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2 15:34:07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1)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同时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陆续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有效促进了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创业事业,出现了一大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全社会形成了较好的创业氛围。

1 对创业内涵的认识问题

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创业的内涵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对有志创业的学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有效引导学生创业会形成一个很好的氛围,没有氛围的营造绝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在校大学生创业,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大学生家长和亲友,在他们看来,花钱甚至是借钱让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要创业也未必要上大学,更何况创业风险较大,即使要创业那也是以后的事情。[1]当前,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我做过调查,很多学生表示创业难的原因几乎都是资金问题、创业计划问题和家长不支持,很多学生以及家长根本不太了解创业是什么,更不了解创业的内涵,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参与创业、成功创业。创业已经不是创办一个企业或开一个公司那样理解了,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内涵应以全体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内涵,我们强调的是学生未来创业发展的持久性和生存如何,一个学生创办了企业,半年或一年、二年、五年就倒闭了,更严重的是部分创业者失败了选择了自杀,这就不是成功的创业,而是创业的失败,这更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反馈回来就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去创业,他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创业意识,应该具备哪些创业能力,这些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涵体现。因此,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未来有可能创业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内涵,以此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业,鼓励学生准确定位,自由组建团队,形成自己的5年、10年、20年、30年等不同程度的创业发展规划,以此来带动全社会积极创业,从长远来促进就业。

2 如何看待“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靠什么?有人说你只要给我一大笔钱,我就能创业,这是狭隘的理解创业,创业强调的是综合效应。资金当然重要,但是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大学毕业生,一毕业要找工作,面对的首要是生存问题,更多的都是为了生存而去努力工作,谈恋爱、婚姻、房子等问题已经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心碎了,就算有创业意识的学生,笔者认为肯定也是先找个工作糊口饭吃,而放弃创业。因此,在大学中才谈创业,我觉得已经太晚了,应该从小学开始就灌输创业教育,同样“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也要从小学开始宣传。

纵观多年来国家对创业的鼓励和政策扶持,但是真正从校门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有多少人,太少太少。据统计,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2]国家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目前的就业现状允许大学生去一心创业吗?面对生存问题,他们能静心去创业吗?面对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能安心去创业吗?面对高昂的房价他们能去创业吗?等等,我想这对大学生而言太难太难,因为生存现状所限制。依靠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这些企业能够维持多久,能够给大学生的待遇多少,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否则每年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大量裁员和倒闭了,再说,企业终归是企业,有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倒闭,企业倒闭带来的就是大量失业人员,这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创业就很危险,从而我们的创业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何更好响应国家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应是全社会和高校永恒研究的课题。在这里,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依靠先进的研究成果来鼓励学生创业,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此来带动大学生健康参与创业,理性就业。

3 大学生创业的思路是什么

现在按照国家规定,高校要开设创业课程,并提出了要求和目标。但是,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如何,效果如何,缺少考核标准,缺少信息反馈,有些高校把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有些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通修课,以此来丰富创业氛围,对必修课而言,学生都必须修,但是对选修课而言,选课的人多吗?选的学生太少,笔者查看了一些高校选课情况,创业课程只有20多人选,但是其他一些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选的人数都超过了300多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大学生创业的思路有问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这类课程,一个原因,学生没有意识到和认识到创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创业的态度是不认识、不了解、不关心。很多学生表示,创业太难,没钱、没经验、没人脉等,生存压力太大,不愿创业,安于现状,享乐主义较为明显,承受挫折能力太低。创业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充分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创业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够,兴趣意识淡薄,缺乏实践等都会大大影响大学生创业。国内外对于创业思路不一,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思路应该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择优选拔,培养为主,重点扶持,校企合作。通识教育对健全大学生知识结构和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择优选拔优秀学生特别是有创业意识的学生,精英培养,积极扶持,最后让他们深入企业,切实感受企业运作,以此形成有效循环,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4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队伍问题

对于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我认为绝不是高校的一些思政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要想真正让大学生去创业,那必须邀请企业家,尤其是创业成功的企业人士,让他们给大学生上创业课程,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认识创业,因为教师或培训师理论性较好,是对创业很好的补充,但是他们没有创业的经历,俗话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否则就会误导学生,这就是“谁创业、谁教育,怎么创、怎么教育”的问题。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匮乏。[3]当前,高校的众多担任创业课程的老师,真正了解创业的教师太少,他们多数都没有创业经验,怎么去教育学生创业,这值得反思。同时,高校很多教师面对教学、科研、晋升等工作压力,有多少教师真正去关心大学生学生创业呢?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大学创业教育,反思教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我们的创业教育为什么很难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创业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

多数学生已经被“生存”吓傻了,觉得创业太难,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了,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被各类考级证书挤占了大量时间,在创业的学习和实践方面花的时间太少。高校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创业辅导机构,缺少真正关心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家、专家教授、创业培训师等队伍,以此来更好促进大学生创业。笔者认为那些创业成功的人、企业家是最具有资格给大学生上创业课程的。高校也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历届毕业生作为学校的创业指导教师,以他们创业的亲身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成功,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熟悉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及解决办法、创业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4]他们理所当然应是创业教育队伍的一员,现在提倡校企合作,笔者认为知名企业家给学生上课更能丰富大学创业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让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这无疑是最好的创业教育途径,让他们承担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对中国大学生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核心,准确定位,认真谋划,理清思路,积极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师队伍,构建和谐的高校创业氛围,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创业,实现有志学子创业梦,以此来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叶静.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2]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2)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被引入大学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一方面,通过课堂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充满信心地走向自主创业或在工作中更好地自我实现。

一、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目前,在教育部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已形成了正规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找到适合本校的模式来推进创业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定位应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宗旨,内容不仅要包括创业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包含管理方面、融资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等课程,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创业技能。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还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去,通过渗透式的教学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促使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2. 通过创业案例分析,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入现实创业案例,丰富课程教育内容,增强说服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别举出成功创业与失败创业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大学生们思考与分析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并学会正确面对;通过案例分析,从别人的创业故事中不断地自省、吸取他人成功经验为自已所用,既增长了知识和阅历,也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创业技能;通过案例教学,大学生既能体验鲜活而精彩的创业案例,又能聆听教师对创业难点的解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

3.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这类“双师型”人才相对紧缺,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增加投入,对现有的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全省的创业课程经验交流会,吸取教学经验,激发教学灵感、启发教学思路,把好想法渗透和贯彻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同时,高校还可从经济管理学院抽调部分教师担任创业课程教师,并从社会上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校友组建“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堂”、“企业家与大学生零距离沟通”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分析有关创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步骤,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业实践形式多样化

高校应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让创新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注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1.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园里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学生创业俱乐部”以及“创业交流营”等活动,营造有创业文化氛围的校园大环境,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自身的创业主动性与创造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考察,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实践水平。

2.全面建设创业基地。近年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少实践环节。为克服这一缺点,高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组织设计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目前,有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依托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等,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能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激情;在创业教育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还能进一步完善创业知识结构,检测自我能力,重新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地域经济特点、各行业发展特点,避免了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因此,建立创业教育基地是一举多得的实践探索,高校应加大投入,支持这种教学实践方式。

3.成立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不仅为在校创业的学子提供了经营场地、通讯网络以及办公设施等支撑,而且还为创业学子们提供了“一对一”的创业政策指导、企业经营分析、相关法律咨询、项目融资等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指导服务,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和成本。此外,还可接纳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尹立辉.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0(35).

[2] 袁旭东.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03-02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论界定

如今,大学生创业被看做是一种实现充分就业的新方式,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充分肯定。当前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及才能,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来创建一些新的就业岗位,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不去竞争现有的岗位,而是大胆地尝试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工资高、地位稳定的工作。但是社会现有的岗位是有限的,有关人士预计:21世纪的失业大军将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他们安于现状地等待就业机会,那么将是我国智力资源难以计算的损失。因此,从如今的情况看,大学生必须要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家庭合作,与同学合作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这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也是社会的一种需求。

二、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劣点解析

1. 正确看待和发挥大学生创业具备的优势。

(1)有技术。大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理论性较强的东西,还具有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目前最有前途和挑战的事业是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大学生创业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因此,“用智力换资本”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2)有激情。大学生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他们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在他们身上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素质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

(3)有创新意识,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有足够的信心和欲望,正是这种创新精神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也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支柱。此外,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肯定自己所存在的价值。

2. 积极乐观地处理和改善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遇事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而是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许多创业者对于所遇到的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常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意志消沉。大家以前创业,所看到的大多是成功的例子,所以心态都是理想主义的,却不知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教训。创业者们既要看到成功,也要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认清了现实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更加理智地研究如何创业。

(2)大学生的市场观念十分淡薄,很多大学生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当谈到市场的话题时,他们也只会计划花钱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忽视,没有什么概念。

(3)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欠缺。多数大学生对于人事管理、物资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如自觉性、自制力、坚毅性、勇敢、果断等都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创业能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存在问题的思路

1. 积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理性创业的前提和保障。创业教育是提高和挖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潜力、培养学生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所说的创业教育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它的实施将会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思想发生彻底的转变。首先,它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发生转化,高校教育目标不仅是知识的继承者及被动接受者;其次,因为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理念性问题,所以要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或片面地开设几门课程,还将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创业教育这个理念表现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应积极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出符合创业者要求的学科结构,从而加强实验、实习的环节,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习环境,例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动画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技大赛”等。

2. 大学生缺少科研活动,缺少创新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成果不成熟。高校大学生们绝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态势,学习目的不甚明确,学习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参加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项目其课题组成员基本上是教师,很少有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之间欠缺交流,学生即使有好的项目,也会因缺少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和指导而不可能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总之,创新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培养人才的创造素质和能力,使教育成为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基础。它的功能在于通过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模式,以应对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创新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基础,一项课题的提出或众多解决方案的提出等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科学指导。

3. 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在创办初期对创业欠缺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模拟操作锻炼。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如果大学生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再重新创办一个企业。那么肯定在创业所依赖的技术成果的市场潜力分析、企业资金的融资和团队组成结构、企业的创办和管理、产品打开市场等多个方面都会变得更加成熟。最后,大学生创业需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和最佳的区域。一些创业者之所以创业失败,是因为当前其技术产品仅是极少部分人的需求,而多数人消费需求还留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或因为环境变化包括政策、法律的调整才能表现出一种市场需求等。只有对技术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机会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4. 社会及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高校除了举办阶段性、局部性的创业大赛,还要加设创业教育。仅凭少数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实践锻炼,是很难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的指导。高校还要注重培训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及素质,教育内容要

涉及企业的多个方面,如产品的设计技术、销售、资金筹措、质量管理、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

5.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注重给予大学生政策、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引导和扶持。首先,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必须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采取了不少重大举措。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可租房当做企业注册地的政策以及教育部推行的“创业实习基地”免一年房租的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利好优惠政策。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个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没有前期的基础资金投入,即使再好的创业计划都不能实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之中,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是“身无分文”,只有少数大学生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他们迫切需要资金上的扶持,渴望有关部门和企业能够按照国际惯例给予他们风险投资,谋求共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对银行的各种调节政策,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帮助。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的问题,缺乏创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对创业存在攀比的倾向,缺乏基本的科学创业评价体系;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其原因在于高校没有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业的热情。要有效开展创业活动,就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开展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业不是我们到市场上按照既定想象购买一个商品那么简单,创业的道路上,除了需要激情,更需要的是技术、资本、战略、人脉、国家政策等的持续支持。要想走得更好,他们需要的东西还很多。只有不断完善各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和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严峻问题的同时,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4)

在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掀起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轮创业浪潮。不同的是,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逐年扩大,数量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创新创业群体的主力军。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都有着广泛的意义。而且,社会进步为创业培育了沃土,经济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国家政策也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正面临着最佳的创业时机。但是,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学生创业仍旧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决创业难题,将是新形势下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及意义

(一)就业形势的推动

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劳动力市场仍旧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这一支就业主力军,其面临的宏观就业形势复杂且严峻。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当下经济改革的一大重点,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放缓,面临下行压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低迷和融资困难的不利条件,这造成部分在岗职工面临潜在的失业压力,短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发生待岗工人增加,工资大幅减少,职工权益受损的问题。这些因素对待就业者形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尤其是对没有经济基础、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俨然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65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6万人,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量给人以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直观映像。但实际上,“就业难”并非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这种数量上的不匹配所造成,而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这种结构性矛盾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缺口、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缺口和就业期望与需求条件的缺口,使得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错位。再深究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即是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总是相对滞后一些,这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必然,但这种滞后的反应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已经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及时就业。不难看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外因。

(二)创业意识的觉醒

创业这一概念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而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行动的起点,是大学生实践创业的动力和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就业形势的带来的压力是创业的外因,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则是创业的内因。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超过65%有创业意向,这个比例相比多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也直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以及创业激情的高涨。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更容易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创业这一富有挑战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在普及,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深入发展,这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创业活动的机会。近些年来,一些高校或是自己举办,或是与企业合办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成果显著,这种结合实践的创业教育再一次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得创业意识被深入强化,逐渐内化为大学生创业的一大内因。

(三)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促进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美国经济一直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其“秘密武器”就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创业文化以及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活动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创业活动也日渐活跃,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的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五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5.99人”。创业不仅有效的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解决了就业矛盾,而且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创业是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创新创造能力突出,更能带动全社会的创业氛围,对于促进当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推动力。

(四)国家政策的导向

近年来,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并提高大学生创业活动水平,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促进政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日前又提出“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表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不断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政策层面,在全社会营造了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基于SWOT分析法

(一)优势

(1)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需要创新精神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青年群体,有着最活跃的思想、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天然优势使得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能更快发现现实中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找到创新点和创业机会并迅速地在实践中学习相关技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创业者。

(2)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素质,而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往往有着较为全面的知识素养,这为创业活动的持续性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减少了一些盲目性。

(3)乐于接受挑战,富有探索精神。创业需要创业者自身具备相关能力,同时更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创业者乐于并敢于接受各种挑战,在前行之路上自己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大学生往往是社会中最富有理想激情的群体,不安于现状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他们的挑战精神和探索精神是创业路上的一大优势。

(二)劣势

(1)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年轻是大学生的一大优势,但也是最大的劣势。大学生往往都是从校园走出来直接创业,接触社会机会少。而创业活动则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群,了解现实社会运行的规则。因此,对于长期待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是一个极大的劣势。

(2)抗逆能力弱,承受风险能力低。目前大学生创业群体一般都是90后,富有激情但却缺乏吃苦精神,而且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干劲很足,但是在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后,往往乱了阵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创业计划摇摆。另外,大学生面临资金障碍,其资金支持往往来源于家人或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成本很高,这也导致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低于其他创业者。

(三)机会

(1)经济转型发展,创业机会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大量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涌现,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推动下,“互联网+”的新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市场需求。

(2)国家鼓励支持,政策优惠多。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创业的氛围,更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后盾。越来越多创业基地的建立,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都为目前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四)威胁

(1)创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双创”的号召是大学生创业的契机,但也意味着创业门槛的降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提前到了创业阶段,大量涌入的创业者成为大学生的竞争对手,使得他们获得资金等支持的难度增加,所分得的资源也变少。

(2)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因为其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而较高的失败率又使得其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反过来使得他们不易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再一次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

三、如何解决创业难题

(一)高校推动

高校主动建立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挫折承受能力。二是搭建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和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让大学生能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多接触社会,在实践中认识了解社会,为创业做好准备。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和创业计划大赛,成立专门的创业项目指导组,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出科学指导,提高对创业的认识,减少其创业活动的盲目性,降低失败率。

(二)政府助力

政府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将鼓励支持政策切实落地。一是提供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政策,设立专门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完善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体系。三是健全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使得中介机构真正发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信息查询、信用担保以及创业技能培训的作用。

(三)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要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是社会企业家可以作为导师,以自己创业的经验来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增强创业者的信心。二是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介绍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经历,激发创业者的激情。三是呼吁全社会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生创业者,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尝试,而是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大学生创业不只是一种意愿,而是一项可以大胆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普遍活动,为全社会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1]范新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5)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规范的教学中,没有开设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系统创业教育,同时,社会软环境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足够的支持。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况。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缘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几项措施。

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

1.我国就业市场不够稳定,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结构,使得一些产业、一些地区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即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增长经济的道路,社会产业结构产生了变更,传统产业萎缩,导致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目前,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曾经是吸纳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根据国际有关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2.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世界性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1)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2)新产品的发明。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如食物),其新品种中的三分之二,均由个企业发明。(3)提交税金。由于小企业能够提供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而且有很多创造发明,因而,小企业的销售量很大,能够为国家提交大量的税金。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将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

3.我国创业环境处于国际一般水平

在创业环境九个方面的国际综合评分中,我国处于一般水平,但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国际比较,则是比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多项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我国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尚不足1%,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因此,创业教育必将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观念教育,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人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其次,应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良好的心态,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闲着没事,创业不能一步登天,可先从简单创业做起,从小做起,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第三,应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社会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就贸然决定创业,结果遇到失败,有些同学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2.通过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不能仅凭匹夫之勇和心血来潮办事。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应侧重于创业观念和创业素质的教育。创业和就业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出做事主体两种不同的素质。传统教育主要是就业型的,在教学特点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创业型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创业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在顺境中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知晓创业艰辛,把握创业机遇,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挑战。

3.通过专题性和实践性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学校可通过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创业案例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4.为学生创造模拟锻炼的机会,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十分重要,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譬如,可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体验创业生活,将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竞赛提供的指导及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创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创办创业园等,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指导学生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应与专业有关,以现有资源为主,以智力不主。在课堂上,我们应帮助学生发现家乡及学校所在地的创业优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2007年以后,“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然而,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5(09)

[2]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4(04)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4]纪文元:对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6-03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含义

(一)创业

目前,国内学者对创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蒋龙余认为,所谓创业就是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扩张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柴旭东认为,创业就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为了获利或成长而创建创新型组织(或者组织网络)的过程。邓泽功则认为,创业就是利用创造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出某种对人类、对社会或者对个人有益的具体成果。综合国内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新立业,是带有开拓、创新精神并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狭义的创业是指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所从事的,具有创新性的实现社会价值的活动过程,比如,个人或创业小群体创办新企业、开设公司、开店经商等。本文所研究的创业是指狭义的创业。

(二)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自我雇佣为主的社会就业形式。笔者认为,自主创业一般是指个人或团队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或寻求合作等方式,通过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有偿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就业形式。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我们应更加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创业和自主创业的含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自主创业理解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为了获利或成长通过各种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的过程。

二、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自主创业是在风险条件下进行的创新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要求河省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承担者,还要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但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绝大部分毕业生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比如两个招聘单位,一个是成熟的大公司,一个是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大多数毕业生往往只会选择前者,选择创业期小公司的寥寥无几。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理念不成熟,创业目标比较模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仅有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很清楚;35%的大学生会偶尔关注,比较清楚;有4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还有16%的大学生对此一点也不知道。据统计,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者仅占全部毕业生的0.26%。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能达到20%-30%,创业型就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会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二)创业能力低下

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良好的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于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都是一知半解。有的大学生就表示:自己很想创业,但不知从何着手,也不知需要什么条件。虽然很多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某方面的技能,但当他们走向市场开始创业时,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往往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创业能力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很难得到锻炼。

(三)社会经验欠缺

缺少实践、缺乏经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众多创业的大学生,因为刚走出校门,往往缺乏创业所需的社会经验,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仅凭一股冲劲开始了创业。他们更多的是凭借激情而不是理性,热情四溢却经验不足,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大学生在开始创业时好高骛远、盲目乐观,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至上,最终都导致了创业的失败。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他们在开发项目时很难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使得研制的产品没有销路,错过了商业机会。

(四)资金不足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42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及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承载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对于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大W生未来的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12有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市场经济水平仍比较落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转型阶段。相较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对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必然要注重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变幻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要求企业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掌握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有助于高校教育体系的发展。

13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也着更为强烈的追求。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对创新创业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人看到他们的才华,在就业岗位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它主要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大学生未来自我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大学生受长久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认识不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一些大学生受家庭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创新创业风险较大,不愿主动创新创业。也有一些大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父母的溺爱,过度依赖父母,独立性及自主能力很差,并且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创业受到很大阻碍。除此之外,学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及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仅为了得到相应学分而参加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主动意识十分淡薄。

22学校未设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及学生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很多高校忽视了其重要性,在教育体系的设置上,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首先,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只停留在口头阶段,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其次,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引进创新创业方面的教材,也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仅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项选修课来对待;另外,大多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即便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但由于他们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大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甚微。

23缺乏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不论是高校内部还是整个社会,都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创新意识不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之害怕承担未知风险的心理,人们往往乐于顺其自然、安于现状,不愿去改变、去创新。同时由于我国长久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受到抑制的创新思想一时得不到转变,使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环境氛围;第二,尽管国家政府及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但支持力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看好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大大打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31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大多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加之家庭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很大偏见,使其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于此,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除不良观念,树立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改变就业观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传统的被动就业,树立主动创业观念;其次,创新创业是一条漫长的充满荆棘之路,大学生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应树立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观念,不退缩、勇往直前。

32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国家及相关教育机构等应制定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通过结合国内外成功创业创新经验,编制出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教育教材;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为教育计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构建系统性、全面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训等。既要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注重大学生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应保证双方的有效融合,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另外,应注重利用学校的原有资源,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优势。

33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宽松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提升,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因此,社会各界应行动起来,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组织多种大学生课外交流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或创业成功者进行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一些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其次,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鼓励,尊重大学生的想法、行为,国家及政府应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韦素华浅析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6(7)

[2] 高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亚太教育,2016(2)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8)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落实十七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项有效举措。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了弘扬大学生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利用工科大学的便利条件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十分必要。

1 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必要性

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础,低成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吸引高校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师生来开拓创业。

1.1应对金融危机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对社会影响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做好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可以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放缓,迫使大学生就业不可能在原来的就业机制下得到解决,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成立科技园区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良好的途径。

1.2促进高校按社会需求办学的需要

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大学应当担负的责任。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办学方式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弊端。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是对深化高校改革的推动,促进地方高校按社会需求办学,科学调整学科专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加实习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建设创业型大学。

1.3建设老工业基地储备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职能。通过企业孵化和市场运作,不仅使大学校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促进大批有作为的科技企业家和发明家在大学科技园应运而生。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沈阳乃至辽宁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积蓄了力量。

2 国内高校在创业孵化园建设方面的常见模式

2.1政府扶持成立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是以“公益性”为主,有的地方政府或大学投资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例如浙江省宁波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的一个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为创业学生提供培训、辅导、办公场地落实,企业注册登记、学生企业资格认定,业务咨询、税收政策落实等全程服务等等,这些措施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2.2企业参与创业园建设,创建“产学研”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

政府公益性措施的支持是有必要的,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机制。欲使得“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现大学生创业活动”产业化”,即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来“经营大学生创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大学生创业”。如采取企业与高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为大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场所与实践机会。企业每年向研发中心投入科研经费。如沈阳鼓风机厂组建了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设立4个部级技术分中心,从事沈鼓集团课题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一院四中心”的战略联盟新格局,特别是沈鼓一大工研究院成为”产学研”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的典范。

2.3大学生自助就业试验园

大学生自助就业试验园是以帮扶大学生就业为目的,集研究、指导、经营、管理为一体,引进企业化运作模式的服务性、公益性机构。试验园将按”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学校助推、学生自愿加入,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模式运作,并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经营体制和管理办法,可为人园就业的学生提供项目咨询论证、办理审批手续。争取贷款、法律援助,经营管理指导、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帮助、支撑和服务。

3 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创业“成功”主要需要四个条件:除具备足够的资金外,高校还要具备鲜明的科技特色、适合的项目和经营管理能力。

3.1高校鲜明的科技特色和便利的场地条件

同科技园一样,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大学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需要高校有鲜明的科技特色和充足的场地条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以航空字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建设的唯一一所高校,是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现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省属重点院校,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航院目前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和数量众多的具有成果产业化功能的专利技术。而且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位于沈北新区,交通发达,位于沈北大学城中心,辽宁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均在科技园周围2公里之内,辐射整个沈北大学城区,不论从学院特色和场地来看都具备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前期基础。

3.2有力的管理和保障能力

沈阳市目前各类创业园区主要是面向企业,侧重干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而大学生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经验,其创业项目往往还需要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和辅导教师。

鉴于航院的自身特色,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拟建成“科学园”、“创业园”和“产业园”三园一体的模式,即科学园,创业园。产业园”三园一体”协调发展。其中创业园是科技园的核心,创业园的主要职能是通过首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产业化经营,孵讹中小型科技企业,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经营的模式运作,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学校助推、学生自愿加入、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航院首期创业项目比较成熟,首批已有学院教师参与的8家科技实体可进

驻大学生创业园,这为科技园的创办打下了良好的项目基础。学院可根据沈阳市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引导师生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难题攻关,进行创新项目对接,以促进沈阳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 关于沈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模式的思考

同样的政策、不同的环境下,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去探索创业园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4.1政府和学校推出政策鼓励创业

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政府要为创业园的发展提供~定的风险基金的经费补助、税收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创业园创业,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为鼓励更多的大学师生和科研人员到创业园区创业,地方政府可考虑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担保资金”,即如果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缺乏资金,注册资本也可申请贷款,由这个创业专项担保资金提供信用担保,并实行区财政贴息贴费,一旦创业失败,由区政府负责还贷。

此外,航院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预算,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前期的项目启动资金按照政府和学校1:0.5配比核算,进行相应的预算。对于资金方面还应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除了政府投入外,还应该引入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

4.2运作和管理模式

4.2.1学院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委员会

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为此,大学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委员会并开展一系列创业宣传活动。创业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为入园就业的师生提供项目咨询论证、办理审批手续、争取贷款、法律援助,经营管理指导、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帮助、支撑和服务。

创业宣传活动包括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做好沈航大学生创业人才储备、项目储备,这是大学创业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一步。

4.2.2申请条件

(1)申请入驻的创业项目带头人条件

教师或者2005届、2006届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纪律处分和不良行为记录。

(2)申请入驻的创业项目条件

第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第二,无知识产权纠纷。第三,具备一定的成熟性。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应已拥有被认可的创新性较高的使用技术和经营构想,并有明确的市场应用目标;处于中试阶段的项目,应有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市场经营计划。第四,如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如医药、医疗器械、邮电,通信,电力,农作物新品种及生物制品、公安及安全等)的项目,申请时有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批准证明和有关测试报告。第五,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推动作用的项目。第六,节能降耗,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第七,以下项目不具备申请资格:建筑业,娱乐业、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项目和需要从事生产加工的项目。

4.2.3申请程序

(1)学校教师或者毕业生拥有创业项目并有创业愿望的,须向创业指导委员会提出正式申请。(2)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将组织项目专家组,对创业者资格和创业项目可行性ATb-场前进进行审查。基本程序是:递交创业项目策划书――创业项目可行性评估、答辩――重新修改项目策划――获得入园通知书――签署入园协议书及承诺书――领取创业点钥匙―开业申请,注册、登记――开业。(3)依托现有的高校学生创业大赛作为创业计划项目(商业计划书)的项目库平台。例如在全国高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创业竞赛中,挑选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创业。

4.2.4积极探索新的奖励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新的奖励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保护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学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9)

一、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世界各国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创业者的创业力。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已发展到320所,在校学生数已超过二百万,理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独立学院作为本科层次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的特点要求独立学院开展更为广泛的创业教育

一般说来,独立学院学生具有有一定的创业潜质。首先,学生普遍较张扬、个性多元,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其次,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能给予其创业的资金支持;第三,他们更关注其所支付的成本效益,从而对自身未来社会生活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内在要求。可以说,独立学院学生具备的这些特点总体上符合创业者的基本素养要求。

(四)独立学院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和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三本身份”的歧视与偏见和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不强及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心理问题突出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我国独立学院的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创业带动就业,必将有助于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从而推动独立学院的科学发展。

二、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意识不强

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下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但独立学院还存在着创业教育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大部分独立学院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需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即可,这种思想,使得其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必要性和形势分析上面,忽视了毕业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难以取得实效。其次,许多独立学院管理者缺乏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认为创业教育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大、短期收效不明显,结果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创业认知出现偏差

大部分学生自身也认识不到创业能力培养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而混个大学毕业文凭,将来找个福利好、待遇好的工作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仅是对名牌高校优秀学生开展的教育,而他们作为独立学院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完全没有必要。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现今我国独立学院自身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更谈不上其创业教育与自身整体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问题,导致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一般说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创业能力是难以通过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讲解而提高。因此,当前独立学院这种和专业教育脱节的做法无疑导致其创业教育只能孤立地进行,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在独立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中产生的,多数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由于他们大多数理论水平不高,又缺乏亲身创业经历,又缺乏强有力的培训,导致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无法取得实效。

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对策分析

(一)增强创业教育意识

独立学院要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创业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打破保守的观念,树立起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其次还要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梦的思想,在该思想的引领下进一步增强创业教育意识;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到独立学院不再仅仅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学问的场所,更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大“助推器”。

(二)明确创业教育定位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必须依据自身现有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地讲,需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自身的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行业与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有限,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想“全面出击”“遍地开花”是非常困难的,而找准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切入点、重点尤为重要。

(三)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技能。因此独立学院要努力改变现有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的现状,使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知识型”“传授型”向“智能型”“创新型”“全面型”的人才转化。其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制度。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味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最后,高校应加大现有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教师得先有创业意识[2]。

(四)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所谓创业文化是指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总和。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独立学院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比如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开展各项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3]。

(五)大力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在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单独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系统介绍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强化创业案例教学等,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次,还要适当加强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达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能从其所学专业的视角来正确理清自身创业的大方向,减少其创业的盲目性,提升其创业的针对性和成功率。第三,要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为此,独立学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校与政府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与企业合作等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与他们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使学生不仅可以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学到知识,还能从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4]。

(六)依托资助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10)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杭州11所高校开展关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和新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锤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调查显示,10.8%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为自己以后创办企业培养技能,而79.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是为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更是为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可见,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若按以往约36%的就业比例,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二三百万大学生,今年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日趋减弱,面对这种形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局的新的路径选择。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成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3.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国家积极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很少。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只有17%能实现赢利,而能在五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关键是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就业技能,而不是创业能力。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清楚创业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加强高创业教育,加强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高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

2008年,杭州市就被列为首批部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9家大学生创业园和1 78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 200余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率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但杭州的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杭州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与杭州高校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杭州的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在杭高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大学生在校创业辅导,为毕业后走创业之路奠定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杭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杭州还成立了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他们主要由有关部门或行业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组成的,同时聘请李开复、马云、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为杭州大学生创业特别顾问,以增加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2.搭建创业试验平台。为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已建成了9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八个主城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搭建创业试验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环境提供练习场所。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基地中建立了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模拟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中心内设置了工商、税务、投资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审查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这就使大学生在学校中了解熟悉社会创业与管理全过程。通过创业基地的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两年内孵化出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日前拿出590万元对支持在校学生创业。浙江工商大学日前成立的创新创业实验园,在这个准创业基地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免费场地、创业基金、创业指导方面帮助。更诱人的是,学校还设立了100万元实验园专项基金,奖励成果突出的在园项目。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为培养在杭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杭州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2009年,杭州还组织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创业,打响大学生创业的杭州品牌。在杭高校也充分借用教育、科协、人力社保、学联等部门共同搭建的“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创业主题活动,开展创业锻炼。有的在杭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拍卖协会”,组织在校学生以毕业生留校用品为标的,开展拍卖活动。该校还定期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哥、学姐,回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

4.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在杭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杭州专门为在杭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分六个等级,资助金额从2万元~20万元不等。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杭州市本级直接用于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的资助资金已达4 000多万元。在杭高校也分别制定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如浙江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资助,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5.宣传创业先进典型。为激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行列,表彰其中的成功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在杭高校积极选送创业有成的大学生参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举办的“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还纷纷举行“创业之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迹,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旋律。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学生创业要求相比,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统一。虽然杭州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目前在杭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及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当然,除高校外,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在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在校大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27.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就可以,而有15.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或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2.创业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在杭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创业教育至今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列入对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严重缺乏,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参加活动也仅限于一些国家或省里的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活动的也只有少数人,带有极强的精英化倾向。

3.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据调查,在杭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学非常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在杭州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主讲上述课程的老师,大多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擅长于从理论到理论,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老师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中,指导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他们在具体指导时更多地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借助社会系统,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杭州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杭州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术界、政府、企业家资源,尽快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如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思想教育,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一是要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位度,加快转变为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偏面理念,拓展创业教育功能,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体的育人教育之中。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我们抽样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到公司或企业实战,占68%;56.7%的被调查者希望组建创业团队,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展讲座,32%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大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一是增加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创业目标,精心设置和周密安排各类创业课程,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因此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创业园或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和机会。提高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体验和感性知识。三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业案例分析,传授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揭示创业活动规律,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知。

4.加大创业教学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各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广纳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招聘、特聘、特约等形式,充实高校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组织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为教师积累创业教育经验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篇(1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又正处于就业人口高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政府、社会、高校高度关注的热点,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呼唤。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我们尤其要把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对每一个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人必备的素质要求加以重点培养。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体系完整的教育课程;主讲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影响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急需变革现有教育方式,推行有实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注重观念先导,在多元认知中促进创业教育价值认同

从教育本身的定义来看,创业教育是注重培养适应社会、提高能力、传递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因此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变化,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能够预测变化、应对变化,促使学生产生并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这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升华。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来选择。大学生毕业后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但真正创业的人却不多,就业、考研依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不仅是面向21世纪继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且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注重素质主导,突出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人员和时间“三集中”,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只要方式科学,就会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创业实践开展等,都需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完成。要加强创业研究,探索创业活动规律,研究创业者的人才素质结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开展活动是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载体。通过创业论坛,经常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学生能获得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提倡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和争鸣,活跃学术气氛,拓宽教师、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要鼓励专业教师开设新课,编写和使用有独特创新性的教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自觉地重视培养、训练、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保证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水平、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保证。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尤为匮乏,急需加强这一类师资的选聘和培养,建立专兼职相结合创业导师队伍,以解决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第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教育观念,加大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施创业教育的能力;第二,要设置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岗位,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第三,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富有多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特色的师资队伍。

四、搭建实践平台,打破创业教育的瓶颈

高校需搭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打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瓶颈制约。

1.积极开展各种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进行热身。

定期开展“金点子”商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网站设计、装饰装潢设计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锻炼大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鼓励大学生以专业为依托组建“创业工作室”,积极承接企业外包业务,为其创业进行热身。

2.创建校外创业见习基地。

拥有了创业知识并不一定拥有创业技能,创业技能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所以,社会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学习机会,到一些创业成功者办的企业去感受和见习创业,让他们跟踪创业者的经历去捕捉创业的灵感,感受创业氛围,增强创业动力。

3.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园,挑选有详实创业计划并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学生创业工作室进驻创业园,孵化进入创业园的学生创业项目。

高校通过建设创业平台,开办自主创业公司,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而学生则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获取市场信息,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创业打下初步基础。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1.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勇气,又要培养他们抗挫能力。

青年学生是否有创业的勇气和决心直接决定他们能否步入创业的大门,创业勇气是每一个创业者必不可少的气质,因此创业教育中首要的是创业勇气的培养。学校激励学生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成功的辉煌无疑也令所有人激动,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辉煌的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指日可待”的。许许多多“大成功”的背后,恰恰是鲜为人知的“大牺牲”、“大付出”,甚至是一次次失败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创业教育不能忘记失败的案例和艰难的过程。要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剖析,增强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青年学生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困难。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满脑子装着“点石成金”的案例开始创业,学生就很容易把目标定得过高,遇到困难后又容易心灰意冷,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青年学生将要面对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成功案例所显示的那么简单,其间的变数和困难无法预知。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应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现实将会使创业者难以在逆境中生存。

2.创业激情与创业理智选择有机融合。

在青年大学生中,凡创业成功者都曾经有过一股强烈的创业激情,创业激情为创业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肯定他们拥有的这种优势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创业中的理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选择比努力还重要,理智地选择往往使他们在迈向成功的目标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这种选择包括:创业的项目选择、项目实施的路径选择、在同行中的多种优势发挥的选择、企业运作模式的选择等,科学理智地选择会使创业者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健康成长,做大做强。创业的选择可以是高科技领域的,也可以是低技术领域的,可以是自己所学专业的,也可以不是自己的专业,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业创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市场机会和对本行业发展状况的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不应该以技术水平高低作为能否创业的标准,高科技领域不一定就有创业机遇,低技术领域也并不是没有创业机会。要在激情的驱动下,做到科学理智选择,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学会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只有注重培养有意创业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才能使他们做到创业激情与创业理智选择有机融合,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在讲课时,应寓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努力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的教育,尽可能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更好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4.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当前,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求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拓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教育的自然延伸。当前,我们的就业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因此,我们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进行扩充,赋予创业教育的新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指导,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择业取向,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初步明确自己能否自主创业,在什么阶段进行自主创业。引导学生从把握眼前细小机会做起,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敢于冒险和快速行动的作风,造就开放合作的处世风格,从而达到就业指导中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志祥.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N].光明日报,2007-09-05.

[2]何独明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J].教育探索,2007,(7).

[3]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