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3 16:53:30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1)

关键字:

高校;军训;德育价值

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军事体能训练以及文体活动的组织等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军训掌握更多的军事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军训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没有切实挖掘和发挥出高校军训的德育价值,德育内容渗透不足,失去了高校军训的意义,所以结合当前高校军训实际情况,深入发掘高校军训德育价值十分必要.本篇文章主要结合高校军训实际开展情况,分析深入发掘高校军训德育价值的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军训德育价值的挖掘以及高校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1军训的德育价值

高校军训的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集体主义教育价值以及健全人格教育价值等方面.

1.1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军训作为高校国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重视对学生国防知识的指导.在当前和平年代中,更需要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当前和平的生活[1].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式,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军事体能训练以及文体活动的组织等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军训掌握更多的军事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1.2集体主义教育价值

当前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均为“90后”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父母以及家人的无限宠爱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主义意识,较为注重个人观念和个人利益,问题处理的过程当中多数以自我为中心,行事散漫,集体主义观念淡薄[2].学生的这种心理态度对于学生的未来工作与成长十分不利.军训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这种集体活动的参与,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集体的价值,有利于改善高校学生散漫、自我的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的学习和成长平台[3].

1.3健全人格教育价值

在军训活动当中,队列、内务、射击、拉练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特点是体力消耗非常大,军训活动的开展初期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十分疲惫,但是这种方式与能够产生磨练学生意志的效果,锻炼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4].在军训活动当中,对学生内务整理的要求,对学生个人仪表形象的要求等等,都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些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军训的德育教育价值十分显著.

2当前高校军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军训中主要存在着短期效果较为明显,长效性较差;军训内容较为简单,重复性较长;教官经验较为匮乏,效果性较弱等方面的问题.

2.1短期效果较为明显,长效性较差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军训中存在着较为注重短期军训效果,忽视学生长期军训价值的问题.很少有高校能够注重对学生长远军训价值的研究,在学生短时间的军训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便开始出现泄气、放松等行为,对自身的要求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训的成果与价值逐渐被磨灭,失去了军训的长远价值.

2.2军训内容较为简单,重复性较长

高校军训活动中学生军训的内容多为队列训练、内务整理以及军事理论课等等,这些内容常年重复性的讲解,内容重复性较强,指导方式较为单一[5].枯燥的内容以及单一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军训活动的参与热情度较低,这种情绪下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也会较差.强制性的行为使得学生没有从内心中真正爱上军训活动,感受军训的乐趣与价值,所以对军训活动开展的方式以及内容进行适度创新十分必要.

2.3教官经验较为匮乏,效果性较弱

军事科技教师是向广大学生传授科技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高校学生军训的军事理论主讲教师有些是士官,有些是高校教师,很少有专职军事教官给学生上课[6].教官在队列训练等项目上有自己的擅长之处,但是上军事理论课就明显感觉理论修养不够、经验不足.学生军事理论课总体上来看,不够深入、生动,直接影响了学生军事理论的学习效果[7].

3发挥高校军训德育价值的方式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军训需要充分挖掘德育价值的价值,通过明确军训教育的目标,优化军训教育的内容,延续军训教育的成果等方式,发挥高校军训的德育教育价值,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明确军训教育的目标

军训作为一种专门为国防服务的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在军训活动中,封闭的军营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爱国主题宣传片的放映,爱国主义故事的讲解以及教官自身端正形象的展示,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标杆与楷模,使学生能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更加关心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更加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爱国主义思维对于当代高校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当前和平年代中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军训德育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在高校军训活动开展之前,学校需要首先明显高校军训的价值与目标,明确高校军训的实质,将军训德育功能真正展现出来,充分发挥高校军训德育教育作用.

3.2优化军训教育的内容

在军训活动当中,学生被严格的排编进方队放纵,按照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活动,存在各种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在教官的要求下参与各项集体活动.长时间的军训教导能够使学生走出自我意识强烈的观念中,更加关注集体的利益,形成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着军训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军训教育内容较为枯燥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军训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以及教育目标,进行适当创新和改革.优化军训内容是优化军训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军事体能训练、军事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是军训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合理安排这些军训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军训活动的开展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军训活动当中,感受到军训的乐趣,真正展现军训中的德育教育功能.例如高校可以将户外生存训练、户外CS等内容引入到军训活动当中,丰富高校军训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负重跑步、野外生存,检验学生的应急逃生能力以及户外生存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遇到突发事件的冷静处理能力,锻炼学生坚强的品格和冷静的思考态度.同时,高校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军训活动当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军事教育活动,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增强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掌握能力[8].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战争题材的电影等等,组织学生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互相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能够摆脱长时间枯燥、高强度训练为学生所带来的疲惫心理,同时也能够产生军训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更加热爱祖国,珍惜当前的和平.

3.3延续军训教育的成果

高校军训活动多为在学生入学后开展,进行短期军事训练,训练时间较为集中,学生需要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所有规定的项目,这种强化型的教育模式效果较为显著,对于学生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优秀思想观念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军训活动不能够活动结束便即时停止,高校要注意发挥军训的德育教育价值,使军训的德育教育效果能够延续,不断加强和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高校可以开展教官返校、军训汇报表演、军事知识问答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军训活动已经对教官产生一定的情感,而教官返校能够使学生与教官之间加强交流,给与学生更多学习教官优秀品质的机会,而军训汇报表演、军事知识问答等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军训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立“军事日”、“国防周”等活动开展日期,使学生能够重温军训的乐趣,在军训中重拾坚定的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思想以及优秀的品质.

4结束语

高校军训的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集体主义教育价值以及健全人格教育价值等方面,但是当前高校军训中存在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长效性较差;军训内容较为简单,重复性较长;教官经验较为匮乏,效果性较弱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军训价值的展现.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军训需要充分挖掘德育价值的价值,通过明确军训教育的目标,优化军训教育的内容,延续军训教育的成果等方式,发挥高校军训的德育教育价值,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作者:贺璐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雄亭.当前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97—100+112.

〔2〕王志锋,李彩洁.军训对大学新生体质指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101—105.

〔3〕徐九春,顾艳霞,杨小燕.大学新生军训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86—87.

〔4〕邬红波,俞党跃.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性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浙江省内四所高校军训成果的调研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52—54+57.

〔5〕惠华强,姜文亭,雷权,黄文,肖立宁.热习服干预对沙漠军训官兵胃肠激素和细胞免疫状况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04):281—282+288.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93-01

起源于二战时期英国生存训练的拓展训练,因其独特、高效的培训模式和良好的市场表现,日渐受到国内教育界、体育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并对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阐释,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人。目前,关于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的研究可大致分为:拓展训练的涵义研究,拓展训练的原理与理论基础研究,拓展训练的价值研究,拓展训练的内容与特点以及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

1 拓展训练的涵义

当前学术研究对拓展训练内涵的界定多为描述性定义,替代性表述较为多见。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培训(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唐建倦等人引用了香港外展的概念,从拓展训练的目的、功能、实质等方面对拓展训练的涵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其本质是:通过参加这种训练,使参加者能够改善自我概念。裘静芳对前面两种观点进行了概括,并认为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一种时新的教育方式,拓展训练既有一定的身体活动,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参与者通过典型化和游戏化的活动的亲身体验、分享和总结回顾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并把体验到的感受和总结回顾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钱永健则]认为:“拓展训练”一词是中国对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本土化认知,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的“人众人”培训机构对它的命名,也是该培训机构的注册商标。在课程模式上,拓展训练参照了PA教育模式,在模拟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动风险,体验经过设计的户外活动项目,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验学习体系。

2 拓展训练的原理

关于拓展训练的原理,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观点。胡仲秋等人从学习的方式入手,认为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是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常会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归因理论、迁移理论和学习的认知理论。陶宇平则从学习的过程出发,认为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主要参照体验式学习圈——大卫·科尔博的体验式学习周期。

3 拓展训练的价值

关于拓展训练的价值,研究者们主要从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习、体验式教育和传统教育、拓展训练和体育教育的比较以及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和学生需要的角度,对拓展训练的价值、作用或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论述,以此来论证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王长权等人从健康的三维观和创新的视角认为,参加拓展训练将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的提高。唐建倦等人则从心理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拓展训练以其开拓创新的训练理念、组织灵活的训练形式、体验性的训练目标、提高自我概念为主的本质特性,能有力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学意义。杨耀华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指出了拓展训练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作用,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内容,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

4 拓展训练的内容、特点

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庞杂。关于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分类原则和方法,郭建平则在《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与分类》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从拓展训练教学过程来看,综合活动性、挑战极限、集体中的个性、高峰体验以及自我教育是拓展训练的5大特点。

5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对策研究

如果说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前提,那么对策研究则是实践的基础。对于体育教学中尚未大面积铺开的拓展训练,其开展的模式、引入的切入点以及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成为对策研究中的课题。比如张辉,刘香兰在其研究中指出,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安全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训练基地问题,训练评价问题等。而杨玉霞则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认为拓展训练先在体育课堂中以精心设计的游戏的形式进入,使其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前有一个过渡期,以便教师尽快掌握拓展训练的理念和技巧,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拓展训练项目,为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积累教学经验。拓展训练成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得到大家的认同,但这只是可能。于是有人指出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要经过一个“教材化”的过程。

6 展望

(1)现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体验式教育形式的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且近2/3的文献对这种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但重复研究较多,今后的研究需要创新。

(2)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作用或功能在理论层面已有很好的论述,但现实的局面却是“叫好不叫座”。对这种现状的成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有些学者有所涉及,但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上的分析,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对策的有效性、可行性值得商榷。

(3)拓展训练属于一种舶来品,国外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当前这部分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充实、完善。同时,与拓展训练关联的学科基础广泛,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将是拓展训练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115~116.

[2] 唐建倦,贺仕刚,周扬.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6,13(4):135~137.

[3] 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4,29~39.

[4] 常会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90~91.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37-02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活动在古今中外普遍存在。在我国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在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才能中,“射”、“御”就是军事训练内容。隋朝以后开设武举,创办武学。在古希腊雅典,十三四岁的学生进入体操学校学习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等。古代的军训,一方面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培养军事人才、教育学生“立德、尚武”,具有封建主义的德育色彩。

发展到今天,军训仍一直被很多国家作为特殊的教育形式运用在学校教育中。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要将军训作为教育改革内容之一,作为大学生入学后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日本、韩国,甚至将军训扩展到了中小学。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军训除了具有国防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且有着其他德育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 军训的德育价值

从性质上看,军训是专门为国防服务的教育活动。然而,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军训蕴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使其内涵大大超出了国防教育的界限,成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途径,能使学生在军事训练中获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和训练。

1.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在军训活动中,封闭的军营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军训中军事理论教学包括了中国国防历史、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国防法规、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国家的意识、利益意识和安全意识,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军训中的军事化管理、与军官们的朝夕相处,能使学生感受到军人纪律严明、忠于人民、维护祖国尊严的军人使命和情怀;军训中学唱军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建设等专题宣传,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和真实地了解我国国情。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环境、国防观念相对淡薄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关键而且必要。

2.集体主义教育价值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意识比较淡薄。集体主义思想不能靠学生自发产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军训活动的军事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我、散漫的缺点,增强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集体是体现个人价值很好的平台。在军训活动中,各项活动都是以班、连、营为单位展开的集体活动,当学生个体被严格地编进了班、连、营,所有活动都要听指挥,要按计划严密地组织实施,要求严格遵守纪律,令行禁止,活动和行动要靠集体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军训中这些纪律要求和行为准则,使学生亲自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克服个人主义,也让学生逐步相信组织、依靠集体,走出自我圈子,处处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3.健全人格教育价值

德育教育过程是全面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军训活动为发挥德育的知、情、意、行的功能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队列、内务、射击、拉练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特点是体力消耗非常大,又苦又脏又累。因此,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不畏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过程,这种集中锻炼学生的过程会产生很强的德育效果。军训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品质与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有效克服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大学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而且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能成为一个人正确把握人生方向的必要条件。

二 将军训的德育价值最大化

军训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度挖掘和开发军训中蕴藏的丰富德育功能,将军训的德育价值最大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和力量。

1.认清军训的实质与目标

作为一项将军事知识、体能训练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军训不仅仅是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也不仅仅是拓展学生能力的困境训练,也不是枯燥的动作训练,而是通过动作训练和困境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动作训练只是教育的手段,道德的教育、意志的锻炼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军训看作短期的军训课程或动作训练,而是要认清军训的实质,及其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方面具备的特殊作用,并充分挖掘军训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能量,把军训的德育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军训的德育功能。

2.优化军训内容安排

优化军训内容是优化军训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军事体能训练、军事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是军训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可适当增设其他实践训练内容,比如:增加升国旗教育为军训活动的第一堂课,使学生牢记国旗的作用和地位;对学生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如负重跑步、户外救险、野外生存等等,让学生体验自然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户外生存能力;应急逃生教学,模拟突发性事件并组织学生进行演练,来增强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冷静处理的能力。

3.延续军训成果

军训的德育效果是明显的,但也有其局限。军训结束后,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环境,生活节奏逐渐减慢,其他影响因素也逐渐多起来,军训中保持的生活、作风的方式还未形成习惯,若不加以巩固,就可能逐渐被淡化。因此,在军训活动结束后,对军训中习得的行为习惯要进行长效管理,从而设法巩固军训的德育成果。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邀请军训教官回访校园,给学生组织军事讲座、播放军训期间的录像、开展军训汇报表演、知识竞赛、技能比武和设立“军事日”、“国防周”等活动方式深入教育,使军训成果能得到延续和巩固;学校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走回军营参观学习,以让学生温习和拾回在军营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做好军训总结,使同学们把从军训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组织学生到军事教学基地参观、慰问演出,加强军校之间的交流,把在军训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发挥军训德育功能的后效应,巩固军训的成果。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4)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六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唯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发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育的真正失误在哪里?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总体失误就在于,总是矢志不移地着眼于所谓纯粹的语言能力“技术化”,再辅加扭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伪圣化”。百年来,根本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内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主体自我的热烈关注。百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认清,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在此特别申明,我绝对不反对训练,不反对能力,我反而觉得应该大力提倡真正的“训练”并强化能力。我要说的是,当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所谓“训练”,是严重脱离学生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而脱离语言学习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所谓“语言能力训练”,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所谓“政治思想教育”和一味庄严圣化的人文教育,又是带有极左说教的压抑个性生命的“群性话语”——我觉得,这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失误所在,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少慢差费的根源。百年中国语文教育,自觉不自觉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力图使之成为一种空壳的、工具的、载体的纯技能训练。然后再根据时事、时势,生硬地外加上“思想”教育。因此,可以简练地概括为一句话: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忽而强调前者,忽而强调后者.忽而强调二者结合。前者是空壳,后者是硬性的抽象实体,而所谓二者结合,又把本是一体的东西人为剥离为二,均不涉及、不诉诸人的主体精神经验,远离人的生命自我、个性精神。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僵死乃至戕害了孩子们烂漫的精神生命。最终,不但语言能力根本难成,精神和情感也成一片荒漠,个性被泯灭。这,就是“科学主义”!使语文教育,成了字字词词句句的像“数码”一样的纯粹文字游戏,成了段落篇章的像“积木”一样的纯粹智力体操,成了“公共话语”的大合唱,成了“政治话语”的大喧嚷,成了他人精神的“跑马场”!这里没有师生“个性精神”,没有师生的“生命自由”,没有孩子们的“童稚”与“率真”。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精神,不关注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和“自我人格”!这样的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了教育的精神生命,使语文课成为一片精神沙漠、情感荒原!看看我们孩子的作文,听听孩子们的说话,他们有千万张不同的面孔,但是却共有着一套“公共话语”,共有着一套“公共精神”,共有着一样的呆滞、僵死的思维!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不到,语言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人的独特的感觉与体验;语言,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的文化生命本身、人的精神本身。人的语言的成长,就是人的精神的成长。一句话,语言就是“道”、“体”。决无不根植、不诉诸人的精神经验的语言能力、语言训练。或者说,不诉诸人的精神经验的“纯”语言能力、语言训练,那只是“海市蜃楼”,是“水上浮萍”,是“屠龙”本领!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简单的认知学习和行为习惯训练中,可能存在有较为通行的既定的教学模式,认知发展的高级机能道德层面不可能存在通行的教育模式,而情感,特别是美感层面难有这种既定的教育模式。但没有通行的模式,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只是此一模式适合于此情境的此一个体,并不适合彼情境的彼一个体而已。现代教育理论更为重视集体性的学习,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目的而言,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1]。国内现有研究基本上有“军训能改善大学新生人格特点”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军训的定性分析,本文就军训的教育作用做了详细的调查。

1 方法

本实验分两个部分即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随机对某大学17个专业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其中理科143份,文科152份(男生175份,女生120份)。

2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

(1)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学生是否喜欢军训

这是对大学新生心中军训印象的整体考查。75%的同学肯定了军训的重大意义,89%的学生认为军训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91%临近毕业的学生认为军训不仅是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是最难忘的时光。5%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是令人讨厌的。

(2)军训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69%的同学首肯了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79%的学生认为军训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加大了同学“家”的情感,只有14%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人际关系是没有帮助的。

(3)军训对意志力的影响

73%的同学认为军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被调查者中有20%的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锻炼意志力,7%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意志力的锻炼是没有帮助的。

(4)军训是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军训生活能够改变懒散的习惯;97%的学生认为军训有助于他们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12%的学生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5)对军人和军队是否产生亲切感

通过军训使大学生对军队和军人有了深入的接触与了解,78%的学生认为军训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82%的学生认为军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91%的学生通过军训,增强了他们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

3 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军训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军训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年的军训使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训练亲身体会到自己能在较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正是他们所看到的军营里千千万万的军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时,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造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保证着我们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生活。

(2)军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用是一笔完备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军事训练就借助人民军队的育人优势,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但要使他们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感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军训中,学生通过与军人在一起学习和训练,使一些学生开始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获得了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在训练中,为了集体荣誉可争个上下高低;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进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3)军训转变了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观

过去部分学生认为:当兵没有价值,对人生价值存在模糊认识。通过军训,特别是学生亲身体验了军营的生活,耳濡目染,进一步看到了军人的那种忘我工作态度和刻苦的训练精神。故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军事训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使他们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起国防观念的大堤,为建设

4 对进一步加强军训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军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但就怎样更好的发挥军训的教育作用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传统高校军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在军训内容安排上,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军训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安排军训内容时,没完全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内容与中学时期相比单一重复,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其次是在军训时间安排上许多高校的军训虽然有两三周时间,但实际的训练却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建议高校军训教学实施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也称体验式培训,即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挖掘潜能、完善心理和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训练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拓展训练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尤其对于大学新生,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层厚厚的“坚冰”,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打破这层“坚冰”,使他们更快的适应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更好的融入到大学校园里来。因此若把拓展训练作为高校新生军训的一部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下去,那么学生的意志、毅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将得到持续的锻炼。由此可见,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学生军训教学中具有现实的必要性[2,3]。

大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能否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6)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目的而言,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就能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1]。国内现有研究基本上有“军训能改善大学新生人格特点”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军训的定性分析,本文就军训的教育作用做了详细的调查。

1 方法

本实验分两个部分即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随机对某大学17个专业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其中理科143份,文科152份(男生175份,女生120份)。

2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

(1)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学生是否喜欢军训

这是对大学新生心中军训印象的整体考查。75%的同学肯定了军训的重大意义,89%的学生认为军训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91%临近毕业的学生认为军训不仅是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是最难忘的时光。5%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是令人讨厌的。

(2)军训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

69%的同学首肯了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79%的学生认为军训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加大了同学“家”的情感,只有14%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人际关系是没有帮助的。

(3)军训对意志力的影响

73%的同学认为军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被调查者中有20%的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锻炼意志力,7%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对意志力的锻炼是没有帮助的。

(4)军训是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军训生活能够改变懒散的习惯;97%的学生认为军训有助于他们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12%的学生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5)对军人和军队是否产生亲切感

通过军训使大学生对军队和军人有了深入的接触与了解,78%的学生认为军训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82%的学生认为军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91%的学生通过军训,增强了他们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

3 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军训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军训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年的军训使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训练亲身体会到自己能在较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正是他们所看到的军营里千千万万的军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时,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造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保证着我们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生活。

(2)军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用是一笔完备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军事训练就借助人民军队的育人优势,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但要使他们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感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军训中,学生通过与军人在一起学习和训练,使一些学生开始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获得了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在训练中,为了集体荣誉可争个上下高低;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进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3)军训转变了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观

过去部分学生认为:当兵没有价值,对人生价值存在模糊认识。通过军训,特别是学生亲身体验了军营的生活,耳濡目染,进一步看到了军人的那种忘我工作态度和刻苦的训练精神。故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军事训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使他们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起国防观念的大堤,为建设

4 对进一步加强军训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军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但就怎样更好的发挥军训的教育作用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传统高校军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在军训内容安排上,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军训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安排军训内容时,没完全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内容与中学时期相比单一重复,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其次是在军训时间安排上许多高校的军训虽然有两三周时间,但实际的训练却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建议高校军训教学实施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也称体验式培训,即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挖掘潜能、完善心理和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训练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拓展训练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尤其对于大学新生,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层厚厚的“坚冰”,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打破这层“坚冰”,使他们更快的适应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更好的融入到大学校园里来。因此若把拓展训练作为高校新生军训的一部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下去,那么学生的意志、毅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将得到持续的锻炼。由此可见,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学生军训教学中具有现实的必要性[2,3]。

大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能否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7)

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繁荣富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变革、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就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笔者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了培养高素质、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全面推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并将其列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之一,而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是其中的第一大模块,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核心和重点。这一体系开创性地开辟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将直接决定着国家和党的未来发展方向,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1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以下偏离现象:一是价值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和利益。二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观念弱化,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持淡漠态度,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评判道德价值观念的标准日渐模糊,道德意识呈现出滑坡趋势,诚信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更注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三是部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忽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夸大中国现存的困难和问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思想问题令人忧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2 创新现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统教育方式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缺乏思想的交流与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难取得实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和领悟。大学生核心价值锤炼模块就是打破常规,以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贴近现实、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的实践

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形式多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行为养成的现状,构建了“课堂+平台+基地+活动+网络”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模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公民素质,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关键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等,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全校4000余名青年学生,组建院级重点小分队18支,分赴江苏各主要城市、农村、学校、政府机关、社区、企业以及内蒙古、江西等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组织1360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志愿者开幕式表演活动,以加强学生荣辱观、奉献精神的教育。

3 教育游戏的实施。教育游戏是游戏形式和教育内容的结合。游戏具有趣味性、参与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也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学生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发生变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通过开展团队训练课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游戏训练,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会沟通,学会生存。

4 党校活动的开展。党校是培养学生骨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党校不仅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班,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更要举办时事政治报告,以开拓学生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学院二级党校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进社区宣传党的知识、党史活动宣讲,组成支教小分队到民工子弟学校传播知识,开展建党90周年社会调查活动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爱国爱党的信念。

5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背景及其家庭的价值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不断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院通过学生的一封家书、成绩报告单上的家校沟通栏、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颁奖大会和毕业典礼等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为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 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创新性等特征。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营造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更要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园标志符号的宣传作用,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训练模式实践的成效与思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训练模块具有覆盖面广、交叉性强、时代特征鲜明等特点,通过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互动式的团体游戏、树立典型案例等方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自2008年开始在学院实施和推进,成效显著。

1 有效地改革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的。通过实施核心价值观锤炼模块,打破了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道德体验为手段、以大学生素质训练为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五个实践环节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是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结合课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报告。二是开展讨论会或辩论赛,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观点碰撞,从而深化认识;三是现场教学,通过实地(包括网上案例)参观和考察,教师讲解、点评和讲授,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是假期的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五是网上实践,通过开设网上实验和探索多种实践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多维视角的培养。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8)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把人的自由、幸福与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价值的本质表现。”在我国,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既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军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的价值所在。如何在军人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其价值观,是当前政治工作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针对不同的层次,加强教育的导向性

1.教育起点――角色认同

加强军人角色认同就是使他们认识到军人的职业意味着牺牲,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要使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树立这样的意识,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官兵学会做人。增强角色意识要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选择好“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教官兵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诚实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勇敢是军人必备的品质,也是强化军人角色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让官兵学有所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官兵学到知识、技能,关键是学会将知识、技能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自觉修养自己的心理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2.教育主题――爱国主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强化军人职责,增强荣誉感的有效手段,是军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但我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育内容多从历史角度来宣传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或怎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往往只能暂时地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对敌仇恨,它缺乏持久性。过分地对灿烂文明的宣传还会带来失落感,现在我们的经济、科学成就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多用身边事、身边人对官兵进行正面宣传。扶正祛邪与支援国家建设相结合,将爱国意识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中。可以适当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成果、官兵的士气进行比较,以增强我军官兵的祖国荣誉感,自身的荣誉感。

3.教育核心――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内容所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价值观念是最贴近军人自身的,也是军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易受到冲击而产生偏差的地方。因此,在对军人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并保持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与人生观、世界观结合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对价值观有着指导作用。同样,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也同样起着统领作用,是总方向、总把握。因此价值观教育与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不可脱离,这样对价值观的塑造才能有一定的有效性。

二、强化制度管理,用纪律约束

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但对它的塑造还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来保证,就是在组织上表现出的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范,为军人提供了社会化的行为模式;纪律是军人统一的行为准则,是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物质保证。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容易产生价值观选择的矛盾性,对其进行教育是必需的,但还得与制度、纪律相联系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因为制度、纪律不仅是军人利益关系的调节者,也是军人价值观最有效的引导者,所以对军人价值观的塑造,制度、纪律导向比教育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它有助于稳定官兵思想,使整个部队形成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良好秩序。令行禁止的铁的纪律,加强军队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能够强化军人的职责意识,角色意识,给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定立了标尺,指明了方向,也为军人价值观的选择,打下了物质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心理修养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坚持辩证法,重视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坚持唯物法,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的作用,切实加强环境建设。一是强化行政管理,改进干部制度等规章建设。二是加强和改进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功能。三是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四是打牢物质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全体军人共同去创造,要培养这种意识,不能不重视对军人加强心理修养。无论我们接受或宣传什么理论,都离不开认识、情绪和感情的心理过程,教育者必须遵守这个心理发展的规律。

四、改革教育思路,树立系统工程意识

1.军事训练中增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含量

军人在军事组织和军事生活中,必须掌握军事技能成为合格军人;而进行社会化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军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军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客观上起着约束作用。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不仅能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而且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包含着对军人气质、性格、意志等诸方面的磨炼,从某种程度上讲,训练过程也是对军人性格、气质的塑造过程。训练中增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含量,使官兵在掌握知识同时,在军事训练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训练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军事训练的科学性,意识到军事训练中的科技、科学含量,在训练中培养尚武精神。

2.政治工作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含量

我军的政治工作多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出发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而缺乏少人文知识含量。特别是对战士来说,这方面的教育就更为重要。使其在服役过程中,学有所成,不致产生“什么也没学到”的想法。针对战士的层次可开设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上课形式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通过社科类的讲座,了解世界形势、国家政策变动的本质内涵、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及对其的鉴赏,通过军营文化、高雅艺术的讲座来陶冶高尚的情操,接受知识的熏陶,增强文化的涵养,将军队建设成为知识的军营,那时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智慧之师。推动社会文化潮流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以军队科学的价值观影响社会的价值选择,也许这不仅仅是历史再现,而是我军为之奋斗的不远的将来。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9)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把人的自由、幸福与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价值的本质表现。”在我国,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既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军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的价值所在。如何在军人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其价值观,是当前政治工作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针对不同的层次,加强教育的导向性

1.教育起点——角色认同

加强军人角色认同就是使他们认识到军人的职业意味着牺牲,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要使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树立这样的意识,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官兵学会做人。增强角色意识要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选择好“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教官兵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诚实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勇敢是军人必备的品质,也是强化军人角色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让官兵学有所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官兵学到知识、技能,关键是学会将知识、技能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自觉修养自己的心理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2.教育主题——爱国主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强化军人职责,增强荣誉感的有效手段,是军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但我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育内容多从历史角度来宣传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或怎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往往只能暂时地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对敌仇恨,它缺乏持久性。过分地对灿烂文明的宣传还会带来失落感,现在我们的经济、科学成就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多用身边事、身边人对官兵进行正面宣传。扶正祛邪与支援国家建设相结合,将爱国意识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中。可以适当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成果、官兵的士气进行比较,以增强我军官兵的祖国荣誉感,自身的荣誉感。

3.教育核心——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内容所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价值观念是最贴近军人自身的,也是军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易受到冲击而产生偏差的地方。因此,在对军人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并保持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与人生观、世界观结合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对价值观有着指导作用。同样,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也同样起着统领作用,是总方向、总把握。因此价值观教育与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不可脱离,这样对价值观的塑造才能有一定的有效性。

二、强化制度管理,用纪律约束

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但对它的塑造还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来保证,就是在组织上表现出的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范,为军人提供了社会化的行为模式;纪律是军人统一的行为准则,是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物质保证。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容易产生价值观选择的矛盾性,对其进行教育是必需的,但还得与制度、纪律相联系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因为制度、纪律不仅是军人利益关系的调节者,也是军人价值观最有效的引导者,所以对军人价值观的塑造,制度、纪律导向比教育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它有助于稳定官兵思想,使整个部队形成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良好秩序。令行禁止的铁的纪律,加强军队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能够强化军人的职责意识,角色意识,给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定立了标尺,指明了方向,也为军人价值观的选择,打下了物质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心理修养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坚持辩证法,重视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坚持唯物法,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的作用,切实加强环境建设。一是强化行政管理,改进干部制度等规章建设。二是加强和改进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功能。三是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四是打牢物质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全体军人共同去创造,要培养这种意识,不能不重视对军人加强心理修养。无论我们接受或宣传什么理论,都离不开认识、情绪和感情的心理过程,教育者必须遵守这个心理发展的规律。

四、改革教育思路,树立系统工程意识

1.军事训练中增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含量

军人在军事组织和军事生活中,必须掌握军事技能成为合格军人;而进行社会化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军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军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客观上起着约束作用。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不仅能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而且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包含着对军人气质、性格、意志等诸方面的磨炼,从某种程度上讲,训练过程也是对军人性格、气质的塑造过程。训练中增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含量,使官兵在掌握知识同时,在军事训练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训练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军事训练的科学性,意识到军事训练中的科技、科学含量,在训练中培养尚武精神。

2.政治工作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含量

我军的政治工作多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出发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而缺乏少人文知识含量。特别是对战士来说,这方面的教育就更为重要。使其在服役过程中,学有所成,不致产生“什么也没学到”的想法。针对战士的层次可开设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上课形式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通过社科类的讲座,了解世界形势、国家政策变动的本质内涵、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及对其的鉴赏,通过军营文化、高雅艺术的讲座来陶冶高尚的情操,接受知识的熏陶,增强文化的涵养,将军队建设成为知识的军营,那时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智慧之师。推动社会文化潮流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以军队科学的价值观影响社会的价值选择,也许这不仅仅是历史再现,而是我军为之奋斗的不远的将来。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10)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深究起来,实是在问哪些训练属于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不是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一定。比如,在数学课里,应用题的审题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在思想品德课上,对行为规范的语义的理解不也是语言文字训练吗?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偶尔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日记,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在家里,孩子说错了一句话,妈妈给予纠正,不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它教育情境里。所不同的是各种教育情境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数学应用题中审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问题和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辅活动;思品课为行为规范的释义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家庭里,妈妈纠正孩子的语病则是一种不系统的随机语言教育的活动。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

,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篇(11)

关键词 高中校园足球 足球训练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入,中国足球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中国足球开始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封闭落后闭门造车的情况下走出去。在与欧美等足球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比后,中国足球人对于改变我国足球现状的渴望空前提高中国足球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一、创新校园足球训练理念

首先是深入确立教育性训练理念。针对高中生足球基本功较差、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压力下,既要重视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合理的与校园足球的训练相结合,理性看待和合理结合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高中校园足球的发展和培养要树立实战性的理念。在常规体育足球课中针对实战进行基本技术练习,狠抓基本功,同时注意高中校园足球思维能力的训练。让高中足球运动员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对于训练不能做机械的模仿而应该是个性化的训练。

再次是操作性训练理念的科学化。通过对高中生足球兴趣的培养,让足球专项训练课变得更有意思,针对高中三个年级的不同年龄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高中足球教练员的训练指导与未来的足球发展不能脱节。

二、提高教练自身综合素质

高中校园足球教学训练,足球教练员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整个高中阶段训练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展开者。想要提高高中校园足球训练的效果和成绩,教练员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也就对教练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对现阶段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并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模式迅速提高教练员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高中足球教练员队伍的稳定,还能促进校园足球教练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一支专业化水平强、实践性经验丰富的优秀足球教练员。

三、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足球是足球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在进行中小学足球训练时要为其建立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以人为本的足球运动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立起校园足球训练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足球运动的根本所在。

我国目前需要建立起来的校园足球训练核心价值体系是要能够体现时展观的综合理念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依据的价值体系,是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来提高校园足球运动员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价值体系。同时,这一价值体系还理所当然地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足球改革发展观,以及在规范足球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内涵。总之,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基本要求的理念精髓。

四、改变高中校园足球课的教学方法

更新高中校园足球教学方法,应该采取“自主课”教学模式。所谓“自主课”教学模式,就是在对足球选项课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介绍相关学习方法和实现途径,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确定练习手段,教师则巡回检查指导和接受咨询,让学生在适度的调控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与足球的亲和力,促进师生的双向互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转变高中足球教练员的思想观念

(一)知识全面的高中足球教练员进行足球选项课教学不仅要传授足球技术,还应把足球理论知识、战术运用、裁判规则及当前世界足球最新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

(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对足球选项课教学的要求高,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仅要熟悉课的主要内容,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相应措施,随机应变,使教学不受影响。

(三)改革考核办法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所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是教学环节最终的方法与手段。考核的标准,应以学生学习、掌握教学计划中的内容为基准,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真正达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除考试考查的分数为直观外,学生潜在的技能和未来拓展的能力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方面。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