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6:07:22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1)

1.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般是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有效方式设计和规划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教学设计主要介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之间。通过教学设计与定位,有助于教师、学生充分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规划设计,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当下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科性和非规范化的缺失倾向,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正常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和规范化比较缺失

按照当下教学设计模式、最新理论与教学发展趋势,以及过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国内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需要,人为地对小学科教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中包含板书设计、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等,要具体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但是设计全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科学性

教学设计时,各个要素表述不够清楚,一些知识点、概念混乱、模糊不清,如: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教材准备与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在部分要素具体表述的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表述时,容易出现实习作业、谈话法、讲授法等各种不全面、不充分的方式[1]。

2.2随意性

虽然科学教学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作为重要环节,但是在教材分析与学习分析时,教学作用和内容并不明确。一般表现为:教材分析变成教学背景的分析,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置于教学难点前、教学目标制定后,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3.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学科化与规范化的策略

3.1引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

3.1.1动物植物在科学教学的作用

教师概述科学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以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问题包括:(1)小学科学中动植物分类与属性。(2)小学科学中大气的来源和去向分别是什么?(3)小学科学中有用气体与污染气体取向与来源。(4)为什么大气中各种气体含量多年来基本不变,各种气体之间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再进行解答,获取问题的答案。

3.1.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出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以增进他们对水循环途径的认识。随后进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目的:观察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哪个部位散失水分。实验步骤:从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分别选一盆植物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植物作为实验组;先用透明塑料将另一盆植物的叶子罩住,然后将两盆植物分别放到阳光下,以便能较快地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两组装置中出现的现象,经过讨论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结论。

3.2重视小学教学的设计实践性

具有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教学活动开展与教学环节完整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能否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能否体现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能否掌握会学与学会两个概念。只有教学设计中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重视教学批判与反思,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中学与教双边互动,进而从学生学习状态、交往思维、情感状态与交往思维等了解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真正认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方式与教学内涵,确保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2]。目前国内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陷入理论性过强、去专业化与非规范性等困境,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学设计者过于重视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加之部分教学设计者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导致小学科学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发现一些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弥补。因此,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给小学科学教学创造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中。例如: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案例与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研习、见习、实习教学实训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倾向小学生的心理,把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比较弱容易理解的知识。只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掌握各种知识,全方面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方式,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4.结语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教学设计的考虑要涉及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小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解感受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奥秘,同时真正理解科学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起小学生关心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2)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任务不再是片面完成知识传授,而是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整合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且探究了优化科学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评价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念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个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简单,且该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网络专题以及教具等,教学设计时更是要遵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优化科学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它对课堂具有导向性、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较为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而忽视教学目标的“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下面简称“三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性决定,“三性”不仅不能忽视,且要将“三性”与“导向性”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面发展。教学目标不具有“控制性”,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具有控制性,必定会使课堂教学组织陷入无序的状况中;教学目标不具有“激励性”,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目标不具有“评价性”,不利于验证学生掌握情况,把握课堂教学情况。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目标设置一般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分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知具有生命物体的特征,掌握识别生物的标准。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优化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还应该有控制目标、激励目标以及评价目标。

控制目标:把握课堂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和节奏感,避免课程探究杂乱无序。

激励目标:肯定学生的行为,表扬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评价目标:课堂整体基调教师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于知识与教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对比两个教学目标后发现,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突出学科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兴趣高涨,整个课堂井然有序、生动有趣,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2.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学科具有直观性、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探究活动”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力求具有生活性,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笔者较多的是采用展示丰富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层面开展科学探究等方式进行。

多维展示教学内容:教材设计的内容非常有限,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施教,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内容零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网络图片和实物教具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三年级上册)时,笔者将课前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许多植物图片,在视觉上先给予学生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科教片的一段或者一部分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明白植物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植物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实地观察,整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会促使学生养成分析、概括、观察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创设生活情境模式: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课堂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更热爱生活。如,教学《常见的材料》(三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日常运用的实物拿到课堂上,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成员,将自己小组的实物进行简单的讲述,而且要指出该物体的材料。对于有异议的实物,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探究,让学生明确事物的性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思维得到发展。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完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三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移到学校的操场上,将学生分为任务不同的几个小组: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植物、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动物,而且要求各个小组对发现的生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的成果汇报一下。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放任,而是要及时引导,促使探究活动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3.优化作业评价

小学科学的作业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课程有许多不同,典型的特点就是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更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优化作业评价,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肯定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且这个问题需要运用课堂教学知识加以解决,但又不能够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这样以来学生作业的过程,就是自身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作业评价,促使课堂教学设计得到优化,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思维个性,保护学生的闪光点,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设计要多元化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使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教学仅仅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新课标呼唤优质教学,优质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

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旨在适度负担的前提下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但是对非认知目标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过程要科学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让学生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化学用语。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一般认为,按时间顺序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定的三个部分。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是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就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对高中生来说是新鲜而神奇的课程,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同学们探究学习。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习题和作业,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打好基础;此外还要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以解题指导,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因此,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教学方法比较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等等。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法教学中实验问题要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4)

小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引入教学实验,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科学实验众多,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首先要考量教材学习内容,科学实验要紧紧扣住教材学习内容。其次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设计,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广泛,而且不同年龄其兴趣价值取向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探知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

在教学《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时,教师设计校园观察实验:在校园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根据观察对比,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跟随教师到校园中展开观察,学生参与兴趣很高,寻找、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显得非常紧凑,实验秩序保持良好。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这样总结:我观察了冬青和两种植物,其相同点是:两种植物形体都不算高大,都能够长叶开花。不同点是:冬青是木本植物,则属于草本植物;冬青一年四季常青,到冬天枝叶枯萎;开放鲜艳,花朵较大,而冬青也开花,但都是小碎花,不够鲜艳。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实验情况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获得的成果。

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展开实地观察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实地观察并做出详细观察记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作用。

二、规范操作,确保学生实验安全

在学习《家乡的水资源》时,教师设计科学实验:到学校附近采集一部分污水,或者是到工厂附近采集水源样品,再准备一些小活鱼、活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将活鱼、活虾放入污水中,看这些鱼虾有什么反应,将相关实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实验材料准备时,教师特别强调:采集污水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几个同学一起,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独自去采集。实验开始时,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师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采集一些污水水样,因为涉及安全问题,教师特意给出规范说明,并且加以特别强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野外水源情况复杂,学生年龄尚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教师给出硬性规定规范操作,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科学分工,提升学生实验品质

在教学《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时,教师设计一个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实际观察生活现象,参与家庭劳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将问题集中整合,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教师特别提醒学习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尽量关注更多方面。这个实验操作属于分散行动,学生自由度很高,但分工明确之后,学生重点关注一筛龇矫妫提出的问题也带有典型性。小组集合成员问题,组织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形成问题集锦,提交到班级中,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操作情况,再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形成重要学习资源。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各级党校只有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落脚点在教学,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设计环节的科学化。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针对不同的班次和培训对象对培训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党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孜孜探索的问题。

一、党校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对教学设计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加涅给教学设计定义为:“设计某个教学系统的过程尽管在大小和范围上有差异,但在所有课程水平上都有共同特征。我们把这种较小系统的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因其重点是教学本身,而不是整个教学系统。”李定仁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在系统科学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结合党校的教学实际,党校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系统方法在干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二、党校教学设计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办学规律和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的科学规律出发,把对教学问题的确定、分析,对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试行乃至评价和修改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和程序都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摆脱了纯经验主义,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使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教学设计的根本思想就在于促进每一个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而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正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培养目标,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决策。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完成这个培养目标,不仅在量上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更要在质上提高培训成效。培训只有与干部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提高针对性;培训也只有遵照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的办学规律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才能提高实效性。因此,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干部培训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应对市场化竞争,增强办学吸引力的需要

当前,大连的干部教育培训是多元化的培训格局,培训的主体既有党校、行政学院,也有三所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还有各个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必然要求党校面对其它培训机构的竞争,必须在培训的成效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办学的吸引力。科学化的教学设计是提升培训成效的首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安排,虽然也有教学设计的成分,然而这种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教学管理者在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有关原理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的科学性。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系统而科学地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员对象等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这样,可以使教学不仅有效果,而且更富有吸引力。

三、党校教学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题设计方面

一是“大而空”的专题设计。体现在常常把中国特色理论的相关基本问题(如道路、体系、制度等)直接作为研究专题,这种专题设计不仅问题导向不突出,而且学科定位不明显,要求的学科跨度大,许多学科都能讲,但讲课质量也不太好。

二是“因人设课”。体现在为了帮助教师完成基本工作量,同时也为了锻炼教师,各个教研部门有什么教师就排什么课,会讲什么专题就开设什么题目,造成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激励竞争机制不足,授课质量提升缓慢。

三是“喜新厌旧”的专题安排。体现在党校往往根据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设置专题,专题变换较快,教师疲于奔命,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术积累。

(二)设计流程方面

一是需求调研不充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提出“党校教学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目前,各级党校在教学设计中也都自觉不自觉地把需求调研作为一项工作来做,但还没有形成制度,调研的范围也大都在组织层面和岗位层面,学员个体的需求兼顾得不够。而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学员,这种没有从学员需求角度出发的设计必然影响设计的科学性。

二是缺乏对教学设计专家论证的制度化规定。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科学化设计离不开学科专家的论证和指导。随着培训的专门化和分类化,细分领域和岗位的专业培训设计必须有学科专家的参与和论证才能提高其科学性。然而,由于邀请专家参与设计不仅繁琐而且费时费力费钱,各级党校在教学设计的专家论证上还比较随意,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

三是框架设计上缺乏“一班一策”。体现在各班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只要学制相同,各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就基本相同,即“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差别性和针对性不明显。因班设课、因对象设课的做法不够突出。

四是忽视实施反馈环节的评价作用。教学实施反馈不仅是检验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实践环节,而且对以后教学设计的改进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目前,这一环节比较薄弱,体现在忽视学员对整体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价,也忽视了对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价反馈。

五是缺少教学设计的系统协作意识。党校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了需求调研、框架设计、咨询论证、实施反馈等四个环节。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这些环节应该是一个整体系统,各环节间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的。但在实践中,各个环节经常被割裂开来,从而影响了整体设计效果。

四、党校教学设计科学化的思路

(一)创新党校教学设计的理念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如果教学设计的理念科学,教学方向对了,那么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当前创新党校教学设计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党校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性教育作为主课,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因需设课,充分发挥专家的学科优势及专长,增强教学设计的学理性和专业性,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1.问题设计理论的内涵及模型

根据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可将学习活动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建构类活动,是指对知识点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语义编码的操作外显化,是指为获取目标知识的意义;另一类是能力生成类活动,是指为训练学生对目标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主要有项目、问题等形式。

问题作为能力生成类活动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对于教学具有核心价值:既可以用于学员论坛、案例分析、研讨交流,还可以用于能力生成训练、思维训练。无论是用于哪种目的,教学的关键在于拥有好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设计研究中,也可明显地看到问题的重要性。如:加涅认为高级规则“是简单规则的复杂组合,通常创造这些较复杂的规则或‘高级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或一类实际问题的”。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中规则和原理的“使用”和“发现”都离不开问题,同样的,要想达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思维技能,也必然离不开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型,是一个倒漏斗式螺旋模型,围绕着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不断螺旋上升,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随着漏斗往底部的不断延伸,漏斗的体积也在不断缩小。这意味着在同样内容的培训活动中,通过调研反馈过来的问题不断得以解决,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逐渐减少。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需求满足的解决过程。通过这种倒漏斗式螺旋运动过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意图得以体现,教学成效得以保证。

2.增强教学设计的学理性和专业性,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学习目的在于运用。共产党办党校,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党培训干部。党校教育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党校教育的重点是着眼于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党校的学员都是实际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他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他们到党校来学习,都是带着问题来的,希望党校能够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党校教育的特殊定位和党校教育的特殊对象,就决定了党校教学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党校的教学设计要突出问题导向。

在这些问题中一个是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问题,就是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如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实践问题和干部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就是领导干部在围绕党和国家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要以这些问题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坚持按需设课、择优授课。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把一些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的战略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而且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专题安排相对固定化,让老师从传统的“游击战”变“阵地战”。安排教师围绕专题从学科角度进行精心备课,长期积累下来,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专题的学理性和专业性,增强教学成效。

(二)优化党校教学设计流程

衡量教学设计科学化与否的标准,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学规律,是否能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成效,达到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结合党校教学设计的内涵,党校教学设计至少应该包括需求调研、框架设计、咨询论证、实施反馈四个环节(如图2所示)。这些环节的科学运作是党校教学设计科学化的有力保证。

从设计科学性的角度看,这四个环节应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实施“设计循环”的意义不仅在于培训对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尽可能地避免教学设计与培训对象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更在于整个教学设计始终置于专家的指导和来自教学实践的检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从“教学设计流程”图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它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其中需求调研是基础,框架设计是关键,咨询论证是保障,实施反馈是检验。

1.需求调研:教学设计科学化的基础环节

从“教学设计流程”图可以看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培训需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教学设计必须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只有做到按需培训,培训对象才能满意,培训成效也才能获得认可。

干部培训需求是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组织需求是培训的灵魂,属于宏观层面的培训需求,它是指组织为了完成其目标和任务,对干部培训提出的具有方向性与宏观性的需求。岗位需求是培训的目标,属于中观层面的培训需求,它是指单位或部门为了干部能更好地做好岗位工作,提出的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培训需求。干部个人需求是培训的落脚点,属于微观层面的培训需求,它是指干部根据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的实际,对教育培训提出的具体而明确的培训需求。如希望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达到增长哪些知识、解决哪些困惑和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等。

在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中,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从“培训三需求融合”图可以看出,培训的最优效果是把三方需求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只强调某一需求,忽视其它需求,或只是需求的部分融合。通过训前三方需求调研,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培训要求,为后期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打下良好基础。

2.框架设计:教学设计科学化的关键环节

设计的方向和调研需求明确以后,在具体的框架设计中,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根据不同的班次、学制和培训对象,把需求调研中了解到的不同问题汇总后,从问题分析解决的角度,根据相关的学科归属科学设置培训目标、单元模块和讲授专题,精心选择授课教师,并安排符合不同专题内容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使各班的框架设计尽量做到“一班一策”,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3.咨询论证:教学设计科学化的保障环节

教学设计框架制订完成后,为尽可能提高其科学化程度,应积极主动征求专家和培训对象的意见,力求客观,避免一家之言。

(1)咨询专家意见

首先,党校应成立教学设计专家咨询组,明确专家组的组成、专家数量、人员结构及基本要求、职责与任务、管理要求及相应报酬等。其次,做好教学设计的专家咨询工作。将初拟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计划编制的背景、时间学制、培训对象、培训目标、专题内容、授课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等具体事项,以书面形式征求专家意见与建议。

(2)征求学员及单位意见

建立广泛征求学员意见的制度,一是开展个别访谈或集体座谈的方法征求拟参训学员对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二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广大拟参训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三是通过书面形式,征求学员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及学员单位领导的意见。

4.实施反馈:教学设计科学化的检验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校教学设计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科学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进行评估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学员座谈的形式来了解。评估培训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情况,主要由学员分别通过对培训项目的总体安排、培训时间安排、专题内容总体设置、培训方式方法、学员考核、教学组织管理等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对培训教师授课水平进行评估,主要由学员分别通过对专题教师授课内容有效性与针对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学员互动及授课效果等进行质量评估。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教学设计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以及教学设计是否真实反映党校教学规律。

(2)对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估

这可以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进行评估。一是反应层评估。主要是对受训者表面效果的评估,包括对参训人员的情绪、兴趣、注意力的观察等评估。二是学习层评估。主要是测评参训人员对知识、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的综合掌握程度,包括笔试、工作模拟等办法。三是行为层评估。主要是评估学员通过培训后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程度。四是结果层评估。主要是确定培训对于组织的价值,如培训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某项培训是否有价值、培训的成果与培训的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等。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科学化的党校教学设计是否能大幅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总之,通过训后需求调研,也就是训后的教学实施反馈环节,不仅可以检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前期教学设计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6)

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等院校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艺术设计教学也符合这样的主题。要使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符合这样的主题就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且教学的模式要针对设计师社会效应的反馈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学更科学化。它的教学体系如何、教学思想如何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它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如何间接地影响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一个科学化的教学机制、较高的教学水平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使它更加符合新的社会环境,更加合理、健康、良性地发展,是广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建立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实现科学化的基础

要保证教学目的顺利完成与达到,就必须建立符合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笔者认为科学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的教学体系应该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建立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系,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总结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并对这一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因而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个体系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可以明确教学的职责,能够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如果没有这个体系,我们的工作状态就如瞎子摸象,各摸各的,因此,科学的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是众多学科当中的一员,因此它的教学体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它的教学体系的普遍性是在整个高校这个大环境下与生俱来的,而它的特殊性也很多。就目前专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情况已经显示了这门专业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而且这种发展也融合了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学科内容。在现时期艺术设计日趋发展成熟,其教学不再仅仅单层面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特长,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因此教学体系也应随之演化。科学的教学体系确立了教学工作的目标,保证了教学工作中教业、学业双方都能达到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二)科学化的教学机制是实现科学化的保证

科学的教学体系的设置只是立起了一个框架,还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机制以实现这个体系的运转。实现科学地教学,一方面要遵循这一专业领域的客观规律,制订符合实际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执行教学计划,使艺术设计这一门专业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必需的,应认真执行这些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科学开拓教学思路

(一)教学思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在艺术设计发展的初期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逐步开放与物质相对匮乏,所以,最初的艺术设计教学思路也是基于这种社会状况而着重强调功能的使用及艺术的单纯堆砌之上,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的体现,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设计,而教学内容多由其他艺术学科衍生而来。这一时期的教学思路是片面的,局限的。

当社会经济有了发展,艺术设计也逐步发展,开始面对社会大众,关注艺术与人文文脉传承的特性。教学思路开始从简单的艺术堆砌发展到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层面的问题,开始体现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学思路的特性。这一时期的教学思路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设计师,行业也从政府行为逐渐归属到公众生活的设计。

在行业服务对象扩大化这一前提下,艺术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为突出。艺术设计的教学思路开始导向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模式,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步强调功能与技术、生态与绿色的设计要求。这一时期教学思路由单一的课堂教学逐步向社会教学发展。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

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根本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学习,以真思维,以真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认为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就是在教师的作用下消极被动地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把学生本身灵活的创造性给磨灭了。新的教学思路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传统的教学思路中,学生没有自主思维能力,是教师给予式的思维,是他人式假思维。我们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思路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思路中,学生的实践更无从谈起,只是简单地完成课堂作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当中,让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以理论—实践—理论为基本模式,进行知识强化、应用与提升,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实际产生的社会项目,大力提倡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实际产生的社会项目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就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个学校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制订各种有效的教学计划,并采用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使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外国语教学成为国家各行各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俄语翻译人才。在新的发展时期,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经验,应该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使翻译教学为国家发展服务。本文侧重研究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一、重视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中,俄语专业翻译方向将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与学生的程度和能力有机结合,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调查研究,采用最佳方案,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1.基于“教”的教学过程设计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因此,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在传统的“以教为主”及“教师主宰课堂”的基础上,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基于“教”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一是传递教授的教学模式,例如:俄语语法的教学,教师把俄语语法的规则,由浅入深、条理明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语法知识,准确、清晰地应用在翻译实践中;二是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期论文的写作、学年论文的写作、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习和研究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书面翻译实践的教学模式,例如:开展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翻译,提高学生书面翻译的综合能力;四是听与说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幻灯、投影等各种现代的教学资源,着重解决学生听与说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听译和语言的掌握能力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增加了俄语翻译教学方法的多样样,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2.基于“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强调开展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各种活动。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在必要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之外,教师还尽量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提出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积极探索俄语知识、锻炼翻译实践能力、提高翻译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评价,使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更加科学和完善。俄语翻译教学中“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强调三个经常,即:经常开展简便易行的情景对话练习,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经常带领学生观看俄语电影电视,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经常举办俄罗斯历史、文化、风俗、艺术和经济方面的讲座,要求学生写出观感,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俄语翻译教学活动中不断拓展的基于“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充分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重视教学课程设计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课程设计,在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考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制定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基础。

1.对于学生的分析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注重分析学生的综合特征,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首先,俄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接受快、反应快、思维敏捷,因此,根据年龄特点制定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否有浓厚兴趣,对俄罗斯语言是否有学习热情,尤其是对翻译专业是否肯于钻研,都是教学课程设计的参考之一。再次,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要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方面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教学起点是俄罗斯语言文学入门的初级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才能够逐步增加俄语翻译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掌握俄语翻译技巧的一个方面,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具有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文化的表达、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分析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注重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结合在俄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科学、全面地安排俄语语言文学的知识点与俄罗斯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知识面的有机结合,以重点教学内容与辅助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把俄罗斯语言的字、词、句、俄语语法、俄语听力训练、俄语口语训练、俄罗斯文学阅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地理、俄罗斯社会经济概况以及更广泛的综合知识,科学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内容的分析还按学生的接受能力,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计划,使学生在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俄罗斯语言、俄罗斯文学的历史脉络,基本了解俄罗斯文化,并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的俄罗斯语言文化知识,开展相应的翻译工作,使学生成长为有国际交流能力的知识青年。

3.教学目标的分析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强调教学目标在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教学目标出发,按照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最终结果,进行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细分,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结果,这对“教”与“学”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的目标达到一致。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如在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中,从句子的读写,到语意的掌握,又到语法现象的分析应用,再到准确的翻译解读,学生能够实现这样一个从低起点到高水平的大跨度飞跃,是在分析教学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实现不同目标,最终实现全部教学目标的结果。

三、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来策划和设计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1.教学策略的选择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策略的选择,注重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媒体资源,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翻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初级水平的教学策略选择,会采用教师领读解释教学内容,学生跟读组织恰当汉语标注语意,教师再纠正的教学形式;水平有所提高之后,会采用多人进行俄语交谈,师生互动的情景对话,同时要求部分学生对交谈或对话内容进行翻译;具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后,可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俄罗斯语的电影或电视剧,之后翻译其中的经典对话;与来华的俄罗斯人直接进行语言对话,并做他们的简单日常翻译;在俄语语法教学时采用举例、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使语法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联系;俄罗斯文学史内容则采用汉语翻译对照原文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使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2.教学资源的选择

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注重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的选择使用。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资源的选择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要目的,并由教学环境和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基础俄语课、俄语视听说课等都可以选择多媒体语音教室,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线传输的声音信号清晰地听到准确的发音,而不会像在普通教室里一样受到各种杂音的干扰;关于俄罗斯文学史、口语听译、俄罗斯电影欣赏等课,都可以选择使用投影、幻灯片、DVD等教学工具,通过这些能够提供情景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唤起学生对其中人物、情景的想象,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现今的俄语翻译课,更可以选择网络媒体,通过教师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在多样内容中选择切合实际的进行学习。俄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学习,达到翻译教学效果的优化。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8)

(一)心理准备

语言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充满激情,语言也会从心而发。一个教态自然和内心丰富的教师,走进课堂满脸笑容,心中会有千言万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课堂语言提前构思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语言是承载思维碰撞的载体,所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实施部分

(一)导入语——要具有磁力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启发,挑起兴趣。我们科学课前2-3分钟,设计好情景,准备好素材,要从第一秒开始就抓住学生的魂。

(二)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将这些语言分为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1.提问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手段。提问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人吗?不,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局外人。我们的提问语应该尽可能的少。否则学生还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完成所有的过程。我们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看看,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尽可能的少,不要怕学生发现不了什么。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放手,再放手。我们只要将提问语准备好就可以了。

2.实验语:就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与科学道理有关的语言。那这些词语必须准确、全面、易懂。例如在《抵抗弯曲》中的结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其中的大大,可能大部分学生知道意思,但说不出准确科学用语,教师必须总结。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9)

(一)心理准备

语言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充满激情,语言也会从心而发。一个教态自然和内心丰富的教师,走进课堂满脸笑容,心中会有千言万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课堂语言提前构思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语言是承载思维碰撞的载体,所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实施部分。

(一)导入语

――要具有磁力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启发,挑起兴趣。我们科学课前2-3分钟,设计好情景,准备好素材,要从第一秒开始就抓住学生的魂。

(二)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将这些语言分为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1.提问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手段。提问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人吗?不,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局外人。我们的提问语应该尽可能的少。否则学生还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完成所有的过程。我们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看看,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尽可能的少,不要怕学生发现不了什么。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放手,再放手。我们只要将提问语准备好就可以了。

2.实验语:就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与科学道理有关的语言。那这些词语必须准确、全面、易懂。例如在《抵抗弯曲》中的结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其中的大大,可能大部分学生知道意思,但说不出准确科学用语,教师必须总结。

3.激励语:科学课中有些地方是很麻烦的,有些地方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做实验成功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还要大胆激励。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o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10)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教学方法设计最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它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传统的大学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以讲解灌输式教学为主,在结构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优化系统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重质量、高效率的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1  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简述

1.1  概述

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全面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的最佳效果的过程。

1.2  设计思路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系列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要设计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优劣,以反馈、修正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2  设计准备

2.1  分析和分类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一定的界定。对于大纲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原理和问题解决5种类型[1-2]。

2.1.1  事实 

指一些术语。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名医、名著、重要事件、学说历史沿革等。这些在“绪论”和各节“概述”中多见。

2.1.2  概念 

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这种事物属性的名词。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1.3  技能 

指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诊断内容。

2.1.4  原理 

指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辨证方法、诊治思路等。

2.1.5  问题解决 

指发现问题、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的程序与方法。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内容。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以上5方面不仅细化了知识点,也有助于捋顺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奠定基础。

2.2  确定教学目标

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级,由于这些词语说明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太笼统、太抽象,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采用具体的、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把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每节教学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层次[3-4]。

2.2.1  记忆 

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从特殊事实到复杂理论的大范围的材料回忆。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记住一些知识。

2.2.2  理解 

指对各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知识点,并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2.2.3  应用 

指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对规律、方法、概念及原理的应用。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疾病的诊治问题。

2.2.4  分析 

指将知识材料分解成为各个成分,进而理解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2.2.5  综合和评价 

指将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以及按特定目标判断知识材料价值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对有些观点进行评价并挖掘新知。

2.3  构建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

根据上述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两者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见图2。

二维层次模型展示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上所要达到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事实”的学习处在“记忆”的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的层次,“技能”的学习则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5-6]。

3  设计教学方法

3.1  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3.1.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图示讲授法和讲演法等;对于应用、分析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引导式讲解、分析法和应用法等;对于综合评价高级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选择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法等。

3.1.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描述性内容,选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分析讲解、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于规律性较强、发展成熟的内容,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而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示范模仿法等。

3.1.3  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以教材的“节”为单元,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每个“内容-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注重方法间的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2  具体的教学方法

3.2.1  课堂播放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及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提示法。教师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应密切配合。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二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3.2.2  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习者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答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7]。

3.2.3  启发式教学法 

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8]。

3.2.4  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探究目标,即授课的中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假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大胆地猜想,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验证,检验是否正确。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去粗取精,总结提高[9-10]。

3.2.5  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随着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扩大化,学生深入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逐渐减少。利用多媒体,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1]。

以上5方面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渗透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

4  进行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目前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随堂测试(如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如单元考试)和结课测试(如期末考试)3种形式。由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分类不够详尽,对学生学习的细节知识点要求不明确,所以,这些测试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测试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不能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评价参考。

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详尽、客观、规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判等级4个要素。其中的评价指标项目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要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权重和量化方法。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表和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意见等反馈信息),并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以此实施教学评价。然后收集这些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的效果,以便修改、更新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12]。

5  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双重属性。采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艰深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学生融会贯通,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8-256.

[2] 何宏耀.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242-244.

[3] anderson lw,krathwohl dr.taxonomy for lear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m].new york:longman,2001.38-62,63-92.

[4] krathwohl dr.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an overview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212-218.

[5] 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6] 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7] 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4(6):51-52.

[8] 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专辑):317-319.

[9] 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 2003,29(9):27-28.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11)

一、教学设计

1.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①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推测其可能的性质。②让学生观察实物。③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