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1 15:22:13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环境污染概述

空气污染较严重。我国城市近几年的工业废气和SO2排放量总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噪音污染概况。目前城市噪声研究及防治工作还做得不够,城市中很多商业相对繁华或人口集中的区域,其居民反映噪音较大,并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起居。另外,城市城市噪声研究的手段和工具还相对滞后,预测、评价、防治等方面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市区地表水体污染比较严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0年和2009年同期6-12月份地表水质监测发现,城市内河流水质大都呈Ⅳ水质。垃圾污染呈增长趋势,近几年工业废弃物年产生量呈现出波动式增长趋势。

通过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大庆市居民进行了有关城市环境污染认知的问卷调查,同时对市民的一些环保行为进行了现场观察,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与图表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最终收回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41%。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94人(占52.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71人(占47.96%);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403人(占71.33%),40岁及40岁以上有162人(占28.67%)。

调查结果分析

2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认知

除了各种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之外,城市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也可以反映出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状况。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对大庆市的城市环境质量满意程度总体上不是太高。具体来看,对其城市环境质量表示满意所占的比例为零;15.4%的受调查者表示对城市环境质量比较满意;70.62%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不很满意 ;13.98%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很不满意。由此说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各级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同时大庆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将其作为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场所的要求还存有偏差。

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评价结果显示,7.79%的受调查者评价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8.67%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其中59.28%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城市居民;17.52%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02%的受调查者则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不严重,这部分受调查者主要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认识也相对较清楚。在回答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现象是哪一种”问题时,受调查者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10.09%的受调查者认为垃圾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16.99%的受调查者认为大气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 ;32.7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水污染;还有40.18%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噪音污染。可见城市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引起了更多市民的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3城市居民对其城市环境污染的反应

城市居民离不开城市环境,如果城市环境恶化,则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行为等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虽然每个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95.58%的受调查者都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存在忧虑,同时发现57.95%的受调查女性承认环境污染已对自己的心情产生了不良影响。当深入问及环境污染给受调查者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时,很多受调查者都提到了烦躁(76.46%)、降低工作效率(56.81%)、心胸郁闷(47.08%)、失眠(29.38%)、神经衰弱(23.54%)等。

另外,这次调查还发现城市环境对人们的购房、选工作、迁居等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调查买房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时,发现住房周围的环境状况被选中的比例是63.19%;对于“找工作时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61.06%的受调查者选中了工作单位周围的环境状况这一因素;对于受调查者及其子女的迁居意向时,有一部分人表示希望能去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58.23%)、环境原因(53.27%)、社会原因(47.79%)等。可见环境因素对市民买房、择业、迁居等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能否留住人才,城市环境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已经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但对环境污染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应对环保行为和环保工作持端正、支持的态度,因此这次调查还进行了对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态度与环保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是否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的问题上,84.25%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持支持态度的。

对于“保护环境主要依靠谁”的问题,37.52%认为政府是执法部门理应负主要责任;21.95%表示环境污染多是有企业造成的,企业应负主要责任;但是40.53%则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需要全民参与的事情,市民的责任很重要。一般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保护工作更多是政府的事情,与个人关系不大,而城市民则表现出了很好的个人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同时发现持市民是环保主要责任人观点的受调查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85.59%,可见市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越强。总体而言,上前劝阻被选中的比例是52.04%;报告执法部门的选中比例是40.18%;但25.49%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是执法部门的事自己管不了,所以选择了悄悄走开。

结束语:城市环境污染对其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工作、学习、休闲及社会活动都产生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虽然不同的居民对其所在环境的质量评价稍有差异,但都表示了环境污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居所的选择及迁居的意向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总体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我们认为,相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通过以上途径积极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到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环保行为的表扬、奖励等正确引导、激励市民,让市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上。

参考文献:

[1]彭小红,郑泽根,丁文川等.垃圾填埋场的污染与防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4)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2)

会议充分肯定了浙江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成效、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领导重视,常抓不懈。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同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要求,高度重视、摆上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坚持以编制村庄规划为先导,分类明确村庄整治建设的定位,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协同编制配套规划体系。坚持规划科学编制与切实执行相统一,不规划不建设,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三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推进机制、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了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立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各地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各级环保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围绕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小康环保幸福指数和生态市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全面推进“科学雨花、生态雨花、和谐雨花”建设,结合小区新建、出新,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发动各街道、社区全员支持创绿、参与创绿,形成区、街道共创工作格局,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突出人居环境的改善、美化,突出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发展,为使我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生态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标任务

㈠20*年绿色社区创建目标:应始终采用“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环保指导、街道主抓、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严格贯彻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确保完成省、市级绿色社区创建任务,做好相关省、市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做好“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创建工作,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巩固提升已创绿色社区成果。

各街道都应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列入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当作民心工程、造福工程去抓,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总体建设之中,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制定工作方案与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幅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注重老、差社区的硬件治理与面貌出新,注重新、好社区文化环境与软件建设,注重对已创社区提档升级,强化打造精品社区意识,加强开展创绿工作与建设节约节能型社会相结合。社区作为绿色社区创建主体,应严格对照目标责任书,消化落实考评指标条款内容,完善台帐资料,注重创建过程、质量;加强平时资料图片信息积累工作,做到指标分解、台帐资料与汇报材料等文字数据吻合一致。

㈡具体任务:

⒈争创省级绿色社区

⑴*街道:梅清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⑵*桥街道:景明佳园第一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⑶*街道:上怡新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⒉争创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⑴*村街道:*社区

⑵*村街道:青龙山社区

⑶*桥街道:龙福社区

⒊做好复查考核工作

⑴做好“三年一度”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⑵做好“两年一度”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⒋争创绿色社区先进街道

*街道积极做好争创“创建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各项工作,并积极做好召开全市绿色社区街道相关人员现场交流会各项筹备工作。

⒌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各街道、社区应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所有省级绿色社区积极开展“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所有绿色社区做好回顾总结工作与制作图片宣传册工作。

⒍扎实做好长效管理,巩固提高已创成果

三、具体要求

㈠创建省级绿色社区方面

⒈社区重点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落实到位,街道、社区着重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体现特色,提高品位,提高软件质量,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社区是创建主体),强调绿色社区内涵——环境文化、基础管理(注重打造节能型小区),提高考评指标分解表含金量。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建单位职能作用,调动业主主观积极性(发动“一老一少”认养绿地等)。下年省级创绿的社区应当介入当年培训。

⒉省环保宣教中心考评组计划在6月中旬前后组织验收,省环委会指标:原则上淘汰20%。

今年考评验收程序:⑴参评人员:由环保部门、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共建单位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⑵汇报: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PPD幻灯片,进行量的汇报,解释得分、说明理由(按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汇报)。⑶答疑:由考评组提出,社区现场答疑。⑷现场查看:考评组随机抽取部分考评指标分解表条款,到现场查看。⑸问卷调查:在考评指标分解表抽查。⑹对照标准,检查台帐。

㈡创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方面

⒈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创建势头,始终强调质量是创绿的生命力、长效管理是生命线,注重幸福指数与满意率的提升。大力并体现特色开展“八个一”社区宣传教育活动:⑴竖立一块环保公约牌,⑵建立一个环保宣传专用橱窗,⑶组织一次环境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⑷举办一次环保主题的交流活动或知识竞赛,⑸建立一批经济实用、造型美观的环保宣传牌,⑹组织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⑺开展并形成一批绿色家庭、绿色单元和绿色楼幢,⑻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有关纪念日开展一次大型环保主题活动。

⒉市级创绿考核验收约在9月份进行,台帐资料中要有该社区平面图,严格标准,材料丰富,但要看到内容、过程。用心工作细节上,做足亮点。下年创建社区必须提前介入培训。

⒊强调培训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注重“三抓”:一抓环保宣传,提高意识,形式多样,互动有主题;二抓创建特点,提高创建质量,严格执行标准,台帐资料力求完善丰富,做到简明、清晰、规范;三抓制度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做好交流发言、环保总结等工作。

㈢复查考核方面

⒈省级绿色社区复查为三年一次,做好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将原有台帐归类组装,着重体现三年来巩固提升方面内容。

⒉市级绿色人居人居环境社区复查为两年一次,做好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市环委会对提档升级(正在创建省级)的社区、已是省级绿色社区将免去复查。区环委会先组织自查,书面上报。市环委会突击抽查。代表性差的社区,书面警告。

㈣开展环保宣教方面

⒈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节日环保宣传活动,加大环保宣教力度,在创省级绿色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尤其要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组织考核验收时,应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活动。统一采用绿色社区创建口号:“绿色社区共建共享”,要求绿底横幅、黄色正楷字体。

⒉积极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参评社区为20*年~20*年四年度省级绿色社区,一个省级绿色社区为一个推荐指标,于9月15日前将推荐材料报区环保局(具体标准内容见附件2)。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4)

每个村和集镇最少喷刷二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和宣传条幅, 共 90 余条, 在街道主路口竖立大型宣传牌, 努力营造“整治农村 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

2.抓重点,明责任 印发《象山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象发 〔2018〕27 号),成立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指挥部,由 镇长闵尊庆任指挥长,各片区蹲点领导任副指挥长,各有关单位 主要负责人和各村蹲点干部为成员。各村(居)委会、各单位建立 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村(居)委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挂 帅、亲自上阵,做到机构、人员、措施、责任、经费“五到位”, 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具体工作责任划分六个责任区域, 挂点领导负责指挥督导挂点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的集中整治工 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责任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 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3.抓整治,见成效 召开多次环境综合整治布置会, 要求各村(居)委会立即部署、 立刻行动,做好宣传,对“五类”建筑进行了重点摸排,共排查 出“五类”建筑:空心危旧房 574 处,面积 52131 ㎡,残垣断壁 29 处,面积 1490 ㎡,棚屋栏舍 461 处,面积 10307 ㎡,围墙旱 厕 150 处,面积 1531.5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拆、知名人士主动 拆、人民群众跟风拆,村民积极主动地配合“五类”建筑拆除工 作,“五类”建筑拆除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 共拆除空心危旧房 372 处,面积 34210 ㎡,残垣断壁 20 处,面积 862 ㎡,棚屋栏舍 302 处,面积 6978 ㎡,围墙旱厕 107 处,面积 1140.5 ㎡。

4.加强督查,及时跟进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期间,各村蹲点领导和干部全部下村监督 所在村(居)委会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镇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各村 (居)委会、各单位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性、阶段性检查验 收。三是镇政府每半个月组织村(居)委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 全镇范围人居环境整治和“五类”建筑拆除进行交叉检查,进行 量化考核排名,并对前后三名进行奖惩,对进展速度缓慢的提出 整改意见,全面推进“五类”建筑拆除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常态治理有待加强。通过开展“五类”建筑拆除,全镇人 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讲条件, 尚有未拆除“五类”建筑空心危旧房 202 处,面积 17921 ㎡,残 垣断壁 9 处,面积 605 ㎡,棚屋栏舍 159 处,面积 3329 ㎡,围墙 旱厕 43 处,面积 391 ㎡。

2.“五类”建筑拆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我镇和各村、各 单位财力有限。

3.部分人员担心危旧房拆除后,不能批复重建,存在观望态 度。

三、下一步打算 1.深化舆论宣传。大力倡导讲文明、守秩序、重公德的良好 风尚,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 全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创导绿色健 康生活方式,为幸福美丽象山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2.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已拆除的“五类”建筑空间进行规划 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继续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对未拆除的“五类”建筑全部 拆除到位。

你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什么建议_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 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国农 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仍然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为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 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 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 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 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 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 民期盼, 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 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 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示范先行、有序推进。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 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 验,带动整体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 序,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和 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 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 路林村风貌, 慎砍树、 禁挖山、 不填湖、 少拆房, 保护乡情美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 理确定整治优先序和标准。

建立政府、 村集体、 村民等各方共谋、 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 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 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 主动性。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 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 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 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 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明确 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地方投入力度, 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 推进机制。

(三) 行动目标。

到 2020 年, 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 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 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 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 大提升,力争实现 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 普及率达到 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 行条件明显改善。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 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 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 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 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 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 命。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地区村 庄, 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 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

其他地区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 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 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 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 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三)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 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 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 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 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 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 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 湖长制管理。

(四) 提升村容村貌。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 入户道路建设, 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资 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 搭乱建、乱堆乱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 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 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建设绿色生态 村庄。

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等卫生创建工作。

(五)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 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 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 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 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 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 应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 地和建设查处机制。 (六)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 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 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 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 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 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 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 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 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 机制。

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 “工匠” 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 村内道路、 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

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 把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

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 降低建设成 本,确保工程质量。

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 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 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充分运用 “一事一议” 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 权益。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 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卫生、古树名木保护 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鼓励 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 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 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 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 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 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三)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内容。

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 鼓励群众讲卫生、 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 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 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四、强化政策支持 (一)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 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

中央财政要加 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合规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用 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 按相关规定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村庄整 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 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支 持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 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发放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 引导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 信贷支持。鼓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银行扩 大贷款投放,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 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积极利用 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设施。

(三)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

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 休闲农 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 善互促互进。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 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倡导新 乡贤文化,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

(四)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组织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 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分类分级 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 编制 村容村貌提升技术导则,开展典型设计,优化技术方案。加强农 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加快培养乡村规 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选派规划设计 等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组织开展企业与县、乡、村对接农村 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需求。

五、扎实有序推进 (一)编制实施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摸清底 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方案。省级实施方案要明确本地区目标任务、责任部门、资 金筹措方案、农民群众参与机制、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等内容。

特别是要对照本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和六大重点任务, 以县 (市、 区、 旗) 为单位, 从实际出发, 对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规划。

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前期准备,做好引导群众、建立机制、筹措资 金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要在 2018 年 3 月底 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或修订工作,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 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核。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实施方案编 制工作的指导,并将实施方案中的工作目标、建设任务、体制机 制创新等作为督导评估和安排中央投资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典型示范。各地区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 治”等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 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能复制、易 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

中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引导各地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建成一批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区、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 范县(市、区、旗),加强经验总结交流,推动整体提升。 (三) 稳步推进整治任务。

根据典型示范地区整治进展情况, 集中推广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中央有关部门要适时 开展检查、评估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在方法技 术可行、体制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财力和工 作实际,扩展治理领域,加快整治进度,提升治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县抓落实 的工作推进机制。中央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出台配套支 持政策,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 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实施主 体,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做好监督考核。要强化县级党委和政 府主体责任,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对实 施效果负责。市地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 促检查等工作。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地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要将农村人 居环境整治统筹考虑、同步推进。

(二)加强考核验收督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以本 地区实施方案为依据,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以县为单位进 行检查验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本省(自治区、直辖 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相关市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 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级实施方案及明 确的目标任务,定期组织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向党中央、国务院 报告,通报省级政府,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将农村人居环 境作为中央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强化激励机制,评估督察结果 要与中央支持政策直接挂钩。

(三)健全治理标准和法治保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 理技术、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各地区要区分排水方 式、排放去向等,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研究推 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立法工作, 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 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垃圾治理 条例、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 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 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 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的良好氛围。

你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什么建议_2018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100W+ 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 面广、新鲜。

2018 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在我国很多农村,由于地理原因造成人们居住地分散较开, 为了更好管理,我们要将人居环境集中。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 是 2018 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总结,有兴趣的小伙伴 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对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有关 会议精神,进一步改善我镇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城乡 协调发展,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 《象山镇 “美丽南昌· 幸福家园”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 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 力打造实力象山, 提升活力象山, 彰显魅力象山, 构建幸福象山。

一、工作重点和成效 1.抓宣传,浓氛围 采取层层召开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部署会,村两级干部共同发 力,进村入户,精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支持拆,愿意 拆。

每个村和集镇最少喷刷二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和宣传条幅, 共 90 余条,在街道主路口竖立大型宣传牌,努力营造“整治农 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

2.抓重点,明责任 印发《象山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象发 〔2018〕27 号) ,成立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指挥部,由 镇长闵尊庆任指挥长,各片区蹲点领导任副指挥长,各有关单位 100W+ 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 面广、新鲜。

主要负责人和各村蹲点干部为成员。各村(居)委会、各单位建 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村(居)委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 自挂帅、亲自上阵,做到机构、人员、措施、责任、经费“五到 位” ,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具体工作责任划分六个责任 区域,挂点领导负责指挥督导挂点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的集 中整治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责任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3.抓整治,见成效 召开多次环境综合整治布置会,要求各村(居)委会立即部 署、立刻行动,做好宣传,对“五类”建筑进行了重点摸排,共 排查出“五类”建筑:空心危旧房 574 处,面积 52131 ㎡,残垣 断壁 29 处,面积 1490 ㎡,棚屋栏舍 461 处,面积 10307 ㎡,围 墙旱厕 150 处,面积 1531.5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拆、知名人 士主动拆、人民群众跟风拆,村民积极主动地配合“五类”建筑 拆除工作, “五类”建筑拆除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 止目前共拆除空心危旧房 372 处,面积 34210 ㎡,残垣断壁 20 处,面积 862 ㎡,棚屋栏舍 302 处,面积 6978 ㎡,围墙旱厕 107 处,面积 1140.5 ㎡。

4.加强督查,及时跟进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期间,各村蹲点领导和干部全部下村监督 所在村(居)委会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镇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各 村(居)委会、各单位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性、阶段性检 查验收。三是镇政府每半个月组织村(居)委会、各单位主要负 责人对全镇范围人居环境整治和 “五类” 建筑拆除进行交叉检查, 进行量化考核排名,并对前后三名进行奖惩,对进展速度缓慢的 100W+ 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 面广、新鲜。

提出整改意见,全面推进“五类”建筑拆除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常态治理有待加强。通过开展“五类”建筑拆除,全镇人 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讲条件, 尚有未拆除“五类”建筑空心危旧房 202 处,面积 17921 ㎡,残 垣断壁 9 处,面积 605 ㎡,棚屋栏舍 159 处,面积 3329 ㎡,围 墙旱厕 43 处,面积 391 ㎡。

2.“五类”建筑拆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我镇和各村、各 单位财力有限。

3.部分人员担心危旧房拆除后,不能批复重建,存在观望态 度。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71-03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环保技术的创新是远远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更为重要是要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推动环保工作进行的根本动力[1]。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居民[2,3]、大城市居民[2-4]、著名旅游景点居民[5,6]、学生群体[7,8]以及旅游者[9]开展了环保意识调查。关于沿海地区中小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东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及经济区城市之一,近年来,日用陶瓷、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等行业发展迅猛,有“中国瓷都”、 “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称号。但潮州市的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地下水污染等比较突出,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调查研究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了解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掌握、引导和培养其环保行为,有利于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建立健全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

本文根据社会学调查的一般方法,结合潮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设计了针对潮州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旨在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与掌握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希望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环保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为研究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的现状,2013年5月,本课题组组织了8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共40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潮州市8个人流密度大的地点开展调查,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每个地点发出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90.5%。

表1 调查问卷的地点分布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情况的描述,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二是反应变量,主要包括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表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环保知识

图1 潮州市居民的环境知识情况

调查选用了5个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问题,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对于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比如对“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出发点”63.3%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减少水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6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二氧化碳”、“大量燃烧石油会不会导致全球变暖,”82.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会”。然而,对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则仅有37%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答案;而对于从1993年9月开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联合开展并已持续了十余年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则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活动。由此可见,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只是处于“日常生活型”,对其他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明显不足。

从潮州市居民接受环境知识的渠道来看,大众传媒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其中,电视广播排在第1位,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紧随其后,三者所占的比例为76.7%,是居民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居民从各种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中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分别为11.3%和5.5%。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环境知识的,比如从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获得。

表3 潮州市居民了解环境知识的渠道

(二)环保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较高。由表4中可以看出,高达99.4%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不重要的。在对待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上,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一举措,仅有2.8%的人表示不赞成。但是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则仅有45%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是居民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表4

表5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现状的评价

(三)环保行为

列举了8项环保行为,调查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与环保要求相符。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在采用环保行为方面总体偏低。如在节约用水方面仅有53.9%的受访者有二次用水的习惯,而在对于需要个人支出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其采用的程度就更低,如为分放和处理垃圾付一定费用(50%)、购物时自备购物袋(22.4%)、在外就餐时坚决不使用一次餐具(7.7%)。但是在环境道德方面,55%的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破坏公共绿化行为时会坚决反对,并会上前予以阻止;在外出时如何正理手中的垃圾,69.9%的受访者也选择要坚持找到垃圾桶才扔掉。这一调查结果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环境道德比较高的公众相应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环保行为。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受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趋向于选填更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而不是自身的实际行为情况。

表6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四)环保评价

对潮州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潮州市现在的环境质量整体是满意的。例如,对绿化程度,80.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对潮州母亲河韩江的水质,88.1%的受访者认为污染较轻;对潮州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滨江长廊的环境,89.8%的受访者表示保护得还好。在对潮州环境污染源的归因调查中,87.8%的人认为潮州市的两大传统主要产业陶瓷和不锈钢都对环境产生了污染,49.7%的人甚至认为由此产生的污染是严重的。陶瓷产业产生的垃圾固体废弃物是潮州居民认为的潮州目前最严重的污染,不锈钢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是潮州重要的污染源。

另外,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潮州的环保工作认同程度相对较低,90.6%的受访者认为潮州的环保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认为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仅有9.4%。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判定,市民环保意识差、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主观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列前三位;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差,列四、五位;人口膨胀过快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则比较小。这一调查结果与2007年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相符,公众的环保意识差仍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10]。

三、结论与建议

1.从环保知识方面看,潮州市居民还处于“日常生活型”这一环保知识比较欠缺的阶段。当前,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开展环保宣传时,可重点利用这三种方式进行。另外,考虑到微信的影响力度正呈快速上升状态、对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以及人际传播的效能,建议政府部门汇总整理一些宣传环保知识的信息,并通过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市民,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从环保态度看,潮州市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度是比较高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关系上,居民则更倾向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需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3.潮州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总体偏低。今后的环保宣教工作中,应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提升居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4.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的现状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环保工作整体评价不高,主要集中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方面。在居民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三个选项占61.6%。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企业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实现企业环保化将是潮州今后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叶军,李文婷,张立波,等.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64-67.

[2] 周景博,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28-133.

[3] 阎国东,康建成.上海市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135-142.

[4] 赵卉卉,王远,王义琛,等.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406-411.

[5] 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

[6] 王蕾,魏宝祥.旅游地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8723-8725,8765.

[7] 陶文娣,王会,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4.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6)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流标准,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按照“清净整洁、精细秀美”,“山丘生态美、田园风光美、产业布局美、人居环境美”的要求,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二、整治原则

1.全域推进,不留死角。全域推进新区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空白,将降坡封尘从主城区、主街道、主干道向全域延伸;将环卫保洁、污水整治、坟墓迁移、菜园整理、生态修复、工地管理向全域推进;对新区的山、水、田、村、路、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推动新区人居环境整体进步、全域提升。

2.高标推进,不留“遗憾”。按照高铁沿线环境整治标准和要求,坚持“山丘生态美、田园风光美、人居环境美、产业布局美”的目标标准,聚焦薄弱环节,扫除“盲点”,加大村庄整治、田园整理、生态修复力度,把握标准、注重质量,做到精益求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不留遗憾,守住安全“底线”,实现美化“高线”。

3.依法推进,不留情面。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底线思维,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干到底,依法依规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攻坚环境卫生、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埋乱葬等突出问题,达到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良好效果,实现新区全域清净整洁、精细秀美。

三、整治措施

1.全域推进降坡封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督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提升标准、务实举措,确保新区全域降坡封尘取得实效;坚持突出重点,对道路两侧裸露土、空闲地,重要公用设施周边空闲地和重要区域裸露土实施综合整治,做到重点突破见效果、整体推进上水平;坚持以点带面,抓好各个重要节点、重要位置、重要区域的降坡封尘,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将降坡封尘从主城区、主街道、主干道向全域延伸;坚持高质高效,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快速、高效,精细推进各项整治工作,实现新区全域降坡封尘(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2.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坚持全民动员、全域覆盖,推动城乡同治同洁同美工作提质升级,广泛动员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完善互学互比激励机制,全域提高新区环卫保洁水平,提升人居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积极稳妥抓好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服务采购工作,完善市场化运行、清单化监管、制度化管理机制,实现新区环卫保洁全域市场化、高度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坚持常态长效、全域提升,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抓好违章建筑管控、铁皮棚拆除、户外广告清理、违规种菜整治等工作,加快建筑垃圾回填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并有序推动垃圾分类,实现新区全域同治同洁同美(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3.全域推进村庄整治。按照“拆一批、整一批、提一批、美一批”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扎实推进村庄整治。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为抓手,对XXX、XXX、XXX等村实施搬迁改造,彻底改善人居环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对XXX、XXX、XXX等村开展房屋立面、前庭后院、村间路边、田间地头的清理美化,及时清理露天堆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轻飘物品,确保清净整洁;以“三改三通三进”为契机,对XXX、XXX、XXX等村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为目标,

对天华岭、刘家等条件比较好的村实施美化工程,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美誉度(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4.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全域整治散埋乱葬、乱建墓穴、违规建墓等行为,重点分类整治“三沿六区”范围内的现有坟墓,对已安葬的零星大墓,采取迁入公墓或改小改卧等方式,融入周边环境;对擅自占用林地、耕地建造的坟墓,依法予以强制拆除,恢复生态植被;对新建坟墓、活人墓,采取强制拆除、就地深埋等方式处理,坚决杜绝新区范围内散埋乱葬的现象。同时,加快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做到疏堵结合,切实解决辖区坟墓迁移、遗体安葬的问题(具体方案另行制定)。(责任单位:XXX)

四、整治步骤

本次整治工作从2019年 月起至2019年 月,具体分为方案提升、整治推进、巩固总结等三个阶段。

1.方案提升阶段( 月 日前)。新区相关局、室要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务实管用,坚决杜绝脱离实际,形式主义。XXX负责制定新区“三沿两岸一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降坡封尘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工作方案;XXX制定全域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方案;XXX负责制定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工作方案;以上一个总体方案和四个具体工作方案报请新区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后实施。

2.整治推进阶段( 月日—月 日)。按照“属地管理、行业负责、专业推进”的原则,由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降坡封尘,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同治同洁同美;XXX分别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村庄整治;XXX牵头负责全域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任务、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出实招、敢碰硬、动真格,确保各项整治有实效,见真章,实现新区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生活品质全面提高。

3.巩固总结阶段( 月 日— 月 日)。各责任单位要对牵头负责推进的整治工作开展“回头看”,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确保各项整治工作有始有终,高质高效;要认真总结各项整治工作,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新区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使新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X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XXX同志任组长,XXX同志任第一副组长,XXX、XXX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XXX、XXX、XXX、XXX、XXX、XXX、XXX等同志。各街道和局室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层层传导压力,凝聚工作合力,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强化跟踪调度,实时掌握进展情况,及时破解难题,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7)

1.1水环境污染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城市工业化,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原材料、水、能源等,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弃物,如果政府不严格进行环境监管与治理,将会有大量未经任何环保处理的工业有害物直接排到自然水、空气中,再加上城市生活污水和城区绿化面积的缩小,使城市水质质量日益不容乐观.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城乡居民用水当中,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75%的饮用水未达到国家卫生部门的标准,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500m3.在全国1200多条河流当中,有850多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有将近33.3%的工业废水和99%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在2013年底,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6954432.70万吨,水质大面积受到污染,严重超过了水资源自身的承载和净化能力,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水资源总量的日益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质量和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用水紧张”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即便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政府仍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为GDP大小是瞻,对水污染带来的深层次破坏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对废水处理不达标、污染环境严重的工业企业采取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对项目审批与建设,不能坚持环保一票否决.

1.2空气污染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内汽车保有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同比例增长,工业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汽车尾气排放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能源结构现状决定了空气污染的必然性,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首先,工业化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烟尘、碳氧化物和有毒气体,各种工业污染,导致严重雾霾、破坏空气环境等负面效应;其次,随着城市多元化交通工具以及小轿车基本普及,碳氢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排放量加大,进一步加剧城市的空气环境污染程度.在2013年底,我国总氮排放量为448.10万吨,总磷排放量为48.7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043.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达2227.359万吨,烟尘排放量达1278.141万吨;再次,民以食为天,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密度变大,居民生活废气及餐饮业对空气也造成了不小的污染.再加上其它各种各样的空气污染,目前,城市空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程度.

1.3垃圾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有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高达238306.23万吨,其中生活垃圾为16148.81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为2937.05万吨,医疗废物为54.75万吨;2014年底,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高达15亿吨,占城市垃圾比例的40%,预计2020年全国城市建筑垃圾将达到最高峰.工业废渣与房地产建筑垃圾是主要垃圾源,挤占城市土地,破坏生态植被、污染生态环境,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目前,在环保设施不健全和垃圾处理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垃圾累计堆放量高达70亿吨,将近65%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大多数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垃圾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处理,随意地搁置与堆放,不仅影响城市美观,造成植被破坏、土壤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垃圾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重视,在提倡生态型和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国家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困局有所缓解,但问题依旧突出.究其原因:政府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缺位、执法不严,对污染的个人或企业监督与惩诫不够;城市居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理念不强等.政府、企业和居民作为环保的实施主体,只有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

2.1政府对环境管理与治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

目前,政府作为环境监管与治理的责任主体,需要对日趋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问题实施严格监管和有效治理,对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相关法规的制定、监督执行,生态环境评估等各方面需要全方位设计,分工明确,协调清晰,联动有序.但是,目前政府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成了一手揽的角色.在法律上,环境立法滞后,环境治理管理分散化、碎片化,导致环境工作缺乏统一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在行政上,由于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职责模糊不清,针对生态环保中出现的大大小小问题,不是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地面对和解决,而是相互推诿、甚至扯皮,出现“踢皮球”现象;在整个国家生态环保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政府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上人均率仍然较低,2013年底,我国环保基础设施总投资额虽达5223.0亿元,其中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投资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0.2%和42.8%,但城市环保总供给量仍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2.2企业片面追求利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为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企业会尽其可能的将生产成本转嫁给社会,造成负外部效应的扩大化.目前,一些企业在土地资源使用、工业废气、废水排放等方面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方式上,管理手段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粗放型生产;在经营上,盲目扩大生产,极力转嫁环境保护成本给社会承担.2013年底,通过对全国14.7657万家工业企业调查发现,有废气及废弃物排放的企业达10.9512万家,有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企业达10.2634万家,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有23871家.企业的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虽能获得眼前利益,但长远看必将影响企业长久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2.3居民环保意识弱,环保素质低

城市环境污染除了因政府主体责任不明确、城市化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外,还与居民环保意识、环保理念、环保素质关联极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高度集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快节奏,导致很多城市居民只是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成为行动的习惯.比如,日常生活垃圾,没有分拣放入垃圾箱中;对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大部分城市居民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很少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据统计,从1998年到2010年间,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600多起.近些年来,随处可见的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少有普通民众站出来强力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一方面与政府工作不到位有关,还与居民的生态环保理念落后,意识薄弱,素质低下有关.

3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当前,在构建生态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困境,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缓和社会矛盾和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应该做个生态型、服务型政府,加强环境监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工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水平;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继续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和道德修养.

3.1政府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投入,提高治理水平

随着城镇化规模和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强,在生态型政府与“两型社会”协同发展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覆盖率和使用率,是政府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环境立法方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法律地位,明确规范政府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行为和个人环境行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适时调整城市环境立法,加强环境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在政府管理方面,平衡好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产城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协调好各部门的分工与权责,加大对重污染企业的惩治强度和整改力度,转变由政府单独控制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拓宽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渠道和空间,健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发挥民主决策和第三方监督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水平.

3.2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生态和谐、绿色环保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有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进步,工业企业经营中,传统、粗放和单一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局.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树立生态环保理念,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企业应该提高资源使用率,更新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对环保领域的建设和投资比例,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并结合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把关生产过程,严禁随意排放未达标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低物耗、能耗,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社会效益,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共同丰收.

3.3提高城市居民环保与维权意识,加强社会监督

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物品,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城市居民在使用中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首先,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约束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环保理念,将环保理念通过切实行动表现出来;其次,积极参与环境监督,提高自身维权意识,监督高污染企业,监督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与治理,确保自身对环境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其三,组织志愿者义务宣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学校、社区和公共场合开展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和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在的宣传栏,不断将环保理念内化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为;其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我做起,在工作、生活、出行等日常活动中倡导绿色生态环保观念,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8)

1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党的十以来,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营造和谐、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1,2]。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民抗疫的环境下要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更宜业宜居[3]。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宜居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党的报告中提出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把生态优势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人居环境作为描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包含了城市、乡村及城乡之间各种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5]。人居环境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断变化。吴良镛指出,人居环境由人类、自然、居住、社会和支撑系统5部分组成。需要运用多种相关学科成果,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多元要素和谐发展[6]。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的重点是开展城乡生态化建设,提高环境健康性,增强居民生态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增长到59.6%,年平均提高1.04%[7]。《2018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2018年,我国673个设市城市城区常住人口由3.88亿人增长到4.27亿人,建成区面积由2.24万km2增加到了5.85万km2[8]。土地城镇化增幅(161.16%)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增幅(10.05%)。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城镇化增长速度依次递减的趋势[9]。高城镇化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京广线以及西部省会等城市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均超过了70%[10]。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愈发紧缺,向存量土地要空间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充足健康的土地是推进“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城市发展战略的保障。快速城镇化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引起了土地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污染土地治理是现阶段开展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和实现城镇化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2人地关系失衡威胁人居环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11]。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和土地制度的完善[12]。土地城镇化实现了城镇化规模的飞速增长,但同时导致了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造成了居住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1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各类“毒地”事件频发。2014年施行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指出,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城市存量土地主要包括闲置土地、棕地和废弃土地等,而三者共同点是土地污染和土地低效利用。土地污染、土地退化、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土地供给矛盾突出等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4]。只有解决了这些土地问题,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土地退化和污染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15]。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调查点位的总超标率达到16.1%,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的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均超过30%,对城乡人居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较为突出[16]。《土地整治蓝皮书》指出,我国耕地约有333.3万hm2受到了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地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退化问题[17]。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约26.7万hm2。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损毁土地复垦、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是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15]。

3我国人居环境现状

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其实质是以土地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土地生态化建设为前提的发展模式,将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居住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科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是影响我国城市宜居性的主要短板,在居民评分中位于倒数后两位。所有参与调查的40个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分的平均值仅为58.24,环境健康性成为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人居环境总体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如位于东南部的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以及苏南区、鄂东区、皖南区、湘南区几个典型省、区中的多数城市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均排在全国的前列,宜居城市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的情况。这与当地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过去要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现在“绿水青山”才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因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影响导致人居环境在各城市间差异较大。属于京津冀的北京地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达到88.9分,天津、石家庄的评分也在82分以上,而位于重工业区的衡水、唐山、保定等由于环境健康的影响导致综合评价均小于77分。这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关于工业发展导致土壤污染问题严重这一结论具有一致性。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工业区的人居环境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这与工业区的土地污染密切相关。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其周边土壤的污染,导致人居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以河北省为例,省内重工业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均面临严重挑战。主要是区域内分布的重工业企业,如钢铁厂、化工厂、玻璃制品厂等产生大量污染物质,严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出现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锐减等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净化污染是恢复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4土地污染制约人居环境发展

4.1“净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

吴良镛提出,要以绿色城乡建设促进人居高质量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处理好土地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土地问题是城乡社会政策、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约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人地关系的外在表现。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土地的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些负面的环境反馈将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直接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加剧了土地资源紧缺,限制了用地结构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土地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居环境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土壤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土壤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制约了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改善。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及其养分的正常转化,进而危及土壤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还会间接影响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的生长与繁衍,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挥发等方式迁移转化至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商业、住宅、公园等建设用地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能通过口、鼻、皮肤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因此,通过“净土”工程推动城乡绿色发展,保障人居环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净土”推动存量发展战略

在我国,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土壤污染状况都十分严重。城市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工业企业开始外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污染性企业。仅2001~2015年间,全国总共有超过10万家工业企业关停。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万块工业场地计划用于城市建设之中。其中,工业废弃地超标点位占34.9%,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超标点位占36.3%[16]。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将土壤污染防治写入城市发展政策之中。深圳率先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城市更新政策之中,对土壤环境质量不达标的项目,需编制土壤环境修复方案并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备案后,方可列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通过开展污染土地治理,可以将原本不适宜开发的工业用地和废弃土地等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保障“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绿色发展战略。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0-0032-05

一、引言

近20年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相关理论研究中,通常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成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1]在构建环境效应分解数学模型时,将总产出的变化称为规模效应,污染品所占比重的变化称为结构效应,排污强度(单位产出排污量)的变化称为技术效应。[2][3][4]在相关实证研究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大小通常通过计量分析模型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资本劳动比率和人均收入等解释变量的系数来度量[5][6][7][8][9]。其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的变化直接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规模效应;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直接体现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将直接引起其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结构效应。然而,人均收入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环境有益技术发生改变,人均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排污强度改变,其传导机理、传导力度、传导时滞以及传导的持续性方面在理论上并不清晰,因此利用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或有偏差。现有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将增加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进而要求政府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企业在政府的环境政策管制之下,将改进环境有益技术,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强化环境有益技术进步排污强度降低技术效应形成的链式逻辑关系。那么,这条逻辑链条是否存在?各个环节向前传导的力度有多大?传导的时滞和持续时间有多长?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利用中国1985-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逻辑链条存在的理论预期得到数据支持,但实证研究中若以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真实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有偏差的结论。另外,从中国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环境政策对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调整适应期;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的滞后期,但受环境政策变化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环境有益技术

的改进可以迅速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作用持续年限较短且到后期作用相反。

二、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演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工业“三废”排放大幅增加,严重损害了生态和生活环境。为了遏止环境质量下降,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取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在政策压力下也不断改进环境有益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加配备污染治理设施,追加污染治理投资,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这些演变趋势可以进一步从具体数字得到说明。

首先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 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标m3/亿元降至2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图1反映了上述指标1985-2006年的演变趋势,前两类指标呈上升趋势,后两类指标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根据上述逻辑链条关系,构建以下三个回归方程:

其中,income为实际人均收入,policy为环境政策,tech为环境有益技术,pollinten为排污强度,所有变量均取(二)变量选取和计算

笔者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作为人均收入的变量,排污费征收额作为环境政策的变量,工业能耗强度作为环境有益技术的变量,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作为排污强度的变量。数据选取1985-2006年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实际人均收入变量(income)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取分类征收的排污费数据,所以选取排污费征收总额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中国环境年鉴》(1996年、2001年、2007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环境政策变量(policy)的数据。工业能耗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历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除以相应年份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85年=100)对工业总产值作调整。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各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除以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数据与排污费数据来源相同。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变量均属于时间序列变量,所以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变量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应选取含(无)漂移项、含(无)趋势项,最大滞后阶数设定为6,按照SIC准则选择滞后阶数,采用Mackinnon临界值作为判别标准。如果ADF检验的t统计值小于某一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拒绝存在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表明被检序列在该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lnincome、lnpolicy、lntech、lnpollinten等四个变量均为单整序列I(1)。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现有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环境政策改变,环境政策变化引起环境有益技术改变,环境有益技术变化引起排污强度改变,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证实。表2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人均收入与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等三组变量之间均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人均收入是环境政策的Granger原因,环境政策是环境有益技术的Granger原因,环境有益技术是排污强度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都不成立。可见,上述逻辑链条关系得到数据支持。

(五)协整回归

由于所有变量均属于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考虑在lnpolicy与lnincome、lntech与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与lntech等三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尝试进行OLS回归。同时,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采用EG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回归的残差序列均属于平稳序列,因此可将这些回归视为协整回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用EG协整检验方法与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相同,但是其t统计量不再服从DF分布,而是服从Engle-Granger分布,临界值应参照EG协整检验临界值表,而非DF分布临界值表。表3是协整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

表3显示,从收入增长与环境政策的关系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排污费征收额将增加0.73%;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排污费征收额年均将增长6%。从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的关系来看,排污费每增加1%,工业能耗强度将下降0.6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排污费年均增长6%计算,排污费增加将导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从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的关系来看,工业能耗强度每下降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将下降0.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和工业能耗强度下降两个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推算,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将下降3.3%。总之,从边际传导力度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带动排污费征收额增加0.73%,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其将带动排污费年均增长6%,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下降3.3%。

协整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确实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有益技术改进排污强度降低的链式逻辑关系。不过,由于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劲度在经过环境政策和环境有益技术两个环节的放小作用之后,1%的增长只能使排污强度下降0.4%,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实际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将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的结论存在偏差。

(六)脉冲响应分析

虽然协整分析可以揭示lnincome与lnpolicy、lnpolicy与lntech以及lntech与lnpollinten等三组变量之间在长期内的一种均衡关系,但并不能揭示它们之间前后传导的时滞长短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要揭示它们之间动态的传导关系可以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将各组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构建3个无约束的VAR(2)模型。由于本文着重关注居民收入如何影响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如何影响环境有益技术以及环境有益技术如何影响排污强度的变化等三个传导环节,所以仅选取lnpolicy对lnincome、lntech对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对lntech等三幅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进行分析(见图2)。从lnpolicy对lnincome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正向响应,第2期到第6期响应增强,第6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响应趋稳,这表明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随后有4年的适应调整期,此后才趋于稳定。从lntech对lnpolicy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滞后期,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持续增强,在前10期内没有衰减迹象,这表明环境政策的实施对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将长期发挥作用。再从lnpollinten对lntech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排污强度对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会立即作出负向响应,不存在时滞,而且在第2期负向响应幅度迅速达到最大,第3期到第4期衰减,第4期衰减为0,此后又作出正向响应,第4期到第7期正向响应逐步走高,第7期后响应趋稳,表明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以迅速产生降低排污强度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持续期较短,前3年可以发挥作用,但3年后就不再具有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相反排污强度会小幅反弹,这表明环境有益技术必需连续不断地进步,才能持续地降低排污强度。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静态分析来看,对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排污费、工业能耗强度、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等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协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以及排污强度之间确实存在逻辑链条关系。居民收入增加,会促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政策强化,可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不过,由于中间两个环节起放小作用,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居民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使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出现偏差。

从动态分析来看,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分析显示,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适应过渡期;环境政策变化对环境有益技术的影响也有1年滞后期,但此后将产生持久且持续加强的负向影响;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立即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时限较短,而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

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政策启示有:(1)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可以适时加强环境政策,适当缩短环境政策跟随居民收入变化的适应调整期。(2)由于环境有益技术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持续期限较短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所以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不可以一劳永逸,必需持续不断地推进。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准,推动企业努力改进环境有益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激励企业积极自主地创新环境有益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5]Grossman, G. M. and Kru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914.

[2][6]Copeland,B.R.and Taylor,M.S.,2003, “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9823.

[3]曲如晓,马建平.中国工业制品出口贸易与环境目标的相容性评估――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4][7]Grether, J. M., Mathys, N. A. and Melo, J. D., 2007,“Trade, 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What is Behind the Fall in World-Wide SO2 Emissions 1990-2000?”, CEPR Discussion Paper 6522.

[7]Dasgupta, S., Mody, A., Roly, S.and Wheeler, D.,199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No. 1448, Policy ResearchDepartment, World Bank.

[8]Cole, M. A. and Elliott, R. J. R., 2002, “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 Lo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46(2003), pp. 363-383.

On the Chain-shaped Relationship among

Income Growth, Enviro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al Technique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Ma Jianping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10)

近年来,*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从最贫困的行政村、最贫困的自然寨、最贫困的群众改起,从群众最需要最关注的串户路、垃圾污水处理、室内环境、庭院硬化等改起,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压实工作责任、规范项目实施等有力措施,狠抓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废弃资源再利用、串户路和庭院硬化、拆危除杂及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全区*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寨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短板有待进一步补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卫生厕所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尤其是*个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边远村寨还不同程度存在通讯基础设施滞后、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给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当前融资政策收紧、税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筹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压力加大,导致通组路、串户路、“三改三化”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二)多规合一有待进一步衔接。

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到位,功能设计和项目实施因地制宜不够,村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未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思路,造成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不突出、设施闲置或运营不充分等问题,“千村一面”导致乡村特色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环境卫生整治有待进一步推进。

由于缺少冲洗厕所的水,部分村公厕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建在室内的农户私厕则基本闲置。村庄绿化全面推进缺乏有效措施,大部分群众存在重视硬化、轻视绿化的思想,村落和房屋整体品味较低。

垃圾箱、垃圾斗、清运车、中转站等设施配置标准和规模无法满足垃圾分类处置需要,运行费用保障不足,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有待加强。“一组三员”履职不充分、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村寨日常保洁不到位,生活、养殖污水横流,亟待建立和完善长效治理措施。

(四)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部门多,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推进工作。但*区目前普遍存在部门人员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容易导致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到位、对接沟通不顺畅、业务指导不细致等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后,更需要有关部门、平台公司、镇(乡)、村(居)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精细、精准程度。

(五)群众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培育。

村规民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利用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一些农户卫生习惯落后,室内物品摆放不整齐,室内外环境卫生脏、乱、差,培养群众文明生活习惯的任务艰巨。

部分村民素质不高,对改造好的景观和设施维护意识不强,使用不当甚至随意损毁,给乡村基础设施的后期运营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经验和成效缺乏系统的总结、提炼和丰富,难以激发群众参与和支持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

以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为指导,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多规合一。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公共空间及庭院整治、农房风貌提升、村庄绿化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编制。通过学习借鉴、技能培训、对外引进等方式,加快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的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培育和引进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和技术管理人才。

(二)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及其他各类涉农资金,加大融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公共设施运营管护经费,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良好格局,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显现。

(三)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工作。

整合技术力量,加强指导,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卫生健康厕所建设、串户路和庭院硬化、老旧房屋整治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小康菜园”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村级公厕及农户私厕改造工作,配套完善“两池一洗”(化粪池、便池和冲洗设备)及排污设施。

在改造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风俗习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宣传推广青林乡田坝村二组人居环境整治经验,秉持“用心越多、花钱越少”的理念,鼓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最少的资金、最本土的材料,打造出最具内涵的村庄院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小型工程项目,组织当地工匠组成小工程队进行施工,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四)加强部门联动。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主动与责任单位及乡镇对接协调,各责任单位加强配合,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同时进一步做好底数排查、措施细化、效果分析等工作,总结提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五)培育群众主体意识。

同步推进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相关的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软硬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牢基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组干部、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教育村民转变生活习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

深入开展“三新一清洁”行动,大力推进清洁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坚持“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原则,建立完善引导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村民自治。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11)

一、引言

近20年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相关理论研究中,通常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成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1]在构建环境效应分解数学模型时,将总产出的变化称为规模效应,污染品所占比重的变化称为结构效应,排污强度(单位产出排污量)的变化称为技术效应。[2][3][4]在相关实证研究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大小通常通过计量分析模型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资本劳动比率和人均收入等解释变量的系数来度量[5][6][7][8][9]。其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的变化直接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规模效应;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直接体现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将直接引起其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结构效应。然而,人均收入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环境有益技术发生改变,人均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排污强度改变,其传导机理、传导力度、传导时滞以及传导的持续性方面在理论上并不清晰,因此利用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或有偏差。现有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将增加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进而要求政府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企业在政府的环境政策管制之下,将改进环境有益技术,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强化环境有益技术进步排污强度降低技术效应形成的链式逻辑关系。那么,这条逻辑链条是否存在?各个环节向前传导的力度有多大?传导的时滞和持续时间有多长?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利用中国1985-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逻辑链条存在的理论预期得到数据支持,但实证研究中若以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真实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有偏差的结论。另外,从中国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环境政策对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调整适应期;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的滞后期,但受环境政策变化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环境有益技术

的改进可以迅速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作用持续年限较短且到后期作用相反。

二、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演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工业“三废”排放大幅增加,严重损害了生态和生活环境。为了遏止环境质量下降,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取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在政策压力下也不断改进环境有益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加配备污染治理设施,追加污染治理投资,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这些演变趋势可以进一步从具体数字得到说明。

 

首先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 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标m3/亿元降至2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图1反映了上述指标1985-2006年的演变趋势,前两类指标呈上升趋势,后两类指标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根据上述逻辑链条关系,构建以下三个回归方程:

其中,income为实际人均收入,policy为环境政策,tech为环境有益技术,pollinten为排污强度,所有变量均取(二)变量选取和计算

笔者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作为人均收入的变量,排污费征收额作为环境政策的变量,工业能耗强度作为环境有益技术的变量,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作为排污强度的变量。数据选取1985-2006年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实际人均收入变量(income)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取分类征收的排污费数据,所以选取排污费征收总额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中国环境年鉴》(1996年、2001年、2007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环境政策变量(policy)的数据。工业能耗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历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除以相应年份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85年=100)对工业总产值作调整。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各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除以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数据与排污费数据来源相同。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变量均属于时间序列变量,所以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变量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应选取含(无)漂移项、含(无)趋势项,最大滞后阶数设定为6,按照sic准则选择滞后阶数,采用mackinnon临界值作为判别标准。如果adf检验的t统计值小于某一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拒绝存在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表明被检序列在该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lnincome、lnpolicy、lntech、lnpollinten等四个变量均为单整序列i(1)。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现有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环境政策改变,环境政策变化引起环境有益技术改变,环境有益技术变化引起排污强度改变,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证实。表2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人均收入与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等三组变量之间均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人均收入是环境政策的granger原因,环境政策是环境有益技术的granger原因,环境有益技术是排污强度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都不成立。可见,上述逻辑链条关系得到数据支持。

(五)协整回归

由于所有变量均属于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考虑在lnpolicy与lnincome、lntech与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与lntech等三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尝试进行ols回归。同时,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采用eg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回归的残差序列均属于平稳序列,因此可将这些回归视为协整回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用eg协整检验方法与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相同,但是其t统计量不再服从df分布,而是服从engle-granger分布,临界值应参照eg协整检验临界值表,而非df分布临界值表。表3是协整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

表3显示,从收入增长与环境政策的关系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排污费征收额将增加0.73%;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排污费征收额年均将增长6%。从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的关系来看,排污费每增加1%,工业能耗强度将下降0.6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排污费年均增长6%计算,排污费增加将导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从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的关系来看,工业能耗强度每下降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将下降0.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和工业能耗强度下降两个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推算,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将下降3.3%。总之,从边际传导力度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带动排污费征收额增加0.73%,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其将带动排污费年均增长6%,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下降3.3%。

协整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确实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有益技术改进排污强度降低的链式逻辑关系。不过,由于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劲度在经过环境政策和环境有益技术两个环节的放小作用之后,1%的增长只能使排污强度下降0.4%,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实际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将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的结论存在偏差。

(六)脉冲响应分析

虽然协整分析可以揭示lnincome与lnpolicy、lnpolicy与lntech以及lntech与lnpollinten等三组变量之间在长期内的一种均衡关系,但并不能揭示它们之间前后传导的时滞长短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要揭示它们之间动态的传导关系可以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将各组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构建3个无约束的var(2)模型。由于本文着重关注居民收入如何影响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如何影响环境有益技术以及环境有益技术如何影响排污强度的变化等三个传导环节,所以仅选取lnpolicy对lnincome、lntech对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对lntech等三幅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进行分析(见图2)。从lnpolicy对lnincome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正向响应,第2期到第6期响应增强,第6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响应趋稳,这表明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随后有4年的适应调整期,此后才趋于稳定。从lntech对lnpolicy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滞后期,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持续增强,在前10期内没有衰减迹象,这表明环境政策的实施对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将长期发挥作用。再从lnpollinten对lntech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排污强度对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会立即作出负向响应,不存在时滞,而且在第2期负向响应幅度迅速达到最大,第3期到第4期衰减,第4期衰减为0,此后又作出正向响应,第4期到第7期正向响应逐步走高,第7期后响应趋稳,表明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以迅速产生降低排污强度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持续期较短,前3年可以发挥作用,但3年后就不再具有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相反排污强度会小幅反弹,这表明环境有益技术必需连续不断地进步,才能持续地降低排污强度。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静态分析来看,对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排污费、工业能耗强度、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等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协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以及排污强度之间确实存在逻辑链条关系。居民收入增加,会促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政策强化,可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不过,由于中间两个环节起放小作用,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居民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使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出现偏差。

从动态分析来看,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分析显示,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适应过渡期;环境政策变化对环境有益技术的影响也有1年滞后期,但此后将产生持久且持续加强的负向影响;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立即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时限较短,而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

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政策启示有:(1)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可以适时加强环境政策,适当缩短环境政策跟随居民收入变化的适应调整期。(2)由于环境有益技术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持续期限较短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所以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不可以一劳永逸,必需持续不断地推进。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准,推动企业努力改进环境有益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激励企业积极自主地创新环境有益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5]grossman, g. m. and kru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914.

[2][6]copeland,b.r.and taylor,m.s.,2003, “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9823.

[3]曲如晓,马建平.中国工业制品出口贸易与环境目标的相容性评估——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4][7]grether, j. m., mathys, n. a. and melo, j. d., 2007,“trade, 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what is behind the fall in world-wide so2 emissions 1990-2000?”, cepr discussion paper 6522.

[7]dasgupta, s., mody, a., roly, s.and wheeler, d.,199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no. 1448, policy researchdepartment, world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