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12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1)

年幼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兴趣容易转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鼓励孩子一心一意做好某件事。

如在看书时,让他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玩具时也不一下子放一大堆。如果玩具成堆或书成堆,就容易使他一会儿玩这,一会儿看那,没有坚持的习惯。又如,在和孩子种植植物时,无论他怎么着急,今天播下的种子,也不会明天就长大,要想有收获,必须耐心等待,给它浇水、施肥,让它享受充足的阳光才可以生长发芽。

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事,让幼儿养成做事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让孩子从小目标开始做起

培养孩子做事有毅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善于从小目标上开始培养孩子的毅力。

如培养孩子阅读这一习惯,我们不能泛泛地督促和考察孩子“坚持阅读”,而要将“阅读”这一目标具体化、数量化。可先从亲子阅读开始,坚持每天20分钟时间陪孩子阅读,然后让孩子坚持十几分钟的时间自己阅读等。

随着每一天的坚持,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从而不再恐惧较高些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定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的话起不到训练意志力的作用;太高的话孩子很难达到,就会放弃,致使锻炼变成了打击。

帮助孩子将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欲速则不达,很多目标是无法一下子就达到的,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比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将长远的目标按进行的过程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

如孩子学习自己吃饭,我们不能盲目地、不分工具地使用和饭菜地种类而坚持让孩子自己吃,而要将独立吃饭这一目标分阶段进行,可先让孩子坚持每天自己喝牛奶、用勺子,而后再学会使用筷子等。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不断达到目标的喜悦心情下,充满热情地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当然,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意志消沉是难免的。父母要帮助孩子勇于面对困难,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

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往往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遇困难的机会,让孩子知道,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当孩子遭受障碍时,鼓励并陪孩子坚持完成任务,让孩子找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

在走平衡木、跳很宽的小沟、爬网等体育游戏活动中,对大部分年幼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完成,而且要有一定的胆量。孩子在多次遭遇挫折和战胜困难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养成了积极向上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去克服困难的正确态度,提高了孩子们的抗挫能力,锻炼了坚强的毅力。

遇困难鼓励孩子再坚持一小步

从某种程度上说,毅力就是坚持一小步,兴趣是坚持的前提,但我们都知道年幼的孩子兴趣广泛,但没有中心兴趣,在某个时候他会对原本很感兴趣的事情厌倦了,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只是兴趣疲劳了。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孩子一直在学习舞蹈,突然有天她说:“我不想学跳舞了。”父母可以用“不是好久没见刘老师了吗,她一定又会给你一个小奖状……”等类似的语言稍微鼓励一下她,让孩子坚持下来。然后你再继续说:“你刚才还说自己不去呢!去了以后你跳得多开心啊!老师还表扬了你……”这样孩子就会一下子理解了坚持其实就是一小步,是一种快乐,一种成功的喜悦。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2)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是重中之重。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素质,在以后的任何时候点击它,它都能被击活,得以链接,得以生长。

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学习毅力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兴趣与人的内在需求有关,如好奇心、归属感、安全感、被尊重、自我价值、审美体验的满足等,是最原始也是动力最强大的一种素质。

学习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带有动力定型的作用。习惯明显分为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呼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这是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难题。

如果说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属于人的自然的生理层面的属性,学习毅力,则属于社会层面的属性了,它要与学生的人生目的与目标相连,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自我价值,意识不到家庭需要他,社会需要他,世界需要他,他就难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陷入迷茫的心理状态,因而他的学习与生活也就难以有坚持性和持久性。因此,培养学生的毅力,总是与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自尊自信有关。一个人只有自尊自信了,才能自强自立。因此,学会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是培养学生毅力的必经之路。

三、学习素质的培养

1.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学科的学习中,有很多切入点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1)通过充分展示学科魅力与教师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2)通过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组织参观、读报、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产生学习的动力。

2.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都比较敏感,注意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刚入学的小学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明显表现:好动、好问、模仿性强。这时,良好习惯培养应重扎实。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3.学习毅力的培养。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3)

Grit教育,即坚毅教育,指的是在对长期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有着无比坚定的心,即使经受磨难也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Grit(坚毅)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学生坚毅品格的培养。坚毅的品格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要有了坚毅的品格,有了追求目标的坚韧的心,就意味着他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Grit(坚毅)教育尤为重要。

1.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意义

Grit(坚毅)教育在中小学课堂的运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培养坚毅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坚毅品格;另一方面,Grit(坚毅)教育的运用对老师以及家长而言也同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即有助于家长以及老师重视坚毅品格的教育,从家庭以及学校两方面入手,从而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培养坚毅意识。因此,Grit(坚毅)教育的践行对学生,老师,家长这三方而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需要注意的??题

2.1精神方面的锻炼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要结合中国初中生的实际状况以及特点来开展,即要具有中国本土化。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过程中要注重初中生的精神方面的锻炼,譬如,增加“挫折锻炼”通过磨难来锻炼学生的精神,使之更加坚毅。注意学生精神方面锻炼,使得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从而在面对磨难以及挫折时,学生能够平常心去对待,而不是烦躁,暴躁,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只有精神强大的学生,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求自我的发展,而不再轻易被外界所干扰。

2.2体能方面的锻炼

精神方面的锻炼固然重要,体能方面的锻炼也不能忽视,Grit(坚毅)教育在我国初中教学的运用要注意学生体力的锻炼,即学校可以增加体能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办运动会来调动学生健身的积极性。Grit(坚毅)教育中的体能锻炼的意义在于,通过强身健体,来使得学生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充满活力,充满朝气,传播正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抵御各种挫折。

3.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运用

3.1课堂上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常见,譬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课文,老师让同学们以“坚毅品格”为中心而开展作文的写作,以及语文课堂上分享有关“坚毅品格”的寓言故事等,课堂上围绕着“坚毅品格”而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们展示“坚毅品格”对个人成长以及成功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推动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

3.2课堂下的运用

Grit(坚毅)教育在课堂下的运用也是随处可见的,在课下Grit(坚毅)教育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中,从身边,从小事体现。譬如,家长以及亲朋好友,以身作协,为孩子树立榜样,除此之外,让孩子们参加夏令营,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或者是走“红色路线”,即沿着长征的步伐体会坚毅的长征精神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坚毅品格的重大意义,是孩子们深受启发。

4.促进 Grit(坚毅)教育在中国初中教育的践行的措施

4.1学生角度

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要自觉的培养“坚毅品格”,自觉的向榜样学习,向正能量靠近,在课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学习有关“坚毅品格”的小故事,虚心学习,互相督促,从而进一步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坚毅品格”的人。勇敢的面对各种的挫折与失败,端正心态,把每一次的挫折都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中学生要树立坚毅意识,从自己做起。

4.2老师角度

身为老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注重自己坚毅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坚毅意识,譬如,举办关于“坚毅品格”的演讲,辩论赛以及主题班会,也可以展开以“坚毅品格”为主题的板报等,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坚毅品质的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坚毅品质”的深深烙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们对“坚毅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坚毅品质的学习潜力。

4.3家长角度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4)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果汁软糖”实验:研究者让一群孩子挨个进入一间空旷的房间,并对每个孩子说:“这颗糖是给你的,但我要出去办点事,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后再吃,我就一定再给你一颗。”对这颗糖,有不少孩子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吃了下去,而一部分孩子是稍作犹豫,但终于还是吃了下去,只有极少数孩子坚持等待,直到最终吃到了第二颗糖。后来,研究者作了跟踪调查,调查表明,这些孩子上中学时,那些能坚持等到第二颗糖的孩子通常独立性强、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性强;而那些早年经不起果汁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孤僻、易受挫折、固执,并往往屈服于压力,逃避挑战。这个实验揭示的是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具备难能可贵的坚毅品格和压制冲动的抗逆能力,同时也表明,这种坚毅品格和抗逆能力不是儿童从一出生就完全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得到,因此发掘和培养孩子身上的抗逆能力,塑造坚毅的品格,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抗逆能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是面对危机或逆境的适应,是一个人的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办事的意志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情绪的自控性、对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抗逆能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适应或改善不利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抗逆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抗逆能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能力可使人的心理健康恢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可见,抗逆能力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经历严重或危险的打击后发展依然良好;二是在强压力下,工作和生活仍能得到较好发展;三是自我保护性因素发展好,即便置身挫折情境,仍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并具有独立控制和驾驭环境的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具有良好抗逆能力的人,一般具备以下三大特点: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

1. 效能感。效能感包括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目标制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能感的孩子,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去管理自己的情绪、结交朋友、驾驭问题及困难,也懂得适当为自己制订清晰的目标。

2. 归属感。归属感基于照顾、支持的关系、合理的高期望和积极参与的机会。小孩子在成长阶段,家庭及学校之影响尤为显著,我们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家庭及学校中最少有一位关心和照顾他们的成员,能教导他们态度积极、支持关怀他们的成长,并以身作则成为好榜样。另外,他们对其家庭及学校之归属感亦相当重要,当他们遇到困难而未能解决时,家庭及学校便是最好的庇护站,让他们歇一歇再上路。

3. 乐观感。乐观感是对未来有希望,相信未来是光明的;还相信只要肯尝试,便有成功的机会。悲观会使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严重影响一个人在学业或工作上的表现,甚至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损害身体健康。乐观的孩子则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

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不佳,他们能很快恢复过来并在下次考试考得很好,与父母吵架或与同学争执后,能够控制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他们能够抵住网络游戏等诱惑,安心学习、静心思考,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下决心克服,或主动寻求支持系统,说服老师或家长给予自己额外的帮助。在当今社会,更有一些战胜贫困和厄运,改变命运的强者。如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孟佩杰,她含辛茹苦照顾养母12年,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困境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4000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娇生惯养的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犯了一丁点小错就陷入不可自拔的烦恼境地,因家长的偶尔批评就背起书包离家出走,甚至为一次考试失利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就像被精心保护的晶莹剔透的玻璃球,只能捧在手中,稍不留神就会滑脱,碎落在地。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5)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在幼年、青少年时被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能否帮助他们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比如坚毅、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

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亚当・史密斯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正在陷入份外焦虑时期,中产以上家庭尤其如此,甚至到了为了一个心仪幼儿园学位都拼尽全力的地步。

智商和性格哪个更重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据一些经济学家分析,源于人们一直以来普遍持有的观点,即一个人的成功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以智商为代表的认知技能(比如学习知识、获得学历、获取证书等等),而且这类技能越好的教育施加的影响越大,且应该尽可能多、尽可能早的加以练习。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主持了一项有关普通教育发展项目(GED)的研究。GED政策是为了帮助那些高辍学人群,比如低收入或少数民族群体,他们可以通过一项考试来获得合法的高中毕业证书,从而使他们能够继续读大学或者参加工作。

从很多方面来看,GED很成功并且很受欢迎,在2001年,美国高中文凭有20%是通过GED考试获得的。詹姆斯・赫克曼感兴趣的是获得GED证书的人其后的人生发展轨迹。按照惯常的思维,既然GED证书获得者与顺利高中毕业的人智商技能是一样的,那么他们未来人生的境遇也不应区别很大,然而事实却令人惊讶,在22岁时,获GED证书的学生只有3%的人被四年制大学录取或是修完了中学毕业后的某种学位,而高中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46%。而如果追踪数据更延长一些,考察更为重要的未来成功指标,比如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以及是否吸毒等方面时,获GED证书的学生的表现与高中辍学学生毫无区别,尽管他们的智商技能平均比辍学生高出了很大一截。

这一结果同样让詹姆斯・赫克曼感到困惑,显然智商认知技能并不是一个决定某人未来生活状况的最可靠的因素,詹姆斯・赫克曼通过研究认为,对人未来成功起积极作用的正是让高中毕业生完成学业的那种心理特质,例如坚持(在一些无聊的科目上)、延迟满足、专注、完成计划的能力等等。而相比之下,通过GED获得文凭的更像是一群缺少规划力和坚持力的聪明人。

坚毅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等专家通过各自不同领域的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点――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在幼年、青少年时被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能否帮助他们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比如坚毅、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

那么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最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克沃斯在2013年她的有名的TED演讲中给出了答案。依据长达10年的研究,数以千计的数据,并跟随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国内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安吉拉・克沃斯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安吉拉认为坚毅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是对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还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卡罗琳・威茨是1966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沃特教授设计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六百多名四岁儿童参加者中的其中之一,实验很简单,实验员把孩子领进实验室,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他现在吃,他就只能吃到一块。如果他能等到实验员出去再回来的话,就能吃到两块棉花糖。当时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人们抵御诱惑的心理过程,当时仅有30%的孩子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卡罗琳・威茨就是其中之一。米歇尔认为这些孩子具有令人惊奇的自制力和调整力。

50年过去了,这个实验的惊人后续在不断展现。1981年时米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和自我约束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交不到朋友。而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成绩平均高出210分。而在他们30岁左右时,擅长等待,拥有坚毅品质的孩子更善于规划以及有条不紊地追求长期的人生目标,而在40岁之后,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更容易体重超标和沾染。

卡罗琳・威茨是擅长等待者的典型。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获得了普林斯顿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事业也十分成功。她说:“我自认是一个坚毅的人,给我一项挑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坚持完成它。”

对我们来说,利好的消息是,坚毅和起积极作用的性格并不是先天形成、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磨练获得或者加强。

父母不要过多干预

美国的一些学校开始认识到性格培养在孩子成材道路上的重要性,一些学校引进了安吉拉・克沃斯的“坚毅”课程,一些学校尝试创建了新型的课堂文化――让孩子在学习中面对更多挣扎和冒险,而不只是获得了正确答案。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6)

在教导孩子学习上,我们就流传下很多古训,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寒窗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这些古训的原意是教导人们要用功学习,或者号召人们要向有毅力的人学习,但是这些古训无意间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即: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行为,一个人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这里暗含的逻辑是:一个人忍受痛苦的能力与他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人忍受痛苦的能力越强,那么他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实,学习作为众多人类行为的一种,对于一个人主观感觉的影响,没有天然的快乐或痛苦。学习行为在一个人身上引起的是快乐反应还是痛苦反应,完全取决于他最初的生命经验。

如果在一个人的生命之初,父母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学习,那孩子就会把学习行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他会不断重复学习这个行为。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他的基本生物学规律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能够使他快乐的事情他会主动去做,他仅仅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去学习,根本不必靠什么毅力。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早期,没有人向他传达学习是快乐的正确理念,而是传达了错误的理念:“学习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痛苦才能学习好。”并且没有人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他没有培养出学习能力,就被逼迫要达到某种标准,若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被批评甚至被打骂。如果他在学习中体会到的都是痛苦,那么他就会把学习与痛苦联系在一起,以后他一学习就会立即感觉痛苦。又因为人人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生物,所以他的生物本能让他立即想到要逃避学习,离开学习。

而我们成年人不理解孩子的感受,认为他没有毅力,进而认为他没有出息。处在此种境遇中的孩子,真的是太不幸了!他们先是被误导,然后被认定为“没毅力”,进而又被升级为“没出息”。最不幸的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会真的以为自己没有毅力,然后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出息。

今天的心理学特别是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揭开了人类神经运作原理之谜。

人类的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联想,它会把不相关的事情联想到一起。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神经系统会把当时做此事的“感受”与该事情联想到一起。而不管此时的感受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是当时做此事时体会到的感受,就会自动地记录在潜意识里,下次再做此事时,上一次的感受就会自动出现。

当我们在最初接触某件事情时,如果当时所处的状态适合做此事,并且找到了做此事的方法,做起此事来轻松愉快,感觉自己能够胜任,如果此时再有人给予表扬,那么做事情的人就会感到极大的快乐,从此以后就会把做此事与快乐联想在一起。这样经历一段时间,他会形成一做此事就快乐的条件反射。此种条件反射,我们平常称为“习惯”;当它体现在学习上时,我们称它为“兴趣”。

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为了寻找快乐,人会主动学习,学得多了,他的知识自然就多了,学习的能力自然强了。当进入校园,开始学习生涯时,他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会轻松地适应学校生活。而他爱学习的行为,恰恰符合了我们的文化的要求,于是他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被家长喜欢,最幸运的是这个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聪明、智慧、有毅力、有天赋。他简直上了天堂!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7)

“诚毅”,即“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嘉庚先生提倡“诚者,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是希望学子们:对祖国的无线忠诚;待人真诚,为人处世合于礼、审于义、当于理。提倡“毅者,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是希望学子们:在校时,学习知识、思想修养、锻炼体魄都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追求进步,坚忍不拔;出社会工作,要敢于负责,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这思想的引领下,经对现状的审慎分析,我校确定的教风为“精进、严谨、扎实、灵活”,学风为“笃实、求真、勤学、善思”,其中教风的“严谨、扎实”和学风的“笃实、求真”均体现了“诚”之所在,教风的“精进、灵活”和学风的“勤学、善思”则体现了“毅”之所在。

“诚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小学时期是品行养成的最佳时期,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学生的需求、兴趣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强调育人效果。根据课程育人价值,简明清晰地从诚以待人、毅以处事两方面,提出课程目标:诚毅做人,做一个好孩子;诚毅求知,做一个好学生;诚毅交友,做一个好伙伴;诚毅处事,做一个好公民。

二、以“嘉庚精神”为载体建构课程内容

“诚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德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做人教育、意志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是这一体系中的四大主题。为了使每个嘉庚学子在小学毕业时能受到完整的、系统的“诚毅”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注意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纵向衔接上,按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选《有个学校叫集小》《有个学村叫集美》《有个节日叫快乐》《有个伟人叫嘉庚》《有个建筑叫经典》《有种精神叫诚毅》等六个主题6册教材系列丛书。横向沟通上,又将每册教材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情育诚毅”“理倡诚毅”“行践诚毅”“悦悟诚毅”“评养诚毅”“典导诚毅”。

这套校本教材课程内容的构建主要采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新编等方式进行。在课程内容上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成长‘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形式上建立了立体实施平台,形成了“课题的生成与指导”“搜集和处理信息”“动态的协同合作”等因素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立体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模式,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提升课程实施的效能,形成了既符合《纲要》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以“素养立人”为价值丰实课程文化

为探索“诚毅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学校提出课题引路、专家引领,利用课题研究带动、推进“诚毅教育”的开展。“‘诚毅’精神与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课题先后被列为厦门市“十五”期间第一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和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课题。2010年起,学校特意设置课时,以达全面教育。将“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纳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整体目标,以课程的形式,逐步深入、稳定有效地推进,保证走向常态,走向课程,走向文化。

学科教育是诚毅教育的主要途径,“诚毅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具有渗透性、全面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树立正确课程观,善于抓住时机,探求有效的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做到以“理”倡“诚毅”。我们以“嘉庚精神”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诚毅”品质为目标,形成“环境熏陶+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探寻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

1. 优化“诚毅教育”的课内外环境,以“境”育“诚毅”。精神是无形的,如何将它物化为外在的东西,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受到耳濡目染进而内化于心,形成思想观念,这是我们开展“嘉庚精神”教育的着力之处。基于此,我们努力创设“一草一木皆有文化底蕴,一处一景尽显嘉庚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校门口醒目的校训石、嘉庚像,操场角开辟的“诚毅”文化长廊、学思亭、教室里的嘉庚语录,每个楼层、校史、荣誉室搜集整理的历代“诚毅之人”“诚毅之事”“诚毅之言”……师生们浸润其中,“诚毅”校训犹如修身之镜溶入每个集小人的血液,而成为学校的灵魂、师生的行动指南。多管齐下的课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境启发人,熏陶人,造就人,启迪心智、润泽心田,让诚毅精神浸润校园,强壮着体格,美丽着心灵。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理”倡“诚毅”。教师结合丰富的教育内容,在“言行必果,诚以待人”“战胜困难,毅于求知”“诚意交友,情深谊长”等专题的课堂教学中,设置“故事小屋”“明理思索”“实话实说”“实践园地”“格言诵读”等环节,通过目标渗透、示范引导、典型引路、实际锻炼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去挖掘、去发现、去领悟,让诚毅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四年级《有个伟人叫嘉庚》主题学习中,孩子们按照“实业家、教育家、爱国者”的主线调查寻访、搜集资料,认识到陈嘉庚与“他的实业王国”,与“鹰厦铁路”,与“家乡教育”,与“他的友人”等内容,孩子们对诚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 丰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以“行”践“诚毅”。在开发显性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注重隐性资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把研究性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兴趣活动、课余游戏、竞技比赛、社会实践相结合,内容多、形式新、范围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拓宽了育人空间。如,每年清明节悼念陈嘉庚先生祭扫活动已成为我校弘扬“嘉庚精神”的重要传统活动,每年10月21日陈嘉庚先生诞辰纪念日的校庆活动,定期举办教育月,以“嘉庚在我心中”“诚毅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以“诚毅足千秋”“薪火传万世”为主题的寻访校友活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嘉庚精神”“诚毅品格”迁移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外化于行动,逐步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素质。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8)

“毅德”文化是我校校训“坚毅奋进,立德树人”的简称,也是我校的核心文化。毅,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做到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德,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完美人格。一个人能在社会上做到立人处世,有所作为,毅和德是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的两个范畴。而这两方面素养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而现在一些中学生由于家庭、不良社会风气、情感等主观与客观因素,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形成心理问题。使他们产生厌学、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的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表现为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因此,在学校推崇毅德文化十分必要。

二、研究毅德文化的重要性

毅德方化作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好、成绩优异、吃苦耐劳、思想品德高尚的全面社会建设人才。

三、毅德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只有良好的品德,才会有健康的心理。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内心才会阳光,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才能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生活中,时常会有一些学生自以为是,以忤逆师长为荣,甚至打架斗殴,欺负同学,行为作风带有流氓习气,很多事例证明一些学生品德不好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原因就是心理不够健康,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每个学生的重要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问题。

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个人品德,良好的品德是我们做事的的准绳。没有了准绳人做事则无判断的标准,便不知道方向,迷失了方向就无“德”可论!因此作为学生,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俗话说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在时下品德缺失的情况下,重视“德”文化尤为重要,作为中学生不应把日常行为看做小事,因为每个人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品德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做文明现代人,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攀折树枝;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不乱踢乱踩。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经常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时刻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毅德”文化;另外,各科教师利用课堂教学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动力

只有坚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才有航标,心理才能和谐发展。当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行走时,总会忍不住为某些东西停住自己的脚步,左顾右盼,忘记了前行,也会忍不住懒散下来,从而将学习的目标、成长的理想抛置脑后,这就需要坚毅来抵御诱惑。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看到一些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看心情,有心情就学一阵,没心情就不学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者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停下来了;还有一些学生,本来学习还可以,但受到外界诱惑,上网,打台球,慢慢的不能按时到教室上课,懒惰思想占了上风,久而久之就会沦落为“差生”,问题少年。事例证明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顽强的毅力。古人云:士,不能不弘毅,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坚毅的品质。

总之,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高尚的品德、顽强的毅力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航标,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

四、怎样用毅德文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感受毅德文化精神,增强学生信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这也告诉我们,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表现力的教科书。校园环境的优化、美化,为师生创设了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营造了温馨优雅的育人氛围。

校园的建筑物以“坚毅奋进,立德树人”为校训之“毅德”命名,主教学楼命名为弘德楼,取义于“立德树人”,体现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涵,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也是教育的责任。这也符合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这一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把人的发展作为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白学习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学习毅德文化精神,充分尊重学生

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改变人生,钱学森在《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中说:“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活动。为了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让教育走向人本化,全面培养合格的学生。

“毅德文化”中的“毅”旨在教育学生,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需做到勇于克服困难、具备持之以恒之精神。学习中,教育学生确定一个自己向往的奋斗目标,并将其与求职历程关联起来;坚持按时到校、上课,不让惰性思想占据自己的思维空间;面对难题,不气馁,不放弃,不怕浪费时间,要不耻下问,不论是自己喜欢的学科,还是不喜欢的学科,都能均衡对待,坚持学下去。

“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完美的人格。有违教育家说过,做好人的工作要凭两种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计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程,需要学习主体主动克服种种艰险,同时,教育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过程,学习也需要师生积极的互动,只有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沟通思想,平等对话,让学生在班集体当中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自己的正当权利和基本权利能够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促使教与学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施教,才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3.体验毅德文化精神,帮助学生减压

教育改变命运,国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教育,当今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试图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好学生”,要求他们思想先进,学习成绩好。学生是家庭的希望,对子女悉心的付出,希望孩子上一所好的学校,希望孩子能具备适应社会的良好素质,在追求成才的路上,作业多,复习资料多,基本的休息时间少,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无奈和煎熬,努力了,但还是学不好,读书成了心理亚健康,人格不健全,读书成了忧郁症,身体素质也在持续下降。

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态,减轻压力呢?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必须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正确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承受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特征和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学习讲方法,讲效果;做人讲文明,有涵养。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起长久的自信,保持一种愉快、和谐、和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有效的成功。

当然,“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自己努力了,成功不可能就会降临于你,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心态,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正视现实,承认差距,找到不足,成功仍得继续。心理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人际的适应能力”。因此,适时的找人倾诉也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能增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亲友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增进彼此间的情谊。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9)

为了达到社会化的培养目标,他们采取以下方式:

教师的人数很少。大班一般是1:30。他们认为师生比疏了,老师就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师生比密了,会影响孩子间的互动,减少孩子做小领袖的机会;

他们还认为,可以允许教室秩序混乱,允许孩子极积热情地沟通,帮助幼儿认识毁坏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自已澄清,自己改进。所以,当幼儿产生一般争论或行为问题时,主张教师不要介入,靠孩子自已解决。在争吵解决过程中,孩子的社会化能力得到了发展,并培养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他们又认为要经常用音乐来暗示幼儿,避免教师的直接指示与控制。教师要采取下面的教学策略。

1.分工合作,增加互动:进行分组学习。教师按照孩子的友谊关系、能力、男女平衡来分组,让幼儿在组内充分互助。

2.倾听。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情感倾向和互相帮助。(一个好的小组是合力工作得很好的小组而不是安静的小组)。

3.合作使用玩具:使用大型的木质结构玩具。如大积木只能二人搬,无法单独操作(即需要合作)。又如:老师存心拿掉积木,掉了积木怎么办,让幼儿在玩具不够后合作使用。

4.生活自治、自理,让孩子面对冲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小领导,当孩子发生争执时教师不直接介入,而是请另一个孩子去解决,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

5.允许孩子发泄、争执、打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了解别人的想法,学习宽容、自制以及自我肯定。

一、日本幼儿教育形式的两个特点

1.设定教育与自由教育互相配合

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一般上午10:00以前进行自由教育,10:00~11:00进行设定教育,之后是午饭、午休和午点,下午3:30以后再进行自由教育。

所谓设定教育,是指保教人员根据一定的目标或活动意图设计的幼儿教育活动。设定教育虽然也可根据每个幼儿的爱好设计不同的活动,但一般是全班幼儿在保教人员的指导下从事集体活动,如讲故事、画画、唱歌等。在设定教育中,重要的是保教人员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了解有关的是非善恶和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

与设定教育不同,自由教育是指保教人员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幼儿各自的兴趣、欲望为前提,让幼儿自发地开展活动。在自由教育中,保教人员根据新大纲和新指南的目标、内容,设置一定的环境,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保教人员要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自由教育并非意味着保教人员可以放任幼儿自由活动,什么都不管。

自由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保教人员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包括户外和户内),让幼儿自由选择。这种形式在某些幼儿园或保育所又称自由游戏。另一种是保教人员为幼儿准备5~10种可供选择的活动场所,让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

这种形式虽然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但是选择的范围有所限制。一是有时是分班活动,有时是分年龄组活动,有时又是全园或全所幼儿一起活动;二是有时是全国有共同的目标,有时是各班有各班的目标,有时又是各年级有各年级的目标。

第一种形式中保教人员的指导只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第二种形式中保教人员的指导不仅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而且还体现在目标和分组形式的选择上。

设定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互相配合体现了日本幼儿教育界在注重幼儿的主体性、个性和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并不忽略幼儿的共性、集体教育及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观。在日本幼教界,关于设定教育和自由教育哪一种更适合幼儿的争论也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目前倾向于两者都不可缺少,在什么时候采取哪一种进行教育,要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欲望、而定。

二、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

在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所中,有采用横向教育形式的,也有采用纵向教育形式的,还有以横向教育形式为主、纵向教育形式为辅或以纵向教育形式为主、横向教育形式为辅的。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和保育所已开始采用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横向教育是指将年龄大致相同的幼儿组合成一个班而进行的教育,如将5岁幼儿分在一个班。纵向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成一个班而进行的教育,如将3、4、5岁的幼儿分在一个班。由于开展纵向教育的难度较大,一般只在对3岁以上的幼儿进行教育时才采用。

横向教育的优点是幼儿的年龄接近,保教人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幼儿年龄相仿,认知发展水平相当,容易交往并建立起较深厚的友谊。

纵向教育的优点是通过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年长的幼儿可以获得自信并懂得如何帮助年幼的幼儿,年幼的幼儿可以从年长的幼儿那里学到从同龄幼儿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此外,无论是年长的幼儿还是年幼的幼儿都可以学会如何与自己年龄不同的幼儿交往,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发展人际关系。对保教人员来说,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或保育所教育的整体性,从而站在更好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教育。

采用横向教育和纵向教育交错进行的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扩大幼儿的人际交往范围,使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可以使保教人员更加充分地了解本园或本所幼儿的情况,熟悉幼儿教育的不同形式,从而更好地教育幼儿。

幼儿教育不仅采用横向教育形式,而且采用纵向教育形式,这反映了日本幼儿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度重视。但对保教人员来说,采用纵向教育形式比采用横向教育形式要困难得多。因此,在采用纵向教育形式时,保教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有清楚的认识,尽量按幼儿的总体水平进行教育。与此同时,要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2.要促进不同年龄幼儿的相互交往,发展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鼓励年长的幼儿帮助年幼的幼儿,年幼的幼儿敢于大胆地向年长的幼儿请教。

3.保教人员之间要经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对混合年龄幼儿的教育问题。

三、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故日本人普遍十分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前不久,日本一家妇女报社特意邀请了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讨论、总结了种种培养毅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毅力

从幼儿时就抓起培养毅力开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要求尽可能发清楚每个单词的发音,直至字正腔圆。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也应该鼓励每次须走完规定长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个大跟斗也不要心疼。

许多日本家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挤公交车而不坐小轿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泳等等。

注意培养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这是因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础”。这包括废除体罚谩骂、多多夸奖、鼓励孩子在某一领域拔尖、让孩子拥有众多朋友等等。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10)

笔者认为,意志培养在少儿舞蹈训练中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寓教于乐;二是适度的强制;三由适度的强制到自觉。

一、寓教于乐中的意志培养

儿童幼年时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行动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做事往往是凭兴趣,即使有目的,碰到点困难受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寓教于乐,强化对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前提。

所谓兴趣是指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感情体验联系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也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在快乐中舞蹈,在自信中舞蹈,在欣赏中舞蹈,在创作中舞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钻研、探究的习惯。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处于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为长期学习舞蹈,培养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舞蹈启蒙、兴趣培养建议采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教材,还有老师自创的游戏、情景剧、载歌载舞的歌谣、统合训练等)。

但是,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和训练呢?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苦练”渗透在浓厚的舞蹈兴趣中,“趣练”融汇在长时间的坚持舞蹈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笔者在舞蹈训练中,有机地把磨练意志的“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儿童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地机械训练,时间稍长孩子就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把激发兴趣和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有了这种愉快的寓教于乐活动过程,儿童便会对舞蹈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舞蹈表演角色,同时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了培养儿童意志的目的。

二、适度的强制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关键

国外专家对1000多名超常儿童进行了30多年的追踪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智力和工作成就之间决不是完全相关。研究者发现,800名被追踪研究的人中,对20%成就最大的和20%成就最小的加以比较,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着的判别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意志品质的不同,前者的成就在于有意志,坚强、自信,有进取心,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能锲而不舍地坚持到最后完成任务。后者成绩小则是由于他们缺乏上述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从被动性的行为到自发性的行为是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才能完成的。儿童也是如此,只不过要适度。在少儿舞蹈培训中,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是有一定特殊性的。舞蹈是“残酷”的艺术,4至6岁之间的孩子在训练中多以兴趣为主,他们要依赖父母和教师的提醒和帮助才能确定目标和努力实现目标。这样才能为他们步入舞蹈大门打下基础。当孩子在7至9岁之间时,虽然他们在思维上多多少少有了解能力及意志力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和不在场的情况下守纪律就不一样。在舞蹈训练当中也往往缺乏自觉性。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例如:日复一日的软开度、压腿、踢腿、开胯等训练,疼痛、偷懒、放弃……是每个孩子都会面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外部强制(老师、家长)的力量,老师、家长的要求、监督、提醒、帮助和赏识是他们意志努力的需要。因此,适度的强制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关键。有了外界因素的提醒、监督、赏识和帮助,使孩子们在训练的每个阶段都能坚持完成训练任务,而不半途而废,逐渐形成意志品质行为的自觉性。

三、适度的强制到自觉,教育者的意志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者(教师、家长)的意志力在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篇(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才情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子女受其影响颇大,功勋卓著,其中三人当选为院士。《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所以《梁启超家书》就成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1《梁启超家书》中的主要教育观念

1.1全面丰富的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梁启超时刻心怀祖国。他教导子女“人生天地间,各有责任”,所以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疗治中国的积患,就好过那些“最可恶、可憎、可鄙”的旁观者。梁启超时常教育子女,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身处忧患的时候,那么培养直面忧患的乐观态度就成了人生取胜的关键。除了此之外,在舒适的环境下不要迷失自己也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梁启超教导子女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却自己寒士子弟的本色,培养自己俭以养德的寒士之风。他认为“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与此同时,梁启超也认为,“寒士”与“寒酸”不同,必须花的钱就不必省。他相信孩子们“都是很规矩的孩子,不会乱花钱”,但是也不必太苦。1.2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梁启超提倡因材施教。他不是要孩子们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而是要孩子们“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梁启超认真分析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他们。除此之外,梁启超极力主张趣味主义。在他看来,有了兴趣,生活才有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没有了意义。而“凡人必常生活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主张劳逸结合,不能过分的操劳于工作学习。所以他要求“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需多游戏运动”。对于子女“每来复十四小时”,他认为“大不可”。他认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才会深刻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认为应该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想他则甚?急他则甚?”求学就是学习规矩的时候,学好了规矩方能在做学问上游刃有余。“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这样“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2《梁启超家书》中教育观点的现实借鉴意义

2.1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爱国教育并不是只有在梁启超生活的那个年代才应该被重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也应该提倡爱国主义教育。而如今,许多青年缺乏奉献社会的意识。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注意子女爱国精神的培养,加强孩子们的爱他人,爱祖国的教育,从小树立孩子的公德意识,让他们成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2.2养成子女的坚毅品质梁启超很注重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现如今的孩子时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对社会的竞争压力缺乏了解,一旦走上社会,就很难适应。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培养子女坚毅的品质,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逐渐成熟,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2.3培养子女的寒士家风梁启超教育子女不仅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更要在优越的环境中克己自励。家长们要逐渐的让孩子们学会勤俭笃学,集中精力,不可在吃穿用度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也不应在优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不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勤勉专心。2.4尊重子女个性发展他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引导子女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特点选择职业,并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丰富子女的生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发展孩子的内在潜力,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这对于充分的调动子女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最大的社会价值,有很大的作用。2.5引导子女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在学习上,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劳逸结合,多游戏多运动;循序渐进,莫问耕耘,但求收获。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们劳逸结合,这样可以使孩子们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争取每天都有收获。同时,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做学问就要脚踏实地,只有去除投机钻营的心理,才能求得真学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要想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孩子们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要从各方面吸取经验。而梁启超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