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技推广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9 14:41:13

农技推广培训

农技推广培训篇(1)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66-02

当前,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逐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相继得到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新修正颁布,依法治农、科教兴农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民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值得研究与探索。

1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就普遍层面而言,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对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状况,有利于因人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保证受训人员通过培训均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技术。

1.1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妇女和孩子(俗称“993861部队”)。即使是农忙季节,40、50岁甚至60多岁人员依然是农村劳动力主力军。根据笔者所在单位2013年初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桂林市12个县农村劳动力有266.39万人,务农农民162.11万人,18-45岁年龄段58.56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6.1%;46-59岁年龄段76.32万人,占务农人员的47.1%;60岁以上人员24.69万人,占务农人员的15.2%。以上数据表明,46岁以上人员占62.3%。

1.2农村务农人员文化层次

据调查,桂林市12县162.11万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以下34.91万人,占21.5%;初中文化87.95万人,占54.3%;高中文化30.6万人,占18.9%;大专以上文化的6.1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8%。近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的台账记录亦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水平以初、高中为多。

2开展农民培训的方法与措施

2.1依据培训内容需求开展培训

2.1.1调查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内容需求调查是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调查工作应该深入自然村、屯一级,可以通过行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汇集群众意见,也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村、屯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家庭产业经营情况、对国家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各要素,如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化肥和农药的正确使用知识,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来源等技术知识的知晓情况,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能接受多长的培训时间等,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才能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1.2确定培训的方式方法面向农民的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同需求特点,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应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了解不透的,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形式,发放宣传小册子,结合农村实际举例,面对面地讲解;对操作性、实践性要求较强的技术类的培训,可以采用先理论教学,后现场示范,接着学员亲自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现场答疑的培训方式;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可结合播放幻灯片课件、DVD视频等声像资料进行讲解,为学员提供较为直观、具体的实例;对处于产业优势区域内的培训需求,可结合当地主推品种,开展主推技术培训。

2.2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力量。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与建设,理顺了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人事管理与业务指导关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定职、定责、定编、定岗、定员。通过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硬件条件,解决了办公、培训场所问题,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通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广泛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农技推广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民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训手段。

2.3结合各类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

2.3.1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与农民科技培训共同发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该项目以“地方养人、中央养事”的模式提供财力保障,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经费、人员工资有保障、技术推广有经费,形成以“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在重点抓好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在关键农事季节、关键技术环节和农民有需求时,及时迅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3.2结合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

现阶段,桂林市正在抓紧实施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吨粮万元田”工程建设,超级稻示范区等粮食高产创建;葡萄、柑桔、优质桃、黑李、月柿等水果标准化果园示范建设;四时蔬菜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等建设与创建;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一批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大批农民参与实施。“三免”、“三避”、间套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需要在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结合各类基地的创建,抓好相应技术的培训,才能加快主推技术的推广、实现进村入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2.3.3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种养大户)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帮助农民撑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农业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指导农民确立创业思路,提高农民的创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或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获取预期的创业就业效果。

农技推广培训篇(2)

对照《2008年县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成人教育培训计划》,已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各项科技推广任务:

--完成节水灌慨900亩,为计划任务100亩的900%。

--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4.5万亩。

--完成水稻机育机插800亩,计划数为0。

--新增联合收割机33台,为计划任务20台的165%。

--新增耕耘机534台,为计划任务200台的267%。

--新增稻种催芽设备2套,计划数为0。

--新增插秧机4台,计划数为0。

二、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一)自我加压,完成机育机插秧试验示范项目。在省、市农机局未被立项是情况下,自筹资金实施了800亩的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工作,并一举获得成功。在不懂技术,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走出去到机插秧项目搞得好的县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在关键环节又请他们技术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这样,一边学习技术资料,一边进行先期模拟试验,再进行具体操作,完成好了机育机插秧工作。

(二)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发展规划。我局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局的高度,把农机科教工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注重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争取购机补贴、水稻机育机插和农机培训等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中,进一步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地议定了“抓跨区作业促耕收、抓示范培训带机插”的思路,制定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计划和具体步骤,重点抓好了全县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技术推广,地区的机械化栽植、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确保我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项目实施流程,工作程序规范到位。一是在购机补贴项目中从购机者提出申请,购机公示、签订协议和审批、提机送货到档案管理、报表报送、售后服务,都严格按规定,按目录,按价格实行阳光操作,实行定点销售。二是全局上下,通力合作,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分片分乡镇落实任务。三是强化跟踪,强化督办,每月向政府汇报和通报进度,职(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工每月必须到督办乡镇去,并向购机办汇报。通过努力共完成购机补贴、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中央资金335万元。其中耕耘机534台,拖拉机30台,联合收割机33台,育秧设备2台套,插秧机械4台,机动喷雾机27台。新增农机装备值997万元,使734户农民直接受益,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五)切实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在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中县农业局的农艺师积极参与,与我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机育机插秧中农机与农艺要求的结合。在其他农业生产中也做得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农机作业满足了农艺的要求,新的农艺设计考虑了有利于农机作业。

农技推广培训篇(3)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农技推广培训篇(4)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农技推广培训篇(5)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农技推广培训篇(6)

对照《2008年县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成人教育培训计划》,已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各项科技推广任务:

--完成节水灌慨900亩,为计划任务100亩的900%。

--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4.5万亩。

--完成水稻机育机插800亩,计划数为0。

--新增联合收割机33台,为计划任务20台的165%。

--新增耕耘机534台,为计划任务200台的267%。

--新增稻种催芽设备2套,计划数为0。

--新增插秧机4台,计划数为0。

二、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一)自我加压,完成机育机插秧试验示范项目。在省、市农机局未被立项是情况下,自筹资金实施了800亩的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工作,并一举获得成功。在不懂技术,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走出去到机插秧项目搞得好的县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在关键环节又请他们技术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这样,一边学习技术资料,一边进行先期模拟试验,再进行具体操作,完成好了机育机插秧工作。

(二)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发展规划。我局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局的高度,把农机科教工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注重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争取购机补贴、水稻机育机插和农机培训等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中,进一步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地议定了“抓跨区作业促耕收、抓示范培训带机插”的思路,制定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计划和具体步骤,重点抓好了全县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技术推广,地区的机械化栽植、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确保我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项目实施流程,工作程序规范到位。一是在购机补贴项目中从购机者提出申请,购机公示、签订协议和审批、提机送货到档案管理、报表报送、售后服务,都严格按规定,按目录,按价格实行阳光操作,实行定点销售。二是全局上下,通力合作,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分片分乡镇落实任务。三是强化跟踪,强化督办,每月向政府汇报和通报进度,职(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工每月必须到督办乡镇去,并向购机办汇报。通过努力共完成购机补贴、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中央资金335万元。其中耕耘机534台,拖拉机30台,联合收割机33台,育秧设备2台套,插秧机械4台,机动喷雾机27台。新增农机装备值997万元,使734户农民直接受益,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五)切实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在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中县农业局的农艺师积极参与,与我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机育机插秧中农机与农艺要求的结合。在其他农业生产中也做得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农机作业满足了农艺的要求,新的农艺设计考虑了有利于农机作业。

农技推广培训篇(7)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作,199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知识更新培训。2008~2012年,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实施了三项旨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项目,分别是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和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技推广做了重点部署,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出台,为新时期的农技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为新时期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民总需求与农业总产量之间的矛盾已转变为国民总需求与农产品结构和质量之间的矛盾。结构调整的主要执行人就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节水农业的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研发使用和农业发展新模式等的快速推广应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将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的宣传示范工作,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等都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现今社会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更新速度非常迅猛的时代,知识总量只需要2~4年就能增加一倍。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转变为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这就要求基层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当下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所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至关重要。

2 取得的成果

大连市共辖7个涉农区市县,设114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917个行政村,其中低收入村128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近1600人。

2009年,大连市政府发文,要求大连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示范县农技指导员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11年结束,共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594人。2012年8月,大连市农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决定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对我市县乡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工作。2012~2014年分三期共实际培训全市种植业、畜牧兽医业和农业机械化三个专业的来自县乡两级基层的初级、中级、高级农技人员总计1396人,至2014年11月21日,该项目圆满的完成。2015~2016年,大连市农委继续组织基层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先后开展了“大连市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和“大连市低收入村村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项目”。期间培训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00人,低收入村村级技术员128人。

通过知识更新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视野得到拓宽,观念发生转变,在新形势下,他们开始了解和运用现代农业经营和发展手段,供给侧改革、互联网+等新名词也不再感到陌生。大连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年的知识更新培训造就了一支懂经营、有素质、通技术、善沟通、会推广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3 存在的问题

3.1 对知识更新认识程度不足

基层政府(乡镇)的工作比较繁复,而编制却较少,这就造成一人身兼数职现象,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能还会参与计划生育、党务建设等工作中去,这样难免会出现本职工作无法兼顾的现象,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事业的发展。基层农技人员也常会在思想上出现问题,比如从事农业收入偏低和社会上对“三农”的偏见等情况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知识更新培训缺乏热情。目前,在农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绝大多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是“993861”部队,剩下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三新”思想上不够敏感,只求安稳,不想改,参与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的主动性很差。

3.2 缺少长效的知识更新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培训工程,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这就必须要有一套长效的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现阶段,从省到市再到县每年都有制定农业培训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虽然培训项目的名称不同,但仍会出现组织投入重复、盲目和浪费的现象。

3.3 培训模式陈旧单一

现行的培训模式在过去几年的培训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新常态下,显然行政命令式和灌输式授课培训已无法适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实地考察所占授课比例过低,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直观效应不够,参训人员的观念转变速度必然受到影响。外聘的省外授课专家存在曲高和寡或不因地制宜的现象。比如,2014年农机专业高级班培训的授课专家在讲授课程时为大连地区的学员们讲解棉花收割机的应用,就脱离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重视培训

新常态下加强“三农”工作就离不开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是将“三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途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基层政府领导要重视知识更新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培训文件要求,切实做好组织、跟进和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公益性职责,摒弃偏见,积极主动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户服务,体现人生价值。

4.2 规范培训管理,促进培训健康发展

农技推广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技术与农民培训工程密切结合,通过培训,农户对该项技术基本掌握。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培训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力度。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调查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问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种植区的9个乡镇。

一、参加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龄在35岁以下农户占32.4%,36~50岁的农户57.2%,50岁以上的农户也达到10.4%,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调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专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从事完全务农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军人占6.2%,种植大户则占22.1%,其他人员(包括外地承包户)占9.7%。

抽样调查中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5.2%,1万~2万的占48.3%,2万以上的36.5%,其中农业收入为0.5万元,0.5万元~1.5万元,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3%,62.1%和19.6%,水稻种植约50%的农户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25%,低于1 000元的农户占25%。

调查中,家庭支出在0.8万元以下、0.8万元~1.5万元以及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农户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过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农户对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认知与意愿状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64.14%的农户知道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该技术一无所知的农户也占35.86%,其中60.69%的农户通过农民培训得知,19.31%的农户通过农民技术协会或合作社知道的,通过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宣传了解该项技术的占18%,通过其他途径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示范户带动、亲朋好友介绍的占2%。可见,农民培训在农民进行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中起到主导性作用。

在一无所知农户中,对于不知道精确定量施肥的农户原因很多,28.97%的人称从未有机构和人员介绍过,34.48%的农户以为技术太难,不想深入了解,而认为费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调查表明,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掌握的难度一定程度制约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该项技术不知道的农户中,经过培训,78.62%表示比较愿意采用,15.17%的农户对此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绝的仅有6.11%。对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认为搞农业不需要科学,自己有施肥经验,农业生产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会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也有农户表示田太少,没必要。

当然,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调查组还对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进行了调查,41.38%的农户表示是最先采纳的,而别人采纳后有效果就采纳的农户占到57.24%,不愿采纳的仅占1.38%。

选择愿意采纳的农户,52.45%的认为多学一门技术有好处,39.31%的农户认为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他的则认为别人采用了,我也会采用。

调查中,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农户感觉该技术较难掌握,48.28%的认为一般,7.59%的认为比较容易掌握,9.65%而的农户则认为掌握很困难。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接受过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占85%,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广播电视传媒的宣传,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户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还是传统的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为主,对农户之间的示范带动和广电媒体培训并不热衷,56.45%的农户选择集中授课,37.25%的农户选择田间指导。

三、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调查

1.农户对技术培训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农户对县级、镇级农技中心技术指导服务较为满意,69%的农户比较认可,评价一般的农户约25%;农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培训中心以及专家授课等技术服务满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在培训后,县级、镇级农技推广部门通过走访,反馈,经调查,80%的农户在采纳技术后得到回访指导,63.45%的农户对此较满意,27.1%的农户反应一般,当然也有9.45%的农户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2.农户对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分析。农户在使用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72%的农民普遍认为增加了水稻产量,70%的农户反应节约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农户表示使用该技术过程中,肥料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响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因素分析

1.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影响。(1)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对技术采纳的意愿与接受程度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接受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户受年龄、性别和从事农业的身份影响较大。50岁以下农户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男性农户普遍比女性农户接受能力较强,农业从业人员中,村干部、退伍军人、种植大户的热情较高。(2)文化程度不同,对技术的掌握采纳与应用程度上具有差异。采用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民中,明显出现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学的比例特征,约2/3的高中文化农户,1/3的初中文化农民以及1/4的小学文化农民采用过该技术,文化程度越高,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较高。

2.农户家庭收入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动力基础,也是影响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对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形成的动因看,农民收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已获得的实际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础;二是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它是构成有效需求的动力。

3.农业经营规模因素影响。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制约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确定量施肥这项技术的人员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的农民80%采用了该技术,而人均耕地低于1亩的农户中,仅有20%的农户采用。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或技术利用方面来讲,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也受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较大,这是由现代农业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农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是建立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利益引导机制的根本因素。从农民本身来讲,缺乏采纳新技术的动力,在农业生产上就表现出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现结果就是技术创新率低,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调查中完全从事水稻种植与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中,80%的农户采用了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而兼营蔬菜、水果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技术应用的人员比例则为40%。

5.政府行为因素影响。政府政策宣传的力度、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的程度、技术推广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等的不同,同样对农户的技术采纳形成影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国家惠农政策好戏连台,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相继出台,农户人均补贴也高达140元,在此基础上,广泛宣传精确定量施肥是成为送科技下乡的重头戏,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对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精确定量。

五、结论

通过以几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培训,以及对现代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低、规模化程度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该技术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建议在后续推广实施中,要充分重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及文化素质。同时应结合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集约作业,拉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设立培训示范平台,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形成农民培训新模式,是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敏,王昌全,等.浅谈精确施肥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4):376-380.

[2]凌启鸿,张洪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林绍光,黄继庆.精确施肥技术推广实践与探索[J].广西农学报,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农・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张进铭,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9]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农技推广培训篇(9)

1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目前农机推广培训的内容多数是针对收割机和拖拉机等使用技术和维修保养技术,内容比较单一,与现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存在一定差距。科技发展使新型机械不断研发出来,也不断引进到农业生产中,如果农民没有经过这些先进技术的培训就无法使用新机械,也无法对新机器进行维修和保养,影响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占很大比重,实践操作的培训比重小,影响对农民培训的效果。

1.2专业培训人员缺乏

由于乡(镇)向城市化转化,相关部门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忽略对农机推广人才的引进,导致农机推广部门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新生力量不足,农机推广部门队伍结构不平衡。科技发展带动新农机的更新加速,农机培训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不能高效地完成农机推广培训工作。

1.3培训得不到重视,基础设施落后

经济压力的增长,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移向工业支柱产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机推广部门培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影响了他们对农机推广培训的认识,农机推广培训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另外由于经费的缺少,农机培训部门的教学设施落后,无法及时更新,使得培训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2提升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对策

2.1提升培训人员专业素质

农机推广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影响的是培训质量,所以要提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能吃苦,有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有自我学习能力,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科技在发展,农机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新的农机器具的研发,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掌握新技术和理论,不断充实知识能量;农机培训主管部门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培训效果好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要重视农机推广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培训工作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农民发家致富的重任。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农机操作人员的经济收益,熟练的农机操作水平也是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各级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扶持和资金支持,以保证农机推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2.3农机推广培训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理念

农机推广培训贯彻的是强农惠农政策,是以广大农民利益为首要出发点。因此农机推广培训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为农民服务的责任心,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对农机知识的了解学习,有利于农机推广的顺利进行。

2.4培训内容设置科学化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农业生产也要在多样化技能下进行。所以在农机推广培训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培训内容和模式,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农民需要和实际生产需要设置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以达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培训最佳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农机培训和技术培训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机手的操作、维修保养技术,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如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得到有效改善,能调节温度湿度,抑制杂草生长,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但是秸秆还田的实际操作要依靠农机器具的使用,因此两种技术同时培训可提高农民对技术学习的热情,提高培训质量。

2.5简化培训程序,将科技直接送到农民手中

农技推广培训篇(10)

二、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培训次数少,模式单一

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开展,广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政策方案来增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采用异地进修、集中培训和实地观摩的培养模式,主要以短期集中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时间多为一周左右。技术培训班的主办单位有农业部、自治区农业厅和市县农业局,师资人员有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和农业专家等,培训形式多为课堂教学。当前培训模式的主要问题有,培训次数少,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太少,培训时间短,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设备落后,农业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亮点不足。虽然每年基层单位有不少人能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班,但是能参加厅一级以上的农技推广培训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人数较少,往往是由县农业局的技术骨干参加。县一级以下的农技推广培训班主要是邀请区级专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修培训,培训地点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广西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没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难以满足当地的农业经济需求。通过调研,他们更希望能得到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在学习时间上能得到保障,能学到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特色农业技术。

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青黄不接

在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当中,主要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自于县农业局各站点的在编人员,多套班子,一套人马。不论是县农业局各站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还是农业技术推广站,拥有农业技术本专业的工作人员相对很少,人员数量往往只占到县农业系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年龄偏大。棘手的问题是近十年来农业专业人才引进速度慢和数量少,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编制设置的问题影响,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可利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年龄老化,引不进,再加上现职人员学历低、职称不高,对自身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另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艰苦的工作环境造成了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想方设法转岗或调离县城,使得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不够合理。

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认同感低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相对发展较慢,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广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奔跑于农村一线,不仅要完成上级主管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还要对各农户进行对接式的农业技术指导,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进村进户,田头田尾,室内室外,风吹日山雨淋,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身心兼疲惫,加上下乡时间不固定,经常占用假期时间,自然会减少对家人照顾,容易造成家人的不理解,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职业优越感。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快,大量的有一定知识的农村青年人纷纷进程务工,留下的务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接受力低,被培训的思想严重,有的地方需要政府给予听课费才勉强参加培训,如果遇上农忙,更是请不动。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不理解和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思想怠慢,种种工作生活现况很容易造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这身职业的反感,缺乏职业认同感,甚至消极怠工,更谈不上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4.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广西大石山区偏多,环境杂乱,下乡道路十分不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地点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较差,工资收入不高,下乡补助低,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保障,没有一定的物质优越性,难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各项工作推广的动力来源,如果不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如果做多做少一个样,或者是回报微乎其微,那么很容易打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少,福利待遇低,长期下乡下田身心兼疲惫,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会造成没有人愿意到乡镇一级的推广站去工作,如果没有正当的奖励措施,会使得技术推广工作失去吸引力。

三、不断优化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对策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培养好了,能更好地为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不断优化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促进广西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1.农技推广应向农技投资推广转变

基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劳动力老化,小农意识强、经济信息落后、学习能力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技术改革创新意识差等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当地特色农业创业环境,提高农产品产出率,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经营方式十分艰难,关键是政府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变以往等靠要的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模式,采用资本运作模式,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建立特色农业推广体系,建立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可采取“农业企业+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培养模式,为管辖区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创新能力和有创业积极性的农业企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参与这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特色种养殖技术,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理论和市场实战性锻炼,把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种养殖技术传送到各农户手中去辐射带动推广,既提高了技术能力,又达到了农技推广的目的。

2.加大财政分级投入,增加职业认同感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要想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关键是在于如何提高其成就感和优越感,创建有吸引力的财政投入政策环境。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资金,2015年6月,我国财政部为继续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央财政下拨了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26亿元。但是等靠要中央财政支出是不够效力的,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应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养经费的投入,并落实到各级财政管理,加大监督保障力度。应不断加强对基层技术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公设备配备,使硬件措施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职业认同感的基础条件。另外,合理制定奖励政策,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收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下乡补助,让他们愿意下乡,愿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愿意接受工作任务,愿意参加技术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有职业优越感。同时还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心工作,各级政府要积极倡导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舆论宣传提高大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打造文化氛围,使他们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还要为基层农技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个人问题,使他们能安心下乡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打造学习型技术团队

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正常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培养工作,打造学习型技术团队,重视培训总过程的合理设计,尤其是县一级的政府在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时使培养管理制度制度化和量化。一是培训模式多元化,推广以实地培养培训为主的模式。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专家和农技研究所的专家们到基层挂职锻炼,严格落实农业管理和农业研究人员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与农业推广工作绩效相挂钩,一定要有服务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经历,并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三是增加个人培训次数,合理设计培训时间,工学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脱岗实训锻炼得到经济和时间的保证,使他们能安心地进行技术研究。积极实行轮换制度,各地区的技术人员进行轮岗锻炼、技术互补。四是鼓励刚毕业的农业专业大学生、有技术的务工返乡人员到基层一线进行创业和服务农业,为他们进行专项的农技推广培训,使他们的农业技术能尽快的与当地农村农业实际相适应。

农技推广培训篇(11)

主要目标:

(一)培养科技带头人200人;

(二)农校、农广校招生3000人。其中:市农校2800人,农广校200人。

(三)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

(四)绿色证书培训10000人;

(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3000人,对全市县乡两级3818名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二、主要工作情况

1、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2009年1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等市级18个部门组织的2009年*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安宁市八街镇中心广场举行,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成科技人员、专家20余人的服务队,开展畜禽禁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和种植业、畜牧业专家咨询。共计发放各种宣传品9200份,发放农资500袋,种子200公斤,现场咨询人数达千余人次。

2、组织《*农业》征订。1月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组织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征订《*农业》杂志,全市共计征订1325份。

3、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2月在全市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的申报工作,全市共完成《*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等11个项目的评审、申报工作。

4、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6日*市、盘龙区将在东风广场共同举办*市暨盘龙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安排我局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织市兽医站、市动物检疫站、市农科院、市种子管理站、市植保站等单位相关农业科技专家、科技人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5、完成提案回复面商工作。完成了《关于在*市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等5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面商。

6、组织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按照省厅要求,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方案,下发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通知,全市2009年全年计划从种植业、畜牧业、农经、农业科教育等领域开展培训,使县乡两级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数共计3818人,全部轮训一遍,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主要推广应用10项新品种、新技术。截止4月31日,全市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6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7.6%,开班274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239个,培训2165人;现场实训班35个,培训461人;送2人异地研修。全市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956人,开班122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60个,培训850人;现场实训班62个,培训1106人。

7、市农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整体并入*学院,科教处正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农校的清产核资、平稳移交工作。市农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春招班招生60人,完成校内短期培训302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00人,完成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目标任务的100%,校外短期培训2500人。市农广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64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4.91%,组织技能培训鉴定290人,与*教育电视办的《兴农天地》栏目继续每周一期三次播放。市、县农机校1-6月全市培训各类人员8542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2235人,拖拉机驾驶员2085人,汽车驾驶员3761人,摩托车驾驶员461人。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各专业短期技能培训17835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投入大部分投入到当年生产中,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开发、农民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研发力度不够,技术储备不足,在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基本无农业科技投入,一些地方过去大力推广转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缩水退步。二是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大多数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都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花卉、蔬菜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和营销人才缺乏;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缺乏一技之长,需要培训的面广、人数多、农民对科技的多元化需求迫切。

四、下步工作重点

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统揽全局,贯穿科教工作始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争取部、省级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在上年年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1、围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储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