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9 06:56:45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及运动的性质。

(2)掌握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其大小、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四、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将物理引入生活,从生活中举例。本课程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引入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由打点计时器实验数据分析及频闪照片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者是教学的组织进展形式,后者是课题的重、难点,两者相结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推理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七、教具准备:课件、牛顿管、刻度尺、铁架台、计时器、电源、重物、纸片

八、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那么,在我们生活实践中有哪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课件显示汽车的启动,刹车过程,六楼高空坠物等。

引出:今天我们将对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物体的下落运动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师生互动)

分别将1.重物和纸片;2.重物和纸团;3.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下落的快慢。

由学生观察并得到:1.重的物体下落更快;2.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质量无关;3.物体下落的快慢应该与空气的阻力有关。

如果我们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又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利用牛顿管演示金属片和羽毛在1空气、2真空环境中下落的快慢(附:事先抽成真空做2实验,再现场充气做1,现象区分明显,效果更佳)

学生观察得到一致的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若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我们可以忽略阻力,物体的下落就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忽略次要因素而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

复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上的数据处理方法。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探究并得出结论:相等时间内重物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且由X=at2=恒量,判断出重物的下落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

(课件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分析频闪数据,进一步证实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发现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快慢相同。那么这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是相同的。我们将它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越大,纬度越低g越小。一般取g=9.8 m/s2或g=10 m/s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4页)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都适用,同学们能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表达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推导)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

h=■gt2;

vt2=2gh

九、课堂反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2)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了。下面,我就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启示。

通过对很多物体的下落运动的观察,让学生指出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还是更一般的变速问题的猜想。在学生观察、猜想后让学生回忆描述物体运动特征的物理量有哪些,着手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初步方案,由学生回答后归结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方案,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案。然后我就从物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入手,试着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展开。

现象探究:由于学生大多可能了解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于是我就提供给学生两张纸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抽象出理想模型――自由落运动,这是教学中的现象探究环节。

规律探究:通过“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规律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问进行过渡,并进行频闪照相模拟实验,让学生再次提出研究方案。我原本设计的探究方案基本步骤是:①让学生观察小球每间隔1/30s的位置,读出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移;②求出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值,并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明确位移的增量为恒量;③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s=at2推证出该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除了提出预定方案外,还提出了以下二种推证方案:①由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2s/t2对实验数据进行尝试代入处理,得出该运动的加速度a为恒量,由此确定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②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移s,建立s-t坐标系,对物理数据进行描点处理,发现s-t的变化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案差一点被我否认掉。幸好,我是先把它们搁了一下,从学生回答出的预定方案先进行入手分析,推证物体的运动规律。待规律探究完成后,进行探究小结时,我忽然想到:其实学生的两种方案也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例如①方案显然犯有逻辑错误(因为推证的目标是为了研究这一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在推理过程中却又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想用方案①解决问题要,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也是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方法。科学史上伽利略就是用这种尝试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其运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经这样点评后,刚才提出这种方案的几位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经过这样一个带有挫折性的教学后,我就大胆鼓励同学们用方案②进行问题的探究。在这里学生着实碰到了些困难,因为学生发现所描的图线是一条曲线,很难从图线中找出数学关系揭示物理规律,只能从中发现位移s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规律,我就在这里设疑点拨:其一,引发位移增量的比较,回归到方案①;其二,从图线是曲线的特点引发关于此函数方程的数学猜想,学生进行尝试后,若想进一步证实它是抛物线方程则作为本课教学的延伸;其三,从s-t图象上很难直接分析出物理规律,有同学建议尝试用v-t图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方案③: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体瞬时速度v,建立v-t图象推证物理规律。而在③中如用vt/2=(v0+vt)/2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又会犯跟①方案一样的逻辑错误,思想同样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

经过上述的一些教学探究活动,同学们的思路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由此我总结出在物理规律的探究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3)

活动一:课题引入

笔从手中落下,学生接笔小游戏。

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笔从老师的手里下落,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见吗?

生:常见。

师,请大家举些常见的例子。

生:杯子从手中落下,熟透的苹果从树上坠落……

师:这种运动我们称之为落体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种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活动二:演示实验

师:在生活中,苹果和树叶下落,羽毛和石头下落,但它们下落的快慢却不同。现在来看一个小实验。

(演示)小石头和纸片同时从手中下落。

师:观察到什么?

生:石头下落得快,纸片下落得慢。

师:那是轻的下落快还是重的呢?

生:重的。

师:是不是所有重的物体都下落得快呢?

生:不是。

师:那我们通过什么来验证我们的观点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活动三:探究实验

1. 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进行分组实验,来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学生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手拿纸片或纸团和眼睛视线齐平,让物体同时释放,另一个同学进行观察记录,记录表格如下图。时间为3分钟。其间教师巡堂指导】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展示结果】

师:我们发现这几个结论相互矛盾,由实验可证明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再来分析这3个结论,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纸团下落快。

问:为什么都是纸团下落得快呢?

生1: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表面积不同引起的。

生2: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空气阻力的影响。

师:很好。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说都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纸团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比纸片小,所以下落得比较快。再来想想,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怎样呢?

生:应该相同。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个演示实验。

活动四:探究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师:由实验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情况完全相同,观察现象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那么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加速直线运动呢?

生:加速直线运动。

师:它有没有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生:可能。

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一种非常理想的观点。那我们怎样证明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什么呢?以前我们曾经利用纸带做过实验,能否根据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纸带做的是什么运动呢?】

生: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差是常量来证明。即S=S2-S1=S3-S2=S4-S3=SN-SN-1

师: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反过来,如果自由落体运动满足这些特征,就可以判定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现在,请大家设计一个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方案。

活动五: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请说明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生1:我们的方案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让它竖直放置,重物后面绑上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打开开关,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若能得出S=S2-S1=S3-S2=S4-S3=SN-SN-1就可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了。

生2:可以利用频闪照片。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方案,哪种测得的数据更精确点呢?

生:第2种好一些。

师:为什么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有阻力,会影响到结果,频闪照片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活动六: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自由落体运动,并将相片投影进行分析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照片,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上,并寻找出规律。

师:同学们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呢?

生: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之差相等。

师:而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0,由此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求出加速度大小。代入数据求得a≈9.8m/s2。】

师:我们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小写g表示。

从运动方向可知,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师:现在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可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若竖直方向的位移用h表示,就可以得到其规律:vt=gth=gt2/2vt2 =2gh

师: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也可以用比值关系来证明。从开始运动算起,可以求出连续相等时间2t内的位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位移之比为1∶3∶5……由此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活动七: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都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如石块下落、花盆下落……请同学们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问题:估算从四楼阳台上下落的花盆,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速度是多少?

【说明:该例题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生:每层楼楼高约2.8m左右,四楼阳台离地面高度h≈2.8×3+1≈9.4(m)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则t≈1.34s

花盆落地速度:v=gt≈13.2(m/s)

【老师在学生解题的过程,应教学生估算楼高的方法,知道每层楼高;解题后应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如:问三层楼掉下的花盆到达地面的速度13.2m/s是大还是小,住在高楼同学应注意什么?进入工地为什么必须戴上安全帽?等许多实际问题。】

师:第2 ,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刻度尺设计并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活动八:课堂小结

师:请大家对本节课进行归纳,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呢?

生:……

师:一般说来,我们常常会根据生活中很“显然”的现象,靠直觉得出结论。但是,由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伽利略开创的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课后同学们可以看课本的阅读材料,或者上网查阅,体会这位物理大师漫长的探索过程。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4)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2章第5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生既了解了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下落运动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1)由一个小实验的演示提出问题来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明确课题。

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实验、讨论、答辩方式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然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过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利用对打点纸带的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牛顿管实验理论推导得出: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相同的结论。

(3)利用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能力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及相关概念,掌握其规律。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等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多层次考虑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追求科学真理的学习品质。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科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科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领略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

5.1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5.2难点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无关系,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6课前准备

6.1学生准备

一元硬币1枚、与一元硬币等大的纸片1张、等大的纸片2张、小石子1颗。

6.2教师准备

除与学生准备的相同以外再准备电磁打点计时器1个(附铁架台、重锤、纸带、学生电源)、牛顿管1个(附抽气机1台)。

7教学过程设计

7.1复习提问(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回答)

(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秒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s m。试写出加速度a的表达式。

(2)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测得在t0、t1、t2……时刻速度分别是v1、v2、v3……已知Δt1=t1-t0;Δt2=t2-t1……且Δt1=Δt2=……Δv1=v1-v0;Δv2=v2-v1……在Δv1、Δv2……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已知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试证明: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时刻t/2的瞬时速度。

学生证明,教师巡视,由3名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归纳以下3点,为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做准备:

①由(1)得a=2s/t2,当s、t相同时,a相同;

②由(2)得Δv1=Δv2=……时,该质点的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质点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③由(3)得到了一种求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7.2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1:将粉笔头在空中由静止释放,让学生观察。

问1: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教师演示2:将一小球挂在铁架台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问2:挂在细线下静止的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重力、拉力)

问3:如果把细线剪断,小球下落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重力、空气阻力)

问4:那么小球将在什么方向上运动?(竖直方向)

问5: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快慢相同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探讨这一问题。

7.3新课教学

7.3.1科学探究一——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各组交流,展开辩论。

方案1:将一元硬币与等大的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能不能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各组答辩。

方案2:将一小石子与一比小石子重的大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能不能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各组答辩。

教师小结:从观察到的现象看,物体下落的情况比较复杂,直观感觉和经验告诉我们,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不仅与重力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那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请各组继续做实验。

方案3:取两张完全相同的大纸片,重力相同,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一样的,把其中一张揉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重力相同的物体能否同时落地,为什么?请各组继续设计做实验。

方案4:取一元硬币1枚,与一元硬币等大的纸片1张,将纸片揉成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教师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有关吗?那么为什么有时重的下落的快呢?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呢?

学生猜想: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话,物体自由下落的情况会怎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

教师演示3:教师做牛顿管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若无空气阻力,不同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理学中,把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气阻力,如果空气阻力对于重力而言很小可忽略的话,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通过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简单化,这是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7.3.2科学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讲述:教师给学生介绍伽利略如何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的矛盾,并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伽利略用科学推理揭示自然规律的方法,对现代的科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并揭示出它的规律。

演示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若干条重锤自由下落运动的纸带。

分组测量分析:将打出的纸带分发到各小组,进行有关测量,测出相邻点间的距离S,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及重锤运动的加速度。

交流展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②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方向竖直向下,通常情况下g=9.8 m/s2,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 m/s2。

学生推导规律:让学生按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请3名学生到黑板上推导。

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1/2gt2,v2t=2gh。

7.4课堂小结

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过程——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

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

8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Inefficient to Efficient

ZHANG Yuanjin

(Gong'an No.1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miss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made a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teaching.

Key words physics classroom;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effective classroom

1 低效课堂的诸多表现

(1)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是一种摆设。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甚至极端地对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冠以“探究”的美名。其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受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会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在一些该探究的地方轻易“滑过”。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时,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分解后,转入到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学习,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与平抛运动的实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了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接下来又演示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提问学生: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与什么运动相同?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同。然后马上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就讲解下一个知识了。若学生提出“为什么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少教师也没有打算去探究,只是应付性地说实验结果就是这样。事实上,有些学生刚刚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分解,对运动的分解还没有完全理解?如果此时教师能调整一下教学策略,抛给学生一个探究性问题:物体水平方向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既然不受力,那么水平方向上有没有加速度?既然没有加速度,那么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会发生改变吗?这样学生就自己得出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同理可以得到竖直方向上的规律。这样学生对运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分析学生的困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例题结构。

(2)课堂上合作学习形式居多。课堂组织形式上,热闹的小组讨论随处可见,但是合作学习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差异,使得好生与差生间没有合作的余地,差生只能在一旁静听,或许就干脆在一旁讲话。从而使得优秀学生更优秀。而差生却更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的局面。

(3)课堂设问经常性缺乏针对性。主要不足有:①问题缺乏精心设计。不能把握学生认知水平。②提问时机把握不准。课堂问题数量过多、过滥,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③课堂提问技能不足。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重结论,轻过程,只追求正确答案,漠视学生的思维养成过程。

2 走向高效的课堂

2.1 高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开始前,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制订教学方案,创造教育教学活动或观念结构的过程。笔者对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侧重于计划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而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堂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通过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基础知识及认知等,对教材内容在知识类型、重难点相互关系及其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把握和挖掘,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设计多彩的学习情景和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效果,而非形式。

2.2 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情景创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就无法保证课堂的效率。我们要求,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设问,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了,或自己通过思考总结出规律,印象会非常深刻。例:(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研究平抛运动;(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些是高一阶段的几个学生实验,在讲解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应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许多时候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都非常好。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已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再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2.3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设问

(1)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题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突破重点和难点。(2)尽量杜绝“是”或“不是”的无效提问。(3)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如在《必修2》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分析匀速运动直线运动,再谈论自由落体运动,再分析运动的合成,最后讨论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4)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5)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

2.4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反思

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有反思的过程才有改进的思路;也正因为反思,才有了创新的源泉。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反省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这样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那么高质课堂也就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将是“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教师观念深度转型将是从“形”转走向“心”转,具体而言,涉及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如在学习观上,应当让学生由单纯被动学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在教师观上,教师要由“蜡烛”变为“打火机”;从师生观上看,师生应由“对手”走向“伙伴”;从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相信只要我们肯学习、肯理解、肯参与、肯实践,这种境界就能达到,课堂怎会不高效呢?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6)

1 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试”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教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

2 教学资源的筛选

2.1 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

2.2 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2.3 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实验验证-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3 教学评价的思考

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轻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入表达式g=2h/t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

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hn/T。

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大致有三类情况:①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多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②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讲评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③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的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

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①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②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③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4 教学实践的反思

4.1 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①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标”,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②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能记下多少呢?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7)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

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8)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课改的清风再次扑面而来,我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采用“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物理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小组共同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我切实地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提高。下面我就以我的一节课来谈一谈“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学案的制作是基础

导学案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导学问题、学习小结、课堂达标检测、课后巩固练习、学习反思等几个环节组成。《自由落体运动》由我主备,在集体备课一周前准备好导学案,在备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集思广益,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最后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导学案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姗姗学步的孩子手中的学步车,能够借助导学案带着问题、困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因此,在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设置很重要。

二、导学案中导学问题的编写是关键

1.“低起点,小台阶”。问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使学生努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闯关设计,问题有梯度”。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法指导中要有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重视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后不总结方法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导学问题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三、恰当处理练习,有效巩固当堂所学

导学案中有当堂检测,练习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还增加了少量的选做题。当堂检测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重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中课堂练习的设置既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于学习重点“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也是为了突破高考重点。

四、导学案要“批改”

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学生完成导学案后由课代表收齐上交,教师批阅,了解学情并确定课堂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案完成情况进行做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要及时补充。将学生在学案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确定为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题,使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合作解决难题。

五、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放手”

导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练习。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第一,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前批改学案,了解学生情况,再次进行课前备课,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第二,用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

六、加强小组建设,合作探究解决课堂重点和难点

组建班级学习小组,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建立小组考评的原则和制度是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

课案中完成不好的题是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和初速度不为零的下落运动的处理,所以课堂的重点就在此部分,任务分别分配给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分析一个问题,两个小组之间形成对台赛,由小组合作完成。接下来,首先是小组内部交流意见,意见成熟的小组可以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再给学生讲解,给讲解得最好的小组加分。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完成情况很好。为了加深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的理解,我还播放了将近两分钟的视频,观看牛顿管的实验,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教师还要时常要告诫自己,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学、会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3]赵希强主编.《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9)

冲突的词语解释中有一条:冲突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例如:革命与旧势力相冲突.心理学中的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物理教学中的冲突是指意识层面上的冲突,主要指新旧知识相遇时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情况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新旧认知的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以完成新旧知识的融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方式来看,引入冲突的概念更有其实际意义.人类的大脑似乎偏爱于故事,要将教案写得像故事一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故事的结构有一个“4C原则”,第一个是因果关系(causality),第二个是冲突(conflict),第三个是多样性(complications),最后一个是角色(character).要完成故事结构,冲突犹如承上启下的关节,是让内容胜利进行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也可以利用故事的“4C原则”,像导演一样设计冲突,利用冲突来串联课堂的环节,使物理课堂成为像故事一样精彩的有机的整体.

2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冲突设计的优势

笔者认为,物理课堂上利用冲突串联的课堂设计,至少有如下3点优势.

2.1冲突设计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冲突设计可以作为课堂上知识点转换时的衔接内容,防止教学内容生硬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内容更流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让思维胜利过渡,消除思维惯性的影响.案例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课中由力的概念入手,首先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当要将内容转换到重力部分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粉笔盒与桌面发生了相互作用.”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还受到什么力作用?”学生:“重力.”教师提问:“有重力说明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明确:“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地球吸引粉笔盒体现出重力,粉笔盒也在吸引地球.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回顾力的概念的同时,引入了重力的产生原理.在这里“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与“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两个概念所引发了认知冲突,成为引发学生下一步思考的关键.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几个冲突设计来串联整堂课,让课堂像讲故事一样起伏发展.

2.2冲突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冲突设计就像课堂导入内容一样,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如果能巧妙的设计成与旧知识的冲突,就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无尽的思索当中去.案例2:“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描述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的师生对话如下:教师:“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谁会下落得更快呢?”学生:“粉笔头下落快,纸巾下落慢.”教师拿起一张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实验.教师:“是纸巾轻才下落得慢吗?”学生:讨论.教师:再把纸巾揉搓成纸团,重复第一次实验,“发现谁下落得更快呢?”学生:(观察)“几乎一样快.”教师:“物体下落的快慢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落体运动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利用学生已有固定认知与实验结果的冲突而引发的思考,有助于建立新的认知.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是思考的产物,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3:“弹力”一节课中,教师想让学生建立弹力产生原理的模型.教师:“(在中间架空的塑料尺上放置一个重锤)请同学们观察塑料尺的变化.”学生:“塑料尺中间凹陷下去了.”教师:“塑料尺的凹陷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甲:“重锤的重力.”学生乙:“重锤对塑料尺的压力.”教师:“谁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呢?”学生:“重锤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应该是重锤的压力使尺发生了弯曲.”教师:“那么弯曲的塑料尺对重锤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学生:“塑料尺对重锤的力就是支持力.”教师:“对,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这是塑料尺对重锤的支持力,那么尺的形变是力的结果呢,还是产生力的原因?”教师通过设计、引导,使学生产生两个平行的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2.3冲突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长时记忆从某个角度说,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在放学以后还能记得什么.怎样让学生记住重要的知识?认知学家认为,学生当时的思考和之后的记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中通过设计冲突也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案例4: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中速度与位移关系的公式应用范围的教学为例.教师:“(画过程图)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时间,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用位移公式来计算物体运动的位移.”教师:“(修改运动的过程图,出示例题).如果已知的是运动过程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还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先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再用位移公式来求出位移.”教师:“是的,我们可以用分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求出了一个中间量———时间.如果‘时间’这个中间量不是我们必须要的结果,是否可以选择放弃代入数据的步骤,而消去时间这个物理量呢?”学生:“可以进行公式的变形,把v=v0+at变形为t=(v-v0)/a,代入位移公式后,就可以整理得到一个不含时间的关系式,再代入数据.”教师:“你们整理得到的这个关系式,在以后遇到的类似情况中直接应用,是不是既直接又明了呢?如果可以,请大家整理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公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不同已知条件是否都能求解位移这两种情况,从形成冲突,达到了如下3个目的:第一,完成了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二,对速度位移公式有了一定的记忆;第三,明确了两个公式的应用范围.这些可能都是需要记忆的过程,通过引入冲突,通过一定的思考,对这个过程有了较为深层次的记忆,而不是毫不相关的独立记忆.这是我们引入冲突的一个重要目的.

3在物理课堂中引入怎样的冲突设计更有效

因为每一节课都只有40分钟,面对几十位学生的40分钟,你不得不反复地思考课堂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冲突的设计当然也不例外.从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对冲突设计要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

3.1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冲突设计的科学性在教育史上,有很多的教学流派,有很丰富的教学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他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提倡由“学习的促进者”来代替“教师”的角色.我们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了解等基础上的,只有了解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提出希望和要求,从而设计出的冲突,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8-01

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下课学生背、练,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人的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更为严重的是,多数学生很难愉快的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新课程力求改变这一状况,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乐于学习。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即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笔者平时的教研工作中,老师们普遍感到的是新课程的实践存在着一些困难,感到困惑和迷茫,就是目标的不易操作,好像只有知识的目标才是容易操作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其他的目标是务虚的、点缀的,是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听课的时候做给领导看的。究竟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 我结合我区教师讲的《自由落体运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对教材设计理解突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教材在设计上突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本节课的核心----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安排学生去自主探究,而非直接给出;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如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变化,教材给出表格数据并在旁边提出问题。此外还有课后两个“做一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处理实际问题。课后习题中套公式运算的少了,增加了探究性问题。并能前呼后应,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利用前面“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则直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到;在“一些地点重力加速度”表格旁注中提出问题“你从表中发现了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这为后面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解释该规律埋了伏笔。

二、教学思想和实施方案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程序,展开师生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新课,二是分析论证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在建立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物理学科在培养的个性,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在实施目标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颁布的高中物理新大纲强调学生“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将三维目标具体化。孙老师在结合教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单凭演示实验,学生很难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为此,教者又让学生通过手中的课本和几张纸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两物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两次分别是展开、团紧),观察下落的快慢。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大胆猜想若排除此因素,结果又会怎样?然后用“牛顿管”实验验证。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进行科学猜想,这点要比教师单纯生硬的直接给出定义效果要好的多。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3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数学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均提倡关注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课堂同实验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反映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性。笔者总结自身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层次的探究课题

物理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择取符合学生认知及其生活经验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把这些日常生活经验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镜子与白纸谁亮”为课题,让学生开展探究。笔者将光学实验室设置成暗室,并准备手电筒、镜子以及白纸等实验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先让学生猜测:在同样的情况下,拿手电筒分别照射镜子和白纸,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学生众口一词:“镜子比较亮。”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组内同学轮换着打手电筒和观察结果,学生却发现实际情况是白纸比镜子亮。教师再引导学生改变手电筒入射光束的角度,结论仍然如此,只是观察的角度需要随之变化。这次探究实验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拉近了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成功,调动其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二、创设实验情境,引出研究课题

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能从视觉层面、听觉层面和感官层面,持续调动学生分析、观察问题以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带着新奇的感受走进物理实验,从“未知”达到“真知”,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可以以物理实验或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演变作为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较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较轻的物体快。但后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这就是“两个铁球着地”的故事,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以及提出自由落体定律的历史见证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段理论变迁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验证伽利略理论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展四个探究实验:第一,一张纸和一个小铁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二,与铁球质量相同的纸和纸团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与铁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纸团与铁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第四,进行牛顿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只要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下落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论是错误的。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出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快融入实验教学,从而对实验探究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从验证型、测量型、演示型实验转化为探究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