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1 11:41:50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1)

【中国分类法】:G4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以及周边的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地学校学生自杀、坠楼、校园暴力、学生害事件频传,这是学校无法避免且被迫面对的现实。我校在近几年来周边环境也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我校是一个有着1300多个孩子的寄宿制学校,尤其是2012年以来食宿综合楼的落成,在平时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又多了近300个孩子平时的食宿管理工作,这无疑又增加了许多工作的难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预防为主,强化师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得到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件安全事故,往往由一些不经意的安全隐患引起,所以校园安全教育不容小视,在平时教育中将危险苗头及时扑灭,这是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最为有效的方法。每个学期,我校都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以及利用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师生进行安全宣传;同时以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小广播、国旗下讲话以及学科渗透等途径,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交通、用电、防火、防溺水、预防食物中毒、反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安庭安全、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通过每学期的各种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此外,我校还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让孩子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调动他们自我保护的主动性。如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师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演一演生活中如何过马路和骑车,在情景活动中让孩子亲自找一找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并讨论怎样想办法来消除这些隐患,使孩子们很快知道过马路和骑车应注意的事项;又如有的孩子经常流鼻血,在情景演示后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如果他们再遇到这样的事,自己能很好地处理。

二、狠抓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我校在安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严密措施,给全体师生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学期之初,我校对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都要进行全面补充,做到制度全面、合理,责任明确。我校完善了四项制度,一是门岗制度。坚持门卫按时交接班,认真巡视,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严防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做好上课期间师生外出登记工作,以免有人员在上课时走失或发生意外,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二是校园日常值勤制度。要求值周领导提前半小时到校,每天都有两名领导和三名校警全程负责课前、课间的安全巡视检查,放学时间有两名领导负责放学秩序的检查工作,课间操、放学时间教学楼东西两侧楼梯口都有两名老师负责学生的上、下楼安全,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校园安全工作在时间和空间的管理上没有死角。三是点名制度。要求教师每天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席点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与家长联系。四是建立学校安全意外工作预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校内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在预案中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程序科学,实施便捷。

除此之外,我校又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增加安全工作内容。针对近期中小学事件频发,我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定期进行自我保护辅导;针对近期校园踩踏事件频发,我校每月开展2次学生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5级地震,我校震感强烈,当时学生正在教室上课,这是对我们安全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由于我们平时对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常抓不懈,仅用1分40秒便实现了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集合,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学生紧张有序疏散,保证了师生的安全,这正是我们对疏散演练扎扎实实、常抓不懈的结果。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生都因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杀和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极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们对未成年人不仅是“身”的保护,更多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减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很早便设立了心理疏导室,由专职校医和相关领导担任心理疏导员,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对各班报上来的近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比较异常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在对一些学生心理疏导时,我们发现家庭中缺少关爱的孩子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他们的叛逆和仇视心态特别强烈,与同学打架以及在班级中种种格格不入的行为便是他们这种心态的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别建立了心理障碍儿童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与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在每逢儿童节和其他节日时对他们进行帮扶和送温暖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2)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受限于条件艰苦、学费高昂、精力不够等客观条件,许多父母只得将子女托给老人抚养或交由亲戚寄养,其子女也由此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攀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却略显单薄。尽管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疏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这一课题的特殊性尚未上升至整个社会层面的症候性,因此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研究时往往围绕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展开,很难深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概率与持续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的重要一步。一是认知偏差。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比例普遍较高且逐年增长。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习惯性对外界保持警惕和疏离,过度的“内生长”也使其长期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封锁自己,这种“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对外界产生错误认知。二是行为障碍。农村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抚养,由于代际差异,老人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经验,要么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要么不管不顾、动辄大骂。有的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无人引导,稍有不慎,便容易行差踏错,沾惹上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沉溺游戏等不良嗜好。三是人格错位。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理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多敏感内向、孤傲偏执,这也导致了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讨好型性格,自卑缺爱;一种是攻击型人格,冲动易怒。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纾困之道。家庭层面:父母应意识到陪伴和关心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外务工繁忙,也要抽空回家看望孩子或定期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重视。此外,家人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模仿、学习的“范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看顾者也应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层面: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社会层面:社会应整合各方力量,综合利用资源,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救济和社会支持。例如,社区或乡镇应定期开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切。针对极端情况,落实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此外,社区还应不断强化家访、校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牵涉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大计。无论之于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家庭幸福美满,抑或社会和谐稳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让人百感交集、下笔千斤……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除了上述措施外,经开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亦能提供诸多参考。全书共12个章节,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起源、意义、方法出发,借助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研究,强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保障留守儿童的儿童福利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家庭对留守儿童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纾解进行了前景展望。该书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临床记录,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找到真正能够破局的路径。

作者:蒋桂黎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3)

自升入六年级后,我班便状况不断,家长的求助电话与日俱增。X是一个聪明、勇敢、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女孩,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不愉快,她便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家人好不容易才将她安全找回。她爸爸焦虑而又无奈地告诉我,全家人都不敢多说话,生怕万一惹恼了她又会悲剧重演,目前她只听老师的。L一直是一个淳朴、踏实、勤劳的男孩,只是学习有些吃力,平时和父母关系不太和谐。当有一天早晨他戴着帽子捂得严严实实走进教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原来他昨晚被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虽然满脸淤青但表情依旧风平浪静。据他妈妈说,挨打的原因很简单:放学后胡乱应付家庭作业,一有机会便“夺门而逃”,晚上九点了还和“坏”孩子一起在街上游荡……

后来,逐渐有家长爆料:一直以来都很听话的孩子,从五年级下期开始到升入六年级后,就逐渐变得不太省心了,开始抵触父母的批评和劝导,经常顶嘴、闹脾气。作为教师,我们都遭遇过任性和叛逆的学生。除了紧锣密鼓地找孩子们谈心之外,我还为此专门召开了家长会,与这些忧心忡忡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叛逆期,一个是幼童期,一个是青少年时期。13~18岁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人生的“危险期”。我国把11~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难管理,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行为和心理主要有以下倾向:

1.独立意识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在思想上容易反抗、抵触和对立。

2.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希望与别人平等交流,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惟命是从。

3.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容易波动和混乱,常常容易冲动,鲁莽行事,不计较行为后果。

4.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比成绩好的孩子更加反叛,而且男生多于女生。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疏导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使他们平稳过渡。任何强硬打压或者放任自流的教育,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不良性格,致使学习被动、意志消沉,进一步发展还有可能转化为病态心理,从而走上危险和犯罪的道路。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教育呢?

1.平等交流,正确疏导。很多父母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叛逆容易学坏,因此必须严格管理,强硬打击,棍棒教育,结果导致孩子恐惧、敌对情绪强烈,亲子关系极为紧张。L的爸爸是个精明、能说会道的生意人,沉默寡言而又成绩不好的儿子在他看来极其木讷、愚笨,他恨铁不成钢,而且坚信“不打不成器”。L在他的作文里写到:“在爸爸眼里,我纯粹就是个傻瓜,大傻瓜,一无是处。”L的妈妈告诉我,L在家从来不主动说话,也不和家人在同一桌上吃饭。无论面对爸爸的打骂还是妈妈的奉劝,他从来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他妈妈很无奈地说:“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儿子心里在想什么。”其实L告诉我,自己每天下午之所以心焦火燎地想方设法溜出家门,只是和小伙伴去学校操场打一阵篮球而已,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去干什么坏事。我问他为什么不和父母好好协商,科学安排作息时间?L说,家里除了爸爸的训斥就是妈妈的唠叨,自己什么都不愿也说不想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殊不知,大禹的治水方案留给我们更深的启示是防患意识和疏导技巧。在教育心理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即对孩子采取疏导和说服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不能采用粗暴、强制和权威的压制方案。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疏导其情绪,引导其自我反省,使其自我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过来。孩子只有心服口服,才能消除敌对情绪,亲子关系才能和睦。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5)

一次坐公交车,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六岁的孩子去上学,孩子吃完早点后举着塑料袋问妈妈:“放哪儿?”妈妈随口说:“扔地上就行了。”然后孩子按妈妈说的做了,接着孩子把刚擦过嘴的卫生纸随手扔在了车厢地上,也不再征询母亲的意见了。此外看到孩子在商场哭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与同学大打出手,与老师大吵大闹,找出不上课的理由,总是把别人的过错搬出来,而不反省自己,甚至叛逆、违纪。如此种种让你头疼的事,作为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和习惯,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

一、日常生活重视“说导”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描述,当爬到山崖上的孩子不敢下来时,他完全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所以在儿子脱险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最终成功脱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如学生考试没考好,孩子在这种情形下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的难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商量的口吻开导孩子,让孩子静心反思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待生活中的烦心事也应及时引导,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以乐观的心态健康成长。

二、遇到事情注重“行导”

家长、教师要做孩子的榜样。做家长的要时刻意识到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孙敬修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父母的言行不仅影响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行为。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模范。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学生人格,当老师用雪亮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这几十双眼睛也注视着我们。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教师除了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事迷惘时,我们要及时点拨,指点迷津,当学生行为冲动时,我们要随时干预,做孩子行为的引导者。切不可简单粗暴,意气用事,只要承诺的事一定兑现,要有敏锐的眼光,处理问题不可草率从事。家长常向孩子灌输,在外在校不准吃亏,打了别人的孩子拿点钱,说点好话就行了。在学校犯了错,反正学校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都给教育带来了困扰。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互相协作至关重要,家长学校交流平台的互相配合,多管齐下,利用有效资源引导孩子改正不足,充分发挥其长处,以饱满的激情健康成长。

三、人生历程需要心灵“疏导”

不知你是否发现,在家里当孩子自己吃饭时总显得慢吞吞的,而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则出现了抢食的现象,在校园里学生之间有了矛盾,当你一直批评一个学生时,他会说:“都犯错误,怎么老批评我一个?”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中由于孩子的单纯与脆弱,受挫力差,不会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信任的情况下,只一味施压,必然导致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以致出现了人间至亲至爱之间的一场战争,最终超出其可以承受极限并导致心理崩溃,酿成悲剧。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应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他们的苦恼,引领孩子说出心里话,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应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同时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无私的帮助,才能让孩子走出阴霾,内心充满阳光。促进孩子身心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6)

其实,这些弑师的孩子并不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相反,很多还是平时不太说话的学生。他们性格好强、好胜,但现实生活又不能满足他们,于是,内心压力过大,长期得不到疏导,就在情绪失常的状态下,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

目前,中国的生存环境严峻,社会就业压力大,考试升学负担重,同时,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学校又都处于弱势方。心理学上说,弱势群体往往会把他们认为不合理、不和谐因素“放大”或“变形”,然后焦虑、失衡,乃至极度自卑。所以,几乎很多孩子都处在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事实上,在理智层面,没有一个孩子会想成为“杀人魔鬼”,所有的悲剧都是长期心理问题在导火事件下产生的。

解除导火线就是排除隐患,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不让其爆发。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心态极度失衡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特别脆弱、特别敏感,外部变化,哪怕是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一个眼神也会加剧他内心的恐惧和冲动,乃至产生过激行为。所以做好孩子的工作,特别是在教育指正孩子错误时,需要提高发现不稳定因素的能力,需要增强与孩子沟通的亲和力,需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切忌简单处理,切忌失态过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认为强制性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他们常常以一种和学生“较劲”的姿态来教育他们,借机“制服”学生,树立高高在上的形象。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硬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屈服,但却是表面的、暂时的,学生的态度表现为厌恶、易被激怒,有的甚至表现为“顶牛”。以恶制恶终究不是解决的办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要重视启发学生内化,“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研究表明,到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逐渐成熟,并且注重自我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但不能约束自己,克服缺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自省的能力,引导孩子自己走出误区。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7)

首先,教师子女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一个共性:上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作业效果差(写字不用心,作业不专心)。我想:应该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吃饭时不能让孩子看电视,养成专心用餐的好习惯。或者引导孩子读好书、读感兴趣的书的习惯,读书时间越长,他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或者引导孩子练书法,通过练字既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又能使他们注意到把字写好心情会更好。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行动并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教师监督好自己的子女,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整改,孩子表现优秀或坚持做的很好的,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庆祝。

其次,教师子女表现出的叛逆心理更强烈。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孩子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代表着做教师的父母的形象,不能让子女有搞特殊化的思想。

所以,做教师的,一定要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教育子女方面做一番研究和探索。这样,既提升了自己的素养,又引导子女走向成功之路,还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使社会对教育更加信任和敬畏。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一位完全的家教指导师,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其实,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逆反心理疏导,家长是关键角色之一。目前,广大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多是青壮年,爸爸经常外出务工,妈妈在家教育子女时总觉得说出来的话苍白无力,感到力不从心,怎么办?教育家陶行知说: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她子女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专门针对母亲的家庭教育作指导。我还向家长建议:1、家务管理民主化。坐在一起商量家务,充分听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合情合理,就可以采纳孩子的意见。2、与孩子交往平等化。平等才有交流和沟通的基础。3.亲子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无缝对接,形成“理论+实践”的教育模。比如:2013年3月13日晚上,在给外甥女过生日,吃蛋糕时,儿子表现的异常兴奋,趁我们不注意往我的脸上、他的妈妈、姨姨、妹妹的脸上涂蛋糕,并且想方设法偷袭我们,制造更大的场面(看得出,他想让所有人都高兴一把。)我们没有指责,而是互相想办法偷袭别人,往别人脸上涂蛋糕。虽然,浪费点;但是,我们的氛围实在融洽,大家心情特高兴,自己平时的压力此时已不复存在,看得出儿子的情绪也充分的宣泄出来了。所以,亲子活动可遇不可求。

在少年宫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也可学得一技之长,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让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多读书,勤思考,写笔记;多动手,多改进,搞制作;多参与,多训练,养习惯。这样,学生在信念的激励下,把行动变为习惯,习惯就能决定性格,性格就能决定命运。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一位完全的心理咨询师,关注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

从源头抓起,更容易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觉察到七年级学生就有逆反的心理萌芽。所以,我就会利用班上发生的事迹,在上课时跟学生上一节特殊的预防教育引导课。比如:2013年1月23日,基于头天晚上我们班上乔**同学喝酒晕倒和彭**骂老师的野蛮行为,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下交流: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人成才。即先成人,人字大家都能写好,但我们能做好吗?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是要做到自律,并坚持养成好习惯,就能为八年级的成长奠基,循序渐进的,九年级也就能养成更好的习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守纪律的人。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思考:“我在这一学期里收获了什么?反思自己有哪些不足?”只要能回答出来,就说明同学们是在进步。其实,要想使孩子们进步的更快,可以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进行一次总结反思,就能使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反思不足,贵在行动,不能行动,我们就会踱步不前,懒惰就会滋生,进步就会成为幻想。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8)

一.高中生心理障碍常见表现

孤僻型:沉默寡言,凡事无兴趣,性格太内向,遇烦心事不愿与他人倾诉,独来独往,常常独处。

执拗性:凡事爱钻牛角尖,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

偏激型:凡事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要面子争上风,

狂妄型: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冷漠型: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加集体活动,极少与他人交流来往,消极对待。

二、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情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是非分明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班里有一个女孩子,特别懂事,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学期一下了退步很多。通过谈话才知道,原来是学习压力特别大,以至于晚上失眠,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

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丧的社会昏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别比拟大,这不仅会严峻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防止地引起他们的考虑与探索,极易产生疑虑、迷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 这种现象其实在我国古代也屡见不鲜。所谓“纨绔子弟”和“富不过三代”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富家子弟病发作的可能会越来越大。二是一些家庭并不十分富裕,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比超富家。有的家长甚至出于“不能让孩子低人一等”、“宁亏自己,不苦孩子”的心态,养出了穷家的“纨绔子弟”。

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峻疏忽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虑孩子的感触,以极不当真的态度轻率处置婚姻、伦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激动,也是出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我们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维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认.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校广播站和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向学生介绍心理自我疏导常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疏导,让学生互相支持、互相解、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疏导。取得了自我调节,平衡心理的较好效果。

谈话交流法,这也是我们在心理疏导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样一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其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渐进式谈话、置换式谈话、内省式谈话等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素质。谈话法即可以面对面地谈心,交换意见,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亦可用电话等工具达到目的。

情境教育法。在教学上我们讲“寓教于乐”,在心理疏导上,我们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为此,学校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美术绘画班、艺术、生物兴趣小组和各科及体育活动小组。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还配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爱国歌曲卡拉OK赛、书画大赛、艺术节、社会调查活动、心理剧表演等等。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9)

一、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控,父母无休止的吵闹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无形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的小学生甚至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粗鲁。在和同学相处时动辄就是粗言鄙语,甚至打架斗殴,易产生冲动行为;2、性格内向。对任何人都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是面对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也是冷漠待之。3、性格怪癖。自卑感强,形成孤僻的个性,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4、性格怯懦。做事被动,缺乏自信心。5、注意力不集中。好多学生父母离异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6、情感抑郁。容易产生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仅仅6岁就知道了怎么讨好新妈妈以及跟新妈妈一起来的姐姐,唯恐被抛弃,让人看了无比心酸。7、嫉妒心理尤为突出。

二、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离婚这一事件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儿童本身,但是通过各种随之而来的感受、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离婚,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心的时期,而父母往往困扰于自己的感情巨变而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子女,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其次,多数情况下,离婚给家庭结构带来的破坏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有些父母会对自己未能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而愧疚,会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偏激,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反应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后遗症。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更加依赖学校的生活。同学们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其适应的重要因素。如果同伴因其家庭破碎而歧视他疏远他,这样会使其父母离异对他们心里的伤害更加难以平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目前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对离异家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远大于对普通小学生的影响。目前的社会氛围容易给离异家庭的儿童贴标签,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以家庭教育为主体,细心呵护孩子受伤的心灵

“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要调整好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长自身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发泄到孩子头上,多和孩子交流思想,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

1、关注孩子,继续给予孩子爱的关怀。

父母亲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和一体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要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父母无尽的关爱中长大。

2、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父母离异的阴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但是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这些挫折之中锻炼自己,而变得更加自强、自立,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交往,孩子同样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以学校教育为辅助,竭力弥补情感上的缺失和性格发展的不足

为了能够更好的尽快的使离异家庭的儿童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的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老师应该: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应该为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表扬他们。

其二,小伙伴的理解和接纳也是消除孩子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老师应积极营造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友好相处、鼓励、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氛围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

最后,还可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给予专业的心理个别疏导与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给予其心理支持。

(三)以社会关爱为依托,共同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极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全社会应该倡导正确的对离婚的认识和舆论引导,摈弃对离婚现象以及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歧视认识。

我想通过学校、社会、家长以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孩子们头脑中的思想偏差,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人爱的关怀,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我们的孩子将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1),34.

[2]董萍翠.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初探[J].当代教育,2010年(01).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10)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11)

根据活动安排,威宁自治县教育局在威宁二小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班》,组织了全县中小学分管或负责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室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共182人参加。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专家为参训老师作了《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课的设计》等6场报告。这次培训,课程设置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空洞说教少,案例分析多,既为参训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期3天的培训,座无虚席,互动热烈。一位参训的老师说:“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太缺乏,这次培训真是及时,为我们打开了心理咨询的一扇窗,短短的3天,我的笔记本都快记完了。”

老师,我也有奖品

根据活动安排,威宁二小组织了50名3至5年级的单亲或留守儿童参加心理测验和团队辅导。第1天,心理专家对50名孩子逐个或分批进行了谈话和心理疏导,并与家长和老师交待沟通情况。在等候咨询的教室里,孩子们在专家的组织下一起做游戏,非常热闹。2位眉头紧锁的孩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俩既不参加游戏,也不说话,一副心思重重的样子。经过交流,兄弟2人一个读4年级,一个读3年级,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目前由哥哥独自带着弟弟生活。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过10年的张老师在上完大课后,单独接待了他们,并与他们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在接下来的2天,培训专家根据咨询的结果对心理测验的题目和团体辅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记忆培训、团队协助等活动,植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加培训的孩子都很认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慢慢放松自己,寻找自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放学后,笔者又看到了上次咨询的那位弟弟。他里拿着一个铅笔盒,朝着笔者说:“老师,我也有奖品”。当笔者给他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脸上顿时洋溢着孩子该有的笑容。虽然心理咨询和疏导不是短时间就能有效的,但笔者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触动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妈妈,下次考试我要考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