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1 14:54:38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1)

杨曙明

教育装勤工作从传统的着眼物质器具配备管理,到注重研究教育规律开展课题研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相对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教学研究课题而言,装勤系统的课题研究起步较晚、专业队伍建设较弱。需要借鉴、吸纳教科规划成功的经验,做到“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收获真成果”,将“课题开题--课题实施--课题鉴定--课题推广”几个环节落到实处,层层推进拾级而上,形成对装勤工作有普遍指导价值的优秀成果。

按照一般规程,经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心审定立项的课题,绝大部分都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与开题论证工作,而开题之后具体实施推进的效率高低,更是关系到课题完成质量的优劣,尤其要加强管理,高效推进。

开题后的课题管理及推进,要特别注意以下环节:

一、回顾开题要义

无论是现场开题还是通讯开题,论证组专家都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对今后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课题组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开题后的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内,进行一次开题回顾或梳理,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课题价值再审视。在实践操作、理论建构、学科贡献、专业成长、主体发展方面该课题具有什么价值;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及现代教育的走向有何意义,等等。对价值的认同度越高,课题研究的内驱力就越大。

课题内涵再思考。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变量限定作一个阈限描述,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防止研究的泛化和浪费,要将专家的论述与申报书作一个比照,进行梳理提升,明确研究角度。

课题目标再厘清。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达成度要作具体描述。通俗地说,就是“走到哪儿去”必须了然于胸、明晰清楚。目标达成可以是关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构建的、操作改进的,等等。

课题路径再择取。换言之,课题研究路径就是范式,思路问题。教育科研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科学主义的定量分析,一种是人本主义的定性说明。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应该将这两种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体现实践性的品质,又有情境化描述。

另外,在开题论证过程中的其它有价值的信息都要进行记录,整理,参与开题论证的成员要召开一次“碰头会”,回忆专家的主要论点并加进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份较为全面的《开题论证纪要》,这既是一份过程资料,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分解子项内容

开题论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解细化研究的子项内容,使理论设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而最初的申请议定书中“研究内容”一栏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表述不够具体,缺少实施过程的操作抓手,课题组成员不知从何入手进行研究;②脱离主干范围空泛,没有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分支问题之间或是构不成问题链,或是问题交叉,与总课题并非“属种”关系;③问题太大面面俱到,大而无当则不便研究,缺乏重点则容易雷同。为此,开题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子项内容科学分解,使每个成员都有具体任务,并注意达到以下要求:

1、环绕专题。所有子项内容都必须紧紧扣住课题主干,形象地说,就好比“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的大蒜,一项项内容就是一粒粒蒜瓣而众星拱月、轮运辐集。譬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的研究与开发》,其研究的主体对象是“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那么,子项内容就必须围绕这一主题词进行分解:调查剖析生成性教学资源现状--收集梳理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探讨研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动态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路径。这样,环绕主干,不枝不蔓,聚焦点清楚,便于操作。

2强化操作。实验教学其主要特征就是实验性、操作性,它区别于学院式经典研究的方式,以操作为主、思辨为辅。比如,《初中理化生新教材的实验改进研究》涉及因素很多:学生基础、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中考压力、教师水平等等。有些是本研究不可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以“操作改进”入手来设置子项内容: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嬗变--由演示性实验向个性化实验嬗变--由牵引性实验向自主型实验转变。这样,注意突出操作变量,贴近教师、学生教与学的实际,研究就能收到实效。

3突出重点。一项课题可能涉及的面很广,需要研究的问题较多,有时候需要学会放弃或区分轻重缓急,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谓“大题小做,抓大放小”。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众所周知,与“有效性”相对,其低效性乃至无效性的动因很多:学生实验水平低、教师驾驭实验教学能力弱、教材实验知识化倾向浓,等等,研究固然要关注以上问题,但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个重点:进行“弱”教材探究教学研究,适当“弱化”教材在探究教学中暗示和引领作用,尝试弱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也许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突破、事半功倍。

4事人匹配。课题研究容易“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原因就是事、人不匹配,时间不落实。在进行课题分解时,要特别注重“三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即“什么时候什么人完成什么事,其呈现样式是什么”,都要有具体安排。好比函数图象,每个参研人员都要明白属于“哪一象限,哪一抛物线,哪一点”。只有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课题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才能稳步推进,卓有成效。

三、做好资料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是对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但应用研究层次中的实验研究和推广研究,除了进行资料研究外,还要进行具体的实验工作和推广的试点工作;有的还要进行中间试验(中试)。但总体上说,不同层次的研究,特别是教学实验研究,基本上包括对事实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1、收集事实材料。

收集事实材料是指在运用既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把所取得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谈话记录、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学生作业、观察记录等与课题有关的材料,都进行收集。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检索、记录而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获得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二是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三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整理事实资料。

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取的事实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以保证基本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挑选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事实资料对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类的基础上,挑选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资料,淘汰错误的、用途不大的资料。

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整理以后,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实验数据资料主要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占有的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对占有的事实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技术加工,完成课题设计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对于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归类、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想像、假设等方式。采用何种逻辑分析方法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掌握的文献资料的特点灵活选择。对于实验数据资料的处理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把分析结果用数据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处理数据资料一般有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主要工作是对所获得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布特征和变异情况。统计推断的主要任务是从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测、断定一些未知的信息。统计分析主要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出深刻而科学的结论。

4、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实施研究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练地表现出来。所表现出来的,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原理。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任务完成的具体表现。研究结论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概括性,表明结论是通过对事实资料深入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要求用明确的概括语言来表述;二是证明性,表明研究结论有科学的依据和推断,不是机械地把某些结果相加在一起,也不是臆断。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最好要确定专人负责材料的全过程收集、整理,对于基础资料、文献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都要分类装订成册,一方面可以存留研究过程的轨迹,一方面,对结题阶段的归纳与总结可提供便利,如果主管部门进行中期检查或现场结题鉴定,就能有案可稽,有据可查。

四、注重专题推进

1、召开专题会议。开题后要召开一次全体参研人员会议,将开题会议主要内容特别是学术论点、学术建议作一个梳理、细化、反思。

2、建立专题制度。各课题组要建立以下制度①学习分享制度。规定每月或每学期的读书、交流时间,倡导学习理论,深度思维。②活动交流制度,子课题之间、实验学校之间定期组织活动与研讨。③资料管理制度,对实施过程的原始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成果资料有明确的保管、归类、借阅规定。④成果展示制度,研究一段时间后可举行相关阶段成果展示,藉以推动研究的进程。⑤进展保障制度,如场地、时间、设备、经费等各方面的保障。

3、开辟专题网站。利用局域网、校园网开辟课题网站,并鼓励参研人员写“博客”。课题网站要做到四有:有鲜活案例、有思维碰撞、有操作导引、有经验分享。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66-01

研究性学习突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一物理中,摩擦力知识是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摩擦力知识,可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课题,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反思和理解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引入

摩擦力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摩擦力现象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十分常见。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知识,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二、研究性学习突破摩擦力教学难点的方法分析

对于摩擦力学习,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化理论性内容为实践性研究。(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即“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对此,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才能理解得更深,而研究性学习恰好能将学生的实践体验纳入课题研究中来,由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总结,从而更容易理解此难点。(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让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利和弊”时,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分析摩擦力的好处,并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F=μFN来计算摩擦力,并理解动摩擦因数μ只与接触面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可以通过对刹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更严谨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摩擦力的计算。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摩擦力教学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式,有较严谨的实施过程,针对摩擦力教学的步骤如下。(1)课题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摩擦力教学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课题为“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根据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四个子课题,分别为:1)“摩擦力理论分析”,主要分析摩擦力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历程;2)“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主要分析摩擦力的利弊,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汽车刹车问题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理解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包括收集题目,分析问题,将知识类别化,形成系统。(2)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每小组6人~8人的规模,成立8个小组。小组成员要考虑其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及文笔等因素,尽可能让小组整体能力全面。四个子课题,分别由各小组根据成员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最后,老师协调每两个小组各自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这样,既兼顾了学生兴趣,又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评价的可比性。(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会。各组按照自己的课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析,撰写开题报告。教师组织各班优秀学生,协调物理教师成立开题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4名学生、2名教师组成。制定评审要求,组织开题论证,对学生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指导,并反馈给小组进行修改。(4)小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中,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其中第一、二、四个课题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5)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做成展示课件,并在评价会上进行展示。同时,评价小组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课题,所以研究得非常认真,研究成果也很显著。(1)研究“摩擦力理论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分别获取了摩擦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找到了摩擦力产生的学说――凹凸啮合说和粘附说,并介绍了摩擦力的电磁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小组还分析了固体摩擦、液体摩擦、混合摩擦等情况。(2)研究“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课题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总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利与弊,并对生活中涉及摩擦力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3)研究“汽车刹车问题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相互协作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了车重与刹车距离的定量关系,还利用网络收集了相关资料,总结了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对司机提出了建议。(4)研究“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材料和请教老师等方法,收集了众多题目,并将题目归类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平面上的摩擦力、斜面上的摩擦力等。除此,还对摩擦力知识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知识系统。

五、结束语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完全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3)

【关键词】材料研究方法; 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 of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1 Faculty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no-Geo Material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0-02

1前沿

“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包含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并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应用自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吕春菊等提出采用项目实例进行仪器讲解的创新课堂教学与设计型实验和虚拟型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1];雷彩虹提出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科研工作(即项目实例)的思路[2];曾鸣等认为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思想设定为“立足材料分析,培养研究思维”,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组织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以上探索及实践可以看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即具有“创新思维”或“研究性思维”。

2课程教学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提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研究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提出“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引入研究性课题的课堂讲授、仪器实践、研究性课题贯穿始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再经过大四的毕业论文的设计制作进一步强化材料研究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仪器为依托”的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过去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多以仪器为主,介绍其工作原理,仪器的结构,并对仪器在材料分析中的具体应有进行介绍,学会谱图分析。本项目提出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仪器为依托,仪器要为材料研究服务,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材料研究。因此,首先让学校了解材料研究都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每项内容的检测仪器有哪些,再具体讲述每种仪器的原理和用途以及在同类检测中的异同点,具体分析材料的时候如何选择仪器。这样学生对材料研究方法有个整体的认识,结合仪器的检测分析,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内容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具体如下:

①按照材料研究的思路对材料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按分类对仪器进行分类,分别讲述每种仪器在材料分析中的用途,体现“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培养‘研究性思维’”的教学理念;②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研究的数据资料、项目实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材料的研究方法及仪器的测试技术,将“研究性思维”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③进一步拓宽教学范围。根据社会的需求,材料类专业分分合合,尽管对于不同类材料专业,材料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就业和读研的多元化,跨专业就业或读研已不再是新鲜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应进一步拓宽,对材料研究手段进行全面的介绍,但根据具体大专业划分,如材料和化学,可对相应仪器做深入或简单介绍,事实上,本校亦用材料研究方法A和材料研究方法B来区分。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④有重点的讲述。但材料研究方法仪器众多,对常用仪器可作详细介绍,不常用仪器简单介绍,有些仅仅提到;⑤及时更新课件。材料研究方法和仪器在不断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应不断更新,或及时介绍最新进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2.2引入研究性课题模式的探索。

尝试将研究性课题引入该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组合,6-7人为一组,该课题拟组织2组作为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材料、合成、检测分析等过程,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注入“研究性思维”。研究性课题在课余进行,可选择自己熟悉的老师、研究生为其指导,亦可由任课老师指导,其内容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实例,实验室亦可自由联系。课题的难度适中,不需要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更好的掌握材料的研究方法。鼓励检测项目超出课堂讲述仪器的范围,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该项内容可作为考核方式计入课程成绩,以激励其积极性。

2.3仪器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往的仪器实验课程,主要以参观为主,教学改革之后,加大了实验课时数,但在具体实验内容上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仪器实验除了保留常规的仪器介绍、操作之外,引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样品检测。在研究性课题完成的基础上,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样品,可以分组进行,具体分析。然后一起总结。若没有研究性课题,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自己的目标样品,具体检测、分析。该内容亦作为考核项目计入课程成绩。

3课程改革的意义

《材料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能够在将来应用于材料测试与分析的相关工作和研究中,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①该项目改变了现有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材料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教育一直非常关注和提倡的问题;②该项目以“材料研究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重在培养具有“研究性思维”的人才,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活力创造力的人才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③本项目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其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及提高可推广至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其他专业,也可推广至其他学科及专业。

参考文献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4)

一、引言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5)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背景及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

4.课题研究的方法

5.课题研究价值

6.研究条件

7.参考文献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两点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列: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目标(也有人是吧背景和目标分开写的就像最后的范文)

首先,要写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根据什么、受什么的启发而开始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会有什么价值,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而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和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一般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会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也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六、研究条件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七、参考文献

像下面需要把写论文时用到的参考文献一一列举出来(也可以不列举类似下面范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一、课题名称:

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地处山阳县城西2.5公里处,近年来,经过“双高双普”、“教育强县创建”,学校基础设施配备完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但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始终不尽人意:班级管理消极被动,教育教学缺乏开拓创新,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用率低下,教育质量始终稳步不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为切实弄清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探索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帮助学校管理层,调整管理策略,修订管理制度,充分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故开展此项调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出影响我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形成报告材料,交学校校委会,为学校管理构建更为科学化的学校管理策略,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两个:一是教师工作兴趣、责任心、积极性调查分析与研究;二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因素调查分析与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整过研究过程计划采用调查问卷法、交流座谈法和综合分析法:设计涉及课题内容的相关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发放给全体教师,然后分析研究,交流座谈,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时一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填写课题评审书,制定研究计划,上报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获取资料阶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交流座谈等方式,获取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第一手可信性资料;2014年1月至5月,用5个月时间,整理、研究分析调查资料,弄清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形成初步理论材料,印发给研究小组人员及大部分教师,让他们阅读,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6至7月:形成结论阶段。将形成的初步材料,结合教师、小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分析,去伪存真,精炼升华,形成一份《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调查分析报告》交校委会,作为学校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参考资料。

七、课题预期效果与表现形式

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谐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科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以报告的形式交学校校委会。本报告的形成,将有助于学校管理层确立更为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机制,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

八、课题组织机构和人员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6)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对创造性人才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和出发点,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教育指导思想和课程构造模式。由于这种学习方式自身的独特优势,近些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研教改的重要探索方向。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单向输出,缺乏双向和多项交流,学生缺少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因此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然而,研究性学习侧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需拓展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

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呈开放的学习态势,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学生可以走入社会大课堂,自主开展更广泛、更有效的社会调查、现象观察、收集信息、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符合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欢探究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这些优势,对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视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课的范围,以及为拥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因而它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更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价值”。

近几年来,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确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我在研究性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形式,它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往往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制定有效的合作研究方案,它可以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会分享与合作,提高合作意识与能力、人际的交往和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和个人独立研究形式相比,它可以克服力量单一、孤军作战,缺乏研究的支持力量和互补性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固定的研究小组。

在学期伊始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及意愿,分好固定活动小组和固定学习座位,注意事项如下。

1.分组要科学。要考虑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因素优化组合,尽量缩小组际之间的差距,以便能在组际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固定学习小组”有利于在一系列课题或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之间不断深入交流和融合,在课堂的展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组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组际之间有利于形成积极良性的竞争关系。

2.固定组员座位。小组成员按“半圆形”、“圆形”等排列方式合围而坐,为小组内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其实质是在成员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比如共同使用学习材料,彼此交换意见和信息等。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这样方便教师随时观察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3.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为宜。人太多会难以控制,并会出现人多不干活现象,降低活动效率;太少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形成多方有效的交流和信息整合。

(二)科学选择、确定研究性的课题或专题。

进行正式研究前,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课题是否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研究性学习课题或专题的选择可以是学生自主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遴选的课题或专题一定要具备“思想教育性、科学性、现实迫切性和研究可行性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等因素。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如在课题的选择设置上不能太难,范围不能太过宽泛。我给学生布置过一个研究性专题,《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滞后的研究分析》,在各个小组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后发现,这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课下我调出学生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相关分析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了症结所在,研究专题涵盖的范围太广,涉及的相关子课题太多,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等许多相关产业,这个专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量,而且要耗费研究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时间精力是很难做到准确把握和分析的,超出了研究者的掌控能力和研究水平,因此无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还是教师提供的研究性专题,都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看看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基于这次经验,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小的研究性专题――《关于动漫产业在中国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专题的研究范围大大缩小,学生对这个专题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最后实践证明这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我针对课程的特点还设置了以下研究性专题,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思品课中设置了《对当地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对当地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分析》;概论课中设置了《家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对当地的洋快餐市场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和《对当地电脑市场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等等。这些专题和学生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感兴趣,在时间安排上小组成员可根据本组成员的时间,在周末灵活安排考察和调研,同时市区可供考察的地点多,交通方便,客观上也为研究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制作课件、相关视频及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成立后,组织学生召开课题小组讨论会,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小组成员拟订整个研究活动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活动研究方案,确立课题负责人、成员的分工、研究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实施的研究进度计划和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分工,按照既定的计划,通过广泛收集信息、现场采访、多角度现场观察等方式,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最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汇总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处理信息,制作展示课件,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四)课堂展示交流与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最后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交流中每个小组派出一至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展示课件,汇报研究的过程、得出观点或结论。每组汇报完毕,其他各组及教师提问和评议,师生、生生间互动答辩,总结优点,发现不足。经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汇报交流,分享研究信息、创意成果和经验,课堂展示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结果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学生研究小组互相评价和教师最后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师的总结和成绩的评定。

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情况、最终成果和实施的意义进行总结和评价。我就此对学生的学期作业进行改革,以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分工和所作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和每位成员的成绩,特别把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与学期总评成绩直接挂钩,尽量避免“课题组长累死,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减少合作过程中的“学习盲区”,提高小组成员合作意识、参与热情和活动效率。

三、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促使他们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纷纷表示,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他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精神,就不可能圆满地完成任务。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胆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克服了接触社会的恐惧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也是受益者。

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有“研究型教师”,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使大多数教师不习惯探究,“强调学生探究,却找不到研究型教师”。我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促进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能力,实现由“重教”到“重导”角色的转变,真正把教师推向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个新环境,至少在专业成长方面是有益的。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尚未完善的阶段,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根据实践,我认为,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1.对课题或专题的可行性和可控性有整体和科学的把握;2.“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监控和指导要到位,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掌控和要求越具体翔实,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就越有可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3.制定规则促使组内形成有效的良性合作机制;4.由于研究性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因此专题研究在一个学期安排多少次,安排在哪一章的问题;5.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合理地穿插结合。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相信通过不断尝试、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定会探索出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7)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经验没能形成具有可转化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程序。因此,如何将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研究性教学与系统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通过社会现实事件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事件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与外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以及思想困惑等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材依托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在无疑中设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通过课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境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使学生切实进入“角色”,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多边互动,共同探究

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在教师不做任何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问题。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始终把指导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觉认知上。教师在评价问题时要适当延缓,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对问题求证的结果,尤其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应该发动学生间的多边互动和广泛参与,使知识的火花相互碰撞,在不断探讨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和发现更多更新的问题,才有可能深入思考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互动—构建”,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由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不断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了解知识背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使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成功案例。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一门短期的综合选修课,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研究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是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选定一个好的课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因为如果课题过大或过小往往研究起来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或者研究没有可行性,影响研究的进程,甚至使研究无法进行下去。

组织课题小组。由于研究课题大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靠某个学生的力量来完成难度较大,最好组织课题小组,共同研究某一课题。课题小组其实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它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课题小组一般以三至八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

制定研究方案。在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收集事实资料。事实资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采集计划,并注重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整理事实资料。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分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得出研究结论。学生要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把文献资料的客观分析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表述出的内容可以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可以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集体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阶段

确定研究成果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层次和类型,确定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

拟定研究成果结构。一般而言,研究成果由题目、引论、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

撰写研究成果内容。研究成果的撰写从构思到最终定稿通常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题目,二是拟定提纲,三是撰写初稿,四是修改完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教学方式的设计

教师分析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说明基本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个体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这是案例研究教学广为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准备后,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再由师生进行总结评析。模拟法。它是由学生参与“现象”,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全体同学一同研讨交流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开展的“模拟市场”、“模拟法庭”活动就属于这种方式。专家分析法。即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观点,竭力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被证实的基础上;要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要鼓励那些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境下复杂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强制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互研性讲授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抓住时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只有在学生内心有所需求时才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例如新生入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迷茫的时候;面临毕业处于专升本和就业难以抉择的时候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不失时机地实施互研性讲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精心准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使讲授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针对性。同时精心准备最佳的切入点,使讲授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放空炮”、“唱高调”是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注意的。只有了解学生情况,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讲授效果。

穿插展开。一方面,讲授不能搞单向传播,更应该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让不同的见解有机会“碰撞”,使学生用自己的理性去选择正确的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着眼,把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使用。

知行互动。讲授既要启人心智、解人心疑,又要励人以志、异人以行。教师的互研性讲授应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讲授的目的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行动的指南。同时,学生的行为实践可以巩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使学生懂其理,付其行,让行动指导理论,让理论引导行动。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40-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课题的选择。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课题探究进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选择课题。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要遵守需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通过研究性学习内容原则可看出,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在进行课题选择时,可以是关于验证理论的发现性课题。这类内容的课题,是在教材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验证或是发现经验的研究性课题。同时也可以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题。从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实际生活情况的课题研究。(2)关于生物前沿问题的课题研究。(3)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4)关于教材原有知识的课题研究。

二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法是分析法的反向思维过程。综合法主要是将研究的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相互联系,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分析法是将研究的对象分成几个主要的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复杂研究过程分化成几个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其本质和规律。比如,在进行生物学研究时,可以将生物体分为器官、组织、细胞、系统几个部分进行研究讨论;将光合作用划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快速找出事物的本质。

第二,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主要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概述,进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的主要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如:动物的行为规律和植物个体发育规律等均是通过归纳法概括出来的。

演绎法是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对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演绎的过程。首先提出假设,在演绎的过程中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反复检验后,如果能得到确切的证实,假设就可以成为新的定律。

第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是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在培养学生观察法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是在提出假设的前提下,找出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各种现象的变化,进而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普通的生物教学的差异性很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与学科研究中“研究”也存在着差异性。研究性学习不如学科研究规范、严谨,主要是对以前研究成果的重新发现。所以,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构建。要想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也就是所谓的研究型课程。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构建研究型学科课程,也要对研究型活动课程进行构建。所以,要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共同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1)加强学科课程的研究。学科课程的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课程的研究化进程。比如,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新陈代谢的内容,就可以展开植物生命活动的课题研究。(2)加强活动课程的研究,能深化研究性学科课程的内容。如在生物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水产养殖单位研究河虾生长的环境等,使学生对河虾养殖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 结论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主的一种新的生物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主,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实践经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突破,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虹、陈梅梅、马兰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植物器官种子为例[J].衡水师专学报,2003(4)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9)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10)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图1):

由上图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图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0-02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博士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备受关注[2],研究生有效教学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本文围绕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有效教学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分析,了解研究生有效教学现存的瓶颈,梳理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为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和建设性建议,促进与完善研究生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故而选定北京理工大学3名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实姓名,分别称其为A、B、C和D。4名研究生基本情况如下:学生A,男,26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生B,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机械与车辆学院;学生C,女,24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D,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化学学院。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单独会面访谈与电话追溯式访谈为调查手段。

根据有效教学概念,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前是否安排预习任务;如有,如何安排,受访者是否赞许;

(2)课堂教学中情况如何(内容、氛围及授课方式),受访者是否赞许;

(3)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何,受访者是否赞许;

(4)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三)数据收集

首先,对4名受访者每人进行约60分钟的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其次,针对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访谈中受访者陈述模糊的问题,对1名受访者进行平均长度为35分钟的追溯式电话访谈,以降低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进一步确认及挖掘受访者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的把握和评价。对电话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研究共获得275分钟访谈录音,转录文字内容7 300字。

(四)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借鉴语篇分析中“主题一致(thematiccoherence)”的分析方法,检验已获得材料中重复出现的主题与参考主题是否呈现一致性关系。

此外,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归并、数据陈列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内分析”与“个案间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的观点前后一致性和不同访谈者之间内容的一致性做更加细化的分析处理,得出结果。

访谈内容进行文字转录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对访谈内容进行逐句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课程前

1.预习任务的必要性。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归并陈列发现,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教师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非常必要,预习的过程是对全新知识的自主探索,便于在教师授课前发现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不同受访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生A、C认为,安排预习任务能够提高上课效率,也能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学生B认为,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是对其进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的督促。

2.预习任务的实效性。访谈结果表明,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各不相同。在不同科目中,多数教师习惯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在预习任务量方面,公共英语课程的预习任务量较多(学生B、C、D),其他课程相对较为均衡,学生B谈到,教师会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相应减少课后作业,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在预习内容方面,主要以查找、阅读相关书籍文献等资料为主,个别教师会安排电影欣赏、单词列表(学生A)等其他预习方式;在预习效果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预习能够对课堂学习起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准备预习任务的认真程度仍有待提高。学生C认为,“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怠惰的问题,可是其中可能也有老师的问题。还是因为没兴趣做,不吸引人。”

(二)课程中

1.教学内容合理性。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以既定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为参照,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较低,在访谈内容中,涉及“教学内容合理性”的语句仅有5句。学生A、B、C均谈到,教学内容主要为概述、理论、方法、案例等常规内容,较为单一。受访者较少关注教学内容,这可能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受限较多、可更改弹性较小有关。

2.教师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教师授课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4名受访者对于教师授课方式或形式的看法不一,难以对其效果进行整体判断。学生A谈到,课堂教学形式无创新,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较少,认为应当突破教学场所限制,是课堂形式多元化;学生则B认为,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到位易懂,讲课方法较为轻松愉快,但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时间把握不够科学,时常重复;学生C认为,每门课程的学生课堂PPT报告安排太多,教师真正的讲课时间太少,且对于学生的课堂报告缺乏深度分析与讲评,部分课程会外请专家学者客串几次课程,但效果不置可否。

访谈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方式的需求有所不同。

3.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课堂教学气氛与生师互动的评价不一,大部分认为课堂互动较少,气氛较为死板。学生A谈到,大多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老师和学生互动与国外不太一样,感觉作用不是特别大;学生B认为,课堂互动较少可能与学习内容有关;学生C认为,研究生课堂氛围对其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参与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感,但学生报告环节过多又会造成教师授课内容的“缩水”。

访谈结果表明,研究生教学中,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整体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方式与所占课堂整体时间的比例,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把握。

(三)课程后――作业安排与考核方式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分析,4名受访者对于课后作业安排及考核方式的效果评价较一致,均认为目前研究生所学课程的作业数量总体适中,对课程学习的有较强的帮。但学生A也表示,总的来说作业量适中,但个别作业量特别多的课程容易引发其抵触情绪,降低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从访谈资料来看,各学科课程的作业安排与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基本为日常作业、小测试与期末论文或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学习,避免“临阵补习”的应试学习方法。学生B认为,将每次的小作业经过整合和修改,构成的大论文使其非常有成就感。

(四)总体评价

分析访谈结果可知,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受访者表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其日后的学术研究、与人交流沟通、行为修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A),并开始进入一种自学或者探索式学习的过程(学生C),对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同时亦是到自身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学生D)。

四、小结与建议

有效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系统,在时间(课前、课中、课后)、空间(课内、课外)和主体(教师、学生)方面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研究生课程作为教学与学术研究兼顾的载体,面临多重考验。本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进行个案分析表明,研究生课程的有效教学应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把握:

第一,教师将课程设计适当前置,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运用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先学习,激发其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在布置预习人文时,应注意变换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发学生对于即将进行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形式,协调学生需求与教学要求,适当弹性化执行既定教学计划。在完成既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尽量采取学生较容易掌握与接受的教学模式,可引入多媒体、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中应当密切注意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接受偏好,不断进行总结,形成对本门课程教学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和成果。

第三,增加生师互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思维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良好经验,注重营造积极生动的课堂气氛,但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安排与时间比重。师生互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外两部分,适当增加课堂内互动以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也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成就感和积极性。课外互动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与反思,把握课间、课余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成长情况的把握。

第四,注重对于作业及测试的评阅与反馈,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学术观点,在对于学生作业和学习思考的反馈中形成积极良性的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相结合。

本研究对有效教学进行质性分析的尝试,选取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因而其对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偏重。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分析性概括为目标,而非统计性概括,并且不能完全排除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因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将在日后探索有效教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进行资料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