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手术室护理目标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2 15:57:43

手术室护理目标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1)

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将制度、技术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预防手术室危险问题发生的重要方式,创设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近些年来,各类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确当前手术室护理安全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服务,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

1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手术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分级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等,创设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1.1整体性原则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集中场所,每日进出患者流量较大,工作人员数量与类别较多,比如麻醉医师、护士、外科医师以及医疗辅助人员等等[1]。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手术患者安全目标视为一个整体性目标,将术前访视、防护、用药核查等等内容均纳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通过各个单因素的分析,各因素的联合作用分析等,构建完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手术护理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1.2分级性原则

基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空间范畴等,可以针对于手术室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罗列相关风险因素[2]。同时,还需要在手术中明确清点各类手术应用器材、药品数量等等,关注患者安全。在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常规内容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分级性原则,罗列相关的等级结构,将所涉及的各项护理安全内容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当中,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相互关系等等。1.3动态性原则手术护理干预中,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间段以及外部环境等,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结合手术护理的特殊需求,动态调整相关结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通过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等方式,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2.1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分级性原则,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价值,对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进行充分规划与设计[4]。同时,还需要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要求等,坚持动态性原则,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使各项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降低各类手术室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手术室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制定全面的规划基础上,明确各个层次级目标,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即为标准的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比如感染风险控制,则可以细致划分为感染风险评估流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室环境的感染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子文件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方式,将各类可能会出现的患者安全隐患纳入到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

2.2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特点,有助于规避各类风险,提升整体管理的效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将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融入管理活动中,基于循证医学的方式,设计手术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类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可以构建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表等相关内容,构建手术室风险事件分析与完全制度,借助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各类事件进行分析,构建安全预防评估体系。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反馈、工作反思的重要价值,分析问题,并且寻求新的解决对策,保证体系、制度的不断改进,力求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护理体验,增强手术室整体护理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3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

手术室日常进出人员数量比较多,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手术室护理中各项器材的管理效果、药品的管理效果等等,均会直接关系到手术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优化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并且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精神。各项工作分配到人的方式下,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则可以及时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提升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降低各类手术室风险问题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排班方式。传统的排班方式多是根据日常手术需求,手术当日下午与晚上安排接班,护士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在手术患者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还需要被动加班,不但影响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且由于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失误发生率显著增加,护理配合连续性较差。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排班方式,以专科分组,明确时间节点,基于各手术专业,将护理人员分为各个专科护理小组,明确各个手术时间,并且使护理人员清晰自己的手术室配合任务[6]。护士长需要明确安排手术室各个时间段,具体内容可以由各个专科护士组长进行安排。上、下午班自由掌握,原则是保证手术配合直至结束。交班的时间节点原则是用于连台手术。分组固定手术间,有助于手术室综合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下造成的各类不良问题发生。

3小结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在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为手术患者带来更加专业性、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保证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柯胜男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参考文献

[1]杨莘,韩斌如,应波,等.基于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5,01(21):10-13.

[2]刘梅芳,刘婕婷,潘丽莹,等.胸外科手术中新型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6(11):889-891.

[3]陈素兰,陈丽媛,李瑞刚,等.应用系统论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与实践[J].护理杂志,2011,14(15):66-69.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2)

选取我院同期实施手术的14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第1~2号手术室的74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男448例、女300例,年龄18~61(40.9±3.7)岁;护理时间5~29(14.3±2.9)d;其中普外科296例、骨科119例、泌尿外科85例、脑外科22例、胸外科122例、妇产科104例。将第3~4号手术室的7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男426例、女322例,年龄17~63(41.6±4.0)岁;护理时间5~31(16.0±2.7)d;其中普外科287例、骨科108例、泌尿外科88例、脑外科24例、胸外科125例、妇产科1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管理:统一制作手术室使用的护理标识,种类主要包括标语、腕带、色牌、标牌、印章、标图等,类型主要是环境标识、患者标识、警示标识。①环境标识:手术室环境标识:由于手术室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标识要清楚,如污染区采用红色标识,无菌区采用绿色标识;手术室器械和设备放置也有要求,不同类型手术设备也要区别清楚;手术室内在患者醒目的位置放置手术进度标识,医护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②患者标识:腕带是临床常使用的身份标识,将患者的详细信息资料填写好,并选择不同颜色的腕带表示患者实际情况,如普通患者使用蓝色标识、重症患者使用红色标识、患儿使用粉蓝色标识。术前由护理人员给患者带上腕带,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人员核实患者信息;大部分手术患者需要多个输液通道,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在醒目的位置标识名称、放置时间等,避免出现差错;部分患者对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应该对过敏药物做好标识,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将过敏标识悬挂在输液架上方便医务人员查看,对于有特殊情况如合并血液传染病、昏迷、病危的患者采用红色腕带进行标识。③警示标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容易取错包装类似的药物,当患者需要输注多种药物时要做好药物名称、用药时间、用途等警示标识,采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内服或外用药物,如蓝色标签表示外用药品、红色标签表示内服药物等。对于要提前抽取到注射器中备用的药物在术前做好标识。使用核对卡进行标识来提醒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达到降低护理风险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调查问卷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量表,结合本院手术室情况制定,分析两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用药差错)、患者满意度(医疗环境、服务态度、专业技术);采用中国护理人员压力源量表分析护理人员的主要压力源(包括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护理及工作、工作环境与资源分配),共5个子条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3)

手术室是医院中抢救患者、消除疾病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的特性主要有任务繁重、时间长以及高效率等特点[1]。护理风险所指的是由于手术室护理中可能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不良事件的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在手术室护理的任何阶段。风险管理则是指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管理过程。有研究提示,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护士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规避风险的发生。本院于2014年1月~12月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成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4年1月~12月在手术是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随机抽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112例、女88例;年龄在19~73岁,平均年龄为(43.2±8.9)岁。同时选择2013年1月~12月未实施护理标识的200例患者进行对比,其中有男109例、女91例;年龄在17~75岁,平均年龄为(42.1±8.4)岁。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患者护理标识

1.2.1.1身份的标识 对患者使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能够使医护人员快速对患者的身份与疾病进行识别。在佩戴之前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资料,对患者的重要信息进行标注,以便于识别。普通患者采用蓝色的腕带进行标识,婴幼儿则采用粉色以示区别。在手术开始之前,手术室护理人员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仔细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查,腕带上提示的信息注意核对,检查性别、年龄、病区、手术部位等信息是否一致[2]。

1.2.1.2药物过敏的标识 手术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等信心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过敏信息做好记录和标注,例如患者对青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有过敏反应,应当使用醒目的标签悬挂在患者的输液架上,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每一次输液之前都能够清晰的看到,避免输错药物造成不良事件。

1.2.1.3管道的标识 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安置各种管道引流或者输注液体,对其进行护理标识能够减少失误的发生。在每一种管道的头部或者接头部位等使用颜色醒目的标签将名称、置管日期等标注清楚,使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1.2.2手术室环境标识 手术室是重要的治疗场所,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同的区域和部位标注要清晰,例如污染区使用红色的标识、无菌区域采用绿色的标识,对于手术室中使用的设备、器械工作等也具有相关的要求,例如部分器械有防水要求的应当设置有防水标识。此外,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应当在手术室门楣间粘贴手术进度标识,提示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自我防护,规避手术室风险[3]。

1.2.3警示标识

1.2.3.1药物的警示标识 药物主要分为普通药物以及手术中药物。手术室中应用到的药物种类非常多,必须通过醒目的标识对药物的用途、用药时间等信息进行标注才能够减少失误的发生。例如手术中使用到的部分药物需要提前抽取到注射器中备用,此时就需要在注射器上粘贴醒目的标签,通过不同的字体颜色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应用时间进行标识。此外内服的药物应当使用和外用药物不一样的颜色进行区分。手术过程中使用到的药物很多外观相似、容易被混淆,面对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无菌标签对名称进行分类,备用。

1.2.3.2查对的警示标识 做好查对是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重要的手段,严谨、负责的查对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交接错误,本院选择使用不同颜色的心形的查对卡片,起到良好的标识效果[4]。

1.3研究指标 ①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和用药差错发生率)进行对比;②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组中得到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观察指标结果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χ2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护理标识前后的护理质量对比 应用护理标识之前,200例患者中出现8例护理差错、5例护理纠纷和8例用药差错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2.5%以及4%;而应用护理标识之后,200例患者中出现1例护理差错、0例护理纠纷和1例用药差错,发生率分别为0.5%、0以及0.5%,对比前后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应用护理标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①对医疗环境的满意度,应用护理标识前的200例患者表示满意的有169例、不满意的患者有31例,总的满意度为84.5%,应用护理标识之后满意的患者194例、不满意的有6例,满意度为97.0%,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风险所指的是可能造成患者生理上残疾、死亡或者心理伤害的存在于各个护理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同时具有可规避性。一旦发生风险将可能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严重的生理或心理,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增加护理人员的负担,影响到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评估手术室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科学的措施予以规避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手术室的工作具有负荷大、复杂程度高、风险高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可能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影响[5]。尤其是需要抢救的患者,通过加强手术室风险管理根据有效信息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护理标识的患者护理纠纷、差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护理标识的患者,而对于环境、服务及操作水平的满意度明显要高,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52-153,157.

[2]刘彬,程宗燕,李福宣,等.推行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术后管道标识规范率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3:123-124.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1-02

风险管理就是让医护人员对潜在的危险有所警觉,并在风险可能导致损失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识别、评估和区别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后果。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因素已引起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医院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跨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团队队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手术和麻醉的不可预知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而基层医院手术室在护理人员配置和仪器设备设施方面及开展手术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极为重要,不仅是手术室组织机构鉴别、评估、减轻患者、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机构资产风险的过程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手术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1 PDCA循环管理法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使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因其周而复始地运转而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手术室风险管理其目的是引导护理人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目标与措施,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

1.1.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目标

1.1.1认真解读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美国首先提出病人安全管理目标,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同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布中国《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随后于2008年和2009年相继完善《2009-2010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要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1.2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目标 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严防病人意外伤发生;手术安全舒适;提高用药安全;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手术植入物安全;安全、正确留置手术标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防手术室的医院感染;安全使用电外科设备。

1.2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手术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资料及原因分析。

1.2.1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

1)接错病人 同一病区连台手术时,没有按时间顺序接台时易出错。

2) 弄错手术部位 书写不规范,辩认困难,手术时未反复确认。曾有行肾切除时左右位置弄错。

3)手术安置不当 特殊手术安置时,皮肤、神经、血管等长时间受压,如膀胱截石位时腓总神经的损伤,上肢过度外展时或头低脚高位上肩托不当致臂丛神经的拉伤,后颅凹手术时面部皮肤被压伤,由于护理人员对标准未掌握或者重点细节忽视评估和检查流程所致。

4)电外科伤害 曾发生负极板未粘贴的情况下使用电刀,输出功率过大,手术病人身上带有金属[如金属假牙,安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烫伤],术中病人皮肤与金属接触[1]。曾有报道未对病人负极板的完好粘贴便使用高频电刀,导致病人局部皮肤及组织烧伤。

5)仪器设备未处于完好状态 术前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机检查,未及时发现故障。常见于吸引器无负压,电刀无功率输出,气压止血带漏气等。轻者延误手术时间,重者造成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6)物品清点有误 胸腹腔和深部体腔手术,手术缝针、敷料、手术器械等小件物品的清点有误或术中缺损不完整,没有及时发现,遗失于胸腹腔;或操作不当、缝针弹出,寻找困难等。

7)器械准备不足 手术配合经验不足,术前未有效与主刀沟通,如器械、缝线、等因此延长了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8)用药有误 药品摆放不规范,业务不熟悉[如对药品名称、作用机理、配伍禁忌不明了,尤其是有过敏史者。

9)病理标本丢失 由于器械护士工作疏忽,将术中取下的标本遗失,术中快速冰冻结果的错误告知,未征得家属同意已经焚烧的手术截下肢体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0) 无菌观念不强 未掌握无菌技术和术中无瘤技术操作 ,术中涉及空腔脏器手术或污染手术未有效隔离,术中接触癌组织时未注意隔离,容易导致切中感染和癌细胞的种植。

11)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手术记录描述不准确,尤其是手术名称、术殊情况的记录不准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不利于举证。

12) 感染的风险 违反无菌技术操作,术中隔离意识差,尤其见于特殊感染病员行急诊手术时,相关血液检查不完善所致。

13) 其他意外受伤 如病员的跌伤。

1.2.2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差、缺乏慎独和协作精神等。

2)管理上的因素:制度和流程不完善、各类培训过少、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

3)环境因素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人合作的地方,因手术功能的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工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各类干扰和有害因素集中使护理人员容易疲劳和精力不足。

2.风险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

2.1实施前馈控制 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明确手术患者安全目标,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

2.1.1完善各类制度 手术病人交接和运送制度、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安置管理、手术病人压疮风险评估制度、植入物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抵押评估制度。

2.1.2规范各类流程 手术病人查对和交接流程,手术安置流程,手术物品清点及管理流程和各类手术风险预案处理流程。

2.2认真分析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改进和完善相关规范。

2.2.1科内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并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制度。

2.2.2科内护理质量安全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护士长重点对新开展手术、手、重点手术以及高风险护士手术配合情况进行及时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以手术作为护理业务查房学习内容,及时完成系统性的学习,从经验不足上升到具有一定深度理论知识的掌握。

2.2.3每月定期汇总科内所发生不良事件:归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2.2..4晨会交班及时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手术护理安全工作作为护士长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晨会时间沟通和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启发低年资护士和带动高年资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其风险管理经验。

2.3 强化各项培训 业务学习个人讲课(全科每名护士均参与讲课,以促使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业务查房管理、手术室专科操作培训、各类新手术仪器设备进入科室时的规范化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文化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媒体报道相关案例学习其经验。

4 体会

4.1护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提高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其发生概率逐年下降,通过晨间的反思提问和讨论,护士长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全科护士均参与其中。

4.2手术用物的完好率明显提升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调查要手术用物准备完好上得到较高评价,在此过程中各班护士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落实仪器检修和自身业务学习。

4.3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4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实施前后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0%逐次上升到98%。

5 讨论

通过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士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提升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从真正的意义上解读了手术病人安全管理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PDCA循环管理法。

手术室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改变了我们针对发生的缺陷予以批评和处理的“事后问责”的方法,而是以“预防”为主,在平时的工作岗位和各种检查中及时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借鉴媒体报道的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制定并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保证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得以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邱惠琴,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防范手术安置中的风险因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7卷第24期141-143。

[2] 朱家英, 手术室风险管理实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月第12卷第2期446-447。

[3] 夏艳、孙兆贞、罗惠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3期11-12。

[4] 赵俊智 手术室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求医问药2012年第10卷第3期 619-621。

[5] 李晓萍,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2006年10月第21卷第20期 61-62。

[6] 李学平, 前馈控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 2011.vol9.No12A 3174-3175.

[7] 高文江, 风险评估会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2011.12月第9卷第12期上旬版2631-2632。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36-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手术治疗有与其它治疗方法所不及的重要性,手术室护理质量按理是保证手术安全、顺利通过、有效控制手术室职业风险,预防不良因素发生的关键。因此,加强手术室的科学及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责任。

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

1.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士,不但需要具备其它科室护士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必须具有多方面特殊品质和能力,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患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注重与协作者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1.2 精湛的业务素质。①科室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分级进行培训,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分别由科室业务骨干讲课,每次讲课有记录、有讲稿,学员有业务笔记。②科室每周进行“三基三严”理论考试,并要求有记录有成绩。③结合实际工作,每周抽查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并按标准考核。配合好每台手术,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对每个手术患者,从患者的术前访视到手术用物的准备及术中的积极配合着手,不断提高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新开展的手术和新业务进行重点学习。近年来,我院更加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分别被选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科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 质量管理原则和体系

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标准的措施和质量的持续改行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

2.1 质量控制组织结构。为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行,科室共成立了三个小组,即:质量控制小组,安全控制小组和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分别由工作能力强,业务熟练,工作细心,技术操作规范的护士担任组长,全面进行护理质量的监控,改行和落实工作。

2.2 明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制定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是衡量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根据医院管理标准,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标准。①护士长管理质量标准。②护士工作质量标准(责任护士质量标准,巡回护士质量标准,洗手护士质量标准)。③消毒隔离质量标准。④仪器质量管理标准。⑤标本及污物处理质量标准。

2.3 督促检查质量,保证医疗安全。①质量控制小组每周重点检查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包括查对制度,巡回、洗手护士职责执行情况,防止接错病人,弄错手术部位。凡进入体腔、深部组织的器械,敷料、缝针等用物都应有巡回器械护士和手术医生共同清点、完成三次清点过程,即:术前、术中、术后,并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确认。②安全控制小组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安全知识学习,科室聘请院内相关部门进行防火、防盗等知识讲座培训。每日由责任护士检查科室水、电、空调、氧气及门窗的关闭,检查 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联系有关科室进行解决,保证每台手术均能顺利进行。③院内感染监控小组,每月组织学习院内感染知识一次,随时抽查科室保洁执行情况,随时抽查垃圾分类,污染手术后器械、用物及空气物体表面的处理消毒并有记录,每月做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一次。无茵物品灭菌效果监测一次。各项监测必须达标,并有记录。

2.4 护士长和质控员每日有重点检查,根据各级人员职责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检查,不断了解服务态度、技能落实情况,在护理部组织协调下,每月对手术病人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服务的环节质量,寻找现存的和潜在的质量问题分析总结,并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制定整改措施,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行和提高。

3 注重与协作者的人际关系

手术工作是群体劳动,工作有共同目标,有分工协作,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涉及到多个手术相关科室,因此,必须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我们做到每月召开一次手术科室座谈会,听取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解决,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4 效果与体会

我们通过从2006年对护理质量管理不断完善与持续改行的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建立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目标。量化考核内容,理顺报务环节,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不断提高,使手术患者满意率达98%,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无菌切口感染率≤0.3%,护理差错事故为零。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6)

[中图分类号] R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50-02

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加强,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器械管理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手术室器械管理也由传统的器械管理模式向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2]。我院于2009年12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中运用6Sigma管理模式,手术器械管理质量明显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得到改进,现将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设备与方法

1.1 设备配置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供应室购置全自动器械清洗机、超声机、干燥设备等,全自动手术器械清洗机(DS500),由意大利Steelco公司提供,可以对各种手术器械进行完整的清洗、消毒和干燥。手术室购置超声机(PRD-S-49DHT,深圳市普瑞登有限公司生产)、专用不锈钢自动感应洗手池、空气消毒机、不锈钢手术包传递双通柜、不锈钢器械柜等。

1.2 管理方法

护理管理模式采用扩展整合六西格玛管理系统-6Sigma管理模式,具体分定义、评估、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管理。①定义(明确问题,define):定义阶段主要是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由护理部主任负责6Sigma管理,组成6Sigma管理小组,经过6Sigma知识系统的培训,针对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制订目标,通过6Sigma管理改进的流程进行质控。②评估(明确问题,measure):评估阶段主要是分析问题的原因,借助关键数据缩小问题的范围,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从而明确问题的核心[3]。对手术器械管理过程准确评估,对手术器械数量、无菌包合格率以及耗损率等指标进行核对,进行分析讨论,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③分析(确认问题,analyze)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已评估出来的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改进前的操作流程,列出影响手术器械管理的相关因素,如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差、人力成本高等,制订下阶段目标。④改进(实施改进,improve):实施拟订的改进方案,通过讨论并多方面征求意见实施6Sigma改进,可以对原有流程进行局部的改进,挑选出最理想的改进方案[4-5]。对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进行改进,将供应室护理人员重新调配分工,合理分解手术室器械高峰时的工作量,做到人性化管理。启用供应中心信息系统管理,实现消毒供应室各环节的无缝管理,执行消毒物品的追溯制度,对消毒物品的有效期以及灭菌质量进行数据跟踪与检测,保证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⑤控制(控制标准,control):根据改进方案中预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在改进过程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改进过程不至于偏离预先确定的轨道,发生较大的失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修订操作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加强监督机制及环节控制,做到质量持续改进,保证手术器械质量的达标[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锐器损伤发生率、无菌物品合格率、物品包装合格率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改进前后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满意度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6Sigma管理又称“六西格玛管理”是一个追求世界级水平的质量评价过程,不仅为企业提供必须的管理工具和操作技巧,更为企业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7-8]。近年来已经引起医疗质量管理的高度重视,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和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器械回收、清洗、保养、灭菌、发送操作规程,合理配置设备和人员,对降低手术室护士劳动强度,保证器械清洗质量以及加强手术器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袁小玲等[10]报道,在手术室器械处理中,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为完善和提高手术室器械管理,我院自2009年12月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并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器械管理中完善和改进各项目标和措施,调查结果显示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手术室器械更换频次、遗失损耗量、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医生满意度达(99.77±1.26)%,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包合格率分别为(99.91±0.98)%、(99.42±1.58)%,与改进前相比较,合格率明显提高(均P < 0.05),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的运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使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明显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工作效率,是加强手术器械管理的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先锋,魏先,秦超,等.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8):85-86.

[2] Kurt V.清洗、消毒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95-96.

[3] 徐宇红,戴小明,李小娜.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0):927-929.

[4] 钱黎明,钱倩健,王雪晖.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3,3(2):54-55.

[5] 周晓丽,谢自茂,曾维渝.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初探[J].华西医学,2006,21(1):155.

[6] 黄建昭.临床妇科腹腔镜诊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0-13.

[7] 路文.浅谈细节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8,7(2):75-76.

[8] 黄波,何玲,周毅,等.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59-60.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7)

[关键词]

手术室;风险管理/护理;医疗差错/预防和控制

手术室作为医院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技术部门,其工作环节复杂[1],护理工作具有任务重、节奏快、风险高且后果严重的特点,故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直接影响护理质量[2]。如何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减少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本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标识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本院手术室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0例手术治疗患者,其中2013年5月—2014年4月的41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44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18例,女194例,年龄11~73岁,平均(40.27±8.71)岁;观察组男237例,女211例,年龄9~75岁,平均(40.23±8.68)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严重慢性疾病患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护理标识。⑴制作:手术室护理标识应统一制作,需简洁明了,具有醒目、强调、实用的性质,可整理汇编;标识的主要形式有标签、标牌、标语、腕带、色带、色牌等。⑵种类:①患者标识。腕带是患者常用身份标识,对患者重要信息进行记录后,以不同颜色表示患者情况,由护理人员帮患者佩戴好;其次对患者过敏药物,护理人员可将过敏标牌挂于输液架,以便提醒医务人员;多个输液通道患者,在各通道上用不同颜色标签标注,方便护理人员快速识别。②环境标识。手术室不同区域以醒目颜色的标牌进行严格标识,污染区为红色,清洁区为绿色;手术器械、设备的类型及其放置要标记,用图案与文字表示器械,标注重要使用、放置说明等;对感染、传染病患者,术前在门口固定位置悬挂警示牌,提醒医护人员自我防护。③警示标识。手术室药物种类繁多,需避免用药错误。提前准备常用药物时,需用不同颜色标识外用、内用及静脉用药等,标明名称与剂量;对术中药物,可事先准备醒目标签,并高温消毒,术中护士抽取药物后,将标签贴在注射器上,使手术医生清楚、明了。

1.3观察指标⑴护理差错率和投诉纠纷发生率:统计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准备失误、无菌操作不当、记录差错)投诉纠纷发生率。⑵满意度评分:问卷调查,统计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满意。1.4统计分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

2结果

2.1护理差错率、投诉纠纷发生率观察组准备失误、无菌操作不当及记录差错的护理差错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投诉纠纷发生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患者与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23±3.14)分和(89.25±3.6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医护人员实施护理工作时可能出现的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或死亡的风险性,手术室因工作繁重,患者身体虚弱,若护理不当则更易发生护理意外,引发纠纷。手术室中护理风险因素很多[3],如患者接送错误、药物使用失误、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操作记录不详或错误、X射线等造成的危害及感染性物品对医护人员自身的伤害等。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或潜在可能对患者与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的事件进行识别、评价及预防[4],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标识制度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通过文字、图案等对相关护理工作环节进行特殊警示、提醒[5],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确保工作有序完成。其制作主要包括确定标准与设计制定两个步骤,该标准应由护理部统一确定,需醒目、规范、美观;制定的项目主要包括患者标识、环境标识、警示标识等。本研究通过护理标识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接错患者的情况,能更加及时、有效的对重症患者进行辨认、处理;满足了手术室快速、准确的用药需求,不同颜色区分刺激护理人员的感官,降低了用药失误率;同时清洁区、环境危险、隔离警示等也增强了护理人员无菌操作和自我防护意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准备失误、无菌操作不当及记录差错的护理差错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投诉纠纷发生率也下降至1.11%;患者与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23±3.14)分和(89.25±3.68)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可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纠纷,应广泛推广于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152.

[2]王正梅,张春艳,阎莉,等.管道标志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4,31(24):68-69.

[3]黄小珊,祝妍华,谢健,等.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1):327.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8)

【关键词】  手术室;标识牌;护理

手术室护理贯穿于手术前、中、后的整个过程,是决定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全程护理包括术前访视、术前等待、入手术间、术中护理、术后恢复室护理、送回病房、术后随访等多个连续的过程,这其中的每个过程都要求医护人员认真仔细完成,严防护理差错。在手术室全程护理过程中,为防止接错病人、做错手术、输血错误等差错事故发生,我科采取了一整套的措施,其中制作应用标识牌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制作手术间标识牌用绿色、白色a4纸打印好1~30号30个数字,代表1~30号手术间,为尽量醒目,用初号黑体字。将纸裁剪为4 cm×8 cm大小,塑封后修剪约为5 cm×10 cm大小的标识牌,然后在标识牌的一端用打孔器打上1个小孔,将1根长为20 cm的黄色尼龙线,将线两端打结,制作完成的标识牌放于病人等待室、恢复室内待用。

    2  标识牌的应用

    2.1  术前

    术晨,病人由病房接到病人等待室后,由夜班护士仔细查对病人,查对病人本人、病历、腕带、手术通知单、手术排班表信息、术前准备等是否完善。查对完成后,将相应的绿色手术间标识牌挂于手术推车输液杆上,明确显示病人即将进入的手术间。此标识牌在病人未进入手术间之前切务取下,待病人进入手术间后取下,放于病人等待室内待用。

    2.2  术中

    手术中需要取血、送标本时,将所需的病历、取血或标本送检本和标有此手术间号的标识牌一并与护理保障中心护士查对交接,醒目的手术间号码牌表明了是哪个手术间所取的血、送的标本,护理保障中心护士取回血或拿回报告单时,可根据标识牌的提示,快速地通知手术间人员。

    2.3  术后

    手术完成后,有90%的病人需要到麻醉恢复室进行恢复、观察。每位到恢复室的病人,不论是否清醒,立即经过严格查对后将相应手术间号的白色标识牌挂上,此标识牌挂上后切勿随意取下,直到病人送出恢复室方可取下。

    3  讨论

    术前,病人在等待室使用绿色标识牌后,各个手术间的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来接病人时,便可一目了然,方便查对,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几率,并且有利于夜班护士宏观的观察和控制整个等待室的病人[1]。术中取血或送标本时,使用此标识牌后有利于相关人员快速方便地查对,并避免血、标本及病历出错,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术后将白色标识牌在麻醉恢复室使用,方便了各个手术间的医生、护士再到麻醉恢复室巡视患者,同时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查对患者时也可一目了然,方便了医护人员观察麻醉恢复室的病人。如病人发生紧急情况,可立即根据标识牌提示的手术间号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员[2]。我院使用标识牌已有多年,我们的体会是:制作简单、使用方便,随时可增减,大大节约了查找时间。

    总之,此手术间号码标识牌可贯穿使用于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并在全程护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手术室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但要注意查对病人时不能只依赖此标识牌,一定要和病历、腕带、手术通知单、患者等一起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做好查对工作[3]。

【参考文献】

  [1] 江 敏.病人标识腕带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c003-c004.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9)

手术室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质量要求高,个人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室的整体工作效果,给工作质量的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建立手术室护士的绩效考核标准,实施量化管理,用数据对个人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调动了手术室护士的积极性,促进了手术室工作质量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1 手术室实行量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院为二甲医院,年手术量七百多例,其中急诊手术占的比例较高。最初在1997年―2002年实施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只考虑职称,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导致护士的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削弱。2003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把岗位职责考虑进去,但这种分配方案表现出了工作质量、工作强度与绩效薪酬不成比例,仍然不理想。2009年初建立手术室护士的绩效考核标准,用数据客观地对个人的职称、工作量、完成质量等进行评价,并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充分调动了手术室护士的积极性。

2 量化考核标准的制定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采取民主管理科室的方法,发动手术室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能够反映每位护士绩效工资的计算标准,每月累积分法计算,参加当月所创绩效工资的分配。

3 方法

手术室护士5人,学历:大专4人,本科1人;技术职称: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2人,其中护长不参与分值的统计,拿科室平均奖。绩效工资的组成分四大部分:工作量占40%,职称占30%,岗位占20%,其他占10%,四大部分的内容都进行了细化。

3.1 建立量化考核的标准:按照各级人员职责,制定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应责任,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提高认识,使护理人员不仅明白工作的内容,还要知道符合什么标准、承担什么责任,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依据 。

3.2 建立工作量计算标准:用电子表格(Excel)按月份建立工作量记分表,由每台手术的巡回护士负责记录,登记详细的手术时间、手术名称、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工作量根据手术配合强度、手术时间长短、技术含量的高低分类计分,例如:门诊小手术计0.25分,剖宫产、阑尾切除等手术计0.5分,胆囊手术、结肠癌根治术等计1分……,分值要做到标准清晰。

3.3 职称部分是根据职称及年资制定系数:工作2年内护士0.3,3-5年护士0.4 ,6年以上护士0.6,护师0.8,主管护师1.0。职称之间的奖金差距促使了护士积极参加在职教育及业务培训,努力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参加职称的晋升考试,今年有2名护士也将取得护理本科学历。

3.4 根据岗位部分设定分数:我院手术室是24小时值班制,按一次夜班1分,日班0.5分,一线班每班次0.5分,二线班每班次0.25分来设定。以前大家都不想上夜班,现在都不再有怨言,促进了科室的和谐发展。

3.5 其他部分包含了奖励加分和扣分:参与科室管理、医院内授课、代表科室或医院参加竟赛等给予奖励加分 。扣分是违反医院或科室规章制度;工作质量考核中护士长的检查、科室质控小组的检查及护理部各质控组的检查考核结果为依据 。

4 效果

4.1 根据护长对手术病人的术后访视的信息反馈,护士的服务质量有很大提高,手术室护士能主动与病人沟通,病人进入手术间后情绪稳定,减轻了心理压力,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增加病人安全感,对护士的技术操作与服务态度感到满意。

4.2 每月从考核结果中护士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护士能够主动地完成工作,并积极配合急诊手术,自觉改善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带动了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

5 体会

5.1 现代管理中数据化管理是一个重要标志。量化管理是新形势下适应医疗改革推出的新的管理方式,手术室量化管理以数据说话,实施以来,不断完善适合手术室工作特点的细则,客观评价护士工作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从而能有效地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服务到位,提高护理质量 。

5.2 数量考核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质量考核体现了质量第一的主题,综合考核既全面客观、又公平公正,合理的奖金分配是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量化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10)

式作环节复杂、人员流动性大和管理风险高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影响护理质量提高和增大护理风险的重要原因,而护理风险又是直接或问接造成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的诱因。如何降低手术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降低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是手术室风险管控的关注焦点。目前,关于护理模式的探讨热度逐渐升高,护理措施也层出不穷,其中护理标识制度脱颖而出,其是根据临床护理的需要,通过应用规范的文字、图形对护理上作中需要特殊警示的上作环节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护理工作有序完成和患者安全的护理管理措施。本院在手术室护理T作中引入护理标识制度,并取得满意的护理工作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3月手术室择期接受手术患者128例,男71例,女57例,年龄21~72岁,其中患有血液传染病3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64例,观察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26~68岁,平均(43.6±8.1)岁,血液病19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2l~72岁,平均(42.1±10.4)岁,血液病1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血液疾病患者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确立护理标识种类:护理标识根据用途可分为3类,具体包括警示标识、环境标识和患者标识。a.警示标识:主要采用不同颜色标签对患者手术所用药品加以区分,如红色标识代表氯化钾等药物,蓝色标识代表外用药,黄色标识代表静脉用药。b.环境类标识:可对手术室不同区域、手术设备、防护警示和卫生处置4种。其中区域标识是因为手术室中不同病区环境要求有一定的差异,临床消毒常因误操作出现纰漏,可根据不同要求进行颜色标识,以红色标识代表污染区,以绿色标识代表清洁区。设备标识主要是方便手术用器械、仪器就近和方便取用的原则,在其特定位置辅以标识,以“火焰”标识代表防燃,主要用于火源、易燃物和氧化物,以“水”标识代表防湿。防护标识主要用于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手术室门外悬挂警示标识,同时提醒患者家属加以防护。卫生处理标识主要用于对手术室卫生用品进行颜色标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c.患者标识:是标记患者信息的快速身份识别标识,是由护理人员在术前填写患者相关情况,并将不同颜色的腕带标识佩戴于患者腕部,其中蓝色标识代表普通患者,粉红色代表女婴,粉蓝色代表男婴,对于高龄、昏迷、全麻、视听障碍和易坠床者以耀眼的红色进行标识。实施手术前由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理进行交接,并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区、诊断和手术区域等情况。②护理标识的应用:对于药品使用过程中,以及麻醉、管道、过敏和切口等情况也应进行标识。手术实施过程中,在以多种药物混合配置时,应在将药品抽吸至注射器内后加贴相关标识,并标注混合后药品的名称、浓度、剂量和时间等。品设专门的标识,如在抽吸和稀释后的针管外贴以标识,方法与药品标识方法相同。管道标识:对患者所应用的输液管、引流管等管道进行醒目标识,可贴在管道接头的部位,以减少护理错误的发生。存在药物过敏史者应对可能过敏的药物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标识,并将相关标识和记录悬挂于输液架醒目位置处。切口标识:主要采用蓝色或黑色油性标记笔标记,并以碘酒固定,护理人员在术前访视时检查切口标识是否黏贴,以及位置是否正确。③护理标识的培训:护理标识建立后,对手术室护理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熟悉并掌握标识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方法,定期组织考核,对不合格者再次组织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指标观察:定期组织两组考核,并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差异。其中护理质量评分包括:物品准备、无菌操作、无菌物品管理和护理文书4部分,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高。满意度调查采用白制问卷的方式进行,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项,并计算总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o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X土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高,其中以观察组在物品准备、无菌操作、无菌物品管理和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医生和患者满意度评价:分别抽取34名手术室相关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观察组总满意度94.1%,对照组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128例患者的问卷调查表明,两组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2.2%和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护理风险事件差异评估:两组均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其中观察组4例,总差错率6.3%,对照组15例,总差错率23.4%,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手术室护理目标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1-01

“软技能”( Soft Skills) 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1]。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管理技能[2]。据国外研究表明, 长期工作的成功, 75%依赖于人际间的技能或软技能, 只有25%依赖于技术技能[3] 。本文旨在应用护理软技能,提高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水平及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

1 方法

1.1 合作与沟通技能的培训

1.1.1 合作技能培训 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手术团队的综合素质,因此,共同目标,团队首脑,文化认同,以及有效组织充分体现了手术团队的有效合作。以病人康复为目标,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师默契的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我院手术室,通过专科护士培训,专科组业务月查房的形式,提高了我科护士的专业素养,为专科医生手术配合构建了良好平台。

1.1.2 沟通技能培训 沟通技能培训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软技能的保证。手术室通过加强手术访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增强了手术室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了护患纠纷;同时,通过建立品管圈,加强和巩固手术室护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1.2 礼仪规范的培训

1.2.1 护士礼仪的培训 礼仪方面的培训包括护士的仪表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交往礼仪、语言礼仪和公务礼仪等[4]。为此,我们要求手术室护士做术前术后访视时,以标准的护士礼仪与病人进行沟通,这样,不但减少护患纠纷,而且突出了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品牌形象。

1.2.2 操作礼仪的培训 手术室无菌技术要求很高,每一台手术的顺利进行都是以无菌技术为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有更为规范化的操作技术。我们通过每月进行操作演练,人人进行考核,来巩固和强化护理基础操作技术;其次,有针对性地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手术室常见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化培训,并举办“操作比武大赛”,其目的不但规范了操作技术,同时调动了低年资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操作礼仪培训使手术室护士以一种娴熟的工作状态呈现在外科医生面前,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 观察思维的培训 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最精细的软技能,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独立获取信息和临床决策的思维基础[5]。首先,我们对应急预案进行理论授课,之后现场模拟演练,通过演练,来训练手术室护士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其次,将举证倒置落到实处,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监管标本送检,做好手术病人植入物的登记,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观察思维的培训不仅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手术室护士的权益,为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建立了法律保障。

1.4 心理素质的培训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及高风险为一体,因此,帮助手术室护士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必要。首先,建立同事支持系统,创建健康的工作环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护士待遇,增加进修学习机会;最后,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因才施职,老中青搭配,成员互补。通过以上举措,提高手术室护士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护理工作。

2 体会

2.1 护理软技能应用于手术室优质护理的重要性 护理软技能由纵横两面构成, 纵面包括人际沟通、口语表达、角色适应、人机对话等;横面包括观察、判断、计划、分析等。前者反映个人的基本素质,后者则是经验积累和表达[ 6, 7] 。硬技能具有标准与规范, 是护理质量的骨骼、框架, 而软技能则是护理品质的灵魂与血肉[ 8] 。因此,我们以优质护理质量为目标,在护理软技能与硬技能的相互作用下,使得手术室优质护理水平较培训前有所提高。同时,护理软技能的应用更进一步突出了手术室优质护理目标,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最终,护理服务的被接受,被满足充分体现了护理软技能的重要性。

2.2 手术室护士护理软技能培训的意义 现代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能力、突出的应变能力、高度的法律意识,护理软技能培训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手术室护士个人综合素质,而且使得手术室护理团队的体质更为强化。

2.2.1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专业素养 专科护士培养和专科组业务月查房的实施,加强和巩固了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知识,使手术室护士对本职工作驾轻就熟;在无菌操作技术术前准备摆放、仪器使用等专业技术较以前有所提高,与外科大夫的合作更为顺畅。

2.2.2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合作与沟通能力 合作与沟通能力培训为手术室护士与患者、医生、护士的信任、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是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所需的健康的内在精神;礼仪规范培训使手术室护士具备了良好的服务形象,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无形资产。总而言之,软技能的实施是以提升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品质为目的。

2.2.3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训其目的就是尊重人性,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发挥手术室护士无限潜力,改善手术室团队体质。通过同事支持系统、奖励机制、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举措,手术室护士的品质意识,问题意识有所提高,护护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向心力提升,整个团队获得了成长,朝气蓬勃。

2.2.4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因此,护患纠纷事件逐渐增加,为了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观察思维的培训,将举证倒置灵活应用在护理工作中,培养出手术室护士缜密的工作思维方式,为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3 总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群健康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医疗护理质量的高标准的提供,更要展示高水准的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是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护理软技能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合作与沟通技能培训、礼仪规范培训、观察思维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使得手术室护士的软实力较以前增强,同时,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护理软技能应用在手术室优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边摸索,边前行,汲取经验教训,目的就是树立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Joy J.Soft skills and syllabus:The need for convergence[J].Indian Journal of Open Learning,2008,17( 2) : 95 - 101.

[2] 付艳芬.护理软技能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75

[3] 付艳芬. 软技能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 74.

[4] 陈兵,苏靖.护理软技能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6):43.

[5] 殷梅平.软技能培训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 .护理研究,2011,25(7):1763-17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