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保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2 14:01:14

环保调研报告

环保调研报告篇(1)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大学生环保调研报告范文2:

一·引言:

在世界环境问题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提及和了解。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后续知识和力量的储备,是我国环保事业的主力。因此,了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对于解决我国现存的环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本小组于大学生群体展开关于其环保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54份,其中包括省内外各类型高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囊括各个层次,使得数据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同时使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

注:详细问卷及各题目各项选择支的详细结果???请看附录1

二· 情况总结及介绍:

以下是对问卷的总体分析,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大学生六个方面的情况。

1)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

过半的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他们于环境日做一些响应环保的事,如想周围的亲戚朋友宣传环保知识的希望亦成泡影。关于20xx年12月7日192各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15.5%的同学对此事一无所知,30%左右的同学对大会有初步的了解,较深入了解的同学的仅22.1%。对于这种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国际性大会,作为一个大学生,本应是做为常识了解的。

2)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不高

问及是否关心与环保相关的新闻或主动查阅相关知识时,只有4.61%的学生会时常关心,6成的同学表示偶尔会关注一下,而近一层的同学几乎不会关注这一与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3)大部分赞成国家或学校于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对于国家为遏制“白色污染”而实施的“限塑令”,72.3%的大学生持十分赞成的态度,持反对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大学生仅一成。对于有些大学食堂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做法,近四成同学赞成不提供塑料袋,虽然有56% 的同学不赞成,但其中76%的同学希望食堂通过收费等方式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4)认为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一般

第六题是大学生之间的自我测评——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如何,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一般,近两成的同学认为较差或者很差,只有4%的同学觉得大学生群体的环保意识很好。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接下来的第八第九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同学认为自然灾害与环境有联系或很大联系,同时九成的同学意识到“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人类有较大危害,且破坏环境。所以我们相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正逐步增强,具有全民化趋势,是个可喜的结论。

5)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

大学生有没有特别的行动来响应这一号召呢?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较多同学选择能够做到少坐私家车,多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尽量少用高功率高耗能电器等来响应低碳生活。仅3.8%的同学无行动。但我们相信,在绝大多数同学的影响下,这些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

6)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在第11~15题中从四个生活细节出发了解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虽在夏天使用空调无可厚非,但空调的温度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气候学家的建议是,如果每个空调使用者都能自觉地把空调调到26摄氏度以上,那么全球的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会明显减缓。虽仅29.67%的同学把空调调到26摄氏度以上,但34.31%的同学也能把温度范围控制在较高的温度——24~25摄氏度内。还有26.78%的大学生不使用空调。

据权威资料显示,若每天每人平均使用一次塑料袋,则这个埋藏在地底五百年都不会有丝毫降解的白色妖魔将随处出现,全面侵蚀我们美丽的生物圈。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同学有循环利用塑料袋的习惯,而随手丢弃的仅一成同学。

到商场或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可看见建议携带塑料袋的标语。回归调查,超过八成的同学有准备购物袋的意识或习惯。

在垃圾分类上,能做到经常分类的同学较少,仅一成;4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分类。剩下近五成的同学很少,几乎没有甚至从不。

面对随手扔垃的不良行为,超过八成选择劝导或自己捡起来,持消极态度的同学为少数。

三·分析及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原因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的。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就哥本哈根会议而言,若《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xx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应该做为常识了解的。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全民大学生的参与。我们可以,在购物时自备环保袋,循环利用塑料袋,自觉把空调调至26℃;我们还可以,拒用保丽龙,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纸杯,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拒绝拿取或使用气球??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家人或周围朋友使用空调的时候提醒他们把温度调至26℃,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周围文化氛围出发

“周围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出发

1.国家政府应率先表态。

在包括中国的为数不多的五个国家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中,我们看到国家于环保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作为泱泱大国应有的姿态,能深入影响到每位大学生。

2.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应坚持落实

我们看到, 72.3%的大学生 十分赞成于国家为遏制“白色污染”而实施的“限塑令”。这充分说明了“限塑令”于环境问题有实际意义的。那么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国家应坚持,落实。同时我们主要到超过五层的同学会选择反复利用质量较好的塑料袋,所以我们建议国家限制质量差的反复利用效率低的塑料袋的产量。

3.国家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宣传力度

关于世界环境日具体是哪一天还有过半的大学生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在关于环境日的宣传中力度还不够。而“政府对环保的支持和宣传”是作为环保意识增强的第三大原因被大学生所选择的。

所以,国家可在实际环境日6月5日,4月22日国际性地球日展开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在央视播出一系列环保节目等。

4)从学校管理出发

通过调查可知,有42.5%的同学希望饭堂通过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减少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量,由此我们认为对一次性餐具实行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其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食堂提出有偿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建议。

四·展望与呼吁

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际行动来响应低碳,同时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环保意识正趋于增强的状态,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和解决我国现存的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在报告的最后,我谨代表华南农业大学20xx级生科1班调查小组呼吁全体大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多种植树木减慢沙化,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记得国际知名图画作家芭芭拉.库尼的一本名作「花婆婆,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爷爷说 ,我长大之後,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後,我要住在大海边。她 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于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蓝 色扁豆花,美化地球??

那么我们呢?

附录1: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

1请问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A.3月18日 B.3月22日 C.6月5日 D.12月22日

2 ”自20xx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袋”。对于国家为遏制“白色污染”而实施的“限塑令”,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A 十分赞成 B 不太赞成 C 反对 D 无所谓

3对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请您问了解多少呢?(多选)

A 会议主要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 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B 20xx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

C 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 多少达成协议。

D 均不知道。

4请问您是否关心与环保相关的新闻或主动查阅相关知识?

A时常 B有时 C较少 D 几乎不会

5对于有些大学食堂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做法,您的看法是?

A 赞成 B 不赞成,但希望食堂通过收费等方式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C 不赞成

D 无所谓

6您认为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何?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E很差

7针对现部分大学生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的现象,请问您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多选)

A学校管理得当 B周围文化氛围好 C 学生自身素质高 D 政府对环保的支持和宣传 E 其他

8请问您认为中国今年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与环境被破坏有联系吗?

A 联系很大 B有一定联系 C 没有联系 D 不清楚

9请问您认为“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A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很小。 B 对人类健康有危害,但无大碍

C 对人类有较大危害,且破坏环境 D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无法解决。

10对于低碳生活,请问您有哪些行动?(多选)

A 少坐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步行 B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具

C 尽量少用高功率,高能耗电器 D 其他响应低碳的行动 E 没什么行动

11 夏天的时候,请问您一般会把空调调到多少度?

A ?26℃ B 24~25℃ C ?23℃ D一般不用空调

12 对于只使用了一次的塑料袋,请问您通常会怎样处理?

A 循环利用 B 直接丢弃 C 质量较好的留下再度利用 D 其他做法

13请问您处理废弃物时有分类吗?

A 经常 B 视情况而定 C 很少 D 几乎没有 E 从不

14到超市,商场等地方购物时,您的习惯是?

A 自备购物袋 B 索要或购买塑料袋 C 有意识准备购物袋,但有时会忘记

D 其他习惯

15如果您看到一个人(陌生人或者认识的人)随手丢掉了手中的垃圾,您会怎么做?

A 劝导他/她捡起来 B 自己捡起来 C 认识的人会劝导,陌生人则不理 D 不理

大学生环保调研报告范文3: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环保类的公共课程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有所提及,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部分专业由于受限于本身特点,根本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学范围,造成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贫乏、意识薄弱、行为习惯落后.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增强,并且随之而来的也有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大学生作为时展的领军人物,应该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应该针对目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公共课程,引导大学生建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共筑美好家园。因此,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当今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程度,并且为了更有力的倡导大学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我做了以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针对个宿舍成员共五十名,其中包括男生25人,女生25人。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地点是南区宿舍楼通过宿舍内发放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在各宿舍随机发放两张,对各年级学生无要求。

(三)调查内容

书面问卷以选择题为调查内容,共八道题。内容如下:

1.请问地球日是哪一天?

A.3.18

B.4.22

C.6.5

D.12.22

2.你清楚垃圾的分类方法吗?

A.不清楚

B.记不太清,但很支持 C.清楚,偶尔会注意行为 D.清楚,同时运用与生活中

3.发现周围存在环境污染的行为,你会怎么做? A.视而不见,一走了之 B.表示不满,期盼得到治理 C.阻止有关行动 D.向环保部门反应

4.如何看待一次性餐具的做法 A.不环保,坚持不用

B.不太环保,但偶尔用一下也没影响 C.一次性餐具挺方便,经常使用 D.别人都在用,所以我也用

5.您以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 A.废铜、废铁、废钢

B.废电池、废家电、废家具 C.废电视机、废冰箱、废电脑 D.废水、废气、废渣

6.您认为下列因素对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影响最大的是?(选三项) A.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B.政府环保执法不严、重视程度不够

C.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的环保意识差 D.E.

7.对于低碳生活,请问你有那些行动?(多选) A.出门按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私车选择 B.任何电器一旦不用及时关掉电源 C.尽量节约,循环使用水资源等

D.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E.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F.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等一次性物品 G.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共发放书面问卷50份,得到的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50。

调查结果如下为,44%的同学表示会阻止其行为,32%的同学希表示不满,期盼得到治理,一少部分同学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极少数会一走了之。许多同学对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看法比较现实,56%的同学选择了“不太环保,但偶尔用一下也没影响”,有些同学却很注意这方面,坚决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同时也有少数会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关于工业三废调查,使我们看出同学们对工业中的“三废”有很大了解,最起码大多数人都知道“三废”是指什么。说明大家对工业污染比较重视,也说明了“三废”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多数学生认为影响我国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环保执法不严、重视程度不够,这是政府的管理不善,其实可以想到我们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志也不够坚定,这需要我们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共同促进大家的环保意识。对于第七个问题,反映出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环保的概念不是特别强烈,所如果改变大家对环保的看法,就要从社会大环境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保氛围, 在尊重客观存在的环保意识不太高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经济建设是必不可少,我们意识的高度,往往物质基础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调查问题分析

1.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现状

首先,环保意识素养不高,缺乏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这次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对环境保护的知识了解很少。调查最后,我碰到几个同学,问他们几个问题了解到,关于废弃物会收到再利用的标志也是别不出来,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电子垃圾的概念等这样的常识也只是略知一二,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整体认知水平亟待加强。

2.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整体薄弱的原因

A.高校缺乏有关环保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环保类的公共课程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有所提及,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部分专业由于受限于本身特点,根本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学范围,造成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贫乏、意识薄弱、行为习惯落后。

B.社会缺乏宣传力度

社会上一些主流媒体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或者缺乏关注的连续性和

持久性,很多网站或纸质媒体只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特定节日,才会象征性地关注一下环境保护,等日期一过便再无下文,目前甚至很少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期刊或杂志,大学生很难接触到有关知识。 C.有关环境保护的校园课外活动太少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非常充分的,因此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社团,以及各种主题的课外活动。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课外活动但是大都仅限于观看资料片、考察野外动物园等初级层次,表面上非常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不够,目前很多大学生了解环保的意义所在,但却缺乏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解决对策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与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有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是对其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1.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并在德育课程中引入环境意识的内容

有调查表明,日前很多大学生已有的环境知识不是来之于学校的教学,而且对现有的环境教学感到不满。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应加强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公共必选课,如“环境保护”、“环境与发展”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这类公选课的设置要兼顾全校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及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根据全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工艺”、“三废处理”、“可更新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环境评估”、“环境监测”等,专业选修课要结合各专业的具体特点,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同时,还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增加旨在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内容,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向学生通报高时效性的国际与国内的环境状况及环境问题,同时通报由环境问题带来的现实与潜在的危害;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及要求,等等。如此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有机地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当中,这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更是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3.开展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将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例如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办展览、开讲座、结合环境保护主题节日开展活动等。我们也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引导大学生走向户外、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并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以此提升大学生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

4.构建并完善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激励机制

环保调研报告篇(2)

在经济学界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环境与税收关系问题的是英国现代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他在论证国民收入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越大的命题时,提出了社会资源适度配置的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税收等手段来保护一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免遭不计后果的、掠夺性的消耗。根据庇古的观点,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只关心边际私人净产出,不大关心社会净产出,这就可能使边际私人净产出与边际社会净产出之间存在差异。因为从私人角度考虑是最优的决策,从社会角度考虑不一定是最优的。比如,从私人角度看生产一袋水泥的成本为50元,市场价格为70元,他可以认为利润是20元。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如果他生产一袋水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损失,假定可以得出是30元,那么,社会成本是80元,而不是50元。从私人角度看是盈利的,从社会角度看则是亏损的。这种差异有时非常大,而且靠市场无法解决,应该靠政府征税解决。征税的数量应等于排污产生的边际社会成本,从而使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这叫外部成本内部化。

除了上述生产领域负的外部性,消费领域也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如消费者使用含磷洗衣粉,造成对水的污染,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次性塑料包装物、生活垃圾等对环境的污染,都会形成负的外部性。政府也应通过税收的调节,使消费行为负的外部性内部化。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看GDP的增长,而没有看到GDP增长所耗费的社会环境等成本,因此提出应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80年代欧美的一些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并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它使原来被分割的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要求使用各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促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协调。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场功能衰退等问题比较突出。从水资源看,我国水资源面临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3个严重问题。长江、黄河等主要水系均受到污染,据测算,仅川、渝、鄂两省一市每年直接排入长江的生活污水就达33亿吨,两岸每年新增露天垃圾约2亿吨。我国460多个城市,2/3以上缺水。黄河水流自70年代以来断流期增加,有的地方达300天之久。从大气污染状况看,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从固体废物污染状况看,以城市生活垃圾最为突出,垃圾围城现象仍较为严重,白色污染亟待治理。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已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列为基本国策,采取了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如通过增加财政环保支出,对排放废水、废气单位征收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对利用废渣、废水、废气生产产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待遇,对环保小汽车减征消费税等,这些措施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一方面,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税制中还缺少应在环境税收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专门性环境保护税,这就大大影响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控制力度。

从国外经验分析,开征生态税或者环境税,是政府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的重要手段。目前,欧盟国家统一征收碳税,以鼓励减少使用矿物燃料,尤其是含碳量高的燃料,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在荷兰,政府为保护环境开征了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等。丹麦的环境和能源税已占税收总额的15%,大约330亿克朗(**年)。**年后,丹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80万吨,税收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无论从我国生态环境现实出发,还是借鉴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开征环境保护税都是十分必要的,它理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杠杆之一。

三、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

在我国开征环保税,治理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解决若干制度要素的设计问题。

(一)设置单一环境保护税还是系列环境保护税

单一环境保护税指建立一种环境保护税,对各种污染行为征收。系列环境保护税指对不同污染行为征收不同的环境保护税。从税收管理角度分析,征收单一环境保护税较为理想,可根据对大气、水体以及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设置不同税率征收。但从我国环境治理实际分析,征收环保税不仅涉及税制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涉及污染程度、污染物化学成分、环境质量评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目前设置单一环保税有一定期困难。可考虑先建立若干单项税种,如碳税、水体污染税、垃圾处理税等,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合并,向单一环保税过渡。

(二)税制要素的设计要有利于有效控制纳税人的污染行为

环保税是特定行为税,其目的是有效抑制纳税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在设计税制要素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立法精神,否则税种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失去意义。以税率的确定为例,从理论上讲,为了使污染企业的全部社会成本内部化,税率应该能够使减污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损失。但这就可能导致企业由于税负过重,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目前的税率不宜过高,以扶持企业的成长,并保持税收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今后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环保技术的提高,可逐步提高税率。

环保调研报告篇(3)

从工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角度来看,我县环境受工业的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我县工业化的程度还很低。从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却可以说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县境内主要河流、水库和湖泊的水质有所下降、出现富营养化的趋势,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城镇生活垃圾问题凸现,居民关于环境污染的投诉急剧增长,生态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工业化的进程只是刚刚开始,环境保护就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这是令人感到不安的信息。因为工业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加入工业发展的因素,我县环境保护的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形成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格局。境内总水面120多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县级在我省居于第一、在全国位居第二。保护水环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拥有得天独厚水资源的同时,我县也承担着水环境保护的极大压力。“水往低处流”,境内主要河流都注入南部的内湖,各种污染的存在和影响最终都汇聚到湖泊水体之中,而钓鱼台水库、二郎河和凉亭河、南部集群分布的湖泊,都承载着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的功能,一旦遭受污染,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需要求得共识的两个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和环保工作者的压力非常大。基本国策的严肃性、众多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上级部门严厉的工作指令,各级党委、政府高涨的发展热情,生产经营者最大化的利益追求,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权益诉求,就象四把“刀子”悬在头上,哪一把“刀子”落下来都不是小事情。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贯穿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和怨天尤人。我们不妨跳出诸多现实问题的干扰,站在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求得两点共识。

首先,从生存来认识环境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道,成为我党的执政理念和任务。“文明”本质上属于一个伦理学的概念范畴,生态保护被提升到“人伦”的层次,宣示了党中央推进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最大决心。《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介绍:“我国一些沿江农村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出现了‘癌症高发村’。因饮用水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疾病。”坦率地说,这样的发展如果维持下去,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说有背于人类的伦理,也不为过。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环境保护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和认识。那种要求规避环保义务、将其视为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环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自私和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

其次,从发展来认识环境保护。20*年,国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国务院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20号)。投资体制改革后,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企业投资自进一步得到落实,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在落实企业投资自的同时,国家也对企业规范投资行为做出了规定。涉及环保方面,《决定》要求各类企业都应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不得投资建设国家禁止发展的项目;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在建设过程中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责令及时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对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的项目,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予以审批或核准;对未按规定取得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环评审批文件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

20*年,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20*〕64号),严格规范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设置了新开工项目的“八项必要条件”,其中第四项是:“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国家有关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规定,更加具有“刚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20*年,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总理亲任组长。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5号),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务院还印发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国发〔20*〕36号),规定未通过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地区,暂停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近年来,各级环保部门对一些突破环境总量或发生重大环境事故的地区,实行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目前,环保部门在新开工项目环评审批中已经实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减排项目的削减量“挂钩”的做法。就是说,主要污染物减排既要削减存量,又要控制增量,确保“减”大于“增”。没有落实减排措施并取得成效的地区,就不能新开工建设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为加大对减排工作的监督,国家环保部门分区域设立了几大督查中心,对各地减排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在责令整改的同时,还要通过动态调整监察系数等措施,予以制衡。

基于上述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制度,环境管理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没有哪一个地方还能继续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营建一个可以给企业提供免除环保义务的“天堂”;一个地方如果还要硬着头皮“保护”少数的环境违法企业,就意味着可能牺牲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企业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违法存在,不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就是违法生产。我们经常听到的“××经济发展落后,如果不在环保方面适当放宽,谁还会来投资”、“从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项目一般都污染比较大,既然要搞招商引资,就必须付出环境的代价,只能先污染、后治理”之类的议论,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道理,实质上是对国家现行的环境政策缺乏了解。一言以蔽之,再不执行举国通行的环保规则,再好的发展思路也会落空。

三、值得探讨的几个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凡是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都离不开现代工业提供的强有力支撑。在我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部级贫困县,发展更是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也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指望通过限制工业发展来保护环境,同样是不切合实际的。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走出一条既大力发展工业又较好地保护环境的工业化道路,需要思考和切实解决几个重要课题。

第一、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发展需要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可靠的电力和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几个基本的条件,长期的经验教训表明,“遍地开花”愿望良好,其实不行。对此,县委、县政府的思路是明确的,决策也是正确的,县工业园应运而生。但受到观念、资金实力、技术含量和招商引资任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园区之外办工业的做法并没有停止,只是效果并不理想。在农村地区兴办的工业企业,有的因为违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不躲躲闪闪;有的因为污染严重,经常受到附近居民投诉举报;有的因为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不能维持正常生产;有的因为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规范,新开工建设项目无论规模大小,都要过规划、土地、环保等“门槛”,占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实际上差不了多少。抓大项目很自然地成为最优的选择,而大项目很难在工业园之外的地方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明确,不再在工业园之外的地方新办占用主要环境容量指标的工业项目。作出这样的选择,不是限制工业发展,而是尊重工业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源用足用好。

第二、加快临江产业园规划建设步伐。目前,县工业园一方面发展势头较好,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对规划建设临江产业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存在不同的认识,怕“摊子”铺得太长,力不从心。从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来看,规划建设临江产业园非常必要,也很紧迫。县工业园规划选址,主要是从解决土地问题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是合理的。但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却存在不足。它处于县城饮用水源的上游,紧邻人口密集的县城,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难以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虽然第二自来水厂已开工建设,但饮用水源的制约因素并未消除,因为钓鱼台水库的水质并不优于目前的二郎河,其集水区域面积则大大小于二郎河。水质和水量是决定饮用水源安全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因为建设第二自来水厂就放弃县大河这个饮用水源,那是没有远见的做法。同时,无论是二郎河还是南部的湖泊,其环境容量都很有限,生活和农业排放已经使其不堪重负,如果工业排放进一步加大,对其环境的破坏将是不可逆转的。

我县紧靠长江,境内长江岸线长达63公里。过去我们只是看到长江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黄金水道”作用,对长江环境容量大这一宝贵资源缺乏认识。在国家实行总量控制、污染减排的新形势下,同样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因为环境容量的原因,众多的建设项目(如化工行业)不允许在县工业园建设,但却可以放置临江产业园。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建设临江产业园的必要性。至于紧迫性,由于我国的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几条大江大河相继出现严重污染,近年来国家开始密切关注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环保部开展了长江流域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包括我县在内,全流域的每一处通江排放口都进行了严格的现场检查、登记造册并逐级上报。我县如果不抓紧时间完成临江产业园规划报批工作,将来极有可能出现“一堤成天堑”的局面,失去这一宝贵的工业发展平台。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建设临江产业园并不是任意向长江排污,而是利用长江环境容量大的资源,进行达标排放。

加快临江产业园规划建设步伐,需要解决的政策性问题有:明确临江产业园的功能及归属,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园,可以作为县工业园的一个产业园,也可以依托于复兴镇的集镇规划;尽快完成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县、市两级规划委员会批准、审议后,报市政府备案;根据市政府的批复意见,对控制性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履行审查手续;利用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机会,在华阳河农场的支持和协助下完成土地规划调整工作;向河道管理部门申报设置排放口,取得许可。在满足这些政策性要求之后,临江产业园即可按照规划循序渐进地进入开发建设阶段。临江产业园定位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规模转移,其发展模式与县工业园是不同的,主要依靠招商引资来解决建设资金。

第三、尝试开辟工业创业园。所谓工业创业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就区域分布来说,其主要依托农村集镇进行规划建设;就产业布局来说,其建设项目基本上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别是没有生产废水产生(如服装加工等);就规模大小来说,其主要是为那些掌握一定资金、技术、市场的小型企业和小能人设置的创业平台。对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应当作出有别于工业园的相关规定,特别要明确两点:一是其建设用地,企业只能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使用;二是其生产厂房,其所有权最好是归属当地政府授权管理的机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限制,鉴于以下考虑:既然是创业,就可能有成功或者失败,要确保个体创业的成败不影响创业园资源的存续。如果不加以限制,创业园就可能成为首期入园企业的一次性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又变成店铺、住家乃至催生房地产开发行为。考虑到启动资金的困难,可以在统一规划设计、适度集约的原则下,通过两个渠道来解决首批厂房的建设问题:一是由具备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出资建造,分期支付厂房建设资金及利息(也可考虑由其管理和经营);二是由企业自建自用,一旦该企业生产经营终止,或允许其出租给新办企业,或由管理机构按照合同约定予以收购。开辟这样的工业创业园,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能确保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既解决了工业合理布局和城乡合理分工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既可以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并提供实际的支持,又不为其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创业风险。

开辟创业园是发达地区成熟的经验,县委、县政府也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首先考虑在县工业园开辟创业园进行试点示范,二是首先在服装行业招引客商。据调查了解,国内许多知名品牌的大型服装企业,都在酝酿将生产基地向中部地区转移,选择在县工业园和服装行业开辟这样的创业园,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第四、抓紧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是省政府规定必须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于明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一票否决”项目,目前县建设等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地抓紧进行开工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一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污水收集管网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配套到何种程度。

环保调研报告篇(4)

(二)突出重点,周密部署,切实加强三个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一是以减排为抓手,继续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在历年整治工业污染源的基础上,今年又报请省政府挂牌整治200家工业企业,2月7日,省政府以川府函[2007]30号文印发全省各市(州);3月16日,我局又与省经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07年度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进一步分解目标,狠抓落实。开展了全省污染物总量调查,3月7-8日,召开了“2006年xx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核算和环境统计年报汇审会”,对2006年各市(州)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情况进行了核算和审查。3月26日,在成都召开了“xx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座谈会”,邀请了10多位环保专家、学者和16个省级相关部门进行座谈,讨论分析我省减排的难点、重点,探讨减排工作的思路和出路,谋求减排目标新突破、惠民行动新进展。大力加强环境监管,依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对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违法行为给予了严肃查处。一季度全省共出动监察人员1000余人次,加强了对污染源现场巡查、检查,确保了环境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二是以城市创模为载体,加强城市污染源整治。继绵阳、成都市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之后,今年,我省已有14个市(县)正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在全省开展了城市生活污水厂建设和运行情况调查,加强了已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厂正常达标运行监管。2007年3月1日,省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川环办发[2007]19号);2007年3月13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厂正常达标运行监管的通知》(川环办发[2007]35号)。要求各地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厂运行中的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监测力度,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三是以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抓好城乡结合部的污染整治,严防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农膜,督促做好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搞好秸杆综合利用,努力改善城乡环境;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源普查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报请省政府对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了挂牌整治,省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落实省政府目标责任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环发[2007]18号),与省畜牧食品局联合向省政府代拟了《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07年度畜禽养殖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源动态数据库,于2007年11月底前完成综合治理任务。

(三)精心组织,强化监管,切实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喝上干净的水。一是全面划定了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全省应划24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已全部划定,并由地方政府立碑保护,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二是加强了城乡饮用水源区的保护。针对今年枯水期少雨多旱、河流自净能力特别差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水环境安全,全省环保部门加大了各流域水质监测密度,加大了对各流域内排污企业巡查频率,甚至采取了限排、限产措施,严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集中力量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省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饮用水源安全督查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实施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取缔目标任务的通知》(川环办发[2007]32号),今年初,省环保局派出10个工作组深入21个市(州),检查指导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排点流域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为下一步取缔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打下了基础。三是拟分三个阶段实施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取缔肥水养鱼、网箱养鱼,取缔、关闭危及饮水安全的污染企业。要求各地制定饮用水源应急预案,建设备用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向社会了水质监测报告。

二、省经委开展的主要工作

省经委高度重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惠民行动,积极与省环保局相互配合、相互联动,开展了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

(一)落实责任,密切配合。省经委会同省环保局下发了《关于贯彻〈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07年度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环发[2007]25号),要求各市(州)落实整治目标责任制度,落实并上报各市(州)政府和经委、环保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责任人;要求各地经委、环保局各司其责,密切配合,严格监管,建立治理进展月报制度,定期上报限期治理企业的整治动态情况。

(二)认真总结,巩固成效。认真总结去年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改进方向,认真开展“回头看,回头查”行动,结合举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明查暗访和重点抽查,发现问题,现场责令立即整治或下达书面整改通知,并视情进行处罚,巩固治污成效,严防达标反弹。

(三)组织宣传,增强意识。通过单位网站和职能部门专业网站开辟节能减排专栏,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相关法规政策,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和参与热情。积极配合省环保局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制度,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及时披露和曝光违法排污行为,提高企业守法意识。

(四)专题研究,强化举措。一是强化工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依据《xx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及其配套实施意见,围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的36条产业(产品)链,在重点发展的环节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龙头重点企业,在弥补环节加大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形成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严格限制和淘汰能耗、物耗、水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以及关闭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结合区域内的工业结构调整采取措施予以关闭取缔。指导企业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污染。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通过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促进污染减排。逐步实现工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二是加强督查督办,有力推动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省经委与省环保局密切配合,制定督查方案,定期开展对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的跟踪指导和督促检查。按照要有治理方案、要落实资金、要开工建设、要按时完成、要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五个要求”,督促企业积极筹措资金,制定治理方案,按期施工建设,按照时限和要求抓好治理进度落实,对逾期未完工的一律停产治理,治理无望的予以关闭。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对工业污染源的全面清理和回头看、回头查活动,解决重难点环境污染问题。三是严格执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提供保障。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结合每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对违法排污、超标排污和污染严重、治理行动迟缓的企业,及时予以披露和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和高压态势。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从省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补助综合整治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治理方案的制定、治理资金筹集、选择经济实用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省建设厅开展的主要工作

省建设厅非常重视惠民行动。一是印发了《xx省建设厅关于认真实施“xx十大惠民行动”的通知》(川建发[2007]7号)、《xx省建设厅关于对“三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川建成发[2007]82号)。二是3月19日召集了各市、州建设、水务部门负责人和“三江”流域各供排水公司经理以及污水处理厂厂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建设系统落实“惠民行动”目标任务。三是与省环保局协商组成三个联合检查组,开展对三江流域已通水投入运行的3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及达标状况、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现状及收集率、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等进行检查,对部分在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抽检。

四、省国土资源厅开展的主要工作

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强化督导。为了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科学、规范管理工作,起草了《xx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稿),正在征求省级相关部门意见。2007年全省预计实施“金土地工程”项目共计123个,整理规模148.52万亩,新增耕地18.98万亩,预计总投资25.56亿元。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62个,整理规模70.2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9.05万亩,预计投资13.71亿元。其中,工程量完成50%以上的项目17个;正在进行施工设计和招投标的项目61个,整理规模78.32万亩,新增耕地面积9.93万亩,预计投资11.85亿元。

(一)积极协调。积极协调省财政厅落实了全省2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4000余万元。2007年1月初,已将各项目分解到市(州),落实了项目实施主体、职责,明确了项目实施计划和完成时限等。

(二)狠抓落实。各市(州)国土资源局在完成治理工程勘查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份,组织完成了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单位招投标工作,确定了施工图设计编制单位,并抓紧时间编制施工图设计,为后期实施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全力推进。各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的编制工作,进入了专家审查论证阶段。预计此项工作将于4月中旬结束。在各项目施工图设计编制完成并经专家审定通过的基础上,全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招投标工作将于4月下旬全面展开。

五、省林业厅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党组书记、厅长任永昌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厅党组会议、厅务会议、全省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上对实施“惠民行动”提出了要求,并责成厅办公室牵头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分解任务。召开专题会议对林业任务进行分解,印发了《关于下达各市(州)林业局2007年度工作目标的通知》(川林发〔2007〕38号)和《关于下达厅机关各处室局、厅直属各单位2007年度工作目标的通知》(川林发〔2007〕37号),把任务分解到各市(州)林业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局和直属有关单位,并纳入2007年重点目标、实事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按季安排。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季度,制定了按季工作要求。分别以《关于印发2007年度“xx十大惠民行动”林业相关任务按季工作要求的通知》(川林发〔2007〕46号)和《关于认真落实“xx十大惠民行动”林业相关任务及省委八届八次全会重要部署的通知》(川林办〔2007〕11号)下达各市(州)林业局和厅机关、厅直属有关单位执行。三是督导检查。3月6日至3月底,八位厅领导分别带队赴18市(州)对落实“惠民行动”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

(二)大力实施森林管护。实际管护面积3.23亿亩,建设公益林343.75万亩,其中一季度计划为43.84万亩,已完成43.9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73万亩,完成补植面积112.7万亩,占应补植面积的70%。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积极衔接工程建设任务及资金。开展退耕还林2006年度省级复查,3月2日起,派出120名工程技术人员对21个市(州)52个县进行检查,按计划于4月中旬完成。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已落实省财政资金825万元,安排在16个市(州)17个县开展竹产业、特色经济林和木质原料林的后续产业发展,还有1000万资金正在安排中。

(三)及时落实资金衔接。“惠民行动”共涉及资金46.3亿元,其中天保工程16亿元,退耕还林工程30.3亿元。目前,天保工程已落实资金11.34亿元,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尚未到省。同时,争取到天保和退耕还林其他辅助建设资金3400万元(林区职工安全饮水、森林防火、天保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化示范建设等)。

六、省水利厅开展的主要工作

环保调研报告篇(5)

思考之一:环境保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xx年翻两番。在环境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我县小康社会。

2、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县生态县创建目标的实现。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生态市,我县到2018年要创建成部级生态县。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3、环境保护关系到干部政绩的考核。20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市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县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暂行办法》。从此,环境保护列入了我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考之二:认清**当前的环保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县环保工作现状

1、环保工作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一是环保机构进一步加强。县环保局下属两个副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我县生态县创建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副科级),归口县环保局管理,县环境监察大队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二是建立了环保工作报告制度。自20xx年开始,每年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了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从20xx年开始,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县综合文明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评和任用挂钩。

2、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自20xx年来,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375个,否决污染项目6个,依法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家废油提炼厂、3家土法炼钒厂。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治理现有污染源。20xx年以来我县先后关闭了县火电厂、县水泥三厂、楚霸水泥有限公司县城区生产线和5家粘土砖厂,以企业转产改制为契机淘汰了圣帝酒厂、天富化工有限公司,淘汰了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皂素生产行业,对镍钼矿开采及加工企业、农丰苎麻公司、双安肉联厂等重点污染源企业要求限期完成治理任务。

3、生态县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20xx年开始了我县生态县创建工作。20xx年4月开始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20xx年10月《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各项群众性、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启动,确定了15个生态建设优美乡镇和7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截止目前,全县已有24个生态示范村,7所绿色学校,1个绿色小区受到市委、市政府授牌表彰。

目前,我县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环境质量大有改善。全县广大农村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绝大部分保持二类水质。

(二)**县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县矿山企业多,带来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我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县国土部门统计资料,到20xx年底,全县拥有采矿权证的矿山企业共164家,其中,煤矿13家,石煤28家,铁矿15家,镍钼矿9家、水泥用灰岩7家、建筑石料用炭岩30家、大理岩79家、方解石26家。由于多年来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一是生态破坏严重。有的一个矿毁掉一座山,破坏植被、引发地面沉淀、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空区水源枯竭,附近群众住在山沟无水吃。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因采矿选矿产生的重金属元素和污染物排入溪沟,造成水污染,有的一个矿污染一条溪沟,溪边群众溪沟有水不能吃,镍钼矿区域矿石焙烧及矿渣自燃造成周边林木大片枯死。

2、我县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少,污染减排任务重。表现在,一是资源消耗多、综合利用少,污染排放量大。比如我县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表现比较突出。二是治理进度缓慢。比如我县镍钼矿开采及加工的环境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多次召开企业主会议,多次现场督促,到目前仅有2家镍钼采矿企业通过市级环保部门验收。其原因,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无价、资源低价政策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没有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3、县城环境状况不尽人意。一是污染现象随处可见,在大气污染 方面,虽然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火电厂,但大气污染源还是比较多,如热水炉烟尘、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等;在水污染方面,县城三条溪沟都成了臭水沟,澧水河县城段都形成近岸污染带;在固体废物污染方面,现在县城区保洁力度虽然加大了,但大街小巷、溪沟里还是随处可见垃圾;在噪声污染方面,汽车乱鸣喇叭、商场经常举办各种活动高噪音招揽顾客。二是县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比如县城污水处理场还没有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县城绿化面积少,有的住宅小区几乎看不到一棵树。

思考之三:对**县环保工作对策与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带来的,同样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增长过快,科技含量不高,既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体现,也是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保护环境,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归根到底,我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落实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加快发展尤为紧迫。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旅游带动“战略,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我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工业的雄厚基础,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更快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农业矿产资源,增加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大做强产业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把工业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环保调研报告篇(6)

思考之一:环境保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xx年翻两番。在环境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我县小康社会。

2、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县生态县创建目标的实现。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生态市,我县到2018年要创建成部级生态县。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3、环境保护关系到干部政绩的考核。20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市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县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暂行办法》。从此,环境保护列入了我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考之二:认清**当前的环保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县环保工作现状

1、环保工作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一是环保机构进一步加强。县环保局下属两个副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我县生态县创建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副科级),归口县环保局管理,县环境监察大队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二是建立了环保工作报告制度。自20xx年开始,每年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了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从20xx年开始,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县综合文明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评和任用挂钩。

2、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自20xx年来,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375个,否决污染项目6个,依法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家废油提炼厂、3家土法炼钒厂。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治理现有污染源。20xx年以来我县先后关闭了县火电厂、县水泥三厂、楚霸水泥有限公司县城区生产线和5家粘土砖厂,以企业转产改制为契机淘汰了圣帝酒厂、天富化工有限公司,淘汰了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皂素生产行业,对镍钼矿开采及加工企业、农丰苎麻公司、双安肉联厂等重点污染源企业要求限期完成治理任务。

3、生态县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20xx年开始了我县生态县创建工作。20xx年4月开始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20xx年10月《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各项群众性、生态创建活动全面启动,确定了15个生态建设优美乡镇和7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截止目前,全县已有24个生态示范村,7所绿色学校,1个绿色小区受到市委、市政府授牌表彰。

目前,我县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环境质量大有改善。全县广大农村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绝大部分保持二类水质。

(二)**县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县矿山企业多,带来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我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县国土部门统计资料,到20xx年底,全县拥有采矿权证的矿山企业共164家,其中,煤矿13家,石煤28家,铁矿15家,镍钼矿9家、水泥用灰岩7家、建筑石料用炭岩30家、大理岩79家、方解石26家。由于多年来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一是生态破坏严重。有的一个矿毁掉一座山,破坏植被、引发地面沉淀、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空区水源枯竭,附近群众住在山沟无水吃。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因采矿选矿产生的重金属元素和污染物排入溪沟,造成水污染,有的一个矿污染一条溪沟,溪边群众溪沟有水不能吃,镍钼矿区域矿石焙烧及矿渣自燃造成周边林木大片枯死。

2、我县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少,污染减排任务重。表现在,一是资源消耗多、综合利用少,污染排放量大。比如我县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表现比较突出。二是治理进度缓慢。比如我县镍钼矿开采及加工的环境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多次召开企业主会议,多次现场督促,到目前仅有2家镍钼采矿企业通过市级环保部门验收。其原因,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无价、资源低价政策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没有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3、县城环境状况不尽人意。一是污染现象随处可见,在大气污染 方面,虽然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火电厂,但大气污染源还是比较多,如热水炉烟尘、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等;在水污染方面,县城三条溪沟都成了臭水沟,澧水河县城段都形成近岸污染带;在固体废物污染方面,现在县城区保洁力度虽然加大了,但大街小巷、溪沟里还是随处可见垃圾;在噪声污染方面,汽车乱鸣喇叭、商场经常举办各种活动高噪音招揽顾客。二是县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比如县城污水处理场还没有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县城绿化面积少,有的住宅小区几乎看不到一棵树。

思考之三:对**县环保工作对策与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带来的,同样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增长过快,科技含量不高,既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体现,也是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保护环境,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归根到底,我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落实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加快发展尤为紧迫。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旅游带动“战略,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我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工业的雄厚基础,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更快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农业矿产资源,增加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大做强产业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把工业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环保调研报告篇(7)

一、认清环境形势,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策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不够的表现。我国走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也集中出现,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如果说生态破坏与我国历史上农业过度开发有关,环境污染则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发展快了会污染环境,环境投入多了会影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需要我们取舍。

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废物有其必然性,因为没有资源消耗就不可能建设起基础设施。消耗资源就要产生和排放废物,因为现在的技术还不能使资源完全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即使将来也办不到。环境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欲速则不达。当然,我国发展到初步小康这个阶段,不能再靠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发展了,必须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新型发展道路,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否则,生活富裕了,有房住、有车开了,却生活在肮脏的空气里,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上安全的食品,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

二、统筹规划,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的代价或成本。环境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而不是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应当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既不能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污染环境,也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优先限制发展,延缓现代化进程。

环境保护的目标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遏制环境整体恶化趋势,以免未来治理付出更大代价,使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对环境质量的可接受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要求我们在制定环境政策和重点时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考虑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尽量避免一刀切。

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重点应有侧重。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四类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的开发许可,规范开发秩序。西部地区应避免东部早期“村村点火”式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控制荒漠化。在东南沿海地区,应继续抓好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和标准,狠抓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率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农村应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减少农药在粮食上的残留;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将扶贫脱困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城市环境污染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要防治大气和河道污染,降低大气污染导致的哮喘病发病率,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设“零排放社区”、“生态工业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促进产业生态化。把环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各项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标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施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运用相生相克的生物学原理,采用经济适用的湿地、氧化塘等方法处理污水,减轻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

三、按照市场规律,建立治理环境污染的长效机制

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污染问题总体上依靠制度设计来解决,有些污染物的治理取决于技术进步,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式。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践证明在很多情况下收效甚微。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从生产和设计的源头就重视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被动应对的“末端治理”,污染者则将环境保护看作是政府强制性的行政手段。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达到了预期效果。运用经济手段的核心是把环境保护的成本内在化,调整有关各 方的利益关系,减少企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通过转嫁污染治理成本获取额外利润。

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1972年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标准、政策、制度以及必要的执法队伍。从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看,不论规模要求所有企业都“三同时”,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既不现实又不经济,应修改为“污染者付费”制度。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制度的执行。现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不仅使公众有了环境知情权,也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应长期坚持,并增加环境事件的信息披露。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使污染受害者得到补偿,使污染造成者受到惩罚。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当追究责任。

四、在实践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的环境保护道路

当前,我们应重点解决那些迫切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环境问题,尤其要加强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问题研究。如果不将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环境保护也就失去了必要和原有意义。开展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难题,而不仅仅是关闭他们增加就业压力。国家启动土壤污染调查、污染源调查等重大项目,说明我国需要与时俱进地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为总量控制等环境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减少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联合攻关,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用产业化的办法治理环境。在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和服务上,推进系统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的工作。我国大型环保设备以进口为主,应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具有自主产权的大型设备和装备,加快国产化步伐。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东北地区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强,应挖掘现有加工能力,生产大型环保机械、设备或装备。加强市场监管,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政府要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拓宽渠道,如发行市政债券,引入民间资本等,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环保调研报告篇(8)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环保调研报告篇(9)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环保调研报告篇(10)

一、 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 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 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__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

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 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20__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资源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20__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 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同时,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制度,形成全社会都来抓减排的格局,打破环保局孤军作战的局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用“绿色gdp”考核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环保调研报告篇(11)

今年以来,我们在采油厂和供电大队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四杜绝、三不超、一稳定”的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切实加强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认真负责的抓好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安全基础管理、检查监控、培训教育和安康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了安全工作零事故的目标;按照管理局和采油厂[20__]43号文件《关于开展安全环保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__供电队于01月29日组织队干部、外线班长、职工代表对20__年以来我队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了调研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安全环保综合管理方面

1、 在新形势下,为保证油田持续稳定发展,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

建议充分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工作实行安全承包负责制,加强重要部位的安全环保监督力度,加大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力度,推行hse管理体系,将安全环保制度落实到位,突出学习《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法》、《新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2、 今年开展的第80次岗位责任制大检查的成果是否得到巩固?对今后做好此项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80次岗检的成果比较巩固,局检查团虽然未到我大队检查,我大队对照岗检查出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对我大队工作进行了自查自改,确保了80次岗检的成果巩固。调研一致认为以后开展此项工作有利于“落实安全责任,提高操作技能”,希望继续开展此类活动。

3、 今年安康文化建设活动的效果如何?针对明年安全环保工作的特点,油田开展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作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

今年采油厂组织开展了“十个一活动”,通过开展安康文化建设活动,切实强化了“三基”,提升了“三力”,夯实了基础,推动了基层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针对明年安全环保工作的特点,大家各抒己见,归纳起来可以用“提高安全标准化水平,争做知识性岗位职工”内容来代替,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标准化水平,争做知识性新型岗位职工,提高职工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提升各项工作上水平。

4、 《安全生产事故问责制》的出台对油田安全管理有什么影响?事故处理情况如何?对“四不放过”条款内容的具体落实有什么好的建议?

安全生产责任制出台后,厂、大队的责任制也相继出台,大队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明确责任,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了本单位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者,抓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使责任人不报有侥幸思想。对事故的处理情况从今年发生的事故处理来看,事故责任者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从而促进了全盘安全管理工作。对“四不放过”条款内容的具体落实建议归纳起来大致有:1、加强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安全标准的学习。2、多进行一些事故案例教育,组织职工到事故现场观摩教育,总结和吸取事故教训,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加到隐患分析和评估纠错活动中去。3、组织职工进行事故大讨论。

5、 对推行hse管理体系,如何将hse管理与传统管理有机融合,有哪些建议?油田拟组织制定基层队hse检查表,规范hse检查行为,并实施hse监督审核(审核、评价),促进hse业绩的持续改进,对此有何建议?

大家对目前推行的hse管理体系,已逐步纳入正常轨道,真正的深入了人心,以后应按照hse管理程序逐步实施,建议应根据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来制定,从而促进hse业绩的持续改进。

6、 对安全、环保必备的基础资料建立和综合统计、考核方面,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大家一直认为采油厂综合资料比较完善,比较齐全,比较规范。部分同志认为资料应该精简。

7、 对安全环保信息反馈方面有哪些建议,对现有的网络办公系统有哪些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安全科最近更新了网页,更换了办公系统,安全工作有了新的亮点,工作动向能迅速的传达到基层单位,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上传下达。

8、 对领导干部安全承包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制度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大家讨论认为目前推行的安全承包关键要害部位制度切合实际,却是能对要害关键部位的安全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9、 对明年准备印刷的基层队、班组健康、安全和环境(hse)活动记录本有何改进意见?

大家讨论基层队的活动记录本内的文件登记页数少,不够,应急演练重复(有hse演练评价记录)。

10、对油田安全环保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有何建议?

大家讨论应加强对现场作业环节的检查监督。制定纲领性文件,实用性安全文化。

(二)安全技术方面

1、 安全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应怎样抓好这项工作?

业已开展,应当根据行业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使内容应更加具体,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应分析落实责任人,定期检查监督,部门坚持考核制度。

2、 今年各单位安全技措计划执行情况如何?对《安全技措管理规定》的执行有什么建议?

20__年以来我单位在采油厂和供电大队的支持下,严格按照《新电业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工作,在今年的电网检修中,我们严格落实“两票三制”,做好停电送电,登高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安技措施。开展了《停电送电令》,线路的停、送电需11道程序确认。

3、 各单位新、改、扩建项目是否按“三同时”要求进行了安全预评价、安全评价和专项验收评价?

在今年的电网检修施工中,我们首先对电网检修进行了安全评价,制定了《风险评价报告》,和《线路检修应急预案》,制定了《线路检修安全质量验收标准》,并有专门的质量验收人员进行验收。

4、 对有害作业从业人员健康查体情况如何?

今年采油厂组织人员统一查体。

5、 对执行油田劳保护品行业标准方面有何建议?

应根据行业来采购劳保用品的质料。劳保用品应配备齐全。

(三) 工业安全管理方面

1、 对抓好工业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什么建议?

首先加强工业安全管理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班。其次,加大对工业安全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定期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再者,加强对工业安全生产的质量验收,最后加强工业安全管理的反馈,要追究相关检查、验收责任人责任,查出问题的惩处力度要大。

2、 针对生产特点,组织开展全油田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有何建议?

建议应有内容更详细,有主题,有侧重点,检查有统一标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定时活不定时检查相结合。

3、 对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工作有何建议?

建议应多开展一些项目的安全科技攻关,并多引进新的安全科技信息,并付诸实施,可以大大加强队伍的安全技术科技含量。

4、对如何有效降低作业等生产作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有何建议?

应该引进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生产设备、安全防护用品,保证职工安全工作。要求职工严格执行《新电业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工作,在施工作业中,严格落实“两票三制”“三三二五制”,做好停电送电,登高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技术措施,停电、验电、挂接地线、设遮拦和安全警示牌。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

5、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整改工作有何建议?

今年我们按照计划对油区金北线、正南线进行了线路改造,确保了西部油区电网安全运行,同时对线路拉线加装绝缘子,环氧树脂拉线。但是还有4条线路老化严重,线路危杆50根,需要资金,进行改造和加固。路边拉线、变压器应加装警示牌。

6、直接生产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何建议?工业动火、临时用电、进入容器作业等是否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相关要求执行,是否根据油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对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督应确保监督到位,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人,明确责任。临时用电严格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相关要求执行,我们制定了《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落实。

(四)交通安全管理方面

1、对开展交通安全措施管理“十八法”有何建议?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运行?

应加强其实行的检查考核力度,严考核硬兑现,明确责任人。

2、对加强运输车队交通安全管理有何建议?

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按时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定期做好车辆的检查维修,杜绝车辆带病上路,加强换季教育,落实交通安全措施管理“十八法”和《道路交通法》的实行。

3、对年度驾驶员和车辆的检审工作有何建议?

在驾驶员和车辆的检审前,应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和考核。

4、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有何建议?

建议应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驾驶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加强对驾驶员的考核。

5、对危化品运输管理有何建议?

运输前加强对人员的安全教育,使人员明白工作中的危险,以及发生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做好车辆等设备的检查和安全措施。严禁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

(七)安全标准教育培训方面

1、对油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何建议?

加大对安全培训工作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安全培训教育的培训频次。

2、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复审工作有何建议?

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复审工作,应该抽出足够的时间对复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3、对执行安全行业标准和企业安全标准方面有何建议?

建议对于行业标准和企业安全标准加强学习培训,同时加强对行业标准和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

4、对制定安全标准有何建议?

建议对于安全标准分行业,分层次细化安全标准。

(八)环境保护方面

1、目前油田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搞好油田的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环保存在1、环保意识不到位。2、环境保护不到位。3、环保考核不到位。加强监督考核力度。

2、 搞好环保工作关键是领导重视,重点是要健全机构网络,加大环保治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投入。对上述问题有何建议?

还应加强考核、监督。

3、 20__年,油田印发了《胜利油田环境保护工作管理规定》等三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没有

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油田环保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应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

切实落实安全环保预评价,和安全环保现状评价。

5、 目前油田污染治理形势十分严峻,达标率偏低,废弃泥浆、岩屑、油泥沙治理资金不落实,导致作业污水普遍超标,生产作业现场污染严重,各单位应重视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6、 从20__年四季度开始,油田实行《内部排污费管理办法》,各二级单位的排污费由油田统一收取并统一上缴地方环保部门,对此有何建议?

7、 实行《内部排污费管理办法》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将加大执法管理

和违法处罚等力度,油田环保部门应如何加大协调力度?

8、 针对油田污染治理和管理上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大科研力度,搞好技术攻关,加强油田内外部的学习和交流。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应推荐和学习先进经验,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