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4 15:47:46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94-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逐渐成为员工个人自学自训的有效手段和众多单位开展员工短期培训的有力平台。具体到人民银行基层行,微课程以其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对基层行传统培训方式的有力变革和有效补充,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教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的;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微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借鉴建构主义理念,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可以看作是“微型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授课内容微型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微”和含量“微”两个方面,即授课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分钟的长度,课程涉及内容简洁、精练。这一特点使得学习微课程不占据大块的时间,也不会带来学习强度上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合的限制,将学习变得泛在化,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②呈现形式多元化。微视频一般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恬静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全方位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想象等感官细胞,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③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一般不从理论出发,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直接诉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④微课程具有显著的生发性。微课程促使授课者对现有的学习内容进行聚焦式深度挖掘,引导授课者由学习者转变为开发者、创造者,实现了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反馈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为全面了解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1~2个小时的常规课程多,短平快的微型课程少,基层行普遍反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无法确保在按时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地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②课程内容和学员受众普适性多,针对各级行特别是学员个人的差异性定制少,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③授课内容偏重于理论阐述、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具体实务操作内容少,通过培训得到的学习提升反馈迟延,无法即时体现为对当前工作的推动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④总行制作的远程课程多,分支行制作的课程少;授课师资上级专家学者多,身边业务骨干少;培训课程相对“高大上”,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都与基层行学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⑤传统培训课程一般为集中脱产面授课程,一次性利用多,能够重复利用并逐级转训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培训经费紧张,影响了培训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

微课程开发在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应用的实证分析

微课程具有学习过程泛在性、呈现方式多元性、内容突出实践性和教学相长生发性等特点,针对性地弥补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具体到实践操作,针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微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服务履职,研究确定课程制作需求

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培训需求的正确把握。基层行需要什么?基层行干部职工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只有找准需求,才能按需施教。因此,微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服务大局、按需立项,紧紧围绕履职研究确定需求。在培训需求确定方面,应注意摸准、摸实、摸透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并将三个维度的需求有机结合。考虑到微课程受众主要是基层人民银行,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做好“上下结合”:①坚持从下而上反映需求,可以组织地市中心支行在机关本级和县支行广泛征集科室、工作人员的需求,提出拟申报课程意向。②坚持从上而下调整需求,由上级行对征集的课程制作意向进行调整校对,确保培训需求准确真实地反映基层行的履职需要。

2.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科学确定授课内容

“问对问题是培训的开始”。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应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明确要求一个课程只有一个授课目标,只围绕一个主题,重点讲述具体工作中干部职工比较关注的某项业务操作、某个知识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确保从小处着眼,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直观明了地讲清、讲透,确保培训内容的“有用性”,切实通过培训解决具体问题,用聚焦式的“微含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为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在课程制作后期,应通过逐级审批等环节,加强对授课内容的审核把关,确保微课程质量。

3.坚持互为人师,鼓励身边的业务骨干上讲台

让最合适的教师讲授最想听的内容,是师资选聘的原则。在师资的选择上,不应盲目追求专家学者、上级领导等外部师资,而应针对微课程的授课内容,综合考虑与学员层次的匹配度、培训目标和对授课内容的卷入度等因素,鼓励基层行一线员工、业务骨干走上讲台,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传授知识,通过切身感受讲解身边的问题,确保问题切入准确,讲解贴合实际。

4.坚持灵活便捷,合理选择微视频表现形式

在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上,应坚持以现有资源和现有能力为基础,既可以是相对传统的三分屏讲课式、静态PPT式、动态PPT式,也提倡观赏性更强的情景剧式、Flas等。具体应由各级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制作方式。在课程时间上,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据统计,网上视频课程时长为5分钟时,大部分人能顺利完成。超过6分钟后,继续学习人数急剧下降,时长到10分钟时,完成率不足10%),力求达到用“微投入”“微时间”缓解工学矛盾、经费紧张和培训需求旺盛的矛盾。

5.坚持培训先行,做好课程制作示范带动和跟进辅导

微课程开发属于新生事物,什么是微课、怎么做微课,对于分支行而言是新概念、新挑战。首先应坚持培训先行,通过组织“微课及微课制作”等专题培训,向辖区培训工作人员系统讲解“微课是什么、微课怎么做”等内容。其次应坚持示范带动。上级行可组织录制如何制作微课程、微课程制作要点和程序使用等示范性微课程,帮助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如何开发制作微课程,同时也可以推荐网络上相对比较成熟的微课程供学习借鉴。此外,还应加强辅导交流,及时跟进指导,定期组织专题交流学习沟通,及时掌握并解决微课程开发制作中的问题。

6.坚持学用结合,充分使用和推广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的生命在于学习应用,对于制作相对成熟的微课程,组织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推广使用:一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线上推广使用。例如,可依托分支行内联网开设专区进行展播,可借助微信平台定期课程上线预告,进行优秀课程推介,也可对特别优异的课程进行表彰激励并择优推荐总行,依托总行远程培训系统在全国进行展播。二是做好线下文章,引导基层行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开展宣传培训等。例如,可选取《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微课程在办事大厅循环展播,可选取《如何兑换残损人民币》等操作性较强的微课程对金融机构进行培训等,通过全方位宣传推介,尽可能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

微课程开发对基层行培训工作的改进提升分析

1.有效丰富了基层行培训资源

以济南分行为例,截至目前,共在分行网站上线展播了58个微课,涉及31个专业。授课内容既包括公务礼仪、Excel常用功能使用等综合性知识,也包括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查研究等专业性知识。既包括反洗钱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等特色做法经验介绍,也包括“普惠金融的乡村实践”等案例实践。既包括“coso内部控制框架简介”等普及型知识介绍,也包括“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具体业务操作。截至目前,微视频点击量已达5000次,为基层行干部职工提升履职能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2.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培训需求摸得比较透、比较准,培训内容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训微视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多学员反映“学完微视频立马就能用上”,培训的有用性得到立竿见影的呈现,“培训就是工作本身,培训就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3.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

由于每个微视频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会过多占用日常工作时间,比较方便各级行和干部职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同时,由于在分行内联网分别开通了微视频在线浏览和下载功能,干部职工既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在本单位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存储在家庭电脑、手机等媒介上进行离线学习。通过将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随意化,确保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4.发掘和培养锻炼了内部师资

微课程的开展,为一线员工和业务骨干提供了机会,不管是分行、中心支行的业务骨干,还是县支行的新员工,只要找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都有机会走上讲台。通过主动梳理工作疑惑和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工作,有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了自我的“微成长”。同时,微课也为他们提供了在辖区内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展示了业务技能、经验案例,还提升了其教学催化的能力,提高了授课和微视频编辑制作等技能,实现了从专业工作行家里手到内部培训师的角色转变,为基层行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储备了优秀的内部师资。

参考文献: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2)

 

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教育投入不足,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广元的教育质量始终落后于周边地区,特别是小学教学质量,每年都有大量生源到绵阳、成都等地就读。提高师资教学技能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理论研究证明,微格教学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可这种方法在整个地区的职教师培训中使用率几乎为零,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微格。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合适于广元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对广元师范学校四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新型的培养模式。

(一)新型培养模式

这种新型的微格教学模式对一些软硬件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可能有一定的实用性。主要是将听课、笔录、观察和评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微格训练中,有机的与微格教学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微格教学模式。

听课:认真听同学授课,积极配合教学训练,当好“小学生”。同时学会如何听好示范课。

笔录:第一次关注于单项教学技能的表现情况;第二次关注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应用情况。

观察:注重课堂观察能力培养,学会观察课堂中任意细节,既可以是动态的教与学行为。

评说:对于第一次,可根据评价表单的选项进行评分;第二次可根据两次笔录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全面评价。

这种模式既能训练授课学生的各种数学教学技能,还能同时培养听课学生课堂观察能力,随堂听课和针对性笔录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对反馈和记录材料的整理、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二)模式实施方案

本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训练目标。本次研究确定的教师技能训练目标有:导入技能、数学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数学讲解技能、板书绘图技能、抽象概括技能、推理论证技能、数学演示实验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结束技能等10项,并制定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测试评分表。

(2)确定训练时间。由于小教大专的学制安排中没有专门的微格教学训练课时,因此,在教务处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相关课堂时间来组织开展微格训练。

(3)组建评议人员;数学教研组组长、《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授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以及试讲同学的本班同学。

(4)收集实验资料。提前收集有关“微格教学”实验资料及优秀教师教学录像资料。

(5)实验设备及场地的选配。

配置:

1)组织学生以笔录的形式来记录课堂教学。

2)组建简易的视频记录平台:

①多媒体PC一台

②PC用摄像头

③PC用麦克风一只

④CamtasiaStudio(桌面视频录制软件)

3)场地为一间教室。

2.实验阶段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微格教学训练的理论学习,掌握微格教学技能的基本信息。具体步骤:

3.总结阶段

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后,确定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模式。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受到了训练者的普遍欢迎。认为本次教学实验,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基本认同的占80.4%,完全认同的有19.6%,没有人对此次实验持完全否定态度。81%的训练者认为,本次教学实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其中10%的训练者非常赞同本次教学实验。86%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技能提高有帮助,78%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值得重视。可见此次教学实验将微格教学引入到教学技能培训,得到了训练者的有效认可,激发了训练者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能力训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对于学生实习授课情况调查问卷,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了微格教学训练的学生好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学生。受训学生中有91.2%的学生在实习时教学技能得到实习学校较好的评价,只有8.8%的学生教学技能水平一般,但在调查中,没有较差的评价,合格率达到100%。非受训学生合格率虽然也达到了88.5%,但有多半的学生只能属于基本达标,其中还有11.5%的学生得到较差评价,可见微格教学对教学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受训学生非受训学生

(四)研究结论

从教学实验后的调查来看,微格教学训练对于我校数学专业方向小教大专学生数学教学技能提高是非常有效的。微格教学与见习实习并举不仅延展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空间,而且完善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其数学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师范生教学能力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3)

 

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教育投入不足,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广元的教育质量始终落后于周边地区,特别是小学教学质量,每年都有大量生源到绵阳、成都等地就读。提高师资教学技能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理论研究证明,微格教学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可这种方法在整个地区的职教师培训中使用率几乎为零,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微格。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合适于广元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对广元师范学校四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新型的培养模式。

(一)新型培养模式

这种新型的微格教学模式对一些软硬件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可能有一定的实用性。主要是将听课、笔录、观察和评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微格训练中,有机的与微格教学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微格教学模式。

听课:认真听同学授课,积极配合教学训练,当好“小学生”。同时学会如何听好示范课。

笔录:第一次关注于单项教学技能的表现情况;第二次关注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应用情况。

观察:注重课堂观察能力培养,学会观察课堂中任意细节,既可以是动态的教与学行为。

评说:对于第一次,可根据评价表单的选项进行评分;第二次可根据两次笔录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全面评价。

这种模式既能训练授课学生的各种数学教学技能,还能同时培养听课学生课堂观察能力,随堂听课和针对性笔录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对反馈和记录材料的整理、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二)模式实施方案

本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训练目标。本次研究确定的教师技能训练目标有:导入技能、数学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数学讲解技能、板书绘图技能、抽象概括技能、推理论证技能、数学演示实验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结束技能等10项,并制定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测试评分表。

(2)确定训练时间。由于小教大专的学制安排中没有专门的微格教学训练课时,因此,在教务处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相关课堂时间来组织开展微格训练。

(3)组建评议人员;数学教研组组长、《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授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以及试讲同学的本班同学。

(4)收集实验资料。提前收集有关“微格教学”实验资料及优秀教师教学录像资料。

(5)实验设备及场地的选配。

配置:

1)组织学生以笔录的形式来记录课堂教学。

2)组建简易的视频记录平台:

①多媒体PC一台

②PC用摄像头

③PC用麦克风一只

④CamtasiaStudio(桌面视频录制软件)

3)场地为一间教室。

2.实验阶段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微格教学训练的理论学习,掌握微格教学技能的基本信息。具体步骤:

3.总结阶段

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后,确定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模式。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受到了训练者的普遍欢迎。认为本次教学实验,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基本认同的占80.4%,完全认同的有19.6%,没有人对此次实验持完全否定态度。81%的训练者认为,本次教学实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其中10%的训练者非常赞同本次教学实验。86%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技能提高有帮助,78%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值得重视。可见此次教学实验将微格教学引入到教学技能培训,得到了训练者的有效认可,激发了训练者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能力训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对于学生实习授课情况调查问卷,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了微格教学训练的学生好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学生。受训学生中有91.2%的学生在实习时教学技能得到实习学校较好的评价,只有8.8%的学生教学技能水平一般,但在调查中,没有较差的评价,合格率达到100%。非受训学生合格率虽然也达到了88.5%,但有多半的学生只能属于基本达标,其中还有11.5%的学生得到较差评价,可见微格教学对教学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受训学生非受训学生

(四)研究结论

从教学实验后的调查来看,微格教学训练对于我校数学专业方向小教大专学生数学教学技能提高是非常有效的。微格教学与见习实习并举不仅延展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空间,而且完善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其数学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师范生教学能力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4)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美国2O世纪6O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教学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微格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师范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通过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各项教学技能逐一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技能的教学行为。微格教学系统从构成看,它基本上是一个专门化的小型演播室,尤其对摄录像设备要求较高,不利于其推广。鉴此,笔者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对我院2007年7月入院的85名新护士进行为期一年教学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007年人院新护士168人,男21人、女147人,年龄21~25岁,平均22.7岁。学历:专科92人,本科76人。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外,还系统学习了《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将2007年7月的新护士85名作为观察组,2006年7月的新护士83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学习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技能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即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但不采用摄录像设备,具体为:第一步,受训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微格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等。同时指导老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第二步,微格教学理论有导人、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组织、结束10种技能。以导入技能的培训为例说明,讲解的题目为《原发性肝癌》,指导老师先上台示范。在讲课的开始展示一张图片,如著名影视明星傅彪的一张剧照,老师开始提问:这位明星大家可能都见过,我也很爱看他演的作品,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那他到底是患什么病去世的呢?预想新护士的答案:肝癌。老师接着说:为什么肝癌如此厉害,竞能夺走一名当红明星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疾病。指导老师给大家示范结束后,每位受训者轮流上台进行导人技能的示范。然后,其他受训者和指导老师给出评价,导人技能训练的评价标准是:①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②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③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⑤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⑥导人时间掌握得当,紧凑;⑦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该受训者导人技能合格,则该名受训者可进行下一个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果不合格则根据反馈评价的结果重新修改教案。进行微格教学再实践,反复训练,达到充分掌握教学技能,直至合格。第三步,当1O种技能全部训练完成后,组织受训者进行试讲,试讲必须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1O种技能。做到对各种教学技能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真正学到当老师的本领。培训周期为1年,前1O个月进行1O种教学技能的训练,最后2个月进行试讲。培训时间为每月月中和月末的一天下午,时间为3h。指导老师为护理部选取的各科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即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然后试讲,老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培训时间与观察组同。

1.2.2评价方法两组培训结束后进行试讲,试讲内容为各受训者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肘间为lOmin。由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并长期从事临床及理论授课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老师30名对两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表为学校编制的教学评价表,内容包括我国规定的十大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每种教学技能的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名受训者的最后分数。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a一0.05。

2结果

培训后对照组教学技能总分为(79.3±3.7)分,观察组为(94.6±2.9)分,两组比较,t一29.87,P

3讨论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59-02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培训则是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工程部要求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实施全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培训融合的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培训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笔者利用微课方式,对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微课进行信息处理、存储和加工,探讨一种创新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微课及中小学教师培训

1.微课的定义和作用。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立足于计算机技术、移动终端、高速网络基础之上的,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特定知识点、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介于文本学习和动漫娱乐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存储量大、内容丰富。微课内容可以由文字、画面共同构成,也可以由音乐、视频共同组建而成。在背景音乐衬托下,受教者可以通过多元画面来学习知识,激发思维和联想,进而达到学习内化的目的。(2)时间短。微课内容简短精练,文字内容大多不会超过500字符,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受教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进行“碎片化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度。(3)资源结构情景化、传播多样性等特点。微课虽然简短,但是它也要遵守课程设计基本特征,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构建独立完整的课题,以利于受教者进行个别学习或按照学习需求进行课程组合。在传播方式上,微课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提电脑、手机等移动媒体来传播,这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堂教学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课程形态。

2.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成人教育的一种,遵循了成人教育的基本特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中小学任课教师,培训目的是培训继续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推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意愿和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内容方面一定要突出中小学的教学主题,要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在培训学习中,教师不但要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系统地去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还要主动去接受他人的学习指导和帮助,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概括来说,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教师在学习中有效激发学习愿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训目的。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都是以集体培训为主,培训方式有理论灌输、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这些以传递接受和示范模仿为主的培训方式,忽略了教师的特殊需求,加上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所以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利用微课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可以更好地呈现知识的规律性、形象化,很容易使受教者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关联,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微课也成为教师培训尤其是远程教育和网络研修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二、微课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具体应用

1.科学进行微课程定位。微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微课制作者需要对微课进行科学定位。在对微课进行科学定位前,微课制作者首先要明白自身在微课制作、教师教学培训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保证微课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系统性,一方面合理选择知识呈现形式以增强课件的视觉效果。再者,微课制作者要秉承开放学习理念,对微课受教者进行准确定位,认真分析中小学教师研修需求,同时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和背景、学习任务,深入挖掘微课资源,针对不同受教者的不同需求,突出微课资源的供给差异,并将课程应用、应用效果都归纳到设计步骤中去,以确保微课应用的内在动力。总之,微课不是简单的用计算机教学来代替课堂教学,它本质上更像是模块化教学。在微课整合和设计中,微课制作者也要积极利用微片段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并着重体现微课与内容宽泛的传统课堂之间的区别,注意片段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重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重点、难点来制作课件,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打好基础。

2.微课研发与制作。微课资源研发是微课应用的第一步,在微课资源研发中,研发人员和制作人员要以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为宗旨,以教学理念、教育技术为教学培训的中心,整合有利于教师学习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培训活动开展提供便利。这就要求微课研发人员认清当前微课研发和制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实效性差等问题,制定科学的微课资源建设规划,整合现有优质课程资源,有序推进微课资源开发,然后结合教学培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育观等,打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高效优质的微课内容。再则,在微课制作中,制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教学改革前沿最新理论成果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面向全体教师,精心进行课程建构与设计,形成较为实用的培训内容。通常来讲,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如数学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知识、语文专业知识等。(2)专业能力,如教学策略、教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3)教师师德修养和专业理念,如传统师德传承与宣传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践行等。在制作微课时,制作者要把握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脉搏,形成极具前瞻性的课程培训体系,并在利用图片、影像增强微课课件趣味性的同时,避免无关信息的出现,以确保学习者能高效学习。

3.利用微课开展培训。微课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培训阶段,二是远程培训或网络研修阶段。在面授培训中,培训主讲者只需要掌握微课播放形式、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可以将主要问题交给微课来完成。利用微课,培训教师可以将自己从繁重的理论教学中解救出来,还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详解,特别是在暑假期间进行的培训项目,可以利用微课来保障实践性课程和一线示范课程的示范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集中面授培训阶段,教师要结合微课内容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设置,如在培训前认真熟悉微课内容,明确培训任务及培训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并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内容设置一些难易适当的问题和教学任务。在远程培训或网络研修培训中,培训机构首先要在远程培训网站或网络研修社区上构建相应的版块,或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培训平台上,然后再开展在线培训或交流,并允许广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己使用微课课件进行自主选学。微课培训目的的实现与传统课堂一样,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包括培训评价和诊断机制,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单位对微课资源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构建微课教学任务、作业提交、评价与反馈途径,通过在线交流、讨论提交形成的“动态”反馈教学效果。

4.合理使用微课。微课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益补充,培训单位可以微课为基础,引导受训教师从不同的环节入手,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一般来说,培训机构将微课资源上传到网上后,教师可以在家里、学校等任何地方,利用视频软件、网盘、移动设备等分享或利用课程资源,并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或向受训教师寻求最有效的指导。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器的暂停、快进、倒退等功能调整学习进度,以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参考文献: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6)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的课题。为了教师队伍向更专业化发展,我国各级机构都不断组织各式各样的培训。但这些培训并没有全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理论与实践脱节之嫌,况且受时间与资金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教师都能接受培训。于是各中小学在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就成了众多学校的首选,我校也在校本培训方面大胆尝试,并把校本研究与培训结合一起,利用微格教研学形式,形成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

一、以微格教研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

我们提的微格教研是从微格教学中变通而来。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再次变通了的微格教学,“微格教研的基本结构是:先进行在特定课题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教学的现场观摩与实况录像;再重放录像、观摩录像,进行自我反思与直观再现式同济研讨;然后进行理性总结、理论升华;最后还要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予以检验、拓展。”由于我们没有专门的微格教室,我们的微格研讨就是确定研讨的教学技能点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观课,然后根据从课堂中获得的信息与观课的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议课,在议课中完成研训一体化。

我们提出的研训一体化,就是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在一起,利用微格教研的形式,一方面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把相应的理论融入研究过程中,从而达到研究与培训二合一的目的。

利用变通后的微格教研能在中学较好地完成校本研究和培训。首先,利用微格教研的直接反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必须获得三种信息:教学内容、教法信息、学生反馈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信息。”在这三种信息中,最能激起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是第三种,由于我们省去了“小课堂”这一环节,没有了“学生”的直接反馈,教师的记录、研讨交流就成了刺激教师行为的直接反馈。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不仅需要记录、研讨反馈,也需要新理念的引领,培训在这环节中自然就融入了研究之中,从而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次,利用动态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是动态,教学自然是动态的,研究也应该是动态的。微格教研直接从课堂提取教学片断进行有针对的研讨,并进行理论分析,使研究理念真实,理论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再次,使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领悟教学的实质,提高教学能力。“研究是一种问题解决方式,研究总要指向某个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动因。”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先预设问题,直接在课堂做研究,也就是通过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使教师领悟教学的真谛,提高教学能力。

二、以微格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实践

在微格教研达成研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们首先选择了教学环节中的导人部分进行。因为导人是一节课之始,导人的好与不好,对一节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你想营造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导入就是你的发端。

我们的实践从2011年2月开始,选择了高一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教师,运用微格教学方法研究课前导入技能,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的步骤为:

第一,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微格教学的内涵、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材分析、学习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观看优秀微格教学录像,但也有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为自己教学提供微格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第二,确定微格研训目标。一月为一个小循环,做到三位每位老师被观摩两次课,每次只听导语部分,五至十分钟,进行录像,之后分管学校教学研究的老师组织与三位老师共同研讨、分析。

第三,编写微格教案——评价反馈——修改教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求参与研训一体实践的教师要认真地写好微格教案,指导老师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参与老师根据修改意见和学生实际修改教案,这是第一次修改教案。课后观看录像,通过评价反馈,受训教师根据指导教师与同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对教案进行第二次修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优点。接着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以促进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如下是我们一个完整的研训过程:

时间:2011年3月12—24日。

活动内容:观看每位老师的两次导人录像和讨论。指导:罗老师,参与老师:刘老师、郭老师、赖老师。

活动过程一:观看教案分析和观看录像(略)。

活动过程二:研讨。

1、研讨过程中发言较多的有刘老师和郭老师。

2、研讨结果,一致认为值得肯定:都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刘老师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对知识的点和线比较熟悉,能够利用这点优势导入,如果坚持并能找好切入点,也是一种风格。郭老师关注身边的资源较多,从身边资源引出问题,较适合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复习旧知识的导入。赖老师从假设的角度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效果是不错的。

3、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第一,四周才有一次集中观看录像和讨论,和原来的计划不符,原因有许多,是不能控制的因素。第二,每节课没有明确自己的本节课内容,这样使导入点不太清晰。第三,刘老师的导入尽管可以使知识系统,但每周只有两节课,过于系统的体系学生能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郭老师想利用旧知识和身边资源两种导入,实际上把导入分割了。赖老师的假设导入是一个“趣”的问题,但在如何引“趣”入新,这点过渡不够自然,有脱节之嫌。

4、指导老师建议。第一,微格教案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课的目标,而是本微格的目标。第二,坚持完成教案再进行教学。第三,每周记录和每周一次观课时间一定保证。第四,理解好共同体的意义,树立共同体的意识。

三、研训一体化的分享

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但在这过程中,参与者和指导老师各有所得。从开始微格教学研讨小组的组成,到微格教学教案的填写,再到课堂导入的初次开展,又到经过讨论后,不断修正自己的微格教学教案,在这过程中,每个人应该或多或少的有所收获。“收获最大的,莫过于促使自己去学习,自主学习微格教学的技能,自己针对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促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郭老师语)

从指导老师角度来说,微格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内容有很多,我们也只涉及了课堂导人环节展开相关探讨。但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也体会到理论离开了实际教学环境的无力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在反思强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时,理论才能给自己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理论给我们的是方向、是观念。

四、结束语

“探究规律、发现关系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变和改进实践。”我们研训一体化的目的也在于此。

利用微格教研的研训一体化,是我们学校把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型校本培训形式。微格研训一体的教研训练,不仅使参加实验的老师得到了收获,更带动了其他老师参与到微格教学的活动中来:利用教学录像的回放、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微格教研的研训一体实践验证,微格教研是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轻言放弃”这是参与活动老师的心声。选择开始并不难,凡事最难的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要想“坚持”,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或方向的努力只会徒劳无功。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是否有效的标准各不相同,有效的程度有所区别。因此,凡事的“开始”都需要有明确方向,否则对于相关事情的开展的积极性就降低,积极性降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这次教学实践,再次证明只要真诚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9.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7)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8)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已经成为每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但我国的住培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参考。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而微课掌上通是基于微课的兴起及手机普及后开发的一款手机软件。本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以微课掌上通为基础的微课在住培中的运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住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住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住培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属于现代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必经阶段,指医学院校毕业生完成医学相关教育毕业后,再继续某种特定临床学科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1-2]。这一特定阶段是医疗系统人才培养和医院卫生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医学生从事相关医疗活动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但我国住培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4-6]。目前,我国临床医生严重缺乏,且相对规范的临床医生则更少,因此,进一步培养合格且规范的临床医生任重而道远。住培的目标:经过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能独立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并能独立进行常规诊疗操作,在临床能力方面可以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但住培医生被投放到临床科室后,大多开始繁忙的临床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集中的专科理论教育及临床技能培训,更没有专门针对住培医生的病例讨论、学科研究进展等相关学习。另外,住培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大多数进行培训的住院医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欠成熟,容易导致临床处置患者不恰当及造成医患沟通障碍,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2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特点

微课掌上通是一款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手机应用软件,目前对于该软件的应用主要在中小学校比较普及,也得到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可。该软件包含了很多版块和功能,可将各种微课资源融入该软件中运用。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近年来,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提出的“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至最近被转变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资源”[7-8]。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资源,在众多教学资源形式中,从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感受当下学习者的心理,其因“微”而见“大”,现已被广泛用于医学教育中[9-10]。本科将微课掌上通软件与微课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带教教师可通过该软件给住培学员发送各类培训通知、培训课程及多种形式的临床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也可以是图片资源及文字等)。通过手机微课掌上通软件还可随时进行互动交流,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该软件还提供网上在线上传作业功能和评价功能,便于带教教师对住培学员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也便于医院住培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科室培训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3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在住培中的应用和优势

由于临床工作的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去进行集中学习,通过以微课掌上通为载体的微课教学模式,住培医生则可以更加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更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临床住陪医生时间紧张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能体现出以下优势。

3.1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住培学员理论学习及临床技能培养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最好检验方法。通过微课掌上通可定时相关理论学习资源,比如基本概念、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利用该软件还可上传作业,要求住培医生按时完成提交。这种方式的学习可完全利用零星上班之余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微课掌上通各种常用操作技能视频,要求住培医生观看,然后针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互动讨论,总结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带教教师也可分享自身的操作经验与体会。住培医生在进行实践操作后也可和其他住培医生分享操作体会。这样更便于师生之间及住培医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充分调动住培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3.2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住培学员诊疗技术及科研教学水平

对于住陪科室定期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可先将病例资料通过微课掌上通提前发放给住培医生,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部分性格内向的住培医生在现场讨论中的胆怯及紧张心理,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住培医生由于时间紧迫而事先没来得及熟悉病例资料,降低了住培医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所有住培医生的积极性;且这些操作均可在下班时间通过手机进行,方便快捷。长此以往,住培医生的诊疗技术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带教教师还可将自己参加过的学术交流活动经验,以及主持负责的科研课题及撰写科研论文的经验在该平台上分享。这大大有利于住培医生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科研学术能力的学习。通过该平台,住培医生定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多阅读多学习,加强住培医生之间相互交流,一方面可培养住培医生检索文献、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人的论文中学习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科研切入点,逐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学术思想和见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院115名住培医生进行调查发现,完全赞成该教学模式的住培医生占93.9%,且90%以上的住陪医生在该教学模式中获益。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9)

师范院校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不同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它要突出师范的特点,即增强体育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现代体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渗透音乐、游戏等多种元素,丰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对这样的新型体育教学方式和体育课中的新生元素,师范生该如何从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呢?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一、师范生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的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教师们在体育课堂中引入了健身操、律动、游戏等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现在的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要求,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中的“主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活动过程”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热闹地组织了体育活动,把握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活动结束后也有师生对活动的点评,可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活动参与者的自己,很难意识到自身在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微格教学这一方法,使学生能反复观看自己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从活动组织和实施中跳出来,真正作为旁观者来分析、研究、总结课堂中自己的活动过程,对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微格教学在师范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于1963年创立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很快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师范教育首先接受了这一新的培训方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微格教学,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了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微格教学又称为“微型教学”,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系统地培训和提高教师或学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

(二)微格教学的应用

微格教学的实现方法多种多样,鉴于我院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录像的方法来实现微格教学,在课堂中将微格教学的流程设计如下:

1.教师演示讲解

在进行微格教学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示范、讲解;然后,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清晰地布置给学生,便于学生在练习环节中实施和操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规范的微格教学示范片,在观摩微格教学片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也可适当配合反面教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学生角色扮演

这是微格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录像机将学生练习的过程记录下来,以备反复观看、分析和总结。教师让一名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其他学生扮演小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个短小的教学过程,一般时间为5~10分钟。然后再换一名学生扮演小老师,以此类推,每节课都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小老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切身体会到站在前面上课感受,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3.师生评价反馈

学生“小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时间,在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录像,观看录像后先由“小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授课进行一个小说课,说明是否达到了自己预期设计的目标,说说自己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提高改进之处。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再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篇(11)

(一)方案实施目的

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条件下教研方式的转型和提升。探究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学生的篮球裁判水平,让学生尽快能融入社会。

(二)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微课教学视频,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不仅在课内,还可以在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这对于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学困生有特别的意义。教学中没懂的环节,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微课让不同水平的篮球裁判员更好地学习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而在篮球裁判员培训中我们会遇到每个学生的裁判水平与理解能力不一样的现象。他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视频的学习对自己的不足与不理解的东西加深学习,让个人的裁判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3.改善学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机动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以走读生为主,放学后训练的时间不长。而我们是农村学校,没有体育馆。遇到下雨时很难进行课外训练。但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教学,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深入学习每一个规则的精髓,方便在下一次培训课中检查。这样使我们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补充,让学生不会因为客观的原因而影响培训。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机动、更加变通、更加灵活。

二、实施的对象与内容

实施对象:篮球裁判员协会成员。

实施内容:篮球裁判规则与篮球裁判法。

三、具体实施方法

(一)成立方案的组织和管理

由组长主持实施工作,负责经费保障,组织开展方案研究工作,以及年度计划、总结、实施报告等材料的撰写工作。各组员负责篮球规则的自主学习知识点的确定,并安排相的微课及学习单制作任务,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负责微课及学习单的制作,进行篮球裁判规则的实践研究等。

(二)成立微课制作团队

1.把体育老师分成5个组,每组配几个篮球裁判学员成为一个团队,进行微课的制作。

2.根据实施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需要,主要采取如下一些研究方法进行制作:

(1)调查问卷法。调查学生初始状态时的水平及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时期制作不同的微课。(2)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察,看任务完成的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制定相应的微课。(3)个案研究法。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个案,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4)经验总结法。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策略来制作微课。对学生的教学和比赛执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制作成微课。

3.收集一些网上的微课进行审核,然后合理的运用。

(三)建立微课资源平台

1.内部资源的建设。一方面是建立我校的微课平台,教师把自己制作的微课和整理好的别人的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能共同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我校篮球裁判协会的QQ讨论群、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在上面进行讨论、点评。

2.外部资源的链接,主要是链接互联网上的微课教学资源网站。让学生不局限于本校老师的制作,让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学习知识点更足。

(四)建立学习与评价机制

1.确立学习时间。我们规定协会成员在每个星期三的第七节课进行统一学习。课后布置学习的微课,要求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2.每星期进行微课的更新。由组长及时收集微课,并进行审核后在微课平台上发表。如有收集别人的作品要证明。

3.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对学生学习的微课知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提问。如遇到不对之处要及时解析,让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4.每学期进行考核。根据每学期的微课制作内容,制定一份考核试卷。一定要学生拿一百分。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处理。一定要学生理解通透该微课的规则精髓。

四、保障措施

1.领导的支持。我校的篮球裁判协会的学生多次为镇、学校的篮球赛做裁判,并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因此该方案的实施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2.组织保证。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都是我校的老师,因此很容易团结一起,共同努力做到最好。

3.经费保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勤俭节约中研究,在常规工作中出成果。学校能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