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0 16:42:31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1)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的发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成为新生代父母的座右铭。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当中。在课余时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走访和兼职工作发现A市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在师资力量、早教机构、家庭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从专业角度引发了同学们更多有关早期教育机构教育问题的思考,因此,我们申请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符合A市本土化的优质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经验,为相关早教机构科学开展早教服务提供建议。

2研究目的

本文中所提到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以0-3岁婴幼儿为对象,以家庭为基础,以早教机构为依托,以政府为统领,为广大婴幼儿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区域性社会教育。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及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在思考借鉴的基础上为与此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早期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以促进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现状,课题采用了个案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选取了一所在A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优质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和一所位于社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个案调查研究。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和相关网站,对国内外早教机构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和搜集,掌握国内外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的相关理论。

(2)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资料制定了《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一是对早教机构的调查,主要是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从早教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服务效果、师资建设、指导家长现状五个方面了解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从家长的基本情况、对早教服务的认识、对早教服务的需求、对早教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早教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回收94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4%。有效率82%。

(3)访谈法:根据调查的需要,笔者围绕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设计了访谈提纲。选用了半结构性访谈中的个别访谈法对两所早教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早教机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指导家长现状的相关资料及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为科学提出有助于A市早期教育质量的建议提供依据。

4 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了解到,A市政府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市政府推出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健康发展方案。研究中通过走访与调查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笔者从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设施、师资队伍、服务需求时间需求、服务收费情况等五个方面分析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4.1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环境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70.7%的家长选择了温馨舒适的早教氛围, 80%以上的社区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到小区周边的早教机构。之所以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A市早教机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小区周边没有早教机构;二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将环境作为隐性的教育课程。对于早期教育机构来说,家长首先考察的内容就是机构的硬件设施,所以,环境通常是取得家长认可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精神环境,能够极大的增强早教机构教养活动的实际效果。

4.2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7位家长选择了为孩子选择教师专业对口的早教机构进行教育,占总人数的81.7%。但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早教行业之前并不是幼教专业,只是在上岗前进行了专门的育婴师等教育培训便进入早教机构。

如今家长对早期教育高度重视,如何选择早教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物质环境以及师资力量均有待改进;二是家长对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识还不够科学,选择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4.3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活动认识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数据分析后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适宜年龄没有科学的认识。68.3%的家长普遍希望能通过参加早教机构的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通过对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听说过的早教机构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的早教中心和幼儿园开班的早教班,51.2%家长愿意并带孩子去参加过专业化的早教中心或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参加早期体验活动。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口碑、体验课和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选择的状态。78%以上的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早教活动方式是亲子活动,大部分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社会往能力的培养。

4.4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时间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有着强烈而又多样化的需求。如今的家长十分重视婴幼儿的社会往,体现了家长对早期教育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有多数人更注重智力。在接受早期教育的时间上85.4%的家长希望孩子一周内的课程为1-2次,表明家长能合理考虑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对于希望早教活动安排在双休日的家长人数占57.3%,表明半数以上家长希望课程安排在双休日。

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之所以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1)早教机构在安排早教内容和时间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家长的需求,(2)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不正确,观念传统,更加注重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忽略其全面发展。

4.5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收费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97.4%的家长希望早教机构每课时价位不要超过120元,但是目前部分早教中心价格过高,使部分家长每月用于早期教育的资金过大。但大部分家长愿意且能够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上给予一定数额的开销,这表明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如今早期教育费用是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政府没有相关的明确管理条例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收费进行限制,导致收费现状混乱;(2)早教机构收费门槛过高,导致不少家长早期教育的负担较重;(3)部分婴幼儿家庭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到,A市婴幼儿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早期教育是婴幼儿人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

5建议与对策

社会、早期教育机构、家庭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要提高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质量必须要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职责。

5.1社会方面

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会加快问题的解决,促使婴幼儿早期教育取得更好地质量和效果。

5.1.1从政府出发,提高全社会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等进行的法律规定。政府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依法治教”。

(2)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想顺利实现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正确引导早期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专业引领和强化服务,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5.1.2从社区出发,构建良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目前,在具体社区,由于经济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不同,不同阶层的民众难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社区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家长转变育儿理念。

(1)做好对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调研及宣传工作。社区肩负着对管辖区内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职责。

(2)提供社区的相关资源。社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为社区婴幼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教养环境,发挥社区内专业人员的特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高效优质的保健知识服务于社区居民。

(3)构建有特色的工作模式。社区需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来保证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运行。

5.2早教机构方面

早期教育机构是具体组织早期教育活动的场所,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早期教养活动,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1)要有合理的管理体系。任何一个机构的正常管理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分层管理是建立组织系统、明确职责的重要手段。一般需要三个管理层面:高层、中层和基层。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权责相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各平行部门之间应做到关系分明、分工协调。

(2)确立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需要结合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与母婴群体服务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完善机构自身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更好的为家庭提供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

5.3家庭方面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良好家庭环境是实施婴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1)提供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家庭优质教育环境,让婴幼儿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要做好婴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2)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实施科学教养。家长要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科学的早期教育规律。

只有建立起社会、早教机构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的综合功能发挥的运作机制,才能使婴幼儿的社区早期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教重点资助项目《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编号:B-a/2011/01/003)、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立项项目《常州市民办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201511055012Z)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之后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65-02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幼儿早期阅读被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那么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能否有效达成教育目标?基于以上思考,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就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概念研究分析

目前,对早期阅读的定义主要有: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张明红,1996)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 (黄娟娟,2002) 。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的机会,是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是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的机会,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的机会 (周兢,2005) 。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早期阅读比成人阅读更宽泛。色彩、图像、符号、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早期阅读的内容;具有视、听、触、肤、嗅、动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途径;早期阅读具有分享性。

具体到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它向幼儿提供集体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发展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进入学龄期的正规教育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举足轻重。然而就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资料和了解的幼儿园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阅读目标片面

由于对早期阅读的理解出现偏差,如过于强调认知,以阅读为单纯获取知识的手段,或直接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被限制到狭窄的境地。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认知,仅仅希望幼儿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二是过分强调识字,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汉字上,而忽略图画、色彩等其他因素。

(二)阅读材料失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否成就优秀的早期阅读,阅读材料的好坏至关重要。而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可谓良莠不齐,合适的阅读材料数量有限,优秀的材料更是要苦苦寻觅。部分阅读材料陈旧、过时,或太过直白、无趣,没有思考、想象的空间,更谈不上对幼儿阅读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有些阅读材料完全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超越他们发展水平,甚至妨害他们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不当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也存在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表现为过分注重识字教学,以识字代替阅读;片面强调记忆,要求幼儿完全复述材料内容;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的基本常规;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基本常规;握笔、坐姿的一般常规等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对幼儿今后成为有效的阅读者和流畅的阅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阅读环境贫乏

当前不少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科学高效的指导,氛围相对呆板、严肃,不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阅读,为幼儿提供的阅读环境较为贫乏。

四、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开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阅读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完善的阅读目标将对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引。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兴趣培养。此外,帮助幼儿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积累社会文化经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指导幼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也是幼儿园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科学认识阅读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制定目标。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材料

1.呈现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所谓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合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能引起幼儿自觉模仿、记忆和运用,能帮助其联系口头语言,引发联想,同时有助于幼儿养成倾听和专注阅读的习惯。上述材料要求图画清晰、感知对象突出,减少无关刺激物干扰;语言要浅显、生动,易学易记。

2.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考虑到幼儿识字量不多,且以形象思维为主,为其提供的阅读材料可从无文字的图画读物开始,逐步加入图文并茂的读物或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读物。要注意图书题材、文体、来源的多样性,帮助儿童体验到语文的多元风貌。

3.注重生活化、趣味化

为满足幼儿早期阅读需要,引起幼儿共鸣,所提供的作品必须贴近幼儿生活。以成人的视角强求幼儿,或给幼儿施加硬性的道德说教,都将降低对幼儿的吸引力。而贴近幼儿生活,富于趣味性的作品将在吸引幼儿的同时,也给幼儿创造出一个充满欢笑的阅读世界。

4.体现新颖性、时代性

时代在进步,幼儿的作品也应折射出时代的光彩。我们在采用经典作品的同时,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幼儿生活特点的新作品,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都会为他们喜爱阅读、学会阅读打下基础。

(三)给予有效的阅读指导

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有效的阅读指导需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1.激发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早期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并帮助幼儿保持对阅读的兴趣,是顺利进行阅读教学的保障。

(1)教师的“投入”、“热情”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幼儿可以通过对教师、家长阅读行为的观察与模仿,产生最初的阅读行为。教师呈现给幼儿对阅读的喜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教学活动生动、具有吸引力。灌输、强制的方式忽视儿童天性,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暂时提高儿童的阅读技能,却会无形中扼杀儿童的阅读渴望,对儿童的阅读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

(3)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幼儿主动阅读。根据支架教学理念,有适当难度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在读物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间制造“不协调”,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幼儿主动借助阅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持久阅读兴趣的保持。

2.发展阅读技能

幼儿的阅读技能包括前图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可以使幼儿在顺利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常用的指导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讲解。幼儿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因此讲解是影响儿童理解阅读内容的重要因素。讲解中可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儿童逐渐理解图书内容。

(2)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可加强幼儿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记忆,是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初步加工。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材料的语言和内容被幼儿逐渐熟悉,最后无需成人指导就能独立阅读材料,自信心获得满足。

(3)复述。复述是对阅读材料的保持和再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成人可首先帮助其建构起复述提纲,目的是让儿童对阅读材料进行回忆;年龄较大的儿童,成人可让儿童自己建构复述提纲进行复述。

(4)提问。提问是以多疑善思为主要标志的阅读指导策略。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搭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使阅读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3.促成创造性互动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幼儿与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互动,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经验。如幼儿口述故事;尝试以阅读材料为背景的绘画创作、角色游戏表演等;通过文字游戏、写信、做标志等使用书面语言符号。这样的活动将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儿童早期阅读指导要提供支持性的阅读环境,以使儿童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逐渐培养阅读兴趣和动机,学习阅读技能。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着手。

硬环境的设置应使孩子愿意主动接触阅读材料,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这种环境应该丰富而温馨,光线适宜,图书应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放置合理且适合幼儿阅读。

软环境包括创设宽松互动的阅读氛围,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还包括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对儿童的阅读行为表示兴趣和赞赏,鼓励幼儿阅读,和幼儿共同分享快乐阅读的过程。

五、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及引发的思考

当前我国幼教界实践层面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和实施还很不成熟,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学者周兢在其《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指出了几个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包括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倡导充满创意的早期阅读教育;倡导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共读;倡导早期阅读教育的师资培训。这些将为今后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20号,[2001-07-02].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罗咏梅.关于我国早期阅读的文献综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5).

[4]杨玲.早期阅读教育的价值与指导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8).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3)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近十年来,随着学界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视角也逐渐关注到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现就近十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总体评述。

就论文而言,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张平海与吕玉才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特点》,2001年张平海发表博士论文《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以来,专门论述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论文有3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既有宏观的整体描述,又有微观的区域研究和个体研究,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观点。

一、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宏观研究

要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首先必须解决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开端问题,学者们大体上存在两种意见。有些学者,如田正平、王列盈、张平海等将“洋务学堂的兴办”作为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起点,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开端,认为洋务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而有些学者,如杨东平、王建华、瞿海东则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生长,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以190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王金霞、赵丹心认为分期问题是对事物发展历程的一种概括和揭示,教育早期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需要进行分期研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构成有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世俗化四个方面,依据不同的指标就会得到不同的分期结果。因此,以“洋务学堂”作为现代化教育起点的,是以科学化为衡量指标。田正平在《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中以“京师同文馆”增添天文、算学馆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就是按照科学化的标准,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正式进入学校课程设置作为衡量指标。而以清末新政的“癸卯学制”作为起点的,则是以民主化、制度化为分期指标。

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教育思想的更新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是教育现代化逐步实现的保证,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张平海的总结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有现实借鉴作用。

二、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微观研究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而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省区走在了教育现代化的前列,有的省区则远远落在了后面。如果要客观地把握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就要分区域、分个体进行研究。

河北省(直隶)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王金霞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地方史志等资料,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北早期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萌生、构建与推进的曲折过程,总结了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与模式及其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与地位。

要全面反映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就不能忽略对这个过程中“基础”层面的变革。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李自华以江西桂桥小学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它的办学经验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意义,提出应重视民办教育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郝锦花、田正平则关注到乡村的新学教育始终处于及其窘困的境地,以考察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反映乡村新式教育事业的举步维艰。此外,田正平还关注到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与新旧教育的冲突有密切的关系。从科举停废以来,乡村中出现了毁学风潮,这是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新旧教育的冲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乡村教育,使其教育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

教育改革中,一些具有开明思想的官吏或绅士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从人物与教育早期现代化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王建华、翟海涛通过对托忒克·端方的教育改革主张和具体措施的分析,探讨端方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肯定了他在晚清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张倩则探讨和梳理了张百熙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从近代学制、近代高等教育、近代师范教育、近代教育行政等方面阐述了张百熙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及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其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三、问题与不足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绩,还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专题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既有对全局的考量,又有对区域个体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这些无疑都拓宽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毋庸讳言,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待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并且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整体上看,研究的成果尚嫌不足,论文不过几十篇,而专门论著更寥寥无几。相对于现代化其他的研究领域,可以说进展已有些滞后。这需更多研究教育早期者的关注,也有待于一些相关研究机构的大力推动。

其次,就研究深度来说,现象层面的描述远远多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宏观的泛泛而论更重于微观的精细研究。多年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度演变、理论传人、各种教育思潮以及教育家的思想和活动等几大板块。这些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最后,上述研究更多地体现了统治层面与精英层面的活动,而平民层面和基础层面的变革和实践却很少得到反映。教育现代化如果没有基础层面的变革,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就很难真正实现。笔者认为,从基础层面这个角度加大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应把研究视角更多地放在普通民众教育观念变革和教育实践活动领域,注重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自华.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思考:以桂桥小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3.

[2]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D].教育研究,2007(5).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44-05

早期教育质量与儿童的发展质量密切相关,是家长、教师以及管理部门、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学界围绕早期教育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提升早期教育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拟对美国早期教育质量(主要是指早期教育机构为0~5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与分析,从而为我国有效提高早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一、20世纪70年代前

一个国家的早期教育理念往往决定其教育政策的走向。20世纪70年代前,早期教育质量问题不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将家庭看作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唯一适合教育年幼儿童的场所,母亲是最佳的教育者。因此,美国政府在保障家庭私有权(包括养育权)的基础上,着重巩固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被看作是一种慈善事业或社会福利,政策的介入主要是为了帮助那些无力承担子女教育责任的家庭。例如,在20世纪初,美国的移民数量激增。为此,社会上曾经出现大量旨在帮助社会底层家庭和移民家庭的日间托儿所。然而,受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美国公众认为日间托儿所是对母亲这一儿童最主要教育者的传统角色的挑战,会对传统家庭生活的稳固造成不良影响。有人甚至认为日间托儿所的儿童无法接受母亲的照料,等同于孤儿。基于上述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美国政府并未对日间托儿所等早期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以致这些教育机构很快就衰落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改变,加之女权运动的冲击,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二元对立的态势逐渐被打破,二者逐渐融合。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融合问题,旨在促使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共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共同促进儿童发展。伴随着机构教育地位的不断上升,早期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1〕

二、20世纪70年代后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妇女大量走入职场,早期教育成为社会的重大民生需求。Barnett和Yarosz(2007)的研究表明,美国幼儿的入园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上升,5岁儿童的入园率从1965年的60%上升到2005年的超过90%,4岁儿童的入园率从1965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05年的接近7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由1965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5年的超过40%。〔2〕

在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经验对儿童未来的社会情感及认知发展影响重大,学前期读写能力和数概念的发展对后续的学业成绩也有重要影响。同时,经济学相关研究显示,早期教育能带来积极的经济和社会回报。〔3〕这意味着早期教育的质量提升不仅对幼儿及其家庭有益,而且有益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早期教育机构大发展的同时,大量政策调研报告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质量问题,比如《日托机构观察》《国家危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等。一批关于早期教育质量提升价值的研究报告也陆续刊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改变命运:“佩里学前教育方案”的追踪研究》等。与此同时,各级专业组织,包括国际性组织(如国际儿童教育联合会)、全国性组织(如全教协会)以及地区性组织(如南方幼教联合会),通过倡议、报告等形式,呼吁政府提高对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所有这些对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美国政府日益关注早期教育质量问题。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开端计划”(Head Start),该计划面向3~5岁处境不利幼儿,试图通过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而改善他们的状况。1969年,第一个专门为早期儿童服务的联邦办公室——儿童发展办公室成立。“开端计划”实施至今,规模不断扩大,且日益向纵深发展。1994年,联邦政府又推出了旨在保障、促进婴儿和学步儿健康发展的“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导责任在各州政府。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各州政府为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北卡罗莱纳州率先实施了“聪明起点计划”(Smart Start),旨在确保该州每一名幼儿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从而为其未来成功打好基础。这一项目不仅提升了该州的早期教育质量,也为其他州树立了榜样。在提升早期教育质量方面,各州政府的举措大致可归纳为:(1)制定全州或特定区域的质量提升方案。(2)为早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资金支持。(3)制定专门针对教育或健康领域的行动方案。(4)形成政府出资和私人赞助合作的质量提升方案。此外,各州之间还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早期教育质量。例如,“早期听力障碍预防与干预项目”通过立法的方式在美国42个州实施,旨在持久改善有这方面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健康状况,促使其更好地适应机构教育。

三、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特点

1.更全面地定义质量

近年来,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都致力于思考如何为“质量”下定义。尽管目前人们对于“质量”概念的争议仍在继续,〔4〕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目前的普遍共识是,质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过程性质量和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是指直接影响幼儿早期发展的实际教养过程,包括教养者与幼儿的互动,教养者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的情感回应与生活照料,确保幼儿安全与健康的教育实践等。结构性质量是指教养者及早期教育环境的特征,包括儿童与教养者的人数比、机构中工作人员的专业资质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提高早期教育的结构性质量。为此,研究者开发出不少质量评估工具,并对这些评估工具进行了信效度考察,如侧重过程性质量的“教室评估得分系统”,综合取向的“环境质量评估量表”等,〔5〕为各州政府选择并使用恰当的评估工具用于早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便利。

更全面地定义质量也为有效监控早期教育质量提供了指引。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质量监控应当涵盖有关质量的所有维度(包括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等),同时应当涉及所有儿童接触到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机构教育环境、半日制及全日制教育环境等),涵盖所有类型的儿童(包括不同能力、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以及涵盖所有类型的家庭(包括不同收入、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

2.建立有效的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

建立标准化的质量评估系统有助于收集与教育质量相关的数据,也有利于借助反馈机制促进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许多州都在致力于建立旨在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绩效的责任系统。这些系统目前被统称为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quality rating improvement system)。

一般而言,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包含五个组成部分:(1)质量标准。(2)质量标准监测程序。(3)质量提升支持程序。(4)激励机制。(5)面向家长及公众的信息传达。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以质量为抓手,整合了以往较为零散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高了质量提升的效率。〔6〕

1998年,俄克拉荷马州首先建立了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命名为“星级评定系统”。此后,有24个州陆续建立了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目前,另有22个州的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正在建设之中。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研究考察了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的效能。总体来说,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有利于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在早期阅读、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更顺利地实现向小学的过渡。

3.更加重视师资培训

近年来,职前、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备受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的重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2001)、“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 Grow Smart)议案(2002)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促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早期教育师资的培养。具体来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教师质量,而“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议案则在激励各州提出早期学习标准的同时,鼓励教育机构负责人考虑如何让教师掌握相关技能,进而有效指导、帮助幼儿达成相关标准。虽然新近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与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正如Hyson, Tomlinson和Morris(2009)所言,一个低质量的培训项目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因此也无法保证幼儿所受教育的质量。〔7〕

要解决教师质量问题,方案之一就是加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目前,几个全国性专业组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有关幼儿园教师的相关认证标准。这些专业组织包括全教协会、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早期教育分委会、专业认证委员会以及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等。其中,全教协会制定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0~8岁儿童教育的教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主要针对已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幼儿园教师。此外,师资培训机构的认证标准制度建设也受到了重视。例如,全教协会与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合作,修订和完善了覆盖副学士、学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新教师与高级教师的专业准备培养方案标准”。该标准自2010年起在全美推广。

四、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美国各界对提升早期教育质量相当重视。学术界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力合作,提出了不少有利于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举措。下述几方面可视为未来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发展趋势。

1.建设童年早期系统

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近年来试图建设各州的童年早期系统(Early Childhood System)。尽管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如何界定“童年早期系统”仍有不少争议,但普遍的共识是,建设童年早期系统的最重要目标是将服务于年幼儿童的各个子系统(如早期教养系统、家庭支持系统、身心健康与营养系统及特殊需要/早期干预系统等)相互协调起来,从而为年幼儿童的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建设童年早期系统可能是未来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发展方向。

架构童年早期系统涉及的内部要素包括各项标准、人力资源建设、服务项目、管理、资金支持、质量监控与提升以及向其他系统的过渡等。〔8〕由此可见,童年早期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意义显著,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及多方利益的协调,很难一蹴而就。另外,系统的架构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来逐步实现和完善。

2.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近年来,人们将质量与公平密切联系起来,将公平视为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认为所有儿童都应享有同等质量的早期教育权利。换句话说,如果儿童没有接受公平的教育,那么无论从定义还是从原则考量,这一教育系统都不能被称之为是高质量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是否为所有儿童,不论性别、文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生理心理需求以及能力,提供有质量的课程、有资质的带班教师以及能促进同伴间互动的学习环境。〔9〕

尽管美国已经在早期教育的公平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近几年一些州开展的“普及早期教育”(Universal Preschool)计划,但是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例如,种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的职业、英语的掌握程度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仍然是决定幼儿获得何种早期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各个州早期教育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各个州的早期教育水平以及各种形式的机构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早期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及社会地位普遍较低,仍受到明显的不公平对待,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提供高质量师资

美国早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当前面临诸多范式的变革。当传统以知识为导向(knowledge-focused)的专业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如何建构以实践为导向(practice-focused)的专业发展模式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Zaslow,Tout,Halle和Starr(2010)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包括:(1)系统地融合知识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2)优先考虑实践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3)知识源于实践,而非先于实践。〔10〕

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挑战是如何将与实践导向联系密切的现场个性化专业培训纳入正规的培训体系。为此,一方面,在职培训体系需要设计相应的现场个性化专业培训确认程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逐步融入相关实践内容,不仅要考察知识,更要考察实践能力。另外,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资源,通过主题会话、虚拟互动等形式建立网络化的教师学习社区,形成互动的资源共享模式,有效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既是未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4.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政策

所谓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是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毫无疑问,当代科学研究为早期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本世纪初,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均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价值。〔11〕但即便在美国,大多数儿童的潜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有学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是由于当今政策制定缺乏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

尽管近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在早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均加大了对于科学研究的强调程度,例如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要求对每一个“开端计划”方案都进行严格评估,并强调研究证据对基金项目进一步实施的重要性,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有关年幼儿童的科学研究结论应用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来,如何有效利用研究证据来引导和调节政策的实施,诸如此类的问题均需妥善解决。可以确定的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政策,对美国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纵观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历程,值得关注的是观念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美国在早期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可归功于人们对早期教育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推动美国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要素,首先是系统观。无论是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的建设,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童年早期系统的建设,都强调系统设计、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其次是公平观。教育公平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体现,质量提升的方向就是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再次是标准化。近年来美国已经制定了各项早期教育相关标准,如机构认证标准、课程标准、早期学习标准、教师标准等。这一系列标准既是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教育公平的准则。最后是师资建设。培养专业化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发展渠道的有效性,是质量保障与提升的基本前提。

总之,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推进社会文明和发展的时代标志。提升早期教育质量既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LOMBARDI J. Time to care: Redesigning child care to promote education, support families, and build communities〔M〕.Temple: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3:29-53.

〔2〕BARNETT W S,YAROSZ D J.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J〕.Preschool Policy Matters,2007,(11):3.

〔3〕HECKMAN J,KRUEGER A B. Inequality in America:What role for human capital policies 〔M〕.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4.

〔4〕REED M,CANNING N. Implemen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change in the early years〔M〕. Worcester: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1.

〔5〕SNOW C E, VAN HEMEL S B.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Why, what, and how〔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8.

〔6〕ROGER N. 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s: A strategic movement for defining quality〔J〕. Exchange, 2009, 188: 66-68.

〔7〕HYSON M,TOMLINSON H B,MORRIS C A. Quality impro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Faculty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9,11(1).

〔8〕KAGAN S L, KAUERZ K.Building early childhood system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2.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5)

[摘要] 目的 调查早产儿出院时家长的健康需求,总结健康教育内容。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于2014 年1~6月对我院满月来早期康复的100名早产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咨询,并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100名早产儿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分别为:居住环境占10%,、喂养问题占45%、生长发育占10%、睡眠问题占5%,出院及满月后的康复问题占30%。结论 通过了解患儿家属的健康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早产儿;健康需求;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128-0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孕28周不到37周,出生后体重不足2500g,身长<47 cm,生后体重神经系统都发育落后的新生儿[1]。早产儿在监护室达到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已达到2300g左右,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等疾病症状,在室内温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体温时,可以出院。家长面对这个看上去那么小 ,抱着那么软的新生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为此,2013年6~12月份,调查了我院儿科现婴儿为1~6月早产儿家长100名对出院时健康教育的需求内容进行统计,采取针对性质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14年1~6月满月后来康复的早产儿家长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家长的年龄为22~38岁之间,男30名,女70名,与早产儿的关系为爸爸和妈妈,学历为中学-本科,早产儿的年龄为满月,均愿意接受调查。

1.2 方法

1.2.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包括早产儿家长出院时比较关心的问题。①居住环境;②喂养问题;③生长发育是否正常;④睡眠问题;⑤出院及满月后的康复问题。

1.2.2 调查设计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护士与家长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完成问卷调查.对不理解的予以解释。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能书写者由调查者代为填写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表示,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2 早产儿家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在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内容中,其中居住环境占10%、喂养问题占45%、生长发育占10%、出院及满月后的康复问题占30%,睡眠问题占5%。如表1所示。

3 健康教育内容

近年来,早产儿已成为新生儿临床的重要问题。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8%,发达国家为10%~12%,母亲孕期疾病,感染。外伤。生殖器的畸形。过度劳累。多胎儿及畸形等均是引起早产儿的常见原因,早产儿各脏器发育未成熟,功能未完善。易发生一系列临床问题。早产儿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先天不足,就需要后天加强营养,而家长面对看上去那么小的孩子,往往忙的手忙脚乱,而孩子被养的瘦的干吧吧的,因此,做好早产儿家长出院时的健康教育。使早产儿出院后能够健康成长。提高生存质量。

(1)早产儿出院后应居住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房间里,房间的温度24~26℃空气湿度55%~65%,每天通风二次。早晚各一次,通风时不直接冲着患儿,患儿的衣着合理,宜宽松,不宜包裹过紧,应穿纯棉衣服,厚薄应比大人多一件,摸一下外露的小脚小手,温暖为宜,禁忌用绳捆压患儿的肢体,患儿肢体屈曲状,是为了保护关节的发育。早产儿禁忌过多的人探视,因为成人携带的潜在病毒就会让患儿感染。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净双手。

(2)喂奶时,洗净双手,取煮沸消毒过的奶瓶,用调试好的水温,滴一滴滴于手掌内侧皮肤,以不烫为宜,按照比例将奶粉搅拌均匀后喂早产儿,如患儿睡着,可不必唤醒患儿,用一只手轻托患儿头,另一只手轻压患儿下颌,张开嘴巴后把奶嘴放在早产儿的舌头上,轻轻转动奶瓶吸吮有节奏的开始,中间如果累了,可将奶嘴取出,待休息十几秒后重新开始喂养,喂完后将早产儿轻爬于母亲的背上,轻轻拍后背,听到饱嗝后将早产儿置于右侧卧位,注意睡觉时左右交替侧卧,防止头部睡得太偏。

(3)生长发育方面,随着疾病治愈和最佳营养提供,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越小,如果喂养得当,增长越快。生后3个月末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

(4)出院后可行早期干预,干预的主要内容为针对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给予适宜刺激和环境变更刺激[2]。①听觉刺激:通过给婴儿说话、唱歌和放音乐。②视觉刺激:用可移动的具有鲜亮色彩的东西给婴儿看,主要是红色和黄色,诱导患儿上下左右注视,孩子生下来就有向左右追视的能力,如果孩子能上下注视,说明视力不会有太大问题。③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抚摸和按摩以及变换婴儿的姿势等。④前庭运动的刺激:给予轻摇摇篮床。所有的刺激都要适度,以不引起孩子哭闹惊恐为宜。

(5)正常的早产儿应该一天睡眠时间为14~20 h,平均16 h,所以对早产儿的护理应该集中进行,减少打扰,如果早产儿不睡或易哭,应尽早查明原因。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才能促进早产儿大脑的发育。

(6)满月后的康复问题,早产儿于纠正胎龄38周,检查眼底。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简单的神经运动检查,有助于早期的发现肌张力及姿势的异常。第二次听力筛查于生后42 d于初筛过程没有通过,或者初筛可疑的,甚至初筛通过但是属于听力损失的高危婴儿。由于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由于脑瘫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早产儿应1~6月每月都到儿童康复科复查一次,6~12月每两个月复查一次,12~24个月每半年复查一次.然后可以1年1次。如果发现异常立即住院治疗。

4 讨论

孩子从一出生早产了,做家长就非常担心,一直到孩子赶上同龄孩子 ,会走会说智力正常,因此做好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我院监护室采用发放出院卡片的行式,上面详细的介绍了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和每次来复诊的时间,让接孩子的家长把卡片交给孩子的妈妈,由于妈妈对孩子是最细心的人,保证了按时复诊,我院自从做了出院卡式健康教育,2014年早产儿出院复查率达到90%,比去年增加10%,医院同时配合电话回访,有效的提高了早期复查,来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只有定期复查,发现异常早期治疗。借以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我们医院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呵护孩子。

[

参考文献]

[1] 洪庆成,王薇.实用儿科新诊疗[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17.

[2] 张澜.NICU存活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时结局和校正年龄18~24月预后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4] 陈丽华,陈秀桃,李晓霞.慢阻肺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2(10):146-148.

[5] 赖春华,何淑华,杨冰岩,等.中山地区早产儿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3(21):3486-3491.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6)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师资 现状 亲子园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操作方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早教事业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早教师资的匮乏和不合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底我国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这是政策对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表明幼儿园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需要合理解决亲子园的师资问题,各类早教机构也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来保障其办学质量。因此,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师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区10所早教机构的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早教机构中其中4所为附设在公立幼儿园内的亲子班,3所为全国连锁加盟早教机构,3所为私人自办早教中心。发放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4%。调查中还对10名教师和5名早教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观察早教活动10次,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早教教师以女性为主,74.39%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总体合格,85.36%以上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但教师专业背景多样,63.41%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只有36.59%的教师是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背景,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公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班;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美术、舞蹈、音乐、英语等专业,甚至还有化学、财会等其他专业。从教师从教时间来看,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只占12.20%,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短。

(二)教师的专业资格

根据2008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0-3岁婴幼儿教师资格的规定,基本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教师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资格证” 。但在被调查的早教老师中,只有31.25%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40.24%的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公立亲子园的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大部分只具有机构内部培训的亲子教师结业证,或是参加个别课程培训后获得的蒙台梭利教师证或奥尔夫音乐教师证。

(三)教师的培训情况

1. 职前培训情况。

不同性质的早教机构,教师的职前培训情况也有所不同。表3显示:公立幼儿园中的亲子教师在上岗前大部分经过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部分教师在寒暑假时间被派到一些培训机构参加亲子教师培训或蒙氏、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连锁加盟类早教机构的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被送到总部进行为期1-3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方案由总部自定,自由度较大。培训内容集中为加盟园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如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福禄贝尔课程、感觉统合运动课程、思维训练、珠心算等等。培训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观摩实践为辅。结业评价相对简单,只要不缺席,参培教师人人都能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过程中除了重点了解加盟机构的课程实施方法和相关理念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课程推销的策略培训,使每一个早教老师都要具备向家长推销早教机构课程的能力。

私人自办早教中心的教师由本中心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从1周到1个月不等,培训方法主要是跟班实习,辅助教学。通常实习结束后让新教师试上课来评估其教学能力,同时考察其育儿知识的学习情况,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2. 职后培训情况。

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虽然公立亲子园的教师有时会到其他亲子园观摩学习,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起来进行早教研讨活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有时一年都不举办一次。加盟早教机构每年会选派1-2名优秀教师去总部继续培训,但有时总部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职后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职前培训到位。

(四)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图1 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得知,52%的教师感觉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缺乏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无法从容解答家长提出的婴幼儿身体养护、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28%的教师期望自己有较好的亲和力,能让婴儿尽快和自己亲近起来。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约16%的教师在组织早教活动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做出反应,并给与个别化的指导。

通过调查、访谈和对早教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南京市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

四、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托幼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0-3岁婴幼儿教师紧缺的现象和双师型教师在亲子园中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要尽快培养了解0-6岁婴幼儿教养特点并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组织教养活动的托幼双师型人才,解决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匮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服务的实践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培养资源的基础上,增设早期教育或亲子教育方向。让幼师生在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0-3岁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养与护理、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等模块的课程。并鼓励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争取持有“双证”上岗。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早教师资入职标准和培训标准

虽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意见中已经提出0-3岁婴幼儿教师应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上岗,但早教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拥有“双证”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无证上岗,或持有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课程培训结业证,难以对0-3岁婴幼儿开展科学的教养活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其他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我国香港地区就规定“所有欲从事婴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在教育学院和公开大学等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接受培训,并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证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对婴幼儿教师入职的职业资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监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早教市场培训标准杂乱,培训内容不系统、不科学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统筹调度,不仅制定明确的培训细则,而且要联合各部门力量,出资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培训。聘请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讲师团,从婴儿心理、生理、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业务培训与指导。鼓励和吸纳有0-3岁婴幼儿教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走进社区,服务家庭”,一定程度上缓减早教师资短缺问题。

(三)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加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

不管是公立的亲子园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早教师资培训或组织早教研讨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互相观摩研讨。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早教教师的职后培训。

(四)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早教师资队伍

有研究发现比较稳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会经常与婴幼儿互动,更适合婴幼儿发展。当前早教师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教机构的办学质量。而地位、工资和工作条件是教养机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早教机构管理者应尽一切可能稳定教师队伍,包括以丰厚的薪金、保险福利吸引教师,组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让教师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成立专门的早教管理中心,对质量较好的早教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出台早期教育教师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等相关文件,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C-c/2011/01/65)“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7)

一、引言

早期教育指在婴幼儿0-6岁阶段,根据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有关情感、人格、语言、智力、艺术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过去社会,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家长及家庭承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与压力剧增,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期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专业的早教团队的需求催生了早教机构的诞生。早教机构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得到茁壮发展。

优质的早期教育的确能为孩子多元化的大脑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日益浮现出诸多问题。基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与早教市场混乱的矛盾现状,笔者将研究目光放在现行早教市场的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研究。

笔者以无锡市为例,前期的文献分析确立了早教机构与家长两个研究角度,并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两份问卷,分别抽取了无锡市红黄蓝亲子园、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培正逗点早教中心、创艺宝贝美术式思维早教中心等多家早教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前往格林希尔早教中心和金宝贝早教中心进行咨询。此次调查共发放家长版问卷146份,回收145份;机构版11份,回收6份。研究中期我们还与无锡红黄蓝亲子园合作,与教务主管进行深入访谈,并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此外,还在万达广场、崇安寺保利广场等地进行随机的婴幼儿家长访谈,深入了解早教机构本身及当代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识及看法。

二、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成果与问题分析

1.缺乏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认证

就研究选取的早教机构性质分析,目前尚无公办的早教机构,现行早教机构以私营为主,存在少部分公办民营性质的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机构中16.7%的机构属于公办民营,83.3%的均为私营。

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体系发现,我国尚未将零到三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而早教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和业内普遍认可的教学模式,早教机构一般以企业咨询或文化学校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不需到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管,而工商部门只能监管其经营活动。因此早教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教育内容能否达到要求及保育环境是否安全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研究显示所有受访机构对建立监管部门都持肯定态度。权威监管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各早教机构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有助于整个早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2.缺乏专业培训机构与资格认证。

早教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的学校和专业培养早教师资。通过对多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表明目前从事早教工作的教师大多是从幼教行业经过短期培训改行而来。对于成立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和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00%,师资水平尚有所保障,但对于某些小型早教机构,幼教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仅70%或以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缺口非常大,难以满足早教工作要求和市场需求,见表1。

表1 幼师专业所占比例与机构师资之间的关系

3.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与价格调控。

早教机构有别于幼儿园,大多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私营商业机构,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且不受物价局教育收费监管,收费定价完全根据自己的盈利空间,将所有成本计入课程价格。通过多家早教机构课程收费的对比发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一般在百元左右,而根据早教机构的知名度、规模大小、教学环境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收费存在不等的差异。此外,其他成本投入如广告投入的不同,也影响到早教机构的课时收费。早教机构多根据成本计算盈利空间,从而确定课程价格。

但是,相对于幼儿园与更高年龄层教育,早教总体课时收费仍然较高。而在高价位条件下,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所有家庭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的月投入都在500以上,随着家庭收入的提升,对早期教育的投入相应增加。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较大比重,甚至对于个别低收入家庭而言,早教支出是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表2),高门槛与高期望的矛盾,疾呼价格调控。

表2 早教投入与家庭月收入的关系

4.缺乏正确早教定位与家长引导。

早教与幼儿园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早教并不只是教孩子,也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如何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是早教机构当初建立的一大目标。从研究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见表3)发现现行早教机构大多只是面向孩子,未能履行正确引导家长的责任,且部分家长视早教机构为婴幼儿的“晚托班”,并未正确意识在自己在婴幼儿早期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在早教机构举行的各类亲子活动中,各教育机构均表明家长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般。

表3 现行几家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

5.缺乏优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

现存早教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婴幼儿潜力的开发。调查结果显示,除少数大型早教机构会在课程安排前进行婴幼儿兴趣及能力测试并据此进行分班教学,大多数早教机构为婴幼儿选择课程直接由家长决定,而缺乏科学的兴趣能力测试。此外,为迎合家长需求,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甚至可以说早教已沦为应试教育低龄化的延伸,背离智力开发的本意――理应重视的创造力、想象力、应变力的培养,不符合婴幼儿脑科学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同质化严重,目前市场上早教形式大致可分为图书、动画片、玩具三大类,形式都比较单一且多为互相抄袭与拼凑。

6.缺乏特殊幼儿教育与师资支持。

据机构版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早教机构面向的学生对象都是正常健全的婴幼儿,并没有配备具有特殊看护教育能力的教师,对某些有特殊需要的如自闭症、行为障碍的婴幼儿进行早教。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早教中心等其他中小型或新兴早教机构时,这些机构均表明具有一定身体或智力缺陷的儿童并不在他们所接收的早教对象内,机构也并不配备具有特殊儿童教育能力的专业老师,而原因除了相应师资或设备成本高之外,缺陷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危险性是只接收正常儿童的原因之一。教育本应是弥补缺陷,促进成长,而这一现象所体现的不公平现象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研究成果与优化探索

虽然现行早教机构在教学和市场两方面仍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是早教机构从萌芽发展至今,其本身愈发成熟。现行较大规模的早教机构均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优化探索。

1.紧跟国家十二五课题,实现课程专业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教育主管朱老师表示,红黄蓝亲子园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以课程为主,根据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开设更专业、科学的课程,完善其课程体系,使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更规范。

2.开拓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教学特色化。

红黄蓝亲子园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机构的课堂内,已经拓展到家庭内部,国家已经为红黄蓝研发出某些家庭指导的产品,如竹兜快乐家庭。家庭指导产品的研发,一方面让婴幼儿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巩固学习,降低花大量时间前往早教机构所带来的较高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家长在早教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度,更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

三、对现行早教机构教学与市场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专业认证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的专业认证与早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测定是优化现行早教市场最关键的手段。规范化的教学机构和专业优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早期教育成败的半壁江山。国家与政府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制定相关规章,加强对早教市场的规范与监管,防止早教机构间的恶性竞争,降低早教门槛,保障早教机构的整体质量,防止非规范化的早教机构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造成影响。此外,同幼师专业认证一样,还应出台相应的早教资格从业认证体系,让早教具有统一的测定和参考规范,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二)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双管齐下

早教机构之所以有别于幼儿园,其一大特点便是早教机构的教育对象除了孩子外,还有家长。早教机构应开展尽可能丰富的家长培训活动与亲子活动,以宣传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观念,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早教技能培训和亲子活动,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不让中国的早教机构沦落为英美主流式早教机构――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产物,仅仅是“临时之家”,犹如“替代式家庭”。

(三)突破固有教学形式与教学产品

现在诸多早教机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乏创新与科学分析,由于市面上到处都有早教书卖,网上也有诸多教学方案,某些教师便采用东拼西凑整合的方式改头换面。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对于机构本身发展及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每个早教机构都应具备专业的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人才,研创属于自己特色的早教方式或早教产品,使机构本身真正成为婴幼儿早教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徐浙宁.西方两种早期教育机构的比较――社会建构主义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6.

[2]高佳.我国早教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9):58-61.

[3]文颐.脑科学研究与婴幼儿教保环境创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5):17-19.

[4]苏贵民,林克松.早教服务机构介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7):3-6.

[5]左木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9):60-63.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42-02

一、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认识片面,目标单一。大多数人对早期阅读认识偏面,认为早期阅读就是以阅读为单纯获取知识的手段,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认知,仅仅希望幼儿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二是过分强调识字,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汉字上,而忽略图画、色彩等其他因素。失去了早期阅读对幼儿各方面能力及素质培养的初衷,反而让幼儿丧失了早期阅读的兴趣。

2.缺乏优秀的早期阅读材料。一个优秀的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早期阅读材料直接关系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成败。而目前合适的阅读材料数量有限,优秀的材料更是要苦苦寻觅。还有些阅读材料完全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超越他们发展水平,甚至妨害他们健康成长的内容,更有些教材来自西方,看起来很洋气,很新颖,但是脱离了本土幼儿的实际,不贴近本土幼儿的生活。

3.早期阅读教育方法不当。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很多教师、家长方法不当。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利性极强的潜能开发、天才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二是过分注重识字教学,以识字代替阅读。三是片面强调记忆,生搬硬套,要求幼儿完全复述材料内容。四是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只一味重视知识、道理及技能等的灌输。五是教育方式上单一、枯燥,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创意性教学。

4.多元化的传播媒体冲淡了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当今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多元,众多的卡通、少儿节目,吸引了幼儿相当多的注意力,冲淡了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使幼儿形成一种浮躁、不专注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及品格的培养。

二、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策略

(一)正确确立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

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确立必须充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能力、习惯,通过早期阅读促进幼儿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这就需要家长、教师正确地领会早期阅读的内涵,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实践,研究,找出适合幼儿早期阅读的方法策略。

(二)选择优秀的早期阅读材料

在选择早期阅读材料的时候,要从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反映幼儿的真实感受、作品的趣味性、新颖性、时代性、文学性和艺术性这几方面来考虑,阅读材料内容要有价值,要多样化、生活化,要满足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这一特点,以便诱发幼儿阅读兴趣,最终达到通过早期阅读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素质及品格的目的。

(三)营造温馨教学环境,引发幼儿阅读兴趣

幼儿早期阅读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使幼儿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逐渐培养阅读兴趣和动机,学习阅读技能。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操作:

1.营造和谐硬环境,引导幼儿阅读兴趣。硬环境是指周围环境的设置让幼儿感受到和谐、浓厚的阅读环境,让幼儿愿意主动接触阅读材料,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例如,幼儿园中通过设置图书角、墙设等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幼儿主动阅读的兴趣。

2.营造开放性软环境,鼓励幼儿阅读行为。软环境是指家长、教师及小伙伴们创设宽松互动的阅读氛围,让幼儿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例如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对儿童的阅读行为表示兴趣和赞赏,鼓励幼儿阅读,和幼儿共同分享快乐阅读的过程。

(四)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的阅读动机

1.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家长、教师要潜心观察幼儿的兴趣与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创设早期阅读情境,提供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早期阅读读物,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的主动性。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家长、教师特意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幼儿进入阅读情境,即在阅读的读物内容和幼儿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由于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且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提供问题的情境时应该尽量将问题提得小、具体,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给幼儿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幼儿产生想阅读读物的欲望。

(五)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早期阅读应该是幼儿与教师、家长或同伴一起玩耍的一个游戏。

1.利用角色扮演,挖掘幼儿早期读物的娱乐功能。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早期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2.挖掘幼儿早期读物本身的游戏性、设计游戏环节,增强幼儿阅读兴趣。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可认真研读幼儿读物,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拼图、说相反的、改错法、猜谜法等方式,都是幼儿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3-01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有了更大的进步与繁荣,尤其是世界各国脑科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关注。大量的有关于对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于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的理解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1 国际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出现了爆炸性发展,由美国率先开始提出了“脑的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推进基础临床神经学科的发展,而最终却波及世界各国。而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早期教育的发展也带来空前的意义。例如: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s)研究认为,"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前奠基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从脑量来看,新生儿的脑量约为成人的1/3,三四岁时可达成人的2/3。这个时期是孩子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同时说明婴幼儿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这些都说明0-3岁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许多欧美国家都将婴幼儿早期教育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秘鲁、加纳等国家,已经将0-3岁幼儿教育,列入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地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感念掌握的关键期,更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

2 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

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从事早期教育的行业主要是以各类早教中心为主,例如以东方爱婴早期教育机构为例:它在1998年首次在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0~3岁早期教育概念。随后十余年间,在全国90余个城市已拥有200多家早教中心。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6岁的婴幼儿有1.08亿,其中0~3岁婴幼儿保守估计有7000万。城市0~3岁婴幼儿人数为1090万人。而目前从事专业的早期教育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早期教育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基本处于盲区。

这些状况与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与我国对各方面人才的大力需求,极不相称。在这样一种历史发展大背景下,必须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根本。

3 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监管与支持

在我国,婴幼儿教育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行业标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收费差距悬殊是最明显的问题。目前,就早教市场收费尚无标准可依。物价管理部门对于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教学收费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因此市场是敞开的,收费价格由各机构自定。因此,价格差异相当大。不同机构每课时收费从几十元到百多元不等。

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而这主要指3-6岁儿童学前教育,在国外,好多国家都已将学前教育的年龄阶段扩展到(0—8)岁,我国将(0—3)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学前教育阶段也只是时间问题,学前教育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期待看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这样的多元化发展。

3.2 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

目前国内市场几个较大早教专业机构有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等,但是这些机构都没有冠上早教的名称,而是以教育资讯、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也就是说,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早教机构,没有处于一个完整的早教体系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袁爱玲表示,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机构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机构也难以统计。这是从整体上来说。从细节出入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也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已刻不容缓,这也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

3.3 加强学前教育改革与师资培训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它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教师的培训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行为管理(针对注意分散、攻击性强、淘闹、胆怯退缩等各类行为)等与(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婴幼儿学科专业教育,还应与早期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婴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早教机构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婴幼儿教师可能从事的早期教育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呼吁各方力量来关注和支持早期婴幼儿教育,尽快改变我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落后状况,成为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学前教育工作者、早教机构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5-02

有关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程度。[1]随着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特别重视早期教育,社会上也应运而生了相应的早期教育机构。

早期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早教机构)是本研究的基础概念,主要是指对0~6岁婴幼儿实行保育和教育的机构,3~6岁的早教机构大多数就是幼儿园,本文的研究范围定位于0~3岁的早教机构。近几年,社会上的早教机构数量发展虽十分迅速,却良莠不齐。各类早教机构的教育教养内容都有所不同,而且从事早期教育的教师来源也不一,收费混乱,使得很多家长及一些专家对早教机构提出了质疑。所以有必要要澄清如下问题。早期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如何对早教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如何对该行业进行有效规范?

一、关系互动——早期教育的特点

早期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和能力培养,让孩子在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参与中开发潜能,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1.教育的关系性。早期教育机构实质上要处理好婴幼儿与婴幼儿之间、婴幼儿与其家长之间、婴幼儿与教师之间以及婴幼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几组关系的处理中,婴幼儿是主体,在不同的交流场所婴幼儿学会分析、辨别、协商、独立的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成为一个积极的内化者。早期教育重视关系与交往,就会产生一种“聆听的教育”,而不是“说教的教育”。家长逐步学会聆听婴幼儿,摒除成人自己所谓“合理的”判断,从而学会理解婴幼儿。[2]

2.沟通的交叉互动性。早期教育是家长、婴幼儿、教师三方之间的交叉互动,家长和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有经验的教师对亲子群体之间活动的指导,可以增进亲情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使婴幼儿家长获取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更多的培养手段。在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婴幼儿虽然是活动的中心,但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尚无法完全清楚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要承担者是家长群体活动的参与者和受教者;而家长既是活动的受教者,又是施教者。

3.受益的广泛性。早教机构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婴幼儿、家长和机构的教师同时受益,促进三者自我发展,同时促进社区和社会早期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四方互动中共同提高早期教育的保教质量。

二、三维一体——早教机构的功能定位

1.家庭维度。作为家长,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顾客或消费者,单纯地享受服务。对家长,早教机构承担着指导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的功能,这充分表明了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应该而且必须是主动的、积极的和必须承担一定责任的。家长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和儿童、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建构知识和社会文化。

2.婴幼儿维度。婴幼儿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作为一个有潜力、主动地、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不断被认知的主体,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对婴幼儿,早教机构承担着促进婴幼儿自主发展,潜能得到开发的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在总结追踪1526名婴幼儿长达20年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把17岁时的智力看成100%的话,4岁之前个体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3]由此可见,早期潜能开发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认为,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与其说早教机构承担者知识的传递者、临时的父母或教育者的职责,不如说其是是一个有效环境的提供者,一个研究和思考者,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对话、批判性思考等方式不断倾听儿童,深入理解儿童,并随时用新问题、新材料等向儿童提出新的挑战,帮助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征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内心感受。

3.社会维度。从社会维度上考察,0~3岁早期教育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和管理。如教育机构以及妇联和社区等部门。早教机构是国家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应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贡献,服务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三者虽有各自的内涵,但是是相结合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早教机构彰显其中的一维而否定或排斥另两维中的任何一维,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抑简单性思维而扬复杂性思维,只有运用复杂性思维,才能从全局上,准确地对早教机构进行功能定位。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篇(11)

一、问题提出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三大任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如早期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家庭承担;民办早教机构收费普遍较高,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大量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无法接受到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指导;早教行业品牌度低,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等问题。家庭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抓好早期教育必须从抓好家庭教育开始。重视早期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支持上。因此,清晰了解湖北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现状,依据现状提出建议,促进儿童早期教育健全发展,是本调查的主要思路之一。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是在湖北省妇联组织下,针对湖北省5个市州,以班级为单位,分层随机抽样(考虑地域、城乡、经济等因素)幼儿园大、中、小班学生家长579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组编《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家庭教育情况和社区教育情况三部分。问卷依托教育机构发放给家长填写,在调查过程中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监督和回收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1.人口变量学描述

被调查父母平均年龄32.95岁。83.0%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占16.1%,有三个孩子的仅占0.9%。在家长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的占4.2%,初中的占15%,高中或中专的占32.1%,专科或本科的占46.6%,硕士及以上的占2.1%。总体来说,幼儿园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专科或本科、高中或中专。

2.家庭教育环境

(1)家庭经济与居住环境。通过经济状况调查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项,城市是3374.76元、乡镇是2565.85元、农村是1879.41元。家长平均每年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城市是5932.40元、乡镇是5038.46元、农村是4355.81元。总体上看,家长较为重视孩子教育,对孩子教育投入较多。关于孩子的居住环境,35.7%的孩子有单独的房间,50.5%和父母共住一室,1.6%与兄弟姐妹共住一室,11.8%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住一室,还有0.3%与亲戚等共住一室。幼儿园孩子年龄较小,与父母共住一室的比较多,这也说明留守幼儿较少,幼儿整体居住环境良好。

(2)亲子互动。关于亲子相聚时间,42.8%的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聚时间在2?5个小时,25.8%在8?12小时,24.0%在5?8小时, 7.4%在1小时以下。这表明多数父母很重视与孩子的相聚时间,能够保证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亲子关系上,58.8%的家长认为与孩子关系很亲密,32.2%的家长与孩子关系比较亲密,8.0%的家长认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仅1.0%的家长认为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或很疏远。关于亲子冲突方面,30.9%的父母很少与幼儿发生冲突,37.2%偶尔发生冲突,28.3%的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3.6%的亲子之间经常冲突。这说明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普遍存在,但整体来说亲子关系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亲子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吃饭、不讲卫生、吃零食、不按时睡觉等。

(3)家庭具体教育方式。在早教开始时间方面,46.4%的家长在幼儿期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26.6%在怀孕期间,22.7%在婴儿期,还有4.3%的家长不进行任何早期教育。早教形式上,73.2%的家长采取在家购买书籍方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7.4%的家长通过早教中心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19.4%的家长没有采取任何早教形式,选择顺其自然的方法。这表明家长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但缺乏科学系统的早教方法。

3.社区教育情况

(1)家庭教育知识获得途径。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书本、杂志(61.6%),自己的摸索、积累(33.2%),网络(27.7%),电视(27.5%),家庭教育中心指导(25.9%),朋友的经验借鉴(24.5%),长辈经验(16.8%)。由此可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远没起到其应有作用。

(2)社区教育建设情况。对社区教育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41.3%的家长不了解, 39.3%的家长一般了解, 16.6%的家长听说过,仅有2.8%的家长非常了解。这表明,当前对社区教育的宣传还不到位,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讨论

1.家庭对孩子教育投入过多,亲子冲突普遍存在

调查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无论是经济投入、时间支出还是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活条件方面,家长都努力做到最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亲子关系较为密切,但亲子冲突普遍存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婴幼儿获得满足,感到愉悦。而早期亲子冲突若得不到恰当解决,会导致儿童情感危机,并将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早期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否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

2.父母早教观念存在偏颇

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调查显示,父母的教养观念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方法和知识,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教开始的时间较晚,并且早教的形式大部分选择购买书籍在家进行等。但现在社会上的早教书籍、教程五花八门,不能保证早教的质量和效果,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3.社区教育普及不够,家长对家庭教育需求强烈

社区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走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依托。调查显示,社区教育普及不够,家长对社区教育的了解也不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多是社区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前期宣传不够,活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家长和孩子的重视和兴趣。

五、建议

1.制定早期家庭教育相关法规

在落实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政策的基础上,应尽早出台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发展相关法规或早期家庭教育实施细则,以开创早期教育的新局面。

2.构建儿童早期教育的社区服务网络

家庭是实施早期教育的主阵地,社区是实施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托。各级政府要将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纳入社区教育、宣传、文化和设施配置等社区工作内容中。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公办托幼机构,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提供指导、辅导或治疗服务。

3.支持早期教育的公益性,加强对早期教育市场的监管

目前,各地幼儿教育机构以民营为主,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发展和管理尚不规范。面对这种情况,应在每个区建设公益性的早期教育中心,发挥公益性机构对民营早教机构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对民营早教机构的管理和引导,防止和纠正早期教育“小学化”倾向,确保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

4.重视对幼儿父母的培训

父母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儿童早期发展和健康成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可根据家长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如组织同龄孩子家长活动,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农村家长多外出务工、月收入和文化水平不高,可利用孩子还在哺乳期、母亲暂未外出打工的机会,组织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家庭养育指导讲座,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