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4 15:49:24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中华儿女共同愿望和愿景,把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时展要求,遵循了大学生思政工作规律和要求,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全国人民、全社会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党和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这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政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是实现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必然选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等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两课”各门课程中,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内容整体融入或依据每门课程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选择融入内容。例如,把“爱国、敬业、诚信、法治”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把“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等内容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等;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它的精髓和内容融会贯通到思政课堂学习、讨论、作业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外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是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阅历和强化思想政治行为观念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学习体会、启发、在长期潜移默化环境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养成良好行为和观念,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生产和工作中。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前提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把它的内容和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横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图书馆节目、校园网、微信、微博、短信、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媒介和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和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一项重要内容,要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持久的教育引导。因此,日常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把它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集体宿舍生活、校园活动、吃饭就餐、日常购物等日常生活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标准规范,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识,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的与时俱进。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具有引领社会潮流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乎思想价值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和国情的发展变化,对国内外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思想主线与各种社会思潮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升华,里面孕育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的新认识。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具功能、各有侧重。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应当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说,这四个方面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从基本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多地是从先进性角度来讲的,属最高层次,即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层次;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更多地是从广泛性来说,属社会层次,它们是一元中的两个层次。具有这种层次性的社会强调对社会力量的思想整合又照顾民众思想的差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思想状况;体现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意识和诉求。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应该看到,我们党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才概括出如此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对于我国的最大实际需要把握两条: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我们有13亿人口。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如此丰富,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只有一种要求、一种模式、一种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五个突出的特点:鲜明性、科学性、导向性、包容性、时代性。

鲜明性是指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这四个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意义的四个字,也就是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所存在或倡导的那些价值体系的。

科学性是指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

导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多元的,这既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党的文献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以表达。因此,在意识形态多样化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完全可以起引领和导向作用。

包容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包括不同的层次、丰富的内容。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时代性。是指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展潮流,是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人类进步要求的价值体系。

三、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出发,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妥善解决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适应群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

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能靠急风暴雨式的运动,不能搞大批判。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逐步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重在建设并不等于对错误思潮放任自流。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办法去处理,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避免炒热、扩散蔓延。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社会思潮运动进程

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能不能包容和整合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应当具有包容其他价值观念合理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应当在与其他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中不断提升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3)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核心价值体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以来作为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要正确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1.1 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政工作有效开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希望达到的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目标。党的十六号文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主要责任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道德规范为最基础的内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进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相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和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也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有所表现。

1.2 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是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建设的重要保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这就显示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进行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作用才能顺利进行,而在全社会实现核心价值体系所凝结成的良好氛围又发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它们之间是融会贯通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起来的原因

2.1 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或政党在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经过时间的沉淀所积累下来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求社会民众的文明素质和精神素质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使小康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当代形态的核心和精华,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能把我该体系的顺利开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2 迫切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所面临的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衔接在一起。

3 如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3.1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进一步强调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是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让我们分清本质,明确前进的道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重要场所,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培育大学生“三观”以及如何做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其次,它进一步明确高校是以共同理想为基本内容。当今时代,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从而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的有机统一。

再次,它表明了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

最后,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更好的分辨世界的真善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引导完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

3.2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时效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用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去教育大学生,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选择提出的要求作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的系统教育,是大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更好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证,更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优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也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6号)[N]. 2008(3).

[2].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

[4] 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 6,7.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源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它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同其他重要理论的概念一样,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提法,这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三方面含义。就性质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就地位而言,它是价值的核心部分,不是价值的全部。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依据重要程度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层次。核心价值体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处于支配和统领地位的价值系统。就内容而言,它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零散的、片段的、枝节的认识,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体系。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它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主导的、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目标的作用。但过去人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提出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无疑,它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括,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

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利益。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面向实际,着眼于实践,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实现这个理想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支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牢牢地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中。三是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四是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操作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发挥一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时,人类对价值观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道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一次跨越。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系统结构中,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基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思想共识。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先进的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作用的根本性阐释,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质的规定。它不仅表明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保证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为我们鉴别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提供了根本标准。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指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为全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情感、增进友爱,和睦相处、彼此融合的功能。它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进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形成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凸显其主导性,又倡导包容性。它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文化的包容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在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存在;在承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社会道德规范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存在的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制约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当然,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辨别是非,并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同样,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也并不是要消除价值观在内容和层次上的所有差异。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它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

一、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明确规定,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地确立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确立。总体情况而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结构体系,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也不乏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内容较狭隘且泛政治化: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太过于注重理论化知识的教学,超出了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且内容太过于政治化,过于强调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多关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及内容而对于青少年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及心理困惑诸类问题关注度还不够。(2)内容形式化: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缺少和现实社会的具体实际联系,太过理想化且华而不实,对青少年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教学方式上更是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虽然在教学效率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还很欠缺。(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接地气”: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泛政治化倾向导致其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于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以及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关注度不够,因而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说服力,使他们无法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方面的导向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式”的政治宣传活动,这不禁令人忧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式。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而且为新时代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2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反思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说明,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价保障体系。结合自己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参考其他研究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对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如下阐释和说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复杂化。所谓的复杂化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复杂化是指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传统的、以“纸质”为传播媒介的传播媒体和现代的、以“数字”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体组成。而正是由于传播领域这两大媒体的竞争,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逐渐得到了拓展。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各种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无障碍化”的特点。虽然高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处理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力还稍显薄弱。因此,从这两个层面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基本需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们的人生观已初具形态,但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因而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每一名学生的人生观既是其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任务。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既是高校学生日常言行的行为准则,又是其判定各种生活事实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是学生正确人生观指导的实践基础。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需求,而且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爱国思想。无论是古代的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舍身炸碉堡的;无论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白爱国思想的文天祥,还是以身殉职的设计师罗阳,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所以,为了使高校学生能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一个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部分。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1]。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既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完美结合,又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在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这多维的评价标准,不但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教育教学情况,而且还可以为考核教师的教育工作及其实效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要注重评价标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7)

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构。任何文化和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样无法也不是空中造楼,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某种最广泛被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此种表现形式,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通俗易懂、影响深远等等。能胜任此项重任者,有且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与时代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纵向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虽然伦理的政治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中国文化蕴含宝贵的伦理道德资源,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此种资源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渴望的。管子的“思维”是历史上中国伦理道德最早的系统表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1]从此“礼义廉耻”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孔子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孟子把仁、义、礼、智“四端”定义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2]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促使了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当前中国社会,“和谐”是时代的主题,所以中国传统智识资源中的“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早在《尚书》上就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理念;儒家提倡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仅儒家追求“和”,其他学派亦不乏此种主张,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它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政令和谐及协和万邦等内容,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还在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

2.中华文明成果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与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横向结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无比感叹:“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成功经验”。[3]该种政治文化上的核心既是爱国主义。屈原、范仲淹、文天祥、岳飞、史可法、顾炎武、林则徐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各自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反对侵略、维护独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忠君爱国、声讨国罪、学习外国、忍辱负重和为国献身等。爱国主义从古至今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巨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力量。

在当今,爱国主义具有其时代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胡锦涛同志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也有其西方文化传统的出身。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而“自由”正是近代以降西方的最高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汲取西方文化传统的精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追求,直接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胜利,这些价值理念的进步性是毋容置疑的,那这些价值理论能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呢?当然可以。因为“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缺陷,不在于价值理念本身,而在于这些价值表现为资产阶级性质和它的虚伪性”。[7]对那些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元素,应该不是排斥,而是改造,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

3.开放式结构。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也会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产生出新内涵;时代精神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发展,新的内容会不断产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会不断充实,永无止境,生生不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当且仅当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有可能。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马克思主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在 《第179号的社论》中鲜明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马克思主义要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不断时代化,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碰到的新问题、面临新情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2.确立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何关联?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很容易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因其概括性、形象性、简明扼要、易懂易记等特征,价值观的教育和推广,具有价值体系的教育和推广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150-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后,党的十进而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 25。对这24字的认识,学术界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予以把握,即从民族国家、社会共同体以及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和阐释。笔者尝试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入手,从学理逻辑出发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为必须打破当前将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对立起来的认知误区。同时认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将13亿多全体中国人民作为统一或整合的认同主体及实践主体,与时俱进地凝练和概括反映全体中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尝试“24字+”以显特色,以利于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

笔者认为,要想全方位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学理关系,必须首先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国内理论界对于其表述用语的学理逻辑和基本内容的解读从未间断,回顾相关学术论见,发现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入手,探讨四大基本内容的学理联系、实践途径以及战略意义,却很少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表述用语的学理逻辑提出异议。在笔者看来,根据对语词构建成分的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可以分为“三段式”,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语词,且在完整表述中,“核心”一词为概述语的落脚点。

实际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一前置定语,实质上凸显了价值体系的国体或社会形态的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 5培育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内在问题的回答。

当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学理逻辑上的偏差,其突出表现在“体系”和“核心”的辨析上,明显存在“两个体系”与“两个核心”的学理逻辑问题。笔者提出所谓“两个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定处于更大整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之中,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应当是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三个子体系或三位一体的更大整体,因而现在所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属于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这个子体系,也可称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笔者提出所谓“两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辨析“两个核心”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一个前提。就单个语词来看,“核心”是指“中心”“中央”“重点”“枢纽”“关键部分”等涵义,因而下面要澄清究竟何处使用“核心”这个语词才最为恰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基础。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看,以上四大基本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的精神层面,应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相比之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一大命题则更多地强调满足“社会主义”不同价值类型之间业已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性要求。依据主体需要,价值一般可以划分为如上所述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三大类别。其中的物质价值属于“社会存在”类型,而精神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类型,其制度价值则属于中介类型。基于此,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已然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中介的有机统一体。显然,当前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基本内涵难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实现学理意义上的对应圆融。对此,笔者较为赞同贺祥林教授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既定用语的修正或转换,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称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3]。而通过对“核心”这个词语确切厘定(见上文),可见,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处使用“核心”这个语词,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体系与核心”学理逻辑之圆融,从而比较容易理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澄清社会主义“体系”与“核心”之争,即将那个常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进而所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核心”或“精髓”,这是对通常所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改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更为精深的思考或更为精辟的凝练,应该说,这才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中的应有前提。

二、核心价值观的分层凝练之思:“24字+”

依照上述学理逻辑,有必要对现已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属性上的分类,亦即引出学术界争议颇多的“层面”取舍问题。笔者力求以严密的学理逻辑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全面把握其基本内涵。在此,尝试通过澄清各个层面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论证同一层面定价值诉求在词语表达和排列顺序上的学理性和逻辑性,进而重新理清它们在横向与纵向系统间的联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间的横向联系,就是考察每个层面价值观的排列主次有无明显的逻辑顺序。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谓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语词,实质上前3个词语体现了物质观、制度观、文明观的内核,而“和谐”是达成“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三观圆融的追获目标或理想状态。从物质观到制度观再到文明观,既符合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的学理逻辑,也遵循了社会历史运动的特殊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一定要适合社会存在状况的规律。很明显,这4个语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的凝练。又如所谓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4个语词的排列顺序暗含这样一条主线――个体的权力与利益及其保障,并且这里“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是“法治观”的内在诉求和多元表现,实现“法治”是践行其他三个方面的保障和归宿。很明显,这4个语词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的凝练。再如,所谓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语词也有特定的学理逻辑,即这里的“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是指每个人的民族观、人生观与道德观所共有的东西。很明显,这4个语词中前两个与后两个分别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凝练。

此外,笔者很明显地感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未能凝练出基本内涵或内容要素,这是一个缺失或表现为不够圆融。由此,笔者尝试从中凝练出“求实”“人本”两个语词作为核心价值观,这分别是从“求真务实”与“以人为本”这两个命题中凝练而出的,关于“求真务实”与“以人为本”两个命题,是早已为政界和学界一致认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具有世界观、历史观及方法论层次的学理逻辑。此外,笔者认为,还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一项最新的基本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4]。就此,笔者尝试从新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容中凝练出“节约”“环保”两个词语作为核心价值观,这分别是从“两型社会”建设的两大内容,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或“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两大基本国策中凝练而出,这也是早已为政界和学界一致认同的内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学理逻辑。这里新增的4个语词,可以说既是国家层面又是社会层面更是个人层面必须努力培育和践行的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纵向联系,就是从所谓“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试图打破当前人们普遍认可的关于将“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割裂、对立的认知误区。从这一认知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所谓“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划定分割,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其培育和践行都是基于13亿多中国人民这一主体,因而难能有学理逻辑依据。笔者基本赞同淡化对“三个层面”界定的观点及做法。举“富强”为例,如果规定了它从属于“国家”层面,那么社会上就很可能褒奖“国富”而忽略“社富”和“民富”价值观的虚无主义产生;再就“诚信”而言,因其本身属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理应由公民个人作为实践主体培育和践行,但在实际上,因为公民个人不能以国家主人将“其”作为立国的首要原则。因而就笔者看来,应将现有价值观表述的12个语词整合为16个语词,计32个关键词的重新表述,亦即尝试在24字基础上加8个字,而且不宜简单机械地归纳为“三个层次”,应依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生态观,从而排序或分列为6个层次,这才具有一一对应的学理逻辑之畅,因而这一凝练概述就是:求实、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节约、环保。而所有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体现13亿多全体中国人民这一同一主体的核心价值观诉求,在实践主体上并无明显区分。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还是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生态观,其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和路径,都统一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全面思考、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事物(客体)的性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这种关系总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由具体的价值观念构成的,这些价值观念是一种有着内在统一关系的、系统的存在。这种系统的存在,人们称之为价值结构或者价值体系。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念以及由其构成的价值体系是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归宿和检验标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把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坚持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地、突出地提炼了出来;另一方面把这些提炼出来的内容有机地、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结构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一创新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从而把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特别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进一步揭示和阐明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的根基和支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纽带。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应该正视的是,在外来的和内生的一些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不仅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思想和道德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中,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之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仍在不断向前推进。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指导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工作大局。

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我们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成为引领、激励党和人民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文化的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基本内容,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也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但揭示了和谐文化的精髓,而且指明了和谐文化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动力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和谐文化的精髓和底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除旧布新的内核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把这两种精神结合起来加以弘扬和培育,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和谐文化建设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且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巨而复杂的,需要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在处理这些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的时候,离不开道德的规范和调节。无论是处理和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抑或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都需要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晓荣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引领和保证的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贯穿和渗透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并保证其和谐发展的本质性东西揭示了出来,为其提出了正确而鲜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有坚持这样的规范和准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和谐文化。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完善。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成为党中央的重要指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指的是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四项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精髓,荣辱观是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忽视以上四方面内容。

二、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思想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加强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院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就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到了不少挑战。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受到了挑战。部分师生也出现了思想观念动摇的问题。从师生的思想动态来看反马克思主义、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名利、重地位、重报酬,娱乐氛围浓厚,缺乏政治思想导向意识是当前表现最为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遭受到了额严峻挑战,正是因为如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变得越来越必要。

加强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证。青年是中国的未来,青年价值观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命运。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非常重要。要通过培育使得高校师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的人越来越多。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篇(11)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这是《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现状

可以从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探索融入方式方法做好基础分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概论》课程教学,结合文献调研[1] [2] [3] [4],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主流表现出的是良好态势。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大学生掌握并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能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持敷衍态度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肤浅,进而有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导致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2.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坚持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对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认知。

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他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问题。

5.《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将其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南,这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因此,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要想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极度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空洞的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目前,高校《概论》课受教学课时所限,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概论》课考核方式不甚合理,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法不科学,需进一步改革。高校对《概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测验为主,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较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考核主要基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考核仅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将这些内容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进入教材、课堂和大学生头脑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融入效果,有必要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融入《概论》课。

(一)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目标,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选择,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起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文化体现,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它们是当代中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巩固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时代观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以“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必须将坚持知行合一作为《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现状分析,《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融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概论》课教学,教学方式的好坏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的效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方式优化包括:

1.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可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和谐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教育的实效。

2.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对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新型的考核方式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比如: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比例增加,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主题辩论、社会调查、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概论》课考核方法、提升了考核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个考核方案在笔者所上的《概论》课部分课堂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婷,王仕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境遇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8-191.

[2] 唐凯麟,张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5.

[3] 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