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1 14:18:27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综合性三级医院 人员定编 探讨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原由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文件中关于医院编制的规定显得滞后。卫生部在2006年卫生工作重点中指出: 要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研究修订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制定卫生行业工资改革方案,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

目前医院信息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已成为当今公立性综合三级医院改革发展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立性医院虽作为一种财政经费核拔的服务性行业,但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功能,故也不能独身其外。因此“科学设岗,精简高效”是政府管理机构核定医院编制人员编制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当今医院绩效管理追求的目标。下面就目前公立性综合性三级医院机构人员定编作一些探讨。

1 医院人员定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医院人员定编是指医院按照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岗位设置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总量控制的要求,依据自身承担的医疗工作任务、社会需求、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因素, 遵循“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而合理的设置岗位。具体来说,医院人员定编包括医院人员岗位总量、主体岗位的确定、三大系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及各系列人员内部高、中、初级职数的岗位结构比例。目前医院床位设置规模及其业务发展状况仍是各类医院定编的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医院人员定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规模、业务发展状况和学科建设水平;

(2)医院的临床二级科室的合理设置;

(3)医院的诊疗流程是否科学;

(4)医院信息化的程度;

(5)医院承担的科研和教学的工作量的情况;

(6)医院承担的政府公共职能任务的情况:如干部保健、下乡支农、参与处置公共不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

(7)医院社会后勤化的程度;

2 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及分析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现行的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1978年公布的,至今已28年。尽管标准是科学实用的,但是,随着历史发展进程,医院的各诊疗学科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床人比呈增长趋势

目前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医院的床人比的增长是必然发展趋势见表1。

附注:员工总数含编制外员工

(2)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例增高,见表2。

附注:员工总数为编内在册人员;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3)卫生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师所占比例增高见表3。

附注:护理人员未统计编外人员,故实际比例要高些;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4)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渐增多见表4。

附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至2007年底。

(5)临床医疗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结构比例失调,评聘矛盾突出。

3 新时代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思考

(1)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床比。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

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特别是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提高医院的床人比是必然发展趋势。据浙江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标准调查报告显示:考虑医院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医院全员床人比已不适应定编的要求,提出了“三级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床人比”标准:卫技人员为1:1.15,护理人员为1:0.60;二级综合性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0.90,二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乙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0;三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13,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00;护理人员为1:0.50。

(2)提高临床医师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医师岗位是医院占据主导性的岗位,医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变、医师诊疗工作站的建立、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医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和压力越来越繁重。住院医师病房编制=科室病床数/8(每名住院医师担当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为8张床)已成为国内医学专家的共识。同时随着医院信息化和临床检验自动化,对药剂、检验和收费人员的需求将减少。据浙江省对15家综合性医院人员配置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所调查的15所医院总床位5593张,职工总人数7949人,卫技人员总人数6538人,占职工总数的82.25%。在卫技人员中,医师、中医师2453人,占30.86% 。而广东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的医院医师所占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平均为35.52% 。

(3)人员定编时除要考虑医院的规模外,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业务量、技术水平、医疗业务指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建议参考以前对三级医院评审的做法,对三级特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的人员配置应有差别,对三级特等医院的人床比可配置到1:2.1∽2.3 。

另外对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多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教学编制国家规定为15%, 但各医院、各科所承担教学任务有轻有重, 统一比例缺乏科学性, 经测算按每年150学时配备1名医师计算, 50学时以下不予配备。博士点科室可另增加1个编制。科研编制指有上级批准的研究所的科室和重点学科, 根据其功能和性质适当增加1~2个编制。

超床位使用率编制是指床位使用率超过93%, 且科室现有人员大于或等于应编人员数,可适当增加1~2个编制。

(4)对承担干部保健任务的要按照干部保健规模、病床数等按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标准单独核编。

(5)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是最理想的。但随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师职称大多呈现“漏斗型”的不合理结构,造成评聘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和谐。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现阶段三级综合医院临床上使用大量的进修医生和临床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通过组织临床高年资专家进行专家讨论,确定3个研究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2名进修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的换算比例。同时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大量的住院医师系非编制人员,加上进修生、研究生较多,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4 结语

核定编制是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前提和基础,而医院床位数是计算编制的最基本依据。各临床科室床位编制数按病源量和学科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核定,并经各学科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在核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满负荷运行”的原则、“依照床位功能”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总的来讲,三级医院定编的人床比为1:1.8∽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总编制的80% ,对信息化程度高和社会后勤化好的单位应不低于85%,其中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30%,护理不低于50%,药剂、检验等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可适当调低2—3% 。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但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 如同时拥有较多的进修生、研究生, 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78)卫医字第1689号.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2004广东省卫生年鉴

[2] 方鹏骞,魏晟等.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配置现状分析与评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709-712.

[3] 赵怀峰,应微微等.浙江省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组织机构编制现状分析.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9(5):33-34.

[4] 梁立强,赵怀峰等.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中国医院,2007,11(3):17--19.

[6] 傅征,王耀宗等.病例分型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89-391.

[7] 肖华,张卓鸣等.医院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的探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342.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65-02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文件档案。档案记录了11年间医院人员的辞职情况。本文对流失人才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岗位类型、用工方式等反映医院人才流失整体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才流失的数量

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137人,流失人才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人才流失数量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谷底,仅为3人。以此为界,2000—2004年人才流失数量36人,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总数的26.28%。2006—2010年人才流失数量高达98人,占总数的71.54%,逐年上升,甚至2010年人才流失数量高于2008年与2009年之和。

表1表明该医院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处于活跃不稳定期,人才流失数量总体呈阶段性地上升趋势,有待于医院进一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稳定人力资源队伍。

(二)人才流失的学历结构

表2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137人,其士4人,占2.92%,硕士20人,占14.6%,本科41人,占29.93%,大专及以下74人,占54.02%。本科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累计百分比为83.95%,而硕士和博士的人员流失较少。

可见,学历高的人员稳定性更好,而学历低的人流动性相对更大一些。2006年7月该医院调整了新员工的奖金分配方案,核算科室的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工作两年后纳入科室核算;非核算科室的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工作五年后可获得全奖。2006—2010年本科及以下人才流失数量上升幅度较大,共计86人,是2000—2005年该学历人才流失数量的2.96倍。

(三)人才流失的职称结构

表3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副高及以上职称11人,占8.03%;中级职称21人,占15.33%。人才流失中、高级职称人数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3.36%,这足以引起医院领导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至少要工作培养六年才能升为中级职称,至少要工作培养11年才能升为副高级职称。中、高级职称人员流失,对医院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如何凝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人才流失的岗位结构

表1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临床医生33人,医技人员12人,护理人员81人,行政和科研人员流失11人。护理岗位人员流失严重,占总数的59.13%。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面临的现状,护理人员由于学历普遍比医生低,自我培养成本低,调换工作的总成本低,工作环境中的压力和劳动强度相对较大,流动性比较强。

(五)人才流失的用工方式

从用工方式分析,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自2006年采用了非在编和在编两种用工方式之后,流失人员主要以非在编为主,2006—2010年在编人员流失42人,非在编人员流失58人,各占流失人员总数的30.66%和42.34%。从表1可见,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正式在编人员流失有上升的趋势,医院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健全培养机制。

(六)人才流失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以辞职时的年龄计算)分析,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2000-2010年,流失25岁以下人员43人,流失25岁-30岁人员51人,30岁-35岁24人,35岁-40岁11人,40岁-45岁六人,45岁以上两人。

三、讨论

有以上分析可见,该医院人才流失主要以本科及以下学历和35岁以下的初中级职称医护人员为主。根据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档案文件及流失人员辞职信,原因有读书、家庭原因(夫妻两地分居)、改行(脱离医护队伍)、经济压力大等。其中因读书而辞职11人,该医院为大学附属医院,凡是攻读非本校博士学位的人,必须辞职。23人在辞职信中明确提出改行。23人明确提出因为家庭原因辞职,家庭原因主要为夫妻两地分居、异地生活压力大等。

(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之社会背景

1.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才流动日益活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体现了人才交流的活力与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度,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人才本身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或者机构本身缺乏吸引人才的热点,而出现因人才流动致流失人才的负面效果。从医疗系统现行运行体制上分析,公立医院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中受到用人制度的限制,政策不够灵活,对医学人才的流动制约和束缚比较大。

2.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工作压力和强度日益增大。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将医护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推向顶峰。自此之后,不断有天价药费、医生收受回扣、茶水发炎等事件爆出,在某些不负责任媒体的炒作下,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的白衣天使变成了“白眼狼”,这也成为部分人考虑或者实施转行的原因。

(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之医院管理体制

1.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相对滞后。医院决策层未能充分重视培养人才后备队伍的长远发展战略,“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依靠自身更新血液,壮大人才力量是最基本可靠的发展路子。根据医院相关规定,本科生工作满三年、硕士生工作满两年方能提出继续学历、学位教育申请,申请非本校博士继续教育必须辞职,致使部分人才因为读书学习机会不够而提出辞职。

2.医院对医护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才自我实现的需求非常明确,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目标,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专业特长,执著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医院论资排辈的现象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职务晋升空间,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离开医院,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医院薪酬待遇体系不平衡。薪酬体系制定的标准是对内体现公平性,对外体现竞争性。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公平理论:一方面员工的绝对报酬(实际收入)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员工的相对报酬(与他人相比的实际收入)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7月该医院出台的奖金分配方案(上文提到),使年轻职工的薪酬水平低于外部环境,也低于前期的内部环境,导致了2006—2010年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才流失数量上升幅度较大。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3)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LIU Man-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148-149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then guide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ll levels of hos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source, regulate the effort.Method:Took on-site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ity hospit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n.Result:There was certain differences on the situa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existed different level hospitals. That was: management had to achieve normalization, accurate, programmed infection in three grade hospital, second level hospital and below level seco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were more imperfect and unreasonable.Conclusion: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intensify efforts to ensure the top leadership and regulation, then get a more improve on the grass-roots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Hospital infection; Censu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7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医疗投入力度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众多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具体情况还不够明朗[1-3]。笔者为了了解我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行政部门指导监管提供参考,采取了统计分析各类院感专项检查结果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现将情况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从中得出我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市71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包括6所三级医院,40所二级及以下医院,25所卫生院及民营医院。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011年以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对各级医院各项院感染专项检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并制定发放问卷调查表,在各医疗单位对院感管理专职人员或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各级医院的感染资料均要有统一化的格式统计,其主要内容包括本院感染科建设情况、感染控制制度的完善情况、标准作业程序的落实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等。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可以是轮训医院,也可以对本市各级医院资料统一收集统计。同时,针对个别医院进行选择性抽查核对,以保证感染资料中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我市现存的不同级别的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为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步入了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的感染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的汇总总结工作,笔者对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得出我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现状和问题。总体上来说,我市当前71所基层医院逐步趋于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特别是三级医院,与其他人员调查结果并没有太大出入,但是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是存在部分问题的,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笔者认为,通过对调查结果汇总表的分析,笔者可以发现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导致实际的管理工作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医疗机构在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培训、综合监测、手卫生、SOP、消毒中心清洗、消毒工作、灭菌工作、设备购置等问题上都反映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笔者后期通过对医院的走访发现,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医院的领导者或者专项领导者对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过分注重基本投入,并没有注意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感染事件造成的损失。所以一般医院的领导人员都不按照相关制度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投入[4-7]。另外,因为领导班子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造成了医院的整体感染管理工作核心制度没有进行更新、修正工作,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以及医院安全隐患的产生。这两项原因造成了我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基本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开展。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汇总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医院感染管理机构中存在着过多的机构智能化不明确、人手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会导致医院感染工作因为管理工作的缺失或者手段不足导致实际的工作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另外,我国当前医院感染工作事件频发,造成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大,所以很难找到人员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工作[8-10],医院感染专业队伍极其不稳定。另外,本次调查中城镇医院和民营医院占到了调查总量的一半以上,笔者大力开展这类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其在没有足够能力负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费的前提下,感染管理工作的现状情况,调查结果可以充分表明这类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的差距,基本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基本没有规范开展。并且这类医院因为经费原因,造成人员交流不及时、技术交流不及时、人才引进不足、设备更新周期长、消毒设备及周转器械缺乏等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相关医疗行政单位应该加大力度对这类医院进行比较有效的帮助和资源定向性流动以及监管力度。通过加强相关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源合理配备来加强这类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的安全就医和医院的安全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伟秀,沈逸冕,周艳冰,等.14所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论著-医疗管理与现状,2012,6(5):67-68.

[2]和永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管理与教育(电子版),2011,9(22):18-19.

[3]卢美珠.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电子版),2012,11(14):95-96.

[4]丁丽丽,热衣汗·巴吾东,喻玲丽,等.对21所医院感染管理综合干预策略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2634-2637.

[5]甘和平,林建海,何静怡,等.上海市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65-68.

[6]赵明红.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243-246.

[7]李万兰,郭晨霞.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90-93.

[8]李小莉.发挥基层医院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0,39(23):3295-3296.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4)

【正文】

卫健委关于医改工作总结

2020年在积极围绕和配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及时主动开展综合医改相关工作,提前谋划、加强调度、积极努力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在2019年四县全覆盖基础上,2020年三区完成“三会两文”,出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实现市域全覆盖。四县均已完成2019年绩效考核工作,并在医保资金无结余情况下开落实村医激励考核工作。今年以来,县域医共体综合改革六项效果监测指标不断向好。县域内就诊率(住院)为79.2%,较1月份上升9.85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医院Ⅲ级及以上手术占比57.83%,较1月份上升9.43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电子病历互联共享覆盖率为100%,实现全覆盖,较1月份上升14.39个百分点。霍山县两个医共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县域就诊率不断提升,医保资金亏空逐步收窄;金寨县、叶集区基层就诊率不断提高,医保资金扭亏有结余。

(二)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

根据省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市关于贯彻落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的通知,对我市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分配。2020年全市下派70名优秀医务工作者,下沉基层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10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将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3-6个月的进修,700人次的村医将得到培训。组织召开了全市的“百千万”工程六安“千医下乡”的启动仪式,工作信息被安徽日报刊登,得到省卫健委的肯定。

(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不断完善

六安市人民医院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省级试点。继续巩固完善医院章程、完善医院议事决策制度、发挥专家治院作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优化医院收入结构、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后勤管理、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完善内部监管、加强医院党建工作。

(四)整改落实分级诊疗审计达标问题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渐完善。2020年,我市将分级诊疗建设相关指标纳入日常月度重点工作。召开全市2020年中医药重点工作推进会,对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等情况进行通报分析。现审计要求的指标已经全部达标。

我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6.93%,达到省级标准(65%);六安市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机构所占比例除村卫生室占比为98%以外,其余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部达到100%,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市持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已完成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目前面向我市各县区村卫生室人员的2020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正在进行中。

(五)推进医改世行项目

每月进行世行项目的统计汇总,接受世行信息化项目的国家验收。据专家反馈,验收县金寨信息化工作相对较好。全市世行项目开展情况如下:

中心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舒城、霍山、金寨、叶集、裕安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综合医院均已创建成功,霍邱项目单位正在进行图审。金安区项目已投入使用,申报二级综合医院,已通过市级初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市中医院土建总承包(世行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挂网招标,即将开标;装饰装修工程和监理单位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公示。远程诊疗系统建设。市心电中心项目前正在依据方案进行接入基层医疗机构遴选,软、硬件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等工作。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裕安区丁集、独山、新安、徐集4个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已投入使用。孟集镇、石店镇两个中心卫生院医学影像中心已投入使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已初步实现平台与全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联通;完成全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屏展示设计和平台软件部分的初步验收工作。开展平台数据质量提升工作,重点提升参加互联互通测评单位的数据质量。在全市区域开展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工作,改造全市医疗机构HIS,实现健康档案浏览器、智能提醒(三重复提醒)、公卫协同报病、分级诊疗等功能。县级医院精神专科建设。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专科正在建设中。舒城县人民医院目前首批设备已完成采购,并调试安装到位。县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金寨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已单独正式开科,大型放疗设备正在购置中。

二、主要工作举措

1、提前谋划年度工作。在2020年1月份收到《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重点工作的通知》(皖医改[2020]1号)文后,主动谋划我市医改重点任务,于3月份拟定出台我市2020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的通知。

2、主动承担分级诊疗指标监测的牵头工作。省里下达落实分级诊疗指标任务的工作后,市里没有明确牵头科室。为确保此项涉及省政府领导的审计工作年底达标,我科主动牵头此项工作。积极开展对此两项指标的月监测工作,并每月印发通报(已印发10期通报),协调相关业务科室加强部署推进。目前,监测指标已经全部达标。我科将继续加强监测通报,确保年底继续保持达标不反弹。

3、继续做好我市医改重点监测指标的监测和通报等常规工作。每月进行医改重点指标的监测和通报工作。开展每个季度的公立医院信息公开汇总上报工作。每月做好世行项目的报表汇总报送工作。编印《医改专报》7期,向省卫健委领导、省医改秘书处、市领导、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等发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扩大宣传、经验交流等。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5)

            

宁强县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模式,2018年,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前期改革实践经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合理规划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发展、服务、管理共同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个到位,健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动,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作为、具体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到位。修订完善《宁强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卫计局牵头、部门联合、县镇医疗机构实施的工作模式。按照“三不变、六统一、三加强”原则,2家医共体总院牵头分别制定了医共体内人员、财务、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及设备等管理办法,医共体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管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事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技术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健康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成立了“一办两中心”(医共体建设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加大对医共体分院人、财、物监管力度,确保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工作职能,职责夯实到位。印发了《县域医疗共同体中县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县卫计局主要负责落实县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宏观监管医共体;县合疗办由原来的经办向督办转变,重点开展“随机抽查医疗机构、随机抽查参合住院群众”检查,严肃查处新农合违规、违约行为。医共体总院管理职责加强,直接管理医共体分院所有工作,行使医共体内合疗经办权力,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服务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形成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二、深化两项改革,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镇(办)卫生院成为医共体总院的分院,分院院长(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成员卫生院的人员统一归医共体总院管理,实行人员统一招录、培养、调配使用,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总院按照“强基层”的原则自主安排。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总院院长纳入各分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医共体团队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当年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并追究总院领导责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解聘总院院长职务。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归入医共体总院,分开建账、独立核算;各分院设立备用金,用于日常业务支出,周转使用,大额资金支出按程序报批。

(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

三、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宁强县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高医院收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县域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与医共体内各分院建成了远程教学、会诊、会议系统,初步建成三、二、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结成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关系,聘请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担任县天津医院名誉院长,成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工作站,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服务中心,实现两地医院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县天津医院建立了患者数据集成共享平台、远程视频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教学系统,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可将疑难患者MR、CT、DR影像数据传输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由专家阅片、影像报告,并自动回传县天津医院医生工作站,医师打印报告供临床使用,初步实现了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技术讲座、远程现场示教、远程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远程医疗会诊,真正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了现实。

四、弘扬中医国粹,促进医改深入发展

在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发展中药生态种植和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以中医药广泛应用推动医改的深入发展。

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并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宁强县分中心,有6个科室为省级重点专科。全县18所镇(办)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授课,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积极开展中医学术交流,近3年连续承办了全国针灸康复埋线经验交流会,并在县中医医院设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充分依托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银杏、天麻、华细辛等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2018年11月全国第六届天麻会议在我县召开,2019年4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我县召开中药生态农业秦巴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授牌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实验基地。中医科学院适时将在我县设立黄璐琦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老年医疗养老中心,发挥当地2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资源展示馆、观光园。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疗、保健、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努力打造以医、养、康、健、游为主线,构建能看、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旅游、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医疗+养老”健康养生综合体。

五、实现四个突破,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就医秩序日趋合理,分级诊疗成效初显。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下“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使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产生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消除以往医共体内部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医共体总院制定医共体内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医生行为,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减少过度医疗,尽力保证覆盖范围内患者不外流,守住县域医疗大门。同时主动将患者分流到镇村两级,并不断提升两级机构能力,保证基层接得住。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由总院(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分院,由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外转审批,对不遵守基层首诊、逐级转诊的患者降低医保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小病在镇村,大病在县医院,重病转县外”患者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患者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就医新秩序。从今年6-10月医共体运行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域内住院病人增长4.55%,县域外住院人次下降5.6%,县、镇住院人数占比分别达90.6%、51.2%,分别提高3.5%和15%;药占比下降3.8%。

(二)优势资源合理流转,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人头总额预付制下县医保经办中心按照医共体各自覆盖人群付费,同时不限制患者就医自由,无形中营造了医共体间、医共体与非医共体机构间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励县内医疗机构改变其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分配医保基金“蛋糕”,促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并在内部形成良性资源流动机制,从以往的“要我帮”到“我要帮”,从而使基层分院获得发展,医共体整体实力增强。对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共体总院医师与镇(办)卫生院医师、村医结成“1+1+1”对子,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实时指导。医共体总院通过长期下派专家到分院坐诊、查房带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分院服务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分院新开设了皮肤、肛肠、妇儿专科、中医针灸理疗、口腔等专科。分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镇办卫生院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划片包村等形式,为村医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2家医共体总院共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支部书记和业务副院长。今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个;县医共体总院累计下派常驻专家医生65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3个,指导基层查房260次,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指导150余次,现场培训分院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远程会诊50余例、远程教学130余次,专家门诊、手术340余人次,组织大型义诊活动10场次。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6)

            

宁强县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模式,2018年,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前期改革实践经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合理规划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发展、服务、管理共同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个到位,健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动,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作为、具体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到位。修订完善《宁强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卫计局牵头、部门联合、县镇医疗机构实施的工作模式。按照“三不变、六统一、三加强”原则,2家医共体总院牵头分别制定了医共体内人员、财务、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及设备等管理办法,医共体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管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事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技术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健康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成立了“一办两中心”(医共体建设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加大对医共体分院人、财、物监管力度,确保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工作职能,职责夯实到位。印发了《县域医疗共同体中县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县卫计局主要负责落实县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宏观监管医共体;县合疗办由原来的经办向督办转变,重点开展“随机抽查医疗机构、随机抽查参合住院群众”检查,严肃查处新农合违规、违约行为。医共体总院管理职责加强,直接管理医共体分院所有工作,行使医共体内合疗经办权力,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服务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形成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二、深化两项改革,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镇(办)卫生院成为医共体总院的分院,分院院长(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成员卫生院的人员统一归医共体总院管理,实行人员统一招录、培养、调配使用,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总院按照“强基层”的原则自主安排。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总院院长纳入各分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医共体团队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当年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并追究总院领导责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解聘总院院长职务。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归入医共体总院,分开建账、独立核算;各分院设立备用金,用于日常业务支出,周转使用,大额资金支出按程序报批。

(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

三、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宁强县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高医院收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县域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与医共体内各分院建成了远程教学、会诊、会议系统,初步建成三、二、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结成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关系,聘请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担任县天津医院名誉院长,成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工作站,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服务中心,实现两地医院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县天津医院建立了患者数据集成共享平台、远程视频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教学系统,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可将疑难患者MR、CT、DR影像数据传输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由专家阅片、影像报告,并自动回传县天津医院医生工作站,医师打印报告供临床使用,初步实现了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技术讲座、远程现场示教、远程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远程医疗会诊,真正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了现实。

四、弘扬中医国粹,促进医改深入发展

在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发展中药生态种植和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以中医药广泛应用推动医改的深入发展。

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并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宁强县分中心,有6个科室为省级重点专科。全县18所镇(办)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授课,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积极开展中医学术交流,近3年连续承办了全国针灸康复埋线经验交流会,并在县中医医院设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充分依托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银杏、天麻、华细辛等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2018年11月全国第六届天麻会议在我县召开,2019年4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我县召开中药生态农业秦巴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授牌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实验基地。中医科学院适时将在我县设立黄璐琦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老年医疗养老中心,发挥当地2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资源展示馆、观光园。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疗、保健、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努力打造以医、养、康、健、游为主线,构建能看、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旅游、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医疗+养老”健康养生综合体。

五、实现四个突破,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就医秩序日趋合理,分级诊疗成效初显。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下“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使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产生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消除以往医共体内部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医共体总院制定医共体内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医生行为,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减少过度医疗,尽力保证覆盖范围内患者不外流,守住县域医疗大门。同时主动将患者分流到镇村两级,并不断提升两级机构能力,保证基层接得住。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由总院(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分院,由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外转审批,对不遵守基层首诊、逐级转诊的患者降低医保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小病在镇村,大病在县医院,重病转县外”患者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患者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就医新秩序。从今年6-10月医共体运行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域内住院病人增长4.55%,县域外住院人次下降5.6%,县、镇住院人数占比分别达90.6%、51.2%,分别提高3.5%和15%;药占比下降3.8%。

(二)优势资源合理流转,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人头总额预付制下县医保经办中心按照医共体各自覆盖人群付费,同时不限制患者就医自由,无形中营造了医共体间、医共体与非医共体机构间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励县内医疗机构改变其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分配医保基金“蛋糕”,促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并在内部形成良性资源流动机制,从以往的“要我帮”到“我要帮”,从而使基层分院获得发展,医共体整体实力增强。对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共体总院医师与镇(办)卫生院医师、村医结成“1+1+1”对子,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实时指导。医共体总院通过长期下派专家到分院坐诊、查房带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分院服务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分院新开设了皮肤、肛肠、妇儿专科、中医针灸理疗、口腔等专科。分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镇办卫生院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划片包村等形式,为村医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2家医共体总院共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支部书记和业务副院长。今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个;县医共体总院累计下派常驻专家医生65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3个,指导基层查房260次,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指导150余次,现场培训分院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远程会诊50余例、远程教学130余次,专家门诊、手术340余人次,组织大型义诊活动10场次。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7)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医院端正办院方向,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以下简称“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全部参加“医院管理年”活动,同时,指导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参加“医院管理年”活动。

三、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点要求: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

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逐步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5、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加强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

7、加强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8、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9、医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重点要求:

10、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布局合理并增加服务窗口,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11、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12、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做到有导诊咨询台、有候诊椅,大中型医院要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

13、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预约挂号服务。

14、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重点要求:

15、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6、服务态度良好,服务用语规范,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17、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18、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19、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

(四)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重点要求:

20、医院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的部门、科室设立账外账、“小金库”。

21、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分清级次,责任到人。

22、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23、完善收入分配办法,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严禁科室承包。

(五)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重点要求:

24、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25、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及时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26、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减少医疗收费投诉。

27、及时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的单病种费用、单病种平均住院日。

(六)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

重点要求:

28、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在医务人员中开展评优、学习活动。

29、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

30、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31、严禁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开单提成”等办法,严禁医院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32、严禁医疗机构使用回扣、提成及其他不正当手段从其它医疗机构招揽病人。

33、严禁虚假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

对违反上述规定者,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坚决追查严肃处理。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4月)

完成“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下发本方案,对“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同时下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作为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加强医院管理和评价工作的依据。

2、召开全国医院管理工作会议,对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背景、意义和总体要求进行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5月-12月)

1、医院自查与改进工作。医院要以贯彻方案为重点,根据“医院管理年”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同时推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落实,要结合医院实际,提出各项改进措施,并狠抓落实。医院在自查与改进工作阶段,要注重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先进做法和经验,通过自查和改进工作,逐步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目标。

2、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按照职能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检查。在医院全面自查和改进工作的基础上,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要对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指导,对工作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检查。卫生、中医行政部门要注意收集和总结“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及时推广。各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将社会关注的医院服务信息向社会公示。

各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要将本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分别上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抽查。在医院自查和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指导、评价、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围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进行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

(三)总结阶段(2006年1-3月)

召开全国医院管理经验交流会议,交流各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院制度建设,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进医疗服务的经验。同时,总结和树立一批管理好、服务好、社会反映好、效益好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导。同时,研究部署下一年推动医院管理深入开展的有关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医疗卫生系统贯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的一项重大措施。各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抓好医院领导班子建设,明确院长为“医院管理年”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医院管理年”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先进性教育和“医院管理年”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二)地方负责,分级指导。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对辖区内医院的管理、指导与监督作用,并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分级指导的原则,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重点负责三级医院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市、县(区)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分别负责二级和一级医院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省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卫生、中医行政部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总体部署、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参加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属、局管医院参加所在地省级中医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三)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本方案提出的重点要求是对医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各地、各医院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本医院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工作中要以方案为重点,同时推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落实,尽可能制订一些操作性强的量化管理指标。卫生和中医行政部门不仅要抓好对综合医院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还要加强对专科医院的检查指导,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8)

我院自2008年4月份以来,在认真执行原来“全成本核算量化管理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绩效工资核算办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全成本核算和岗位绩效相结合等多形式的院、科、职工三级分配制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逐步得到了全院职工的认可、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化内部分配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主渠道投入不足,医疗单位“逆差”式经营日益突出,因而在以往制定分配办法时偏重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对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重视不够,致使对医疗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利益分配不均,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一定影响。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参考兄弟医院经济管理的经验,研究制定了院科分配实行“成本核算量化管理方案”、科内分配实行“绩效工资制”等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将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社会效益同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在各种工作量化指标上进一步细化、量化,并遵循以下原则: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2、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分配档次的原则。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

4、兼顾国家、医院、职工三者利益的原则。

5、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增加业务收入而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原则。

二、内部分配基本方法

1、工资管理形式

全院工作人员工资分为基数工资、绩效工资和医院补贴三部分。基数工资为上级人事部门按国家规定核定的现行工资,全院每位在职职工均执行。绩效工资包括科室收支结余分配、工作量分配、固定补贴和工作质量考核分配。院、科领导享受医院补贴,由医院发放。

2、绩效工资实行院、科两级分配

院科两级分配主要是科室绩效工资的分配。为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我院公开提出了向临床一线,向脏、累、苦、险岗位倾斜的原则。根据医疗、医技、行政后勤的不同职责制定了多种形式的分配办法,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挂钩,逐步建立起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与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结合的分配体系。

(1)对临床、医技等业务科室的绩效工资分配改变了过去单一定经济指标的方法,而是引入目标利润法,根据《全成本核算量化管理方案》提取绩效工资,其计算公式为:全院绩效工资总额=医院收支结余×67%,其中医院收支结余=(科室收入-上交-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目标利润占收支结余的33%,用于医院可持续发展。科室收入为本科业务收入及所开各项检查费、药费、手术费、挂号费等之和;上交是根据各科室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及往年的各指标完成情况,制定不同的上交比例;不变成本为科室所有人员固定工资、房屋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夜班费、锅炉用气等公用设施所分摊的费用之和;可变成本为科内当月领取的按价值未计入固定资产的各种物品、办公用品、差旅费、公务费等之和。

为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我院取消了所有加班费及个人开单提成,为临床科室增设了工作量提奖(绩效工资总额的55%),并计入科室绩效工资,即临床科室绩效工资=(科室结余分配+工作量提奖-当月总务库消耗-医疗风险金)×质量考核分数,其中科室结余分配=(科室结余÷临床医技科室结余总额)× 收支结余提奖(绩效工资总额的45%),质量考核分数为医院每月对各科室按《千分制考核细则》考核所取得的分数(满分1000分)。

(2)行政后勤科室的绩效工资按临床、医技科室的平均绩效工资发放,根据其工作性质及业绩,分别享受临床医技科室平均水平的90%、80%、70%(此系数可分配到二级班组),享受档次由院职代会评议,而且行政后勤科室享受效益工资亦与当月千分制考核分数挂钩。

(3)对部分科室全部按工作量提取绩效工资。如门诊收款处按每人每月收取的金额、挂号室按挂号人次、被服组按洗涤数量提取绩效工资。急诊室、重症医学科、传染科、透析室等担负着特殊任务的科室,其工作辛苦,但收入不高,我们采取了倾斜鼓励政策,适当降低经济指标,然后给予固定补贴。

(4)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按照我院《护理岗位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意见》,全院护理人员统一调配,绩效工资单独核算,总体水平占全院绩效的25%,具体分为岗位绩效、系数绩效、工作量绩效三部分。各科室制定二次分配方案,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科室二级分配办法

科室二次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采取按岗取酬,高技术与高风险相结合的“岗位绩效”分配方法,即首先对科室每位职工按其职务、职称、工龄、责任大小,合理拉开档次,制定了不同的绩效工资分配系数,如临床科室绩效工资分配系数分别为医疗:主任医师1.3、副主任医师1.2(任职满5年1.25)、主治医师1.1(任职满5年1.15);护理:副主任护师1.1(满5年1.15)、主管护师1.0(满5年1.05);其次,根据个人病历书写、手术例数、床位等主要工作指标计算出其工作量,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同时规定科主任在本科室绩效工资发放时有二次分配权,对不能胜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科主任有权下调其绩效工资系数。

三、保障措施

在不断完善医院绩效工资核算办法的过程中,为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的现象,以确保全院内部分配健康、有序、科学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与内部分配相配套的《千分制考核细则》。按照考核细则,每月院领导根据分工对行政、职能科室考核,各行政、职能科室按照职责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考核,各科室对本科二级班组及个人进行考核,做到一级考一级,层层把关。

二是加强核算管理。医院成立了核算办,设专职主任,直接对院长负责。核算办人员由财务、人事、信息化中心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把每个科室的收入、支出、工作量等进行汇总,分析核算出绩效工资。为切实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我院每年均根据前3年的科室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运用责任会计加权计算法原理,制定各项指标;同时为加强监督科室的核算管理,各科室均成立了由职工代表参加的理财小组。

三是加强和规范医院实物管理。新形势下,为切实做到高效低耗,我院于2010年在成立药品、设备、总务物资三个招标委员会的基础上,实行了招标采购“四分离”(即审批、采购、管理、使用四分离)制度。每月对以上三类所需物品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一次,确保了采购物品的物美价廉。在各科室经民主推选设立了会计及实物保管员,对各科库存物品进行盘库登记,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

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使院内分配真正公平、合理,对医院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深化院内人事制度改革与其相辅相成,因而我们改革了过去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的现象,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对职能相近、工作量不足的行政后勤科室进行了精简合并,由原来的19个科室合并为11个部门;从医院实际出发,对科室、各岗位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聘任,减少了中层领导职数,对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设置的要求,竞争上岗,使优秀人才、重要岗位、优惠报酬相一致。

四、深化内部分配的效果

一是优化了医院内部管理。理顺了医院管理机制,使医院管理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医院领导对行政职能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对业务科室、各科室主任对每位职工,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使院领导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上来。

二是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成本核算量化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工作量化到科,使科室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采取量化计酬、千分制考核,把职工利益与技术劳务挂钩,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打破了平均主义,体现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收益”的原则,使职工的经济收入随医院的经济效益增长而增长,鼓足了大家的工作干劲。

三是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实行绩效工资核算、三级分配制度几年来,采取了对临床、医技科室工作量的指标考核,促使医务人员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千方百计方便病人,努力学习业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任,病人满意率达95%以上。

四是增强了两个效益。医院年门诊量、出院病人、业务收入连续五年分别以30%、20%、15%的速度增长,人均业务收入跃居全市县级医院前列。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全省首批与省立医院合作开通“远程会诊系统”的医院之一,现为山东省卫生厅“卫生强基工程”省立医院定点帮扶医院、总医院医疗技术协作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协作医院、菏泽医专、菏泽卫校临床教学医院和“360工程”、“1127工程”培训基地。

五是促进了医院发展后劲。目前,医院除无负债经营外,先后购置了磁共振、双排螺旋CT、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10余台套,资产近2亿元。2008年对原病房楼进行了扩建,2011年在上级领导的关系支持下,开始动工兴建占地300亩、具备三级医院配套设施的新院区,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9)

随着东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常住人口和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也逐年增多,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为822023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6116489人,占74.41%。2008至2010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76%和6.01%。通过对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数据系统的调研发现,东莞市2010年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男女性别比为1.22:1;参保人群以中青年、市外人员和在职员工为主,分别占各自总体的21.82%、781%和94.22%。

2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1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诊情况。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门诊和住院就诊人次数中,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2和1:1.08;门诊总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21和1.22:1。东莞市参保人员中21至40岁年龄段就诊人次最多,2010年该年龄段的就诊人次占就诊总人次的570%;同时,该年龄段参保人员数占总参保人员数的61.74%。从职工类别来看,2010年东莞市在职参保人员就诊人次和就诊总费用分别为8945708人次和234929.49万元,分别占总体的878%和500%;退休人员就诊人次和就诊总费用分别为1859624人次和210763.47万元,分别占总体的17.21%和46.65%。从不同户籍人口来看,市内户籍参保人员门诊和住院就诊人次分别占参保人员就诊总人次数的39.83%和73.42%;门诊和住院就诊总费用分别占参保人员就诊总费用的39.77%和871%。对于占全市参保人员总数780%的市外参保人员来说,门诊和住院就诊人次数分别占参保人员就诊总人次的60.16%和26.57%;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分别占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的60.23%和17.28%。

2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诊情况和全市人口就诊情况对比。门诊方面,东莞市社区门诊就诊人次和门诊就诊费用中,参保人员均占75%以上,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参保人员门诊就诊人次仅为全市门诊就诊人次的5%。住院方面,参保人员住院就诊人次不到全市总体的4成,但住院就诊费用却占全市住院费用的70%以上。

3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支出情况。东莞市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共分为门诊、特定门诊和住院3大类。2010年东莞市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总计482960.1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7.32%;其中,医疗保险支出达到250734.48万元,占医疗总费用的51.92%。2010年参保人员门诊医疗费用为70183.99万元,比上一年增长73.06%,住院医疗费用为384248.2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9.80%。2008-2010年,住院医疗费用分别占医疗总费用的95.15%、84.56%和79.56%,说明东莞市医疗费用中住院医疗费用占绝大部分,但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次均住院费用远高于非参保人员。参保人员医院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50.39%,使得次均支付金额为65315元。参保人员在社区门诊、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67.12%、44.11%和50.39%。在参保人员费用支付方面,社区门诊和医院门诊的次均支付额均低于非参保人员。

4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在不同医疗机构流向情况。2010年,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参保人员门诊就诊人次数比2008年分别平均增长2667%、288.50%和359.09%,住院就诊人次比2008年分别平均增长33.90%、35.67%和21.39%。东莞市2010年各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门诊和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5198.23万元和384248.26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61.74%和17.95%;三级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分别是一级医疗机构的1.32倍和3.62倍。2010年一级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率为79%,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率为45%。

5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在不同医疗机构流向情况和全市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对比。2010年各级医疗机构中参保人员门诊就诊和住院就诊分别占全市总体的5.06%和33.25%。2008-2010年,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人次增长率分别为2667%、288.50%和359.09%;住院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3.90%、35.67%和21.39%。门诊费用方面,各级医疗机构中参保人员门诊费用占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总费用比例较小,而参保人员住院费用则占全市住院总费用的很大比例。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为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障;但是,东莞市是一个人口年轻化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在不断的探索中。通过对东莞市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的分析,发现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问题亟待改进。

参保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据此,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更应该以公平性和普遍性为导向,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4]。东莞市根据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特点,以“低水平、广覆盖”为核心,于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全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东莞市外来人口在不断增加,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比2009年增长了29.45%,但参保人员仅比2009年增长了11.60%,因此,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尚未参加医疗保险。研究结果显示,东莞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多为市外人口和在职人员。因此,根据东莞市特殊人口结构与外来人口的参保实际来制定相应的医保政策,争取将更多的人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是今后东莞医疗保险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医疗费用补偿支付机制仍需要完善东莞市对住院医疗费用设定了起付线、最高支付限额以及统筹支付比例的制度,较为合理地指导了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对鼓励人们参加医疗保险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东莞市参保人员在门诊和住院就诊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社区门诊方面,东莞市通过社区首诊和转诊制度,使得参保人员社区门诊就诊人次达到了884.11万人次,占总门诊就诊人次的75.56%;参保人员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人次几乎持平。70%的门诊报销比例较好地指导了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医院门诊方面,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利用仅占全市的5%左右,说明非参保人员的医院门诊服务利用远多于参保人员。住院方面,全市住院医疗服务中,33.05%的参保人员占用了73.03%的住院医疗费用,说明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远高于非参保人员。由此说明,参保人员在医院门诊和医院住院的医疗服务利用分布不平衡,一方面大部分东莞人民没有通过门诊首诊和转诊制度就诊而直接在医院进行门诊就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住院补偿机制,参保人员通过住院过度地消费医疗资源。因此,造成参保人员医院门诊就诊费用比例少,住院就诊费用比例多的局面。研究结果显示,东莞市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共分为四档,医疗费用5万元以下为1个档次,5万元以上却分为了3个档次。2010年,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大于5万元的就诊人次分别占各级住院就诊人次的4.45%、9.63%和14.25%。同时,东莞市住院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支付比例最大差距仅相差10个百分点,这容易使参保患者为了寻求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流向三级医院,加大住院医疗费用支出。

医疗机构职责不明确,参保人员就医行为需要指导自2008年将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扩展到社区门诊医疗,实行门诊医疗保障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捆绑运作以来,东莞市进一步加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5]。2010年,东莞市社区门诊就诊人次和门诊就诊费用中,参保人员分别占75.56%和77.06%;说明东莞市通过社区首诊政策在引导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方面有一定成效。由于在住院报销制度上没有限制,2010年东莞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远高于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费用更是占到各级医疗机构的71.40%。巨大的医疗需求给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压力。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东莞市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定位不明确,没有真正发挥医疗机构在各个区域、层级的作用。随着东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参保人员有能力去寻求较高优质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不相符,使得患者为了确保得到较为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从而向三级医疗机构集中,加大了三级医院的业务压力。三级医院门庭若市的现象激发了二级医疗机构扩张、增配医疗资源和升级的冲动,这样既不能有效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建议

加大宣传加大宣传,进一步推进东莞市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把更多的人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是东莞市医疗保险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制度设计上要结合东莞市人口年龄结构等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逐步实现1992年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提出的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核心理念。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县级公立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县域内公益性质突出、规模适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使90%的患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域、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其规模、编制和功能定位,报市政府审批后,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原则上负责举办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到“十二五”末,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县级公立医院中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人口较少的县重点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对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也可整合资源,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

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护士不低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等工作,是县域内医疗服务、医学临床教育、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向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用中医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临床教育、中医药医学康复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在当前主要是做好有关妇女儿童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在人口较多、其他医疗机构对妇女儿童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妇女儿童的健康适当的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正确定位,控制规模,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减少业务上、建设上的重叠,减少有限资源的分散浪费,避免小而全、盲目建设。

(三)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由县长或副县长担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规划、决策、保障、监管”职责,负责县级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事项)论证后的决策,负责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持续发展、运行绩效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偿、奖励、院长聘(任)用等挂钩。

县级公立医院应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的运行管理,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医院对人员聘用、收入分配、日常管理等事项具有自。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院长人选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提名等方式产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后由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1.建立以保障人员基本工资为重点的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县政府要承担县级综合医院70%以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逐步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具备条件的县区,可逐步将绩效工资列入预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缴费中应当由县级公立医院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承担。县级公立医院发生的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费用纳入财政专项补助;紧急救治、无主病人救治等费用经核准后由有关责任方据实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性亏损等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县区政府制定还款计划,财政补助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逐年解决。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2.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各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3.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4.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5.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6.加强成本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日常运行,30%用于绩效工资,30%用于事业发展。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县级公立医院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设置岗位总量,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岗位设置方案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到单位,绩效考核到个人”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原则将绩效工资总额的40%至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公益性科室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钩。

3.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确定。按照实际情况,可在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设立岗位津贴和综合目标考核奖等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可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总量的监督管理,使其与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涵盖诊疗规范、合理诊疗、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努力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健全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患沟通,改进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简化紧缺专业大学生的招聘考试程序。鼓励和吸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每县每年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以上者应当在10人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一遍轮训。要出台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40岁以下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学历教育。

4.落实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到县级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对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应以托管和领办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提高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对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较好者,以对口支援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项目培育。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支农的职责,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工作1年的制度落实。

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由司法、卫生部门共同管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由司法部门为主、卫生部门配合,面向社会选聘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调解员,并建立医疗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介入纠纷调解,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建立医疗责任成本分担机制,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医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九)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施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三、保障措施

三级医院工作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20-02

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要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2013年全国医改四大任务中,更是多次提到人才建设工程。由此可见,人才发展战略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以来,我院牢牢抓住政策契机和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1 我院人才建设工作成效明显

1.1 人员总数增加,专业人员比例明显提高。虽然受人员编制影响,我院这几年仍然通过各种办法积极考聘各类专业人员。截止目前,我院已有在职职工6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73人,占89%。这644人中,有编制的职工452人,其余192人均为临时聘用人员,主要以护士、医生为主。

1.2 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医院目前39岁以下的员工有387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60%,中青年职工比例明显增加。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人员共210人,大专生220人,占全院总职工数近70%,较5年前有很大提升(大专生比例增加的原因是这几年招聘的临时护士较多)。

1.3 人才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发展。我院于去年圆满通过“二甲”复评,现在正积极筹建“三乙”综合医院。医院综合楼和多扶新区医院投入使用后,业务用房增加了一倍,实际开放床位达到800张,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医院现有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27个,高标准的血液透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等科室也即将投入使用。医院年收治住院病人2.8万人次,年门诊31万人次,职工年均创造业务收入23万余元。目前,医院各项工作健康协调运转,医院发展势头良好。

2 我院人才建设三点体会

2.1 创新引进机制,确保人才“进得来”。

2.11 自主招聘与入编考聘相结合,大力充实临床专业队伍。这些年,医院进入高速发展期,人员不足一度成为让人头疼的大问题。由于受编制的影响,自主招聘已成为我院进人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依据《四川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工作试行办法》和《四川省人社厅关于考核招聘急需短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事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8年前就开始自主招聘医疗和护理等专业学生。我院与人社、编办等部门充分协商,先后两次新增了130名编制。新进临床专业人员大都实行先公考、后入编的方式,既保证了毕业生质量,又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近年来,我们先后直接考聘了40名特殊专业(影像、检验、麻醉、护理等)本科学生,并顺利入编;公考了80多名临床类普通专业本科生,其中62名已入编;公开考聘了122名护理专业人员充实护理一线,全部实行劳动合同管理。

2.12 医院争取与政府主导相结合,面向社会公考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我院利用二甲复评、新专业开展和多扶新区医院开业等机会,积极向社会公开考聘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规培生等高端紧缺型人才10余名。今年开始,利用南充市实行嘉陵江英才工程契机,我院也正在积极争取名额,重点引进副高、研究生等高端人才,以弥补我院这方面的不足。

2.13退休返聘和对口支援相结合,尽力发挥临时人才的指导帮扶作用。副高以上退休医生在我县有很好的病人资源,我院在本人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返聘了20名退休老专家。同时,我们积极为上级医院到我院挂职锻炼和对口支援的专家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希望他们能长期在我院起好传、帮、带、教作用。

2.2 增强医院吸引力,确保人才“留得住”。

2.21 改良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模式。主要实行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三倾斜”的分配导向政策,在兼顾“二八”定律的同时,也兼顾效率和公平。

2.22 着眼长远,积极提高青年职工的积极性。新进毕业生上班之日可领取加倍履约保证金作为奖励。在日常绩效考核中,也尤其看重青年职工的医疗质量、服务效率、学习成长等非经济指标。医院也规定,临聘护士享受同岗位在编护士同等待遇的福利政策。在职称评定上,也制定了内聘制度以缓解指标矛盾,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努力,我院近几年来青年职工的流失量是全市同级医院中最少的。

2.23对紧缺和高端人才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医院对规培合格的本科生给予5-8万元,对高端人才如副高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可以给予10-15万元,作为一次性安家费,同时也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发展对象。

2.24大力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我院已是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的技术指导医院,目前也正在积极申建川北医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医院。同时,医院层流手术室的投入使用、血液透析和新生儿等新专业的开展、骨科和康复医学等重点专科的建设都将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25全力保障执业安全。医疗安全和职工执业安全守护是医院的重点工作。我院除做好医护质量控制外,还实行保安24小时巡逻制度、院领导24小时在院值班制度等。同时健全和落实医疗安全应急预案、投诉管理和第三方调解机制等,扎实维护职工人身和财产安全。

2.3 服务和管理到位,确保人才“用得活”。

2.31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近年来,医院年均选派30余名技术骨干到重庆、成都等三级医院进修学习;选派8-10名青年医生在基地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请专业人士到医院进行专业、管理、医患沟通、服务礼仪等集中培训;院内每月开展业务学术讲座和技能培训,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全面开展读书活动,打造学习型医院。

2.32 坚持量才而用、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各类人才的特长和特点,多岗锻炼和纵深发展相结合,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适宜的岗位上。我院中层以上干部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5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60%以上,均为医院管理和业务骨干,全力挑起了医院发展的重担。

2.33严格岗位考核和聘用管理。医院严格按照全员聘用合同和职称聘用合同进行责、权、利管理,严格三级医师负责制和院科两级管理,每月考核与绩效挂勾,每年度进行优劣评定。在日常考核中,我院规定了新进学生两年内必须考取执业证、不能因自身过错发生重大医患纠纷、一年内不得迟到早退三次以上等一票否决条件,否则无条件解聘并承担相应责任。

3 讨论

3.1 人事编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引发的问题需要解决。

3.11 人员编制总数与医院发展实际所需人才的矛盾。比如我院经过多方努力,现也仅有500个编制。而实际上,我院目前已有的644名在岗人员仍不能满足实际开放的800张床位需要。按床位与职工最新比例(1:1.15)要求,人员也明显不够。况且我院即将开展的新生儿中心、肾透中心、重症监护室、肿瘤科等新专业科室还需要大量人手。因此,建议市、县两级编委办会同人社、卫生等主管部门,每年到县级综合医院实地调研,根据医院发展实际,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总数,以便于引进技术骨干,适应县级综合医院当前一段时间发展的紧迫需要。

3.12专业人员比例急需提高。专业人员比例直接影响医院高、中级职称的数量和质量。比如我院2011年岗位设置时,人社局批复设置的专业岗位数只占总岗位数的75%,导致我院专业岗位绝对数量减少。建议在明年第二轮岗位设置时,县级综合医院的专业人员比例不能低于90%,因为很多管理岗位应以专业人员混岗才能完成其工作。这样既可压缩工勤人员比例,更重要的是能增加不同等级的专业职称评聘指标,利于提高职工积极性,利于促进医院发展。

3.13 专业岗位设置应实行动态管理。首轮岗位设置管理时,高、中级岗位只占专业岗位总数的40%,这已明显不适应医院发展。比如我院这两年中就有3名取得副高资格和33名取得中级资格的人员,因评聘指标有限和“三年内不动”等规定而不能聘任,不能与相应工资挂勾。同时,即使按副高2:4:4比例,中级3:3:3比例分层设岗,也要根据每年的自然减员原因,补齐相应层级的人员数。建议在第二次岗位设置管理时,对高、中级比例提高到60%左右最为合理。同时对高、中级内部不同层级人员进行一年一次调整聘用,在因退休、晋级等自然减员原因所空缺的名额范围内,让取得任职资格、以及任职年限达到要求的专业人员可竞聘上岗。

3.2 人才引进机制需要从政府主导层面进一步放宽放活。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县级综合医院属于二类单位,人员编制不应成为影响医院进人用人的刚性控制条件,这也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精神不相吻合。因此,应将刚性(带编)引进和柔性(自主聘用)引进方式进一步结合,扩大县级综合医院自主用人权和效益分配权。

3.3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引导上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