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防治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3 09:48:27

防治技术论文

防治技术论文篇(1)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防治技术论文篇(2)

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等,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它食性单一,寄生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为害大豆,是黄淮夏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它以幼虫蛀食大豆粒,造成出口破瓣,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调查,大豆虫食率一般年份为15%~20%,严重年份达35%~40%。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卵长约0.5mm,卵椭圆形,稍扁平略带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孵化前呈橙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10mm,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约7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2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次年7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盛发期一般在8月中旬,8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9月初为幼虫蛀荚为害盛期,为害期20~30d;9月下旬以后,老熟幼虫由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待翌年再产卵孵化幼虫为害。

成虫飞翔力弱,一般晴天上午及中午隐蔽在豆棵下部,只有受到惊扰时才作短距离曲线飞行,午后3~4时开始活动,5~7时或日落前2h活动最盛,进入盛蛾期雌雄比近1:1,雌雄蛾常追逐飞行,在田间出现飞舞的蛾团,这时,也正是防治成虫适期。羽化成虫后5d即可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80~200粒。产卵期5d左右,卵主要散产于豆荚侧面的荚毛之间。一般每荚上产卵1粒,少数2粒,偶见3~4粒。成虫寿命8~10d,成虫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豆荚毛长而密的着卵量多,荚毛短而稀的着卵量少,豆棵上部的豆荚着卵量多,中部次之,下部很少。卵在日平均温度24℃、相对湿度80%左右,7~8d即可孵化成幼虫,从幼虫孵化到蛀入荚内有1~2d时间,这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95%。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都不利于成虫产卵。卵的正常发育最适温度是20~30℃,相对湿度70%~100%,如相对湿度低于40%,则卵孵化受到抑制。降雨直接影响土壤湿度,进而利于化蛹和羽化。一般土壤含水量在10%~30%之间都能正常化蛹和羽化,低于10%有不良影响,如果7~9月份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也有利于幼虫脱荚入土。少雨干旱则对其不利。若在成虫发生盛期连降大雨,则影响成虫活动,蛾量、卵量均减少。

3化学防治

3.1虫情测报

(1)蛾量调查。选择2块重茬豆田作为系统赶蛾调查田。在成虫发生期每天下午5时左右,每块田选100m2进行蛾量调查。查时用1m长的细棒轻拨豆株,目测点内起飞的蛾数。同时用捕虫网捕虫,记下成虫数量,捕到30~50头成虫时,统计雌雄蛾的数量。

(2)卵量调查。当蛾高峰日后的第4天(即产卵高峰日)在各试验田内逐块调查卵量。方法是5点取样,每点10株,每块田共查50株豆荚的全部卵量,再折算出每块试验田的当日百荚卵粒数。

3.2确定施药适期

防治适期确定应以虫情测报为根据。实践证明,只有抓住成虫盛期和幼虫蛀荚前进行施药,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药剂防治应抓住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把幼虫控制在蛀荚为害之前。

(1)根据豆田成虫羽化的高峰期来预测成虫发生盛期。从羽化高峰之日起往后推迟7d就是成虫发生盛期的开始,应该立即施药防治。

(2)当目测到豆田中成虫数量剧增后2~3d,也是成虫发生的高峰期,此时防治效果也很好。

(3)当目测到豆田中有成虫群聚交尾打团现象时,可以认定是施药适期。

(4)因为雄蛾比雌蛾羽化早,所以当雌、雄蛾比例接近1∶1时,也是施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期。

防治技术论文篇(3)

近年来,上白石镇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品种多样化,有黄观音、金观音、早春毫、温州早等茶树新品种。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高温高湿的气候使茶叶易发生病害。上白石镇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叶斑病、茶炭疽病及茶饼病,现将它们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茶白星病

1.1发病症状

在春茶期发生,为害芽梢和有果的果皮。病斑呈褐色小点,暗紫褐色,病斑直径0.3~2.0mm,圆形。大型病斑周围呈暗紫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白色。病原菌在病斑内以菌丝态越冬,翌春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成为春茶期芽梢的初次侵染源。枝梢上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量比叶片上多。病斑上必须有水湿润方可形成分生孢子,成熟的病斑用水浸渍4~6h后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环境温度为5~32℃时均可形成孢子,适宜温度为12~18℃,降雨时分生孢子混在雨滴中进行传播。

1.2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叶面保持湿润5h以上即可实现侵染,从叶片气孔和茸毛基部细胞侵入。展开的新叶及其下方的3张叶片均可受侵染而发病,但限于成叶。环境温度为12~32℃时可形成侵染,适宜温度为16~24℃。病原菌潜伏期很短,在最适条件下接种后12h即可发病,24~48h后80%的病斑即可出现。茶白星病在气温高于16℃、降雨8h以上的条件下即可发病,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持续时间长,则发病严重。

1.3防治方法

氮肥施用量与茶白星病发生有关,茶树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要科学施肥,选择抗病品种栽培。防治药剂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等杀菌剂,于春茶期及二茶前期喷施。

2茶叶斑病

2.1发病症状

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或球形,黑色,大小70~100μm,具孔口,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形至广圆形,大小(7~12)μm×(6~8)μm。湿度大时,器孢子似挤牙膏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

2.2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侵染成叶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不足,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量大,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菌侵染。生产上向阳坡地或土层浅及梯田茶园根系发育不好,发病重,致使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

2.3防治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或EM活性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荫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防治。

3茶炭疽病

3.1发病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3.2侵染循环

茶炭疽病的病原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间的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d形成小的病斑,发展成大型病斑需15~30d,此时嫩叶已变为充分展开的成叶。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温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3.3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增强茶树抗病力,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秋雨开始前为防治适期。在新梢一芽一叶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苯菌灵1500~20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上述农药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4d。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4茶饼病

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且由病芽叶所制茶易碎,茶味苦涩,品质大降。

4.1发病症状

茶饼病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至红褐色半透明小点,后扩展为直径3~12mm不等的圆形疱斑,背面隆起,表面生灰白色至粉红色的粉霉层,此即为该病病菌子实层,后期粉霉层渐消失,凸起部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具一灰白色晕圈,外观似圆饼,故称为茶饼病。重病叶片疱斑几个至十几个,致使叶片扭曲畸形。嫩梢、叶柄染病亦呈肿胀扭曲,易折断枯死。

4.2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加强茶园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苗木检疫,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①加强茶园管理。通过善管肥水、适时适度台刈或修剪、合理采摘、摘除发病枝叶、勤除杂草,以及清理遮荫树和野生茶株等一系列措施,以改善茶园通透性,促新梢生长壮旺,使新梢抽生期避开病害盛发期,或在病嫩梢叶的子实体尚未长出之前被摘下,从而减少再侵染源,减轻发病。②药剂控病。对台刈及修剪后的园圃及时喷药保新梢1~2次;在春茶开摘前和冬季采茶结束后各施药1次。可选用20%三唑酮+十三吗啉乳油(2.3∶1)3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注意药剂的轮用与混用。

5参考文献

[1]田杨东.有机茶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75.

防治技术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大,蔬菜品种的增多,保护地蔬菜病虫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防治难度加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在防治工作中,要搞好预防,综合运用农业、生态、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手段,才能切实控制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

一、农业防治

1、及时清园、晒土及土壤消毒。冬季种植蔬菜之前清洁保护地前茬植物残体及杂草,消灭枯枝落叶及杂草上的病菌和虫卵,通过日光暴晒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搞好保护地土壤消毒措施,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虫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虫为害。土壤消毒重点是苗床,可用电热消毒,即用电热线温床育苗时,播种前升温到55 ℃,处理2小时。也可用甲醛、棉隆、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处理。大面积土壤消毒最好是在高温季节,棚室拉秧后利用太阳能进行日光消毒农业论文,对各种土传的真菌、线虫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虽然目前的抗病虫品种远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需要,但黄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当数量的抗病品种供选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针对性的选用抗病虫品种,发挥抗病虫品种的作用。

3、搞好种子处理。多种病害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处理可消除种子上附带的病菌,减少初侵染源。种子处理的方法有干热处理、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等。如防治番茄早疫病,茄子褐纹病可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用退菌特6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用温水冲洗5~6次。

4、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如实行用地与养地的综合体系,合理轮作、间作、套作。长期连作会导致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如黄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较强,一般连作易引起土传病害加重。轮作时禁止相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大蒜、小葱根系分泌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可在休闲期种植小葱、大蒜。

4、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危害。采取的措施有:①异地或客地育苗。②护根育苗,可采用营养钵、穴盘、营养土育苗等。加强苗期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抗虫能力,移栽时淘汰弱病苗,保证壮苗定植。

5、推广嫁接防病技术。对于冬春季保护地难以防治的瓜类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可采用嫁接的方法控制病害。嫁接育苗主要是预防土传病害,增强植株的长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如用黑子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防治黄瓜枯萎病;用葫芦、超丰F1等做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用云南野茄、山西野茄等做砧木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

二、生态防治

合理调控设施环境,使之不利于病害的生长,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高产的目的。

1、保护地土壤温湿度和空气湿度调控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利用保护地的特殊环境,采用放风、闭棚等措施来调控温湿度。覆盖地膜,加强通风可提高土壤湿度,降低空气湿度。加上充足的光照、利学的通风透气等措施,不打药或少打药就可控制多种病害发生为害。如高温杀菌抑菌,黄瓜棚变温管理,可控制霜霉病蔓延等。

2、保护地内气体调控。保护地蔬菜有机肥不足时,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长需二氧化碳浓度在800×10-6~1000×10-6。因此,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应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把保护地内的有毒气体如氨气、乙烯、二氧化硫等放出去,以免蔬菜受气害。

3、光照的调控。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适时揭棚进行光照调控。

三、物理防治

1、利用温度如温汤浸种、高温土壤消毒等措施。如用50~55℃温水进行温烫浸种10~20分种,可杀死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2、根据害虫具有特殊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黄板诱杀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等。

3、人工捕杀。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发现蔬菜上害虫所产的卵及刚孵化的幼虫应及时摘除。

四、生物防治

包括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农业论文,人工养殖释放天敌,从外地引种利用及施用生物制剂等。目前比较成功的生防技术较多,如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广眼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等害虫;用Bt乳剂、青虫菌等防治各类鳞翅目幼虫;用浏阳霉素防治各种害螨;阿维菌素防治各种害螨、斑潜蝇、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用农抗120防治各种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用83增抗剂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等。

五、化学防治

由于在保护地蔬菜上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如果用药不合理,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而且增加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冬春季保护地使用化学农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

2、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即使用药也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或用生物农药,以达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目的。而且要控制用药次数和掌握用药时间,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托布津和防治锈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的百菌清,整个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不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15天。用于防治害虫的敌百虫、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农药,全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也不能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7天。

3、掌握科学的施药技术。加强保护地病虫情况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防治,切忌盲目打药。正确掌握农药使用剂量和浓度,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防止单一使用一种农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大力推广应用烟剂、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防治技术论文篇(5)

1.2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陕西榆林的沙区治理,可以采取的防沙治沙技术是发展樟子松,这种育苗造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造林育苗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对树林种类进行调整,方便树种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强林木对土地的保护功能。此外,采用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可以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能够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地,对建设后备森林资源和实现森林双增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1.3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的应用固定沙区或者是小面积沙区的治理采用不同栽植技术。根据林木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不同选择不一样的种植技术,例如针叶树的种植可以使用覆膜技术,侧柏等针叶树的种植采用提苗技术,将树种栽植之后在植株地上使用地膜覆盖,四周围成树坑,在雨季达到蓄水的作用。

2战术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战术性治沙技术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防沙造林技术,总称为一封二障三栽种。

2.1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一封”技术“一封”主要指的是对需要治理的沙区进行封禁管理,在区域内设置标志牌,划定范围,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在治理的沙区严格禁止毁林活动甚至放牧。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让流沙形成固定或是半固定的状态,能够使区域内的生态形成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

2.2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二障”技术二障主要是指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技术。障蔽搭设的部位应该选择风沙侵蚀较为严重的部位,搭设障蔽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能够有效降低风速。通过搭设蔽障可以使其两侧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沙,一定程度山减少了苗木栽植地的积沙,二障技术的具体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前挡后拉”固沙法,前挡就是实施乔木和灌木混合造林,造林位置选择在流动沙丘落沙坡的底部,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沙丘移动。后拉就是在流动沙区的迎风坡位置或者是流动沙丘的下部栽种固沙植物,也可以在搭设障蔽性的活物。其次是采用草绳沙障固沙,经过沙漠化治理实践,我国的沙障类型由过去的单一秸秆沙障逐渐变成多种形式的沙障。最为突出的沙障类型有草绳沙障、黏土沙障、网格沙障以及立式沙障。其中,草绳沙障是苗木成活率最高的沙障,有着较强的固沙能力,并且实用性强,固沙效果显著。采用草绳固沙的具体方法是将稻草拧成绳子的形状续接在一起,在风沙侵蚀严重的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方向要根据风沙侵蚀的方向适当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地面的粗糙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地表的风速,使沙障两侧形成积沙。网格沙障固沙主要用于坡面为16~25℃的沙区,在迎风坡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方采用物理压制成的沙篙网格式方格,根据风力侵蚀的程度搭成不同的格子,每公顷的沙地搭建的网格沙障不应该少于190m。通过种植经验可知,草木在网格沙障中的成活率比在无沙障中的成活率高出20%。

2.3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三栽种”技术根据荒沙的类型不同在沙丘地使用不同的造林技术,适当的控制荒沙对树木的危害。具体的造林技术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挖壕栽柳,选择一些沙丘地或盐碱地人工挖掘一米左右的壕沟,在壕沟的两侧栽种一些耐湿甚至是抗旱的树种。此外,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丘地可以挖掘积水坑,让地下水聚集到其中,然后在集水池的周围栽种树种。第二是沙柳栽种技术,沙柳作为沙区存活数量最多的灌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造林:将两年左右未萌芽的沙柳截取一定的树枝深埋地下,地上保持与沙地平衡,当树种生长到两米多时进行栽种,以提高存活率。第三是蓄力开壕沟造林,选择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的地段进行造林,播种之前采用蓄力开犁沟,犁牛踩踏等方式对地面进行处理,选择沙篙或是柠条混合播种。综上所述,人工挖壕栽柳技术造林有90%的成活率,沙柳栽种技术为88%,蓄力开犁技术栽种的树木是86%。成活率显著的是人工开壕沟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解决林木生长问题。

防治技术论文篇(6)

培育的蔬菜种子需要经过仔细的挑选,最好是选取那些优质高产、抗病虫品种。在选取基地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基地内部水源、大气、土壤等各项指标需要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样才能将其作为蔬菜的生产基地。

1.2种子的科学处理

在棚室进行栽培的时候先将选取的种子用温水进行浸泡,在浸泡的时候需要时刻注意水温的保持,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毒作用。不同的品种需要采取不同的杀菌时间,这样就可以最有效的消灭残留的病原菌,也可以杀死种子内部潜在的病菌。或者是使用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来处理种子,也可以使用10%的磷酸三钠来浸泡种子,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将其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有利于表层病菌的去除。将消毒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种子吸水充足。之后将其捞出,再用清水清洗干净,用事先准备好的湿布将种子包裹起来,将他们放到26.5℃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催芽的时间要根据种子的特性决定。在这段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定时的翻动种子,适当的采取清水进行投洗,将种子上的粘液、绒毛彻底的擦拭掉,避免种子发霉。

1.3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

病虫害的发生跟蔬菜播期的选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充分的分析蔬菜的品种特性与气候状况[2]。在各个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才将这个时期定为播种期。在进行棚室蔬菜栽培的时候要根据种子的苗龄来决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在种子出芽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工作了。具体采取沙箱或者育苗床来播种,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种子出苗就可以将其移植了。1.4营养土配制移苗所用的营养土需要符合正确的组合比例,由一部分田土、有机肥、草炭土以及细沙按科学的比例组成。需要再加一部分磷酸钙,磷酸钙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育苗用的床土需要进行一定的消毒工作,例如:高温发酵。

1.5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种子播种完成之后,在其出苗前一定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这样有利于种子尽快出苗。其中,喜温的品种需要将湿度保持在23°左右,气温保持在29℃左右。等到苗出齐之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降温,夜间将温度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将温度保持在22~25℃最佳,温度调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子根系的发育。当种子的第一片真叶展开直到定植的前一个星期,要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5~27℃左右,在定植前1日,进行浇水1次,有利于起苗定植。在进行定植的前10d内,需要进行幼苗锻炼,让它们接受低温影响,还需要加大通风量,适当的浇水,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幼苗的抗寒能力。在苗期需要管理好水肥供应,在浇水的时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全价肥料,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

2做好蔬菜栽培管理

在棚室内需要安装滴灌设备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器,如果采取露地春季栽培就要进行地膜被盖。在定植之后,棚内需要适当的升温,最好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7.5℃左右,夜间温度最好保持在17℃左右,地面温度超过15℃为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地膜覆盖、拉二层幕,有利于保温防寒。在白天,温度如果超过30℃就需要适当的放风,不要出现扫地风。夜间需要做好温度控制,最好是将温度控制在12℃以上。果菜类种植最好是接受人工授粉,在果实膨大期需要通过变温管理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当蔬菜处在生长期,使用0.2%的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在进行追肥的时候最好是采取腐熟的农家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遇到阴雨天或者外界气温低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追肥灌水,在旺盛的生长期,需要做好通风管理工作,把握好温度和湿度[3]。

3病虫害的防治

蔬菜无公害生产需要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使用。以云南怒江州为例,在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上,从品种选择、种植布局和田间管理入手,物理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大胆引进生物防治手段,利用对植物无害的生物来抑制病原物生存和繁殖的方法,有效减少病害虫数量,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点面结合的综合治理,怒江州示范展示区减少农药用量5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16%,确保了示范展示区的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防治技术论文篇(7)

2生物技术在防治虫害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需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需要含有一定的基因,而蛋白酶抑制剂则是大多数生物体会含有的一种基因,它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各种蛋白水解酶,因此,蛋白酶抑制剂能有较好的能力防治生物体内造成的破坏。近几年来,国家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抵御病虫害这方面做得更加的突出。在生物的正常情况下,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有效的破坏病虫体内的氨基酸,从而使得病虫因缺少氨基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生活,直至病虫死亡。这种杀死病虫害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它能够有效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

3生物技术在防治草害中的应用分析

植物自身抵抗除草剂的能力很低下,但是生物技术能够将对除草剂具有良好抗性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这样使植物能够更好的生长。这些对除草剂有良好抗性的基因中包括上面所介绍的酶基因,能够有效的分解除草剂,通过这些基因之间的作用来达到抗草害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杀死草害,使得植物能够健康成长。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对环保的意识也不断增加,因此,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应当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的研究而忽略环保。

4依靠生物技术培养出抗病、抗虫的新品种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病状,比如:病害和虫害等,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虫害,这2个是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使用生物技术来培育抗病、抗虫的植物是一个新的趋势,它是按照有关病虫害的要求,将能够防治病虫害的基因,经过生物技术来进行移植,移植到植物中,使得植物能有健康的成长,并且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的繁殖出新的抗体,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破坏,使产量上升,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防治技术论文篇(8)

水稻是沭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们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施药技术

1.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1.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2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1.2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2.2.2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3稻杆蝇

2.3.1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2.3.2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2.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4.1危害症状。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2.4.2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2.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

2.5.1危害症状。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2.5.2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2.6钻心虫

防治技术论文篇(9)

二、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驱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林木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林区林木种类失去平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必须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在对虫害进行控制与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冲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程度以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真正有效的保护林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区虫害之中,松材线虫病是常见的一种病虫害。本文主要以松材线虫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松树上,该种病虫害对松树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松树慢慢死亡,同时该种病虫害具有危害程度高、危害速度快以及预防困难等特点。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于松褐天牛,一旦松树被侵入该种虫病害,就会导致松树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也对蒸腾作用造成了影响,松树的针叶慢慢出现黄色以及红褐色,而且松针叶在当年不会脱落,直到随着树脂的减少而逐渐干枯而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症状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深入的了解该病虫害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习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务必有效的降低该种病虫害的危害性。

(二)松材线虫病的生长规律

通常情况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10月份,在高温季节之前,正处于松材线虫病侵害的时期,当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该种病虫害所引发的松树病慢慢显示出来,一般10月份发病最为明显,松树开始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月温度上升到20-25摄氏度的时候,病害的扩散最为严重。由此可见,该种病害情况在温度比较高、海拔比较低、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害程度也更为严重。

(三)如何防治林区松材线虫病害

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系统对林区病虫害进行定位,并进行范围的划分,科学合理的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在每年的10月份尤其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调查以及数据更新,对松材线虫病所引起的林区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了具体扩散的面积以及病死的棵树等等各个方面的轻狂,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来为实时动态监管的实现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牢固的基础。

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对林区管理进行强化主要是为了严格的控制病死植株转移的发生,在病死植株上存在着许多虫卵、幼虫、成虫,容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甚至成为传染的源头。然而,病死植株与林区权益所有者具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林区权益所有者的经济损失,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相关部门统一通过相应的补偿,对林区权益所有者的损失进行弥补。所以,在管理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病木材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包括了运输环节、撤销环节、处理关环节等等,严格禁止非法经营与贩卖病死木材以及其木质包装材料。在运输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路线以及时间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输,运到指定的地方进行统一处理。在病死植株核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核销,同时根据核销的单据来为林区权益所有者进行补贴。此外,病死植株必须予以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要求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禁止出现病死木材丢失的情况。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属于一种生态防治措施,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对害虫进行消灭的措施。在实施该种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具有无污染性的优点。同时,该种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对各种胜诉激素以及其他生物提取物来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影响害虫的生育特性,从而达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

4.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来把化学药品散布在林区病虫害的范围,从而对林区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与消灭。该种防治措施所使用的化学药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包括了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以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

防治技术论文篇(10)

2白僵菌防治技术手段和它的防治效果

白僵菌拉丁文是Beauveriabassiana半知菌纲、FungiImperficti链孢霉目、Moniliales链孢霉科,白僵菌被称为真菌性杀虫剂,它可以进入害虫身体通过大量的繁殖使得害虫无法代谢而死掉,因此,解决森林病害虫的危害。它是安全没有污染的技术手段,无害于人类和动物,也无害于森林植物。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发现白僵菌,它的防治害虫种类达到近70种,针对枣树、梨树等果林的食心虫,有着显著效果,只须在果树的地面周围喷撒白僵菌菌粉与25%对硫磷微胶囊剂混用液,就能够将食心虫杀死。同样,针对刺蛾、天社蛾、象甲等害虫,这种方法效果也十分显著;另外,针对枣树及其他果园木的鳞翅目幼虫,以及蝽象,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同样十分明显。

防治技术论文篇(11)

番茄是东海县日光温室蔬菜的主要栽植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较长,导致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老病害逐年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多种病害不是同时发生,就是交替出现,使菜农防治愈来愈困难。该文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灰霉病

1.1发生特点

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危害重。主要危害叶片、花和果实,茎杆也能受害。叶、花、果实受害后,病部均可产生浓密的灰色或褐色霉层[1]。

1.2防治措施

1.2.1农业防治。一是清理病残体。收获时清除田间植株残体,并进行深耕,减少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粘附在果实上的花瓣和柱头,切断灰霉病菌侵染的桥梁。在田外集中深埋,可有效减少田间再侵染源,减轻发病程度。二是看天气浇水,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和阴天前浇水。浇水一般在晴天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水,防止结露。

1.2.2生态防治。即变温管理。早晨太阳刚出来时放风0.5h,排出湿气后闭棚升温。晴天上午当棚温升到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灰霉孢子的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时,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保持15~17℃[2]。

1.2.3化学防治。一是定植前用药。一般在苗床上(移栽前7~10d)喷洒1次药预防,做到无病苗入棚。二是在蘸花的激素药液中加入防治灰霉病的药剂。在第一穗开花时配制成0.1%的药液,可加入腐霉利或速克灵或异菌脲或多霉威等等;然后在浇催果水前1d主动喷洒1次药。三是喷药预防。用达科宁500倍液、阿米西达1500倍液、适乐时1500倍液、达科宁500倍液交替喷施,每次间隔15d左右。四是治疗防治。发病初期可用万霉灵、适乐时、施佳乐、阿米西达交替喷施,间隔7d喷施1次,视病情连用2~3次。

2青枯病

2.1发生特点

多发生在作物生长中后期,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根变褐腐烂,切断病茎,用手挤压,有乳浊黏液流出。

2.2防治措施

2.2.1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发病地要尽量避免连作,实施3年以上的轮作,可与瓜类作物进行轮作,但不可与其他茄科、大豆、花生等作物连作,以减少菌源积累,减轻发病程度[3]。二是实施健身栽培。作物生长中后期不宜进行深中耕,以减少伤口。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或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变微生物群落。作物生长中后期根外喷施硼肥,可促进维管束的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多雨季节,应用覆盖顶膜避雨技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三是及时拔除病株。当田间出现病株时,要立即拔除,于田外集中销毁,并在发病株及其周围撒施石灰粉消毒。

2.2.2化学防治。定植前可用青枯病拮抗菌浸苗根;在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超微粉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3.1发生特点

番茄病毒病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大致有3种类型:①花叶型。叶片上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②畸形型。有蕨叶症状,呈扇形或卷叶形,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常伴随整个植株矮化、缩顶,有时丛生;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

3.2防治措施

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一旦感染,全株发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药剂。因此,对病毒病重在预防[4]。

3.2.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可选用强丰、苏粉1号、苏粉2号、早丰、西粉1号、西粉2号、苏抗5号、双抗1号等抗耐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早定植,发挥避病作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定植后要合理肥料运筹,增施磷、钾肥,开花坐果期,可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2.2化学防治。一是种子消毒。将种子用清水预浸4~5h,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min,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二是药剂防治。及时诱杀和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早春大棚通风时,设网通风,防止传毒昆虫随风迁入传毒。大棚内出现蚜虫等害虫时,可用黄板诱杀,并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8%毒死蜱乳油,或0.5%虫螨立克,或灭色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天气干旱,蚜虫等害虫大量发生时要连续喷药2~3次,间隔5~7d,达到消灭害虫、控制和减轻病毒病发生的目的。在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施病毒钝化制剂,可选用3.95%病毒必克或20%病毒A,或50%灭菌成,或宁南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喷雾时最好与含氮叶面肥混喷,能有效地促进植株转化,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品质。

4参考文献

[1]戴景诗.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