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6 09:37:29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篇(1)

二、在考察科技的本质、批判科技中性论、澄明科技价值的前提下,研究了科技异化的实质

该书认为科技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技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类掌控,成为绝对自主的力量。科技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人是认识科技的主体。要清晰人和科技的主客体关系。无论如何,科技都不是能动的主体。科技在于人的发展规律的掌握之中。科技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科技自身内部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高级阶段,科技的自律性和自组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这种自律性和自组织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即不属于科技内在的本质属性。所以,科技的自主是相对的,不自主是绝对的。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地、无价值倾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主张科技与价值无涉,科学对它的社会应用不负责任,在考虑科学问题时,科学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等等。这种观点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某种意义上是成立并且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从历史上整体上来考察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尤其是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一种天方夜谭。科技中性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了避免科技对于人类的危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而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正因为科技是负载价值的,不是价值中立的,并且它所负载的价值中包括了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与科技因素等综合性因素的融合,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会发生异化。“科技异化”是一般异化概念的引伸和扩展,所指的是科技人的创造物,本应是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但却反过来危害人、控制人、威胁人,成为其创造者人的对立力量。科技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自身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的异化,和实践方式的异化。总之,科技异化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异化。

三、在辨析“科技异化”、“科技物化”、“科技神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人化”的主张

篇(2)

2、劳动异化的解释

劳动异化亦译异化劳动,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绪论。也就是马克思把异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中现实的人联系起来,指出:工人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还指责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创造性的一面,没有看到其摧残人的一面,并从人和物的关系中看出了人与人的关系,从异化劳动中看到阶级的对立。他在《资本论》中也表述过资本关系使工人处于和他自己劳动的实现条件完垒无关、相外化和相异化的状况为此他提出消灭这类社会现象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就是消除异化劳动最有利的方法。中国学术界有人指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确立科学实践观的重要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逐渐形成的突破点。

3、科技异化的内涵

科技异化这个概念,是相对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继承和改变。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马克思早就敏锐的发现科学技术这一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伴随着的科技异化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思想家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提出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操纵着整个工业社会和人们。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说,正盛行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可以肯定,生产性设备和破坏性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效率,已经成为现阶段使人民隶属于既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的一个主要工具。。哈贝马斯也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整个国家统治着一切,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所以,国家掌管着的科技进步本身――已经成为[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而[统治的]这种新的合法性形式,显然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旧形态。从这两个人的观点能看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科技社会导向的异化上来看科技异化并从资本主义新控制看,认为科技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我国学者则更多的把科技异化理解为,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价值两重性等,使人们误认为科技异化与这些词语等同,使这个问题一时之间成为国内学者争相讨论的话题。那么到底科技异化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怎样去理解它呢?笔者认为,科技异化既不单纯是科技的负面效应,也不是科技的两重价值,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创造的科学技术本应该为人们提供帮助、带来福利和利益价值反倒成为危害人,报复人,制裁人的力量,脱离了其真本质,破坏了人们最初创造它的本意和目的。

篇(3)

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是在其实践哲学的框架中进行的。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哲学”一词,但从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来看,“他的哲学立场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和思辨哲学范式,开始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川文化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对人的现实感性的文化活动的反思和批判,探寻人的合理性的生存模式。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日益陷入的现代文化困境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现实背景。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也正根植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中。透过对技术的批判,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对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整体生存方式的关注与思考。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一、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

    在现当代哲学家看来,技术聚焦了今天人类所有的问题,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术。作为一位哲学家,马克思也毫不例外地把技术包含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并赋予其重要地位。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断言: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对技术的形上之思是通往人的本质的切实之路。对此,法国哲学家阿克斯勒(kostas axelos)在其1969年发表的《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中认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

    对于技术,马克思持双重的态度。一方面,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也深刻地洞见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而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样的一种对技术的批判成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同时也作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调而“贯穿于他的全部的学术成果和整个学术活动中”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理论集中表现为他对技术异化的批判。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技术异化的概念,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关于技术异化的丰富思想,对资本主义技术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技术批判关注的焦点。早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已经包含了对技术异化的批判: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在精神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工人的劳动(技术活动)越有力,工人越无力;劳动(技术活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工人在劳动(技术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是与自己的本质相疏离……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更为直接而尖锐:“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人死机构。”“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机器劳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异化,而是揭示了技术异化的深层原因,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机器使它占领的那个部门的产品便宜,产量增加,而且最初也没有使其它工业部门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发生变化。……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着重批判了技术异化的根源,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但却不能对此作狭隘的理解,即仅仅理解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否则,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真实精神及深层价值就会被遮蔽。事实上,马克思没有像其他人本主义技术哲学家那样,把批判停留在技术及其后果本身,而是把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来理解,从而对现代技术存在于其中的整个文化情境进行了全面的现实的批判,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批判。与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最终陷人虚无不同,马克思通过对技术的批判最终寻找到一条摆脱技术对人的奴役状态的现实道路,即通往“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共产主义之路。由此可见,透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批判地反思了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活动和生存方式。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

二、马克思技术批判的现代性根基

    对技术的批判之所以成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是源自其哲学本身所固有的批判性,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离不开“武器的批判”—实践,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包括技术批判)理论,亦离不开它的时代根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生逢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如马克思本人所剖析的,是一个财富与贫困同生、文明与愚昧共在的充满矛盾的时代。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特征,就是引起了当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现代性”。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当然,马克思的批判不是对现代性的彻底否定,而是为了更高意义上的现代性重建),现代性成为马克思哲学批判乃至技术批判的根基。

    “现代性”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正如吉登斯所言:“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也如利奥塔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也就是说,现代性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化(工业化)实践的文化反省。马克思正是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之上开始了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经常使用“资产阶级时代”、“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文明”等概念,当马克思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他所意指的正是西方“现代性”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社会已经陷人到一种危机当中,这不仅表现为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日益激化的政治危机(阶级斗争),更表现为普遍而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性危机。异化现象便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最深刻表现。在对危机的诊断中,资本主义技术活动(工业活动)成为马克思切人现代性的独特视角。这不仅因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追求自由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技术的省思,人可以展开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全面反省和批判。在此意义上,“技术就是现代性的象征和标志”,对技术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反省。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由于指向更为深切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而成为一种文化批判。

    虽然马克思被当代哲学家公认为“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成概念并在现代性方面形成全面理论观点的主要社会理论家,但是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技术展开批判的却不止他一人。面对异化现象的日趋严重,技术批判之声不断高涨。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等流派均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而且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技术的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从科学技术发展与理性演变的层次上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异化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并依此寻找现代文化危机的根源;海德格尔则在批判之余开出了克服技术异化的药方,即通过艺术的深思、始源性之思正确认识现代技术的本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不管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海德格尔,都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观点,但他们的理论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的技术批判均指向技术本身而最终陷人了对技术的抽象批判。他们或者把对技术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技术的否定,或者把摆脱技术异化的途径诉诸于艺术的沉思,却没有把技术置于现实历史背景中特别是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因此他们不能正确揭示技术的本质及其异化的根源,也就不可能找到现代人走出生存困境的道路。

    一与人本主义的技术批判不同,马克思对技术的关注,“不是因为出自对技术事物本身的偏好,或者是像其他技术哲学家那样打算阐述一种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是他的哲学思考方式和批判指向在内容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对人的当下存在进行批判反省进而构建人的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创作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理论研究如不能有益于这一探索就没有任何意义。在马克思的时代,人的生存境遇最根本地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关系现状。正因如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没有像其他人本主义技术哲学家那样停留在技术本身,对其进行本源性之思,而是从现实的生产活动人手,把技术视为工业的本质、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以及人类追求自由的手段和工具;造成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解决这一间题也不能祈求通过对技术的简单否定或艺术的沉思,而必须通过现实生产关系的合理化或理性化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造除了诉诸工人自己的武器批判之外别无他途,“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摆脱技术奴役的道路也正是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道路。因此,马克思并没有花很多的精力去对技术进行本源性追思,而是把精力放在探讨技术在人的现实存在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立足于现实历史性的维度,对技术进行了彻底、全面、现实的批判,并且找到了解决技术异化的现实途径。而执着于形上之思的人本主义技术批判却最终陷人困境。这表明,虽然同为立足于人的生存视界的文化批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人本主义技术批判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意蕴

    马克思在对技术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了有关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异化的根源以及摆脱技术异化的途径等等。立足于实践哲学的维度,马克思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使得他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这使得他的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实践哲学从本质上讲已经转向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把人的文化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坚信:“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从文化哲学的视阐来理解“实践”,就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一种工具性操作活动,否则就抹煞了“实践”范畴的价值性。事实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构想逐步确立。实践哲学构想的理论基点在于,它从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即从实践活动人手,来确定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的根基。这种实践活动,“不是仅仅以‘主体—客体’结构为核心的,改变外在对象的,简单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practice),而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核心的,人的基本的生存活动(praxis)换言之,实践作为规定人的本质的活动,不仅体现人对客体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也建构和生成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这一角度理解实践,就不能把它把握为纯认识论范畴,而应把它当成关于人的历史性生成的总体性范畴,其丰富意蕴远非狭隘的知识论理解所能概括。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范畴基础上来理解技术的。

篇(4)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08-02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社会生产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变得越来越不神秘。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冲击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冲击着、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反过来促进了科技在全球性的蔓延和扩张。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变得异常尖锐,并随之产生了科技异化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面对这样的境况,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解决思路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科技异化并不代表着对科技文明的彻底怀疑和全盘否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文通过分析科技异化的产生的背景、表现及其危害,寻找出消解科技异化的途径即科技人化,以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一、科技异化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理论背景

异化是指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相对立,而且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人是异化的核心,在现实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异化的最终落脚点。

劳动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主体相对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实质上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其二,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相异化。其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的存在物,人具有能动性,能全面自由地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是由劳动来完成的。其四,人从人中的异化。“人从人中的异化”指的是异化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资本家不劳动却统治了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而是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服务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看到了科学的这一历史作用。但是,科学的作用也表现出另外一面。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使工人崎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

所谓科技异化,就是科技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和本质力量的体现,本应由人驾驭、为人服务、造福于人,却反过来控制、威胁甚至危害人类。具体表现为:科技的发展渐渐超出人类控制,甚至成为支配、统治人类的外在异己力量;科技已不再是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的伟大工具,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造成了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人由掌控科技发展的主人发展成为被不能控制的科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的工具。

(二)实践背景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追求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现代化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现代化的基调就是理性化,而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根源于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性格。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称这种现性为“工具理性”,因为它无视生命的价值问题,只涉及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物极必反,过度地追求效率致使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进一步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多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将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益处,使科学主义深入人心,人们把科技视为神明,认为科技无所不能,可以解决人类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极端性造成了科技的异化。

(三)原因

通过上文对科技异化问题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科技异化的原因。科技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具理性主义——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具体原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深层次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

二、科技异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科技异化造成生态危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纵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但是同时人们不断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得不说是科技异化带来的问题。空调本来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清凉,但是最终确由于排放的大量气体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热。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不仅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些都是科技异化的结果。

(二)科技异化使人的精神和行为发生异化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使人类生存于一个充满了信息的时代。我们生活于一个充满了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的环境。这些现代的通信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过多的依赖于这些电子产品,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人跟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也最终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让人觉得异常可悲。

除了人类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异化,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时也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自动化的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也丧失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致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科学异化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这项技术产生的长远后果却不是人类现在所能估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被机器所取代,甚至产生了智能机器。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了。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模拟人类的特征进行犯罪行为。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失控,家居机器人和秘书机器人的恶意失灵,这些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动机器革命引发热议。

三、科技异化的消解途径——科技人化

科技人化的关键在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同时,科技人化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科技人化需要进行主体建设。社会上大致有三种主体构成,科技主体、政府主体和公众主体。这些主体构成有不同的利益需要,有时一致,有时冲突。科技要发展,就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具体地说,就科技主体而言,主要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政府主体应从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对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公众主体应该积极关注并对科技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除了要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最为根本的是必须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我们要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结构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既要能体现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同时又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而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同时,在实践当中,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追求高科技、追求自身满足的同时也应注重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不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生存构成威胁,建立无毒、无副作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科技异化”释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3-18.

[2] 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83-87.

篇(5)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 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 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 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 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 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 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 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 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 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 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 乎成了 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 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 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 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 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 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 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 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 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 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 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 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 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 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 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 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 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 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 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 ”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 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 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 会异化 ,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 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 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 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 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 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 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 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 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 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 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 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 四个基本规定。

1.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 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 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 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 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 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 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 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 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 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 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 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 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 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 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 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 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 器。

4. 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 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 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 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 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 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 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 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 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 技术异化是独立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 ,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 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 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 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 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 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 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 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 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 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 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 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 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 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 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 问题, 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 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 异化。

3. 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 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 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 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 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 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 身增 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 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 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 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 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 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 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 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 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 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 增值的使命。

5. 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 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 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 ,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独立,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 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 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 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 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 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 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 ]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 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 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 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 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 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 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 ,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 ,“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 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 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 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 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 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 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 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 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 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 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 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 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 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 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 h.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 reflections on the p assage of faust[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 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1090.

[3]feenberg a. alternative modernity: 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 osophy and social theory[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79-86.

[4]毛勒堂,董美珍. 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 003,20(2):5-7.

[5]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10.

[6]韩孝成. 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 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 2005:14.

篇(6)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乎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技术异化是独立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异化。

3.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增值的使命。

5.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独立,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H.Inthebeginningwasthedeed:reflectionsonthepassageoffaust[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090.

[3]FeenbergA.Alternativemodernity:thetechnicalturninphilosophyandsocialtheory[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5:79-86.

[4]毛勒堂,董美珍.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2):5-7.

[5]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0.

[6]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4.

篇(7)

关键词:老子;庄子;科学技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49-05

自近代以来,在发端于古希腊“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主导下,在文艺复兴倡导的“自由”人文精神的指导下,自然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盛行,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遭遇了“瓶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困境重重,而且严重偏离了“为人”的目标,背离了“属人”的本性,使其与自然、人文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剧。这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可能是由印欧语系统所决定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明显地不适合处理整体和形式问题。”[1]从20世纪的4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学者积极寻求“救世良药”,最后找到了中国道家。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于1968年指出,“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2]21耗散结构的创立者普里高津认为,“中国(道家)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3]

在中国道家学说中,《老子》与《庄子》分别是记载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思想的著作。《老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论及科学技术史料、思想与哲学的著作,《庄子》也是一部该方面很有价值的著作。“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是最早论及工程技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重要文献。”[4]这两部著作探讨了诸多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大量有创建性的科学技术思想。老庄思想乃至道家学说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和思想核心均是“道”。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老子的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因此道家在中国科学史上非常重要。”[5]对于老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世界的普遍规律;既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又是人类社会道德的最高准则;既是机械运作的基本原理,也是高超技艺的最高境界。

一、道统万物:蕴含科学技术思想

在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中,“道”统摄万物。“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道)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道无始终”(《庄子・秋水》)。老庄之“道”首重“天道”,即自然之道。“在老子和庄子那儿,自然界却一直占据着他们思维的中心。”[6]47“道家所说的道……乃是宇宙运行的天道;换言之,即自然的法则。”[7]42-43因此,老庄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很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思想。李约瑟指出:“道家的心理状态在根本上就是科学的。”[8]“道家思想体系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还包含了原始的科学与方技,是世界上唯一并不极度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9]

第一,老子与庄子力求从自然本身去寻求自然现象的原因,这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得以进行的首要前提。老子摒弃了人格神的存在,明确指出:“道”存在于自然之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曰。孰为此者?天地。”(《老子・第二十三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明确给定了“道”的物质性――道即气,并试图用气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虽“道统万物”,但万物各有特性,各有长短,需要充分认识和因顺万物。“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至乐》)

第二,老子与庄子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价值。老子以橐龠(风箱)、车毂、陶器、居室等为例,阐述了“道”的“有”、“无”之用,表明了机械原理、建筑学原理、陶器制作原理等都蕴含和体现了“道”,实质上也肯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庄子也以具体事例或寓言故事等表明科学技术可以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对庖丁、梓庆等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极为推崇。“百家众技皆有所长”(《庄子・天下》)。“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庄子・徐无鬼》)。“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庄子・天运》)

第三,老子与庄子非常赞赏自然规律和技术创作原则。老庄认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有一个“先天地生”的“道”支配着万物的运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其中的“常”、“道”都有自然规律的含义。老庄抓住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实质。“反倒是《庄子》将它(技术)描述为一种合目的性、个体性、手艺主导型、经验与灵感――体悟相辉映的活动,抓住了古代技术的实质。”[10]老庄还提出了技术创作的一般原则。“朴散则为器……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意指要制造各种器物工具需要将物质材料进行分解,而完美的创造和制造是不需要割制的。

第四,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认为“道进乎技”,“技”中有“道”,以“道”驭“技”,“道”“技”交融,从而保持着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及人的身心和谐。实质上,这是“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技术求善、求美回归人性的路径。《庄子》以庖丁解牛、大马捶钩等寓言故事刻画了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之技术和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之技术(《庄子・知北游》)。不难发现,对行为主体而言,这些“技”不仅是工匠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展现,而且是工匠们实施技术时的心理体验与精神体验;不仅是工匠们改造和变革活动对象的操作技能的展示,而且是追求“道”与体悟“道”的一个过程;不仅是与世俗功利相联系的谋生工具,而且是“法自然”而求“道”得“道”的途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老子与庄子的科学技术思想可谓贯通古今、契合东西。“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11]1。“道家思想是现代科学思想的先驱。”[7]55美国著名科学家卡普拉将道家的“道”与现代物理学联系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曾言《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对他进行粒子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认为《庄子・秋水》中惠子的经验论立场似乎更接近传统的科学,而庄子的观点更接近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12]21-24。

二、“道法自然”:指引科学技术走向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受到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实际上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财富的发展与积累可谓居功至伟;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破坏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保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发扬其积极作用,减弱其消极作用,就需要新的指导思想。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可谓是指导未来科学技术走向的一个思想资源宝库。

老子与庄子不仅肯定自然事物中存在规律及其认知价值,赞叹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价值,同时,也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诸多批判。李泽厚认为,老庄的这种观点表明他们是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老子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第五十七章》)他进而提出“三绝”:“绝圣”、“绝仁”、“绝巧”和“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同时,他还给出了“济世之方”:“道”要“法自然”,要“为无为”。“自然”与“无为”乃是“道”的具象化。所谓“自然”并非意指现代汉语中自然界,而是指事物的原本状态、本性或法则。“道法自然”是指“道”以它本来的样子为依据,它的内在原因决定了它的存在。李约瑟认为,“这种作为大自然秩序的‘道’,使得万物发生并且支配万物的一切活动,而这种支配更多地不是靠强制力,而是靠时间与空间的一种自然曲率。”[11]39 澳大利亚哲学家西尔万(R. Sylvan)和贝内特(D. Bennett)指出:“道家思想……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13]。所谓“无为”,对于儒家和法家,是指消极而无所作为;但对于老子,则是指以“法自然”的方式而为,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去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老子・第六十四章》)“‘道法自然’的准确意思是:‘道遵循万物的自然’。”[14]“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卡普拉认为,“‘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戒绝反自然的活动。”[2]72 所以,老子用“道”来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要阻碍科学技术发展,而是要在科学技术因循自然发展的同时,注意科学技术的危害并设法予以减少或者杜绝,不要任意妄为。“为者败之”(《老子・第十九章》),“妄作则凶”(《老子・第十六章 》) 。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肯定了“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倡导“以鸟养养鸟”《庄子・外篇・至乐》,“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庄子・达生》)“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庄子还多次谈到科学技术及其带来的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物性摧残与生态失衡等种种人被物役、被异化的现象。“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感乱,无以后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箧》)“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但是,大多数学者只强调庄子的这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庄子给出的解救之方――“道技合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技术要经由合于事、合于义、合于德而实现合于天道。技术“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天道的一种展现的方式”[15]。

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讲,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弱走向强盛。特别是在14―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自由”之人文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人文联合击溃了神学世界观。但是,到19世纪,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出现裂痕,科学主义渐成大势,技术主义甚嚣尘上。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现象,作为“生产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作为“破坏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以违背“物之自然”――自然规律的方式的任意妄为,以违背“人之自然”――人之本性的方式给人类造成灾害。科学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理性的具象化形式,应该具有“为人”、“属人”的特性。但是,现如今,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主体,好似科学技术网络上的一个部件。科学技术成为与人类相异的、敌对的力量,成为操控和奴役人的力量,而不再是“属人”的、“为人”的力量。换言之,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科学技术不仅使“自然异化”,造成了诸如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与物种灭绝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异化”,造成了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核军备问题与社会安定问题等,还使“人异化”,使人在物质层面上习惯性地追求物欲的最大化,在精神层面上经常性地陷入焦虑感、危机感和无意义感。霍克海默认为,“人类已经被科学抛弃了……反过来人类为科学服务,并且作为外在于科学的东西从属于科学。”[16]吴国盛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对于今日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惊人的、不可思议的决定性影响,但技术却不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因而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反思。人们对于技术的看法,相当程度上仍然囿于技术中性论和人类中心论,认为技术只是人手中随意摆弄的工具。”[17]

从表面看,老子与庄子在科学技术价值观上存在“二律悖反”。一方面,他们观察自然与生活中的大量科学技术现象,肯定自然规律,赞扬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功用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批评了科学技术给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但由于道家对知识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致这一点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11]149实际上,老庄并非要取消一切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是要使科学技术“法自然”地发展,要预防、限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要用“道”来认识、规范与评价一切事物,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18]

虽然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针对的是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社会混乱”的时代背景,针对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大转型、社会大转变与文化大危机,针对的是中国古代的“现代化”[19];但是,它们可谓是处理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宝库。就科学技术活动而言,相关因素主要有四个: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学技术的应用及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首先,“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自身的人文本性归位,使科学技术能够顺“其”自然去“为”、去发展。其次,“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活动者顺应事物本性的人文精神,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人性自觉,规避不端研究与行为。前苏联著名科学家谢苗诺夫曾经指出:“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成果究竟使人民情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在玩世不恭。” [20]“在一个受到败坏的时代,一种责任伦理是必不可少的。”[21]1再次,“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可以使科学技术使用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双刃剑”的含义,树立“自然”的理念,实施“无为”的行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22]最后,“道法自然”可以使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更加符合人类之本性。“任意一个技术领域中向任何一个方向的每个新进展绝不会为了在手段与预定目标的符合中达到一种平衡点或饱和点而努力,而是――相反地――在成功的情况下,诱因导致了向任何可能的方向的不断进步。”[21]19对于科学技术研究者与工作者,由于他们所独有的专业知识,要承担“通告与预防的责任”。科学技术研究者与工作者有责任确保科研成果运用于非破坏性的目的,不仅要为其研究的直接后果负责,而且还要顾及到研究的间接后果,包括某些难以预知的后果。

三、结语

面对科学技术异化的种种表征,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呼吁世人关注。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宣称“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预言“文明的冲突”,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从具体层面上讲,科学技术异化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活等诸多层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异化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是人类科学技术活动中人文缺位、精神失衡所致;从根源上讲,科学技术异化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所致。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求实”、“求真”与人文的“求善”、“求美”的完美结合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科学精神、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不是在人与物(对象)对立的方式下考究事物,而是在人与事物相合的关系中洞察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是“见物不见人”、“见理不见情”,而是具有科学精神、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撇开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老子所提倡的主体处置他物他人的这种实践方式所蕴涵的技术活动理念堪称是‘双向度’的,因为其中充分照顾了技术对象的自在本性及其生存欲求之实现。”[23]所以,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用以矫正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观念,将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汤川秀树曾经说过:“人们常说,希腊思想,从广义上说提供了一切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将来时,肯定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希腊思想应该仍然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唯一源泉。”[6]50-51“它(道家思想)是现代社会的不尽的思想源泉,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不尽的思想源泉。”[12]30

参考文献:

[1]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37-138.

[2] 董光璧. 当代新道家[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3] 斯唐热. 从混沌道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

[4] 涂又光. 楚国哲学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8-19.

[5] 孙慕天. 自由的智力和自由的科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118-122.

[6] 汤川秀树. 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7] 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8] 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69.

[9] 李约瑟. 中华科学文明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2.

[10] 刘明. 试论庄子的技术哲学思想[C]//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3-205.

[1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卷[M]. 上海:科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 罗发海 程民治.“道”与现代物理学[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3] 艾尔伯菲特. 德国哲学对老子的接受――通往“重演”的知识[J]. 世界哲学, 2010(6):7-28.

[14] 王中江. 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 哲学研究, 2010(8):37-47.

[15]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学术前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

[16]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42.

[17] 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18] Fritjof Capra. Uncommon Wisdom[M]. Simon Schuster Inc.1988:36.

[19] 李零. 道家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重读先秦诸子的提纲[C]//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1-85.

[20] 吴伯田. 科学哲学问题新探[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06.

[21] 约纳斯. 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2]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23] 邓联合. 老子思想视域中的双向度技术理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108-112.

责任编辑 任浩明

Modern Scrutinizing of Lao Zi and Zhuang Z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ZHI Guangyuan

篇(8)

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使信息交互由人与人的层面扩充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宽广的层面,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给现实和未来的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人类社会始终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辩证过程中发展进步的,在构建物联网空间和谐秩序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伦理的出场,理性审视技术及其应用。马克思对现代技术及其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理性思考,用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的基本意蕴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内外技术伦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有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社会决定论(socail determinism)、技术社会互动论(tehcnology—society intearetionism)和社会技术整体论(socio—teehniquehoslim)等代表性观点。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社会互动论虽然在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持不同的见解,但本质上都坚持技术和社会二元论的观点。马克思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考察,是系统的社会技术整体论,即突破了以上观点二元论分析的研究框架,把技术和社会置于同一整体性结构之下,认为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建构,社会诸要素与技术的互动作用构建了社会的整体系统。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技术与社会是系统整体性的关系,技术是构建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可能剥离社会整体系统而存在,因此对技术的考察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技术与社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建构。一方面,技术对社会具有构成或渗透作用。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重要因素,并带动或制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道德和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诸因素对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包括社会物质生产需要在内的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外,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制度等社会基本要素与技术的影响作用,深入研究了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微观层面的经济制度政策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技术的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技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早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伦理难题:“是”与“不是”表达的是事实判断,属于实然领域,“应该”与“不应该”表达的是价值判断,属于应然领域,事实判断由知识理性来推断,价值判断由伦理感性来辨别,实然领域与应然领域不能混淆,因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可通约。②马克思则从社会技术整体论的立场,指出技术与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技术在应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因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多重内在联系,而被人们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缺乏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和缺乏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都是不存在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辩证统一于技术的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技术与价值的关系,认为技术具有正负双重价值,应该把技术本身与技术后果区分开来。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技术的正向价值。马克思认为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变革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技术的负向价值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强调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在于技术本身,进而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批判。同时,技术也会对社会伦理起消极影响,客观上造成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和权力的集中与霸权。

技术异化及其消除途径。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也对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产生的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理性批判。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技术实践出发,以人本主义为主要依据,对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进行追溯和考察,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发展进步必然会导致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了剥削人、压迫人及致使人性丧失的工具,造成了劳动异化、技术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强调,导致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应该将技术本身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分开来。

马克思对制度的批判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批判,他指出:以资本支配技术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导致技术的非人道效应和整体碎片化,而当工人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时,异化和不平等将会消失,作为“类”(Gattungswesen)的人类将会在技术进步中从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消除技术异化的社会制度根源,使技术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类才能从制度和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整体论融通了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他认为技术服务并造福于人类应当是技术伦理的内在目标追求,然而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却使人类在利用技术时,缺乏对技术伦理价值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追求,直至技术的负面影响产生之时,才不得不去反思技术伦理的重要性。因此,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给予科学和技术以伦理价值的关怀,使技术活动在道德伦理的制约下安全造福于人类。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价值思考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的正向价值。第一,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与智能处理的智能化技术,将使信息交互由人与人的层面,扩充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宽广的层面,从而突破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现实存在的信息交互壁垒,实现人类对物理世界进行及时动态的信息了解与信息控制,这将扩展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物联网技术将凝结并渗透到生产过程之中,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使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更加快捷,推动生产的自动化与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将刺激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与商业模式,深刻地影响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生产主体、生产对象以及生产过程④,这将改变未来社会的经济布局与发展结构,为人类社会提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促进人们思维水平的发展与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⑤物联网技术在影响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人们将实现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的物联网技术来汇集和整合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各种资源,进而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便捷智能,这也将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及时性和创造性,形成互动式、开放性、反思性和全球化思维模式;物联网技术也将促进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未来物联网时代,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会不断出现,伦理道德已不单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人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东西,亦即整个自然界都存在一种潜在的道德关系⑥,物联网技术将促进人们伦理意识的自觉,拓宽伦理道德研究的领域。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潜在的负向价值。第一,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实质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终端来对各种物品上的感应器感应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聚集整合,必然会给人类提供海量的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信息,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数据监控”(Dataveillance),造成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使隐私问题不仅仅表现为人的隐私,也会产生“物的隐私”。物联网技术使得人与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注重人的隐私,无视物的隐私,在物联网时代就有可能由于物品信息的泄漏而导致人的信息的泄漏和隐私的侵犯。因此,如何确保网络隐私不受侵犯,就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不得不去应对的一个社会伦理问题。

第二,伦理价值冲突问题。物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对传统伦理价值和人性规范带来冲击。物联网技术使物处于与人平等的信息主体的状态,人与物之间固有的分野被逐渐打破,对物的伦理地位的思考将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人们通过物传递的信息和要求来生活和工作时,物是否会取代人而居于支配和控制地位?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伦理道德的进步通常具有滞后性,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缺失有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容易产生道德失范或违法犯罪行为,会对诸如诚信、公平、正义等人类传统伦理道德提出挑战,带来特有的后现代忧虑。物联网技术也将打破人类原有的时空概念,构建一个由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元连接的、没有绝对中心的网络世界,这种将物理时空压缩化,使人类社会趋于“去根”、“去中心化”的趋势,是否会使人类陷入寻找自我方位的迷茫与价值困惑之中?因此,需要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伦理价值的自觉反思,缓解技术应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物联网技术发展中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的人本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是指坚持技术服务、造福于人类的原则,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权利,通过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增长,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人在物联网技术面前应当体现主体性,防止物联网社会信息权利的异化。信息权利的异化是指主体所享有的用于促进自身及其他主体全面发展和完善的信息权利,在网络社会的知识权力结构主宰下发生转向,即不但不能促进自身及其他主体的发展与完善,反而造成了主体权利的自我放弃或被自身的信息权利所驾驭。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明确以人为本的伦理意识,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权利,通过技术的发展应用逐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使物联网社会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主体因素的伦理困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来源于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文化的理性考量和扬弃,体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⑦面对物联网技术,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既要肯定这一技术及其发展的正向价值,也要看到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带来各种技术异化现象。一方面,对脱离社会整体而强调技术单方面发展的技术理性思维进行批判。技术理性片面关注技术手段是否达到目的而忽视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提升。物联网时代,在尊重和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要对技术理性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克服片面关注物联网技术的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另一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潜在的负向价值进行反思。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应树立忧患意识,宣传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倡导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权利义务、自律他律等观念,多角度、多方位对物联网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影响作用进行关注和评价,在理性批判中发现并寻求解决技术发展负向价值的具体路径,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技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技术与劳动生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等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为保证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需要以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为支撑,规范社会秩序、调整社会矛盾,创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以促进社会公正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物联网时代,要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的目标,需要依托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一方面,加强物联网立法规范建设。物联网立法需要理性地从宏观层面与物联网技术规范相协调,坚持整体性、预见性的原则,对物联网社会的网络隐私侵犯、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生态秩序构建等问题进行法律探讨,对政府和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规范,逐步构建合理有序的物联网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和调控,规范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利用,实现技术伦理规范与行政手段干预的结合,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物联网科技推动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社会变革,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伦理问题。因此,需要积极以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为指导,引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逐步解决,推动物联网技术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物联网产业发展与社会形态变革研究”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0JDXM033,2012SJB710019)

【注释】

①闵春发:“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41页。

②李三虎:“技术伦理的休谟难题解—走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探求》,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8,第127页。

④易想和:“物联网发展的综合影响及风险规避”,《天中学刊》,2012年第1期,第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篇(9)

中图分类号:B028/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Z013)03-0020-06

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技术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求发明创造的,其正价值的实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负价值的实现,却成为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社会的进程。它不但不是“为我”,反而是“反我”,这便是通常所谈的技术异化。技术异化给人类未来的发展笼罩上一层厚重的阴影。通过反思、批判找出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克服途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异化的过程

人们通常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技术,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技术的发展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技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是一个相对独立要素。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这系统中三者互为中介和桥梁,但在具体的不同时期各自却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地位是随技术发展而变化的,而这个变化过程也正体现了技术异化的过程。

(一)技术产生与萌芽时期

技术产生和萌芽时期的内在逻辑是:自然诞生人,而人创造了技术。在自然一人一技术这个关系链中,自然处于基础和统治地位,而人和技术则是从属于自然的。这时期人类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的未知世界,人类生存面临一系列困惑,人在充满痛苦和压力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界无疑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人类则十分“渺小”。因此,各种“自然崇拜观”理念就应运而生。人只能盲目地去作用于自然,被动地去顺应自然,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显示度不高,没有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

(二)工业化时期的技术演进过程

工业化时期以来,人类智力被大大释放,实践活动层次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人一技术一自然这个过程中技术体系开始逐渐形成。人类依靠初步形成的技术体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因此,这阶段诸如“知识就是力量”、“人定胜天”等理念开始主导人类发展,人类不再惧怕自然,而是凭借技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和主宰者。

(三)工业化后期的技术演进过程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技术的R&D投入迅猛增加,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化和系统化,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人类自身和自然的面貌,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占据着核心地位,甚至技术被认为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难题,形成了技术一人一自然的“技术至上论”的理念。但同时,由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力,人类自身对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难以驾驭和控制。随着技术带给人类利益的增加,它带给人类的负效应也在增加,技术异化现象凸显。如现代农业中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直接导致了食物天然质量的下降、土壤的贫瘠化和环境污染以及生物物种的灭绝。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发出警告:除非人类开始关心自己的环境,否则,“人类对环境的所有攻击,包括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江河和海洋的污染……将必然无疑地破坏或改变物质本身……未来的形成就取决于此”[1]。现代通讯技术虽然方便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人类身体健康。现代医疗技术一方面大大保障了人类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它却带来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人炸、社会老龄化等。同样,核能虽然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但核能利用的危险性极高,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它的破坏性就使其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超过了当时的地震和海啸。

总之,现代人越来越依赖技术,离不开技术,但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原子时代、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相反却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危机、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所以技术让人类因它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巨大利益陶醉的同时也让人类对技术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二、技术异化的表现

(一)对自然的破坏

现代技术控制和干预着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相统一角度来看,人类按照自身的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来改造自然界形成人工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实现技术的正向价值;另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相对立角度分析,自然界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由于技术进步的控制和干预,系统内物质彼此依赖遭到破坏,阻断了天然自然的进化进程,扰乱了天然自然的平衡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技术异化问题越来越显现化。

(二)对人的控制

历史的逻辑体现出:新的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这个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人类传统的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不得不面临其带来的各种尴尬与困境。

人类在技术的控制年代里,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对此,弗罗姆在《健全社会》中运用“病态社会”这个概念诠释了人类社会在现代高新技术的研发、运用到产业化整个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彰显出这样的事实:压抑和摧残人的本性。弗罗姆把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程度的“软弱、孤独和焦虑”等现象称为“异化综合征”[2]。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以“数字化时代”、“信息时代”等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里,人也被符号化。人的各种“实体身份”被虚拟化,各类数字代码几乎完全淹没了人的个性特征。

进入“技术时代”后,人也失去了自由。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扩散的关联度相当高,即离开了这些现代化技术工具,工作开展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技术工具出了问题,就会产生不知所措的现象。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能力被现代技术操作体系所压抑,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技术操作的。余良耘在《技术追问的三个维度》中比较系统地描述了人类为了自己的暂时性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选择性、能动性、随机性”托付给整个技术过程。[3]埃吕尔的“技术自主论”把当代技术作为一个完全“自由且外在于人”的支配系统进行评价,得出了“技术越发达,人所丧失的自由就越是惨重”的结论。[4]现代社会,由于技术日益体现为压抑人的异己力量,使得人类的独特性评价标准出现一体化趋势。因此,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人高度被物化,人性逐渐扭曲等。

(三)对社会的影响

迅猛发展的技术,一方面以相当的规模和程度影响着自然和人,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日益冲击着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带来了一系列技术伦理问题,已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技术滥用”和“技术失控”的威胁。

第一,技术的运用首先直接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从个人层面上讲,电子信息和网络让地球变平,人可以在地球这端了解地球那端的信息,世界因此而缩小,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拉大。电子信息和网络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人和自然、人与人、人和真实社会之间的直接交往和对话被阻隔,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疏远,人的心理和情绪出现障碍,甚至产生了人格的分裂。而人的天性是,对自然的向往并渴望与其融为一体。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异化论”认为,现代社会越发达,“技术统治论”意识就越强烈地产生对人的压抑。这样,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都烙上了技术异化的烙印,使整个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5]从国家层面来看,有科技优势的民族可以运用科技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从而产生经济优势、军事优势、政治优势。这各种优势会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不平衡,从而激化不同民族之间对技术片面应用的追求,如核军备竞赛。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带来的世界大战以及局部战争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灾难,而且这种灾难还在延续。

第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已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传统的自然秩序和伦理价值观范式在蜕变。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虽然能够解决生殖功能障碍等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天然和谐关系被破坏,最终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破裂、道德伦理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克隆技术以“非自然”的方式生产人类,将会引发“克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人是社会的主体不是东西,不能随意制造,否则人的生命将不会受到尊重,而且可能随意毁坏生命,人的价值尊严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技术发展的过程特性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自组织和他组织的高度统一是技术发展的特性。其中,人对技术有主动性,而技术的发展又蕴含着自身的内在逻辑性。一方面,从他组织维度分析,技术的利弊效应关键取决于利用的人,如果被滥用,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例如核武技术和生化武器技术);另一方面,从自组织维度分析,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人类的意志无法完全驾驭技术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埃吕尔1964年在《技术社会》中把技术描述成:现代技术已成为不受人类的理性目标所控制的一种自主的力量。“技术发展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技术不断地扩张自身,越来越强大,最终会成为无所不包的怪物。”[6]1977年,美国技术哲学家温纳(L・Winner)在《自主的技术》中进一步把技术描述成:“技术正逐步摆脱人类的掌控,按照自己的轨道,排除人类而独立发展。”[7]因此,当人类无法驾驭技术的发展时,会给人类自己带来恐怖的后果――可能将导致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三、技术异化的根源

(一)技术的两重性

技术是以自然界物质存在为基础的,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知识和活动,也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和手段为自然规律所规定,即技术必须与自然规律相一致,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技术作为改造自然的活动,虽源于自然物,但任何技术都具有人为的非“自然”因素,每一项技术的研发、应用到产业化,都体现出反自然的天然属性,不断“破坏”、“干预”着自然的本真状态。人类不断给自然系统“异己之物”时,而自然系统也必然会反作用于人类。这是内在的客观规律。对此,日本的中山秀太郎曾就技术的安全性这样描述道:“所谓技术,从产生开始,就注定是反自然的。技术……只要运用到自然领域,就要产生对自然的破坏,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技术。”[8]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技术的异化是不能彻底根除的,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技术必然要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否则,人类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同时,技术的发展深深烙印了人类的各种目的、价值以及需求等因素,也受制于诸多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所以技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属性。人对技术具有主动性,但是,人类对技术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一旦人类这种需求欲望突破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尺度时,人与自然就会走向矛盾的深渊。

总之,在技术超现代化和技术超社会化的进程中,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日益被放大和强化,其结果是――技术在自然、社会以及人本层面的异化。但这并不是说技术异化仅仅与这种“两重性”有内在联系。

(二)技术异化的深层次根源

技术的两重性导致技术异化,但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自己。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决定了人对待技术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应该从思维层次去挖掘技术异化的原因,转变人类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技术异化问题。

思维决定人的行动,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体现人的观念。技术异化正充分展示了人对自然、人自身以及技术的态度。

远古时代,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不分,人没有把自己、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来。那时人对自然力量充满着崇拜、敬畏、顺从。正如F.培根所讲的“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工业文明时期,产生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类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人类不仅能够战胜自然,而且也能够完完全全地改造自然,人类的力量无穷,人是自然万物的中心。康德提出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人类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是早期现代科学家的固有的观念”[9]。人类试图使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自然完全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对自然观念的改变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分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忘记了自己是自然的一员。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忘记了“存在”。技术则是人类忘记存在的极致表现。在片面的自然观的支配下,技术完全丧失了其价值理性,沦为了人类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被推上了至上的位置。人类思维出现了这样的理念:人通过技术发展能够解决自己生存的一切问题,于是涌现出了“技术万能、技术决定和统治一切”等社会思潮。于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惜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使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最终带来了一系列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

总之,由于人的自然观和技术观的扭曲,加上个人私欲的膨胀最终造成了技术异化,最终带来了人类生存的一系列的危机。人类开始反思技术,甚至恐惧技术。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10]

四、技术异化的扬弃

面对技术及其应用产生的危机,如何进行历史性的选择,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扬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技术带给人类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理性审视对待技术的负面影响。如埃吕尔所言:“将好的因素和坏的因素分开以得到纯粹好的技术,这是不可能的。”[11]妇保留技术“好”的方面,而去掉技术“坏”的方面,在埃吕尔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幻想。“技术进步的有害的结果不可能从它的有益的结果中分离出来。”[12]“一项技术的结果从来不是完全积极的或消极的,正负效应并存是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而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人类要发展,就不能因噎废食,停止一切技术活动。托夫勒认为:人类不能、也不应当关上技术发展的闸门。只有浪漫主义的蠢人,才喃喃自语要回到“自然状态”。而自然状态是怎样的呢?婴儿因缺乏基本的医疗护理而萎缩、死去;营养不良使脑子失灵。他进一步认为抛弃技术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是不道德的[13]。

那么人类该如何面对技术,使技术尽量地“为我”而减少“反我”。凯姆蓬(Michael G Campion)和乔尼斯(Elsewhere Jones)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较为全面的评价或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来,关键要看控制技术的主体具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如果这个主体群被奴役的话,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原因;同时他们又这样认为,由于人类的不同思维逻辑和价值观作用于技术本身,这样技术具有两重属性而非中立,结果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中也就蕴含了我们真正的价值本质。[14]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具有内在的不可消除的异化性,但技术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减弱技术的异化性。

(一)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

1.尊重自然

对技术的应用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自然物是技术的物质载体。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以“独特”的力量和工具作用于自然的必然产物。“人只能在‘自在自然’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融合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去发明创造各种技术。”[15]因此,技术及其系列活动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尤其在当代,对作为改造世界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的认识,我们要实现整体性的变革和转换,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把自然看作人类奴役的对象,肆意践踏。只重视人操控自然而忽视人对自然的依赖的纯科技理性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会发生人与科技同归于尽。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计划如果不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只会产生灾难。”[16]

2.重视技术理性的局限

毫无异议,人类理性是有局限的,而科技理性是人的意识系统中的理性子系统,它本身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如人文道德价值理性、其他各种非理性因素、人的自然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系统的制约。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自身的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等一直无能为力。要认清技术危机的本质是这种有限人类理性产生的后果,这样才能逐步消除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正如有学者所分析,因为自然界的复杂性与变化性,而人类主观认识水平和理性能力有限,使得人们对自然必然性的把握只能是相对的与近似的;而且由于人类活动及其理性的局限,技术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17]。所以,人类在进行各种技术活动前,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全局性,要充分预测各种后果以及消除这些后果的能力。

(二)为实践融入道德因素

爱因斯坦曾说:“只依靠技术人类是不能走向幸福和高尚生活的,人们还离不开对崇高道德规范和价值本身的研究。”[18]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生存,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同样应该考虑道德的因素。

1.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10)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77

从英国进入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科技异化的现象产生了,科技异化与科技发展相生相伴,共存一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异化现象加重,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科技异化,试图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

1 科技异化的含义

国内学者对科技异化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相对来说,具有权威性的概念有两种。一种认为:“科技异化,就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1]另一种认为:科技异化是“按照人的愿望形成的技术的体系,一旦存在,也就开始具有自主性,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开始违背人的意志,变成反对人的力量。”[2]

前两者都将科技异化归结为一种力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笔者认为,科技异化指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人为地加快了被实践物的发生发展速度,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导致被改造物不能适应这种外力的帮助,出现了不受实践主体人的控制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利于自然的发展,是一种异己的现象。

2 科技异化的对象

舒尔曼在《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提到:“在科技发展中首先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异化,然后感受到人与其文化和环境的异化,最后是人与人性本身的异化。”[3]

2.1 科技对自然的异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异化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冰箱中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导致臭氧层的破坏;私家车的普及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造成大气污染等等。这些环境问题没有一件不是与科学技术有关。自上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问题被列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此后人们就在寻求救治的药方。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恩格斯很早之前就提醒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

2.2 科技对社会的异化

科技成果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致使怀着功利主义的个人和集体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科技共同体的科研进程,提高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由此,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的“婢女”,更有甚者把科技作为恐怖袭击的工具。

2.3 科技对人的异化

技术异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损害,还表现为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从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以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地位愈加得到巩固,更多的人们将眼光停留在眼前利益上,而不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人们的信仰也从有到无,导致了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空虚,“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使很高的利益和为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曾经大大的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3 科技异化的解决途径

目前科技异化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困扰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人类及整个地球将面临一个重大的威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扭转当下的局面,使科学技术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第一,加强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科技使用者的道德水平,使科技回归人性,实现科技的终极关怀。具体说,就是通过对实践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认识能力,加强其道德责任感,形成一种自然力――通过教育在人的头脑中自发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告诫实践主体不能破坏自然,要自觉保护自然。这样在科技的使用中可以减少科技异化现象的产生,使科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科技的终极关怀。

第二,设立科技监督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核和评估。从科技目标的确立、科技材料的选用、科技人员的素质水平、科技研发的过程、科技成果应用过程等方面对可能产生的科技异化问题进行审核与评估,叫停可能对人类和自然产生威胁的科研活动,减少科技异化现象的产生,保证人类世界健康平稳发展。

第三,坚持适度原则。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与科技伦理如果没有协调,将不利于人类发展,因此在使用科技成果时要坚持马克思的适度原则,使科技伦理的脚步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共同谱写优美的旋律。

第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自然、社会、人的健康良性发展。我们要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相统一,走出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发挥的可持续生态道路,这样才能抑制与克服科技异化现象的产生。

4 结语

科技异化问题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科技异化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花,张雅琪.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6,(4):19.

[2]贾星客等.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科技哲学,2004,(6):37.

[3]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61-02

一、事件分析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的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压,18个路人无一伸出援手,直到好心的拾荒者陈贤妹将她救起并送往医院,可是小悦悦最终抢救无效。事后,陈贤妹的救助行为曾被一些人质疑为炒作,为了获得金钱。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却依然令人心痛不已。撇开感情的重担,对于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

就18个路人来说,我们并不能用“冷漠”、“冷血”、“漠然”、“道德沦丧”来概括他们。有人动过恻隐之心,有人确确实实对此抱着无视的态度,他们最终都放弃了对难者施以援手。前者可能以2006年彭宇案中“好人反被诬陷”的社会舆论为鉴,在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中不敢轻易地对他人予以帮助,人与人之间遭遇到强烈的信任危机。而后者,他们已经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感情和本能。

就陈贤妹而言,她的行为本是一种人的感情和本能反应,却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在这些人眼中,人只是一种利益动物,人与人只是一种物质关系,印证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之后,陈贤妹见义勇为的举措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和赞扬,受到地方政府的嘉奖,人们的过度关注反倒打乱了她的生活,打破了她原有的安宁和秩序,这并不是她最初救人的目的。在她眼中,救人只是出于她的良心和情感需要。而社会舆论的大肆宣扬只是从反面说明了现在的社会缺乏这样的人,大多数人在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不自觉的已被异化。

而人们对于舆论将彭宇案定为“好人反被诬陷”、指责18个路人冷漠无情的结论深信不疑,他们没有去反思媒体倡导的观念下所掩盖的一些事实的真相。面对强大的舆论信息,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受到了限制,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了外界的严重干扰,甚至被这些信息所奴役。

二、从小悦悦事件反思人的异化现象

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自身拥有的特性所发生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本身及其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

整个事件从两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人同人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表现为人同自身的不和谐。“人是类的存在物……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31然而劳动者被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即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而是非人了。二是人同人相异化,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人和人的关系已经被物和物的关系所代替,人已经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1]57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点,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发生异化的普遍现象,那么他们在我国当前又突出表现为哪些方面呢?

1.权力异化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不高、商品经济依旧不发达、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现实国情使得每一个公民运用自己的权力来参与国家的治理成为不可能,因而人民选取自己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来管理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践行“领导就是服务,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利益外,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理念,然而实然和应然之间有着一些差距。

2.科学技术异化

从自身的发展来看,科技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无数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网络异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甚至可以说它是科学技术异化的典型代表。当代是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因特网的出现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因特网存在很多弊端,其虚拟性导致一些人出现网上网下的分裂人格,其快餐式的学习方式降低了人们的思考力,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强制性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减弱了个体的主动性,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人们,使辨别能力差的主体被垃圾化。科技的繁荣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也消解了个体的情感、价值和特性,让个体在冷漠和乏味中走向彷徨和孤独。由于在网络的交往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不必面对面的交流,就会减少陌生感和羞涩感,久而久之,这样的交往行为方式慢慢在人们行为中形成烙印。但是一旦人们在网络中所利用的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时,人们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更不愿意去接触其他人,恶性循环之下,人们之间的芥蒂越来越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有些高新技术日渐脱离了人类的控制,变成了支配人类、阻碍人类发展的外化力量。

3.消费异化

今天人们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被人为地刺激起来的盲目活动。商品广告无孔不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为自己在独立自主地选择着商品,但实际上却被巧妙地操纵着购买特定的商品。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消费某件商品并非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显眼的宣传广告弱化了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能力,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就失去了其本质含义,不再是满足人类生活的活动,而变成目的性活动,消费品也变成了人类的‘主人’。人为了满足幻想而去消费,成为实现消费这一活动的工具。”[2]

4.理性异化

理性异化是人被人以外的东西所奴役且表现为思想僵化、观点偏激,无意识地以某种理念指导去实践而导致挫折的状态。理性异化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是人的社会角色与人的自我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对立。理性异化的根源来源于工具理性,将人的目的与手段相混同。“资本家作为人,他除了金钱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的人。”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其精神需要的满足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绝不亚于物质需要的满足[3]。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继续扩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资本家”,物质目标已经成为目的本身,“更确切的说,当物质享受在人的活动中占了主要地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时,人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已经成为他的创造物的奴隶。”[4]

三、摆脱人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异化中,人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价值及主体性,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真正意义的存在。人从本质上已失去自由自觉的特性,沦为一种工具,成为一种手段,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人只有摆脱异化,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消除人的异化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针对我国权力异化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当前尤其要强调依法治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制度与法律建设,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我们必须逐步改变中国缺乏法治传统的局面,也要对经过合法程序、多数人认可的正式制度安排予以足够的敬重与敬畏,最终达到消除权力异化的目的。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价值理性与人的价值理性是一致的,所以它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现今的科学技术却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导致了人的物化以及与之密切相随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化、人道化和生态化的责任,科技的发展应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其走出单纯的科学文化局限,进一步与人文领域相融合。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不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将会危害人的健康发展。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应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事实却相反。伴随着物质财富剧增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沦丧、信仰空虚、心灵扭曲和诚信缺失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如果放任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继续发展下去,其给人与社会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人们知荣辱、明善恶,追求真善美,这是人摆脱异化现象、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国人民思想的导航,是达到以上目标的一个行动指南。

4.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固然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糟粕应摒弃之,但同时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大有裨益。“仁学”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5]1,从而达到以“仁”、“中庸”为核心构建和为贵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再者,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即“性善论”。儒家人性论,以道德和政治为互渗手段,将道德伦常推崇为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改变社会风气,有益于增强人的道德感的内容,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服务,使现代化进程充满“人情味”。克服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性的二元对立,克服个体存在和类本质的分裂及冲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京.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论评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