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0 14:46:20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1)

供电公司垄断经营模式的打破,使得供电公司的营销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开展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则成为了供电公司进行良好的发展的首要前提。供电公司只有完善自身的营销和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够在激烈的电力竞争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为电力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供电公司营销理念探究

开展供电公司营销管理理念探究,供电公司营销管理工作开展的内容主要为:在电力行业市场中,有效的处理供电公司、电力用户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确保三者的利益、思维处于平衡状态。明确供电营销理念,是开展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的基础。

2供电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内容探究

供电公司在开展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管理对象是供应者,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服务消费者。工作开展的客体则是电力市场的交易兑现--电力能源。供电公司在开展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明确电力成本以及获取的利润的关系,确保生产和需求相平衡。开展供电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内容研究,是开展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的前提[1]。

3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

通过开展供电公司营销理念探究和供电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内容探究,进行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可以将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总结如下:(1)坚持服务理念,完善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坚持服务理念,是供电企业完善自身的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获得更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坚持服务理念的供电企业营销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开展市场调查,应当明确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的不同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供电服务,实现满足客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的开展。坚持服务理念,完善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主要的步骤如下:①打造供电企业的市场,宣传供电公司品牌②进行供电企业的客户种类分化,根据客户的不同的需求,统计服务数据,并且根据这一数据进行生产和营销工作的开展[2]。③根据所统计的客户数据和分析,为客户提供供电服务。(2)将与其他能源的竞争策略,与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有机的相结合相比较于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电力能源显然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环境保理念。因此供电企业在开展营销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应用这一优势,将与其他能源的竞争策略,与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有机的相结合,发扬自身的优势,从而占据发更多的客户以及市场资源。(3)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实现提升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的工作开展的系统性在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实现提升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的工作开展的系统性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的两个角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①从空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进而可以对于不同的客户的当下不同的用电状况、用电量以及用电信用进行更加准确的把握。②从时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进而对于每个客户的历史上的用电状况、用电量以及用电信用进行整体判定[3]。从空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和从时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两项工作的开展,为供电企业在开展生产管理工作和营销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例如如果一个用户发生了欠费状况,可以根据从时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对于该用户的其他用电点采取账款回收。同时根据从空间的角度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为客户提供缴费单据,并且对于客户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可以有效实现提升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的工作开展的系统性。

4结语

开展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首先应当开展供电公司营销理念探究以及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进而探究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坚持服务理念,完善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和将与其他能源的竞争策略,与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有机的相结合以及建立客户用电行为数据信息统计表,实现提升电力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的工作开展的系统性。开展供电公司营销和生产管理策略研究,可以促使供电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完善自身的营销和生产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为电力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凡利达 王晓东 陈莉红 单位:国网安徽省庐江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2)

一、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2015年,国家经济走势相对稳定,能源革命的大局使得电力市场形势稳中趋缓,电量增长持续低速运行。但电力体制改革对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然产生重大影响,对市场营销模式也提出巨大挑战。同时,国家对安全环保的新要求使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量分配由计划调控向市场竞争转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量的市场化体系将逐步形成,当前煤价走低,发电边际贡献大,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电量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方向发生明显变化,现有市场营销模式需要进行创新。

二是电力市场要素变革使低成本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电量、电价的市场化改革,使低成本优势成为提高相对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燃煤发电企业需要充分挖潜,科学筹划进行电量结构优化,切实提高参数、低能耗机组电量比例,并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控制成本。

三是安全、环保、高效成为电量兑现的重要基础。有效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超净排放标准,是燃煤发电企业今后进入电力市场竞争的前提,同时也对节能减排技改工程质量和后期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燃煤发电企业的应对措施

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燃煤发电企业务必要转变观念,抢抓市场,努力在管控模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在工作重心上盯紧三个市场,在思想认识上树立三种意识,全面迎接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新任务。

(一)在管控模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1)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加大企业电源结构调整,加快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企业新能源占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供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研究“热源、热网、用户”三级市场需求,加大各级政府沟通力度,研究筹建供热公司,置换热网,集中供汽、供热水市场的开拓等事宜,逐步转变成为以电为主、以热为辅,热电联产经营管控模式。

(2)企业经营管理思路的转变。3月15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如此高规格的改革文件显示出国家推动新一轮电改的决心。作为被改革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充分认清电力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树立由计划管理向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重视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效环保排放的竞争要素的管理,更加重视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精益化管控,更加重视竞争策略研究、成本风险控制以及高可靠性的安全稳定生产,逐步实现向全面市场化管控经营思路的转变,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趋势。

(3)企业经营管控方法的转变。全面依法治企,既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必要保障。燃煤发电企业要参照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办法,全面完善企业“三大标准”体系,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依法规范经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尊重各项规章制度,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章守纪,不打“球”,不搞“兄弟连”,按制度办事,减少“酌情处理”,切实发挥规章制度的刚性制约作用。

(二)在工作重心上要盯紧三个市场

(1)盯紧电量市场。要将市场电量竞争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千方百计做好政府基数电量争取工作,充分利用电力计划编制规则,用好、用足企业优势题材,确保基数电量达到区域“三同”水平。要从战略高度加强优质大用户直供电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争取在市场化初期占有一切可合作的优质用户资源。要超前研究电力市场化改革下的区域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超前储备一批电量市场营销人才。

(2)盯紧供热市场。要将供热管理等同于电量管理。加大供热经营管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理顺管理职能;要全面分析研判区域供热供需形势,加强与各级政府、规划部门、潜在热用户的沟通协调,建立热用户长久合作关系,全力抢占热力资源;要研究利用价格杠杆鼓励非居民用户增加用热量;要加快研究推进网源一体化经营模式,争夺供热价、供热费的话语权;要全面提高供热经营精益化、供热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3)盯紧煤炭市场。要将煤价有效下降作为企业经营目标任务完成的核心支撑,想尽一切办法全力协调主力煤矿,力争煤价下调。在“长协煤”与“市场煤”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要认真分析研究挂钩考核办法,进行合理测算,酌情减少发运量。要全力拓展低质低价煤进煤渠道,增加采购、掺烧量;要利用煤价低位时机,积极培育优质市场煤战略合作伙伴。

(三)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三种意识

(1)树立竞争意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经营形势,能否进一步抢占新能源和供热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燃煤发电企业要主动出击、超前布局,只要有综合效益,凡是力所能及争取到的用电客户,凡是合理供热半径内的热用户,都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要全面增强竞争意识,认真研究区域电量及供热形势,制定规划,主动出击,积极抢占电量和热力市场。

(2)树立成本意识。经济新常态下,既要转方式,调结构,加大“开源”力度,也要强基础,提素质,加大“节流”力度。要大力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树立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以综合计划管理为手段,努力将企业的一切活动全部纳入成本管控范畴,逐步建立低成本竞争优势。要千方百计“控煤量、降煤价、提煤质”,降低燃料成本。要充分利用三级预算管控体系以及日经济、日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各项管理费用、材料费用、大修技改、职工薪酬及基建项目成本控制,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合管控的成本考核机制,全力降低企业成本。

(3)树立执行意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已经启动,能否在未来电力和热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不仅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更要以强有力的执行贯彻落实企业各项决策部署。燃煤发电企业的各级负责人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关于电力改革、电热政策的最新办法和规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应对策略。要做好执行的表率,确保企业各项决策思路有效执行,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执行不走调、不走样。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3)

一、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界定

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在“Slate of the Markets 2000”报告中对市场力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市场力是指。市场中某些成员为了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为了使竞争对手的成本增加,而有意限制自己的发电出力和服务,以便形成并维持市场高价格的能力。这些市场成员在抬高市场价格后,并不使得自身的成本或价值增加。”但到了2001年底,FERC已放弃了这个市场力定义,正在重新研究和定义电力市场的市场力。笔者认为,对于电力市场而言,研究其市场力应涉及三方面的问题:①市场力的行使;②市场力对市场成交的价格及其交易量的影响:③市场力对所有的市场成员的影响。根据国际经验,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其市场力的行使可以有多种形式(有多种表现)。为使得所研究的问题简明,经济学对市场力问题的研究只考虑对市场价格和利润的影响。而美国FERC对市场力的研究和定义只是侧重于行使市场力本身,忽略了市场力的具体行使形式,例如,发电商所采用的抬高它们发电报价的形式。由于FERC对市场力的定义忽略了“获利性问题”,因而结果就是:任何时候无论足否需要它们,基荷发电商(机组)都存在着市场力。即使它们行使市场力会损失自己的利润,它们也将行使市场力。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定义

市场力是某些发电商通过改变市场价格水平使之偏离竞争价格水平而获利的能力。根据经济学理论,这种能力,即使它是暂时的,或者微不足道的,仍应视为市场力。市场中的许多成员,尤其是电力市场中的成员,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市场力,但是只要不严重,就不会对市场价格(经济效率、公平竞争)产生大的影响。

(二)电力市场投标中的垄断问题

在国际卜的许多电力市场中通常都是以最后一个中标价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在一些情形下,这个投(中)标规则能够使得市场成交价格低于竞争性价格水平。此时,某些投标的发电商可能会设法提高市场价格使之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水平,以此来获利。有时候会误认为这是发电商在行使市场力,其实不然。

(三)电力市场需求州的市场力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国际经验,现阶段我国拟采用单一购买者这种市场模式(同时可以伴随着大用户直接购电这种特定的双边交易的模式,但以单一购买者模式为主)。对于采用单一购买者模式的电力市场,存在着买方独家垄断特征的市场力。单一买方通过行使这种市场力来降低市场(购电)价格,以降低其总的购电成本。单一买方(在我国,近期是由电网调度及市场运营管理机构来担任这个角色)行使这个市场力的方式有可能是对用电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中断。这种买方市场力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发电商(卖方)的市场力。但是也存在买方滥用这种市场力的问题。

二、市场力的行使问题

发电侧市场中,由于某些发电商存在着市场垄断力。这将导致竞争(是指没有市场力下的竞争)形成的发(供)电量大于市场价格(是指市场力作用下的市场价格)下的需求量(供大于求,要减少供应量)。为了确定市场价格升高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必须检查市场力的性质。如果一个电力市场没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一定的增减发电容量的能力),那么这个市场就不能对付突然的尖峰负荷,或者突然的发电机组事故。这种电力市场就要重新研究和设计。只有实时(Real-Time,RT)市场才有要研究和解决的市场力行使问题。应该同时在边际内以及边际上的发电商中间寻找和确定市场力。在研究考察市场价格提高(变化)的同时,要研究考察发电商有意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情况和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一)市场力与长期合约市场的关系

如果合约市场的价格太高,那么用户就会等到下―个合约市场再签约,或者到RT市场中去购买。但是,不论RT市场的价格如何,用户都不可能再等了。因此,在合约市场上,发电商不能行使市场力。合约市场也包括日前(DA)市场。但足,发电商在RT市场上行使市场力的情况将通过套利的机制对合约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二)对市场力的长期性反应(影响)

存在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威胁,可以限制市场中原有的发电商行使市场力,因为这些发电商会担心行使市场力导致的高电价会吸引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发电商也可能担心行使市场力会遭到管制机构的制裁,而不敢明月张胆地行使市场力。

(三)市场力的两种影响(作用)

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一个影响是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电价。使得用户受到损失,而所有的发电商(不论它是否拥有和行使了市场力)都得到额外的利益。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市场的经济效率降低。市场的电价提高了,就使得用户减少它们的用电需求(用户此时的用电需求要低于它们在边际发电成本价格下的用电需求)。但是由于用户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的反应是不太敏感的,因此市场力导致的电价提高对用电需求的影响较小。

三、市场力的模拟分析

通过对市场力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掌握控制市场力行使的因素。但是模拟模型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力。除了完全垄断的市场情形,其它市场情形下的市场力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市场力涉及到若干个市场成员的策略行为,即寡头市场的行为。市场成员可应用对策论来研究确定自己的市场行为和如何行使市场力。并且在寡头市场形态下的市场行为和市场力要遵循一个复杂的市场规则。市场力的模拟分析模型必须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只能反映出市场力的主要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一)市场垄断性和Lerner指标分析

市场垄断者会通过提高电价来获得最大利润。如果有更多的用户能够削减自己的需求作为对高电价的反应,也就是用户有较大的用电需求弹性,那么市场垄断者能够提价的幅度就较小。Lerner指标用于度量超出边际成本的那部分价格,即价格补贴部分。在垄断市场形态下,Lx=1/e,e表示用户的电力需求弹性。

(二)Coumot模型分析

根据寡头市场Coumot模型预测分析可知,一个发电商的价格补贴部分不仅取决于电力需求弹性,而且也取决于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当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越大,它拥有的市场力就越大,它的价格补贴部分也就越大。

(三)单边的市场行为和HHI

如上所述,HHI表示各个发电商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HKI

的取值范围是[0,1],但在法律文献上,HHI的值为从0~1之间的某一值再乘以10000,其原因是要采用百分比的平方,而不是采用小数点的平方来计算HHI。单边的市场行为不会产生市场勾结行为。可以采用Cournot模型分析这种市场行为。当用需求弹性去除HHI后,可用于预测Cournot市场上的发电商价格补贴的相对平均值,因此HHI与单边市场行为有相关性。

四、市场力防范对策的研究与设计

防范市场力的-―个有效策略是,在设计市场时就尽可能规避形成市场力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市场运营之后再去采取种种措施治理市场力。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对抑制市场力的作用最大。增加长期合约的比重也能抑制市场力。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投标的方式也有利于抑制市场力,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重新投标过程减缓,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发电成本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发电商改变市场力策略的速度。必须对在电力市场中如何鼓励发电侧实施发电报价投标和签订长期合同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单单分析阐述一些相关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一)电力需求弹性

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时,为使得市场能够达到充分、有效的竞争,抑制市场力的形成和作用,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结构问题,而不是市场构架和模式问题。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结构时,要设法增加电力需求弹性。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确定各种措施以使得系统操作员对运行备用容量的需求有弹性。但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些措施对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所具有的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方法是,对于大用户,用RT市场的真实价格替代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实施的这种完全没有价格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但是对于我国,目前技术问题尚无法解决。

(二)提高电力市场经济效率的措施

通过对国外一些典型的电力市场运营情况的分析总结可知,除了在峰荷时段,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情况要比采用Coumo!模型预测的情况好得多。通过对国外电力市场的实证分析可知,为缓解市场力,增加市场的效率,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的结构时,可以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要加强发电商的长期合约,二是要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采用发电报价曲线竞标的形式相结合。

(三)采用发电长期合约以抑制市场力

对电力市场而言,对发电商最有效的一种发电合约形式是长期发电合约。管制机构要求电力公司必须承担一些供电义务(包括对本地用户义务供电,以及某些形式的长期供电合同),这将有效地减少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而中期发电合约只是在发电商不相信长期合约价格会等于近期现货价格的平均水平时才会发挥作用。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

结构方程;因子分析;路径分析;效率优化

引言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电力市场改革,在积累了一些电力市场实际运行经验的同时,也经历过一系列市场危机。电力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交易既要遵从电力电量的实时平衡、电网安全约束等电力系统的物理规律,也要遵从市场的经济学规律,同时还受到市场参与者主观意愿和群体行为特征等潜在的非物理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之间彼此交叉给电力市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前对于电力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国外电力市场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竞争、建立市场的基本模式,进而结合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提出相关建议[1]。有的是建立电力市场的评价指标体系[2-3],分析电力市场效率与相关市场机制之间的作用[4];有的是研究从需求侧响应角度分析电力市场的运行状况[5-6];有的是站在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背景下,研究电力市场的改革思路与效率提高的方法[7-8]。而对于电力市场的定量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献[9-10]均是基于复杂系统对电力市场进行仿真建模,文献[11]还在此基础上选用了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来提取电力市场的有界稳定性信息及结构稳定性信息。以上研究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对电力市场的分析方法大多直接根据观测指标进行建模,忽略了电力市场受到主客观因素等潜在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电力市场建设的成败需要站在更高、更宏观的角度上,建立电力市场实践过程中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电力市场实践的“输出量”指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输入量”指市场供需、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等内部影响因素,以及参与者心理等外部影响因素。建立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与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分析“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影响关系,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反馈控制”,对未来的电力市场设计提供指导,而这类影响往往是不能直接通过数据获得的,这就使得以往模型的显著性缺乏一定的可信度。本文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有效地挖掘和描述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潜在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更好地分析电力市场效率优化的途径。结构方程模型非常适用于电力市场效率的建模,其原因在于:①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各类分析评价指标众多,需要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众多指标中蕴含的信息进行提炼,而因子分析则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②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路径分析能够对各类因素间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假设检验;③电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受到交易者主观报价意愿的影响,而心理因素、群体行为的分析正是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最广泛的领域[12]。因此,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因素,为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结构方程原理

结构方程模型是因子分析与路径分析的结合体,其核心的概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建立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用一些可观测变量来推测和反映潜在变量的变化特征,其构成的数据模型是因子分析[13]。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测量模型可分为外生变量的测量模型和内生变量的测量模型,相应的方程可表示为:式中:X和Y分别为外生和内生指标;η和ξ分别为内生和外生潜在变量;δ和ε分别为X和Y的测量误差;ΛX为X指标与外生潜在变量ξ的关系;ΛY为Y指标与内生潜在变量η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建立结构关系模型,反映的是各潜在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数学模型是路径分析,示意图如图2所示。路径分析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对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一定的假设,然后按照因变量个数分别拟合各自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回归系数来确定变量间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结果通常以图形来描述。结构模型的方程表示为:式中:β为内生潜在变量间的关系;Γ为外生潜在变量对内生潜在变量的影响;ζ为模式内未能解释的部分。结构方程主要用于变量间的因果分析,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建立起相应的因果模型,并允许模型中含有自变量、中间变量、潜在变量,同时容许各变量有测量误差,借助于这个因果模型,就可以对复杂的因果结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2电力市场的结构方程建模方法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电力市场改革,先后经历了省级试点电力市场、区域电力市场、三级电力市场等几个不同阶段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行经验,但同时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市场危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电力市场缺乏竞争性

中国省级试点电力市场和本文所研究的东北区域电力市场,都是单一买方市场,市场成员数量较少,类型简单。买方只有省级电网,卖方是参与竞价的电厂。在一个省范围内,竞价电厂数量约十家左右,隶属于3~5个发电集团,容易形成串谋,利用市场力操纵价格。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表明,省级电力市场和东北区域市场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力,缺乏有效竞争。

2)电力市场缺乏稳定性

当电煤市场化之后,发电企业成本受煤价影响不断波动,但是由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不科学、不及时,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不能联动,煤价引起的电价波动,不能合理传递到电力用户影响电力需求,也无法反馈到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呈现刚性,不随上网电价的变化而变化;缺乏电力需求对价格的反馈调节作用下的发电上网电价,更多地取决于发电企业的报价意愿,缺乏稳定性和合理性。

3)电力市场低效率

由于存在上述两方面的缺陷,市场缺乏竞争性、稳定性,造成电力市场的效率低下,价格对供需情况的真实反映、价格对供需的调节能力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影响电力市场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能够直接得到的可观测变量,又有无法观测的潜在变量。而结构方程可以通过概念模型搭建起可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能够充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提高模型的可信度和整体适用性。同时根据概念模型得到评测图,总结出电力市场效率优化的途径。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建模流程如图3所示。

2.1定义关键指标

本文根据电力市场运营的内涵对以往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指标体系[14]进行综合归纳,选取了11个反映电力市场运营效率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指标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2.2因子分析选取潜在变量

因子分析是一种可以在众多变量中提取隐藏的具有代表性因子的统计技术。通过研究多个观测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子,并可以描述潜在变量与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层次及隶属关系[15]。

2.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电力市场效率是电力市场建设的核心问题,评价电力市场的运营效率目的不仅仅是测算市场的效率值,更重要的是揭示影响市场运营效率的主要因素[14],使中国电力市场运营者在今后的运营活动中更加重视这些因素,进一步优化市场的运营效率。根据因子分析获得的公因子,就可以得到支配11个电力市场关键指标背后的潜在变量,运用AMOS软件即可搭建初步的路径模型,并计算和输出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信息,还可以根据相应的修正系数对模型进行完善,进而得到最终的路径图和路径系数。

2.4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是基于变量间的协方差结构进行的。它不是追求尽量缩小样本每一项记录的拟合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而是追求尽量缩小样本观测到的方差协方差值与模型拟合的方差协方差值之间的差异[15]。模型设定的好坏取决于能否通过各项检验,结构方程模型主要考察的是设定的模型与资料的匹配程度,因此模型的检验集中在整体拟合优度的检验上。常用的检验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1)卡方检验:是最常用的模型评鉴方式,反映了结构方程假设模型的导出矩阵与观察矩阵的差异程度。卡方值的导出式如下:式中:T为模型拟合度的检验值;N为样本数;Fmin为以各种不同参数估计方法所得到的拟合函数最小函数估计值。卡方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理论矩阵与观察矩阵没有差异。当T值达到显著水平,代表虚无假设不成立,模型拟合度不佳;反之,当T值未达显著水平,代表虚无假设成立,模型拟合度良好。2)拟合指数:常用的模型拟合指数有GFI,AGFI,PGFI,其含义及应用如表2所示。3)替代性指数:常用的替代性指数主要有CFI和RMSEA,其含义及应用如表3所示。

3算例分析

本文根据2004至2005年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行相关数据,对2.1节中提出的11个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指标进行分析,将因子分析与路径分析相结合,对电力市场效率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

3.1因子分析确定潜在变量

运用SPSS软件,对3.1节中提出的11个指标做因子分析。得到适宜度检验表如附录A表A1所示。可知,Bartlett球度检验的精确P值显著小于0.05,则应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阵,适合做因子分析;KMO(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为0.674,说明各个变量相关性较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方差贡献表如附录A表A2所示。可知,前三个变量对方差变异的解释高达81.335%,而后边的8个变量对方差的解释显著降低,由此可知,提取三个公因子是比较合适的。同时,得到旋转因子矩阵如附录A表A3所示。因子旋转是为了使每个变量的载荷都尽可能集中在某个因子上,以使公因子更易于解释。通过因子旋转,得到了11个指标在3个因子上的新载荷。根据各指标的含义可以定义3个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潜在变量。其中: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通过供需、结构、报价意愿、中标情况等多个侧面来反映;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反映市场成交情况的平稳性,通过一些效率、效益、成交情况等指标来体现;电力市场的有效性是指市场价格信号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需、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竞争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是电力市场中三个潜变量,无论从逻辑推理还是经验观察,电力市场的有效性、竞争性和稳定性这三方面因素客观存在且密切相关。但这三方面因素都无法通过某一个明确的指标来表征,因此,通过归纳11个可观测变量来反映这三方面潜在变量,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揭示和展现其内在联系。潜在因子支配表如表4所示。

3.2电力市场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搭建

根据11个可观测指标的定义及电力市场的交易行为可知,电力市场的供需比、集中度、TOP4份额、市场效率和中标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竞争性,这是由市场结构所决定的;报高价比例、高价中标率、勒纳指数和市场效益反映了一定的交易竞价策略,而这些直接受到竞争性的影响,间接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反映了市场的稳定性;成交均价与集中度的相关性和成交均价与供需比的相关性间接反映了市场的有效性程度,这是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和主观报价策略的共同影响结果。因此,根据3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搭建初步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4所示。图中,e1至e13为相关量的残差。

3.3电力市场结构方程模型的搭建

根据本文初步搭建的模型,可以识别并得到模型卡方值为57.7,自由度为41,精确P值为0.040,显然卡方检验的精确P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的拟合度不佳;同时,RMSEA为0.170,大于经验值0.08,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修正指数表如表5所示。修正指数表示如果在各个变量之间增加相应的路径,卡方也会减少相应的值,从而更好地提高模型的适配性。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将e1与e5建立关联关系,e1与e5的协方差将会减少0.009,卡方值将会减少7.419。根据市场供需比和中标率之间确实存在反向相关的关系,去掉两者之间误差项相关系数为0的约束,将e1与e5建立关系,形成一个新模型。

3.4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新修正过的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模型各参数的回归系数表如附录A表A4所示。可以看到,所有数据的“C.R”绝对值都大于1.96,P<0.001,可以认为各电力市场的回归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地不为0,表明各个电力市场的可观测变量及潜在变量之间的影响是显著的。修正过的路径图是可以被识别的,且卡方值为48.8,自由度为41,概率值为0.187。概率值大于0.05的临界水平,所以认为理论矩阵与观测矩阵没有差异,模型比较合适。除此之外,拟合度检验GFI为0.932,大于0.9,AGFI为0.908,大于0.9,PGFI为0.504,大于0.5;替代性检验CFI为0.902,大于0.9,RMSEA为0.017,小于0.05,表明电力市场的结构方程模型较好,可以接受。模型的标准化输出如图5所示。3

.5模型结果分析根据模型的拟合结果可到如下规律。

1)路径系数反映了各可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在变量的敏感程度,路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影响程度的大小;路径系数的正负反映了影响的方向。由图5可知,从各个局部的潜在变量和可观测变量而言:在所有计算得到的路径系数中,市场供需比对电力市场的竞争性最为敏感,体现在相应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74,说明电力市场的竞争性显著支配着市场供需比,同时,路径系数为正则说明潜在变量和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影响是正向的,电力市场的竞争性越高,市场的供需比也越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性高,市场集中度、TOP4份额、中标率越低,市场效率越高。同理可知,市场效益对电力市场的稳定性最敏感,主要且正向支配着市场效益,电力市场的稳定性越好,则市场效益越好,报高价比例和高价中标率也相应增加,勒纳指数降低;而成交均价与供需比的相关性则对电力市场的有效性最敏感,电力市场运营的有效性越强,成交均价与供需比的相关性就越高,成交均价与集中度的相关性就越低。

2)从整体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言,路径图中潜在变量之间的箭头指向体现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电力市场的竞争性为外生变量,是“因”,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则为由外生变量影响的内生变量,为“果”;而电力市场的稳定性既是电力市场竞争性的“果”,也是电力市场有效性的“因”。电力市场的竞争性显著影响了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和电力市场的稳定性,且路径系数为正表明影响是正相关的,这就说明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市场供需比及市场力等直接影响竞争性的指标也间接影响着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而电力市场的监管者可以根据这种正向的影响进行正向的干预,要想提高稳定性和有效性,就要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同理,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对电力市场的有效性也是正向的影响,说明电力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也会相应的提高电力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以上结论,量化解释了电力市场3个潜在变量:电力市场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对电力市场各可观测影响指标的作用,与实际经验相符,说明结构方程的建模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作为一种发掘市场潜在规律的数学工具。

4结语

本文结果表明,要想提高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相应地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同时电力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电力市场的有效性。只有保证电力市场的有效竞争,才能使整个电力市场处于一种稳定运营的状态,才能提高电力市场的整体的稳定性。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电力市场中各类可观测和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与传统的直接根据观测指标进行建模的研究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和描述影响电力市场运行的潜在变量及其相互作用,运用因子分析对众多观测指标背后的共性因子信息进行了提炼,又结合路径分析对各类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量化分析了电力市场效率优化的方法,为电力市场的有效运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由于数据的限制,未能对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一分析,此后的工作将致力于加入更多的数据指标进行建模,进一步完善模型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马莉范,孟华,郭磊,等.国外电力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3):1-9.DOI:10.7500/AEPS20140520007.

[2]刘敦楠,陈雪青,何光宇,等.电力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理和构建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3):2-7.

[4]崔璐.绿色证书交易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5]赵鸿图,朱治中,于尔铿.电力市场中需求响应市场与需求响应项目研究[J].电网技术,2010,34(5):146-153.

[6]姜勇,李婷婷,王蓓蓓,等.美国需求响应参与PJM批发电力市场运行及对我国的启示(下)[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5,17(1):62-64.

[7]王锡凡,肖云鹏,王秀丽.新形势下电力系统供需互动问题研究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9):5018-5028.

[8]张粒子,黄仁辉.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8):5-8.

[9]王海宁.基于复杂系统多Agent建模的电力市场仿真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3.

[10]孙晶琪.基于复杂系统的电力市场有效竞争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11]薛禹胜.电力市场稳定性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相互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1):1-6

[13]周旭武.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实现与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5)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6)

一、供电系统大客户营销策略实施的意义

目前大客户虽然所占我国电力用户数的比例很低,但是用电量却是占我国总用电量的很大比重,这些大客户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供电系统如何克服困境,发展出独特的经营营销策略,增加供电量、开拓更多客户、扩展电力销售量、创造营收可持续经营。因此本研究希望达到下列目的:了解供电市场变化的影响;建立未来供电系统适当的一般性经营策略;提供供电系统对于大客户可采行的营销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电力市场将逐步全面走向市场,供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户资源是每个企业生存的根本,电力客户面向整个社会,呈现出需求集中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论结合电力行业特点进行电力客户端的分析、评价、识别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尚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电力大客户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电量购买者,也是供电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并且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大客户的需求的特殊性,电力大客户不仅是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还会造成间接的社会影响,这是因为电力大客户电压等级高,设备容量大,接线复杂,与系统直接连接,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后果,进而造成大范围断电的社会影响,所以研究供电企业大客户营销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国外很多电力部门以用电量较大或供电电压等级将工商业用户与一般用户分开,分别以不同的营销策略来销售电力。本研究的大客户是指高用电契约容量(100kW以上)的用户或是高电压(11.4kV以上)的用户。在营销管理架构中,对于营销管理主要分为战略性营销(Strategic Marketing)与战术性营销(Tactical Marketing)两种模式。战略性营销的分析模式可区分成五大部分,即营销环境分析、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市场分析及企业内部分析。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分割、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战术性营销模式一般都根据美国学者McCarthy所提出的4P,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及推广(Promotion)等要素,所构成的营销组合。Kotler认为4P营销组合是厂商在目标市场中追求其营销目标的一组营销工具。厂商使用这些工具以期达成营销目标。企业提供实体商品或服务性商品,制定适当的价格,通过推广组合及渠道与顾客达成交易。

本研究旨在探讨供电系统的营销策略,第一阶段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战略性及战术性营销策略为主轴,访谈某地区供电公司。进行个案访谈做资料整理及归纳,发现相关营销策略。第二阶段依第一阶段发现的相关营销策略做为变量设计问卷,问卷样本对象为某地供电公司业务单位的部门主管。

三、供电系统大客户营销策略与建议

(一)可实施的策略

第一,供电公司可采用的一般性经营策略,包括如下几点:建构充裕及稳定的供电能力;获取长期稳定燃料来源,确保供电可靠;提升设备效率,增加供电量及售电量;发展核心业务,提升核心技能;建构燃料评估机制及长期合约方式降低燃料成本;建立原物料需求预测及需求规划,有效掌控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供电设备一致性,节省建厂成本及维修成本;审慎环境评估,慎选供电厂址。

第二,供电系统对于大客户适当的营销策略,结论有以下几点:采时段差价方式,依用电尖峰离峰时段不同制定差别电价;提供用户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推行顾客关系管理,大用户以专人服务,设立大用户客服中心;增加用电附加价值,如免费用电技术咨询及负载管理等;提供多元化服务,作业电脑化及网络服务等;提供大客户定制化服务;依用户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电价;提供定制化电力需求供应;电力产品与服务一同出售;适当配置基载及尖载电力组合;应进行总体环境分析,以应对国内外环保发展变化。

(二)相关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放宽政策性任务与负担。一是供电公司应该向政府争取解除目前负担的政策性任务或争取合理补偿制度,让供电公司能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二是建议政府比照发电部门、综合电业部门、供电部门的负担,来制定政策性的任务与义务,以利于电业部门间的公平竞争。

第二,及早拟订留住大客户的策略。以往电力是独占事业,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未来电业自由化以后,首先开放大用量用户选择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供电业者,所以供电公司的大客户会流失,因此必须及早应对,在自由化的城门还没开启之前就要做万全的准备。

第三,建议放宽政府采购法限制。政府采购法对供电公司的规范不只在财物采购方面,还包括工程及劳务采购等所有广泛采购。虽然合理的规范可以使市场公平竞争,但是过度的限制使得工作效率衰退,人员怕违法而变的消极畏缩。这些都会影响供电公司的竞争力,必须在电业自由化前,说服政府重新检讨放宽政府采购法限制。另外,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在工作辅导与心理压力环节方面,帮助员工以更健康的心情于更有效率的工作,是所有电力从业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供电公司可采行的具体经营策略应考虑到如下内容:必须在设备运转与维护方面努力,建构充裕及稳定的供电能力;没有充裕的燃料有可能使供电设备停摆,所以要使燃料来源多元化,以获取长期稳定燃料来源,确保供电可靠;新建设备或既有设备都要规划,提升设备效率,增加供电量及售电量;不管发、输、配电业都有极高专业性,必须发展核心业务,提升核心技能;燃料费用占供电成本大部分,必须建构燃料评估机制及长期合约方式降低燃料成本;建立原物料需求预测及需求规划,有效掌控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供电厂的设立是长远的,对于以后的营运影响甚大,必须事先进行各种环境评估,审慎选择供电厂址。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7)

一、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wwW.133229.cOM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这里我们给出市场链的概念,即市场链(market pertinent chain)是从事一种终端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运作边和协调边组成的链路。它是原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指特定产品到特定市场的一条链。图3中实线表示传统交易的市场链,而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交易的市场链(只要该市场链中有电子商务活动,我们就把它称为电子商务方式的市场链)。

最后,以边际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市场链为单元,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供应链经济均衡的模型,并用经典的投影算法及相关的智能化算法求解。通过求解结果,最终得出供应链经济模型达到均衡时,哪个市场链、哪个制造商会胜出,胜出的市场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这样可为企业联盟供应链的重构、生产、销售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应该与那些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斌:bto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j].电子商务,2000第11期

[2]沈燕朱邦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 物流平台. 2006.6总第469期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8)

一、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这里我们给出市场链的概念,即市场链(Market pertinent chain)是从事一种终端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运作边和协调边组成的链路。它是原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指特定产品到特定市场的一条链。图3中实线表示传统交易的市场链,而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交易的市场链(只要该市场链中有电子商务活动,我们就把它称为电子商务方式的市场链)。

最后,以边际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市场链为单元,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供应链经济均衡的模型,并用经典的投影算法及相关的智能化算法求解。通过求解结果,最终得出供应链经济模型达到均衡时,哪个市场链、哪个制造商会胜出,胜出的市场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这样可为企业联盟供应链的重构、生产、销售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应该与那些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斌:Bto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J].电子商务,2000第11期

[2]沈燕朱邦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 物流平台. 2006.6总第469期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与改善;

0 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电网企业应由市场上的被动方转化为主动方,进行观念和形式上的转型,使电网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研究市场,把市场营销的观念引入电网企业中,这是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针对当前电力市场的供求变化,结合未来的发展,确立新的营销观、实施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对电力体制改革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在电力严重不足的20世纪70~80年代,用电客户需要的是怎样能买到足够的电能,所以,电力企业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尽可能多的生产电力,电力企业只有电力生产观念,电力企业的营销观念也只停留在电力产品观念的阶段。最近几年,国家对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电力供需矛盾的缓和而发生转变,电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用电客户现在和将来的需求,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向用户进行营销,电力市场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所谓电力市场营销,就是指导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和销售,满足电力用户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使用电力产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但是由于处在转轨和市场营销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大量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市场营销体系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专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营销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②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仍然习惯于“靠国家、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问题。③市场经营意识淡漠,具体表现在市场营销知识欠缺,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市场开拓不力,技术支持系统不能满足信息采集的需要。④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落后,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服务方式和项目远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仍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不高,“门难进,脸难看”的面孔没有根本改变,距离便捷高效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⑤市场营销工作缺乏长期的统一规划的战略指导。

2 营销机制的转变和建立

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电力市场营销的市场经营思想。对新形势要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变化,公司的每个员工,特别是营业部门员工,要有充分认识,在具体业务中找市场,扩大电力销售。

其次,建立强有力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要求电力企业一切以电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重视市场的分析和市场需求的动向研究。要求以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建立完整的庞大的营销体系。目前电力公司的市场营销功能分布在用电、计划、调度和财务等几个部门,公司本部和基层供电企业都有对应归口,若能成立专职部门来统筹公司的整个市场营销,有利于对电力市场需求的总体评估和营销总策略的制订,便于组织统一的多层次的营销活动。应有一个统一的营销机构和一支以用电营业为主的专职队伍,公司本部若能设立综合职能部门,并在各基层供电企业设置分支机构,形成一个以售电和为用户服务为主导中心的多层次体系。

第三,加强电力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市场对电力发展的引导作用日益明显,电力市场分析是电力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电力市场预测是电力企业营销的基础,要建立和健全电力市场预测的信息系统。

第四,强化电力发展规划和电网建设。在电力市场需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电力发展规划和电网建设是发展电力市场的基础。电力企业发展一要有充分的电和热供应市场,二要拥有电网,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电网就是拥有电力市场,开拓市场很重要的方面是建设电网。所以要在加强网架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快城市中低压电网和农村电网的改造,提高供电能力,为拓展用电市场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五,形成良性循环的电价机制。电价是电力企业经营的生命线 它既是电力企业经营利润的体现,也是开拓用电市场的重要手段。电价偏离实际价值造成电力市场畸形,价格偏低会使电力企业难以为继,电价偏高则会失去用户的支持,最后制约电力市场发展,这两种现象均会影响电力的发展,更会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10)

根据我国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状况可知,电企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不断满足当前市场营销的需求,然而,在当前营销实践中出现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前电力企业的销售状况,也使电力企业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形成供需严重失控的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改革,需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机制的完善,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的效益。

一、县级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逐步发展,其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效益,还逐步产生了各种社会效益,而且还受到用户越来越多的好评。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县级供电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市场营销观念陈旧

根据当前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研究状况可知,县级电力企业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市场营销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时期,没有对当前的电力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因此,在县级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营销理念,拓展潜在的客户资源,及时维修用户出现的故障,避免因检修工作失调导致频繁断电的现象。

(二)营销人员服务质量差

由于县级地区偏离城市中心,导致县级供电企业的营销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的现象。同时,正是因为营销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才导致电力企业员工缺乏较好的市场感官意识,仍然停留在滞销的阶段,而且缺乏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整个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亟需提升。

二、县级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策略

(一)县级供电企业需要确立市场观念

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县级供电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还有充分挖掘市场潜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在县级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双重职能。要时刻认识到电力企业已经属于市场运行的经营主体,其与其他电力用户之间存在必然的经济关系,必须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市场理念。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电力企业已经是市场运作中的经营主体,其与广大电力用户的关系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二)转变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买方市场已经崭露头角,市场客户对供电企业的价格水平、供电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有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企业的形象,特别是农村市场供电价格问题。因此,作为县级电力企业,以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切实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当前供电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构建客户服务中心,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将一些与客户相关的服务资料统一纳入当前客户服务中心。同时,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真正把县级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做到每个用户的身旁。

三、县级电力企业的营销解决措施

(一)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做到有诺必践

电力质量是当前电力营销的基础,也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推动当前城市电网的改造,改善当前的供电系统,逐步加快电网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吸引老顾客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加强各种售前、售中与售后一条龙服务,售前包括各种业务咨询、供电方案的修订以及客户服务的调试。售中服务主要指通过结合客户的用电标准,不断帮助其做好用电管理工作。售后服务主要指通过各种技术回访与保修维修工作,在服务过程中,真正做到让客户满足,让企业满足,力争推动当前各种客户群体的发展。

(二)树立全员营销观念、重视营销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逐步改革,各种具体的措施将会得到相应的落实。由于农村用电市场的扩大,县级电力企业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电力员工的整体素质。因此,县级供电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不断加入市场营销的元素,通过对当前职工服务意识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当前各种服务质量,打造一支营销能力强的电力队伍。

(三)加强营业推广、善用营销广告进行电力宣传

根据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可知,通过不断完善各种环境制约条件,才能推动当前营销活动的开展。在电力营销过程中,可以通过义务咨询、广告宣传等方式不断促进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另外,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不断推动县级供电企业对客户进行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宣传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各种用电效能,最大限度提升电力资源在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用电制度

县级供电企业确保农电安全是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前提。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速度、效益以及发展的关系。同时,可以结合当前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展无害活动。另外,通过对供电企业用电制度进行规范,不断扩大县级供电企业供电的范围,实行包干责任制度,具体细化各项管理工作。同时,通过不断明确个人职责,才能规范农村市场的供电秩序,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扩大当前的电力市场。

四、结语

总之,根据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持续做好市场营销工作。要想高标准地完成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一方面需要调研县级供电系统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设计灵活的营销策略,不断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最后,只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转变思想管理,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质量,使供电企业较好、较快的发展。

作者:宋依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余江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4(6):56-57.

电力供应市场研究篇(11)

关键词:

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发展不断完善,电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当了解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创新电力营销模式,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1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电力行业市场不仅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同时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也呈现出了其本身特有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计划性和协调性特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市场而言,电力市场的计划性和协调性比较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电力系统的整体性:电力系统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其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且电能的传输速度十分快,其产生和供电有着瞬时性的特点,一旦电力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电力市场的生产、供电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计划[1];②供需平衡:电力系统要求电力市场有着供需平衡的特点,电力的供应者之间以及电力供应者和电力消费者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市场的协调。

(2)客户能动性特点。

相较于传统市场而言,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市场的客户是主动的,是主观能动的,电力使用者也就是电力市场客户的主动性提升,其能够在市场上自主对贸易对象进行选择,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同时也为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2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有这计划性、协调性的特点,电力市场客户有着能动性的特点,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进行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1)创新电力营销观念。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基础,要想创新电力营销模式,首先应当积极创新电力营销观念:

1)知识营销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以此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供电企业应当提升电力产品的知识性,以此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满足客户的要求,拓展业务范围,从而扩大电力消费量;

2)消费者满意营销观念。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对于供电企业的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树立消费者满意的营销观念,以消费者为本,积极满足消费者的重要需求,提供消费者全天候、全过程的销售服务,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积累客户,完成创新;

3)绿色营销观念。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能源替代的研究发展,通过绿色营销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客户营造绿色新境界。

(2)创新电力营销手段。

1)创新销售渠道。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市场营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降低了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成本,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在各个领域的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电力营销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销售渠道,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打造专属电力市场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促进电力营销的自主化发展;

2)创新促销策略。促销是电力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创新促销策略,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实现营销目标,在促销策略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市场的差异化来选择促销途径,同时可以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促销,例如微信平台促销、微博平台促销等,通过促销策略的创新来改善促销效果。

(3)增值服务的开发。

增值服务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开发并创新增值服务,通过增值服务来提升供电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根据客户特点开发特色服务。电力市场客户较多,且不同客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其对于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客户的具体特点来开发特色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将电力市场上的客户分为工业客户、商业客户及普通客户,面向工业客户及大型客户可以开发出免费电子账单、用电预测等特色的服务内容,面向普通客户可推出电费代收、自动缴费等特色服务,通过特色服务来提升电力营销效果[2]。

2)利用互联网来打造特色服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及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也应当着手建立企业文化,通过打造企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例如,供电企业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来为客户打造用电信息系统,帮助客户及时发现在用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特色服务及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在客户心中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电力营销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电梯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供电企业积极创新电力营销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适应电力体制的改革,促进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并研究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旨在不断完善电力市场,促进供电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