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8 15:10:43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69-02

要规避西方养老问题走过的弯路,就不能将养老问题全部推向社会化,而应实行社会工作介入的居家养老方式,发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功能的长处,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养老服务氛围。

一、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前提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想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匮乏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还需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组织的作用,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筹集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者组织募捐等公益性活动。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问题。

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孝道”是人的根本。只有能够孝顺父母的人才能成为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不能靠强制性的措施,可以采取减低税收,或者经济补助的方式。在社会加大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宣传力度,可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孝顺长辈的“孝道”文化。父母对“孝道”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子女的悉心关怀和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顾之忧,降低老年人的意外发生率。在购房政策上也可以向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倾斜,并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可以优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住房需求的增长速度。

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维护我国传统养老文化不仅需要道德伦理的传承,还需制定赡养老人的法律法规,在现实中具有可操作性。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使家庭养老成为子女的强制性责任。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重,可以适当进行经济补助。尤其当家庭面临窘境的状态下,可适当加大经济补贴力度。为失业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培训,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对赡养老人的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健全养老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就医和日常生活费用。社区社工组织受政府委托,负责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有居家老年人自身的工资、养老金、子女的赡养费、社会福利等,社区社工组织负责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个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社区社工组织负责组织和监督养老服务队伍的福利性质和公益性质的服务,但同时还要引进市场化运作,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缺口问题。

二、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优势

家庭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老人与子女同住,能够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更有效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并获得社会认同感。子女在社会快节奏压力下,能够感受家庭温情。家庭养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了家庭的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养老能够使老人与子女互相照料。老人可以力所能及地为子女分担家务,减轻子女负担,老人挺能实现自身价值,能够获得自我认同。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力便照顾老人,子女与老人互相帮扶。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的传承,随着我国向现代化迈进,传统家庭养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并行不悖的,只不过二者适合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我国当前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的重要方面是老人对养老资源需求的增加。社区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调节社区养老资源,提高居家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最大程度地减轻子女的负担,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社工组织介入居家养老,可以对家庭主要照顾者定期展开培训,提高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生活照料技能和加强对老人的情感慰藉,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

居家养老能够节省国家修建大规模养老院舍的资金,同家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购买养老服务,惠及老年人自身,从而缓解社会化养老的压力。居家养老是开放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养老,不改变老年人原有的人际关系,满足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需求。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方便老年人获得子女等家人的照料。

三、发挥家政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子女工作压力大,不能时时在父母身边,家政服务有效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家政服务的养老服务功能缺乏监管机制,家政服务人员本身缺乏必要的培训,养老服务不够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资源,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养老服务专业素质。

社区社工组织参与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的采购T作,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竞争。从发展家政服务着手,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吸收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家政服务队伍,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养老护理培训和社工专业知识培训,获得结业资格方可进入家政服务队伍。严格规范家政服务队伍的监管制度,实行家政服务人员业绩公开制度,便于业主根据表现选择家政服务人员。家政服务公司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建立合作关系,优先满足养老服务家庭的家政人员供给。家政服务公司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做好家政人员和养老服务家庭的记录工作,及时联络供求双方。社区应严格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制度。为家政公司从业人员建立信用公开制度,南业主公开打分。公开家政服务人员工作信息和擅长的业务,便于业主选择家政服务人员。加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促进家政服务的发展,充实和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四、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工组织介入,能够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社工组织能够定期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定期对养老服务人员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和日常护理技能培训。社工组织介入居家养老能够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社工组织能够吸引优秀的养老服务人员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提高工资待遇是留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最有效手段。

居家养老服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可以开设养老服务储蓄项目,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比如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志愿服务,换取将来养老服务的储蓄。老年人在生活能够自理之时,还可以实行自我养老,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提供老人自立。

社区社工组织能够大力发展志愿者养老服务队伍,吸引社会各界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凝聚力。社工组织人员要积极调动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建立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的表现,定期向社会通报嘉奖等激励机制。志愿者服务队伍让贫困或者孤寡老人享受到公益,度过祥和的晚年。

五、拓宽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者托老服务等服务项目。具体服务项目包括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居家养老将家庭提供的养老服务转变为社区提供。社区开办老年人活动场所,开设全托或日托等托老服务,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社区开办老年人培训班,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对社会有所贡献。社区社工组织要监督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情况,并及时收到居家养老老人的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对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对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水平。社区社区社工组织者组织养老服务人员为居家老年人建立健康梢案,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实施跟踪服务和关注。定期向家庭通报老人的健康状况,为老人提供日常保健护理,还可以陪老人就医问药等日常服务。

要拓宽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如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餐饮服务,可以送饭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个人卫生服务和房屋打扫等情节工作;为老人提供代办业务,如缴费、取款、代购物品等上门服务项目。

社区社工组织培训养老服务人员为展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如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人际关系指导、读书看报、健身等服务项目。社区社工组织应组织养老服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讲座,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法律索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知识和维权咨询服务。社区社工组织应建立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小组,做好老年人的维权服务。社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作为老年人的业余活动场所,由社区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政府适当补贴,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社区社工组织应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开办老年人大学,开设健身、餐饮、知识学习等课程,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区社工组织牵头建立社区居家老人的紧急救助系统,在老年人家里和社区服务办公室安装紧急呼救装置和直拨电话,方便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和紧急救助服务。社区社工组织成拓展居家老人的服务项目,为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提供暂托或者整托服务。暂托或者整托服务项目能够让家庭主要照顾者全力投入工作,或者有时间彻底放松休息,又方便及时了解老人近况。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2)

一、台湾地区长期护理的发展背景和源起台湾地区把长期护理称为长期照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1980年在“老人福利法”中就开始关注老年长期护理问题,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目的在于维持或增进身心功能,使需求者遂行自我照顾及独立自主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程度,增进其尊严并减轻他人或社会负担,发展的主要背景和原因在于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自1993年进人人口老龄化以来,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台湾地区经济建设部门的推测,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将从2006年的9.9%上升到2026年的20.6%(如表1所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急剧加快的是老年人口依赖比的增加:从1950~1970年间,台湾地区老年人口的依赖比约在5%左右,意即约每2O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一位老人;2006年此数据攀升至每7.2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一位老人;据此推算,由于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渐迈人高龄,到2026年将变成3.3人必须扶养一位老人。_3 值得注意的是,老龄化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长期护理的公共支出增长,联合国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后几十年内长期护理费用占GDP比例将增加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龄化将导致护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和费用的急剧上升。

2.长期护理需求人数快速增加长期护理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两类:慢性病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失能者或残障者。慢性病患者总数的上升和残疾人数的增多必然产生新的护理需求,需要提供新的护理方式和服务内容。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病成为大多数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Hoffma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患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也表明慢性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范围内2005年死于慢性病的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0% ,原因在于大多数国家正在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台湾地区长期护理需求人数快速增长。有研究表明台湾地区老人慢性疾病盛行率高于85%,85岁以上老年人的失智率高达30% 一50%; 另一方面,失能和残障人数也在不断上升,2009年台湾地区约有1 071 073位残障人士,占总人VI的比例达4.63%. 3.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人口的迁徙和妇女社会地位的转变导致台湾地区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在近几年有很大的改变。

台湾地区总生育率从1965年的4.8个降至2007年的1.1个。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大家庭传统的成员互助作用日渐减弱。联合国(2007)的研究显示,台湾地区1/3的家庭中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联合国调查表明,台湾地区20—39岁的妇女预期老了以后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的人的比例已从1973年的56%下降到1986年的45% .¨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工作,2005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8.12%,Ell 另有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女性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重从2009年的52%增至2012年的56%o家庭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依赖于妇女承担家庭老人照料责任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

二、台湾地区长期护理发展历程梳理自1980年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法”颁布以来,台湾地区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综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提炼后将其发展历程概括为4个阶段,具体为:1.家庭完全的责任期(1980~1996年)1980年“老人福利法”通过标志着台湾地区对老年福利和长期护理的重视,要求设立老年福利机构,但在法令中针对长期护理服务仅规范了机构式服务;1983年到1986年期间各市县实施居家老年服务试点计划;1992年放开外籍护工规定,以减轻家庭照料负担;1995年实施的“全民健康 保险法”将“居家护理”列入给付范围。总体而言,这一阶段老人的长期照护主要由家庭承担,政府介入极少,但也呈现出逐渐依靠专业护理人员来减轻家庭责任的势头。

2.服务机构全面立案整合期(1997——2002年)1997年“老人福利法”第一次修订通过,将老人福利机构修正为“长期照护机构”、“养护机构”、“安养机构”、“文娱机构”及“服务机构”五类,规范各类服务提供机构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利用。通过3年(1999~2002年)的清查,对未立案的微小型机构进行全面统计,辅导未立案的老年福利机构重新整合,为后续的各项政策规范实施奠定基础。同年,“残障福利法”修订完毕,修订为“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开始重视除老年人以外的身心障碍者长期护理问题。

3.多元实验方案蓬勃发展期(1998~2007年)这一阶段,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台湾地区开始对老年长期护理问题实施多管齐下、多元实验方案并头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1)老人安养服务方案(1998~2007年):1998年台湾地区行政部门核定“加强老人安养服务方案”,内政部门推出“加强老人安养服务方案”,独居老人长期护理问题开始受到关注;(2)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和各类管理方案的探索:1998年提出“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1998~2001年)”,以“充实社区化照护设施,普及机构式照护设施”为方向,试办“长期照护管理示范中心”整合服务和管理网络;2005年将名称统一为“长期照护管理中心”,各个县市均有成立;(3)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0~2003年):为更好地实施后续的长期护理举措,台湾地区2000年构建了以“在地老化”为总目标的长期照护先导计划,探索实施“社区优先照顾”并成立长期照护专项小组;(4)照护服务福利及其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年):在失业问题严重的背景下,台湾地区于2002年实施该方案,旨在促进各类长期照护和管理人员的就业,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产业,护理保障服务的适度补助也从中低收人家庭户扩展到一般户,鼓励一般失能者使用居家服务。

4.长期护理保险规划期(2007年)经过前期各类方案的实施和成熟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行政部门2007年提出“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2016年)”,正式标志着长期护理产业及长期护理保险整个体系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该计划以“构建完整的长期照顾体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碍者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以维持尊严与自主”作为核心理念;2009年提出要积极“推动长期照护保险与立法”,成立了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筹备组”,“长期照护服务法(草案)”正在立法部门待审,基本确立了以居家、机构和社区三类为主体的长期照护体系:“长期护理保险法草案”

还在进一步论证和筹划中。

三、台湾地区现行长期护理体系概述从历程梳理可以看出,台湾地区自进人人口老龄化以来就非常重视长期护理问题的解决和完善,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旨在逐步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下面分四个方面对现行体系进行介绍。

1.法律法规体系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保障对象包括了老年人和各类残障者,使得其法律体系也涉及医疗、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各个领域。现行的关于长期护理的法律体系比较细致完善,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服务管理和提供”、“人员管理和培训”两大类:服务提供和管理类法律法规主要用于核定保障对象和服务品质管理,具体包括“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权益保护法”、“精神卫生法”、“全民健康保险法”、“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社会救助法”、“全民健康保险居家照护作业要点”、“老年福利机构设置标准(其中包括了‘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设置标准’)”等;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类法律法规包括“医事人员条例”、“护理人员法”、“医师法”、“药师法”、“社会工作师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营养师法”、“志愿服务法”、“医院照护服务员管理要点”及“照护服务员训练实施计划”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认为长期护理虽然涉及面广,但是专业性也极强,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整合规范,提高效率。遗憾的是,台湾地区专门用于规范长期护理的“长期护理服务法”和“长期护理保险法”还未正式颁布出台。

2.服务提供和管理机构体系台湾地区的长期护理服务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与服务体系。服务分为社区式、居家式和机构住院式三类,包括公立和私立,鼓励对老年人采取“在地老化”(Aging—in—place)与“去机构化”,这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发展长期护理服务政策最主要的目标,也最能符合民众的期待。这一观点也符合大多数学者对长期护理研究的结论,Joan Costa—Font基于欧美的发展实践得出了家庭护理是长期护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结论。_1 社区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各地社区(包括照顾式和医疗式),居家护理服务提供单位主要指各市县政府或者由市县政府委托办理居家服务的公益慈善、医疗、护理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或医疗、护理、老人福利、身心障碍福利机构,主要由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提供。机构服务提供者主要包括:(1)“护理之家”,向所在地的“卫生局”申请,属于护理机构;(2)“长期照护机构”,由非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向所在地“社会局”申请,属于老年福利机构;(3)“养护机构”,属于老人福利机构;(4)“安养机构”,属于老人福利机构;(5)“荣民之家”,收住对象为“荣民”,大部分属于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荣民”,为“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机构。

由于服务提供者分属不同政府机构,管理组织也各有不同,包括:(1)长期照顾管理中心(各个县市均有成立,由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服务协会的数据,_l 截至2011年,共在22个区、市县设置了37个照顾管理中心);(2)居家服务支援中心(隶属“内政部”);(3)原住民家庭及妇女服务中心(隶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4)农村社区生活支援中心(隶属“行政院农业委员会”);(5)“荣民”服务处(隶属“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其中“长期照顾管理中心”是目前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照顾管理组织,其职责主要是进行需求评估、资源协调管理、信息传递、个案转介和资源管理、服务品 质监控、人力资源培训等过程管理及监督,目的在于能够整合公立和私营的服务提供者资源。

3.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体系台湾地区现行的长期护理发展主要依据是行政部门2007年推出的以“构建完整的长期照顾体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碍者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以维持尊严与自主”作为核心理念的“长期照顾十年计划”。护理服务内容体系包括了服务对象的界定、服务方式的提供、服务项目及其辅助方式等方面。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65岁以上老人;(2)55岁以上山地原住居民;(3)50岁以上身心障碍者;(4)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功能(IADLs)失能且独居的老人等四类。

服务提供方式以“实物给付(服务提供)为主,现金给付为辅,以辅助失能者适用各项照顾服务措施”

为原则,依照家庭经济和失能程度共同确定给付标准。失能程度分为三级:轻度(1~2项ADLs(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失能者;仅IADL失能之独居老人)、中度(3~4项ADLs失能者)和重度(5项(含)以上ADLs失能者),失能程度越高获得政府补助就越高。失能者需要部分自负经费,收人越高者自负负担比例越高。

4.人员培训和教育体系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发展过程中较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护理服务提供人员的缺乏,大多数护理需求者由于本地护理人员不足而依赖于外籍护理人员,行政部门2007年对各类人员需求推估预测如表4所示。 可见,各类长期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主要由长期照顾管理中心负责,随着人员需求的增加,行政部门于2010年开展长期护理专业人力培训计划,_1 另开设了各类家庭照顾者培训和志愿者培训(由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组织,各类照顾提供者可自愿向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申请,培训各类课程内容)。教育和培训按照专业性和知识结构不同而分开,课程由卫生部门进行规划,分为医事人力课程和照管中心管理人员课程两类,均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丰富程度和难度随着层次和阶段增加而加大。医事人员课程分为三个等级:Level I以培训基本技能、长期护理理念为主,规定医事专业护理人员在之前或到职半年内应完成Level I培训;Level II进行不同需求的专业培训,课程设计分为长期照护需求者评估、长期照护服务介入和处理、感染控制、照护品质的检测与管理、个案研讨、家庭照顾者功能与角色、年度专题及新兴议题及其他8个主题,_1 强调专业长期照护能力的培训,到职两年内应完成level II的培训;LevelIII课程设计以强化跨专业和整合能力为主,医事人员和社工师均可参加,在进入长期照护服务后6年内完成。l2……照管中心管理人员课程第一阶段内容以现行照管中心内容和实训为主,各40个小时;第二阶段强调实务、协调沟通和个案专业协调服务为主;第三阶段以跨案例教学,整合跨区域服务资源培训为重点。 事实上,本文认为对老年护理的教育和培训应不局限在现行的照顾提供者上。

马来西亚2002年成立了老年病医学院,在老龄和老龄化领域提供研究生专业教育培养后备人才,2005年为高中学生增加了一个有关“基础老年医学和老年医学服务”的新科目,_2 以提高非专业的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能力。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3)

经办人员专业性不强。目前虽然在全区各街道已经确立了专兼职的档案收集、管理人员,也接受了档案收集、整理培训,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平时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的专业培训较少,经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有些档案业务人员不熟悉档案基本常识,对有关档案工作了解很少。另外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出现知识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街道档案收集整理做得就比较好,例如联盟、龙泉等街道的档案就做得比较好;而知识水平低,工作验差,责任心不强的街道档案收集整理的就差些。造成一卷档案反反复复整理多次及档案资料残缺、整理不规范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质量。

业务档案传递环节多,收集整理耗时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较多,从参保群众一社区(村委会)――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一区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其次,城乡居民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员流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收集难度加大。再次,较多的居民文化程度不高,需要经办人员代为填写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表格,加大了经办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也为其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提供参考,针对存在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建有符合档案保管“八防”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建立健全业务档案管理岗位职责、立卷归档、查阅利用、库房管理、保密、保管、移交、鉴定销毁等制度并认真落实,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严防毁损、遗失和泄密。重点是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合理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科学确定档案保存价值,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认真做好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挡和整理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准确。要重视电子文档的管理,相关电子文本实行脱机备份,本地和异地各保存1份,并与纸质档案建立有机联系,确保齐全完整和信息安全。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鉴证,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参保人参保、享受待遇的重要凭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广大群众参保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提高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搞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盘龙区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形式的业务档案培训班,加强各级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各级经办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经办能力和档案收集、整理的水平。

及时进行各类档案的归档。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量大,堆积的材料若未及时整理归档,可能会发生霉变或丢失,为此,完善了工作机制,及时规范整理业务档案材料。盘龙区充分利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三级服务网络,及时对各类业务材料进行仔细的审核,凡图像和字迹模糊、印章不清晰、残缺不全、潮湿霉变等不适合归档保存的业务材料,退还经办人或参保人,进行整改或者补办,直至达到保存要求。严格按归档的要求及时进行组卷、立卷,再分门别类编号入库、入柜。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4)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主题,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宗旨,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的热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我辖区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 围绕四大关爱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

1、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家政培训及阳光月嫂培训活动,开展爱心助老志愿活动。以社区享受居民养老服务的孤寡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开展精神慰籍、保健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活条件。

2、爱心助残志愿活动。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精神,为残疾人及家庭开展医疗保健、技术培训、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务,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增强残疾人自立自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展开爱心助困志愿活动。针对辖区困难群众、困难家庭不同情况,开展捐款捐物、结对助学和送医疗、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志愿服务,建立长期的,实实在在的扶贫对子,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到社会关怀和温暖,逐步使困难群体脱贫致富。

4、开展党员志愿者学习培训,利用社区教师、学生资源,展开爱心爱心助学志愿活动。引导社区热心未成年人教育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开展宣讲、辅导、教育、关爱等志愿服务,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促进健康成长,让他们享受“同一片蓝天”。

(二)围绕四项工作,开展四项志愿行动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5)

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2.39万人,占总人口的16.18%,比上年同期增加33.01万人,增长4.53%。老龄化系数继续保持在全省前3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19.16%、18.31%和18.05%。老龄化程度最低的为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85%。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44万人,占总人口的11%,比上年同期增加16.17万人,增长3.22%。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15.9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21%,比上年同期增加5.89万人,增长5.35%。全省共有百岁老人104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2人,增长5.22%。百岁老人最多的为市,共有242人;其次为和,各有161人和137人。最年长者是市永嘉县114周岁的陈老人。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老年人口和高龄老人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均以每年4.5%左右的速度增长。与年末相比,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净增了109.72万人,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净增了27.21万人;百岁老人净增294人。

二、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一)社区老龄工作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67号文件精神,对尚未达标社区的“3587工程”创建工作,创建周期由一年申报一次调整为两年申报一次。同时,按照《关于深化“3587工程”完善生活照料网络建设的意见》,在全省“3587工程”达标的2116个社区中继续开展以完善生活照料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活动,并下发了《省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从建立体制、完善制度、增加投入、规范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年底,全省已有83个市、县(市、区)由政府或有关部门发文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共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2173个,经培训持证上岗的居家养老专职护理人员2838人,由政府补贴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3.49万人。各级投入居家养老经费9855.6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7264.14万元。省老龄办对年完善生活照料网络建设成效明显的184社区给予每个2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年和年两年间已累计补助355个社区,补助专项资金710万元。目前,全省共有2727个社区建立了老龄工作小组,占社区总数的94.62%;2787个社区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占社区总数的96.70%,其中:2414个老年人协会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占已建协会总数的86.62%,入会总人数129.17万人,占社区老年人口总数的67.83%。全省已建立社区助老志愿者组织4651个,登记在册人数24.02万人;建立各类为老服务网络11777个,其中养老保障网络2324个、医疗保障网络2302个、生活照料网络2320个、文化教育网络2336个、权益保护网络2495个。

(二)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建设得到加强,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按照《省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通则》和《省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继续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年,全省农村老年人协会骨干培训印发教材12000册,共培训14074人,占年末农村老年人协会总数的49.20%。此项培训自年开始以来,3年累计印发培训教材37000册,培训老年人协会骨干32529人,占全省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总数的109.05%,超额完成了三年培训任务。截至年底,全省行政村建立老年人协会2811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3.43%,其中依法登记和备案管理的老年人协会分别有1901个和7373个,占协会总数的33%,入会总人数401.25万人,占行政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4.65%,经各级老龄办评定,全省达到规范化标准的行政村老年人协会已有19939个,占已建老年人协会总数的70.92%。

(三)老年教育深入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截至年底,全省已建立老年电大分校及教学点8229个(所),在校学员66.6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06万人,增长26.72%,本年止累计毕(结)业学员185.22万人次。全省有老年大学148所,在校学员12.82万人;老年学校2017所,在校学员16.08万人;各类老年文艺团队11400个,参加活动老年人达32.30万人;老年体协15240个,参加人数207.16万人;老年体育团队21086个,参加人数87.90万人。

(四)、老年服务设施不断改善,老龄事业投入逐步加大

年,全省有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老年公寓252所,建筑面积122.15万平方米,床位总数35026张,入住老人26417人;托老所331个,建筑面积31.72万平方米,床位总数16262张,入住老年人10301人;全省已建老年医院16所,床位总数1645张;临终关怀医院3所,床位总数255张。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27万元,补助和追加6个市、县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同时,将扶持项目继续向欠发达乡镇延伸,共补助40个欠发达乡镇以及24个经济较困难乡镇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自“十五”期间至年,省财政专项资金共下拨3600万元,资助44个市、县(市、区)建造县级以上老年活动中心46个,调动地方配套资金投入累计3.37亿元(其中:投入县级以上老年活动中心建设2.83亿元,乡镇老年活动中心建设5399.89万元)。年全省新建、改扩建老年活动中心(室)2065个,新增建筑面积52.1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4033.14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3803.14万元、集体投入25948.4万元、民间及个人投资3426.4万元、其他投资855.2万元。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老年活动中心(室)34770个,总占地面积62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29万平方米。通过开展“星级老年活动中心(室)”评比活动,全省已评出“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老年活动中心(室)各34个、683个、4813个和2277个。

(五)县级以上老龄工作队伍加强,经费逐步增加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6)

自2012年11月实施《关于加快柳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议案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以来,取得一定成效,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方案》共涉及建设项目452个,柳州市民政局正向各县区开展项目征集定点工作,着力加大项目的储备。目前,今年的项目已基本确定,包括建设6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7个日间照料中心等。

据悉,6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了城市社区、市区农村社区和乡镇社区。

(据新浪网)

济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日,济宁市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在省财政扶持的基础上,济宁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项目进行补助,切实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新政策项目规定:非营利性新(扩)建(含购建)养老服务机构,达到规定床位数量、符合有关部门规定资质条件的,在省补助的基础上,按核定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改造和租赁用房且租用期5年以上,达到上述条件的,在省补助的基础上按核定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补助1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

同时,对已运营、具备一定规模和资质的民办非营利性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在省补助的基础上,按实际入住人数和床位占有率连续3年给予运营补助,其中对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分别补助每人每年300元、500元、600元。

(据齐鲁网)

山西太原空巢老人可打电话求“安慰”

为缓解日益严重的养老难题,太原市不断探索各式惠民措施,近日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注重老人心理、精神关怀的服务模式。

据介绍,此服务模式将为100个试点社区约4万名60岁以上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提供家政、社区日间照料、理发、生活必需品配送、医疗保健、老年餐桌、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精神慰藉、志愿服务及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签约老人通过拨打0351-8181890电话,获得关怀慰问等电话服务,比如老人生日时,还可以为其送上祝福。”太原市民政局副局长宋建平介绍。

此外,太原市还将为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在家门口的合作商家享受理发、洗衣等服务。

太原市副市长王爱琴称,未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不断丰富,贴近患者、贴近居民,让大家感受到实惠。

(据新华网)

西安雁塔:用法律服务给老人“特殊搀扶”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启动“助力安心晚年”专项综治活动,用体贴平易的检察服务满足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需求。

“近两年来,我院办理了愈百起诈骗案件,发现不少老人因为轻信不法分子而遭遇财产和精神双重打击,给我们很大触动。”雁塔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共介绍,于是开展了“助力安心晚年”专项综治活动。

花样不断翻新的诈骗行为,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该院结合平时办案经验,精挑细选了“破财消灾”、“意外之喜”、“高息揽存”、“短信、电话”和“医托、保健品、假药”等社区内常见的诈骗方法,将骗局的表现形式和识破方法绘制成漫画,深入到辖区向群众发放,同时公布联系片区检察官的手机号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据网易新闻网)

嘉兴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三年规划

近日,嘉兴市下发了《嘉兴市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三年实施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保障老年人尊严,幸福安度晚年。并以此建立起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专业理论教育为辅、岗位培训与普及辅导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训体系。

该计划分三年逐步提高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计划涉及的人才队伍包括: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各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养老机构管理及从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管理及从业人员、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社工与相关的其他人员。三年间,将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训、上门辅导、以赛代训等方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培训,以此提升嘉兴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据嘉兴老年服务网)

安阳市老龄委呼吁老年朋友错峰乘公交

近日,安阳市老龄委向全市老年朋友发出《致全市老年朋友的一封信》,呼吁全市老年朋友“错峰乘公交,携手建文明”。

安阳市老龄委在公开信中指出,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安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关爱老年人、优待老年人”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从1996年全市开展“敬老服务优待一条龙活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充实、修改《安阳市老年人优待管理办法》,使全市70余万老年人享受到各项“优待、优质、优惠、优先”服务。特别是为了解决好老年人出行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安阳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实施办法》,并免费为老年人办理公交IC卡,市财政每年还拨出10万专项资金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从而解除了广大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7)

上半年,人社工作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部分工作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城乡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满足企业和劳动者需求。全市新增扶持创业6466人,完成62%;新增城镇就业532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62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32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848人,完成64%,其中市内转移7344人,市外输出5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针对部分企业招工难和部分求职者就业难问题,我局充分发挥市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作用,对企业用工重点监控,采集企业用工需求,及时组织各类招聘活动。农历正月初十,市人力资源市场与戴南、安丰乡镇市场联动,组织了“服务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就业有序流动”为主题的大型招聘活动,186家企业进场,提供8160多个岗位。今年以来,共组织妇女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民营企业招聘、就业援助等大型招聘活动26场,提供岗位近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000多人,其中已正式办理录用登记备案2432人。强化困难家庭毕业生及城乡“双零”家庭的就业援助,保持“动态清零”的充分就业目标。“就业网”建成开通,与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本市全方位就业服务平台。

2、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居民创业就业能力。组织创业培训4654人,占年度目标的93%;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6160人,占年度目标的51%。职业技能鉴定发证6077人,其中高级工取证76人,技师取证62人。一是组织创业培训。年初起突出创业培训重点,指导督促各乡镇抓住有利时机,围绕年度目标,全面开展创业培训。目前32个乡镇提前完成了全年创业培训目标任务。部分乡镇试行每期30人的创业培训小班化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创业培训的实效。此外,与组织部共同组织了百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活动,首期培训大学生村官30人。二是组织技能培训。指导督促各乡镇培训中心盯紧企业需求,大力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目前大部分乡镇已经开班,通过与企业联合培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培训后已被当地企业吸纳的学员有2000多人。与市妇联联合组织了一期家政服务培训班,参培人员主要是城乡“4050”失业女性,经考核合格与市家政服务中心签订用工协议。三是强化培训管理。与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市就业创业管理办法>的通知》,指导督促各培训机构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签署诚信办学承诺书,加强对培训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检查,认真执行开班现场审核和培训过程不定期巡查制度,及时组织考核验收,提高培训质量。

3、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新增自主创业6466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4%;创业带动就业1836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1%。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协作,加大对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0万元。进一步加强对全市15个创业孵化基地的指导和管理,对前一阶段孵化效果进行验收,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创业项目补贴和创业实体租金补贴。

(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上半年,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分别新增扩面7000人、3623人,3839人,4147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172.5%、38.4%、41.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36.8万人,续保率70.1%。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障待遇。全市40197名退休人员人均调资179.97元。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从2012年1月1日起,对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进行调整,年满60周岁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70元,惠及26万多人。三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结报政策,新农合类和城镇居民类医保一、二级医疗机构及转往市外医疗机构的住院可报费用结报标准,分别提高7%—10%,新农合类结报标准达到85%、75%和65%,城镇居民类结报标准达到90%、85%和75%。在最高支付限额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最低结报标准,新农合类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9万元提高到14万元。提前完成2012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医疗保障目标任务。

3、社保基金平稳运行。1—6月份,全市各类社保基金总收入12.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7%,总支出8.29亿元,同比增长26%,当期结余4.40亿元,累计结余24.33亿元。

4、社保服务规范高效。办理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2493人,工伤认定384起,工伤鉴定164起。社区管理率、档案接收率均达100%;办理社会保障卡6880张;相关群体健康体检工作有序开展,退休人员文体生活丰富多彩。

(三)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上半年,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277名,完成年度任务55.4%。其中,博士5名,硕士研究生23名,高级人才249名。配合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完成了对省“博士集聚计划”申报人选和省“双创”人才申报人选的推荐工作,共推荐博士集聚人才5人,“双创”人才5人。审核和申报高、中级职称材料382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面实施。调整和审批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基础工资、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完成2011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休假补贴审批。扎实开展公务员教育、培训、考核和奖惩工作;切实做好干部维稳、安置工作;2012年度公务员录用、劳务派遣人员招录等工作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四)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调整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调控七项公布制度全部建立。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03件,其中案外调解440件,立案受理109件。各类调解组织调解案件总数达72.4%,按期结案率、无错案率、集体劳动人事争议三方处理率均达100%。认真受理查处各类举报投诉案件,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85件,结案82件,按期结案率达100%;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社会保险登记等专项检查活动,累计检查用人单位2089户,涉及农民工和职工4.23万人,帮助4638名农民工和职工解决拖欠工资4773.562万元,新增社保登记26户、1378人,为185名职工补缴社会保险费56.36万元,督促签订劳动合同5000多份,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21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上半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人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结构性就业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市创业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主要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新成长劳动力和返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多,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熟练技工和一线普工严重短缺。尽管今年我局加大创业就业工作力度,缓解了用工压力,但企业用工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尽管推进速度较快,但由于标准较低、补贴较少,目前保障水平还不高。今年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调整没有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保、续保积极性。工伤保险基金出现赤字,参保人数减少。由于国家工伤保险政策的调整,导致基金支出大幅度增加。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进行捆绑征缴后,出现了部分企业为少缴、逃缴其他险种,给职工购买商业工伤保险的情况。从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来看,职工养老仍未实现应保尽保,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与省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重道远。违反《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双维护、两服务”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到实处。当前,还存在乡镇落实租赁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情况不理想,租赁企业欠薪逃逸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建筑工程违规转包、非法分包现象较为普遍,承包结算纠纷不断,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引发集访讨薪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着力做好几下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业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一是积极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扶持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等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全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分别达到16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二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创业型乡镇、创业型社区(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创业。强化对15个创业孵化基地的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吸纳创业、带动就业的空间,定期组织创业就业系列服务活动。三是精心组织职业培训。继续抓好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做好企业职工、市外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以及“两后生”等群体的职业培训,确保全年各项培训目标圆满完成。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到本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就业。积极开展各类大型招聘和特色招聘等系列活动。做好农村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困难人员援助、创业服务工作。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推出公益性岗位50个以上,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8)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9)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目标任务

年8月底前,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体系,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专业社工介入服务为突破口,司法矫治、青少年辅助、社区建设等领域推行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建设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主要内容

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二个试点社区、三个试点领域、四百名左右社会工作者”模式开展实践。

(一)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指导社工试点工作开展

根据第一批试点经验,挂牌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隶属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试点工作。中心主要任务: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对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进行指导,落实、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管理体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做好与上级民政部门和相关社会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工作,大力扶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有组织机构、有专业人员、有服务项目、有配套经费,确保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二)二个试点社区居委会探索社区社工队伍建设

选择街道桥、街道浦东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社区,在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社区社会福利、残障康复、青少年辅助、社区矫治、人民调解、就业援助、计生服务、社区养老等领域的社工工作。一建立机构,专人负责。依托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设立社会工作站,配备2名兼职社工(所属街道各社区居委会人员中调剂),带领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在专家督导下开展工作。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项资源,按照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服务救助对象。三是敢于探索,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培育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意识,形成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的社区服务机制,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出经验,创出模式。

(三)三个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

进一步探索居家养老、社区矫治、青少年辅助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摸式和途径。一是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日托站、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社会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实行社工介入。深入调查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以需求定服务,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工带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培育民间养老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全面满足城市老年人口在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二是社会工作介入司法矫治。充分利用高校社工专家资源,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采用社会学的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掌握矫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社区司法矫治服务中。组织司法矫治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建立一支由社会工作专家督导,社会工作师带领司法矫治工作者、志愿者服务社区矫治的社会工作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与社会非营利性社工组织相结合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一是要在我区每个中小学中配备一名心理学咨询老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开展在校学生心理疏导,及时消除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二是依托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组织,整合相关青少年社会工作资源,在高校社工专家引领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做好青少年校外社会工作。

(四)建立一支社区社会工作队伍

通过打造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社工引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社会工作队伍。一是全面培训,专业社工引领。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聘请高校专家授课,由专业社工带领开展社会工作等方式,进一步在社区工作者中强化社会工作理念、方式和方法,推进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社工过渡。二是组织参加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全区4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四百名左右的人员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三是专业岗位人员再培训。针对从事专业社工岗位人员进行再培训,采取与高校学生、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对专业岗位进行再培训,熟练掌握社工基本理论、专业技巧等运用于实践,全面提高社工队伍的素质。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5)

1、调研:在全区73个社区进行调查摸底,摸清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同时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形成试点工作的初步思路。

2、培训: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3、宣传、发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各类宣传媒体进行社会工作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尤其是要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6-.4)

1、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整合工作,建立我区长效培训机制。一是普及社工知识培训(.6-.12)。聘请高校社工系教师授课,在半年时间内,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轮训,确保他们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基本技巧和方法,服务于社区建设。二是提高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培训(.12-.2)。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技能培训。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本社会工作岗位的方式、方法,服务社区居民。三是社会工作师资格人员再培训(.2-.4)。开展具有社会工作者资格人员的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支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社会工作各个领域。同时带领我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

2、继续做好组织报考工作。按照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要求,动员45岁以下符合报考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其他社工岗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3.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为专业社工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为社工专业师生提供实训基地,为我区专业社工从事专业服务做好督导,为试点工作的推进建言献策。

4、用制度保证使用专业社工。鼓励专职社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解决长期困扰居家养老、社区自治组织的现象和问题,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5、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工作督导队伍,一是对社工进行考核评估,不断提高管理使用社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对社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传授社工的理念和技能,不断提高社工服务的职业水平;三是指导社工正确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帮助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章和制度,制定社工管理办法、社工考核考评机制等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方案。

6、建立社工带“义工”制度。梳理社区“义工”队伍,规范“义工”管理,通过专业社工带领“义工”的模式,开展社会工作。积极发动社区内有专业技术的各类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区社会工作,形成我区特色的义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完善“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激励机制等方案。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阶段(.5-.7)

1、推广试点经验:广泛宣传居家养老、司法矫治、社区建设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的成效,不断提高专业社工的知名度、可信度和美誉度,使之家喻户晓。在全区相关社工领域推行社工制度。

2、发动人事、编制、教育、卫生、司法等相关部门主动融入,为在全区全面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深化学校社工、医疗社工和矫治社工的岗位设置,协助做好这类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3、鼓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和措施。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8)

1、认真总结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

2、初步形成在社区建设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的方案。

3、提出在不同领域,如何普及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办法和措施。

4、建立健全专业化社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10)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1-5月城镇新增就业3329人,完成市下达任务4600人的72.4%,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认定就业困难援助对象20人次,受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217份3245万元;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60个,完成市下达任务300个的120%,开发公益岗位安排4391名贫困劳动者就业;安置25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接收26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上招聘,利用公共招聘网招聘信息,共为81家企业招聘岗位6153个;帮助企业复工,优先重点企业用工信息,有针对性送岗上门,满足重点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131家企业返岗员工12232名,开展点对点服务,联系江苏、浙江等省籍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组织包车送务工人员返岗,发车154辆,返岗复工2423人,对接服务的返乡务工人员自行返岗13.72万人次。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审核拨付105家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225.92万元,兑现8家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4.59万元;发放失业金1318人次171.2万元,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5.87万元。

二、扎实推进技能提升行动

积极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1-5月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877人次,完成年度任务1200人的156.4%,开展贫困劳动者技能脱贫培训988人次,完成市下达任务500人的199.6%,完成新技工系统培养60人(市下达任务219人,因招生节点未到,招生进度较慢)。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社保惠民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1-5月完成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2188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17449人,参加医疗保险36069人,参加失业保险28006人,参加工伤保险40227人。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2945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10490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10630万元,医疗保险费7396万元,失业保险费614万元,工伤保险费325万元),另征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3309万元。执行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截止5月底,为企业养老保险减负2500万元,工伤保险减负130万元、失业保险减负77万元;对疫情期间企业全额缴纳社保费用的按政策予以退还,共对240家缴费单位退还养老保险费283万元,失业保险费9.6万元,工伤保险费9.7万元。

扩大工伤保险参保面,从四月起对2019年工伤保险支缴率大于150%的六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率费上浮二档至基准费率的150%,深入153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扶贫车间宣传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已有34家小微企业171人和20个扶贫车间362人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受理工伤认定29例,其中死亡2例,不予认定1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任务提前完成。出台2020年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分解及管理考核办法,部署城乡居保缴费,适时进行督查,截止五月底,参保缴费人数达50.33万人,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的101.6%。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机制”政策,制定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施方案,缴费补贴标准按省定标准同步提高,从2020年1月起,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10元提高到115元,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超一年每人每月增发2元,对年满65周岁以上高龄人员每月加发5元至25元高龄基础养老金。

有序推进部分退役士兵养老、医疗保险补缴费工作,配合退役军人事务局完成1535名退役军人养老保险数据核查和录入工作,已进入补缴费程序。

积极推进社保卡制发和拓展社保卡应用,截止5月底完成制发卡15561张,新采集制卡人员信息17356人,补换卡5091张;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使用社保卡领待的有8451人,持卡领待率80%;企业退休人员使用社保卡领待的有4795人,持卡领待率23%;使用社保卡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有5920人,持卡缴费2039人。

开展社保基金专项督查检查,严格防控社保基金风险。对各社保经办机构开展基金风险防控督查检查,发现的风险点下发督办单,限期整改。完善基金内控管理制度和经办业务规程及操作流程,明确经办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监督。积极开展疑点信息数据比对,通过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详细比对养老保险领待人员数据,筛查出冒领养老保险待遇人员26人(机关事业3人,企业23人),已全部停发待遇并采取不同方式通知当事人亲属办理退缴手续。

四、大力促进城镇居民增收

从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就业创业、落实托底保障、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城镇居民增收。受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52元,同比增长0.8%,环比下降8.0个百分点。建机制方面,建立了城镇居民增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增收工作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制定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和相关措施,定期对首席统计员、辅调员及记账户开展培训,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城镇居民增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预发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作奖励2.28亿元,发放失业金1318人次171.2万元,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76.7万元(其中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5.87万元);落实社保费减免政策,对因疫情影响的企业减免社保费2707万元。

五、积极育才引才用才聚才

1-5月,评审确定656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任职资格,办理1163名事业人员岗位聘任,办理526名事业人员岗位续聘,办理762名事业人员岗位内晋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求学习达到90学时。推荐2人参加2020年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选拔,推荐3家企业申报第11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审核审批8200人次调整乡镇补贴,协助县卫健委审核医疗卫生防疫人员一次性慰问补助33人次及防疫临时性补助133人次。为应急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7人。审核139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9年年度考核备案9030人次。疫情防控期间上报市委、市政府及时性表彰先进个人1名,由县委县政府及时性表彰2个集体,8名个人。受理6个事业单位股级干部任免备案7人次,开展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1877人次,完成新技工系统培训60人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免费培训三期113人次。

六、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5月受理欠薪投诉226起,涉及6800名劳动者欠薪8300万元,归集170家施工单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727.88万元(其中保函三家2532.12万元),退还220家单位保证金2932.21万元,对15家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立案调查,移送公安部门涉嫌犯罪案件3起,劳动用工备案3630人次,顺利通过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督查组对我县2019年度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实地考核,联合住建、水利部门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活动,并督促在建项目落实“一项目一册”规范化管理,发放《条例》及规范化管理手册300余份。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4件,处理结案19件,按期结案率100%(其中裁决结案7件、调解结案12件),调解率63%。受理各类案件191件(省网转办21件,市长热线165件,百姓畅言3件,网上咨询2件)。密切关注群体动态,特别针对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和退役军人群体做好政策解答和安抚维稳,开发53个公益性岗位安置部分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其诉求基本解决。

七、巩固强化人社扶贫成果

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开展稻虾共养、农作物种植等工种技能脱贫培训,共培训988名贫困劳动者,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99.6%;加强扶贫公益岗位整改,分别建立就业扶贫公益岗位4398人台帐,生态护林员扶贫公益岗位460人台帐,光伏扶贫公益岗位1932人台帐,共安置贫困劳动者6790人次;梳理涉及311名贫困劳动者六种类型问题清单,通过分片包保督查现场交办乡镇,限期整改,已完成211名贫困劳动者的信息修改,清退100名超龄、多岗位就业等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公益岗位整改任务已经完成;加强扶贫车间动态管理,疫情防控期间落实各项政策,扶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至3月底有21家扶贫车间157名贫困劳动者返岗复工,拨付复工复产补助7.75万元。22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964人,其中贫困劳动者217人,带贫比22.5%;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拨付第一季度4391名贫困劳务者公益性岗位补贴372.96万元、1998名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补贴158.67万元、就业扶贫车间贫困劳动者就业补贴16.77万元,3980人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贴199万元,扶贫车间及合作社等101家经济实体吸纳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一次性奖补30.12万元,1家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48人9.6万元。

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篇(11)

一、基本情况

截止6月份,开发区共有城市低保760户1408人,农村低保586户1149人,特困供养人员247人,其中城市三无66人(集中供养16人,分散供养50人),农村五保181人(集中供养37人,分散供养144人),有孤儿8人,有重度残疾人141人,高龄老人768人,重点优抚对象27人,60岁以上老兵169人,烈士子女3人,三民及精简职工37人。有公办敬老院2所,社会福利中心1所,社会办养老机构7家。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六大体系”,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1、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提高救助对象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较上年分别月提高50元和3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较上年分别年提高500元和3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补助标准分别年提高1000元和500元;城市三无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补助标准分别月提高400元和180元。截止6月份,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593万元,特困供养资金110.5万元。二是开展城乡低保规范管理和专项治理活动。制定印发了《开发区城乡低保规范管理整改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和《开发区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实施细则》,专项治理腐败、作风、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和 “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低保不规范问题。坚持逢救必核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作用,上半年共核对各类救助对象1236户2167人,反馈预警数据163条。三是充分发挥医疗和临时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辅助作用。与财政、卫生及扶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的实施办法》,上半年通过为重点救助对象全额缴纳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开展“一站式”结算等形式,共为606名困难对象开展医疗救助82.64万元,为65个因病、因学、因突发事件导致出现临时性困难家庭开展临时救助35.4万元。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政”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为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我局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积极探索困难对象网上申请救助的智能服务模式,将互联网与政务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开发“社会救助网上服务大厅”微信小程序,让困难对象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提出各种民政救助申请,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2、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对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印发了民政局《2018年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和《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辖区内10家养老机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服务质量检查3次。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开发区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上半年为2个互助养老幸福院拨付基础建设资金6万元,为2个农村养老服务站拨付基础设施设备购置资金20万元,发放2017年养老床位补贴、一次性建设补贴、机构责任险补贴等项目资金237万元,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三是不断加快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整改进度。辽河敬老院消防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福利中心消防工程正在履行招投标手续,预计6月底开工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4月份,协同市民政局完成“通辽拐棍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揭牌启动活动,拨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45万元,用于其启动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完成2018年老年人口统计工作,辖区共有户籍老年人口10737人,非户籍5732人。开展安康关爱行动,为9760名老年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目前正在协调保险公司签订参保协议;上半年发放高龄津贴4541人次69.6万元。

3、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一是全面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儿童福利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开发区《关于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的通知》,组建了“寒冬送温暖”工作微信群和QQ群,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开发区印发了《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三级综合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根据国家民政部统一安排,对辖区内孤儿、弃儿养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二是加大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力度。4月份,与开发区公安分局联合印发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辖区内34家未注册老年活动团体进行了专项整治。上半年完成32家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年检工作,积极组织39名民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考试。三是社会事务工作稳步推进。将孤儿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280元,三民对象每人每月提高了50元,上半年累计发放孤儿、三民、精简职工、40%工资人员生活补助资金20.8万元;为30个困难家庭发放惠民殡葬补贴3.2万元;办理婚姻登记824对,其中结婚登记311对,离婚登记187对,补证326对。

4、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一是推进村(居)民自治。认真进行村(居)委会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掌握换届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了开发区《第十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第十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及工作流程,通过以会代训和集中培训的形式,对镇街、村(社区)骨干人员进行了业务政策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选举中每个阶段的操作程序、方法和具体工作要求,确保选举全过程在“阳光下”运作。二是继续扩大农村社区试点范围。将辽河镇东风村、双庙子村、纪家屯村、河西街道三义堂村、梅林村、两棵树村及滨河街道杜家一村等7个在经济发展、村屯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较为突出的村纳入农村社区试点,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开发区的农村社区达到54%。三是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结合“国家安全日”组织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总结社区工作经验,向自治区推荐4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加强指导,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

5、军人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双拥工作。开发区领导在春节前夕到通辽军分区、驻地武警部队等地进行走访慰问,慰问金以及慰问品共计9.8万元。上半年安置7名随军家属进社区工作,进而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二是落实优抚政策。为各类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定补及2017年提标补助费38万元;为2名转业士官发放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金0.25万元;为2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慰问金2.2万元,发放优抚宣传画1500张。三是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将通辽通发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开发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定点学校,签定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协议书》。截止目前,为12名2017年秋冬季退役士兵开展汽车驾驶培训,支出培训费5.16万元,大大提升了退役士兵的就业技能。

6、残疾人保障体系。一是重大节日开展慰问活动。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天使之翼特教学校,到1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慰问,支出慰问金5000元。“全国助残日”期间,组织各镇街开展走访慰问及志愿者为民服务活动,使困难残疾人得到确实有效的帮助,同时也激发了全社会扶残助残的热情。二是有效开展康复服务。“全国爱耳日”期间,举办了以“听见未来 从预防开始”为主题的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主任宋丽华教授,讲解爱耳护耳的重要性和预防、发现、治疗的方法等。上半年为7名残疾儿童申请享受中央福彩公益金救助项目;发放15个轮椅、手杖等辅助器具的发。三是加强残疾人档案管理。对全部办理残疾人证的档案进行规范整理,按照最新出台的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规范残疾人证的申请、受理、评定、审核等环节工作。

(二)大力推进“两项工程”,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创业就业工程。一是就业指标稳中有升。截止目前,开发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2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2%;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16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6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9.5%;城镇登记失业123人,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失业保险待遇核定99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11905人,完成任务目标的148%,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的3549人,完成任务目标的55%。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积极开展专项活动,与用工企业取得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镇街、企业调研等方式,了解求职者和企业用工需求。举办2场大型企业用工和专场招聘会,参加企业156家,提供就业岗位2650个,达成就业意向350人。利用现有的电视台、微信等宣传平台将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及时向辖区居民发布。开展了电工、电焊、汽车维修、美容、美发、消防安全操作员等培训,共培训751人。三是创新创业推动就业。进一步推进创业贷款工作,审核、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笔110万元,带动就业56人,较好地发挥了创业促就业作用。开展了“走访企业寻岗位,培训就业助脱贫”活动,采集企业用工信息155条。积极深入社区、村屯、集贸市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进行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务用工需求等政策宣传,共发放传单10000余份,技能培训需求调查表1000余份,回馈各类信息近1000余条。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初赛暨内蒙古第四届“锡林郭勒盟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积极落实《通辽市十万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计划》深入辖区村、社区、企业摸排走访,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2、民生保障工程。一是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开展。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工作。认真解决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做好各养老保险险种之间转移接续。推进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组织各参保单位进一步厘清人员,做好参保登记、申报核定等相关工作,对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申报核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为全面上线做好前期准备。协助市社保局做好对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关系转移等工作,妥善解决了2017年底前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未处理完毕的遗留问题。二是扩大宣传,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为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保群众的满意度,组织开展“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走近社保卡”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3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上半年,已参加城乡养老保险17959人,领取待遇人数为7309人,发放养老金684万元,信息入库率100%;参保缴费1047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5%。利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1052名老城居社会养老保险集中生存认证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不断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505人,参保率达到93.1%。上半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066.77万元,为3658名住院及门诊患者报销医疗费用1364.79万元。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开发区加大医疗保险人才队伍建设,选调5名临床专业人员加入医保队伍,上半年,联合市级医保部门对开发区协议管理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有无挂床住院、分解住院,伪造虚假病历、处方等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行为,小病大养、过度医疗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检查,有效遏制了医疗机构欺诈骗保行为的发生。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疗保险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四是加大工伤保险宣传力度。制定了《开发区2018年工伤保险集中宣传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工伤保险宣传进企业活动,重点对开发区金煤化工、蒙牛、长川制靴等十余家企业及8家开工建设工地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建筑业职业工伤保险手册》《工伤保险知识手册》共500多本,通过镇街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发放各类工伤保险宣传单5000余份。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集中宣传活动,增强小微企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知法守法和职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有效防范各类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上半年受理工伤案件25起,工伤认定16起,劳动能力鉴定4人,办理病退20人。五是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举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携手共同发展”主题法律法规知识竞赛,6家企业派代表队参赛。组织45家企业参加全市薪酬调查及集体合同签订培训会,薪酬调查工作已全面开展。为107家用人单位办理用工备案885人,登记解除233人。与城建、质检等部门联合对辖区开、复工项目、及企业进行排查,规范建筑工地施工管理、促使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前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半年受理调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67起,为505人协调追讨拖欠工资款562.8万余元。

(三)夯实基础、转变作风,党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18年,民政局党支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忠诚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坚持每月开展1-2次集中学习,重点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共产党宣言》,教育党员干部牢牢把握精神实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抓好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局合并后,对民政局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支部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凡涉及“三重一大”的工作由支委会或支部大会集体研究决定,确保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班子成员及环节干部能及时沟通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做到工作讲大局、遇事不推诿,强化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工作合力。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开发区直机关工委要求,对支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进行了理顺,将11名不在本局工作的人员组织关系办理了转出,重新完成了党员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按照《党章》相关规定,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同时加大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三是加强党费收缴与管理。党支部严格按照党费收缴标准,按照现行工资对党费进行了重新核算,党员每月向支部上缴党费,未出现少缴和不缴现象,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每名党员办理了银行卡,全部实行按月网上交党费,上半年累计上缴党费3402元。

三是抓好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勤政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一是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开发区党员干部纪律手册”,确保每名党员都能自觉遵守“中共党员100条禁令、中央八项规定清单80条”,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开展专项治理。积极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组织镇街观看《规范社会救助管理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部分盟市暗访实录》,重点治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低保不规范问题。三是强化“两个责任”落实。逐步规范党组、党支部的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内监督,保证政令畅通,“一把手”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融入到全部业务工作中。四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对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将惠民政策落实、专项资金监管、公务用车管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作为监督重点,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民政残联方面

1、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推进城乡低保专项治理。按照《开发区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实施细则》中提出的专项治理腐败、作风、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不规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全面排查、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要找准城乡低保领域中的风险点、薄弱点和监管盲区,研究制定完善制度措施,着力构建基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大社会救助服务购买力度。做好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监管工作,9月末前完成对华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考核评估工作,10月份签订下一个服务期的购买合同等相关手续。扩大购买范围,增加特困人员供养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内容。加快“社会救助网上服务大厅”和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进度,使开发区的社会救助工作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三是完成敬老院整合工作。推动敬老院整合,成立开发区辽河中心敬老院,将河西敬老院并入福利中心统一管理,加大特困供养工作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及供养资金使用规范。四是开展好救灾等其他社会救助。指导各镇街、村和社区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灾情,开展查灾、核灾工作,规范救灾档案,合理发放救灾款;面向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开展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贫困大学生救助,积极为困难家庭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2、养老及社会事务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和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完成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集中培训1次;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3次;全面完成辽河敬老院、开发区福利中心消防改造工程,并积极推进工程验收工作。推进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德祥养老院材料备案工作;在“敬老月”期间,组织社区开展好宣传和文体活动;二是巩固孤弃儿童养育情况初查结果,对具体数据信息进一步核实,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推进新农村儿童之家建设。三是严格执行各项补贴资金限时发放制度,确保孤儿、三民、精简、40%工资、惠民殡葬等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一是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和自然增长机制政策,按比例完成优抚对象数据核查工作;二是发放2017年秋季和冬季退役士兵一次性地方经济补助金;做好2018年秋季和冬季退役士兵的接收和报到及档案审查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为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解决安置问题,组织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三是在“八一”建军节期间,开展好驻区部队及辖区内重点优抚对象的慰问工作。

4、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一是指导镇街圆满完成第十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配齐配强村和社区领导班子,配合组织部门对新一届村(居)委会班子成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开发区干部调整结束后,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人员关系,指导其正确签订劳动合同,确定社区工作人员名单,同时规范人员使用和借调程序,实现社区工作人员规范化管理。

5、残疾人工作。一是认真抓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方案,完成对辖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相关救助,同时完成辅助器具的适配、发放。二是积极落实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机构设置问题,严格把关,做好第三代残疾人证的发放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扶残助残社会氛围,开展好残疾人各种节日宣传和慰问活动。组织开展残疾人精准培训工作。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

1、就业创业工作。一是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实名制登记和跟踪服务工作,着力健全协作机制,及时录入信息数据,抓实抓细“识别、对接、稳岗、服务”四个主要环节工作,集中组织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对接活动。组织辖区35家企业参加通辽市创业项目推介会。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和监管,采取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和定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做好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一对一培训,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抓好岗位供需服务。继续开展“走访企业寻岗位 就业培训助脱贫”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摸清供需双方需求,搭建常态化的对接服务平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精准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四是抓好品牌打造计划。进一步培养打造品牌家庭服务企业和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实现从传统培训向“订单式”培训过渡,打破地域局限,实施跨区域、高校联合办学;进一步围绕“双创基地”品牌提升,打造“四众市场”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知名创业孵化机构协作,培育孵化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创新型人才。五是抓好政策宣传。继续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务用工需求、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宣传,按照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务用工需求、创业担保贷款需求等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档,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创业就业工作。主动对接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万力城等大型实体商圈,严格执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对到期贷款723万采取电话通知、上门催收、邀请担保人催收贷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