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富故事大全11篇

时间:2022-11-30 16:06:25

财富故事

财富故事篇(1)

按理说,中国人应是财富增长的受益者,但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的住房面积只有120亿平米,中国以每户3口100平米居住面积计算,需要300亿平米,所以受益的人是少数,而且相当一部分财富被政府和开发商拿走。因此,房价飙升带来的财富,大部分人似乎感受并不强烈。

财富故事篇(2)

有3个国籍的富翁要被关进监狱3年,监狱长给他们3个人每人一个要求。

那个美国富翁爱抽雪茄,要了3箱雪茄。

这个法国富翁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还有一个是犹太富翁,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柴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她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3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财富是由3年前我们的人生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财智抉择将决定我们3年后的财富。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未来的财富。

Story-2:梦想的价格

每一位作家的事业都开始于一个梦想,一个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目标。

“我想写一部小说。”

“我想出版诗集。”

“我想看到自己的名字以原著者的身份出现在一部电影的屏幕上。”

我的事业就开始于一个梦想:我想让别人笑,因此我想写喜剧。

但每一位作家也都必须意识到,每一个梦想的目标都有一个价格标签。通向财富梦想的道路不是免费的。要研究,要学习,要实践、实践、再实践;而最奥妙的――通常也是最快的――实现任何愿望的方法就是付出你的全部代价――实实在在地去做。

当我决定成为一位著名且富有的喜剧作家时,我就要去研究这个专业。我想,鲍伯・霍普的舞台表演素材就可以用作参考。鲍伯・霍普是美国著名喜剧明星,他的喜剧素材不仅有趣,而且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纯粹的幽默。因此,我决定用心研究鲍伯・霍普。我将他的电视独白录制下来,然后把它打印出来。我认真分析其中笑话的形式、措辞、节奏和笑料的安排等。然后,我把那段独白放到一边,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

几星期后,我从报纸上挑选新的话题,努力用我从霍普的独白里学到的技巧写一些新笑话。虽然我从未见过鲍伯・霍普,但是他已经成为了我最好的老师。多年之后,我为此付出了千辛万苦,但是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我开始为一些地方喜剧演员写脚本,然后为国家喜剧演员写,后来再为电视杂耍演员写。最后,这个方法产生了更好的结果。鲍伯・霍普打电话给我了。

“我听说了你写的作品,想知道你是否愿意为我、为奥斯卡金像奖写一些笑料。你知道,我是今年的颁奖大会主持人,我想看看你有没有一些适合我表演的笑话。”

这种事情是我想也不敢去想的,但它还是发生了。我拿起一个便笺簿和一支钢笔,走到我家的后院里,写了几百个关于当前电影、名人以及其他任何可能运用于奥斯卡的笑料。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我在那些年中通过研究鲍伯・霍普的喜剧风格学来的种种小技巧。

不久,霍普先生在电视广播上表演了我的十个笑话,我兴奋极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给我,说:“我喜欢你的素材。它看起来就像你一直在专门为我写剧本一样。”

“我是在专门为你写剧本,霍普先生。”我说,“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从那以后,我成了著名而富有的喜剧作家,也一直在为鲍伯・霍普写剧本。

在我的这段人生经历中,有两个有价值的财智启示了我,也是人们可以借鉴并从中获得成功的财智灵感:一是要让任何梦想变成现实都必须付出代价。因为梦想是有威力的,但只有当你通过研究、学习和努力而使它们得到巩固时,富有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第二,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达到你富有的目的。

Story-3:金子与矿渣

德里・卡内基曾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他便从家乡苏格兰来到了美国。他干过各种的零工,直到最终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大王。那时候,曾经有43个百万富翁为他做事。要知道,在当时,百万富翁可是非常罕见的。那时的100万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美元。

一位记者问卡内基,你怎么会雇43个百万富翁为你工作?卡内基回答道,你应该记得,他们刚开始为我工作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百万富翁。他们成为了百万富翁,是为我工作的结果。

财富故事篇(3)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东部一个私立贵族中学。学校不大但历史极为悠久,毕业的学生大多直升长春滕名校,陆陆续续成长为杰出的律师、医生、工程师或投资银行家。学校风气保守,管理严格,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显得深奥乖僻。就在这样一所学校,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英文老师却以独具一格的方式开启这些已经渐渐被体制“模板化”了的学生的心智,启发他们去欣赏诗歌之美,春风化雨,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尚未完全泯灭的浪漫情愫。他用一句拉丁语“Caper Diem”激励学生,意即“吸取生命的精华,珍惜时光,活在当下”。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为保守的校方所容。影片的结局略显悲促,被老师启蒙、立志演戏的学生因意见与想方设法让他从医的父亲不合,绝望之际,选择了自杀;深受学生欢迎的英文老师也因此被校方驱逐……

电影与经营管理和商学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看电影不需要去抓所谓的“中心思想”,什么样的理解其实都是正常的。轮到我小结时,我谈到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我而言,这就是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在成长过程中,在现实与理想进行博弈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怎样才能坚守理想,不向现实妥协,或者努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不向现实妥协很艰难,但正像电影所寓意的,只有坚守理想,跟随心灵的真正呼唤,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将生命活到极致。

回到企业成长这一宏大命题。企业做大容易,但做“伟大”很难。怎样才能让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真正蜕变成受人尊重的伟大企业呢?电影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追随内心真正的呼唤,坚守理想,不向现实妥协。

我最近做了一个测算,发现一个国家拥有的财富500强企业数目与该国经济规模大致相当。截至2011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有132家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后,中国财富500强的企业数目,也首次超过了日本的68家,达到69家。虽然财富500强的排名是以销售收入来计,而大企业并不一定是基业长青、以盈利模式取胜的伟大企业,但我们姑且把进入该排行榜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一个标志。国际货币基金的研究认为,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规模到2016年就能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一预测可能太过乐观,但大部分研究预测认为中国到2020年前后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接近全球25%的GDP。这就意味着5―10年后,财富500强排行榜里将会有120―130家中国企业;这也意味着,今后5―10年,将会有50―60家中国企业能够跻身财富500强。

财富故事篇(4)

很快,张洪黔在一座小区创办了第一家酒吧。然而,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管理上的疏漏,许多客人来这儿的时候,都是从外面带烟、酒进店,酒吧毫无利润可言。再不另外采取措施,酒吧可能面临关门的危险。

这天早晨,由于酒吧还没到开门的时间,张洪黔就来到公园里闲转。忽然,一对年轻人的对话吸引了他。原来,那个女孩埋怨男友昨晚只顾看书,而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陪自己逛街。那小伙子解释说:“我不看书行吗?总公司要求我们这些岗位的领导每天要给员工讲一个故事,我不看书,怎么给人家讲故事呢?”

乍一听,张洪黔觉得有点奇怪:每天上班之前为什么要听故事?聪明的张洪黔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可做。于是,他开始查阅大量管理类的图书。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张洪黔发现大凡成功的管理人员都会讲故事,耐克公司在多年前就制定了正式的“讲故事”计划:每个新员工要听一小时的公司故事,如今,听故事仍然是新员工接受培训的重要方式。耐克的教育总管也因此被称为“首席故事官”。此外,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西部电话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以及亚美泰公司,也都聘请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以类似的方法来培训经理人

大受启发的张洪黔一下子有了主意,他决定在“故事”两个字上下工夫。

张洪黔立即开始筹划起来。不久。他在他的酒吧里搞起“故事”来。由于他的英文名字叫“阿伦”,就干脆把酒吧命名为“阿伦故事酒吧”。在这里,他把每张桌子编了号,并在桌子上安装了一个绿色邮筒。客人在喝咖啡、饮料的过程中想跟某人交朋友,就可以拿起纸和笔写一封简短的信交给服务员,由服务员把这封“信”送到客人指定的邮筒里。

张洪黔把自己的酒吧定位为“以健康交友为主,创造和谐安静的环境”。他有一条精致的广告口号:“只出售浪漫,不预约爱情。”这种新颖别致的传统信箱一经推出,就得到客人的热捧,每天晚上,希望来交友的人爆满,生意也就格外地好。

但是,几个月下来,人们的新鲜感觉淡去以后,生意开始下滑。再后来,一天来不了几桌客人,最冷清的时候,一天仅一桌客人。原来,客人在消费过程中发现,复古邮箱虽然激发了人们怀旧的情感,但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信箱联络显得太慢。那些英俊漂亮的客人,信箱里邮件塞得满满的,根本来不及打开看,隔了很久再打开的时候却已经过时了。而那些相貌一般的客人有时连一封信也收不到。

怎样才能让相识变得更简单、更直接?张洪黔分析后认为:许多人渴望与别人相识,但往往缺乏勇气,如果有一个平台,能让大家先沟通交流,感觉好的话,再见面,好像“老”朋友一样,岂不更好?

经过一番准备,张洪黔在故事酒吧里开设“许愿泉”、“同心墙”、“BBS留言板”、“超级缘分贩卖机”等众多互动游戏供客人参与。比如,在超级缘分贩卖机中,你只要投1元硬币,机器就会吐出一个人的资料,服务员毕恭毕敬地给你送过去,你就极有可能“购买”到一份美好的缘分。还如,小伙子在做游戏时,可以借姑娘的发夹一用。当然,这都是想认识对方的借口,游戏完毕,在送还“道具”时,双方就熟悉了,一段浪漫的情缘就有可能悄悄拉开了“序幕”。

谁也没想到,这个并不复杂的变动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张洪黔的阿伦故事酒吧人气节节攀升,他的财运迅速红遍天府之都。

赚了一些钱的张洪黔没过多久又一次遇到了麻烦:一些酒吧店主见张洪黔发财红了眼,意欲分一杯羹。于是,众多仿冒者接踵而至。面对一大批竞争对手,张洪黔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他在冷静分析了形势后,看出了别人无法与自己相比的优势:自己的酒吧会“讲”故事,众多仿冒者、跟随者仅仅只是学了一些表面东西,而自己的优势就是能挖掘出故事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再怎么学也学不来内在东西。张洪黔再次经过筹划,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击败竞争对手。

他先成立自己的网站,然后根据阿伦故事酒吧发生的真实故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美丽的酒吧故事张贴在他的网站上。别人可以模仿安装电话和邮箱,但由他倾情打造撰写的美丽故事,别人再也无法抢去。酒吧故事的推出,让许多人记住了他的经典之作,比如《永远不远》、《情迷翡翠冷》、《天黑请闭眼》等,很多成都年轻人随口都能说出。

张洪黔不但把这些故事申请了著作保护,而且还把那些别出心裁的广告词也一句不落地申请了保护。为防仿冒,他把“阿伦”和有关婚介、服装、饮料、发廊等有可能被拓展的领域注册申请了商标。张洪黔这一招还真灵,先前跟风的酒吧,都一个个败下阵来。

财富故事篇(5)

今年27岁的柳文博出生在河南开封市一个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她去到日本大坂,在舅舅开的建筑设计公司工作。此后,为了创作采风,柳文博经常会到日本各地参观学习。

有一次,柳文博无意中发现一家园林艺术馆,第一次在异国看到铺满苔藓、用模型小人装饰的小盆景。她不由失声惊叹,被这个迷人的小世界吸引住了。在这里,苔藓成了盆景制成的小人国里的大片青草地,绿茵茵的,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大坂的花店和国内不同,老板很多都是园艺大师。他们在盆景上铺上一层苔藓或裹成苔球,再搭配模型小人,拗出“大树下乘凉闲聊”、“海边晒太阳谈恋爱”的造型来,自成一个小世界。柳文博素来爱看《小人国》、《爱丽丝漫游奇境》、《拇指姑娘》之类的童话,而这些用苔藓盆景打造出的时尚小人儿和景致,仿佛让她重温了童话梦,柳文博对它们一见钟情。

去日本之前,柳文博不过是个普通的爱花草之人。在大坂生活几年后,她不由感慨:许多日本家庭养起植物来,简直就像养宠物一样小心侍弄,关爱备至。渐渐地,她也受当地人的影响,成了“苔藓创意生活”中的一员。空闲时间,柳文博买了一大堆关于植物的日文杂志和书籍研究。

2007年10月,柳文博的舅舅和几位合作伙伴产生了经济纠纷,接下来便卷入旷日持久的异国诉讼中。结果他输了官司,公司也被迫转手给他人。心灰意冷的舅舅准备回国发展,柳文博也跟着他回到了郑州发展。

之后,柳文博在省城租下一个带小院的房子,将新家收拾一番后,她就开始怀念在日本买的或自己DIY的苔藓微型盒景。她到郑州的花卉市场转了个遍,却没有买到理想的带有时尚元素的高档盆景。大失所望之余,柳文博决定自己动手做几盆出来。当时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会由此踏上一条“玩”植物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成功!

妙手创意,用植物缔造童话世界

然而,真正动手做的时候,柳文博才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苔藓微型盆景的模子和材料国内市场都买不到,她只得请日本的朋友邮购过来一套。

工具备齐了。柳文博开始做苔藓球。始料不及的是。任凭她怎么努力,手里的苔藓都粘不成团,有的一弯就断裂了。她赶紧去查资料,才发现国内的苔藓和日本苔藓不是一个种类。苔藓总不能从日本进口啊,检验检疫麻烦不说,国内的地理气候和日本不同,“舶”来了也不一定适合生存。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苔藓,柳文博干脆不再想找工作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到“寻宝之旅”中。她要把日本学到的盆景造型艺术和中国本土的材料结合起来,做成填补空白的东西。给身边的生活添加一点绿色艺术的美。柳文博觉得,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她是一个离不开绿色的人,那是生命的颜色。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3万种苔藓,而在中国就有2300种。但在这数以千计的国产苔藓中,适合做微型盆景的仅有两三种。柳文博在各地跑了3个多月,一次次寻找,一次次试验,但均达不到要求。正当女孩几乎想放弃的时候,清明节到了,她和家人一起到杭州外祖父的坟地祭拜,没想到在坟地附近,她竟发现了自己苦苦寻觅的一种苔藓,她顾不得有所冒犯,赶紧挖了一大片装在包里。有了适用的苔藓,柳文博很快就用她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了一盆盆“苔藓盆景”。这些用青翠的苔藓和植物搭配出的盆景,绿意盎然。柳文博还在作品中加人“人物、小车。秋千”等玩偶道具,让盆景一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是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缩影、世外桃源的写照。这恰好迎合了现代人亲近大自然的欲望。舅舅和表妹看到后赞叹不已,并鼓励她,干脆在郑州开一家苔藓盆景专卖店吧!

此时的柳文博正愁找不到发展方向,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索性在郑州成立了一家“苔藓盆景工作室”。她坚信,用苔藓打造出的这种微型盆景时尚有趣,一定能“击败”花卉市场上传统的盆栽植物!

然而出师不利,2007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冰雪将工作室里的植物都冻死了,这让柳文博心痛不已。那些盆景作品,倾注了她两个多月的心血啊!她这才意识到,室内温度太低了,必须得增加取暖设备。

让柳文博感到欣慰的是,春天一到,她年前栽种在院子里的植物花草,也在阳光雨露的浇灌下破土而出,并一天天变得枝繁叶茂起来,女孩不由感叹自然界生死轮回的奇妙。

有时制作微型盆景累了,柳文博就拿着从日本买回来的塑胶小人儿构思苔藓盆景上的场景,像导演一样设计故事情节。她的作品里,有小岛上孤独的游泳者,有苏格兰草原上的牧羊人,有空旷的高尔夫球场上的恋人,也有椰林下散步的男女……这些编出来的小故事,让她像孩提时代一样,把眼睛凑近那些小人,重新审视世界:“人长大以后就习惯宏观地看世界,偶尔把身体放低,你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体察到自己的内心。”

苔藓和一些常见植物,本来都是平淡无奇的素材,但经过柳文博那双魔术师般的巧手编制,立刻就变成了抢手的“宝贝”。第一个月,工作室里的200多盆作品就被白领们抢购一空!销势之好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于是,她干脆让表妹和自己的弟弟也一起制作“苔藓盆景”。

制作出来的盆景多了,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这时柳文博不得不考虑如何扩大销路。

主动出击,一年搏得50万

2008年3月的一天,柳文博找到郑东新区一个品牌家具店的老板,问她能不能自己创作的“小玩意儿”。见该家居店里卖的都是大牌设计9币的产品,柳文博内心有些忐忑。不料,老板看完作品后居然满口答应了。

于是柳文博从她创作的作品中,挑选了一些优秀盆景放在店里,每个作品价格都不低,从200~1000元不等。但一周之后,老板兴奋地告诉她,那些“苔藓微型盆景”全都卖光了!因为苔藓很独特,造型也很别致,这种饱含时尚艺术元素的作品一面市,顾客竞相购买。有的顾客是买给自己的,放在办公室电脑桌上,可以随时亲切“大自然”;有的顾客是买给妻子或女朋友的。说这种礼物最能讨女人的欢心;还有许多年轻顾客,买这种苔藓盒景是为了送给结婚或过生日的朋友。

柳文博说,日本苔藓盆景品种很多,能满足家居、办公、礼品、发烧友等多种需求,其设计的审美高度、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还有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等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柳文博按创意把作品归纳为几个系列,即苔球、

盆栽盆景、都市简约、植物精灵、童话故事以及微型世界等,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特色。作品看上去很精致,但制作技术并不是很复杂。比如苔球系列的作品,只要有合适的青苔,选择合适的土壤和不是很娇贵的植物,围绕植物捏泥成球,附上苔藓,用绳线绕几圈一固定就好。但器皿不能太土气,有时她会根据创作的需要特别定制高档花盆。

“我只是琢磨着针对每种植物的生理、外形特点进行创意构思,不拘形式,好看有趣就行。”柳文博说的创意。才是作品受人欢迎的关键所在。她不喜欢重复同样的东西,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放在店里卖的苔藓盆景产量每月不超过300个。“喜欢这些作品的颐客除了因为作品好看,更看重的是作品的原创性。如果他们发现自己所购买的苔藓盆景和身边朋友的一模一样,那就没意义了。”

但随着代销她作品的家具店、花卉店不断增多,以及生产的火爆程度不断升温,她和表妹、弟弟只得没日没夜地赶制苔藓盆景,最多时一个月制作出了580盆,并且绝无雷同。

发展到2008年7月,柳文博的作品每月都能卖出300盆以上,平均每一盆可获利150元左右,这样一个月下来她就有四五万元进账。

财富故事篇(6)

“你们的汽车专用垃圾袋太管用了!”一进“俊迪”产品展厅,李越娇的大嗓音就如铃声般传来。新年刚过,碰巧笔者刚到俊迪展厅去了解一下“俊迪”推出几个月来的销售情况,店里的销售人员告知等会有个叫“李越娇”的客人会上门来,笔者也想采访一下客户对“俊迪”产品的评价,就坐下来等待,果然不一会时间,就传来了她的声音。笔者跟对方讲了来意,李越娇就把她结缘“俊迪”的故事娓娓道来:

原来,李越娇来自四川,跟丈夫一起到广东中山古镇一灯饰厂打工多年,丈夫负责跑业务,经常开车送货到附近的江门市,1月初的一天,她随丈夫送货到江门,在车上吃了个橙子,吃完后顺手把橙皮往车窗外扔掉,这一幕刚好被交警部门新装的智能摄像系统逮个正着,几天后,丈夫就收到了一张罚单。原来,从2012年12月起,江门市就实行对汽车乱抛垃圾进行重罚,一个橙皮罚了200元,夫妻俩后悔不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越娇从收音机里听到“俊迪家品”的广告,马上去到当地一家超市买了一盒“俊迪汽车专用垃圾袋”放在车上,“我是个吃货,一坐车,我就想吃东西,吃完后剩下的那些果皮、花生壳等,以前都是随意往外扔,我知道这样不好,但也没办法,不可能放在车上发臭吧?现在好了,有了俊迪汽车专用垃圾袋,我就不怕被抓拍被罚款了,哈哈哈”李月娇讲到这,得意笑了。

“我这次回老家过年,才知道俊迪的产品有用得很呢,我们是开车回去的,在高速路上堵了几个小时,幸好我们一早准备了食物,用“俊迪”保鲜袋装好,保存可好了,新鲜又卫生,方便实用!在车上解决了吃的问题,吃完剩下的垃圾我们用“俊迪”垃圾袋装好,“俊迪”垃圾袋袋身加厚,八角型底不渗漏,就算我们吃剩下有很多残渣有水,都不怕渗水。比我以前用的其他牌子的保鲜袋和垃圾袋都好用,后来知道原来“俊迪”的生产厂家是一直帮美国著名家品品牌“佳能”代工的,产品是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相关标准呢,怪不得质量这么好!”李越娇越讲越兴奋。“这次回老家过年,得知我堂弟一直在老家做点小生意,他问我在广东有啥好产品想引进到当地做,我一想俊迪产品不错,就跟他讲了,他也试用过我带回去的产品,觉得名副其实!就叫我过完年一回到广东,就过来俊迪(中国)运营总部,洽谈事宜呢。”哦,原来如此!

这时,总部相关人员给了相关资料给李越娇,她看了《俊迪家品的五大理由》,对其中第4点:门槛低、零加盟费零保证金、商轻松起步、步步赢;第5点:区域独家,经营环境有保障,商可放心逐步做大做强。连连点头深表赞同。她马上打电话跟堂弟商量,不一会就代堂弟拍板了,“这产品、这品牌靠谱,可以放心做了,我也相信会合作愉快和最终共赢的!”李越娇满怀信心、斩钉截铁地说道。

想不到,新年的一次无意中,又见证了一个财富故事的诞生……

财富故事篇(7)

而这些小老板们,也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刚从农村里出来在城市摆起小摊时,当他们刚从单位下岗不得已开起小店时,他们可能还很自卑,还很迷茫。但如今,他们是那么的自豪,钱赚了,生活好了,嗓门都比原来响亮了。一家家的小店演绎着这个城市里的财富故事,也成就着一个人的人生梦想。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是建一个大集团还是开一家小店,其实都一样。

粥香不怕巷子深成功秘笈:温情

“杭州有个地方,烧的粥真好喝,不过价格也高,最便宜的20多元,贵的要200元。”同事在办公室里嚷嚷,引起了大家好奇这200元一锅的粥是鲍鱼还是鱼翅啊?同事画了张地图,小店藏在杭州一家通讯市场旁边的一条小巷子里,没图还真不好找。

走到巷子口,问路边的阿姨:“附近喝粥的地方在哪里?”阿姨指了指小巷子:“喏,进去就看到了,很贵的。”

终于找到粥店,有点吃惊,店面实在小得可怜,一个大冰箱,消毒拒,一排砂锅就占去了一半位置,剩下的地方只够靠墙放两张方桌。就这么个地方,一碗粥居然卖200元,生意还好得不得了?

没有菜单,不用点菜

我们入座,习惯性地要菜单。老板是一位年轻的潮州人,叫杨秀彬,笑着说:“我们没有菜单,如果信得过我,我来帮你们点。”

一会儿工夫,老板就端上几碟小菜,一盘芥菜牛肉,一大锅海鲜粥。

真的很美味,觉得不过瘾,想加菜,老板却有生意不做“够了,再炒吃不完了。”

杨秀彬有不少老乡,在旁边的通讯市场里做生意。潮州人对吃向来很讲究,去年老乡们建议杨秀彬来杭州做快餐。

于是杨秀彬租下了18平方米的店面,主营快餐,顺便做点砂锅粥、牛肉丸等潮州特产。没想到,开业第一天生意就出奇地好,牛肉丸卖断货,粥也来不及做,快餐被催了一次又一次。杨秀彬觉得做快餐太累利润又太低,什么都做结果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于是决定主营砂锅粥,同时做点潮州菜,卖点牛肉丸。

“因为场地有限,我们的定位就是粥铺,冰箱里就十几种菜,连菜单都省了,顾客要选菜就给他报一遍。”杨秀彬说,很多熟客,由于他这里菜式固定,都已经习惯了让杨秀彬看人头点菜,杨秀彬对菜量把握得很好,对熟客的消费“般都是四舍五入”,所以大家都很放心地让他点菜。

店里人来人往翻桌很快,果然基本都不自己点菜――就像回家吃饭,根本不需要问今晚吃什么?

粥铺成了老乡聚集地

杨秀彬十几岁就开始做生意,应酬比较多,常常跟朋友们到处去吃。前年他来过杭州,觉得吃不到正宗的潮州菜,曾打算来杭州开潮州餐馆,因为店面谈不下来,放弃了。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做生意出了点问题,索性就来杭州开粥铺。尽管现在生活没有以前那么富足,讲究吃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我这里大部分菜直接从广东进货,尤其牛肉。我们那里杀牛,都是乘牛不注意用粗棍打晕,然后再杀。不像很多地方,牛是用电电死的,口感差很多。”杨秀彬以前从没接触过饮食行业,好在吃得多,舌头比较敏感,从当厨师的亲戚那学了一手就出来闯天下。正是他刁钻的舌头,加上新鲜的配料,小粥铺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为了保证材料新鲜,杨秀彬每天跑汽车东站进赁,宁可卖断货也不敢多进。“运输成本是高了不少,关键是口味正,一到晚上这里都是潮州人,成了老乡的聚集地。”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下来,小小粥铺光卖粥就有3000多元收入。杨秀彬最头疼的是,因为场地有限,很多顾客只能在露天等,他的生意就只能看天吃饭。天气好的时候生意明显好,一刮风下雨生意就跟股票跳水~样。他希望能够尽快积累资本,租个大一点的店面,有一个好的就餐环境。

一元烧饼一火十五年的秘密成功秘笈:专注

一个周日的下午1点,记者如约来到杭州浙大西溪校区北校门对面的胖子烧饼店。卖烧饼的大叔一边一刻不停地忙,一边就跟记者聊开了“我卖了15年烧饼,在杭州挺有名的呢!”

为练手艺,天天吃烧饼

大叔不算太胖,却自豪地说“我的烧饼叫胖子烧饼,胖子就是我。”

“可是你不胖啊?”

“是啊,我在减肥。胖了行动不方便,做烧饼反应慢,高峰期来不及哦。”大叔乐呵呵地说。

胖子大叔的烧饼没做过任何广告,却有不少人愿意花十几块钱打车慕名来买他一块钱一个的烧饼,这让大叔颇为得意,“刚开始,我每顿都吃烧饼,直到自己觉得好吃为止。”

听大叔说,周边原来有不少烤烧饼铁桶――他的竞争对手,但渐渐一个个都消失了,他却从原来的无证摊贩变成了有证经营,租了十几平方米的小门面,把卫生许可证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边上还用N号字体打印出一行字:“您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感觉很纯朴,又够专业)

就做两种烧饼

烧饼炉边有两张凳子,是供等候的人坐的,记者坐下,嚼着烧饼看胖子大叔做生意。周日是他最空闲的时候,买烧饼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来的几乎都是老顾客,总要和大叔攀谈几句。“生意这么好,可以备点牛肉粉丝、饮料什么的。”“为什么不去弄个大一点的店面,做小吃店?”大叔总是不置可否地点头答应着。

他们问的,也正是记者想知道的。不是都说产品要多元化、要符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吗?但是胖子大叔的产品只有两种,胖子烧饼和五花肉烧饼。

胖子大叔说:“人手不够。光卖这两种烧饼,平日里还要到对面学校找大学生来帮忙装袋呢,其他没经验的就不做了。”

大叔说,边上小超市就有卖饮料,他这里地方小人手不够,让大家等太久也不好意思,况且烧饼才是他的强项,所以十多年了,他一直就只烤烧饼,生意也一直就是这么火爆。

让顾客自己找零

最忙碌的时候,胖子大叔一天12小时不停地做烧饼都能卖光。不过这辛苦钱也不是轻松能赚到的,从中午11点营业到晚上11点,回去还要为第二天作准备,一大早还要去买新鲜的馅料、面粉,一般一天睡

觉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不过,大叔的心态似乎一直很开朗,他喜欢和每个来买烧饼的顾客聊天。一个小姑娘走出10米远又折了回来,笑着说“刚才只顾着跟你说话,忘记给你钱了。”说着把2块钱扔在了桌上的铁罐子里。大叔也笑笑,顾客一般都自己到铁罐子里找钱,一是为了卫生,二是一种信任。

“对面学校里有个学生,一毕业就进外资企业了,一年赚十多万呢,还老在我这买烧饼;工大有个老师,结婚的时候还特意给我送喜糖过来;有个公司的老总,每年都会开着车来买烧饼,一买就是一两百元,说是买回去给员工尝鲜……”

大叔在老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念初中,一个念高中。有一段时间,大叔回家去看孩子,打算不回杭州了。但几天后他回来收拾东西,每个熟客都关心地问他去哪了,是不是生病了,让大叔很感动。

“不瞒你说,这十多年积累下来,我在老家农村里有三套房子,镇上还有两套,都是带院子的呢。回去生活也不错了,不过真有点舍不得。”

记者手记:小老板为什么这么“牛”

为了做这个报道,记者找了杭州不少小店。没想到,要采访这样的小老板,比找大企业老总还难。主要是因为小老板们太忙。跑了好多次烧饼摊,胖子老板都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工夫理我。最后他总算被我的诚心感动,“你一定要采访,那就周日下午1点到2点来,其他时间没空。”

找到一家馄饨店,老板一听说要采访,就把记者“轰”了出来,“我们名气很大了,不需要采访。”

财富故事篇(8)

一次,他与他的父亲在家拉闲话,他父亲说,自己家院子里的一棵桃树,是本地的一个优良品种,现在几乎濒临灭绝了,要是死了可真是让人心痛。听了父亲的话,这位勤于思索的后生心想:是呀,自己院子里的那棵桃树,每年结出的果实确实很大很甜呀,现在国家支持发家致富,这种大仙桃拿到市场上去,肯定大受欢迎的,何不尝试着把这种桃子嫁接出来发展成产业呢?这一“灵感”的闪现,让这位青年顿时兴奋起来。由于自己不太懂种桃技术,又不懂嫁接知识,杨遂胜迅速到书店买回了一大堆相关书籍,开始一门心思地“啃”起来。此后,他利用从书本上学来的新知识,开始从他家那棵“大仙桃”树上取枝,尝试着嫁接起来,没想到,当年还真的成活了十二棵树苗,他兴奋异常,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养护着这些幼苗,待这些“孩子”两年后挂果时,果然结出了很大的桃子。果实一成熟,由于味美、个大,不等拿到市场上就被上门的商贩抢购一空。

第一步的成功让杨遂胜信心大增,他一下承包了30亩荒滩,开始从这些大仙桃树上大量取枝进行育苗栽培,扩大种植面积。在一边“繁衍”这些优质品种的同时,他又先后找到本地和华中农业大学科研所的果树专家多次请教,对桃树再度进行改良,最终使这棵桃树的“后代”果实越长越大,品质越长越优(在杨遂胜的这些桃树上,最大的桃子曾经达到过一斤二两一个,目前普通桃每个也在六两上下)。1993年,经华中农业大学十二位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定杨遂胜嫁接的这些大仙桃属于湖北不可多得的中早熟优质桃品种,具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从此,杨遂胜更加坚定了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他多方筹借资金,又一次性买断了附近荒滩300亩,开始更大面积的种植他的大仙桃。一通百通,在种植桃子的基础上,到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扩展培植优质梨产业。2000年以后,正式成立了果品有限公司。

财富故事篇(9)

从生长在山里的野丫头到都市中坐拥几十亿资产的富豪,她用自己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掌控生活――这个我们要创作一生的作品。

有人这样总结人物稿,如果作者一上来就大篇幅地着重描述被采访者当天的衣着,从搭配到品牌,那么不用问,这篇稿子一定是出现在时尚类的杂志上。

很遗憾,今天,我无法按照这个套路为你揭幕王秋杨的生活。因为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陪儿子游完泳,身上只裹了件大浴袍。自然没有施任何脂粉,指甲也剪得很短,没涂颜色,惟有两个大脚趾的指甲呈现着受伤后的暗黑色,这与她的某个与众不同的爱好有关,留到后文再谈。

说是军区司令的千金,但王秋杨童年的硬件条件可能还不如你我,钢琴、牛角面包、私人教师她一样都没有过。

1967年,出生在福建军区的这个女孩拥有最多的是漫山遍野的大树、野花和手底下百十来号的“孩子兵”,这些在军营里长大的孩子每天在她的带领下爬树、建树屋、偷偷溜进弹药库顺子弹,玩得上蹿下跳、不亦乐乎。

而那时,也正值大陆与台湾的冷战期,地处边防,军营里的战争气氛显得很浓,到处挂的都是“一定要”的标语,收音机里时常能听到一个女人 用阴森而魅惑的声音说“中共兄弟你们好,请尽快驾机投诚,与我们共享荣华。”可想而知,本来就野性难驯的假小子,再加上战争气氛的熏陶,自然而然地长成一 个不落俗套的硬朗姑娘。

就算我反复提示她童年建树屋的爱好与今天的地产事业好似有所关联,希望能够塑造一个“早立志,早成材”的卓越形象,她却坚持自己的那些所谓理想都来得比较晚。

她写在作文上的第一个理想是“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而心里的目标是成为“三八女子炼钢工人”或加入“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组”,从来就受不了傻呆 呆坐着打发时间,向往到处玩儿的小秋杨也想过要当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小孩子的理想永远和为国效力、挣大钱、住豪宅搭不上边,刺激、可以去很多地方才是真 正的原因,因为可以用她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

1992年,经历了当兵、上大学、参加工作的王秋杨为了筹到50万去实现自己拍电视剧的梦想,与爱人张宝全一起去海南下了海,从搞贸易搞运输开 始干,很快就挣了些钱,“既然都是干,不如拣最大的事儿干”,王秋杨拿冒险当生活的态度,让他们夫妻二人做起了房地产这桩大买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不知道是那些坎坷的日子只适合夫妻俩人在寂静的夜里谈论、回味,还是因为那些坎坷对于坚毅的王秋杨实在不值得一提,从她那里我们没有听到一部创 造财富的血泪史,从1996年开发的“今典花园”成为当时京城最热销的楼盘,到1999年开创中国楼盘新模式的“空间?蒙太奇”,再到引领中国时尚地产的 “今日美术馆”、“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画廊”,一切充斥在其中的惊险与绝处逢生在王秋杨这里都变得云淡风轻。

和缅怀过去的不易相比,显而易见,她更愿意谈论她的快乐,和别人对于快乐的“享受”、“追求”不同,王秋杨对于快乐的态度是尊重,她从不反对人 们把追逐财富看成快乐,在事业刚起步的日子里,她曾站在北京建国门的一座天桥上,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二环边买下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

今天在占地350亩的“柿子林”里,中国顶级建筑师王晖为她设计的别墅外形夸张现代,花园大得逛起来要坐电瓶车,名种赛马和黑色的天鹅在这里悠闲地生活,那几座看似不起眼的石像都是汉代的文物,这里的每一处都透露着财富能带给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

她喜欢汽车,她得到的第一辆车是一辆二手的紫红色桑塔纳,拿到的时候已经开了几十万公里,很脏很旧,在暑天的烈日下,她整整花了一个中午擦洗她的爱车,这一天她永远也忘不了。

如今,她有一辆悍马、两辆牧马人、一辆路虎、一辆保时捷、一辆911、一辆丰田……又是金钱让她可以在这种奢侈的收藏爱好中得到快乐,对于财富,王秋杨的态度明朗而不做作。

当然,尊重快乐除了给予最坦荡的赞美,还有真正勇敢的追逐。在财富的列车上,我们看到过许多不能自已的人,他们每天纠缠在名利场之中,即使已经拥有足够多的财富,仍然无法忠于自己内心的需要。

但王秋杨不同,她可以放下几十亿的身家去极地冒险,只因为这让她快乐,1998年,王秋杨跟随国家海洋局南极科学考察队一起来到了南极,那是她的第一次探险。

2002年,在丈夫的介绍下,她结识了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从此迷恋上了登山,仅仅两年后,她就登上了海拔7745米的新疆慕士塔格,超过了7500米的国家健将级标准。

2005年4月她徒步到达北极点,同年12月又徒步到达南极点,2007年5月她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地球南极、北极、最高极这三极探险的华人女性。

财富故事篇(10)

为“管家”而上任

1997年韩小红从北京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到总医院(301医院)工作。1999年,她获得了去德国做三个月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去以后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读博,我就申请了,后来很幸运地获得了去海德堡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机会”。三年后学成归国的韩小红,本可以选择回医院,继续做一个肿瘤医生,后面的道路自然是一片光明,教授、硕导、博导,最终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回医院工作,走什么样的路我很清楚,我前面的一些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不想继续去重复。”韩小红说。

“我当了10年的肿瘤医生,面对的大都是晚期的肿瘤病人,他们就是因为没有体检,没有及早发现,到最后就无法治疗了,其实那个时候潜意识里我就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医疗有一些缺陷。出国以后,我又看到,在国外体检是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概念,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未来一定会有市场的”。于是,“倔强”的韩小红不顾家人的反对,扔掉了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开始帮助丈夫经营门诊。“当时门诊亏损,要扭转局面,就要给门诊重新定位。”就这样,韩小红开始和丈夫一起创业。

2002年3月28日,凭着自己的医学背景,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韩小红,开了第一家慈铭健康体检机构。“我上任的时候,好多人都很怀疑,‘这么年轻的姑娘能干出什么’,所以我必须做出来,做好了,不管我有什么‘背景’”。两三个月后,慈铭开始赢利了,韩小红的管理潜能也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在灾难中成长

韩小红说,她进入体检这个行业有些偶然,而正是这一偶然的举动使她在民营医疗的夹缝中开辟出一个新的行业,成为中国专业体检第一人。“刚开始我做体检就想做一家,然后再兼顾体检和生物治疗,因为生物治疗是我的专业,体检是我的副业。但是没想到健康体检是可以复制扩张的,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市场的需求,一个体检中心,仅仅3、5万人就饱和了,所以必须要发展,这样我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2003年开了第二家店,2004年第三家店。”都说创业充满了艰辛和泪水,韩晓红的灾难也是一个接一个袭来。

第二家店开业时,非典暴发,一夜间所有订单全撤了;第三家店开业第二天,一把大火把体检中心烧得面目全非。非典来了,韩小红日夜加班,从市场紧缺的一些医疗用品中,挣回员工的工资;大火烧了,她和员工一点点再把店重建起来。“现在看来,这些事情也不算什么灾难,过去的就过去了,起码这些事情是我能驾驭的,而有的事情是我无法控制的!”

2004年,第四家慈铭体检开业了,经历过那些艰难的时刻,慈铭越做越大,韩小红刚尝到创业带来的喜悦,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第一次到她的体检中心体检,查出了癌症晚期。“我是一个肿瘤大夫,自己还开了一个这样的机构,我非常清楚他的诊断意味着什么,而且我也知道他每一个阶段的表现是什么,那一年是我最难过的一年,眼看着父亲走向末路,却没有办法救他。”

祸不单行,在父亲临终前三个月,韩小红又被诊断出胃癌,万幸的是她是早期。“我没跟家里人讲,瞒着他们自己做了手术,后来父亲还是知道了。最后三个月我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在301的一个病房里一起接受治疗。我想这可能是老天给我的一个机会,在这之前我一直在求学、工作,没有时间去照顾父亲,而这三个月我可以时时刻刻陪着他,不管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是健康体检的最大受益者,而父亲却没在健康体检中受益,这事想起来我挺难过,但却可以警示世人。现在父亲虽然走了,但是临终的那段时间我能这样陪着他度过,也很欣慰了”。采访中,只有谈及这些时,干练、坚强的韩小红才表现出一点软弱。

“重生”后出击

父亲的去世,对于韩小红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但这件事情更坚定了韩小红把这项事业做下去、做好的决心。“我现在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送走父亲,从病痛和伤痛中走出来的韩小红,立刻全身心地进入了工作状态,她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怎样能在短时期内扩大规模,服务于更多的人?韩小红提出了令人吃惊的想法――“管理模式输出”。

所谓管理模式输出,简单点说就是慈铭帮别人建店。从选址到最后开业,慈铭出人力、物力,帮对方培训人才,构建经营体系、模式,最后撤出。慈铭会收取一定费用,但对方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

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有人说她是自己为自己树立竞争对手。但韩小红还是这样做了,她有自己的想法。“以我们现在直投的模式发展,速度太慢,许多二线三线的城市是顾及不到的,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服务。中国的市场太大,我们在这个行业是一枝独秀,但再优秀惠及的人群终归有限,更何况它的门槛很高,不是人人都能复制的。我帮他们建起来,他们真能成为我的对手,说实话,我也很欣慰。大家能共同把这个市场做起来,不仅会有更多的人受益,我的企业也会在扩大的市场中受益”。

当然在“树立对手”的同时,韩小红也锻炼、考核了团队。“慈铭模式”经过这样的复制、锤炼,不断完善,在更广泛的地区落地生根,如今在许多城市都有慈铭输出的“血液”在流淌。

“到现在,我们管理输出的9家店,经营服务都很好,个别的店,还准备开分店。”韩小红言语中流露出些许的兴奋。

不过,韩小红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管理输出的成功,让她看到了慈济自身复制、扩张能力。今年开始,韩小红把主要精力用在自身的扩张,慈铭几乎以一个月一家店的速度在发展,管理输出的步子开始有所放缓。

壮大中体现价值

在韩小红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下,慈铭迅速成长,如今在全国的体检连锁机构,总数已达23家。然而“惊人”的扩张下,韩晓红追求的不只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

五年前,她在创建中国第一家针对健康人的专业体检中心时,就提出了这个企业价值观,“我希望慈济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时刻牢记慈铭‘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观念。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时刻关注百姓的健康需求,时刻关注健康体检质量,经济效益也会如期而至。这一点记得越牢,我们的服务工作就会做得越好,经济效益也就会越大。”

曾有人质疑她“调子”太高了,“为人民健康服务”是一句空谈?“但正是这个理念成就了‘慈铭速度’”。

她说,慈铭体检的客源主要靠口碑传播,广告主要是做品牌和培育市场,而不需要直接支持销售,比如去年我们凭口碑就带来了近四成客源。靠的是质量和服务,靠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企业价值观: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企业存续的前提;追求客户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利益的保证。

“我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价值观有科学的机制保障。”韩小红说,作为从医疗行业切割出来的新产业,只有专注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才能更专业,使体检结果更精确;而不开展治疗项目的医检分离模式,从根源上杜绝“为赚取检后治疗利润而更改体检结果”的利益诱惑与道德风险,才能使体检结果更公正。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一些不规范医疗机构的“1元体检、免费体检”,我们的竞争力更强的原因!

韩小红为了自己倡导的价值观做着不懈的努力,她们先后与《信报》组织实施了“北京万名的哥免费体检”、与《北京晚报》合办了“健康体检知识大奖赛”、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了“阳光1万骨髓捐献工程”等活动,还连续组织了“六进社区义诊”、“为贫困母亲捐款”和“援助抗战老兵”等公益活动。韩小红觉得,资本的目的是追逐利润,从这点来讲,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商人,因为她认为做企业应以良心过滤,无论到什么时候,赢得人心比赢得钞票更重要。

转变中挑战未来

经过五年的发展,慈铭体检通过自己的运营实践,在业务拓展、效益创造、管理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模式,曾制定的8档慈铭体检套餐现在已经成了业界的黄金标准。不过韩小红却认为,由于疾病谱的前移,这套标准已经显得有点“落后”了。目前,慈铭结合五年来80多万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分析结果,创造了168个体检模块,体检套餐扩展到38个,始终占据着行业领先地位。

“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已经有了一整套标准化的东西,我一个店一个店复制就可以了。如果不发展,我是可以袖手旁观的。但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所以现在我思考更多的是企业的未来。现在这个阶段,我已经可以把80%的精力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拿出来,放在外部资源的整合上,从一个管家型总裁向一个真正的管理者转变。”

韩小红眼中充满了自信

财富故事篇(11)

那天,我开上出租还不到一个月。凌晨1点多,一个中年男人在市郊上了车,要去腾龙公司,我认出,他就是本地有名的民企腾龙公司的老伴崔建国先生。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他,而今,他却就坐在我的车上!我觉得有点荣幸。

一路无话。车子平稳地停在公司宏大的办公楼前。那老板付了车费,下了车。

当下一位乘客上车的时候,我听到一句话:“咦,车上怎么还有个包?”

我回头一看,啊!一个黑色的提包就横卧在后排座位上。

“你把包给我,我会联系失主的。”我对那位乘客说道。我再没接客,一路把车开回了家。

回到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那个小包。里面的结果让我深吸一口气:花花绿绿的各国钞票装了一厚沓,还有一堆证件和机密文件。

我的心颤栗起来。一个可怕的念头闪现出来:独吞。我竭力控制这想法,但这思想却愈演愈烈。

第二天白天,电视上登出了寻物启事。我到底该怎么办?我下了决心:离开这座城市。凭这些钱,够在他乡生活不少年了。

正当我收拾行李时,我的母亲突然来到我的房间。她的表情看起来很祥和。

“你决定要走?”她问。她是知道这件事的。

我低着头,没说话,接着把衣服装到袋子里。

“难道,你就只想着这十几万?难道,你为了这十几万,连将来的几百万、几千万,连你的前途,都不要了么?”母亲缓缓地说着。我一怔。

“人人都喜欢钱,但拿着不该拿的钱,你难道能安心吗?你这样做划得着吗?”母亲顿住了。

“妈……我去……把钱还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