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居家养老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2 14:46:46

居家养老的意义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1)

国内已渐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养老已成为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计划生育、子女工作、现代化生活方式等导致老人独居、空巢问题愈加严峻。本文通过分析老人面临的各种社会现状,阐述推广呼援服务对城乡居家养老的意义。

1 社会现状

1.1 老人数量增多 “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了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1。

1.2 社会资源有限 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社会专门为老人提供的特别服务因增长速度慢而造成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加上经费有限,导致老年人服务普及率较低。

1.3 政策支持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证民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说明了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问题。

1.4 老人面对的困境 老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弱,同时也是多种慢性病的多发人群;环境及自身因素可以导致老人的心理各出现种不良情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当发生意外时,常因得不到及时的援助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2 呼援服务对城乡居家养老的意义

2.1 服务概况 呼援系统由服务中心、用户家中的主机及其随身携带的遥控器组成。主机和遥控器只有一个按键,无须记号码,工作人员为用户安装健康通时已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住址、病史、紧急联系人信息等,当用户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一键遥控拨号即可与24小时运作的服务中心联系,接线员立即通过值班电脑上弹出的用户资料(包括地址、既往病历、生活习惯等),了解用户的情况,及时与“120”及其家人取得联系,给予用户相应的处理方案,即使用户处于昏迷等无法言语的状态,通过服务中心同样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护。

2.2 服务流程 见下图。

3 结 语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2)

徐素琴很准时。每天中午11点,她像往常一样把做好的饭菜带到了汪金凤老人的床头。

作为宁波市海曙区居家养老义工招募服务中心的一名义工,2008年是徐素琴为徐家漕社区89岁高龄的独居老人汪金凤服务的第3个年头。

在海曙区,像徐素琴这样的义工已经达到了300人,他们与820多位独居、困难老人进行了结对服务。

而2008年,像徐素琴这样的义工,还可以享受到一套新型的居家养老义工服务模式――“义工银行”。

也就是说,今后每一次她的义工服务都会被记录在案,等她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就能免费享受政府替她购买的养老服务。

“海曙区的居家养老模式,用最少的钱起到了最好的效果。”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会上,评委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海曙区作为宁波中心城区,5.3万名老年人中,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就有2.25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2%。而在整个宁波城区,这个比例也已经达到35%以上。

海曙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从2004年开始,海曙区作了初步尝试。比如由政府出资,为区内近600名75岁以上独居并且无收入的老人购买养老服务。随后,通过敬老协会和社区组织义工,与一些老人结对进行服务。

海曙区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崔德海说,由于义工的数量增多,完全实行义务服务也不现实,所以从2007年开始,海曙区又推出了一套新型的居家养老义工服务模式――“义工银行”。

简单说来,这并非真正的银行,而是由当地敬老协会逐一登记义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统一入档,当义工本人因年龄大需要服务时,就可提出申请,政府会为其购买相应的养老服务。

对于这个最新的做法,在第4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会上,评委会给出评价:“‘义工银行’,储备了很多养老资源,为居家养老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很有生命力。”

海曙区政府面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多年来一直采用机构养老的方式。但是,这一单一的养老方式,不管政府投入多少钱、批多少地、盖多少房,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等特点,仍是广大老年人的首选。

“居家养老是破解未富先老问题的最经济、最可行的途径之一。”2007年6月19日,许义平在海曙区居家养老调研会上说,“这是大势。”

许义平4年前担任海曙区分管民政的副区长,当时他发现,“政府把养老全部承担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000美元,都无法保证大包大揽的“机构养老”,而我国在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美元。

许义平算了一笔账:建一个养老院首期投资最少每张床位5万元,之后每个床位每月至少补贴250元。以一个200张床位的养老院为例,建设并运行10年的总计费用至少是1600万元,而1600万元可以支持800个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就是说,居家养老制度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4倍。

这与国际趋势一致。在西方主要国家,政府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老人居家养老。

据统计,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越南为94%。

政府购买服务

海曙区从2004年3月起,选取了17个社区作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试点。试点仅仅开展几个月,就广受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

2004年5月12日,海曙区政府办公室颁发了《关于海曙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提出“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家属又无能力照顾,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老年人,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

从2005年3月起,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内容可以概括为:政府通过年度财政预算,每年花150万元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的服务,每个老人每年的预算是2000元,政府购买的服务时间是每位老人每天1小时。服务由各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员为各社区的下岗、失业和困难人员,服务员经社区上报到星光敬老协会,并经敬老协会培训后,方可上岗。以前服务员每小时的报酬是5.5元,现在根据劳动部门的最新规定已上调至每小时5.7元。

享受服务的是海曙区辖区内,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包括残疾人)。各社区根据本社区的老人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情况,进行上门结对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者特殊护理)、医疗康复(包括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配药等)、精神慰藉(每天和老人交流,发现老人的需求,排除老人的孤独感)。额外的服务要靠志愿者上门、企业捐助或老人自己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服务质量由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和各社区监督。

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走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

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

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有一套特有的运作机制,即“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

政府是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政府扶持是决定性因素,海曙区政府每年都把居家养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海曙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政府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完善海曙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组长是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区长,一位副组长是海曙区民政局局长,另一位副组长是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的会长,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也参与制定政策。

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成立于2003年,它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协会,是在国内少有的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非营利组织。海曙区将居家养老公益项目委托给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执行,即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交与区敬老协会(总会)运作,服务中心分部交与街道的敬老协会分会运作,社区则以敬老协会名义在服务站开展具体服务。

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要承担的工作有:审定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确定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对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员和结对上门服务的志愿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由政府预算拨给敬老协会之后,敬老协会依托社区来组织运作。敬老协会每两个月提前把每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资划拨到社区,服务员给老人服务后,每月到社区领取工资。敬老协会每天深入社区检查、监督服务情况。

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崔德海会长说:“这种运作机制,解决了钱和服务双重的监督问题,这样老人高兴、社区高兴、政府也高兴,何乐而不为?”

“社会参与”主要指围绕居家养老工作,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不仅可大大节省政府的支出,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可以利用老年人资源,建立起居家养老义工服务模式。这项工作同时也带动了“义工银行”的兴起。其次,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为老人购买服务。有两家企业分别认购了5万元“居家养老服务券”,另有企业和个人紧跟其后,直接与高龄老人结对“认养”,即认养一位老人,每月提供给老人200元生活补助金,直到老人去世。第三,可以整合社区的公共卫生资源。海曙区是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现有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人看病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只需要不到10分钟的路程,这一便利的社会资源,解决了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看病难问题。第四,可以整合社区信息资源。海曙区政府把居家养老和“81890”社区信息服务平系起来,专门为老人开通了24小时亲情服务热线,老年人遇到情况后只需要拨通81890,信息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有关这个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子女情况等资料,以便接线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反应。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键通”电话机,免费安装到独居、高龄的老人家里,一键直达81890信息中心。

未来走向

2008年,宁波还将在全省率先为农村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力争到年底全市有5%的行政村(约150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2009年年底达到10%,2010年年底达到30%以上。

2006年下半年开始,宁波借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在镇海、北仑两地试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从2008年起,对基本生活难以自理的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居家老年人,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免费提供生活照料为主的服务。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是各地的财政资金和民政部门安排使用的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宁波市民政局每年安排部分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各地适当补助。

海曙区政府区域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引起了省有关部门重视。

2008年2月20日,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表示,浙江省今年将全力重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3)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已日臻成熟,并有效地抑制了我国人口的过速膨胀;但同时,由于计生政策的强制性特征,也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已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现象已成为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重心和焦点,而作为老年人生活保障的”养老问题”自然被置于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核心地位。

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达6.96%,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则达到l0%(李淑霞),我国已完全符合国际社会对于”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养老问题”自然被置于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核心地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国家统计局)。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毋庸置疑应居于我国养老问题的首要地位。本文着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平台,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移植到农村养老模式中,力图分析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及其运行构想。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及内涵

(一)笔者对”居家养老”的界定

一般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主要为那些家庭养老功能相对弱化,有养老服务需求而不愿离开家庭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经济困难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有偿和无偿服务。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收入不高,因此,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并能表现出新特点的模式:将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相结合,从传统的”依赖养老”向”独立养老”转型,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新农保制度为保障的符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内涵

有论者指出,中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应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生活照顾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其中社会保险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与基础”(成海军,2000)。

我国于2009年开始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这一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将农村家庭养老与新农保政策相结合,不仅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更能使我国养老制度向社会化迈进一步。

二、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经济差距持续拉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压力却日益增大。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使得同堂而居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

(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期内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计生政策还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传统家庭结构,如,”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将向‘小型化’和’高龄化’转变”(刘飞燕,2007),甚至使其无法延续传统养老功能,进而面临新的挑战。

(三)中国传统文化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

中国现有的养老救助模式一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的养老理念有悖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文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点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孝文化”的宣扬更使得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在中国农村没有市场。

(四)社会转型中的道德风险,使得居家养老日益重要

市场经济冲击使得青年人面临更多压力,同时,父母对子女的依赖性却日渐增长,父母权利的削减与子女权利的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老人可利用的资源更加贫乏,这就更容易使农村老年人承担子女“孝道沦丧”甚至是“啃老”等道德风险。

(五)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不符合中国实际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及养老模式是随着其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而兴起的,大多都实施高福利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养老模式,因此致使政府负担沉重。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龚静怡,2004)”。这给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大特点’未富先老”:世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李放,张毅,2006),仅仅达到发达国家老年人收入水平的1/10。因此我国不能按照西方意义上的养老来定义中国养老问题的国情。

三、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均建立在依赖他人的基础上,因此这些模式均忽视了老年人的主动性。家庭养老与新农保制度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继承传统养老模式的优点,并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这种模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首先,居家养老的最突出优势即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老年人的角色由”家长”向”依附者”转换,即因无力承担农业生产而失去收入来源后,也失去了权威。这时,很多老年人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居家养老中引入”新农保”就是老年人将自身的收入拔出一部分投入新农保,为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提供保障,以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进而向”独立养老”发展。

其次,居家养老能减轻政府、家庭的负担。居家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养老模式来说比较缓和,将养老各个主体的责任分摊,缓解了传统养老模式把农村养老完全推给社会或者个人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

再次,居家养老给老年人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慰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亦是个人生活的载体。对老年人来说,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是其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能享受天然的地缘、亲缘关系,同时,便捷周到的服务更加贴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能满足其关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心理需求。

最后,居家养老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社会资本。居家养老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吸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广泛的人力、软硬件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建立起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索

居家养老模式要建立新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一方面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则为了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挖掘深层社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笔者借鉴现有的养老创新模式,将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移植到农村养老模式中来。具体模式运行要包括政府、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家庭等,它们各自承担的职能如下:

1、政府角色——由直接参与者向购买服务者角色转换政府仍承担着农村养老宏观制度和决策的制定和导向。但不再承担具体养老措旌的实施,而是将一些可转移性服务下放给有地方政府或者基本工作单位(新农村)。此外,政府要定期对试点单位进行监督。

2、新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细致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定期培训,以达到农村居家养老的终极目标,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

3、试点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平台笔者认为新农村是社会的浓缩体,试点农村届家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往往可以在整个社会内传播分享。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定期对政府部门作出反馈报告,以便监督。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4)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总收入将近225CO亿元,支出约18400亿元,当期结余4CCO多亿元,当期收支没有缺口。

胡晓义还表示,对养老问题的预判和预测,是对远期负责的表现,“但是拿它来吓唬老百姓我觉得就不恰当了”。对于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方案出台,他表示尚无时间表。

参保范围 年满16岁城乡居民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对于农民工这样的城乡流动就业群体,应积极引导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既是使用农民工的单位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有利于这一群体将来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

如何缴费 缴费共设12个档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继续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IOO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没缴费档次,参保的城乡居民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在哪缴费,也无论是否问断性缴费,个人账户都累计记录参保人权益。个人缴费、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 缴费满15年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白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

摘自《法制晚报》回应 待遇标准由两方面组成

针对“新农保城居保只够老人零花钱”等问题,胡晓义表示,现在规定的待遇标准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按月领取,最低标准是中央统一规定的,每人每月55块钱,地方政府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待遇标准。胡晓义表示,这一部分全部都是南国家财政出资,同家财政提供资金支付。第二部分待遇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在60岁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方面,比如村集体经济的补助,都进入到个人账户,然后在到达60岁以后,把所有储存额累计起来除以一个系数,作为每个月发放的标准。这一部分如果交的多,最后得到的待遇高,如果交的时问长显然得到的待遇也高。

此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两项制度合并统一后,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领取同样的养老金待遇,而应当理解为统一制度为每个人提供了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据了解,增设1500元、2000元两个档次,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增加到12个档次,主要是为有更高缴费意愿和能力的居民提供更多选择,这是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结果,同时也使多缴多得的机制更加明显。

意见规定,对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地方政府应适当增加补贴金额;特别明确规定,对选择5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进一步强化了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引导城乡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

链接

职工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出台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 福利多元主义

key words: Home retirement welfare pluralism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亿。1十二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不能完全与人口老化速度相匹配,如何将国家有限的养老保障资源合理用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学界和政府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后认为居家养老是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途。尽管各地的试点模式各异,但是有些共同的经验有必要进行总结,笔者将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此进行提炼。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的概念起源于英国1978年的《沃尔芬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将志愿组织也纳入到福利的提供者行列中(彭华民,黄叶青,2006)。2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是基于对福利国家失灵的不满与反动。Johnson(1999,p5)曾引过度负荷理论来诠释新批判政府介入经济和服务之无效率和无效能的失灵现象,并视政府的茁壮是一种十足的灾难。对于福利多元主义的倡导者而言,这种福利的利维坦必须以一种瘦身、竞争和多元的部门代替之(Rao,1996,p5)。

Hatch & Mocroft(1983)对福利多元主义作出如下定义:“福利多元主义是指社会与健康照顾的输送,可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政府部门、志愿部门、商业部门以及非正式部门。在一般用法上,福利多元主义指政府较少支配角色,且不再是福利服务集体供给的唯一媒介。”3Rao(1996)则将福利多元主义描述为:“福利多元主义意味着福利服务的供给,将由一个深受供给者影响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独占的统一组织,逐渐的趋于多样化,并且导入竞争因子,且在某些方案决定时,能更接近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4因而,分权化和民营化是多元福利主义理念的核心内涵。

本文采用黄源协(2001)的对福利多元主义的定义即在福利供给上,志愿部门、商业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扮演更多的角色,且要能借由竞争与监督机制,以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率,回应民众需求,并提高志愿部门的责信。亦即,它并非意味着政府角色的完全撤退,而是强调政府宜由服务直接供给转向着重于扮演财务、规制及监督评估的角色。5

二、居家养老的定义及兴起原因

居家养老又称社区居家养老。最初人们对居家养老的定义只是局限在养老地点的限制,杨宗传(2000)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而不是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养老。6穆光宗(2000)认为居家养老只是一个地点的选择问题,并没有涉及和反映问题的实质。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7后来学者将含义扩展到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化,逐步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杨雪(2000)认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8张志莹(2004)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白天或短期需要生活照料的,社区提供日常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9

现在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基本达成一定共识,即养老地点为家庭,服务供给主体社会化和依托社区。不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以及养老地点是否局限于家庭的问题依旧存在分歧。前者主要集中在是否将医疗纳入居家养老的体系之中,后者主要集中在是否要将老年人“领出来”而不仅仅是将服务“送进去”的问题。笔者赞同将医疗照护纳入到传统的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内容系统,并且主张将老年人领出来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居家养老的题中之意,而不是将其作为非制度性安排来开展。鉴于此,本文采用闫坤(2000)对居家养老的经典定义,“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居住在家的老人为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10从居家养老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正是中国福利多元主义的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单位保障体制逐步解体,家庭养老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脆弱性日显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单纯由政府负担的机构养老显然杯水车薪。据中国老龄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养老的订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0.78%。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从价格上看,目前到养老院所花费的费用普遍较高,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拿得出这些费用的。11于是,从90年代起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社区养老、社会化助老服务等方面,逐步探索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道路。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居家养老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等优势,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说很有诱惑力,从2001年“星光计划”试点探索至今基本获得了学界和官方的认可。

三、基本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具体实践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供给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供给、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四个方面。由于养老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如果只靠单一主体的供给很难满足的。根据多元福利主义的理论,应该引入多元主体的供给,通过明确各主体的供给职责,让个主体通过相互的协调合作形成一种互补的多元供给主体模式。借鉴伊瓦斯福利多元主义四个部门的特征,笔者对各地居家养老试点经验进行分类提炼,评估主要供给主体的功能,以期对于十二五期间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提供借鉴。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包括NGO、社区组织、企业和社区医院;监督规制主体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福利资金供给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一些社会捐助。由此,各个主体的功能定位如下图所示:

(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主力,比如北京市“无围墙的养老院”、 大连市“家庭养老院”、宁波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苏州市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等。12NGO组织主要负责上门服务的供给,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公开的招募社会上的一些低收入或失业人员,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上门家政服务,也涉及物质供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一般服务网络立足于社区,能够掌握服务老人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当服务需求超出民办非企业本身的供给范围时,有些NGO组织还会通过加盟商的方式间接提供。提供上门服务避免NGO为寻找场地而增加的运行成本负担,能使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服务供给上,更好的保证服务质量。NGO的运行会得到一定的政府补贴,同时可以根据政府标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作为日常运营经费。

(2)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组织机构,能够提供、反馈老年人信息,监督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同时直接提供部分养老服务,主要是精神慰藉。居委会一般与相关的NGO合作,为达到福利标准的老人购买相关服务,并将老年人具体的需求情况提供给NGO。通过建立的社区热线或信箱,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走访,居委会及时搜集服务供给的状况以及老年人新的需求。此外,社区也会通过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组织志愿者活动来直接提供养老服务。老年人活动中心一般为娱乐活动的场地,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区;条件较好的社区还会建立老年人日托机构,增加日间护理,简单的医疗功能等。社区居委会也是助老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通过在社区内公开召集或是与学校、单位合作的方式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内容多样。

(3)企业

老年人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能够提升整个服务供给的质量,这也符合十二五期间打造老年人服务产业链的方针。现阶段主要由民办非企业供给的。居家养老的试点大多对服务类型做了自费和非自费的区分,与之对应,政府对服务提供对象也做了区分,明确了什么类型的群体可以享受什么类型的服务补贴。各试点比较而言,上海市的服务产业化系统建设比较完善。上海市政府以“政府主导、中介组织、实体服务”为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市、区(县)、镇(街道))服务网络,包括服务管理网络和服务实体组织。

(4)社区医院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社区医院养老服务,社区医院主要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但其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社区医院的全面覆盖配合医疗保险来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类似大连模式通过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医院的沟通,让医院提供上门的医疗护理服务;也可以类似宁波市海曙区模式,由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门的人员陪同老人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社区医院也可以与社区日间护理机构合作,提供一定的医疗护理训练的,以便在日常中能够配合医院对老人进行专业日常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5)政府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一方面扮演福利资金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规制与监督者的角色。资金供给方面可以是政府的直接财政预算支出,也可以是政府公开发行的福利彩票收益等。监督与规制机制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对供给主体进行约束,同时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专业的评估机构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开发评估机制,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监督评估系统进行监督。甚至可以专设一个监督评估组织,主要专注于监督评估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在这方面实践中,可借鉴上海与欧盟建立的“上海老年人照料评估体系”。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全面的反馈养老福利模式的运行状况,对其进行实时的监督,成效显著。

四、结论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和社区资源,加快建立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13推广过程中既需要结合本地实际,也需要提炼试点经验,对各个主体的基本职能定位有一个清晰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互动机制的搭建。

参考文献:

[1]陈德君,2001,《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人口研究》

[2]黄源协,2001,《台湾社区照顾的实施与冲击》,《台大社工学刊》(台北)第5期

[3]穆光宗,2000,《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4]彭华明,黄叶青,2006,《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5]闫坤,2000,《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杨雪,2000,《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第4期

[7]杨志莹,2004,《以人为本 营造适合老年人的住宅》,《中国建设信息》第7期

[8]杨宗传,2000《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第3期

[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2011年

注释:

【1】 United Nation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5.

【2】彭华明,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政府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3页

【3】Johnson,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Brighton (England): Wheatsheaf. 1987

【4】Rao, Towards Welfare Pluralism―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Change, Aldershot: Dartmouth

【5】黄源协:《台湾社区照顾的实施与冲击》,《台大社工学刊》(台北),2001年第5期,第59页

【6】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2000第3期,第59页

【7】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第5期第41页

【8】杨雪:《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第38页

【9】杨志莹:《以人为本 营造适合老年人的住宅》,《中国建设信息》,2004年第7期,第35页

【10】闫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56-58页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7)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巢老人的现象逐渐普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十分迫切。目前,在我国家庭养老能力下降、机构养老总体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居家养老的优势更为突出,很有发展前景。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相关概述

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空巢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PC.默克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指出一个家庭需要经过形成、扩展、稳定、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这6个阶段。

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定义。谭琳(2002)认为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最小的子女离家后,在家庭中留下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梁艳(2007)指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自居住谋生之后,留下的老年夫妇成为空巢老人①;李铭顺(2009)指出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卢倩(2014)认为,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子女外出打工或者居住在较远地方,自己独自生活的老人②。

文章所研究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仅仅留下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独守家中;或者是农村地区,子女虽然在身边,但是没有共同生活,得不到子女生活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一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级别的需求。生理需求包括阳光、水、空气等,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继续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级的需要,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个人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老年的基本生活保障,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次是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二是服务型政府理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在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要真正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和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钱真正用到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公共医疗、养老保障、社会福利、义务教育等方面,使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政府应该履行社会社会服务职能,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是福利主义多元理论。为应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而兴起的福利多元主义是对传统福利模式的反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它认为,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可以由公共部门、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它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主张超越政府与市场二分的传统思维,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寻找第三种力量,提倡福利主体与来源的多元化,倡导社会共同责任本位。它使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的职能定位,积极发挥社会、企业、家庭和社区的作用,为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第一,符合农村传统养老观念。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尊老养老、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居家养老符合农村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奉养父母的孝道文化。中国老年人一般都偏向于在家养老。居家养老让农村空巢老人能够在家或者社区周围就享受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服务,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同时亲人和朋友也可以关心和照顾他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利于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所以相对来说,农村空巢老人更愿意接受这种居家养老服务。

第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加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直在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功能,我国政府于2000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这个文件要求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养老事业,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来建立老年公寓、托老所、养老院等等。2006年,为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文件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服务体系。2008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以及重要意义。文件要求,在城市社区里要努力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起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服务人员队伍,从而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也要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大多数乡镇地区能够建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使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尽可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正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才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

第三,具有养老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居家养老使老年人在家就能够享受生活照顾和精神文化服务,是居住在自己的家庭。而机构养老则是自己或者子女出钱集中地居住在养老机构,费用较高,一般农村老人支付不起,而且供不应求。此外,机构养老需要修建大量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各项活动,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来维持整个机构各项工作的运转,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居家养老不需要政府花费太多的钱来建立养老机构,成本较低,空巢老人能够生活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享受来自政府的政策保障、社会的生活照顾和专业服务、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空巢老人在生活的环境中即能享受包括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文化慰藉,养老的效果比较好。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到目前为止,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关注和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增长速度加快,空巢现象逐渐明显,此外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老年人口的加快增加,使得对生活照顾、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等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大大提高了农村老龄化程度。所以说,探索和建立一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其次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现实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子女外出打工,老人独守家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精神文化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十分浓厚,不太愿意住进养老院,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③

最后是提高养老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养老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做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利于提供较完善的服务,养老得到一定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增进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减轻子女的担忧,使子女能够认真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从而建立一种和睦的家庭关系,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完善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加强国家居家养老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而制定法规政策来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普遍展开,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办法。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才有相较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和设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根本不存在。政府可以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比如说酌情减免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税费,鼓励和支持社会办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其可享受与公办老年服务机构同等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等等。④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从宏观环境上为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保障,但是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但是公共财政也是有限度的,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现阶段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和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资金。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村集体多方等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在财政支出上设立专项的农村居家养老保障资金支出,用于食堂、托老中心、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级别的费用;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资本优势,向社会捐助,支援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改善养老环境。同时,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以及个人也应进行捐赠。此外,农村居家养老中心还可以设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接受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的捐赠,建立、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和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基金。总而言之,积极动员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组织参与,为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来实现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居家养老一方面利用家庭资源,另一方面节省机构养老的成本,实现了居住在家的社区养老。社区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资源和社会资源。空巢老人长期生活在熟悉的农村村镇环境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同时,社区内含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资源,可以加以整合和利用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例如,政府可以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或者旧学校来建一家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村委会和村卫生室的设施来提供医疗服务,让本地大龄下岗女职工作为服务者,等等。因此,社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构建社区服务网络,通过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文化活动来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构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对于提供老年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在增长,服务人员自身知识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所以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负责任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他们应该受过专业的培训,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提供服务中游刃有余。居家养老机构应该在社会上招募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并且必须通过养老、医疗、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笔试,然后进行岗前培训,最后上岗。同时,可以建立服务人员质量考核机制,居家养老机构可以定期电话回访接受服务的空巢老人,并请他们做出服务评价,有利于提高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此外,居家养老机构可以加大宣传力量,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包括大学生来到基层,亲身参与其中,提供长期或短期的居家养老服务,这部分群体知识文化素质高、有爱心、责任感强,他们的积极参与能够有利于解决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做出了榜样,传达了正能量,使更多的人关注到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这方面。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上和形式上。应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既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照顾,又要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可以在村里创立空巢老人托管中心,实行全托制,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子女长期不在家、行动不便,居住比较远和分散的空巢老人,在这个大环境中,有齐全的设施和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对于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的空巢老人来说,可以自己白天走出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回家。对于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来说,可以享受服务人员的上门服务,此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可以每月免费向农村空巢农村老人发放服务券,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即领取服务券,每月可去镇、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兑换成现金,空巢老人有未使用的服务券可抵用理发和洗澡费用,等等,这些都是多样化的服务,有利于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来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养老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党校)

【注释】

①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卢倩:“新形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9)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② 可见,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养老保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许多问题。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遗留的空缺还不能完全由社会机构养老来弥补,所以寻求和发展新型的养老方式来弥补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机构养老留下的空缺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一、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解决老人养老的重要途径。“血缘”一直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陆地区实行“一胎化”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得“421家庭”变得越来越多,即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四个老人以及一个孩子,这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工作,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因此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意义上建立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系。

(二)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

虽然,我国机构养老进入21世纪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各种专业方面的制约,我国在机构养老过程当中还需面临许多的困难。从现实状况分析,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构养老供给数量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加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当今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养老机构增长缓慢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服务质量增加之间存在差距。其次,机构养老日趋市场化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相对较弱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由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机构的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导致了许多的养老机构采取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而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二次分工的不公平,支付能力强的老人比支付能力差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最后是非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所需要的专业化护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由于政府辅助不足,从而导致机构缩减开支,聘请的专业人员不管从数量与服务质量上都很难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三)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10)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难说建成了小康社会。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最重要的三项制度,后两项都实现了全覆盖,现在已经到了着手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问题的时候。近两年开始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都具有历史开创性。正像总理所讲的,有了这两项制度,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和梦想得到了初步实现。所以说,这两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了让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目标就是构建一个逐步消除城乡差别的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群体,通过这两项制度建设,可以把公共资源向他们倾斜,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缩小收入差距,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它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总体收入低而且很不稳定,有的甚至没有收入,靠个人积累养老十分困难,政府有责任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分担他们养老的经济风险,减轻子女赡养的经济负担,避免因经济利益引发家庭纠纷和不和谐,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成员就业不稳定、流动性非常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到城里,变成城里人,这些人流动性很大,收入很不稳定。只有把整个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把所有的人群都覆盖到这个制度里,实现无缝对接,才能使工业化、城市化顺利推进,降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河北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09]180号),开始在河北省首批18个试点县建立起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根据国家安排部署,河北省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78号),在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同步推出建立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河北省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政府对城乡居民参保给予补贴。政府补贴分两部分:一是中央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河北省目前基础养老金标准定为每人每月55元。二是地方政府对个人缴费给予补贴。河北省目前缴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符合条件的参保人60周岁以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支付终身。河北省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县,在国家基础养老金基础之上适当加发地方基础养老金。有些试点县已经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6个县(市、区)经批准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参保人数1232万人,其中,年满60周岁以上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222万人,试点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预计到今年底,两项制度参保人数可达到28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18个县自行开展两项试点工作,2012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建立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金支撑能力得到增强。

三、严格管理措施,确保基金安全

从新农保实施两年多的时间来看,这项制度是不是受到老百姓欢迎、能不能顺利推行,基金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在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现行的基金政策法规,建立起内部控制的制度。我们还制定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制度。不管是个人缴的钱,政府补贴,还是其他资金来源,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放在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计账、单独计算。从新农保情况来看,实施良好。

此外,应尽快提高管理层次。试点阶段目前还在县一级,但点越多,风险就会越大。因此,一是力争尽早实现省级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基金管理的风险点,以保证基金安全。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以后,就有了资金量和规模,为这些钱以后能够保值增值提供了条件。二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基金的筹集、划拨和发放进行监控与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筹集情况和支付情况。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基金实行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四、努力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十二五”时期是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有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养老保险部门必须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以为参保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宗旨,努力将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推进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绩效和公信力,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经办服务体系。

一是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到“十二五”末,河北省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128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到90%以上,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努力提高保障水平。按照社会保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总体要求,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保制度统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合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有效解决城乡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四是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精确管理,促进社保经办管理迈上新台阶。

居家养老的意义篇(11)

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口因工作、学习而流动性增强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家庭小型化趋势日渐明显的现代社会有所弱化,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将改变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实施背景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多,高龄人群比例日益增加,而我国有很多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属于“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四位老人,这种家庭压力让年轻夫妇无太多时间陪伴老人。针对我国空前养老压力,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2008年1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全面推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尽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自2002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以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一直积极响应,发动全院广大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在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建立服务基地,拟长期共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此项活动以居家养老工作室为媒介,联系着政府、社区、高校大学生及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个人,他们与子女缺少面对面的沟通,在城市里寂寞地生活,成为城市里的孤独守望者。”常州首家私人创办的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主任陆美方这样描述城市里的独居老人。在2012年她做的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他们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窝。”我国老年人习惯长期住在一个地方,普遍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如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自由等诸多优点,可以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老志愿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1.节日志愿服务出现扎堆现象

纵观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关老服务实践,可以发现,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的为老服务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每当学雷锋活动日、重阳节等节假日,便会出现“扎堆”开展为老服务的现象,此类新闻频频曝出。“学生有这份爱老之心十分难得。以前也有过一天接待三拨志愿者的情况,拒绝不好,不拒绝吧,来的人多了,有的老人会觉得有点吵。”

2.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为让大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少大学将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和时间记录下来,作为评判学院班团工作的一个指标。因此,不少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玩手机、嬉笑打闹、说话不注意,甚至把工作人员已经打扫干净的地板弄得脏兮兮的。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纪律散漫、没有积极性,经常无故不参加,造成中后期志愿者流失严重,只有极少数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使得服务基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和性质产生质疑。

3.大学生关老服务对象难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寻求关老对象过程中发现许多社区、老年人对大学生参与关老服务存在些许顾虑。主要原因有:(1)在接受过大学生关老服务的老人之中,多数老年人担心大学生“缺乏耐心”。而“娇生惯养,怕吃苦”和“与老人有代沟”也占一定比例;(2)大多数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事物还不太接受,不愿意让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3)志愿者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老人的家里,部分老人的子女对志愿者不够信任,不愿意让陌生人进入家中;(4)寻找关老服务对象的方法成效不大。大学生志愿者寻找老年服务对象主要是通过居委会提供空巢老人的信息,而很多居委会担心大学生志愿者进入老人家中服务后期会出现问题,存在隐患,因此不愿透露需要帮助老人的信息。此外,志愿者在社区设点宣传并现场报名,但成效不大。

三、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志愿服务基地后,每月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工作室联系的社区开展关老服务,解决了政府、社区、大学生、老人之前存在的困惑和疑虑。通过广泛将大学生志愿者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资金不足的状况,社区也因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使居家养老活动开展更有效,大学生从居家养老服务中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在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义,社区老人因有专业机构的介入而放下思想包袱,更易接受志愿服务对象的帮助和关心。

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丑丑真情服务团与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合作个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构建路径从原来的五大主体,即政府、高校、大学生、社区及老人,增加了新主体——居家养老社会组织。

1.政府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让老人们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带动社区、社会机构、高校一起摸索、创新最佳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移,凸显志愿服务获社工特色。制定支持性保障政策,为机制的高效持续运行提供坚强后盾。

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如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是常州武进地区首家社会组织。老人及其子女从认识到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仅靠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办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居家养老,参与到居家养老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2.高校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许多高校也将志愿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学校联系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基地,鼓励大学生自愿参加服务,体验式教育,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关老服务搭建了良好平台。

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人的需求进行调查。在志愿服务中,要考虑老人对服务的可接受性,以老人为本,尽最大可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此外,高校可以开设关爱老人专业技能方面选修课程,以更好地提供关老志愿服务。

3.大学生

根据一项在高校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多对一”关老服务,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服务,而关老服务也不会断链。这种做法易于得到及老人信任,同时也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易于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可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等,依靠团体力量为老人提供服务。

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每位志愿者参与活动进行登记注册,发放志愿者证。活动前填写登记表,策划好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活动结束时请服务对象给予评价,作为注册时重要依据。以严密的规划和管理保证志愿服务的稳定和高水平。

4.老人及其家庭

子女在照顾老人过程中,因为工作、经济等各种原因无法给老人关爱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参与关老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宣传敬老文化,并通过自身实践做出榜样,感染鼓励老人子女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照顾家中的老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时对己也起着教育意义,自己在回到家中时能关心家里的老人,主动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5.社区

大学生作为主要志愿服务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力量。社区应积极接纳大学生作为服务力量,共同合作开展关老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造良好地社区环境,更好地为社区需要帮助的老人服务。同时,可以让工作人员挂靠几个老人家庭,做好老人与大学生志愿者协调工作。

6.居家养老社会组织

老龄化人口增多,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居家养老社会组织逐渐兴起,政府对这类组织也给予很大支持,有政府给予资金签订协议的,也有私家工作室。有了这一社会组织,高校与居家养老组织结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参与关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让老人得到贴心服务,并毫无顾虑地接受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献出自己的爱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