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9 16:02:54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湿地公园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有的自然湿地进行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以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并且同时兼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示范功能。其整体规划蕴含了文化和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研、游玩、休憩的一块特殊保护区域。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试点),面积达到100万hm2以上。全国各类湿地公园更是不计其数,遍布我国31个省(区、市)。

但是由于湿地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认识还不够成熟,湿地科学理论不够完整,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相脱节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没有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园内本身的湿地自然景观不明显,如河、岛、浅滩等湿地地貌特征受季节性影响会缺失;湿地景观设计未考虑当地的文化元素,与当地的文化脱节;植物景观设计单调导致生物多样性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景观。本文以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相关内容,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帮助。

二、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1、湿地的分类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我们经常提到人工湿地是由一种非自然环境形成,即有人工修建或人工操作与控制的湿地。

2、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

(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

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1、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强调的是湿地公园中的各个元素统一,形成有机体系,相互促进性发展。它要求的是从各个点到各个面的完美系统性的体现,是系统中的元素,如点层次的植物群落点、动物栖息点、建筑小品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内涵,同时与整个系统性设计相融合。要求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节点,如大型功能性场地、湿地性水域、块状植物群落,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体现,同时与整个设计风格相统一。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能够使我们的主体更鲜明、设计目标更明显,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2、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是在尽量保护湿地公园景观不受城市发展的破坏和影响为基本原则,在考虑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关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主要由以下几点:(1)尊重自然,尊重原有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尽量利用原有的水系、乡土植物、保护当地的物种,从而从整体上,涵养水源、改善空气、增加湿度,使景观自然发展。(2)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观,能反映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自然生态的指标直接体现生态价值观。(3)我们要对湿地公园及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地表轨迹、景观变化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景观整体。在对湿地的植物配置上,首先要针对本地植物适宜生长的特点,所以首选是本地植物,同时还要适度的增加易于成活的新种类,以便于植物之间良好的搭配能对水体污染起到更好的效果。然后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有多样性,这样植物在视觉上才会有好的效果。

3、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对湿地公园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人们对景观的旅游性,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肩负的使命:(1)保护湿地公园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改善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提供就业,以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式来维护当地的景观环境。(3)为湿地公园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创造资金。(4)以保护型的旅游,宣传湿地公园的保护知识。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建立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使湿地公园景观更好的发展。

4、水体植物景观

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针对不同面积的水面,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水面较大处,应种植大而连续的植物,从而在量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同时这些植物在配置时要分清主次,体形、特点等要相似,不能给人以杂乱的感觉,要适宜远观。但如果水面面积较小时,则对植物的高度则有更高的要求,较小的水面不适宜远观,所以在近景的情况下,对于植物的要求,则需要种类少、个体矮些,这样就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协调感,同时还能映衬出水面镜面的感觉。

水体的深浅对植物的选择也不同,水深的地方,如果离岸还较远,面积分应选择有净水作用的植物,但在数量上要控制好,以免其生长过快而影响水体的质量。同时对于浅水的地方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观赏为主,所以可栽植挺水、漂浮类植物。

5、湿地公园陆生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中的岛屿并不少见,在岛屿植物的配置上要注意所栽种的陆生植物要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能,这样才能适当岛屿上水湿性强的特点,所以各种陆生植物在配置上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才能使岛屿上的植物群落和谐、优美。同时在植物的栽种上不能太单一,需要成群、成片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风景地貌特征来选择植物的种类,这样所形成的景观才会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形成景观的良好的群落结构。

五、结束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复杂、综合、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俊玲 刘芳宏:《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4期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2)

Abstract: the wetland ecosystem of mankin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Urban we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landscape unit nearly natural spac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combining with trees, flowers, and learn to learn ecology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s.

Keywords: ecological wetland landscape plant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它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2]。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开始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3]。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 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Wetlands)的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 年3 月12 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4]。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5]。天然湿地包括多种类型, 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 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公约一般将湿地分为三类: ①海洋/ 海岸湿地。分为12 类, 主要有: 浅海水域、河口、泻湖、盐湖、滩涂; ②内陆湿地。分为20 类, 主要有: 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冻土; ③人工湿地。分为10 类, 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地、盐池、污水处理池、水库。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6]。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7]。

1.3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9]。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直接影响湿地景观的质量。湿地植物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适应于半水半陆生境的特征。

2.1 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 进行湿地植被种植, 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 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 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 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 既经济又实用, 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 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 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 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 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 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 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 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 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10]。

2.2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 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11]。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 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 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 majalis)、紫萼(Hosta 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2.2.1 景观设计要点

在营造湿地植物群落时应该表现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群落营造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性及造景功能, 对植物的配置有整体的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在春夏秋冬具有不同的景观, 以丰富群落的美感, 提高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同时要根据城市湿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定,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来满足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的生态景观要求, 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 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 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12]。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13]。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 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每个城市湿地公园都应有其特色和个性, 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 结合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该区域的城市湿地公园, 发现、挖掘、选择该城市湿地公园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并通过设计进行强化, 进而营造有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的湿地景观, 形成美的意境景观[14]。

2.2.2 地被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地被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15]。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又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有多样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野生地被植物应该满足植株低矮、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公害、便于管理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目前在湿地公园中应用较多并且已初具规模的地被植物有芦苇、芦荻、芦竹、蒲苇、野茭白、香蒲、二月蓝、野菊、美女樱、白三叶、狗尾草等, 这些正处于良好状态的地被植物, 在湿地公园中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对这类地被植物应加以保护,使其组成相对固定的植被群落, 可以减少人为干涉所增加的养护成本。当然, 对于狗尾草这类繁衍较快, 易形成侵略的植物应注意控制其种植面积及其生长规模, 以防止其泛滥, 取其有利的一方。

我国地被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其野生资源适于大面积栽植, 自播能力强, 管理粗放, 抗性、适应性强, 养护成本低, 在园林中直接应用, 既能突出本地特色, 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丰富园林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对于野生地被植物的筛选, 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可以露地栽培; (2)植株高度低于1m; (3)覆盖力强, 生长迅速;(4)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5)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6) 便于管理, 无公害。如玉簪(Hos taplantaginea)、二月蓝、蒲公英、野菊、堇菜类(Violaspp.)、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 is )、点地梅类(Androsace spp.)等都是优良的野生地被植物,

3 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 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要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过程, 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 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 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 2 ]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 湿地与景观[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 3 ]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J ]. 人文地理, 2007 (5) : 124 - 127.

[ 4 ]周建东.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 11818 - 11821.

[ 5 ]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 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 J ].城市问题, 2005 (3) : 9 - 12.

[ 6 ]王凌,罗述金.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J ]. 中国园林, 2004 (3) : 39 - 41.

[ 7 ]周武忠. 园林美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8 ]李尚志. 水生植物造景[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 李湘萍等. 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分布和演替规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1)

[10]黄成才,杨芳.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26~29

[11] 李学伟. 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 包青青.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 花卉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3)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5)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6)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特点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公园项目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在城市公园中发展起来。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指在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具有湿地功能以及湿地性质。城市湿地公园不仅仅作为观赏休闲性质,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净化空气功能、除燥保湿功能等等。湿地公园同其他类型的公园相比,除了几个共同的有点以外,还具有其他性质的公园不具备的特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主要是利用城市中或者郊区中湿地性质发生退化的区域,通过相应的改造来恢复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公园里还存留着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古物或者植株。其次,城市湿地公园的实际面积不会太大,公园内部生态环境存在不稳定的特性。再有,城市湿地公园还承担着城市部分的防洪排涝任务。还有,城市湿地公园是集中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场所。最后,城市湿地公园是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综合系统性原则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时,最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所要遵循的综合性系统原则。城市湿地公园包含众多的综合学科知识,需要将多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湿地公园建设中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需要综合协调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要求设计人员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设计工作,确保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2.2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开展生态保护,通过建立生态湿地公园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更好地对生态系统多样性、整体性等进行保护。为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时,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景观设计工作遵循生态保护的要求。对于生态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要遵守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的具体指导下来进行,确保湿地公园景观不会对生态工作起到坏的影响。

2.3地域性原则

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开展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公园建设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地域特点。对于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充分确保将地域性这一原则尽最大可能体现出来。对于景观设计遵循的地域性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景观设计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能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的显示出来;其次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当地的乡土植物,充分确保当地景观能够体现出来。

2.4生物多样性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众多区域之一,城市湿地公园同样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中具有十分丰富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湿地就是在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以及栖息场所。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控制生境不合理的改变,丰富城市湿地生物物种,并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免造成灾害。公园可采取一些措施如食物、声音等,吸引更多的鸟类等动物在湿地安家,增加乡土植物,加强湿地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全方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3.1注重与生态学的联系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将设计重点放在生态保护上,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从整体来考虑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重新整合城市湿地公园的给排水系统,保证整个公园的水循环能够完整并流畅。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会对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生态湿地公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城市的环境。还有就是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求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由众多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能够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通过生态设计,确保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呈现出自然化和多元化的风貌,确保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3.2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重点是在生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保证湿地公园的各个景观体现自然性这一特点。因此就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空间营造,把生态环境的变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做好外来物种的防范,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3.3注重与景观设计学的联系

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工作时,为了能够实现公园的欣赏功能就需要加强同景观设计学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景观的异质性体现出来。由于湿地公园同其他的公园存在差别,因此需要重点考虑湿地公园的原始自然特性,尽可能的将城市湿地公园的原始风貌展现出来,将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人为因素尽可能的削弱。还有就是,在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体现出湿地公园的景观美学,让城市湿地公园体现艺术特性。景观美学是保证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体现休闲、观赏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做好这一工作。

4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应该做好生态设计,充分结合城市实际来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确保城市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环境的生态公园。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7)

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湿地公园本身的自然属性比较特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湿地公园中每一处河流、岛屿等等。同时,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湿地公园的建设设计相比其他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2.1湿地在建设过程当中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我国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比较理想,但对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也还比较初浅。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湿地公园设计不合理,在遭遇一些独特的自然气候时容易导致河流,小岛屿等一部分的湿地缺失;并且建设湿地公园的初心是为了保护这种原始的生态环境,如果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全面、系统的考虑,而随意的进行,那么不仅不只是违背了最初的想法,还会破坏该湿地环境中的原来的生物多样性,得不偿失。如前文所述,湿地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即它的社会。在吸引人们来游玩的基础上,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湿地的知识。当然,若是湿地公园收售门票,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一旦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极有可能导致其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大大降低,而起不到最初建设湿地公园的作用。所以,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设计以小心翼翼的保护每一处湿地,要全面、科学的统筹以保护湿地公园中生物的多样性,还要在设计景观设计中顾及其他的诸如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作用,遵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原则才能使湿地公园的各种作用得到利用。

2.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建设湿地公园所要起到的社会作用,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以水体为主要对象,以陆地为辅助对象,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作好充分的考虑,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前提。大部分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按照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划分,一般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和功能示范区。并且对湿地公园内是否引进外来品种做好充分考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对人类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对于生物的保护外,还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保护。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左右,植物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不容忽视。所以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同时,在保护原来湿地公园中所有植物基础上,保护原有植物生态平衡,提高植物竞争生存力,可以适当引进或种植更多的植物,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高植物生存力。

3总结

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湿地公园是实现其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景观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的质量,能够让湿地公园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作者:董凯杰 刘佳 谢仲军 单位:北京中森国际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珊.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229.

[2]徐伟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6,(04):93.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8)

2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2.1生态设计的含义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首先提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10]。这种协调我们概括为就是遵循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干涉、建设更加生态的景观。2.2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理念好的理念是设计的精髓,它不但会反映设计思想更会凸显文化价值,通过对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概况可以概括出它的生态理念就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条件下,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的干涉,使其自然资源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用,建设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景观生态设计。2.2.1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生存着大量的动植物,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保护和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监管水平,对于湿地系统中突然出现的某些动植物品种数量增长过快要做好切实深入的调查,充分发掘当地特色的动植物品种,需引进外来的物种要综合考虑其属性,有效地控制农林牧有害生物,增强生态服务系统,为各种生物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2.2.2减少人为干涉湿地公园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为的活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它的设计,有些湿地公园过多地考虑人为因素,从而使景观原本的自然特质减弱了。由于人为的因素,自然正逐渐被剥夺了生产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生命的承载能力。在减少人为干预的同时要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美国西部人口稀少,周围到处是荒野,其湿地公园很少掺杂人工的雕琢,有一种很强的自然魅力。因此,美国人喜欢把他们的湿地园林景观自豪地称之为国家公园。如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红杉树国家公园等。2.2.3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从古至今我们都在谈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只是自然系统中最优异的要素,人的活动会影响自然界的变化,所以要求人应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具备的至善环境[11]。景观生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使设计为人服务,让大众易于接受,此种设计理念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对于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设计我们要达到在建筑空间上“以人为本”,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天人合一”。这两者就是互为图底的关系,也是构建湿地公园的必备要素。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们生态建设机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为本则是人文生态的栖息所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城市的必要条件。2.3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原则从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四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四性运用得炉火纯青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2.3.1科学性科学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基础。没有科学性,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科学性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师法自然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在湿地景观生态设计中我们忌讳在南方设计北方的植物景观,在北方设计南方植物景观,这种方法既会加重经济负担也会造成植物损失。所谓施法自然就是要熟悉自然界的南、北植物物种及自然的植物景观的生态属性,如密林、疏林、树丛、灌丛、纯林、混交林、林窗、林中空地、自然群落、草匍、湿地等。2.3.2艺术性艺术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主体,没有艺术性的景观生态设计便缺乏生命力,它主要是通过统一、均衡、调和、韵律四大原则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中发挥作用。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时,树形、色彩、质地、比例和线条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出多样性,但又需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从而产生统一感。这样会使整个设计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的设计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甚至感到支离破碎、缺乏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看不出设计的重点。只有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才能取得成功与突破。均衡在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体现得较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品种搭配在一起要按均衡的原则来组景,会显得稳定、和谐。如观音塘湿地公园的亲水栈道入口两旁的再力花(图3),左右相互对称,或插以落羽杉以视均衡。对于生态景观规划,更多的是体现调和的原则。调和让人产生柔和、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相似性和一致性,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设计时用差异和变化可以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让人产生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如观音塘湿地公园的落差30米的叠水瀑布与主体水景形成一动一静的效果(图4),因此,对于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人们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各种植物的种植与规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从而产生韵律感。在观音塘湿地公园中到处都印证了这一原则,各种植物成排或成组地栽植(图5),一条道上间隔的种植不同品种的植物尽显其变化及多样,犹如琴键上音符一样。2.3.3文化性文化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一具只有躯体的壳。我国古人在造园中对于植物的生态规划运用独具匠心,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意趣的景观设计,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就是最好的案例。观音塘湿地公园不管是建筑还是景观都带有典型的川东文化特点,植物景观上大量栽植黄葛树、北碚榕、南川木菠萝、山桐子、连香树、青榨槭、喜树、缙云槭等重庆树种,既丰富了植物品种更体现了突出了川渝文化[12]。2.3.4实用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的功能上面。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调温调湿、降声减噪、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由于植物的种种功能特性,使得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尤为重要。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9)

城市公园是市民日常休憩的去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园已不仅仅局限于游玩娱乐,更要使人体验自然、放松身心。在城市中再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场景,造就青草摇曳、鱼群浅游、候鸟成双的湿地地貌,是反思城市化加快、环境破坏以及普及生态价值观后城市公园建设的一种新的动向。人工湿地技术的成熟为设计适宜的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提供技术保障。

1、人工湿地及其技术

湿地(Wetland)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是一种人为地将基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按一定方式配置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

人工湿地技术是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的处理技术;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微生物生长,实现良好的生态效果。人工湿地技术按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

在人工湿地中,基本的生态要素包括透水性基质(土壤和砾石等)、在基质表面或者其下流动的水体、各种厌氧和好氧微生物群、适合生长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的湿地植物(美人蕉、菖蒲)以及水体生物。这些湿地生态要素和动植物群落均可作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资源。因此利用人工湿地对废弃的场地进行生态化再造,通过对自然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来实现生态和经济、观赏与科教多方面的效益,其特殊的具有地域表征性的景观效果也为城市添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2、人工湿地公园的发展

作为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人工湿地能够因地制宜,将湿地的生态工艺与当地景观环境的生态结合起来,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能够舒缓城市绿色空间不足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同时,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建成可以为大量动植物在城市中提供栖身之所,形成特殊的生物景观。这种独特美学价值应用于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时,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还为城市生态教育、自然科学普及等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因此,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近年来,兼顾生态与美学的前提下展开对人工湿地景观营造,使之形成可观可用的公园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欧美等国家较早的进行了尝试和推广,比较著名的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The Wetland Center)、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AMES)计划。在国内,位于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1998年建成)已成为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进入新世纪,深圳石岩河人工湿地、浑南湿地、天津的桥园公园以及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人工湿地公园等一系列城市公园均集污水处理、生态化再造与景观设计于一体,为城市大型人工湿地公园建设实践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意义。

3、案例探析

3.1 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

图1 成都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技术净水流程(依据相关资料自绘)

活水公园曾获得过“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在景观营造方面,成都活水公园成功地将人工湿地技术与公园功能布局结合,塑造了独特而又良好的城市滨河开放空间。公园景观的设计手法及其营造特点有以下两点:

(1)、活水公园的景致处理依净水的生态过程铺开。成都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处理过程主要由两套系统组成:前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图1)。在这两套系统中利用雕塑小品和动植物资源,巧妙地将污水处理的设施转化为可观可赏的景观元素(图2)。

 池、塘、床采用水流雕塑连接,具有形式美感的同时兼顾了污水曝气的目的。

 塘、床种植浮萍、凤眼莲、睡莲等净水植物,兼具观赏价值。池水中放置观赏性鱼类及青蛙,形成动植物群落,生动展现自然的力量。

 建造了两段生态河堤,增加公园的临水性和亲水性,同时为生物群落生长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2)、在兼顾实用功能的同时,活水公园设计时也注重湿地的生态作用与川西文化、科普教育的结合。

 景观建筑设计采用了川西水车、仿旧木构民居通透式茶楼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诠释了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生态美学的设计原则。

 塘、床布局呼应公园设计主题并仿造四川黄龙五彩钙华池群,其中布置木栈道,使公园充满乡土气息。

 厌氧池形成的建筑群担当着公园的科普教育场所――环境教育中心,同时为人流集散提供了场地。

图2 平面图

成都活水公园的景观处理与人工湿地技术的融合是使用功能与观光功能的统一,同时传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其成为集自然水处理、娱乐、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育性质的公园。

3.2 天津桥园公园

桥园公园(图3)是由土人景观设计的以生态恢复为目的的大型城市公园,占地22公顷。这里最早为一处废弃的打靶场地,场地内有若干鱼塘,北部为一高地。公园设计通过“取样”来营造景观,创造独特的体验。公园景观的设计手法及其营造特点有以下两点:

(1)、因地造景,再现湿地景观。设计结合地形,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开启自然植被自我恢复过程。

 通过地形设计,整合鱼塘,形成有水有旱的、深浅不一的坑塘,与带状湖泊共同构成水体景观,为植物群落生长提供不同的环境。

 公园内共有水生植物20种,栽植总量达125267丛,这其中既包括芦苇、荷花等乡土植物,也有首次在天津大面积种植的凤眼莲、梭鱼草、黄花菖蒲等品种,构成了一条湿地植物科普走廊 。除湿地植物外,园内还有乔灌木、宿根植物等,堪称湿地博物馆。

图3 桥园布置(来源:都市中国网站)

(2)、取样元素,感受特殊景观。对自然地域和文化景观进行取样整合,还原独特的地域景观,体验不同的空间氛围。

 桥是公园的灵魂。连接各个坑塘的木桥深入到内部观景平台,令人领略野趣十足的湿地;带状湖两岸的临湖亲水带蜿蜒的步道栈桥则带给人穿越的空间体验。

 通过廊道连接的高台上密植乡土树种,交错布置的下沉式庭院则遍植乡土植物。每个组合以一种植物为主,依地势布置台阶,供人休息,享受安静的空间。

天津桥园公园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从而为城市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同时也为城市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开放空间,使其兼具科普教育、休闲等功能。

4、人工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通过上述两个公园的案例探析,人工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不应仅限于“湿地+公园” 这种模式,而应依据人工湿地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营造,同时在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原理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获得废弃资源效益最大化。因此,景观营造要注意与人工湿地的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相互结合,求取其平衡;重点处理水体、植物等,使其成为符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4.1 水景的处理

水体是人工湿地中主要的可塑景观。由于人工湿地净水的功能需要考虑水体流动与基质的作用,水面分散为不同的塘、床等,因此应根据地形,在符合美学法则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避免过于整齐的图案形式。在大面积理水时,形态上要尽量能够保持自然的状态,以整体和谐为根本要求。这样既能达到污水充分曝气的净化效果,又为各种动植物存在创造了多样的水生环境。同时,水面的曲折变化使景点可以灵活设置,做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在堤岸设计处理时,应做到生态与亲水的双重效果。考虑湿地基质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堤岸要避免防水材料砌筑的规整形态,应多利用堆石、草皮缓坡等手段,架构水与岸衔接空间的自然过渡。在可观赏水质区域,堤岸可根据需要设计亲水岸线、木桥栈道、观景平台等。这样在视觉效果上不仅有观赏点,还有可供休闲的自然景致。桥园公园的景观处理就较多地利用了观景平台。

4.2 植物的配置

湿地植物是创造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选择上应以当地常见的乡土物种为主。在活水公园中多选用浮萍和莲,而在桥园公园中多以原生芦苇等为主。在栽植乔灌木时,也尽量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随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演进,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生物景观,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绿化管理开支。

为了避免植物群落的分布混乱,可以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植物搭配形成不同的景观种植区,如水生植物种植区、野生植物种植区或某种植物的主题种植区域等。桥园公园的高台通过种植不同的乔木与其所在的庭院景致形成了相得益彰景观区。将植物分区种植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科普教育宣传,使人们在赏景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回赠。

4.3 其他景观设施

人工湿地景观营造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建筑或者其他的人工构筑物,对它们进行设计时,除了要符合功能与审美的需要外,应注意尽量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不仅便于就近取材,也令人工构筑物能与环境更好地融合。上述公园在设计时都注意了使用了木材等环保材料。

其它环境艺术小品应相互呼应公园的景观,做到统一的风格,这可以烘托人工湿地景观的特定主题。如果能够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或者具有地方特色小品对增加公园的景观性格和品质将颇有裨益。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10)

1 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中,首先要选择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些植物,并且要具备防止外来物种干扰的特质,同时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例如在选择水生植物的时候,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该种植物对重金属的承受能力,净化水质的能力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还是以水生植物为例,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中应该选择根茎发达的植物种类,这样有利于防止水流的过快流速造成的泥沙流失,有稳定生态的作用,为湿地公园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第三,如果想要增加湿地植物的群落,还可以增加植物的物种,在进行多种物种选择的时候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选择的时候最好的效果是种植后能够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这样湿地公园就可以作为多种动物的栖息地,形成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造景设计

2.1 对原有植物系统的合理保护

湿地公园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湿地与公园两者的结合,而是利用城市中的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维护,让原本荒芜的湿地变成适合人们游览的景观公园。因此在进行湿地公园中植物的造景设计中,要以一种风景区的理念进行设计,要更贴近自然的湿地进行设计,在湿地公园中一定要重视原生态物种的保护,在进行湿地公园的选址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游客可以方便出行的地方,并且保证湿地公园的安全性和游客的安全性,还要考虑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在游客对湿地公园景物进行游览的时候要按照统一的路线,最好要有相应的讲解人员进行讲解,这样游客在进行游览的时候不但可以欣赏到植物造景的美丽,也可以接受一些知识的熏陶,针对一些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植被,应该进行重点保护,在保证湿地公园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让游客尽可量的欣赏到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景。

2.2 从美学角度进行植物造景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美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进行单一的植物景观设计就没有多种植物造景设计来的美观,整体感强,进行多种植被的设计,会受到游客的喜爱,但是这样多种的植物景观设计也不是全然都会产生美观的效果,有的时候设计不当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主要也是针对湿地公园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设计的,例如早水港沿岸,由于这个地域本身的特点,进行单一植被,像旱柳的大面积种植,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这样才真正的展现出湿地公园的美来,为游客带来美的体验。

2.3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本身植被的特点

针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的设计中,不要将过多认为的造景设计应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去,这样会导致湿地公园的景观没有相应的重点,所以在对湿地公园本身的植被进行建造的时候,要先以湿地公园本身的一些景物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这样就能凸显出湿地公园的重点,在辅以相应的搭配,最好的效果就是让人产生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实际的设计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山、水等自然风景,以这些为主体,再进行一些植物造景的设计,这样不但不会喧宾夺主,还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让人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让游客流连忘返。

2.4 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上,应该适当营造缓坡的视觉效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植物的局限,建造缓坡还有利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并且有利于一些动物的栖息,增加了湿地公园物种的多样性。再有一点就是对于湿地公园中一些常见的枯木应该予以保护。我们从整个视觉效果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其实保留枯木可以让游客观赏到整个生态系统,而这些枯木的存在会和周围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让湿地公园更具有灵动性;枯木存在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候鸟栖息,这也是一个独特的风景线,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有利。在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进行分块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并且让游客看到了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多样性的物种,保障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

3 总结

湿地公园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园,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环境的系统呈现。因此我们在针对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然后再辅以一些合理化的植物造景。我们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营造出一个动植物和谐生存的正向生态循环系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投身到大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感,欣赏到纯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11)

Abstract: Wetland park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theme park which gath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creational tour, science education etc. In the wetland park, plant is the sole essential factor of landscape design which has the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tland park with its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plant landscape,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modes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troducing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and Sanyang Wetland Park, through analysi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o do some good for future.

Key Words: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Design modes;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赋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湿地不但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储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碳循环、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还能保护河岸,保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 [] 芦建国,徐新洲.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_西湖西进湿地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06):109-112.],[ [] 涂明峰,胡先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湖北林业科技,2009,(02):63-65.]]。

湿地公园是指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将位于城市或城市附近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按照生态学的规律进行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 [] 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湿地公园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人类自古就有临水而居的文明史;园林水景对传统园林中具有一定的贡献意义;现代城市自然环境破坏,人们迫切希望亲近自然;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对其的认识也提高。

探讨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但为今后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科学合理地营造湿地园林景观,而且良好的湿地景观能吸引游客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接触湿地,亲近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

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湿地公园是生态公园,它的建造应以生态优先为首则。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能吸收有害气体,有效调节大气的组成。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生态科学的规律[[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周围的环境存在着相互联系,科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持湿地的平衡发展。

以人为本原则

湿地公园的以人为本,是指不但要考虑公园自身的管理还需要切实为游客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公园是供人们休闲、游玩的场所,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要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精神需求,营造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当人们在湿地公园中感受到良好的场所体验时,对湿地景观产生直观的体会,切身理解湿地的作用,达到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有效地促进湿地旅游,得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即在选择湿地公园植物时,根据地域及气候的差异,考虑不同的湿地现状和资源条件,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使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充分发挥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之间的景观与生态效益,形成具有一定层次、厚度、色彩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选择植物时要适地适树,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能保证群落的稳定发展。生态系统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保持湿地公园植物的多样性,才能维持它的动态平衡。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注重物种多样性的选择,充实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展现湿地的自身反馈能力。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不仅能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效果,而且植物间的互补作用能促进污染物的处理,实现湿地的自我循环。但在增加物种的同时,要注意外来物种的引入对本土植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外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依据。

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指植物景观设计时,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搭配。美好的植物景观,会吸引人们的到来,亲近大自然,感受湿地环境的美妙,体验湿地生态环境的与众不同。在植物配置时,选择观赏性强的品种,运用美学原理,协调人们的观赏情趣,把握群落植物的整体配置效果,营造出动态变化的植物景观。例如,利用季相变化配置植物群落,运用彩叶树种科学合理进行景观设计,根据植物高低错落,进行层次感的营造。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以湿地植物为主的植物景观

水面的植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