的有力保障。

(1)浏览。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

(2)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展的需要。

(3)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学会写读书笔记的方法:(1)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3)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1-02

语文具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肩负着语言传承的使命,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蒙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学科,需要长期的积累。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强调学生自觉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间接提升小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此外,小学蒙语文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形式,通过不断地探索,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陶冶情操。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教师在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发挥榜样力量,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俗话说,育人者先育己。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教师以身作则,通过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外,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素质和行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迎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思维,真正地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和教师平等沟通,用自己扎实的蒙语文知识基础和技能以及丰富的情感经验和阅历来不断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蒙语文的重要性并没有过多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别重视自身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并且多次强调蒙语文重要性,甚至举例验证,以身作则,同时也将表现较好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学生们向榜样学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教师,在蒙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在蒙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新颖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自觉阅读,快速成长。一般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会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情感触动,让学生快速走进阅读课堂,融入课堂氛围。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根据课堂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对于较短的阅读材料,教师会组织竞赛活动,对于有趣的对话材料,教师会安排情景对话小游戏等形式。

例如,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草原视频及歌曲,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工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视觉和听觉带动学生走进优美的阅读材料,教师在讲授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解析字里行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材料的真情实感,并带动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畅所欲言,勤于练笔。

三、创设阅读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获取基本知识和常识。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学科材料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氛围,带动学生自觉进入课,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认真学习。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情景境和学习环境呢?教师认为,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不断提升自己观察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是情境和环境创设的关键,小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课堂的温馨,感受到课堂以及阅读材料中的美好事物,从而走进课堂,接受课堂,在这个基础上走进阅读材料,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要常常观察所有学生的特性,便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对于耐心不足的学生则激发他的兴趣,让好奇心牵引他自觉学习;对于功底扎实的学生,不断提出高要求,创设高标准,鼓励他勇于挑战。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抓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从小学抓起,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言传身教,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感 现状 途径

所谓语感是指人脑直接理解、快速识别、敏锐洞察以及整体判断语言、语言内涵和规律的过程,而阅读则是人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并且传递信息,以实现理解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合理培养学生的语感,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和认识新课改的要求,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导致学生的语感能力较低。而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过度注重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忽视了鉴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过度强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许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低,无法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没有仔细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语感水平不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2.1开展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有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较低,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情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老班长的话,引导学生体会语句中的含义,感受老班长对同志的关心和爱护,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创建活跃的阅读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讲解《燕子》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燕子飞翔时的图片、动画,让小学生了解燕子的形态和动作,引导学生领悟“痕”字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3正确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准确使用语言文字,引导小学生养成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习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汇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标出重点字词、句子,让学生通过互换、比较的方法,品味字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4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俗话说:“熟能生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活动,加强阅读训练,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选择合适的童话故事、优秀书籍或者报刊杂志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语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5(13)

小学阅读的培养篇(11)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提及阅读大家都会将其与语文阅读相联系,实际上,阅读在数学的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分析现有社会、观察生活来解决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增加其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要让学生对数学具有阅读、分析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一些数学阅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出发,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方面的教育,所以是无法脱离阅读而单独存在的。高效积极的数学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获得信息和学习知识及数学语言、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

1.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学习的内在原动力。只要拥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对学习进行主动的探究。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阅读,学生可以从机械阅读转向有意义的阅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以语言训练为目的,创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并掌握好阅读的方法

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但是,因为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号性、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思考、读与写相结合。阅读的时候不能只靠眼睛来看,而是应该眼、脑、手并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阅读,而学习数学理应如此。只要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学习提得起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好数学,并让学生终身获益。虽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就可以构建的,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力,时常进行训练,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并会阅读数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