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快速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1 18:32:38

快速教育论文

快速教育论文篇(1)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得方法。”[1]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等策略的总和。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能够使语文教师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能够提升教材及其他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

在当代语文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中,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改革开放以后,长期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名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领域影响深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坛探索教学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我们需要冷静沉思:教学之法,探其根本;一招一式,尽求其妙。

一、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学方法

李吉林等创立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概括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3]

这一法则依据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点,强调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创设情境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习的情绪。参与各类活动指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操作等活动,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总结转化就是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情境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于漪的情感派教学法

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也是一种‘没有模式的模式’。”[4]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是于漪、欧阳代娜,于漪老师的著作《语文教苑耕耘录》于1984年出版,标志着“情感派”的诞生。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情感派课堂教学体现出的特点:一是立体化多功能效应,多项新的师生关系,灵活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常采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语文课积极追求文化精神,“运用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引用文论、诗评强化文化底气”,“用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相关知识来拓展文化领域”。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追求词采丰美”,“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5]

情感派主张把引导学生“思”放在重要位置。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释—再生疑—再质疑—再解释”。于漪老师的以上主张,比较符合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规律。

情感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敏感地注意到“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情感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突破程式化的束缚,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先教什么知识、后搞哪些活动未作具体的表述,从而给教师留下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在我国语文教改的历史上将永留光辉的一页。但是,中学教育毕竟是基础教育,“情感派”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关注不够,这是一个突出的弱点。此外,过分强调“语言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中很多因素的教育意义关注不够。

三、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法

“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6]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三主四式”。[7]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提出了教师由“讲”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的主张。“自读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操作流程为“初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教读”不是着重于“教课文”,而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的基本原则是“能级相应”;教读的基本方法是“指点一下”;教读的策略是铺设台阶:“设标——达成——引发成就感——再设标——再达成——再引发成就感”。“复读”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一种综合阅读评价训练,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复读,或把相关的课文组成一个“组合单元”进行对比复读。导读法追求“教学的人性化”,“教学的民主化”,“教学的科学化”,“教学的艺术性”。[8]

钱梦龙老师“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定位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地位,而且大胆地把学生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对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巨大冲击。”[9]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思想的巨大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读式”符合现代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中“深化教学”的要求,给我国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宁鸿彬的思维派教学法

“思维派”主张发扬孔子“愤”“启”思想,反对在教育活动中“惟书”、“惟师”的倾向,“主张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为主旨”。[10]代表人物是宁鸿彬老师,1989年,其著作《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正式出版,标志着研究式语文教学模式的诞生。

思维派教育理论主要有:“未来教育观”、“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和“宁式教学三原则”。“未来教育观”主张教育应有预见性,要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着眼,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结构“实、博、专、新”;能力结构包括语言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心里品质包括顽强意志、谦虚勤奋、谨慎细致、独立性。“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主张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语文,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宁氏教学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指“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三个允许”指“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11]

宁鸿彬认为“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提出“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着眼未来,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机制;从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心理品质三方面思考和界定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关于思维品质培养具有可操作性。运用此法容易出现点多面大的现象,要注意课堂的有效调控。

五、魏书生的管理派教学法

管理派教学法由育人、管理、教书三部分组成,“育人”强调教学民主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自强”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管理”强调“量化”,强化责任、合作和效率感。“教书”创建“六步课堂教学法”。代表人物是魏书生和张富。

魏书生老师认为调控管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建立“计划执行系统”、“监管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计划执行系统”要求“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监管检查系统”包括学生纠正错误的制度、培养效率感的制度和组建合作小组的制度;“总结反馈系统”包括“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和“进正反馈”四个子系统。

魏书生提出“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张富提出了“让学生都站起来摘果实”的“跳摘”理论和“四分三度”教学模式:分评价级,分组结对,分学课和习课,分读、做、比、改四步;加大密度,提高速度,注意适度。

管理派重视管理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自学,体现“先学后教”;看到学生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理论上竭力主张教学民主;注重效率,符合时展的潮流。但在教学活动中,过分注意学生学习的“量”,而对学习的“质”关注不够。

六、洪镇涛的语感派教学法

“语感派”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洪镇涛,他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加强语感训练为切入点,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提示性、释疑性、补充性”,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针对以往语文教学理性分析多的弊病,洪老师提出:“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惟一途径。

在以上理论主张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改革实验,语感派形成了以语感训练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即“四步语感训练教学模式”:“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12]

语感派第一次从理论上定位老师的“讲”;深刻地指出“感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较早地提出了指导学生自学的问题;把学生的“思”放在重要位置。这些贡献表明语感派的远见,其主张符合世界教改的潮流。但其片面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精神。

七、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

“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

大语文教育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语文教育要广泛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要着眼于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认为语文教育应包括四个系统:课内语文教育系统、课外语文教育系统、社会语文教育系统、家庭语文教育系统。张孝纯老师是大语文教育观在我国的倡导者,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整体教育”是指语文教育要关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美育熏陶,听、说、读、写、思五方面不可偏废。“完整结构”是指以课堂语文教育为轴心,强化语文学习环境的积极影响。“重视训练效率”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不能只关注数量,更要重视训练的质量,提倡“精讲巧练”。呼唤语文教师应做读写“教练”,莫做文章“讲师”;教大语文,育小能人。此模式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立体化、动态化、多彩化的过程。立体化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结构的多元化。动态化即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动脑、动情、动口、动手,结合课内训练开展系列课外活动。多彩化是指教师教学方式、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反对程式化教学。“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

大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冲出封闭的课堂,走向无限的生活,打破了我国千百年来固守的教育观、人才观,对我国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产生广泛的印象。它从理论上全面界定语文教学过程,对语文教学效率给予极大关注,都是难能可贵的。但其“精讲巧练”、“育小能人”的提法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八、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

“快速作文教学模式”为杨初春老师所创立,他在《实用快速作文法》中具体阐明了这一教学思想:“‘快速’、高效’的目标观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前提和动力。贯彻始终的民主思想是快速作文成功的保障,也是实现语文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科学有序的方法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素质的系统工程。”[13]快速作文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基础训练”、“思维训练”、“速度训练”、“技巧训练”和“综合训练”。“四法”:“写作周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游览自改法”和“训练分步达标法”。“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和“理论指导型”。写作实践课型分为两种:“单课时课型”是指一节课的写作实践课型,基本结构是“命题——写作——讨论——小结”;双课时型是指两节课连起来上的写作实践课型,基本结构是“命题——写作——讨论——评论——修改——总结”。“理论指导型”基本结构是“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写作实践——归纳小结”。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训练可以达到“40分钟800字”的目标。

“快速作文教学”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并实践“高效”作文教学;提出教学民主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把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肯定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重视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和作文的及时反馈。[14]运用快速作文教学法要防止重视作文的“量”而忽视“质”、重“技巧”轻“修养”的倾向。

九、程汉杰的快速阅读教学法

1989年程汉杰老师《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出版,创立了快速阅读教学法。快速阅读教学发的基本理论是“开发大脑论、快速摄取信息论、心理定式论”。“开发大脑”主要是指挖掘大脑潜力。“快速摄取信息”主要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编码、快速扫描、快速筛选信息、快速记忆。“心理定式”即把快速阅读训练活动看作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标题、作者、出处及发表时间、基本内容、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快速阅读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三项:学生自我调控注意力训练艺术、固定程序阅读训练艺术、快速阅读训练歌诀。快速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大阅读量,并提出一组阅读效率计算公式:阅读速度=文章字数÷阅读时间(字/分钟);理解率=所得分数÷总分(%);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字/分钟)。

快速阅读教学法的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操作中应防止过分偏重依据生理学、心理学的训练,忽视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特异性问题。

回望名师的语文教学方法,求实、朴素。虽各自体现自己鲜明的教学理念,却又有他们共同的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蔡元培说:“通常学校的教习,每说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这便大误。最好使学生自学,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不过看个人的个性,去帮助他们作为罢了。”[15]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思维品质、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2]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268543.htm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5] 参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108页。

[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7] “三主四式”是钱梦龙在其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1985年)中的表述,后来在《钱梦龙与导读艺术》(2006年)中表述为“三主三式”,“三式”为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

[8] 参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第59-7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0] 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8页。

[11] 参见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63-169页。

[12] 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90页。

快速教育论文篇(2)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增长是对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最鲜明的诠释,2015年全年我国的GDP超过67万亿元,思想教育工作对迅猛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如下: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修正经济发展方向。各类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快速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对经济发展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各个经济活动主体能够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并能积极响应和把握住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的时机,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能够约束各类经济活动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规范经济个体的道德行为,作为经济个体,他的各类活动必定是最大化追逐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他的各类经济行为也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得整个经济环境规范、有序,各类经济经济活动开展顺利,纠纷减少。

再者,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推动经济个体的积极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思维和精神的促进,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经济个体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通过创新能力的激发,提高工作积极性。

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影响经济个体,更是通过道德舆论的导向,帮助创作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处在消极、低迷的状态,那么整体经济发展也会较为疲软,反之正面、积极的、充满上进的大环境,则会让经济发展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那么处在其中的经济主体也将顺利开展经济行为。

二、国外思想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思想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它通过在精神层面获得认可,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通过行为促进其价值活动的开展,历史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早有运用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在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企图通过新的思想模式的探索来加快经济的发展,最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管理论,通过加大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把人的情感关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这里理论获得了众多个体的共鸣,并且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20世纪的中期,日本进行了对整个国家“软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宣传和导入,获得了整个国家经济个体的认可,这一思想的导入帮助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度增速超过了美国。

三、做好思想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难显现,思想教育工作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国家需要认真对待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工作具体可以展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个体的促进作用

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上层的需求层次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对个体来说最能产生效益的,对于经济个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能起到作用的也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引导。

对于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经济个体了解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方向,了解经济个体自己目前的缺失和不足之处,通过思维方向的统一,来指引他们进一步的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鼓励学习新的能力,并且快速的将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帮助经济个体快速自我发展。

2、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政治稳固,思想统一的国家经济环境必定的良好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要进行我国中国人民共产党的主要思想方针的宣贯,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l展和建设目标的宣贯,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正在实行的我国基本经济体制方向的宣贯,通过对我国已有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帮助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形成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优势,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3、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优胜劣汰”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阶段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众多,有位于发展前端的、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有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有只能部分使用的,要保证适用性,就需要通过形成适宜的思想教育环境来帮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形成强大的思想氛围、精神氛围、道德氛围,来全面帮助经济个体头侧的了解经济理论,主动地向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向靠近,淘汰落后的理论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常青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快速教育论文篇(3)

1 前言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节奏也越来越快,速度素质作为足球运动员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对足球速度素质的研究各方面已经都有很深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是一特殊足球群体,他不同与职业运动员,又不同于普通足球爱好者,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故针对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速度素质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与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与跟上足球运动发展的步伐,促进足球运动总体向前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教学、训练的理论体系,为其教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对相关的资料、文献进行选取,归纳,并进行研究分析,推理总结。

2.2.2数理统计法

文章通过对部分高校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速度素质的定义及分类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对速度素质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接受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快速位移的能力。

在高校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上,对速度素质的分类提出了几种类似的分法,总结起来,速度素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一个动作或连续动作时间的长短。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

3.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释义及分类

以速度素质的定义、特点为基础,参考各种文献资料,结合高校足球专业的运动实践,对高校足球专业的速度素质给出了一个释义。即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是指在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足球运动的实战需要,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的一种速度类型。

3.2.1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分类

对于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来说,专项速度素质基本可以分为4个部分,我们下面做以分析概括:

⑴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是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接受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并引发机体产生相应运动的能力。

⑵途中跑速度。途中跑速度是运动员在反应起动后的奔跑能力。

⑶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相关的技术动作的能力,如跑位,运球,射门,传球等。

⑷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是队员之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战术所用时间的长短,如下底传中,门前包抄,二过一配合,前、后卫插上,反切与策应等完成时间的长短。

3.2.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特点

在项群理论上分析,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多元动作结构的变异组合,它在内容上与职业运动员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强度,负荷上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高校足球比赛场上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足球专业学生在比赛时要不断的改变跑动方向,距离,路线,节奏等,跑的方向在四周延伸,前后左右都有可能但是跑的距离一般在1到15米之间,没有职业足球运动员那么长,当然,有时候也有超过30米的长距离跑。跑的路线是多样化的,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迂回线等。跑的节奏有快有慢,如急起急停,突然变向等但是总体节奏要比职业运动员慢的多。由于以上多种特点,要求高校学生在比赛中跑动时要重心稍低,小步幅,高频率,并把握好有球和无球时候速度的不同。

3.3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现状

以下是取自部分高校体育专业足球学生与速度素质相关联的部分技能的测试成绩,结果如下:

从近几年的测试成绩来看,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虽然有部分项目下一年成绩稍高与上一年,但是无论从表1,表2,表3,各个独立比较历年成绩,还是三者结合分析,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技术动作方面,还是移动速度方面,其中快速位移速度下降明显,甚至下降水平达0.15s以上,如表1中:100m1999年为12.73s,而到2004年下降到12.86s,表3中:100m2004年为12.78s,到2006年就只有12.95s了。我们可以推断,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多。

3.4影响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因素

3.4.1外界综合因素

⑴生源因素。现在,高校体育专业扩招加大,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新入学的学生速度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好多足球专业体育生来源于原文科或理科学生,因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平时喜好踢球而转投入到体育考生中,只是经过了短暂的突击训练,应付专业考试,而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素质不全面,不稳定。在进入高校后,速度素质下降迅速。

⑵生源学校的因素。现在,好多高中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育,对体育的投资偏低,加之部分高中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欠缺,没有专门的足球教练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训练,学生各项素质如力量,耐力等都没达到一定高度,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⑶高校自身的因素。我国高校在体育方面投入上相对较少,造成教练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进入高校的各项素质的再发展形成了阻碍,特别是速度素质和训练有明显关系,受影响也较大。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条件跟不上,缺乏足球专项速度训练的必须具备的良好训练条件,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在训练中所占比例较小,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不强等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另外高校医疗条件一般比较落后,对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的各种伤病,劳损不能及时的预防治疗,也造成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速度素质的下降。

3.4.2学生本身因素

⑴对各种事物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对周围瞬间出现的情况特别是人和球的活动与发展作出观察思考和判断。因此,反应速度的快慢就决定了专项速度的快慢。

⑵机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运动时的协调性。足球运动是一种千变万化的运动,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变化,变化动作,变化方向,变化节奏等,由此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就尤为重要,良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不仅节省运动的能量消耗,而且节省时间,提高动作的质量和速度。

⑶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足球运动是多种技能的组合,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可能踢好足球的,但良好的技术也必须与速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其作用,简练实用的技术动作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专项速度。而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养成良好的战术意识,快速的进行攻守转换,对提高专项速度也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

3.5.1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的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与机体的神经系统,动作速度与神经肌肉系统关系密切,训练主要从改善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增加肌肉的协调性出发。

⑴无球练习。主要从改善学生神经系统机能,完善技能状态入手。学生不持球,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号,快速做出反应。例如,教练员喊一,运动员快速原地起跳一次;喊二,运动员快速左跨两步;喊三,快速右跨两步;喊零,则退后一步。

⑵持球练习。主要从协调学生与球的同步移动能力,及学生持球的协调平衡能力入手,可使学生持球,按照一定的路线,完成相关的动作。如运动员先8m加速运球,然后快速绕过4根中间距离不一样的杆,变向在另一路线直线加速运回。

3.5.2途中跑速度的训练方法

途中跑的训练方法很多,这里仍以无球练习和持球练习做介绍。

⑴无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在无球状态下的奔跑能力。如原地30m加速跑;10m小步慢跑接20m极限加速跑;10m后退跑接10m加速跑;15m等边三角折线跑;120m极限加速跑;利用地势上下坡跑,等等。

⑵持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运球跑的能力。如快速运球15m折返跑4次;小场地7人分两组,其中一人为自由人,抢球练习,要求一脚出球;4球门对攻练习,每队7人不设守门员各攻两门。

3.5.3完成技术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训练在无球情况下可与动作速度一起训练,主要表现在持球状态下完成各种运、传、接、射门等动作的训练。如两人互抢练习,一人快速运球突破,一人积极防守,堵截球路;接空中球胸部停球接转身凌空射门练习;先低颠球几次,然后突然跳球过顶到身后,并快速转身停趟球练习等。

3.5.4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的要求、特点

⑴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要与速度素质训练相结合。速度素质是基础,专项速度是发展,无论是那一种专项速度都出自速度素质的三种类型,即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不同的是,专项速度要密切结合专项实际,更简洁,合理,实用。

⑵合理安排专项速度训练的负荷,以及在整个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专项训练负荷过大或过下都会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一般说来,以每周训练2~3次,整个训练计划中专项速度在总内容比重应在15%~20%,在进行大的强度的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每次练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s)和间歇时间(一般为40s~120s)。

⑶注意专项速度素质训练和其他素质训练的关系。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适当的增加力量、耐力,发展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可以加速和巩固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⑷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恢复。训练过程间歇中,多要求学生积极性恢复。训练结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安排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按摩,推拿等放松活动,以有利于加快恢复。训练后要抓“超量恢复”,注意在一次训练完成后,尽量把下一次训练安排在上一次训练的“超量恢复”阶段,完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连续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在起基础上总结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途中跑速度,技术动作速度,战术配合速度。根据不同的分类,各种速度素质都有自己的特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时的不同要求。

4.1.2通过对抽取部分高校足球专业运动员和学生的成绩分析,了解到速度素质在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身上有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明显。

4.2建议

4.2.1要在充分了解高校足球专业速度素质的分类,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并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到有方法、有步骤、细致、到位的训练,来提高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

4.2.2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配备先进训练器材,提高训练的效率,保证训练的效果。提高教练,学生的训练,学习的积极性。

4.2.3严把招生质量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保证生源的良好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奚天明.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模式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

[3]王景波.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赵勇.浅谈足球专项速度及教学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1998,(4).

[5]廖师方.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6]朱江,田艳玲.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6).

快速教育论文篇(4)

教学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对所有教学都适应的,另一类是对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适应的。启发式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通用的教学原则,对所有的教学对象、所有的学科都适应。每一类教学群体,除了具有其他被教学对象的属性外,还有自身独有的属性;每一个学科除了有其他学科的公共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必然有更加适合该类教学群体,或者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实践证明,下面的教学原则比较适合于现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理论课教学。

 

一、以实践带理论的原则

 

声乐有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乐理知识是声乐的理论,声乐理论之外的都归为实践部分。声乐的概念、属性、原理、规律是理论的范畴;声乐的作品、操作方法是实践的范畴。理论比较抽象;实践比较具体、直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常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多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规定名词的意义,或者由名词的意义演绎出该名词的属性。这样的教学,广泛应用于理科教学。以理论带实践与之相反,它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声乐理论,不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是以具体的声乐实例为主,在教学声乐作品和案例的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声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声乐的理论。,

 

例如,教学速度的种类,庄板(缓慢速)、广板(稍缓慢速)、慢板(慢速)、柔板(慢速)、小柔板、 小广板(慢速)行板(稍慢速、小行板、中板(中速)、小快板(稍快速)、快板(快速)、快速有生气地、急板、最急板、(急速)原速、自由节奏、渐慢、突慢、 渐慢、稍转慢、渐快、稍转快、速度自由(或散板)。首先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唱两首节奏快慢不一样的歌曲,使她们感受到节奏有快慢之分。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进一步感受速度的千变万化,从这些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不同的速度名词。

 

学生跟着老师唱,在唱不同歌曲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所唱的歌曲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建立节奏快与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抽象出速度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她们之所以成绩不好,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弱,理科考试分数低,导致总分上不去。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差不大,一个方面弱,另一个方面要强一些;一个方面强,另一个方面可能要弱一些。这些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弱,但形象思维强,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敏感。贯彻落实以实践带理论的原则,先让她们接收一些具体的声乐作品,利用她们形象思维强的优势,建立关于声乐的感性认识,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声乐理论,符合幼师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不能够单纯地为传授声乐知识,形成声乐技能而教学,而应该创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快快乐乐地接受教育。

 

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课堂上,贯彻落实寓教于乐教学原则是必要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90%是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还有10%左右的学生初中没有毕业。她们之所以中招考试成绩不佳,或者没有读完初中,就是因为她们过于贪玩,在文化课学习投放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在初中和小学阶段贪玩的习惯是很难一朝一夕改掉的,来到幼儿师范学校,仍旧保留了这些不良习惯。所以,可以说,喜欢玩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特性。

 

教学要因势利导,尤其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她们大多数在14-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习惯于和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稍不顺心,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声乐课的教学不顺着学生的心理,不照顾她们的心理特点,那么她们很可能会放松声乐课的学习,甚至会自暴自弃放弃声乐学习。所以,声乐课的教学,一定要满足幼师生喜欢玩的特点。把要教学的声乐知识和培养的声乐技能隐藏在游戏、表演、笑话、趣闻等娱乐活动之中,使她们在看似玩耍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声乐知识,形成声乐技能。如果,教育者不考虑幼师生这些特点,按照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

 

三、以活动为主的原则

 

凡教学都有让学生活动的环节。比如,五环教学法,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其中,课堂练习就是让学生活动的。五环教学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原苏联引进的,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至今仍旧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使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然包含学生活动的教学环节,只是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编排顺序不同而已。

 

以活动为主,是从量上刻画教学的。通常课堂教学,有学生活动,但是时间都不长,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活动环节所用的时间,要长于其他环节,学生活动的地位要高于其他教学活动,教学要围绕着学生活动展开。平常教学,学生活动是为了巩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以活动为主则不同,活动是教学主要的、重要的部分,其他教学都是为活动服务的。

 

教学“呼吸的类型”,通常教师会先演唱一段歌曲,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呼吸的,把自己呼吸的感受告诉学生,给呼吸下一个定义,再让学生感受一下呼吸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不同呼吸的歌唱,揣摩歌唱时的呼吸方法,试着学唱,研究要想逼真地模仿应该怎样呼吸,感受歌唱不同歌曲,呼吸方式的不同,当学生感受到呼吸的不同后,和学生一起概括出每一种呼吸的定义。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而后,让学生根据呼吸的定义,创造性地演唱其他歌曲。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参与比较少,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活动。

 

好动是幼师生的共同特点。试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幼师生难以坚持8分钟的听课。老师讲课超过8分钟,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将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表现出幅度较大的小动作。以活动为主,迎合了幼师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精力,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快速教育论文篇(5)

[摘要]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即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到逐渐成熟阶段的现实状况研究,深刻认识到网络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生动性等机遇。同时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迎接挑战发挥出最大优势。

[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机遇;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阶段上大致可以分为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994-1999年)

我国自1994年接入网络后开始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是人们从了解网络到应用网络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难等多方面的原因。在1999年底以前,我国计算机数和上网用户数均十分有限,直到2000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从总体上看,1994-1999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酝酿和萌芽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的“黄”“灰”“黑”信息迅速增多。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十分单调,常常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主要是“防”、“堵”、“管”;在理论研究方面,实践工作领先于理论研究,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些许实践成就,但学术界还未能及时提出相关理论。

(二)快速成长阶段(2000-2006)

2000年2月,我国网民数由1999年初的400万激增到890万,居世界第八;2001年我国网民为200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35.9%。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出,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成长阶段是在2000-2006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开始走向融合,不断涌现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依然有很多还是在网络上复制思想政治教育。

(三)逐渐成熟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讲话中明确强调了互联网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内容上看,开始系统的全国的开始研究;从方法上,出现了运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来研究;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来看,产生了极大飞跃,如期刊论文,在2014年相关论文就有2000余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随之发展进步,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种种机遇。

(一)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密集的信息,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上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很广的覆盖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及时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网络宽带传播速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播到任何地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由于受篇幅、版面和发行周期等限制,信息量相对较少,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网络的特点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网上接收、传播、反馈信息。又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与自由性,被教育者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所需资源,交流讨论方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学生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许多,例如: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灌输法等,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要利用的是灌输法,虽然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应用功能,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把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中,从灌输转到互动,这就可以大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冷静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尽管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精通网络技术,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建立一支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于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这些行为符合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然而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得掌握这一技术主动权和控制权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把网络作为他们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及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并企图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弱化别国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国家和民族观念。因此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否主动迎接这一挑战、战胜这一外来观念的侵蚀,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受教育者行为的价值取向。尽管网络有其优势,但在网络中仍有许多暴力信息、黄色信息和宣传西方政治色彩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如何对待网络上的信息,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网络意识、利用网络加强伦理道德、理想和信念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在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进一步加强政治观和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的教育。

总之,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趋利避害,自觉而主动的面对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尽快构建一个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A,2007年1月24日

快速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6)12(S)-0015-2

1 HPS教育理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而且注重从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HPS教育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HPS(“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缩写)经历了由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即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到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即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中,以期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3]

不少专家针对落实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教学提出许多不同的模式,本文主要介绍孟克与奥斯本的融合模式。这一模式由英国学者孟克与奥斯本提出,其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如何认知的认识论问题,便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这一模式将教学过程大概分成了六个阶段:

(1)通过演示,让学生注意到某一现象,由此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2)引出学生的观点;

(3)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问题产生的真实背景、当时科学家的不同观点等;

(4)设计实验;

(5)由教师介绍当代的观点,即教科书上对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

(6)总结、评价[4]。

以上就是HPS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接下来,本文将用HPS理论的融合模式来设计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来具体展现HPS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教学案例

“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中的第三章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材分为: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2、自由落体加速度;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等三方面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阐述。笔者以为在处理本节教材时,可以将第三节中的有关此问题背景的部分相关历史内容糅合到第一节中进行讲授。

(1)演示某一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让一同学一手拿小纸片,另一手拿小钢球,双手举至相同的高度,然后同时松手,看看纸片与小钢球谁先落地?将纸片捏成团结果又如何?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材料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材料)。

同学甲:重的物体下落快 (例: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同学乙:轻的物体下落快 (例: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

(3)介绍产生此问题的背景信息及当时科学家的不同观点(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资源进行讲解):

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成正比,即重物比轻物先落地。此后1900多年,很少有人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到了16世纪末,伽利略对此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如果重物比轻物下落快,那么,把重物和轻物栓在一起下落,重物会被轻物拖着而减慢,轻物则会被重物拖着而加快,栓在一起下落时对应速度应小于单个重物下落速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重物和轻物栓在一起,所受总重力增加了,那么对应的下落加速度应比单个重物快。

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推出了矛盾的结论。那么,究竟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4)激发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进行探究。

教师指出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同学们可以根据现象,结合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

(5)教师讲解教科书上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

教师介绍教材的实验(如下图),并引导学生做“牛顿管”实验,由“牛顿管”实验得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在此阶段教师并没有简单断言某一科学观念是正确的,而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体现了当代的科学观:“采用工具性的观点,即现代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更为精确的预测、更清楚的解释或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6)总结、评价。

从实验仪器的选取、实验方案的猜想、实验步骤的设计等方面,将学生设计的实验与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比较、评价,得出结论:

①物体不受其它因素影响,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②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HPS理论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概念或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在问题情景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此种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了一个个“真实”的科学家,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加深了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当然,HPS教育理论并非适合所有的物理课教学,所以,在应用此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此外,在适合用HPS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取舍和适当调整,如果生搬硬套,反而有违设计者的初衷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moe.省略/,2001年7月.

[2]廖伯琴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4]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30、348-354.

快速教育论文篇(7)

小学体育教学不论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快乐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应用,其教师应准确掌握这一教学革新契机,在其理论指导下,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进而将快乐体育理论的积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一、灵活运用顺口溜教学

这一教学法主要是指让教师利用轻松、生动的语言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快速集中其课堂注意力,也吸引更多小W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通过这种教学法的运用,学生学习、掌握起体育知识与相关动作要领来也会更加容易。

比如,在讲解立定跳远的相关内容时,其教师就可以编写这样的顺口溜“一摆、二蹲、三起跳。”这种简单的顺口溜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掌握立定跳远的步骤,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一边练习一遍喊出顺口溜,从而使小学生清楚地了解立定跳远,要在半蹲之后,让身体快速离开地面,并收腹提膝将腿高举,脚后跟着地向前方快速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快乐体验,也能轻松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开展竞赛教学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竞赛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构建高效课堂。竞赛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巧之后,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或者是开展个人竞赛,同时,在这种宽松的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地放松身心,也能够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开展跳绳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花样跳绳的比赛,或者是竭力跳绳竞赛等活动,将学生按照实际能力、身体素质等因素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学生跳得次数、花样较多,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适当地准备一些小奖励。通过参与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比赛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引用游戏教学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表明,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融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而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更全面地锻炼、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观察、探究与创新,以及肢体协调表现等能力。

比如,在开展身体协调性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渡河”的体育游戏。可以先在操场上画出间隔20米的两条平行线,并将两条线之间的距离视为河道,然后再在河道上的不同位置放几个海绵垫,将其视为河道中突出的石头,渡河过程中若掉下海绵则必须要重新来过,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出相应的师范,之后再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简短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能快速地渡过河道,在跳跃过程中,应该选择双脚还是单脚?跳跃过程中双手应该怎样摆动才能达到与身体的高度协调?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学习重点,也使学生探究、创新思维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升,并获得丰富的快乐体验。

四、强化课外体育活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不可以脱单,要么就是大家一起跑步,要么就是大家一起踢球,这样的集体统一性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锻炼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比如,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可以一起组队打篮球,女生可以聚在一起做瑜伽、练舞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也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此真正体现快乐体育教育理论。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应认识到,在快乐体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需求进行,进而确保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

需求。

参考文献:

快速教育论文篇(8)

The micro era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 reaction mechanism studies

LI Jun-zheng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Chongqing 400053)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micro-era"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should activ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era" follow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aw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 micro-era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微时代”。①目前,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而大学生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微”生活方式已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认知以至价值观念。“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果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人都能发出声音,人人都能被关注”的“微时代”,大学生这个处于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心理的群体,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②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但同时,大学生又最容易在这种看似隐蔽的虚拟世界里展示“真实的自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好可以很好的利用来进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

1.1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冲击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信息来源具有隐蔽性,信息价值存在多元性。每各个体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件事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连锁反应。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信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必须研究新情况、找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如不能牢牢占领这块阵地,势必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可控制性差,随意性强,如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只是疲于出现舆情后匆忙应对,也势必影响高校整体安全稳定。这就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机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的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空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的思考

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控制舆情、引导舆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一言来概括就是要“快”。近年来,舆情风险的处理应对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学会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则为正确处理此类危机提供了必要条件。

2.1 要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的构建创造先决条件

2.1.1 要在制度上为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同志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一定要了牢牢掌握“制网权”,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新局面。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就谈不上有切实可行的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制度是根本,有了制度的保障可以最大化的对舆情做到了解、知情、监控。通过制度的建立结合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必要的舆情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总结工作成果,剖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和借鉴意见。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和网络信息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信息有监管、舆论有引导、违法有追究,保证校园网等虚拟信息资源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1.2 要在组织上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各高校要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多部门参与联动,总体负责该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做到24小时有人监控。要将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吸收进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中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号召力强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发言针对性强的特点,对网上负面消极信息进行正确的跟贴、引导和处置。在具体工作中,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要本着“多防火、少灭火”的原则开展工作,预防为主,及时预见和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对出现的过激信息要及时正面指正,同时要结合“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有方法、讲成效的开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同时,舆情信息监控引导是也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学校要与时俱进的对学校信息员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时刻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2.1.3 着力培养“三支队伍”,抓住“三个关键”。

要跟上“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小、快、灵”的特点必须对应建立一流的管理队伍。当前高校应对舆情风险危机重点是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网络监控、舆情发现、舆情上报,扮演的是“预警员”的角色。二是骨干网络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一定的主流声音。对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校园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的事情,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来引导舆论,扮演的是“宣传员”的角色。三是核心网络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对论坛、微博、QQ群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舆论进行“技术性”的跟贴、发言、评论,从而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扮演的是“灭火员”角色。通过建好这三支队伍力争做到“关键时候人写、关键话题有人懂、关键阵地有人在”。

2.1.4 全面覆盖,搭建微时代下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学校特色的综合反映,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虚拟社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MSN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影响力。我们要让我们的网页内容更丰富、版面更灵活、想象更充分、特色更突出。要让学生喜欢来看,喜欢来听,喜欢来学习,喜欢来讨论。我们不能一味的唱“红”,要在万紫千红中突出我们的“红”,我们的主旋律,也就是要首先解决“吸引力”的问题,高校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学生愿意走进来那就成了摆设、空架子。同时我们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要使其覆盖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学生社团以及图书馆等全校公共服务场所,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在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政治心理特点和变化,提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为快速联动反应提供先决条件。

2.2 构建“五位一体、提前预防、以快制快”机制,科学处理舆情风险

针对“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集市式”特点,必须作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防止引发舆情风险。

一是构建信息互通机制。高校内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很多。上至世界上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下至校园内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微信、微博热议和传播的焦点。校园内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针对本部门获得的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信息要同步与其他部门互通,并上报学校舆情信息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备案。学校各部门得到信息后,据此可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舆论引导、舆情风险规避、监控等工作,防患未然。

二是构建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要建立舆情处置预案,一旦舆情出现便对症下药,迅速回应处理。要开展网络舆情结果分析,对网络舆情监测、调查情况进行汇总,研究分析舆情发生、处理、善后的规律和趋势。划分舆情风险等级,并针对各等级进行不同的工作流程划分和具体演练。学校内出现舆情后要根据预案要求进行等级评估,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按照预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置工作,可以做到时间快、效果好。

三是构建舆情处置多维联动机制。“微时代”下,舆情传播具有核反应堆式的特点。相应对舆情的处置必须进行多维联动,方能显现最佳效果。一是“网上监控”,完善分析机制。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队伍,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锁定信息发出源头,引导舆论,防止事态扩大,保证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处理。二是“网下调查”,完善联动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在监控中发现的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核实的工作合力。三是“网上引导”,完善反应机制。坚持“黄金24小时”原则,舆情发生后及时查明事实原委,向师生公布,着力化解和避免舆情危机;四是“网下处理”,完善反馈机制。通过调查核实,对反映情况属实的,进行及时纠错、公开答复,树立正面形象;对反映失实乃至诬告陷害的,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媒体热炒的敏感事件,通过新闻会、接受专访、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答疑解惑。

四是构建舆情处置教育警示机制。一是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要通过培训、案例等形式阐明舆情处置的重要性以及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后果,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校园舆情监控、处置工作的重视。二是要加强青年学生网上道德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同样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才能正常运转。④不能因为信息传播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让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树立法制意识,培育他们健康的政治心理。

五、建立舆情处置激励和科学评价机制。要做好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应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高校要全面考核网络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网络信息引导员等的德、能、勤、绩,特别是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大力表彰。要实现舆情处置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尽可能的同待遇进行挂钩,使评价机制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⑤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舆情监视和处置的科学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和良性运转机制,才能走近青年学生,贴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 孙芳.论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6.

快速教育论文篇(9)

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进一步深化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化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开展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善于在新的时展条件下有效利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当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与信息传播,国家对于网络强国建设概念的提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同时也给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职专任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加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网络环境的特征和要求,加以理论创新和发展。探索网络环境的产生和形成、网络环境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深刻影响已经是我们逃不开的话题。积极探索如何在日益复杂又高速发展的网络影响下真正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快速发展的网络及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一样,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人们社会行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新特征。与此同时,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已经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我们登陆网页浏览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接触国际形势,购买商品在线支付都可以通过日益完善的网络系统完成。生活变得简单,交流变得的快捷,甚至是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打破国界的制约,在线完成浏览听课等环节。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网络时代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互联网通信设备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联通世界,可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网络大数据的时代,网络媒体广泛运用的当下社会发展现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大学生是现今互联网使用频率和范围最广的群体,不少的低头族和刷屏族都出现于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社会现状的影响,将网络影响带来的冲击转化为改革的机遇,再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二、网络快速发展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可以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得日益突出,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快速发展的网络形势让我们对环境的变化应接不暇,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法准确把握分析对错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是高校大学生,大学生们又无时无刻不与网络产生联系,而网络也在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思政课和现实的结合本就是我们教育的着力点,因此即便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冲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同时在网络时代下开速发展的信息传递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教师知识的有限性与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快捷性冲突带来的挑战

网络信息量大、来源途径众多且更新及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查询来弥补书本理论知识的不足,学生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掌握学习知识。新形势下的知识载体及范围是对教师、教育更高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严肃的政治特性与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冲突带来的挑战

坚持理论严肃性的教育方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大学生社会生活全过程根本前提。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检验、丰富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铭记党的革命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加深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网络发展的影响学生在筛选信息方面还显得能力不足,面对繁杂又无法甄别的信息学生往往只会被动的接收而不能分清对错,这对教师教学的效果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教学的相对滞后与网络信息多样、快速传递冲突带来的挑战

当代大学在国家“05”方案的严格要求下,通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为课堂及实践两部分。就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传统课堂教授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有很大的不足,教学课时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有效结合,甚至教师在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信息的时候也显得模凌两可。就实践课教学而言,实地调研操作起来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实践教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还是走过场,实践过程中是不是仅仅为了置换学分而提交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调研报告等情况都冲击着教学与网络的不适应性。网络信息更新快,内容多适应学生口味,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猎奇心,而我们相对滞后的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三、探讨应对快速发展的大网络时代,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我们要善于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占领网络高地,从网络中汲取能量

网络是一个大熔炉,它作为新的社会环境存在形式给大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实践操作、心理状态都造成了影响,而这个影响又是我们逃不开躲不了的。既然网络有着传递快,内容不拘一格的优势,我们就要利用这一优势将理论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突出出来,利用互联网快速传递正确且先进的文化理念,占领一席网络高地。现今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微信,微博互通式教学,教师可以在线教学和提供思想指导,既然学生离不开网络,甚至离不开手机,那我们今后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将手机电脑相结合,提高教学的成效。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每年都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认真研读每一次调整过后的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改变的意义,牢牢抓住教材改革的深邃,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正视原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差距及不同之处,努力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取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善于抓住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善于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向海绵一样的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

(三)教师必须及时掌握网络信息发展、扩大知识面,实现理论与最新实际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必须紧跟实际才最具有说服力,而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最头疼的。无法紧跟时代使得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从更本上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得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及历史知识。网络信息量大而且发展迅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教师也生活在网络时代下,也深受网络的影响,也会用网络浏览信息获取信息,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如果跟不上网络更新的速度,很有可能让学生捷足先登,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扩大知识面,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现实问题。

(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基本的前提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之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的技能和课堂上的发挥,更取决于教师对理论本身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学中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支撑,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用完备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甄别涉及到的网络信息问题,要能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辩证地分析和把握。交个学生提取有效且正确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对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要搞清问题的原因以问题的解决为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鉴别信息,客观理解信息的实际目的。

(五)根据教学内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授、多媒体与网络媒体教育有机结合

以教和学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授、多媒体与网络媒体教育有机结合,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四、提升W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课程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政课的主导部分,提升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是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根据、教育部等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十以来重要会议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保障思政课教学与其他工作更好更高效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度的建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保障,为思政课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大迈步。

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包括在伦理观念指导下体现在人们行为的风格、情感和情操等来达到对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互感式教学。我们将坚持思政课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递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学的前提要求,也将把这一要求一直贯穿在今后的教研与工作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就网络信息的获取、筛选、综合提炼进行集体商议,使他们充分认识把握网络这一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意义。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教学相长是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却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网络发展现状与实际教育教学发展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实际生活,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姚迎春.论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2,(04).

快速教育论文篇(10)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是积极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学生只有对体育有了兴趣,才能爱上体育课,有了爱,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并以向往的心理去接受它,领会它和掌握它。通过五学时运用田径教材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激发了其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本身就是陕乐的,极具吸引力的。

1.实验对象的确定

随机对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2007(3)班与2007(4)班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两个班均是通过中考升学的学生,而且体重、身高、入学时50米成绩通过统计学验证均无明显差异,符合对比实验条件。WWW.133229.coM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试验的,并按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田径课教学进度规定,快速跑教学五学时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田径快速跑教学对比实验。

2007(3)班在练习内容上,运用设计好的游戏与比赛作为教学组织手段,在分组练习时贯穿于游戏性与竞争性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学习途中跑时,采用追逐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做原地摆臂、小步跑、高抬腿练习时,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增强学生练习兴趣。通过各种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2007(4)班在快速跑教学中,主要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技术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掌握动作要领,达到教学目的。

2.实验班实验内容

2.1 跑的专门性练习

方法:将学生变成四列横队,前后两人一组。讲解动作要领和作用,注意在动作标准的同时加快频率,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动作。在练习时使用快速击掌来控制学生的频率。

2.2 途中跑练习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有一名同学站在50米的终点,当在起点的同学跑到终点时与终点的同学击掌,然后终点的同学跑回去与下一个同学击掌。先完成的组为优胜组。

2.3 掌握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

方法:在讲述动作要领之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蹲踞式起跑,它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练习时把学生分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也可采用背对背站立方式。命名一队为“白队”,一队为“黑队”。当游戏开始时,教师喊:“黑”或“白”的口令,两队听到口令后互相追拍。

2.4 50米全程跑比赛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分别站在50米起跑线后,四人一起进行比赛。

规则:按名次得分,第一得4分,依次得3、2、1分,最后看哪一组累计分数最高。

2.5 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后,对两班学生进行50米快速跑成绩测试。然后将每个班及格学生的人数除以该班的总人数再乘以100%,即为该班50米全程跑的及格率。

3.实验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两个班50米成绩均有提高,但通过统计学验证实验班50米成绩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31,增长了0.22秒,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班的学生50米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41,增长了0.11秒,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基本上有了提高,但仅仅只完成了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其他三类目标完成得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在上课方面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各种动作都是为了及格而很机械地去练,体现不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心理反应方面,实验班级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注意力集中,意志较顽强,对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气氛活跃,心情愉快。激烈的比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4.结论

4.1 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50米技术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的对照班。说明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孙全洪,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4(2):52-53.

快速教育论文篇(11)

一、 网络特征描述

1.网络的开放性

从传统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人和人的交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地位、个人素质以及地域民族等,总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总会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但是网络却克服了这样的问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做到任何人(anyone)在空余时间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 登陆网络进行交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破了时空、地域限制,也让信息的传播有了高度开放性。

2.网络的交互性

网络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从网络上主动获取信息,而信息提供者也可以从用户那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的双向传播让网络有了不一样的互动性。

3.网络的快捷性

网络有着光电般的速度,相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灵敏,集合了广播、报纸、电话等众多手段的优势,让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

4.网络的难控性

近年来,随着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使我们整个社会传播模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设备,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人人都可以信息,网络的全员参与性使得网络呈现难以控制的特征,如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在重大危机事件中,个人微博先于传统媒体最新消息,网络时代对传统媒体提出新的挑战。

5.网络的热点性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新闻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传播模式。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从而形成了某一时期的网络热点。

6.网络的群聚性

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聚性,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不断有人发帖、跟帖进行讨论,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扩散会引起相当大一部分网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的群聚性。

二、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策略

1.发扬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90%以上大学生处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状态,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强势的大众文化。思政工作者应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着追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工作目标,力争将理论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结合,主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价值系统。既要构筑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精神品格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的“四位一体”的精神支柱建设体系,更要注重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遵循“三贴近”原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的主导价值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意识。

2.全面服务学生,实现信息推送全覆盖

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大学生更加博闻,辅导员失去“话语霸权”。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研究大学生选择性心理,注重个体差异,转变服务观念,要利用网络多途径多方式服务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爱好的大学生网民,区分类别,有所侧重,进行不通层次的信息推送及引导教育。如针对学生关心的入党问题,可以群发飞信、易班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提前告知所有学生,让其中部分积极关心入党的学生登录网上党支部,获取入党流程、推优公示、党员公示等信息,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透明度,消除部分学生的疑惑。此外,在学生就业求职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推荐个性化求职信息,主动发送到学生EMAIL,或通过微博发送求职信息,实现信息全面覆盖,信息主动推送。

3.应对突发事件,做到信息快速报送

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霸权”的消失使得我们尤其需要。当思想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等一旦失去学生的公信力和话语霸权,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那么无论办什么事情或表达什么言论,都不会引起学生的相信,相反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从社会意识形态需要预防“塔西佗陷阱”,我们认为网络时代应对校园及学生突发事件,应做到信息快速报送,早日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塔西佗陷阱”,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 危机公关引导舆论,跳出事件局限

(2) 引导社会权威意见,客观公正认识

(3) 保持新闻渠道畅通,对外口径统一

(4) 法律和事实为基础,体现人文关怀

(5) 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平息各方猜疑

通过以上学生突发事件中多途径的运用,使得我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塔西佗陷阱”倾向,通过不断处理思想政治工作突发实践问题,在关键时刻再次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形象”以及“学生信任大使”,从而有效开展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延伸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手段

大学生处于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双重身份环境中,既要依托易班等网络交互平台建立网上班级,构建网络德育工作新模式,如利用易班开展各项学生事务工作、党团建设工作、通过微博、微信、飞信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学所想,重视与学生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鼓励辅导员成为微博意见领袖,引导辅导员以及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积极向上舆论,重视多种形式的“网上”引导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形势和学生需求,又要一如既往地做足“网下”教育工作,或为“网上”引导工作打基础或巩固“网上”引导工作的成果,积极创建“网上网下联动”模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传统经验,不断延伸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手段,不断进行网络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