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8 06:33:32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1)

学籍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细致,准确无误,符合要求。本学期共完成2019届总校567名、分校20名、信息学院38名毕业生注册工作。完成了毕业生信息核对等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证书制作、毕业班离校手续、档案封存整理等相关工作。本学期发生学籍变动的同学,能够做到手续齐全、规范,并前往总校及时在学信网上进行注册,需要现场报送审核的及时报送。并按要求完成了自主招生新生报到工作,做到了材料准备充分、流程清晰、相关政策解释准确无误。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本学期学生处对此项工作按月进行督导、细致检查和反馈,对大一大二班级从网上提交时间、学生参与活动记录情况、是否有警示对象、是否备注加减分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反馈,使各班认真对待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工作,加强对文件的学习,在以后的月评价工作中规范、细致、高效地完成此项工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切实起到对学生的管理作用。

三、学生考勤管理工作

本人作为学生考勤管理的具体负责人,能够做到及时汇总考勤情况。3月4日学生返校,各班学生均做到按时返校,报到率达到96.88%,未按时返校的学生都与辅导员进行了联系,履行请假手续。本学期继续加大对学生迟到情况的检查力度,开学前两周做到每天检查,之后做到每周检查一次,并及时反馈。学生处对于迟到次数较多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处理,并及时与学生谈话,本学期共4名同学因迟到受到全校通报批评,较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考勤的重要性。按权限要求履行学生审批假手续,按月对各级的审批假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辅导员工作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2)

一、基本素质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或即我们通常而言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个体而言代表了其“人才含金量”,关系到他的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整体而言代表了祖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

二、品德

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三、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 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心理学家在确定性格的概念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把性格理解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会影响人的能力,能力的发展受性格的制约,即人的事业心、勤奋、责任感、坚持性、自信与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影响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能力的缺陷。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勤能补拙”,也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推孟( TERMAN)对50名有成就的治理优秀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智力本身,也和性格特征有关。

五、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也属于动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该认识倾向总是使个体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所产生的情绪紧张状态,及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由于兴趣规定了个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因而为认知和行动提供了动力,使其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反映出独特的向往意识。因此,一个人如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记忆牢固、情感深切、意志坚强。所以,兴趣具有探究性、情感性、专注性等特征。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是人感兴趣的事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符合人们的需要,兴趣上得到满足,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兴趣可使人的生活充满热情和情趣,使人增长求知的欲望和培养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创造、发明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六、智力与能力

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维和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或综合的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即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各种能力表现在个体间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期望社会主义的人们在力气和才能上平等是愚蠢”。

七、体能

体能概括了一个人的体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基本情况。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体质和必要的身体活动能力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什么是个人的基本素质

一、基本内容

人的素质:就是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质量”。 人的素质的高低:就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礼仪之邦,首先讲的是道德,再素质。区分道德和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净整洁的人可能在领导面前造谣生事。一个随地吐痰,满口粗话的人可能在你旅途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两者并不完全关联。衡量一个民族,素质和道德也必须分开考量,混为一谈是很愚蠢的行径

二、基本含义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相关文章:

1.做人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2.做人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3.家庭日常生活中礼仪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3)

中图分类号:G640;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16-02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概述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周家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状况和人才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素质提升,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育主体具有较大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综合素质的高与低都与综合素质的测评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高校均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采取综合测评相关方法进行大学生评价。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针对院校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体现了教育特色和导向性。如代美玉等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孙冰等细化研究了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刘泺丹等则聚焦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李薇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纳,在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总体上可以分成: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基本理论问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各方面权重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型和计算方法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分析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与相关工作的相互促进问题等。这些研究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间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价值却没有充分发挥。从把将党和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及让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真正起到促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有必要细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系统化把握综合素质推进的各个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掌握、综合素质潜力挖掘的重要途径,系统化开展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则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评价工作体系各个方面有效设计和细化开展均对综合素质工作有较大贡献。其中,综合素质测评前期的制度设计、过程组织设计、测评中测评指标的体系设计、综合素质结果分析设计、基于测评结构的综合素质促进路径设计各个方面都将对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大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大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测评的过程既是评价打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互相学习、发现差距的过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立足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素质的实际以及素质提升的方向,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状况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向;综合素质的实际和方向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成,综合素质测评既让大学生清楚自己综合素质目前所处的水平,同时在指标设计及权重方面给出了导向;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开展情况,需要针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实际工作状况的反映及导向,切实了解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找到工作中的短板,进而改善、提升测评工作。简言之,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可以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效开展,有效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提升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工作评价对于工作促进具有非凡价值,有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综合素质本身、素质测评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鲜有研究关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评价。从具体的工作开展方面而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开展应做好如下方面。

(1)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实践证明,没有规则或者制度的约束,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过程将失去秩序,效果则无法得到保证。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有条不紊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客观结果,则需要建立工作评价的相应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是工作评价主体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依据,是对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参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安排、评价结果计算、评价结果的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等。

(2)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任何评价的开展都需要一致性的依据,即评价的各个方面,是具体开展评价的抓手,即需要建设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评价的指标包含在具体的评价制度当中或者“办法”当中。但是评价指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管理评价或者工作评价时,常将指标或者指标体系单独明确。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指标内容、指标体系(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指标的权重)、指标含义、指标评价等级或给分标准、指标的替代和修正等。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或其他评价工作,均需纳入指标系统、相对合理。

(3)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在组织中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程序规定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序,程序是将工作开展的路径节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是对评价工作具体开展方面的细化和规范,是评价主体具体开展评价工作所遵循的工作秩序要求。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程序方面主要涉及:评价工作开始节点、评价工作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开展主体、每个环节的评价对象、每个环节的评价依据及形成阶段性成果、各个环节之间关联、评价工作的结束节点等。

(4)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工具是评价工作具体开展的抓手,没有相应的工具作为支撑,评价工作开展没有落点,或者开展的评价工作会陷入混乱。评价的工具主要考虑两种形式:评价管理计算机系统或者纸质版评价记录表及量表等。评价方法是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这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综合计算方法。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主体要求不同,计算过程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差异。工作评价方法上如果不要求非常精准,可以选择综合定性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但是对于工作的指导作用细化程度不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公平性较差。另外,还有常用的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结合定性和定量方面,计算上也相对简单,能够反馈出存在问题的项目,便于整改,这种方法在指标和指标权重方面要细化考虑,特别是指标权重方面,必要时要综合考虑工作重点。另外还有灰色系统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一般的工作评价建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可。

(5)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目的是得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整体表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来讲,无论结果如何都有深层次的诱因可以挖掘,也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了解改善的基点,才能有效地设计改进的途径,即就是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分成:工作总体分析和细部分析。总体分析掌握工作总体所处的水平,细部分析是进一步掌握对于总体正反贡献的具体方面。也可以分成: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是对同时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评价单位的比较分析,而纵向比较分析是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开展自我比较分析。

(6)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管理的一部分,从管理环节方面考虑,评价结果必须形成结果反馈循环,即必须运用评价结果来改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只有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评价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评价结果分析的延续,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对策方面的设计。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措施归纳和推广、低效无效方面的改进策略设计、论证及应用。

就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体系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工作构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体系,形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封闭循环,藉此实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逐步提升。

四、结束语

综合素质提升是教育主体的义务,综合素质测评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反映也是综合素质发展的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工作提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应该从制度方面、指标方面、程序方面、工具方法方面、评价反馈方面、结果运用方面全面系统推进,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秋莲,等.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6(04).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05).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4)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形势的需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我在落实德育序列化教育,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目的及意义

1.1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1.2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动能和珍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需要”和“激励”,“需要”是马斯洛的学说,共有五个方面,“激励”有两种:一是行为激励,二是认和激励,我的依据是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激励分三个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气氛,使人情感及内心世界变化,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遵循这三个方面制定的。

2.2内容依据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中学生德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及相关内容进行制定的。

3、遵循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2科学性的原则。

3.3导向性原则。

3.4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原则。

3.5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6语言激励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五个方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和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共24项,内容分年级体现了科学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评价手册除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外,还有家长助评。体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思想。

5、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资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区教委选了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验,一所是松鹤小学、一所是牛首镇竹条一中、一所是樊城区最好的中学三十五中。从试验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次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鹤小学,两周一次小班会,班会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主持,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学生互评,现量化,每次班会老师订出一个主题。竹条一中每次评价后评选出进步最快的学生然后把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家长,三十五中评价出星级学生(分五种一、学习进步最快,二、品德进步最好,三、是最有创意,四、劳动最积极分子,五、综合素质最优。)实施评价方案后,他们不仅认真的做自我批评而且认真的帮助别人。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一些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提升运动与健康品位,审美与表现能力!

7、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面向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开发人的多种潜能,要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评价。

7.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最后确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文明礼貌、自尊自信、团队精神、审美情趣、良好体质”等18个要素。

7.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学生和教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除研究性学习能力外,每项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8、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与开学,而在于它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追求“高附加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1综合素质评价能深化办学理念,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

8.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8.3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9、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经历几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看到了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显现了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助推力,也引发了我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9.1寻找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的平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许”统一

9.2探索综合素质评价触角的延伸,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工程

9.3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境地,促进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中要么“硬挂钩”,要么“软挂钩”,“硬挂钩”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不如不改;“软挂钩”导致走过场,起不到评价与考试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一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二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机制,实现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年有余的综合素质评价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阻碍着评价的深入进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势必会削弱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在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中,中学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小学,这与中学阶段存在升学有着密切关系。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笔者对西安市不同层面的12所学校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喜忧参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何去何从、走向哪里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期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表现

在笔者所调查的12所学校中,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4所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同层次的4所学校分属不同的区域。调查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其中校长及管理人员12名,教师76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发现目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内容缺乏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的效度。西安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在参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框架的基础上,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模块下又有一些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的设置不周全,无法很好地诠释学生的综合素质,且整个评价体系比较繁杂,以至于教师在评价时无据可依,无从下手。比如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模块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身就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评价标准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如果学校、教师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者在活动中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那么就弱化了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2.过程缺乏严谨性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前提。根据笔者的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评价标准中虽然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同学、家长、自我的评价基本流于形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较少。通过访谈得知,班主任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多是在期末突击完成,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觉,对学生的评语针对性不强,整个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并且90%左右的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方法不甚了解,基本是在摸索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结果缺乏关注度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考试制度改革,关注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以评价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据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民办学校的小升初入学考试,但占有的比重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则鲜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关注,更少有学校、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基本上是学期末评价结束后,评价手册便被束之高阁,至下次评价前再无人问津。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成因分析

1.价值取向的偏差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的自身目的与人们认识的目的存在着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却把综合素质评价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担”,认为其可有可无,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提高分数、考入一所好的学校等,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对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漠不关心、过程的敷衍,及对结果的不重视。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综合素质的本体价值被屏蔽了,丰富的内涵被湮没了。还有一些教师、家长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小升初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筛选与选拔功能,“赋予”了评价一些额外功能,加剧了评价的功利性。为了能在评价中略胜一筹,不惜牺牲学生的自由和爱好,让其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加剧不良竞争,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正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才导致了公众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公平性的质疑”[1]。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真实发展的呈现,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抑或有虚假的成分,那么评价又有何意义?评价的公平性又在何处?

2.“考试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一百余年,但它遗留下来的考试文化对我国当今的教育评价系统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2]。在各类考试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普遍关注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而较少关注评价的促进、激励功能。

受考试思维的影响,人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总是希望寻求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并附上分值,这样便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可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如果以考试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那么评价标准必然要求具体、统一、操作性强。但学生的成长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一种统一化、封闭式的评价标准无疑只能框定学生发展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发展的全部,并且评价一旦标准化,便会聚集人们的关注点,容易导致人们对标准之外的一些素质的忽略。通过标准化的评价往往呈现的是评价的结果,无法记录评价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3.“分析式”的评价思路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思路比行动本身更具有决定性。如果仔细分析当前的高中C合素质评价可以发现,它采用的是‘分析式’的思路。”[3]这种思路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评价思路导致了我们不断分解评价指标,并赋值量化;导致了我们把学生综合素质人为地分解为各个片段,再把这些片段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整合起来。与学科成绩相比,综合素质具有内隐性,它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撑和能量。细化、量化的评价标准看似解决了复杂的评价问题,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且不说赋值的困难,就是把复杂的综合素质分解为几个片段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并且“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4]。

“分析式”思路对综合素质评价造成的另一影响是在评价结果的比较上,通过分数或者等级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更多呈现的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如果我们对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呈现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数,通过分数我们既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不能贸然地认为分数高或者等级高的综合素质就一定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量上的区别,更应关注不同主体之间质的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综合素质评价。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路径

1.在理念层面

其一,正确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以分数及静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及一些功利化的思想,都会给学生后期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综合素质既应包含学术素质,又不能囿于学术素质,还应包含一些隐性的非学术素质;综合素质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走出分数的误区、考试的束缚,更多聚焦到学科成绩之外的素质发展,而这些素质影响着人未来发展的高度。

其二,正确定位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对评价功能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评价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评价的功能,也是评价的真谛所在。以评促发展,既包含了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的结果既是一段时期发展的体现,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通过评价,不断认识学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更好的发展。

2.在实践层面

其一,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可行。评价指标应全面、科学,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在众多的素质发展中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但评价指标又不能过于抽象,这样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为使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评价有机体。

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评价的维度,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评价提供宏观指导。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严谨性、真实性、个体性,教育行政部门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可以给学校释放相应的权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优势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对学生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其二,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落实多主体评价。为进行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价,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在评价执行的过程中,为改变班主任一人突击评价的状况,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层面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多主体,使每一个维度的评价都比较丰满,而且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需求所致。如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评价,需要在多种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进行,这样才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3.评价思路的调整

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影响着评价的行为,“分析式”评价思路割裂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性、内隐性,在评价方法、思路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特点,助推评价标准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全方面展现学生的素质发展,又要能凸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评价思路及方法上可以依托大数据,在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活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及问卷反馈的结果,利用相关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及多种能力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有效淡化了分数,更多关注到学生的一些内隐素质及潜在素质,呈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实然和可能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该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体现了质性和量化的相结合,依托大数据,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目前这种做法已有学校在尝试,但还没有普遍推广,其应是未来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樊亚峤.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育研究,2012(1).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6)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未免让人担心它会导致“刮风不下雨”的局面。2008年1月7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虽然明确规定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但“逐步纳入”的规定又显得过于富有弹性。由于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教育系统中最敏感的神经――公平,所以,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时都会谨慎行事。如《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规定:“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评价结果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或退档的依据之一。”但对于到底该如何利用却没有进一步的规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规定比较详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总表)作为高校招生考生信息之一”,“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单项达到A级且其他三项均为合格的,高校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以上三项均为D级的,高校可以不录取。”但合格与不合格,A、B、C、D等级的比例的确定则依赖于学校。而《南通市二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又规定:“一般情况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尽量少用C级和D级。”也就是说,这一规定基本上可以保证上线了的学生都不会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低而上不了大学。这样,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后的高考录取方式与没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高中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不够重视。这一点在笔者与高中校长访谈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许多高中校长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一个形式,随便应付一下即可,分数才是硬指标。许多学校都是到学生高三毕业时为其填一份综合素质评价表,平常都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发展放在一旁。

第三,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和可比性比较差,未免让人担心其结论的公信力。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标准由各学校把握,不像高考那样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如省)有统一的标准。而且,每一指标到底分为哪几个等次、各等次的比例等各校的规定也不一样。这不仅导致不同省份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比,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省份内的不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不具有可比性。同时,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过于模糊,可能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于同一等次的不同学生实际素质相差甚远。如某省“评价方案”规定,道德品质“基本合格可以得B或C”,什么是“基本合格”?基本合格后到底是得B还是得C?不甚明确。在这一规定下,不合格的学生也可以得B,因为“基本合格”意味着“可以不合格”。如此模糊的评价标准,最终将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缺乏信度。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4-0017-01

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引导家长、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同时也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教师对学生评价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笔记、积极评价等多种形式和激励手段,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地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评价要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依据,评价结果以等级呈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多元评价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评价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二)家长对子女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校制定了《酒泉第五中学班主任家校联系册》与《酒泉第五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共同作为家校双方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对子女在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给予科学的评价,同时班主任利用家长会,组织家长开展评价工作的交流活动,唤起每一个家长对子女评价工作的责任心,通过家长评价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对同伴评价

在学生之间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精心组织和指导本班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通过同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发现班级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在评价中指出同伴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个人自我评价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个人根据《酒泉第五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评价内容,依据自己平时的表现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的自我评价,结果以A、B、C、D等级呈现,同时自己写不超过1000字的自我评定材料,从思想、学习、生活、审美、运动等方面展开个人自我等级评价。个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占综合素质评价的百分比分别为10%、15%、25%、50%。汇总后确定每个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以A、B、C、D等级呈现,其中百分比分别为30%、50%、15%、5%。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生活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与一日常规结合,促进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通过在课上、课间、集会、作业、考试等一日常规的个人表现进行管理评价,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形成,基本道德素养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基本形成。其次,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奖励机制。为加强学生评价过程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要与学校的评优树模结合起来,学校表彰“优秀三好学生”“市级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和申报,都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结果挂钩。再次,学校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矩阵。要努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指标矩阵,将期末考试成绩、网络学习和自测成绩、平时作业、研究报告、小论文成绩、竞赛成绩、出勤表现成绩都纳入其中,并通过讨论确定矩阵元素中各个指标的具体取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和能力的评价。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全国寄宿制学校还没有可以借鉴的固定模式,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评价任重道远。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创新,从而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之间、学生个人“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科学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传统的学校教师单一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工具的镣铐和束缚,从而建立科学、全面、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断助推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7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自2006年宁晋县各学校推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以来,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内容,能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健康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变了仅以学业成绩评定学生的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扎实开展好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困境

(一)教师的力不从心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要求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观察记录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今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而且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细做久,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插手,因此,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二)学生的随心而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涉及的各个项目中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可以量化。能量化的指标易于给出客观评价,但不能量化的指标难以客观评价。尤其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评价时不免掺杂感情,融入过多的主观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失真。

(三) 家长的急功近利

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较综合素质而言,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更为关注,甚至片面地认为“高分数就是高素质”。当素质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硬挂钩”时,家长就会将心思放在评价结果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评价,不影响升学,便不惜托门子、找关系,人为左右评价结果,导致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失去公平、公正。

(四) 学校的被动应付

现今,很多学校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艰难抉择的境地,往往“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搞应试教育”,表面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实质上以教学成绩考评教师。再者,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不具备学生素质培养、展现的充分条件,如课程开设不全、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素质综合评价就很难真正、全面开展。

三、 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策略

走出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困境,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素质综合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

(一)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均起着导向作用;对学校与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速度等有鉴定功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只有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价值,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抛出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创设条件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难有规律可循。其中涉及的评价条目、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等均需要评价者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对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所有评价者进行系统化培训,端正评价者的评价态度,规范评价者的评价行为,从而使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三) 营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依靠学校和教师外,更离不开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何况社会与家长兼有评价者角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社会与家长对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仍存在诸多不解甚至是片面认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为学生带来了哪些发展,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9)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近几年,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问题根源在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一、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并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素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智体几个大方面以及每个大方面下具体的小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很难协调好,导致最终测算出来的分数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效用,这种评价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评价需求。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全面性。在各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评,忽视了能力考评;过分注重了量化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定性评价;过分注重对现实测评指标的考评,忽视了对潜质测评指标的考评;过分注重了对结果的考评,忽视了对过程的考评。

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缺乏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和反馈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的和功能的认识上,很多学校的认识仍就停留在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就业的等工作提供依据的低层次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对影响学生成才的许多因素并未评价或评价不够,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关于大力推进高职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57号)提出高职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多元化学生综合评价功能。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的学生素质评价必须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和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综合素质学习目标。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它从促进人的智能全面发展的视角,向传统的考查学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从评价内涵、内容、方法上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德纳,2004)。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和对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突出职业特色和高职特点,帮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启示。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多元化是指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包括评价目标的内容多元化和层次多元化。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内容应包括:通过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直接应用与专业的相关理论、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综合素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即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处理工具,使其成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通过综合素质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对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确定内容、选用教学方法等都起着职业导向作用。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将各能力评价点融入工作实践中进行,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多元化包含对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方面评价内容。传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评价学生书本知识掌握情况为主,强调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技术能力的评价,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够量化的部分。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10)

一、引言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工作质量与形象,更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以及国家的利益。在新时期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修养已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相应的会计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严的要求。以往对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的手段较偏向定性,缺乏理性分析,难免陷入人事测评中的晕轮效应和偏差效应。基于此,本文从定量评价角度出发,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型,以期对其进行定量考核和评价。

二、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AHP模型的构建

AHP的基本思想是先按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构成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以给出相关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在对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在因素间的联系和结构,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

以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为基础,采用1~9比例尺度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相应的判断矩阵略)。以方根法将判断矩阵的各个向量进行几何平均正规化,得到权重向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W)如图1所示。

三、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模糊评价过程

本文构建的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此的应用是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整个评价过程要使用两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先对二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使用,得出其对应的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相应的计算公式为Ri=Ai*Wi,其中i=1,2,3,4;然后对一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相应的计算公式为R=A*W。为了能更直观地得出一个分值,便于作比较研究,则可考虑给每个评价等级设定相应的分值Ci(i=1,2,...m),并使之组成一个列相量C=(c1,c2,...,cm)T。经专家建议,将C中的各值取其评价等级范围的中值,即:C=(90,70,50,30,10)T,这样通过普通矩阵乘法便可求得一个最终评价得分,即准则层的具体得分为Mi=Ri*C,i=1,2,3,4,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结果为M=R*C。相应的评价结果与等级对照表2所示。

W=(0.1992,0.3285,0.1895,0.2827)

计算得R=W*A=(0.2045,0.4213,0.2567,0.0962,0.0213)

最终得分M=(0.2045,0.4213,0.2567,0.0962,0.0213)(90,70, 50,30,10)T=63.8262

由此得出,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得分较好,其中除知识结构处于一般水平外,其余三项包括业务能力、工作业绩以及道德品质都处于较好水平。

四、结语

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以主观来判断,要将科学的定量分析与理性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尽可能减少测评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而基于AHP和Fuzzy Logic的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是层次分析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能帮助企业领导客观、公正地确定本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造就成功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1-25.

[2] 贺促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8-207.

[3] 叶立新.模糊综合评价在会计人员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9):499-501.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11)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

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

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

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