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司法行政课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8 01:14:40

司法行政课材料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1)

法制宣传的排头兵事迹材料网的法制活动,还联合中小学校组建了“青少年维权岗”,据统计,99年至今已累计在中小学校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0多场次,开展小法官行动——CC乡法律知识进百家测试活动30期,配合县法院、县教育局进村入户劝导辍学生返校十多次。通过宣传,有效地遏制了不良势头。与此同时,他结合宣传访视,坚持学用结合,通过对个案的调处,以案释法,达到教育一片、收效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因授课水平突出,2002年3月,他受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团县委的指派,在全县中小学校作巡回法制讲座,受到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用一颗火热的心,暧热一颗颗冰冷的心”是XXX同志的工作信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一次的调解,不仅成了他维权的过程,更是成了他与群众交流感情的过程,他凭着一份赤诚的“真情”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贴心人”。2001年8月份,家住偏远山间的洪家山组的一对夫妻找到司法所求助。由于女方是童养媳,虽然在父母的包办下已经结婚6年,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但她(他)们感到彼此之间只有兄妹之情而无夫妻之爱,于是提出了离婚,但双方父母死活不同意,夫妇俩生活在极端尴尬和痛苦之中。无奈中,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乡司法所。XXX同志多次深入当事人家中做好双亲的思想工作,最终是“春风化雪情化冰”,一个家庭虽然破裂了,两颗冰冷的心却解冻了。 事迹材料网

工作六年多来,他亲自或参与调解民间纠纷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5%以上。由于纠纷调处及时,矛盾得以化解在基层,日前CC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四无乡镇”。

党委政府的好助手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2)

如在教学“公司的经营”时,可以大胆取舍,对于学生能够自学的一些关于公司的常识性知识通过编写学案由学生自学,集中精力突破教学重点即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突破重点采取的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具体设置以下情境,“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0年之后……。”10年后,学生读完研究生后,选择共同创业,成立公司。第一步,成立什么样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全班50人,每人出资10万元,500万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理解教材关于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常识)。第二步,成立组织机构。由股东代表,成立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监事会,聘用总经理,组织公司的管理机构(让学生体会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深刻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第三步,召开股东大会,讨论公司如何经营发展(突破教学重点)。首先由各位股东代表召集股东分组讨论方案,这期间教师提供联想兼并IBM的背景材料,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各位股东代表发言,提出各自的经营策略,教师给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水到渠成。

2 采用灵活、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对政治课接受的重要原因。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阔视野,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校园生活、学习生活等方面大量鲜活、真实的事例,大胆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到枯燥、乏味,以致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创作漫画激趣法。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创作漫画,使用投影机在课堂上将其投放出来。比如出版“时事政治手抄报”激趣法,指导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找资料,出版“时事政治手抄报”。手抄报的要求:一是材料要新;二是要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资料加以分析、评论。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出报人的各种综合能力,还启发了其他同学,起到互学、互教的作用。另外,教学中还要采用时事新闻报道,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小论文撰写,小报制作、研究性学习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3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38-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首要的开端环节,教师能把这一环节处理地很好,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能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所以,为了能在思想政治课上有一个不错的新课导入,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的新课导入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1 借鉴导入,导入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

联系具有普遍性,思想政治课的导入当然不能局限在利用时事政治,新闻,革命歌曲与故事这些政治领域的材料,它应该要利用另一种知识来导入这一种知识,即结合其内在的相似性来进行新课导入。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导入要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样的导入才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还会让学生觉得所学新课内容是理所应当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例如,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与消费等的关系都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在导入反作用的新课时,教师都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作用于反作用)”来导入,让学生举起左手,然后晃动,此时听不到响亮的声音,又让学生举起右手,两只手拍打起来,此时就听到了响亮的掌声,这样导入既让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了,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反作用,理解思想政治课中的反作用是就可以顺水推舟了。总之,导入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用简单的可直接体验的自然科学知识来导入,理解复杂的社会性理论。

2 创造导入,导入要自己创造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历程中,有许多的经典故事、经典案例、经典图画、经典人物都用于导入新课,形成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老师、绝大多数课堂都用同一种材料导入新课,并且年复一年,届复一届,课复一课都在重复同一导入,这是因为许多老师认为经典是不可取代的,经典永远具有代表性,所以就不厌其烦的进行这种重复性导入,甚至出现了,老师的老师用这一导入,老师也用这一导入,老师的学生成为了老师后,也用这一导入,当我们回头去看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导入太可怕也太可悲,没有新意,只是一成不变。因而,我们要自己创造导入,树立创新意识,抛弃原来的导入,从新的视角创造导入,改变导入重复的现状。

3 改造导入,导入要对书上的材料进行改造

在思想政治课本上给出了许多材料,每一个材料都有一定的针对性,都针对某一知识点来展开陈述,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便不会有那么多适合的、新颖的、经典的材料科用于导入,与其在网上、教参上盲目寻找导入材料,还不如就书上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为自己的导入服务。例如,在讲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书上给出了一对夫妇开了一个小饭馆(个体经济),又把这一小饭馆发展为了小南瓜连锁店(私营经济),此时书上的这一材料没有继续提到外资经济这一内容,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这一材料进行改造,加上一位韩国商人加盟小南瓜连锁店,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小南瓜连锁店就发展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外资经济),加上这一内容后,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新课,轻松地引出了个体、私营、外资三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因而,我们不一定要忙于去寻找可用于导入的材料,对书上给出的材料进行改造和整理,并用于新课导入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既具有精深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超强实践性的法学学科,由于其体系比较杂乱,涉及很多单项法,又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所以学生学习起此课感觉很难,教师想要教好此课更是具有一定难度。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兼备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一直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开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实用教学研究,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与司法考试相结合,与公务员考试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既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又能使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兼顾法学专业考试。

 

1 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与时事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法,因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研究规范行政权、监督行政权以及行政救济的法,是动态的宪法。而时事新闻中会经常报道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各地政府、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有正面与负面的,这为本课程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将本门课程与时事新闻相联系,可以很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现实。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导出本门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更仔细、认真了,学习效果也大大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所教的内容,大多属于“基本原理”的层面。但为基本原理而教基本原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这些原理必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才能对所学之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顶天”,指这种理论必须在宏观上拔得高,如讲到行政法上的行政职权,就会连接到行政权与国家的宪政体制;所谓“立地”,系指这种理论必须在微观上讲得细,如同样讲到行政职权,仅讲行政职权的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讲述我国有关行政职权的具体制度及所发生的种种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案相例结合,可以使“呆板”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法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案例, 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一直都贯彻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案例,在同司法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也主要是引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方法与思路。

 

2教学内容与司法考试相结合

 

通过司法考试对法学系的学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的情况下,通过司法考试可以使学生把握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司法资格证是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职业的前提。新的司法考试政策出台后,在校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这项政策极大鼓舞了在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校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参考愿望,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的课堂教学与司法考试相结合迎合了同学们的愿望。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此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对不懂的问题通过答疑及时与老师沟通。在此方面教学效果表现良好,教学内容与司法考试相结合是从始至终的结合,司法考试的范围将整个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包括其中。

 

笔者的做法是:(1)收集大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相关的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练习题,形成本课程的司法考试题库。(2)将收集到的司法考试相关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对应到教材各章、各节之下。(3)将对应到教材各章、各节之下的司法考试习题进行筛选,挑出与对应的知识点结合紧密的典型习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或者讨论,其余习题可以作为学生作业,或者作为期末考试题库。(4)参考权威司法考试辅导教材、视听资料、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司法考试模拟试题等与本课程选用的授课教材相结合,备课融合司考内容。

 

3教学内容与公务员考试相结合

 

公务员由于其工作稳定、待遇优厚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就业所青睐的首选。而目前公务员考试已经越来越重视对行政法律知识的考察。如深圳行政执法类的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知识中所考范围《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全部都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内容。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学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与公务员考试相结合是部分的结合。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内容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依依细致讲解,所以必须有所侧重,在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与公务员考试的结合上主要采取引导的方式,因为公务员考试的内容相对于司法考试而言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侧重对法条原文的考察和一些基础简单案例的分析。

 

笔者的做法是:(1)在学期初,在学生刚刚接触本课程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公务员考试之紧密关系,介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政策及趋势,越来越重视考察行政法律知识,引起学生的重视。(2)收集公务员考试中涉及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点,与试题类型,国家及各地方公务员考试真题,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对应,在授课过程中与之结合,以真题类型分析、考察、讨论、作业的形式开展,对于不适合在课堂以授课的方式完成,不适合讨论形式的、可以以作业形式加以引导完成。(3)在授课过程中,有地方进行招录公务员考试的,指引学生加以关注,熟悉报名、审核、笔试、面试、政审等一系列公务员录用程序。(4)形成公务员考试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库。(5)明确要求学生理解、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条文,因为公务员考试很大部分在于考察法条原文,所以授课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对相关单行法的法条释义,帮助学生理解与识记法条。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改进与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实用教学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由的气氛中尽快理解和消化知识,并能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超前学习,深入思考与研究。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单调刻板,很难达到此种教学效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实用教学,采取演绎法的理论讲授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网络教学、专题研讨、辩论和阶段性考试、模拟法庭等教学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4.1 案例教学

 

主要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实践案例进行分行、研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知识点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做到节节课有实践案例分析,法律不能脱离生活,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学生更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学一番理论,在对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相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具实用性、更符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4.2 讨论教学

 

是在教课的过程中,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授课形式,针对综合性强、复杂的案例、理论界尚有争议的学说,相对复杂的法律规则以及社会热点等开展分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的题目可以相同或者相似,在指定的时间讨论完毕,由每组派代表表达观点,由教师将各组结果论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评价,引导与启发学生;讨论式教学,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内容和理论界有争议的内容采取此种方式开展教学。

 

4.3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有交流方便快捷的优点,特别是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网络交流平台,互相交换意见,教师也可以将作业,重点、难点通过网络发给学生,避免了课堂教学大量的板书既费时又费力,定期在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给学生传输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的相关试题及资料,为有时间、有精力的同学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时事新闻更多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评论,同学们之是也可以互相辩论,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为同学们与老师, 同学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与时间。

 

4.4 专题研究

 

主要是针对理论性的课题进行深入的专研,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对法律理论研究感兴趣,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打好理论功底。主要教学方式是给出相关论题,指导学生收集查阅相关中外资料并进行分类总结,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相关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好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法学系学生的理论功底。

 

4.5 模拟法庭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5)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为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通过一系列手段,在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从世界范围来讲,与当时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较,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显现出有些超前的民主性,形成了自己政治制度的特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课标的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机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据此笔者确定本课的主题立意为: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政体,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创新,它是美国国情和民情及其独特的立国经验的产物。根据这一主题立意,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美国制宪会议召开的情况,知道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和争论的激烈性。

2.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归纳美国政体的特点。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理解国情和民情以及美国立国经验的特殊性是导致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的重要原因。

课前准备:将美国宪法和修正案全文印发给学生进行阅读,并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导入:据新华网消息,2013年10月1日,由于美国国会里两党有关政府预算支出法案的矛盾没能在最后期限内达成一致,自10月1日开始,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停摆。10月1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达成协议,给予联邦政府临时拨款,同时调高其公共债务上限。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7日凌晨签署议案,正式结束了美国联邦政府持续16天的关门风波。

问题:从这一则消息中,你能发现关于美国政治运作的哪些信息?

意图: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用这则消息,再配以美国国家公园关门、中国游客失望而归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如美国联邦政府的经费由国会拨付,国会通过的议案需要由总统签署才能生效等引入本课课题。

(一)制宪会议的召开

过渡:走进1787年费城的一个会场,在这里,来自美国12个州的代表正在进行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制定宪法。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会议竟然开了将近4个月,进行了569次的表决。他们为什么要开这样的会而且还开了这么久呢?

材料一:独立后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拥有独立的州组成的邦联,邦联国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各州可选派代表2~7名,但在国会每个州只有一票表决权。更重要的是,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须得13州中至少9个州的同意。它虽设立了一个国务会议,但没有设立正式的国家元首。总之,无论从政府组成还是从权力分配来看,邦联还只是一个有限政府。

材料二:1786年,美国爆发谢司起义,邦联束手无策。华盛顿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迷消沉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行政机构的无权。”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小州对大州,农业南方对商业北方,以及西部区域的管制问题――这些才是当务之急。

材料四:汉密尔顿(联邦派)说:“如果还让各邦抓住不放,那么无论对邦联制度如何修补,都将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把全部都集中于‘全国最高政府’。”

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

――(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

问题:

1.据材料一、二,是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让这12个州的代表召开这次制宪会议呢?

2.据材料三、四,归纳制宪会议上各方争论的焦点有哪些?

意图:材料一、二表明了制宪会议召开的必要性,材料三、四表明各方利益的纠葛,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联邦权力和各州权力的分配、大州和小州以及南方和北方的利益如何协调。体现了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知道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和争论的激烈性。

师:这次会议的时间,原本定在1787年5月14日,正式代表74人,但实到只有55人,而且拖到5月25日才达到法定人数,正式会议因此延期11天。会议开始以后,因种种原因中途退场的又有13人,坚持到底的只有42人;而这42人中,又有3人拒绝在宪法文本上签字,罗德岛则始终拒绝派代表参加。这样,最后在宪法文本上签字的,只有12个邦的39名代表。至于会议过程中充满唇枪舌剑和讨价还价,则更是不在话下,正如新罕布什尔州代表吉尔曼所说,“这是经过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尽管结果并不完美”。从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妥协在这里体现了一种政治的智慧。

过渡: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联邦宪法》,堪称惜墨如金,一共只有七条,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其中:第一条讲立法,第二条讲行政,第三条讲司法,第四条规定各州与联邦的关系,第五条规定修宪的程序,第六条规定宪法的地位和“最高法原则”,第七条规定宪法的生效。宪法条文尽管简洁,但制宪会议上的矛盾焦点得到了协调:

材料五:国会分为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分歧);各州计算人口比例和纳税人口时黑奴都以3/5的人口数加入计算(协调了南北方的分歧);确定联邦制,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仍保留了一些独立性(协调了联邦与州的关系)。

意图:上承制宪会议上的三个争论焦点,下启联邦宪法的内容。

(二)美国联邦宪法

1.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

问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创立联邦制就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有机结合在一起。”请阅读美国宪法第一条之第八、九、十款和第六条,以及第十条宪法修正案,分析说明托克维尔的观点。

意图:让学生知道联邦制的优点及其对美国的意义。

解释:1787年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上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宪法第一条中把立法、征税、军事、外交等权力收归联邦政府,而且第六条规定了宪法的最高法地位。但第十条宪法修正案也明确宣布:“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这样就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做了界定,既可以防止州际恶性竞争和州的分离活动,也能够避免联邦政府权力的专制化。这样既使得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也为各州保留了一定的权力,维护了各州的相对独立性。

托克维尔认为,联邦制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在联邦制下,联邦和各州相互交织,政府处理政务无不需要经过反复的协商和复杂的程序,这一切并非任何国民都能适应的。而富有自治传统和民主实践经验的美国人,天生就具备了适应这一切的条件。这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独特国情和民情的产物。

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三权分立

这里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美国宪法相关条文后回答:

1.国会众议员和参议员的选举规则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美国参议员的选举方法后来有什么变化?

2.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大法官分别是如何产生的?任期如何?

3.阅读课文第41页第三自然段,回答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衡的?

意图: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是学生必须知道的,设计这三个问题体现了课标和主题立意的要求。

解释:众议员是民众选举产生的,参议员是由各州的州议会选举的,后来第十七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一样由民众选举产生;众议员任期两年,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国会,代表更多的利益团体说话;参议员任期六年,利于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这实现了政策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平衡。

过渡:要不要设立最高法院是制宪会议上争论的问题之一,因为之前各州早已有了一套司法系统。那最高法院的职责体现在哪里呢?

材料六:它不但负责解释法律和条约,而且还执行联邦的法律。没有最高法院的存在,联邦宪法将会成为一纸空文。

最高法院的职责:规范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关系,避免这两种权力互相侵犯;保障宪法赋予联邦和各州的权力,避免各州不服从联邦和联邦压制各州现象的发生;保证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互不侵犯。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意图:这段材料对最高法院的职责作了最好的阐释,为后面的司法案例做铺垫,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认识其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也体现了主题立意的要求。

3.我看宪法

材料七:美国成功的秘密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

材料八:在处理奴隶制问题上,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实际上是制定了两个宪法,一个是他们自己马上可以用的,另一个则是留给他们的后代……希望后人能够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王希《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九:汉密尔顿认为根本就不需要有“权利法案”。他说:“为何要去规定国会不可以做那些本来就没有权力去做的事情呢?《大》系由王公贵族以剑相向,才从约翰王手中争取得来。而在美国的政治体制里面,人民不曾交出任何权利,却保留所有权利,因此没有宣言保留特定权利的必要。”

――(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

问题: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美国宪法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意图:美国宪法的积极性毋庸置疑,所谓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产物,不能一概予以指责。材料八、九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解释:材料七体现了美国宪法的积极性,美国宪法不仅为美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而且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宪法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没有提及人民权利,能不能说是局限性,有待商榷。材料八说明,即使承认黑人奴隶制是局限,它也是历史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到废除的时候,否则制宪会议的代表们难以达成一致。

过渡:1789年,联邦宪法先后得到各州批准并生效,随后总统和国会相继选举产生,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确立起来。但是黑人奴隶制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以致给美国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差点导致了美国的分裂。

(三)美国的不断完善

1.宪法修正案

材料十:南方各州相信:“联邦不过是一个联盟,各州保留完整的,不能分裂也不能委托,所以联邦并没有,只不过是各州人而已,可以随时被者的各州予以撤销,各州可以随时脱离联邦。”

――李子欣编著《美国宪法》

材料十一: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

第一款 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依法判罪者犯罪之惩罚,不在此限。

问题:据材料,美国宪法的缺陷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后来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的?

解释:材料十中南方各州的观点是后来南方退出联邦的理由之一,美国内战是南北双方对黑人奴隶制态度的分歧无法调和的结果。军事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危机还是要在宪法的框架内解决。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要求,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这条规定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其最大意义在于,由于联邦宪法关于“修正”条款的制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宪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美国立国所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得以在体制内解决。材料十一表明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

2.榜样示范

材料十二: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1951年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明确规定总统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使华盛顿开创的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传统得以制度化、法律化。

解释: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像一棵幼苗,最脆弱的是发芽时节,如果不精心看护,很可能会中途夭折;而当其根深叶茂之后,即使遭遇狂风暴雨,它也可安然独立。材料十二说明华盛顿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先例,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联想到中华民国初创时,袁世凯的独裁与专制,令人感慨不已。

3.最高法院的规范

案例:“马布里诉麦迪逊案”

1800年底,亚当斯总统在卸任前突击任命了一批法官。但新任国务卿麦迪逊对其中一些人拒发委任状。

其中一个叫马布里的人到最高法院麦迪逊,依据是国会曾经通过一个法案,授权最高法院可以强制行政官员履行法律义务。马布里要求最高法院主持公道,强制行政分支落实原本属于他的委任。但《联邦宪法》并未授权最高法院有此项权力。因此,当国会立法与《联邦宪法》出现矛盾时,最高法院该如何处理或为本案关键。

请看聪明的大法官出人意料的判决:

第一,麦迪逊的行为损害了马布里的人权,马布里应该得到补偿。这就是向行政分支宣告:如果执法犯法,司法部门有权依法制裁;第二,强制执行超出了最高法院的职权,与宪法相违背,必须取消。这就确定了最高法院有对国会的司法复审权,其职责是解释和判定法律,是从司法的角度对行政和立法部门进行制约,意义重大。

问题:从这一案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释:无论多好的制度,都会有它的不足、漏洞,人民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去更正和弥补,只有这样,制度才能不断完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大法官的判决就起到了修补制度漏洞的作用。

意图:本环节分别通过宪法修正案、华盛顿的榜样示范以及最高法院的规范等三个方面,告诉我们美国为什么能不断完善。

思维拓展:

材料十三: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十四:有助于美国形成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上帝赐予美国人的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第二,法制;第三,民情(包括国民的心理习惯、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以及全部的思想意识)。 ……民情才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最终原因。

材料十五:在这里,先是乡镇的成立,尔后是县的成立,再后是州的成立,最后才是联邦的成立。政治活动是沿着由下到上的路径展开的。

――材料十四、十五摘自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据材料十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英国和美国政体的不同之处,据材料十四、十五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源在哪里?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意图:比较英美政体的不同既是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本课难点。通过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原因所在。

解释:同为资产阶级代议制,英美两国却有很大的不同。材料十三中丘吉尔的话点出了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材料十四指出了美国独特的国情和民情,材料十五表明了美国独特的立国经验,这些才是美国之所以确立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的关键因素。这里又一次体现主题立意的核心作用。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中国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结果失败,加深学生对“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国情和民情以及独特立国经验的产物”这一主题立意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即进行政治文明建设,要认清民主法治的历史潮流,必须立足国情,同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以教学主题立意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必须依据课标和单元主题,确定高远的主题立意和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大胆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精选有效度的史料,突出学科特色,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6)

历史科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在于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活动[1]。既然是一门“人”的学科,讲述历史就离不开历史人物,讲述精彩的历史,更离不开个性化的历史人物。

讲授《早期的西学东渐》一课时,笔者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灵魂人物切入,试图展现明末清初早期西学东渐这一宏观史实件。

材料一:2002年发行的邮票

提问:从邮票中可看出,这幅邮票是哪个国家发行的?邮票中的人是谁?他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从生卒年看应该他会出现于中国哪个朝代?

意图:通过邮票发行国家意大利和身穿中式服装的洋人的矛盾,提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出利玛窦和早期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他(指肇庆总督)愿我们穿中国和尚的服装,这与我们神职的衣冠略有分别,如今我们正在做僧衣,不久我们将化为中国人以便为基督能赚得中国人。

――利玛窦:《利玛窦全集》

材料三:

――《利玛窦画像》(利玛窦学生游文辉所作)

提问:通过材料二探究,利玛窦为何要穿中国的服装?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文字内容和画像有何出入?结合当时中国环境,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意图:通过材料二、三让学生了解传教士来华的初始目的(实质目的),初步了解利玛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特点。

材料四:我为许多中国汉字创设了一种记忆定位系统……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一张纸上按照他们选择的任何方式写下大量汉字,它们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秩序和关联。我只要看上一遍,就能按他们书写的方式、顺序将这些汉字背出来……为了使他们更加惊奇,我又凭记忆,把这些字从后朝前倒背了一遍……他们马上就求我同意将形成这种记忆力的神圣法则教授给他们。于是,我的名声便迅速在这些文人学士当中流传开来,以至于一些举人和其他人纷至沓来。

――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

材料五:1601年,我,利玛窦,携带几件礼物到达了都城,想把它们献给皇帝。……那是一种西方乐器,形式不同于中国的乐器。只要一触碰它,它就会发出奇异的声响。皇帝陛下大以为奇。――利玛窦:《西琴曲意・序言》

材料六:据利玛窦后来的回忆录记载,他在南昌期间每日由各级官员陪同饮宴,“幸亏我有一个健康的胃”,利玛窦如是说。没有人向他请教学问,他带来的天文仪器成了摆设。

――根据利玛窦《基督教进入中国史》整理

提问:通过材料四、五、六,可以看出利玛窦为了融入中国文化,做了那些事情?当时的中国士人又如何看待他?根据材料六,利玛窦的希望和他在实际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

意图:利玛窦尽管不断调整自己的交际手段,社交范围也从民众、儒生、士大夫,最后终于接触到皇帝,但始终无法真正实现来华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

材料七:就政治制度和学术名艺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看成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

――《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八:2011年中国发行“利玛窦、徐光启纪念章”(见下图)

提问:从材料七可以看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利玛窦的?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又应当如何看待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明末清初早期西学东渐中的作用?

意图:与新课导入的意大利发行的邮票呼应,用中国铸造的利玛窦纪念章结尾。从而让学生能多角度认识、了解和评价这段历史。

小结:本课从利玛窦这一灵魂人物切入,来介绍早期的西学东渐,通过介绍特殊人物的历史背景、事迹、故事,围绕利玛窦的个人经历,层层推进,从一个侧面来展示早期西学东渐这段历史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也更加生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以代表的物切入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会遗留下很多实物,比如一些文物、石碑、古书,一些供现代人缅怀的纪念馆、纪念碑等也会为我们感受历史提供情境。这些实物形象直观,给学生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能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好资源。在教授《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笔者就曾借助和罗斯福有关的一些典型性实物如罗斯福纪念公园、新政漫画等,来展现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材料一:罗斯福纪念公园大门

意图:利用罗斯福纪念公园大门铭刻导入本课,用轻松自然的气氛来吸引学生。

材料二:罗斯福纪念公园内的雕塑《饥饿、绝望》(乔治・塞格尔)

提问:这组雕塑表现的是新政执行前城市就业介绍所和农村农舍的场景。门还没开就在排队说明了什么?农民处于一个静态姿势又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意图:利用雕塑,回顾已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

材料三:雕塑《炉边谈话》(乔治・塞格尔)

提问:这个雕塑名为《炉边谈话》,却没有炉子,反而突出了的是收音机。雕塑中的这个人在干什么?

意图: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经常通过收音机利用炉边谈话节目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他的谈话不仅宣传了其新的社会改革主张,也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对于美国渡过难关起到了较大作用。炉边谈话是他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重要事例之一,通过炉边谈话这样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罗斯福本人及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克服金融危机的作用。

材料四:西雅图高速公路园(SEATTLE Freewaypark)和水文景观“田纳西水坝”

――罗伯特・格拉哈姆

材料五:公园内“新政”铜刻墙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照片

提问: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高速公路和灌溉水坝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对美国化解金融危机有什么直接作用?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还推行了其他哪些政策?

意图:通过新政政策照片展示,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具体政策有更形象的了解。

材料六:

意图:面对漫画中的“美国病人”,罗斯福扮演了“医生”的角色,开出了譬如“经济复兴”等药物来医治,而国会却在其中仅扮演了“护士”的角色。通过漫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利用总统代表的行政权力来干预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园的后半部分逐渐进入了欣欣向荣的绿化植被,代表了美国开始从危机中走向新生,而纪念公园建立本身也是对罗斯福及罗斯福新政的一种肯定,由此引导学生总结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结:《罗斯福新政》一课涉及很多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枯燥深奥,笔者通过罗斯福公园和其他和罗斯福新政有关的实物,从有代表的“物”切入,用类似景点旅游的方式来贯穿全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罗斯福新政,从而在“兴趣盎然”中来学习和理解。

3.以典型的事切入

限于课时,笔者在讲授重大历史进程时,经常会有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的感觉,学生自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能否摭取其中的一件典型事件,通过个案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段重要历史进程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笔者通过对西门子公司在不同阶段的典型的“事”例,试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和作用。

材料一:西门子公司官网介绍

提问:世博会的主旨是“展示当代文化,展现未来发展”。1847年成立的西门子公司自称为1867年世博会贡献了两件作品,你认为是那两件呢?他们分别展示了什么?哪一个“展示了当代文化”(蒸汽机调节器),哪一件又“展现了未来发展”(电磁感应发电机)?

意图:通过西门子公司参加1867年世博会这个具体事例,介绍它的技术产品,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材料二:1856年西门子(K.W.Siemens)使用了蓄热室为平炉的构造奠定了基础。1864年马丁(P.Martin)利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用废钢、生铁成功地炼出了钢液,从此发展了平炉炼钢法。在欧洲一些国家称为西门子――马丁炉。在1930―1960年的30年间,世界每年钢的总产量近80%是平炉钢。

――百度词条“平炉炼钢”

材料三:1879年西门子公司参展人员携电动机车在柏林世博会合影

材料四:西门子公司官网资料

提问: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西门子公司的科技创新涉及哪些方面?比较1867年和1900年世博会西门子公司的不同贡献,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新能源?

意图:通过西门子公司科技创新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刻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小结:在该课中,笔者通过介绍西门子公司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新技术、新贡献,以小见大,以微知著,让学生从一个侧面形象具体地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到技术创新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4.以鲜明的论切入

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总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那么在历史课上,借助一些鲜明的历史结论和观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洋务运动》一课中,笔者选取了李鸿章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鸿章,也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他所领导的洋务运动。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提问:通过上面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如何认识当时的晚清社会?这种认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通过李鸿章的奏折和信函,让学生对李鸿章有初步的了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李鸿章认识到,清王朝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而“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必须通过改革来进行自救,此为“历史的眼光”;在被迫的对外接触中,李鸿章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要想应对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此为“世界的眼光”,即为洋务运动之开始。

材料三:“彼(李鸿章)屯练淮军于天津,教以洋操;兴北洋水师,设防于旅顺、威海、大沽;开招商局,以便沿海河川之交通;置机器局,制造兵器;办开平煤矿;倡议设铁路。自军事商务工业,无一不留意。”

――[日]德富苏峰

材料四:《李鸿章幕府》表格

材料五: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

――李鸿章

材料六: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提问:通过材料三可看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开展了哪些自强运动?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哪些不同变化?从材料五、六中可看出在洋务运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

说明:通过具体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和遇到的困难,为学生后面理解“论”奠定基础。

材料七:“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李鸿章

材料八:“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九:郑观应曾这样评论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材料十:梁启超在1896年发表的《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梁启超所说的:“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为什么梁启超说“敬李之才”的同时却又“惜李之识”?最后“悲李之遇”?结合材料九、十,分析一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意图:借用梁启超《李鸿章传》的核心观点来总结本课,通过“敬李之才”,展示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之处和当时主张“中体西用“的客观环境;通过“惜李之识”,阐述洋务运动的时代局限性;通过“悲李之遇”,总结洋务运动的结局和失败的原因。

小结:需要指出的是,在用鲜明的观点切入授课时,要特别注意评价和观点一般都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不能仅就单方面观点和结论来讲历史,还需要补充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和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和认识。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历史进程中生动、形象、典型、富有启迪、具有感召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2] (p.1)。但曾几何时,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历史人物千人一面,历史事件没有生动细节,导致了学生“爱历史,不爱历史课”的尴尬局面。“小切口”教学对细节的重视,正是还原历史生动性的有效手段。

譬如《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乔治・塞格尔的雕塑《炉边谈话》进行设计:雕塑名为《炉边谈话》,却没有炉子,反而突出了收音机这个器具,和之前的雕塑比较,这个雕塑中人物身体前倾,侧耳倾听,说明他非常关心收音机里播放的“炉边谈话”,即罗斯福就新政发表广播讲话的内容。利用纪念公园里的一个雕塑,把原本十分枯燥的新政背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表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心理特征,营造了新政实施过程的历史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小切口”式历史教学,或是以关键的人切入,或是以代表的物切入,或是以重要的事切入,或是以鲜明的论切入,摈弃传统教学的大和空的现象,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譬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科技史内容,我们除了让学生知道背景、过程和影响之外,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西门子公司建立之初,就把握科技前沿,研发与电相关的产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又进一步推进了电气产业和炼钢技术的革新,20世纪初更是专门设立独立的科技研发部门,申请了上万个技术专利。通过这种设计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有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细节的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评估教学,因此就离不开考试测量。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与考试测量并不是互相抵触,互不兼容的。特别是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考试也成为检测素质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依据。

近几年高考开始更加强调对细节的考查,以上海高考的非选择题为例:2010年第32题,通过苏格拉底案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第33题以曹操墓真假之争考查史学方法,第37题从义和团的一份对外“和约”折射社会更替时期民众的矛盾复杂心态;2011年第34题以一个建房过程发生意外的案件考查《汉穆拉比法典》和罗马法,第37题从一本近代洋人护照透射西方侵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第39题通过“黄君”的丝厂变迁反映近代中国步履蹒跚的近代化。这些试题,均以个案为线索,以重要的人、物、事或论为切入点,用细节来观察宏观大事件。这种命题思路和风格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由细节理解历史的能力。而“小切口”式教学恰恰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第一,“小切口”还要“广拓展”。

“小切口”的优势在于其鲜活性和生动性,但也由于切入口较小,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避免“管中窥豹”。

如笔者用西门子公司切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如果只提及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在该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可能会让学生忽视其他国家科技创新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讲授西门子发明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同时,可以附带介绍法拉第等人在电磁感应理论的贡献;介绍完电动机车的发明,还可以展示美国莱特兄弟试飞飞机的图片等。

再如,前面例举的洋务运动一课设计,要避免给学生留下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一人所成就的印象。在引用李鸿章本人言论的同时,可以适当介绍其他洋务派官员如奕讠斤、张之洞等的史料,引出洋务运动中其他代表人物。介绍李创办企业之外,还要展示其他相关实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切入一个点,就像给学生一个“显微镜”,能细致地窥探历史之精彩。我们还要从这个点辐射开来,扩散出去,还要给他们一个“广角镜”,让学生能够更全面理解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第二,“小切口”还要“深研究”。

“小切口”无论是借助人、物、事还是论,都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一个“就事论事”的层面,还要深入历史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的真相。

比如前文所提借利玛窦经历串联《早期的西学东渐》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利玛窦在早期西学东渐中所起的作用,还要让学生理解利玛窦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的复杂关系,两种不同文明既冲突又融合的矛盾过程等深层次问题。

总之,用“显微镜”展示历史细节的微妙细节,用“广角镜”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用“多棱镜”折射多个角度下历史的不同侧面,这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切换镜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效率,通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素养和能力。

【作者简介】朱真,男,1981年生,湖南岳阳人,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10-01

政治教学离不开举例,举例是理论和实际联结的桥梁,是教师阐述理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它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一门课堂艺术。这需要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预设例子和生成例子的选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处理好突发事件至关重要,有利于协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为不影响教学进程而不去顾及突发事件,往往会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应该意识到,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好的课堂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努力,探索新知。在这之前,教师要对课程进行细致的准备以及巧妙的预设,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全局进行掌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出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情感取向,据此不断完善教学过程。通过对话、情景模式等与学生产生互动。让课堂教学动起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长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质疑,积极对话,勇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

二、时政素材和书本内容的处理

与时政紧密相连是政治的一大特点,并用政治理论加以分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现实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事,及时对现实社会的变化作出分析。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课本。

那么教师上课是用时事材料还是书本资料呢?这就容易产生矛盾。是不是没办法选择时两者都讲呢?这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并掌握某一知识点,光靠一个例子有时显得不够到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外例子,巩固知识。但更多的情况笔者认为,一来没必要两种材料都讲,材料关键是能用来说明问题,不在于多少。二来没有时间都讲。那怎么处理两者关系呢?笔者想,材料使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知识点,我们选择材料时要以此为宗旨。

首先,教材中的经典案例,教师需要重点进行讲解、评析,以便在练习时熟练运用。

其次,一些教材内容与时政素材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可以将两种材料加工制作,形成可利用的案例。

再次,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政治背景,就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替换。政治教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要把时事热点及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最后,书上的知识点没有与之相关的材料,但加以相应的材料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编辑、整理,为这些内容配上相关的材料。

三、德育实例和教学案例的协调

在政治教学中,要突出德育的渗透,教授书本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刻意安排一些情感体验与意志品质培养,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还为其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例如,在一次课堂讨论中,与学生探讨个人成功的因素,同学们大都重视外因的作用,强调机遇在人成功中的作用。就在这时,笔者举出了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学历不高,也没什么技术和特长,好不容易在一家石油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查看生产线上的石油罐盖是否封好。这是一份很无聊的工作,但是他用心观察单调乏味的焊接工序,发现每焊好一罐需39滴油。他就想是否可以节省一点,于是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不要小看这一滴的节省,这样每年就可以为公司节约5亿美元。这个年轻人最终成为美国工业界第一代亿万富翁,他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学生听完后发出感慨:“要踏踏实实,不要眼高手低”“每个人都是从平凡的开始走向成功”“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笔者给予总结,“不要抱怨自己平凡的起点,那不是你平庸的理由。梦想开始的地方不是挑选枕头,成功和财富开始的地方需要的只是用心耕耘。”这样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哲学中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为此,在政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一带而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合理地选择贴近教材又能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材料辅助教学。构建和谐的政治课堂,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实现生长课堂,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深入教学实践,需要教师统领全局,将各方面协调一致。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8)

例如文综第12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土豆产量增大(即产品的供给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即产品的需求量并没有变化);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即产品的价格降低)。考生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实际上立刻就能排除A项(A项表示产品供给量变小了),随后也能排除C和D两项(这两个选项都表示需求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最终就可以确定B项是正确答案了。

启示二:要做到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实际材料有机结合,有理有据。这就要求考生要把基本原理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例如文综第38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说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应该怎样发挥领导作用。考生必须把课本上关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与材料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对于文化发展的意见有机结合。第二问让考生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必须把课本上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与材料中的“股份制改革、市场化营销、新节目不断推出、演员收入大幅增长”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方可取得高分。现在高考中完全脱离材料的空洞的纯知识点表述几乎没有,课本基本知识点是骨架,现实材料是血肉,二者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和活力。

启示三: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的解答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知识依据。有些题在解答时考生只能从生活实践的经验层面去思考。

例如文综第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该题立足于课本知识点设问,但是解答时却不局限于课本,还要回归于社会生活。参考答案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对方发表的权利;避免言语过激,行为粗鲁等。在这个地方答案要点是一种生活经验的体现,运用的是生活化的语言。

启示四:强化基础概念是取得高分的坚强支撑点。基础知识没有吃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低,错误的选项就排除不了。

例如文综第16题。考生只要清楚公民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不是随便可以扩大和缩小,而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是政府,就可以轻易选出正确答案C。

又如文综第18题。考生如果清楚我国公民监督权中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可以判断题中公民对政协人员的建议并不是监督权的体现,从而马上排除③。

启示五:答题要做到规范化。学生在答题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对答案语言进行要点划分,一答就是一大片。殊不知高考阅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考生的答案不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话,就有可能使阅卷老师以为考生没有答这个知识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答案不完整。考生一定要在力求准确的前提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述答案要点。一旦有要点被遗漏,丢分是必然的。

例如文综第38题第二问,考生必须从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和分配制度对生产的反作用(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去论述方可得高分,而这两个知识点又分布在经济生活的不同章节,这就需要考生有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

3.答题不使用专业术语。一个专业术语或者是一个关键词就可能体现出考生答题的方向,阅卷老师凭此就可以判断考生答题的正误。专业术语的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时政。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记准政治课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政策等,同时要把专业术语活学活用,用得恰到好处,而这就需要勤学苦练。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9)

一、精心准备,夯实探究的基础

1.钻研学情教材,精心选择内容

“经济常识”部分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东西偏多,教师运用探究教学法前要先熟悉学生,并且研究教材的编排是否有一定的逻辑性,是否有探究的可能性,迁移性强或弱,精心选择合适的章节,便于学生探究发现。教师只有在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找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结合点。对学生来说,合适的章节必须经过足够的合作讨论才能够得出结论。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能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点的探究性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果没有了探究发现的价值,那探究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

2.挑选有效材料,设置探究问题

要想运用好探究教学法,教师必须掌握相关资料,以便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教师要适时掌握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时政资料、生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这样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劳动与就业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有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会感叹自己还不如初中毕业生的工作好,但另一方面招聘会上有些摊位前却冷冷清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如何去面对?请学生进行思考。职高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而且这几年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学生对就业问题非常关心,所以选择相关资料设置问题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相比之下,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进行探究,往往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怎么样”的问题,多属迁移性、开放性问题,在教材中一般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因而此类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深思、活思。当然教学内容具有复杂性,教师设置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

二、科学实施,提高探究的实效

1.设置探究情境,巧搭求知桥梁

探究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着贯穿性,能够引领整节课的知识内容。请看王丽丽、谷志金两位教师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片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我们来看一组价格变化的资料。

材料一:(新闻媒体的报道材料)粮食价格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蒜你狠”落幕,“豆你玩”继续……从2010年3月开始,普通居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涨价风”。

材料二:关于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数据(见下图)。

材料三:人们对价格上涨的看法。

餐馆老板:物价持续上涨对我们这些个体小餐馆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前几年(包括十月份之前)的生意基本上天天座无虚席,可自打进入十一月份生意就大不如前。唉!多么怀念从前的忙碌情景!也不知何时物价才能回落啊?

下岗职工宋某:我们家买肉吃的时候并不多,不过眼下女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面临高考,必须经常买点肉给她补充营养。在7块钱一斤的时候,2块钱差不多能买到3两左右。在涨到了9块8的时候,每次只能买到2两,炒一个菜都不够!

物价上涨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物价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寻找答案。

材料是最新的时政资料,贯穿了“价格变动的影响”中的所有的知识点:既包括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也包括普通商品的价格变动;既体现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体现了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材料中涉及的商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感受,并且对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动都有一定的思考。教师选取的这些资料有文字形式的,也有表格、图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兴趣。

2.围绕探究目标,自主合作解惑

探究目标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的,是对学生探究方向的规定,因此紧密围绕目标开展探究活动,既能提高探究效率,又能增加绝大多数学生探究成功的概率。

探究法提倡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自学释疑是独立探究的重要条件,但是因为学生本身知识结构有限,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探索情况组织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开展争论。

例如在教学“公司经营与发展”时,笔者在课前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开办了一个公司,你如何使公司保持长期的发展?

在笔者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立刻来了兴致,课下搜集资料寻找公司经营之道,有的甚至去找大企业的经理取经。探究活动起初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对公司的经营说得头头是道,课本上的知识点也都被提取出来了。但是当某个同学提出公司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诚信经营的时候,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追求经济效益最重要,诚信并不重要;有的同学认为,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在社会上都要讲诚信。分歧的产生实际上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笔者针对这一分歧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适时展示了以下材料。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办的中华全国××函授中心,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的,经北京市成人教育局核准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的法律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机构。现招收××级学员。    一、机构 名誉主任——中国法学会会长,原司法部部长邹瑜;以司法部教育司司长为主任和著名专家教授为委员组成的教学委员会指导并参加教学;由高级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为骨干组成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均设有辅导站,在学员较集中的地(市)司法局(处)已设立339个辅导站进行教学管理和辅导。    二、师资 聘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政法部门中具有较高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际工作者授课和编写辅导材料。    三、招生对象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政治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志于学习法律的人员。    四、开学日期、学制和课程设置 19××年××月开学,学制三年半,7个学期。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考试计划》(专科)的规定,共设置14门课程。其中公共课3门,法律专业课11门。    本周期课程安排如下:19××年度(19××年××月至19××年××月)第一学期经济法学、婚姻法学;第二学期国际法学、公证与律师制度。    19××学年度(19××年××月至19××年××月)第一学期哲学、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法学基础理论、大学语文。    19××年度(19××年××月至19××年××月)第一学期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第二学期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19××学年度第一学期(19××年××月至19××年×月)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    以上各科教材、大纲及辅导材料全部由中心提供。    五、教学方式    1、面授辅导:由辅导站聘请教师上辅导课。    2、音像辅导:本中心将法学专家、教授授课的录像或录音带,发各辅导总站。由辅导站组织学员收看、收听。    3、书面辅导:向学员提供本中心编印的《函授通讯》,每学年约100万字,主要刊载各科主讲老师的系列重点辅导讲义,答疑文章和各类练习题、学习经验方法等。    六、考试与毕业,每学期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统一命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成绩及格者,由省级考委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及格者,可以参加下学期该门课程的复考。学习期满,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思想政治鉴定者,即可取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委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本中心大专部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可直接报名参加由当地司法厅、局举办的律师资格考前辅导班和每年一次的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本中心协助订购律师资格考试全套辅导资料。    七、收费标准 19××学年度学费为260元,广东省300元,宁夏固原地区240元。此费用包括教材费、辅导材料费、考试补助费和考试报名费(不含复考)、辅导费、邮寄费、办公费等费用。当地自考机构和物价部门所定考试费标准超出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财政部(88)教考字007号文件规定标准的,学员须支付差额部分。    八、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自19××年×月××日起至19××年×月××日止。    2、报名地址:北京市×××××中街××号、中华全国××函授中心大专部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027,联系电话:4660575,4674718。    3、报名手续:    (1)以邮政汇款方式报名。寄款人务必在汇款单上工整清楚地逐项写明报名人姓名和详细的常住通信地址(省、市、县、乡、街道、门牌号、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并请在汇款单附言内写清报名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或职业。部队人员要写明驻地及代号。    (2)本中心收到汇款,经审查合格后即办理报名登记手续,同时寄发录取通知书和学费收据。汇款后两个月仍未收到通知者,请来信查询。    (3)一张汇款单限交一人费用。切勿电汇或在信封内夹寄现款。开学后,不办理退学退费事宜。    4、报名者也可按当地司法厅(局)律函辅导总站公布的招生简章,到指定地点办理报名手续。    请报名者认真阅读本简章后再办理报名手续。

司法行政课材料篇(11)

林鸿潮

将行政法的教学通俗化,是我长期致力的工作之一。

我上本科的时候,行政法学得并不好,而且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个学科十分枯燥无味,行政法教材看起来味同嚼蜡。那个时候,我的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学习民法、诉讼法这些学科上。但是,我的行政法老师胡锦光教授却能够在课堂上将这门课讲得十分生动活泼,当时就让我觉得这是一门了不起的本事。后来,我被保送上了研究生,并阴差阳错地读了行政法专业。当时,行政法一共有四门专业课,杨建顺教授教我们"中国行政法"和"比较行政法",我的导师莫于川教授讲"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案例".本来,这是一次让我系统学习行政法的好机会。但非常不巧的是,在这几门课开课的那一学期,发生了"非典"疫情。学校被迫停课两三个月,很多课只上了一半。结果,我在研究生阶段真正上完的课程主要是几门宪法的课和公共管理的课,甚至还选修了微观经济学,偏偏就是没有学完行政法。到了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因为考上了博士,没有就业的压力,一时无事可做,得到一位师兄的推荐,我开始被一家培训机构聘请去讲司法考试课程。但是,自己还没有学明白的东西,怎么能够拿出来教别人呢?岂不是误人子弟。我只能硬着头皮边学习、边备课、边教学,这就是我最开始讲授行政法的情况,实在是非常仓促、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