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居家养老的弊端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6 15:06:28

居家养老的弊端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1)

搭伴互助

德国大约有8200万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到总人口的23%。在大多数德国家庭里,儿女结婚后都不会和父母住在一起,于是德国的一些老人就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同居生活。

这些老人往往具有相同点,即家庭条件尚可、身体条件尚可,同时又对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心存芥蒂,因此他们才会根据兴趣爱好等相同点而自愿结为同居关系。

一般来说,标准的老人同居关系是这样的:老人们集中住在一套或相邻的公寓内,平时各吃各的饭,保持相对独立的活动,每周要确保至少一次集体聚餐,同时在闲暇时间组织共同的集体活动,包括旅游、散步、购物以及文娱活动等等。而一旦同居群体中有人发生疾病或意外,照顾工作则由全体老人共同分担。

当然,大量的同居关系中自然包括异性的“搭伙过日子”。这种异性同居可能是一对或者几对住在一起。他们维持彼此的情感,同时没有结成法律上的夫妻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量同居老人的出现,德国政府已经开始在兴建老年公寓时注意征求老年人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方便老人同居养老,德国一些城市目前正对一些原有的老年住宅进行相应的结构改造,比如在改造时留出一间公共的会客厅。

由于同居日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经济、情感等纠纷,没有婚姻法保护的异性同居关系尤其可能出现各类问题,因此想同居的德国老人通常会事先制定相应的同居规则,比如在同居之前要公开各自的身体情况、疾病情况以及家庭子女情况等,此外还要在经济花费和各自权利义务方面做出平衡妥善的分配。

同居养老有不少好处,比如能够较好地老有所养,而且对老有所乐的解决也有针对性。老人暮年最怕寂寞,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同居式养老能够在生活习惯、情感和阅历方面较好地实现互助。

同居也可以跨代

当然,老人同居养老也面临着不小的问题。比如说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相同年龄段的同居老人,在面对这些紧急情况时往往力不从心,再进一步说,同居养老的核心是老人互助,而老人因为年纪导致的生理衰退,使得他们只能在自助有余的情况下有限助人,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同居养老的效用,况且同居养老对老人个人的健康也有一定要求,对于那些行动能力受损的老人,同年龄段同居养老就不是一个好主意。

面对这种情况,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在同居养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展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跨代式同居养老。

这种养老的前提是,老年人往往拥有生活积蓄,能够有较为满意的住房条件,而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缺乏积累,生活压力大。双方在物质层面存在互补的可能性。

跨代同居的基本形式是,老人以屋主的形式承担一个或几个年轻人的住宿,同时在正常租金的基础上降价,而年轻人则在居住期间承担一部分老人生活中不方便进行的生活活动,比如重体力劳动、照料疾病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跨代同居在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的大城市往往很流行,而跨代同居能够部分满足老人对年轻一代的需求,因而近年来有进一步流行开来的趋势。这种跨代同居的好处很多,包括年轻人在膝下的频繁活动,会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生动,精神愉悦加强,同时年轻人行动迅速反应快,也能够在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援助。

经过这些年来的跨代同居实践,专家们给出了最重要的建议:跨代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年龄差导致的价值观差别以及生活习惯差异,为防止跨代之间隔阂加剧,一个服务于跨代同居的中间人是必要的,这个人必须经常参与跨代同居老少间的琐事调解。这个中间人可以是老人或者年轻人的亲属,也可以是当地所在社区的义工。

他山之石能帮咱们吗

其实国内的搭伴同居养老,在进入21世纪后是很多老人的选择,不过这其中大部分还属于异性非婚同居。关于异性同居养老,在过去十多年里,法律及民政专家曾给予过很多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认识到异性非婚同居养老的一些优势,也认识到一些弊端。

优势不必再说,弊端则包括财产及经济权责不明导致的纠纷、目前司法对异性同居并无相应法律保护导致的各类麻烦等等。同居导致的无证婚姻,引发诸如财产划分、遗产划分以及子女赡养问题等纠纷,这类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而如今当我们探讨同性及跨代同居养老时,以往这些讨论过的弊端依然存在,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困难,比如老人往往缺乏对诈骗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有效预防。目前一些日本跨代同居的老人已经遇到了这类诈骗分子,这些老人往往缺乏对风险的防御认知,面对一些诈骗分子冒充跨代同居的年轻人大献殷勤时毫无抵抗之力,养老金被诈骗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2)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三千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

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公寓化养老模式初讨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社会化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党和政府都明确提出在我国要保证“老有所养”,还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把养老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加强社会养老工作,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专门化、系统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在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在日趋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将自己的家打扮的漂漂亮亮,也开始关注自己所住居民区的环境质量。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绿化设计贴近自然、大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质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小区的绿化设计,小区绿化设计的好坏也渐渐成为衡量居民小区是否高档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因地制宜的在居民区中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建设出符合本地自然环境、又充满现代感的小区,这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1北方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所以许多开放商在建设住宅小区的同时进行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初衷是为了让住户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居住。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北方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这其中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只看重形式不注意可持续发展。

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居民小区必须

要有开敞的空间。在过去传统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方面往往形式大于功能,开发商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需要的人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的合理分配。这直接的表现就是园林景观的面积和规模很大,但是居民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很少,这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设计的质量较低,后期的维修也比较滞后。这种就是典型的过分看重形式而不从根本上考虑其功用性的弊端。

(2)园林景观设计落后于小区的住宅建设。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应也是不同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小区的整体建设与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同步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在建筑领域和园林绿化设计领域都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两者理应同步进行,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小区的建设。开放商一般是先将住宅区进行规划或者干脆就是等到小区的建筑群基本完工之后再要求园林设计师对其小区进行园林绿化设计。这样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园林设计师的想象与发挥空间,不能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更严重的是有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园林绿化风格与小区的整体建筑物风格大相径庭,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

(3)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不完善。

开发商对于园林绿化一直是采取勉强完成的态度,因为小区园林绿化的效益对于开发商来说是隐形的、缓慢的。因此,开发商对于小区园林绿化的投资也是需要投的投,不需要的一分不投。对于已经完成的小区绿化设计,在后期的养护阶段也是缺乏必要的投资。这样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导致植物的养护管理十分的差,小区的环境杂乱无章,而且人为的践踏、破坏、侵占绿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保障。

(4)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北方的住宅小区里园林绿化设计很难做到“以人为本”。

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居住者的要求,不能为了绿化而绿化,要结合甬路、公园、健身场地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居民能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为居民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而现在的小区在绿化设计上缺乏“以人为本”,例如用绿地作为隔离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原本可以几分钟到达的地方,人们为了避免踩到隔离带而绕远前行,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有的是没有为老年人与小孩子考虑,没有为他们准备适宜他们锻炼的专用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绿化设计者没有充分的考虑人们的真正需求,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提高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质量的对策

在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北方的气候特色,因地制宜。使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好的发挥。

(1) 由于开发商要迎合市场,所以在小区绿化设计中过分的看重形式,过分的强调小区的视觉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是否真正需要。所以这就要求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坚持满足人们的需要。绿化面积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基础上均匀的分布,以达到园林绿化的功能性平衡,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区居民的绿化活动场地要应该同时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居民在此活动,所以相关配套的甬路、景观、健身设备也要满足于人们的聚集所用,并且合理分配,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整体居民的使用。

(2)由于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不能与小区建设同步导致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实现他们之间的同步。小区的绿化设计要着重考虑与建筑物构图的均衡,考虑有没有对小区中的建筑物进行了遮挡等等。而且要充分根据小区建筑的风格来进行设计,实现建筑物完工与小区绿化建设完成同步实现,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生态效益,以满足居

民的需求。

(3) 确保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完成,并不是绿化的全部内容,也不标志着绿化的结束,反而是绿化的开始。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性从下面这句话就看得出来:“三分种,七分养”,绿化工程的完成,养护工作必须紧随随后进行,否则绿化得再好也不能保持下去,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小区绿化的养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业要配有专门的技术养护人员,对小区的绿化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并且进行修整。其次要提高小区内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居民形成自觉性亲身加入到保护绿化植物的队伍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真正的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才能巩固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绿化的整体效果。

3 总结

如今人们选购住宅的时候,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已经成为购买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做到住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以使久居在闹市中的居民能够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使园林景观在居民区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4)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5)

作者:周易

来源:《商情》2015年第27期

[摘要]:智能居家养老的本质是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既满足了老人对“家”的需要,又凭借智能科技使子女随时掌握父母的生活行踪与健康状况,进而充分满足子女对父母的呵护需要。当前,我国智能家居养老存在综合养老成本偏高和社会养老服务配套不到位两大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家庭组成结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 智能居家养老 问题分析 对策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养老难问题日趋凸显,寻找适合国情、省情、民情的养老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国家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参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催生了新型家庭模式,即“四二一”模式(一个家庭,4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这使得家庭养老的负担增大。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老人们对老年的精神生活需求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养老的难度。

当前,我国社会比较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两者,分别为:养老院服务和社区托老所。两者养老服务模式都有集中的养老场所,并竭尽全力营造一种家庭养老氛围,但前者是长期寄居的形式,后者是长期居家的形式。虽然,两种养老服务模式都减轻了子女的赡养负担,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梦想。智能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又称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其与传统的养老模式有所区别(参见表1),主要是通过采用智能电脑、无线传输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以确保老人能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高舒适的老年生活。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6)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体制现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体制是在“新农保”和“城居保”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并施行的。2009 年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采用县级统筹管理模式,在“新农保”试点县采用统一制度设计、统一缴费标准与财政补贴水平以及统一的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管理制度安排。2011 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试点县为管理单位进行基金收支管理。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需求愈发凸显,2014 年国家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构成,实行市县级统筹管理,设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和经办机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基金进行监管。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一)监管办不分离容易导致政府寻租

在新农保制度和城居保制度运行初期阶段,集监管办于一体的县级管理模式容易诱发基金挪用、虚报瞒报等问题。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新农保和城居保虚报、瞒报参保人数问题严重。2011 年全国约有 2.2 万人重复参保,导致国家财政支出额外增加约 290 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各地区参保人员越多获得的财政补贴越多,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市县自行管理,市县政府为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特别是参保老年人口进行虚报。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经办和监管均由市县政府完成,市县政府或为了完成基金保值增值目标,或负责机构、负责人员为谋取私利容易产生基金挪用的问题。

(二)贫困地区不具备财政负担能力

市县财政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国家财政部分负担基金筹集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市县财政将难以负担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导致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难以提高,不能满足其养老保障需求。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级过低,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未能实现统筹使用,低收入地区在财政能力约束下容易出现财政缺口。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负担基金监管,地方政府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可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完全依托政府的管理模式。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政府设立经办机构,对经办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耗费大量政府资源,而且“花别人钱、办别人事”的管理模式将导致制度运行效率损失,可引入“第三方力量”提高管理效率。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

(一)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

法人受托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年金之中,是指企业年金委托人将年金的运作管理等事务交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法人受托机构代为执行,法人受托管理具有充分竞争、基金安全性高等优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采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以省级为单位开展国家的各项治理工作,结合中央、地方财政分权改革,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管理。同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运营和投资等经营管理权由政府剥离出来,交由充分竞争的基金管理公司,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优势

1、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县管理存在的弊端,采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的管理格局,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运营、投资等事务在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只需要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提供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发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功能,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行的良好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促进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而不再直接参与基金运营管理。国家建立全国和省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将基金投资运营权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企业,基金管理企业通过竞标方式获得管理权,基金管理企业直接面向金融市场将更加有效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委员会将基金支付事务交由银行系统和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其已经十分发达的经营网络,最大程度方便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提高支付效率。政府负担基金投资、运营监管,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在保证基金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2、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交由专业基金管理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相互竞争获取管理权,可降低基金运营管理费用,这种模式也避免了政府建立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机构带来的资本投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交由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其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形成全覆盖的管理服务网,方便城乡居民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政府设立专门待遇发放机构所带来的高昂成本。

3、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监督机制

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提高了管理层级,并引进了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相互制衡的监督模式,提高了基金管理的安全性,避免市县统筹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基金挪用、虚报和瞒报等问题。同时,全国统筹管理模式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能够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大规模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影响金融市场,提高基金收益能力。在全国与省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效率,并从法律的高度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行。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7)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弊端

(一)不重视形成的弊端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未落实小学体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新课标的课程观念分成下面几个层次:第一,注重学生的健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二,激发运动的激情、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第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提升体育技能。而目前小学体育的发展态势说明,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未完全做到以上四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学生没有对体育课引起重视,没有参加运动的热情,体育锻炼意识淡漠。

(二)教师自身元素导致的弊端

因为在学科的重要性上,小学体育不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所以,在老师的挑选和培训上,学校的就职门槛不高,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堪忧。而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放羊式”教学模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单调,而老师忽视学生兴趣和差异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体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使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本该有的乐趣。

(三)学生客观要素导致的弊端

在小学的体育课上,最难的不是教学,而是对学生的组织。一些小学一年级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纪律性都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就忙着去解决小纠纷和组织纪律去了,而不能为学生讲解体育知识。而高年级的学生吃苦精神也还有待培养。伴随生活水准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学生怕吃苦、怕累,体育运动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正与他们渐行渐远。

二、针对弊端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重视体育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不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转变理念,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居民生活水准的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发育水准也正在不断提升。但是,也陆续产生了身体素质和发育的不调和,即:形态发育水准不断提升而身体素质反而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与家长多交流,宣扬“生命在于运动”等运动观念,让学校和家长合作,共同重视体育教学。另外,教育主管机构也应对体育教学引起重视。唯有如此,才能改良教学条件,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对老师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

老师毕竟是要参与到体育课中去的,要提升教学效率,就必须提升老师的德育素质和业务水平,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而经常开展培训,对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很有帮助。此外,老师应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教育界的新政策和新变化,并使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符合时展的潮流。所以,学校方面应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相关体育老师,通过校与校之间的沟通学习和定时培训等方法来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而通过开办体育课程创新比赛等竞赛,使体育老师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三)教学形式多变,注重效率

贪玩是所有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有人说过:体育课上,让学生做做游戏就行了。但是,只为小学生提供玩耍的平台并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建议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课前多做研究工作,寻找卓有成效的教学办法。比如:依据不同内容挑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耐力跑时,为使学生兴趣盎然,就要注意把握练习的场地、距离及时间的变化等;还可进行全程追逐奔跑,要求学生进行接力跑,还要分成小组比赛等等。这些教学形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耐力跑的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并挑选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学习引导。而上述特例,也能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8)

孙嘉淦所说的“三习”,即“耳习” “目习” “心习”,是居上位者在日常政务中,容易养成的三种坏习惯:人君高高在上,听惯下属阿谀奉承、讴歌赞誉,就听不进去逆耳之言,是为“耳习”;看惯佞臣低眉俯首,奴颜婢膝,就看不惯正人君子直道而行,是为“目习”;习惯了下属对圣意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就耐不得臣下的据理力争,拂逆圣衷,是为“心习”。“三习”所揭示的是人性普遍弱点,但普通人有“三习”,不过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人君、领导,作为组织(国家、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就必须约束自己,克服弱点。因为他们的职位负有重大责任,一旦在个人修养上犯错误,后果就很严重。

在上位者沉溺“三习”,就再也听不得逆耳之言,见不得碍眼之人,容不得拂意之事,忠直之臣渐被罢黜,奸佞小人充斥朝堂。小人觊觎领导手中的权力,惯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博取欢心,攫取权力以牟私利。是为“一弊”。朝廷上下,小人群集,君子远离,后患无穷。居上位者耳目壅闭,还自以为政事贤明,天下太平。“三习一弊”,实为领导者之大忌。

亲贤臣、远小人,自古以来是圣君贤相追求的从政美德。孙嘉淦的可贵在于,他告诫年轻的君王,要臻于此种境界,不仅要明辨贤愚,关键还在于领导者本人能否加强自我修养,去除“三习”。唐太宗说得好,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也就是说,君王手握大权,可以祸福人,荣辱人,身边之人总是变着法子讨君王欢心。只要稍不留神,放松警惕,就会中招,事业的危害也就随之而来!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孙嘉淦强调,朝堂小人之得宠、君子之疏远,根源不在于辨别能力,而在于掌权者的自身修养。历史上不乏明君圣主惑于耳目之习,骄奢刚愎,蔽于“三习”而被小人包围的例子,唐玄宗就很典型:即位之初,他尚能听取不同意见,开元年间,也能容纳韩休的直言。可是,开元晚期,他就容不得说真话的人。张九龄因直言不讳被免除相职,李林甫则由善于揣摩领导心思,而被委以重任,独秉国钧。还有明神宗,即位初期也励精图治,以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政务,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很快就倦化,容不得提意见,对大臣谏言充耳不闻,数十年不上朝,沉湎于声色犬马,搜刮民财,使明王朝迅速走向衰亡。因此,孙嘉淦高屋建瓴地指出,帝王只有加强修养、约束享乐的欲望,克制人性的弱点,杜绝“三习”,才能做到选贤与能,躬行善政。

革除用人之弊的根源在杜绝“三习”,而“三习”之中,最核心的是“心习”。“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主之心。”“心习”的实质是骄逸,外在表现为主观武断的作风,内在核心是放任欲望、自我满足的懈怠想法。杜绝“心习”的核心是时刻警惕,毫不放松,不敢自以为是的敬畏精神。长存“不敢自是”之心,就不会被巧言令色迷惑,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认识到不阿谀、不奉承的君子是国家栋梁,从而亲近君子,用人唯贤,从而真正缔造“众正盈朝,太平可观”的盛世。因此,孙嘉淦请求乾隆“圣心自懔”,“知其不足”、“见其未能”、“常歉然不敢自是”,常怀诚、敬之心,谨防耳目之习,排除个人好恶,树立正确的用人标准,举贤而退不肖。圣王之道,不外乎此。

乾隆皇帝对于孙嘉淦的上疏十分赞赏。即位之初,就能听到这样的直言,对于乾隆也是一份厚礼。所以,乾隆前期,他咨诹善道,采纳雅言,任用贤明,摒弃小人,进一步发展了康雍盛世的成果。然而随着他志得意满,心骄气盛,三习渐重,一弊亦生,很快就被小人蒙蔽,佞臣和|当道,国政日衰。乾隆六十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蔓延六省,延续九年,直接标志着康乾盛世终结,清王朝走向衰落。可见,即使是认识到“三习一弊”害处的君王,也很难善始善终地坚持,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在认识上明白“三习一弊”的祸害,还要在行动上不断砥砺品性,戒骄戒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炼德性,需要领导者坚持不懈。

检点“三习” 杜绝“一弊”

《三习一弊疏》从君王个人修养的角度讨论用人之道,其运思精微、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意义。疏上,深得乾隆嘉赏,而且历代传颂,嗣后诸朝,每有新君即位,臣僚皆抄写此疏进呈。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国藩在京任职时,尤推崇此疏为“本朝奏议第一”。

孙嘉淦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他明知君王溺于“三习”,爱吹怕讥,却能以社稷为重,言人之所难言。其忠勇与胆气,堪称“谏臣”榜样。他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忠谏之风得到君臣一致赞誉。早在雍正即位伊始,他就上疏提出三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处处切中要害,雍正览奏大怒,责问翰林院掌院学士朱轼,何以容此狂生。朱轼回答:此人狂妄,但臣佩服他的胆量。雍正不愧为一代英主,沉吟良久,转怒为喜:“朕亦且服其胆。”不但没有惩处他,反而给他升官,还向满朝文武公开表扬孙嘉淦直言极谏,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乾隆年间,孙嘉淦已是名动朝野的骨鲠之臣,朝廷每有举措,他都分析利弊,直言谏诤,乾隆夸赞他有古大臣忠正之风。孙嘉淦去世后,乾隆皇帝不无惋惜地说:“朝中少一正人矣。”唐太宗以魏徵为鉴,孙嘉淦亦称得上乾隆的一面“人鉴”。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9)

对“家长签名”的看法我借用一句话表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管这一行为是合理的方面居多,还是其负面效应居多,它总是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方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校很早就实行了“家长签名”这一做法,每天让孩子们将要完成的作业或活动记在家校联系本上,由家长在检查、督促后签上自己的姓名。因这一做法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效果也就非常明显。我校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极少有不做作业的现象,长期不做作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因而从结果上看,“家长签名”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家长签名”的确存在着弊端。至于是哪些弊端,许多老师都已作过详尽的论述,在此我就不作过多赘述,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两点看法。 一、家校通气,让“家长签名”温情化。 有的老师认为:把学生的每一次测试给家长签名是给家长施加压力,是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不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我则认为:有这种想法的老师是歪曲了这一行为的本意,并没能合理地利用好“家长签名”这一做法。 我常布置孩子们将单元测试卷带回家让其父母签名,叫他们与父母共同分析每一题的错误原因,并记录在纠错集上。在这之前,我曾在家长会上对每位家长说:“我可能会让您的孩子将测试卷带回去让您签名。但我想让各位家长知道,这决不是我向您和您的孩子施加压力,给您惩罚孩子的机会;而是想让您有机会,与您的孩子一起去分析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错误原因,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希望各位家长能与我的想法保持一致,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您的孩子茁壮成长。” 有了这番前言,当我将试卷发下,并让学生将错误原因记录在纠错集上时,得到许多家长的支持,甚至有家长激动地在纠错集上写下:老师,我觉得这种方法太好了,谢谢您的这一番苦心!这样家校通气、行动一致后,让“家长签名”就不再是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了,而是给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向家长请教的机会,给了他们共同分析、共同发现的交流机会。这是架在家、校间的一座温情的彩桥。 二、养成习惯,让“家长签名”悄然隐退。 有的老师说:每天都让家长签名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我承认这种做法的起因的确有“对孩子不太信任”这一缘由。然而这种不信任的因由并不是来自教师的无端猜测,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判断依据的。我原来在乡镇学校时,曾遇到过一位学生,我每天都满怀希望地叮咛他一定要将作业认真完成。但第二天早上却总是失望地发现他的作业仍然没做,究其原因或许有很多,但其自控能力差,父母又不在身边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当认真作业还没有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时,当主动分析、寻找错误原因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时,一切的信任对他们而言都是不起作用的。这时无端的信任加上教师行为的软弱将滋生孩子的懒惰思想,最终积重难返。于是学生作业让家长检查签名不失为一种在短期内的好方法。当孩子们已渐渐将认真做作业、主动分析养成自觉习惯时,我们可以在观察一个阶段后,对部分认真做作业的孩子不再实行“家长签名”,并以这些学生的优异表现来促动另一部分孩子,最终让“家长签名”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时教师信任的作用将发挥到极致,孩子们会认真地去做好这些事,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的自觉能动性。而此时家长签名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该悄然隐退了。 尊重孩子的自尊,使“家长签名”温情化,并选择合适时机让它悄然隐退,这样的“家长签名”并不让人生厌!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10)

现如今,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从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方面出发,做好理论分析,然后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其中。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来进行。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中的老年化社会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

1 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分析

1.1 国外住区模式的概述

在现如今我国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地引进国外老年化住区模式建立的工作理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对老年化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地建立社会、家庭以及协作养老的模式。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很多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区。主要是为老年人建立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住区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其中包括各种社会文化。现如今,老年化住区模式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积极地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1.2 国内养老密实和居住方式分析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的养老模式种类较多,除了家庭养老之外,更多的就是以机构养老的模式为主。但是,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会存在着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养老模式来说,只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空间。

研究人员在正在不断对老年化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建设和规划工作的重点就是选择科学的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应该得到改进。现今的养老模式应该充分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现如今,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但是,其研究重点都是对我国的养老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应该得到优化,逐渐朝着同住型和邻居型的方向发展。

2 老年住区的发展及规划

2.1 普通居住区的发展和规划

研究人员加强对普通居住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凸显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住房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规划和建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居住区的形式进行分析,尽量做到更新和完善,使得居住区更能够适应家庭的生活。另外,还应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在对普通居住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考虑到建筑规划工作中。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的观点可以从连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整体的城市居住区建设工作中要包含老年住宅区。第二,房屋建筑工作应该加强对终生可以利用住宅形式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房屋建筑工作都应该从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各种无障碍设施,提示建筑空间的整体面积。普通居住区的建设工作应该顺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环境为主,满足其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

2.2 老年社区发展及规划

根据住区中老年人比例的多少,一般将老年社区分为两种:混合老年社区与独立老年社区,目前国内老年社区多指独立老年社区。我国相关认为由于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老年社区因其完善的设施、可灵活的选择和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应成为老年人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其构建在当前十分必要。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养老政策,老年社区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运作,结合多种养老方式进行综合开发,这也有利于老年住区的产业化发展。

可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认为老年住区的发展应以普通住区和混合式的老年住区为主,这与前述的养老模式及居住方式的选择相吻合,也是符合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不完善的基本国情。

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对大多数老龄人,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档次,可结合普通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整个社区或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设置;独立老年社区选址应尽量不要远离城市生活区,并应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续以及与青壮少儿接触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针对我国老年社区面临的老年人社会网络中断的问题,陈贵武等提出以综合性规划代替局限在住房与环境规划的传统形体规划,使得在老年人生活的空间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通过综合性规划对老龄化社区的生活多样性、社区网络、服务网络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老年人与社会融合的生活模式。

2.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除了老年住宅外,居住空间环境也是老年住区研究的重点。王玮华认为由于老年人口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程度,要较其他人群大得多,老年住区应为老年人创造适于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户外活动的良好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老年人对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了住区空间环境不同使用功能的划分及设计要点。对于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胡仁禄认为要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以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增进老年人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

结束语

由此可见,本文在对老年化社会规划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老年化社会的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进行探索。不过,我们在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在老年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其中相关的内容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这就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管理办法应用到其中,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弊端篇(11)

《老子》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而且对于现代物理学、哲学、养生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富有启迪。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曾被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所疏解、诠释和发挥,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活水源头;汉唐宋明等朝代的一些明智之君亦将其中的政治治理原则运用于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之中,收到了恢复经济、凝聚人心、协调关系、安定社会等显著绩效。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并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性之后,一些致力于学习西方,改革图强的思想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深刻地阐发《老子》的经世致用之学,并将其中的一些主张与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相融会,用以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革除社会弊病的武器。故这一时期老子之学更为鲜明地凸显出救世革弊的时代特点。魏源、严复、康有为、章太炎等人对老庄之书的阐释,均反映出这一思想倾向,而撰著《老子本义》以图阐发老学之真意的魏源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

生当内外交困,弊端丛生的清朝后期,魏源将目光投向了《老子》这部饱含经世治民智慧的经典。他认为,自韩非子以下解《老》者虽然不下千百家,但“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泥其一而诬其全。”他不满意前人对《老子》各执一端的种种注释,亦无心从养生延命的角度来研究老学,而是将焦点集中于经世致用方面,视之为“救世之书”,希望从中找到救世革弊的药方。围绕这一目的,魏源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 “矫末世之弊”的价值目标

魏源认为,《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明道、修身、治国之理的极高智慧:“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其言常通于是三者。”他强调,《老子》一书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作。在开篇的《论老子》一文中,魏源充分肯定了《老子》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诸多启示意义: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中焉者(张)良(曹)参文景治之以济世,下焉者明太祖诵“民不畏死”而心减,宋太祖闻“佳兵不详”之戒而动色。在他看来,能从《老子》中获益最大的是能够体悟大道、掌握治身治世根本原则的统治者;其次是能够运用其中的社会治理思想以经世济民的统治者;如若达不到以上境界,至少也能促使统治者从《老子》的某些话语得到启示,纠偏改过。可见,《老子》决非如某些浅见者所言,只是玄远虚妄之论,而是一部具有经世致用重要价值的作品,故他立志对《老子》全篇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求其“本义”,以“矫末世之弊”。

他针对历来歧意颇多的老子论礼这一问题进行辨析,认为老子其实是“深知礼意”之人。而《老子》一文中之所以斥礼义,是由于“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疾之甚则思古益笃,思之笃则求之益深,怀德抱道,白首而后著书,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不止也。”老子深知古人制礼之精意,然而,他却看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实践中,礼已经演变为一套虚矫繁琐之程序,失去了古人制礼以协调社会秩序的初衷,引起了诸多弊端。因此,老子在“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的忧患意识中,怀着“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而不止”的社会抱负,斥责礼制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试图重振淳朴之世风,以求纠偏救弊,这正反映出《老子》作为“救世之书”的特点。

从纠偏救世的目的出发,魏源对《老子》的内容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前代学者对于《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主张曾有不同的看法或批评,而魏源认为,此话的宗旨是“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他分析道,天下之所以不治的原因在于“有为”,而“有为”乃由于“有欲”,“有欲”则由于“有知”。“夫民心之不虚者,以其有可尚、可贵、可欲之事也。”可贵的是,魏源没有停留在《老子》以“不尚贤”、“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等方法“使民不争”、“使民心不乱”、“使民不为盗”,而是更深一层地探寻如何才能做到“不尚贤”、“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从而从更为根本的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

他指出,在政治清明的“治世”,社会运行处于有序的状态,“人尚纯朴”,行所当行,为所当为,故不需要刻意褒扬“贤知”,不屑于玩弄心计,“无事乎以贤知胜人”;而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物取养人,无贵乎难得而无用”。在这样的情形下,“贤与不贤同用,难得与易得等视,民不至见之以乱其心,而争盗之源绝矣。”显然,魏源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营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必须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最终实现民心不乱,绝“争盗之源”。这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发展,亦是他立志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础。

他认识到,由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等概念较为抽象,容易引起误解,故针对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而诠释说,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欲静不欲躁,欲重不欲轻,欲啬不欲丰”,是“迫而后动,不先事而为”,“岂混荡为自然乎?”老子的“无为治天下”也决不是“治之而不治”,而是追求“不治以治之”的理想目标。在用兵方面,是“不得已用之”,而“未尝不用兵”,故决非毫无原则地放弃武力。同样,老子也决非“并常事去之”,不问世事,而是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过分和走极端的行为。

他特别推崇《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话语的警戒作用,认为“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见当世勇于用刑,故戒之曰:‘人之用勇不可不慎也。”’他论述严刑酷法的弊端说:“法网愈密,挂网愈众,而人之不畏死者愈甚,何则?我敢者人亦敢之也。奉天者听命,而代天者专权,敢与不敢,或利或害,可不慎乎?明太祖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语,恻然有感,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这种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来凸显《老子》之救世价值的治学方式,鲜明地体现出魏源老学的经世致用特征以及实事求是的学风。

二 “不盈、务内”的管理之道

魏源专注于对老子救世之道的探求,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救世”的重任往往多由最高统治集团来承担,故魏源特别重视对于《老子》之社会管理思想的阐述。这些管理思想既包括统治者对于社会的治理,亦包括对于统治者自身的管理。魏源认识到,统治者只有首先约束管理好自身,才可能达到政治上的清明,也才能够树立标范,教化人心,化成天下。因此,魏源对《老子》中的“行不言之教”、“俭啬寡欲”等管理者道德要求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他深刻地指出,民众之所以铤而走险,轻弃其生,是由于统治者过分地奉养自身:“我自厚其生,则人亦各欲厚其生,人各欲厚其生而不得,夫安得不轻死乎?则是民之轻弃其生,由于生生之厚;而民之厚生,由于上之自厚其生,有以诱之而又夺之也。”上文中所说的“我”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这段话语的中心意思是告诫统治者“自厚其生”将导致严重后果。统治者的行为往往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厚养自己,养尊处优,广大民众必然会从而趋之。而封建社会那种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的经济条件必然不可能同时满足众人对丰饶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上之奉养愈厚,则下之生活愈贫,民众的物质欲求被激发而又被强行压抑和扼杀,安居乐业既不可得,自然就会轻弃其生了。魏源深刻地看到,物质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能妥善地节制欲望,很容易产生彼此的攀比和效法:“夫民有生则有欲,则无不以相尚为高,此最难克之心,而有无穷之弊,岂不甚可畏哉!”为了防止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问题,魏源推崇老子“无以生为者,其贤于贵生”的结语说:此言乃“因言俗弊而遂及之,而其意则深远矣。”告诫统治者不能毫无顾忌地厚养己身,而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为民众树立道德标范。

为了促使统治者自身进行道德约束,魏源提出“专务于内”的主张。他通过对比谦虚谨慎的好道者与矜夸自大的小人的不同行为和结果,深刻阐述了老子“不盈”、“守虚”、“专务于内”等思想在立身处事特别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道以不盈为大,不盈者专务于内,有若无,实若虚也。今施且夸焉(施,意为矜夸自大),则专务于外,无而为有,虚而为盈,无有穷极矣。”

“专务于内”是魏源继承《老子》“处其实不居其华”、谦下守虚、“行不言之教”等思想而提出来的,意为不尚外在的浮华虚词而注重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充实。这正是有道者的风范,他谦虚不盈,“常若不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努力进行内在的修为,守此原则必将身修国治,建功立业;而小人浮躁浅薄,矜夸自大,“常若有余”,以这种原则处事,“为士则必徇名而荒德,为庶人则必侈末而耗本,为国家者则必至饰外而虚内。虽浅深广狭不同,而其为以己徇人则一而已。特其显者,莫若国家之侈弊为尤易见,甚矣人心之难克,而施之可畏如此。”这种“专务于外”、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国家行政管理事务中所造成的弊害是不可估量的。这些犀利的指斥,至今对于各级管理者仍然是富有警戒意义的。

魏源之所以重视“务于内”,又是与他对老子“善建者不拔”等思想的深刻理解紧密相联系的,他阐释说:“天下之物,建于外者外物得而拔之;抱于外者,外物得而脱之;恃外有之固者,其固终不可恃也。若夫建德而抱一者,建之于心,抱之于内,初无建抱之形,苟我不自拔且脱,谁得而拔脱之乎?盖非徒固之于一时,并且固之于后世。世人之建抱者,以智术邀结,则假于外者非己有;圣人惟修其一身之德,则足于内者无所假于外,故真也。”这就是说,外在的建树无论多么功业显赫却终究是可拔、可脱的,故不可依恃。故魏源接着指出:“以是知舍修而言建抱者,非善建善抱者也。离身而言修者,非真修也。修之身,德乃真,尽之矣!”对于管理者来说,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完善是建功立业的根基,因为任何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的关键又在于对人心的影响和控制,管理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令下属心悦诚服,齐心合力地实现管理目标,也才能上行下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长治久安。故只有注重内在的修身养德才是真正不朽、造福后世的事业。这些话语实际上认识到了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等非权力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对现代管理者是深有启示的。

三“利人外身”的处世哲学

柔弱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处世原则,在外侮日深的民族灾难面前,在船坚炮利的西方殖民强盗面前,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又是如何阐释这一处世原则的呢?

在《老子本义》的开篇,他就强调对《老子》这一古代经典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而是强调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情况而对症下药,他明确地指出:“甘酸辛苦味不同,期于适口,药无偏胜,对症为功,在人用之而已。”

在他看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老子作为一部救世之书,其中的柔弱不争思想并非迂阔过时,反而是针对争战不止的时弊而提出来的。他指出:“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见天下方务于刚强,而刚强莫胜于争战,今将救其弊,而返以慈俭谦退,则天下必以为不适于用,故其所明者以喻之。言吾之道无施而不可,虽用之以战守,亦无不胜且固者。盖慈则必俭,慈则不敢为先,是即兵家以退为进,以弱为强之道,其证以用兵之言者,使即兵以知柔退,即柔退以反于仁慈。非为谈兵而设。”这段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第一,魏源看到天下“务于刚强”、争乱不已的弊害,大声疾呼停止争战,实现和平之世;第二,强调这是一种用兵者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策略;第三,面对列强以武力征服世界的现实,魏源亦深知标举“慈俭谦退”之德难以为人们所接受,故他强调的“慈”、“俭”之德更主要的是将其作为战守方内部的统治者所信守的道德规范,以此才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虽用之以战守,亦无不胜且固”;第四,由“柔退以反于仁慈”,进而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美德,因此,它又并非仅仅“为谈兵而设”。

对于以上的最后一层意思,魏源是非常看重的,他还在其他章节中对此进行了阐述。他强调,柔弱不争决非在强敌面前懦弱退让,而是不争私利,他将其作为调节民众内部或统治者与民众的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他认为,无私无欲是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他指出,《老子》中对水的特性作了诸多描述和概括:“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等,但在这些特性中,魏源最为崇尚的还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认为“惟即以此数者为上善,则不若以不争为上善之说之得焉耳。”将以上诸种美德皆誉为上善,则不足以突出不争之德的道德价值,在他看来,最高的善行乃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私利,对此,他进行了详细的阐发。他说:“圣人处柔处下,本以先人而后其身也,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本以利人而外其身也,而人愈不害之。”圣人遵从大道,故柔弱谦下、少私寡欲,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众人之后,利益众生,先人后己,从而必然获得众人的尊崇和拥戴,取得事业的成功。与此相反,汲汲于个人私利却可能适得其反。他告诫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患得患失的人说:“盖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则求荣者适足以取辱,求生者反以之死,自厌而后天人亦厌之矣。”一心只考虑获取个人私利,“厌劳则慕逸,厌辱则思荣,厌忧患则思安乐”,必然会不顾廉耻,不顾他人,无所不至,结果引起天怨人怒,受到应有的惩罚,取辱亡身。这些论述,进一步发挥了老子关于利己与利他、先人与成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与前代不少思想家相似,魏源亦力图调和儒道,在孔子和老子这两位贤者的思想中寻求相通之处:“知以不忍不敢为学,则仁义之实行其间焉可也。”即懂得信守老子的慈让谦退不争之道则必然能真正地将孔子的仁义道德付诸实践,这些看法虽然并不见得准确,但却对于化解人们对老子“不敢为天下先”、柔弱不争等思想主张的误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魏源对于“真知”的阐释中,我们亦可看到他摒除私己而“利人外身”的主张。他指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一句中的“知”,“非闻见测度之谓也。能浑一于物我之间,外无不容,而内无或私者,庶乎真知之矣。是故言其大则内圣而外王,言其化则合天而尽道。尽道者无他焉,常而已矣。”可见,魏源所推崇的“真知”,就是一种浑然无私,宽容博大的胸怀。

四 贵贱同一的平等思想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治夷,力图吸收西方先进文明以改革封建弊政、拯救中华民族,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将老子思想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相会通,以寻求救世之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贱为贵本,以百姓心为心,蕴含着极为可贵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思想一直成为历代异端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的智慧源泉,从力主“君道贵因”的《吕氏春秋》,到主张让民众“自治”、“自理”的李贽,无不反射出老子以上政治智慧的光辉。处于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发展而弊端丛生的清代,一些启蒙思想家更是通过阐发老庄思想以表达追求政治民主的理想。魏源和严复皆曾以西方民主政治来理解老子,严复在《老子评语》的第三十七章中说:“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用西方民主政治的新鲜内容来诠释老子思想。魏源则更是注意吸收前人阐释老子以反对封建专制及要求平等的思想,将明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李贽的相关话语辑入书中。他在《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注中引入李贽注释说:“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等,故不免以贵自高,高者必蹶。下其基也,下则能贱矣。何则致一之理,庶人非贱,侯王非贵。今夫轮辐盖轸衡轭会而成车,人但知其为车,而不知其数者所会而成。初无所谓车也。由是推之,侯王庶人,人但见其有贵有贱,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