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16 04:55:27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向城镇工作,其子女被迫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庭功能,父母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被弱化。本文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赖以生活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正在被无奈地弱化,并演变成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在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亿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和50万人。[2]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外出农民工的人数会继续攀升。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经济收入、入学就医等因素限制,农村工家庭很难整体迁移,子女常常被留在户籍地跟随父母一方生活,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或委托亲朋好友监护,还有极少数孩子无人照顾,这些缺少父母之爱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研究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3]如此多的农村儿童生活在远离父亲(或)母亲的被拆分家庭中,长期得到亲子教育和家庭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品德、学习、安全等方面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问题及成因

1.亲情缺失,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儿童的成长是身心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保障,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心灵的陪护。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亲子在一起相处时间短和沟通交流频次少,彼此间的情感会变得稀疏,享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这对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会形成一些不良人格,如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抑郁压抑,忧虑不安等[4]一些留守儿童虽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近亲属照顾,物质生活不成问题,但对情感需要和心理变化缺乏关注,特别是遇到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重要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极易造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导致极端行为发生。

2.教育缺位,道德品行不容忽视

道德品行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成事之道。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重视孩子品德的养成,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疏于沟通交流,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成长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隔代监护人一般只关注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日常品德行为问题,往往采取因小而忽略,因溺爱而放任,因粗暴而简单处理等方式,留守儿童产生一些不良品行,如在家缺乏礼貌,任性妄为,不服从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管教,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狭隘自私,不关心别人,不诚实守信,不尊重师长,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缺少集体荣誉感,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等。[5]如果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任由发展,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管理无力,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家长和监护人的帮助和管理。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交流减少,不能对学习及时指导和督促。与母(父)亲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家务和农活较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而隔代监护人一般是老年人,他们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素质低,教育意识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身体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力不从心。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得不到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成绩一般不理想。调查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6]

4.监护不当,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孩子的监护责任落在了母(父)一人身上,或转移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由于疏忽或精力所限,常常导致监护不到位,引发许多安全问题。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食物安全与卫生知识匮乏,缺少食品安全教育,留守儿童经常花钱购买问题食品。二是人身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少年儿童发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55.4%的受访者认为是少年儿童安全意识薄弱。[7]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极易引发人身安全问题。同时,失去了父母的保护,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被同学欺凌,还有个别留守儿童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三、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我国城镇化道路上绕不开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还孩子们一个正常温暖的童年。

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强化留守儿童父母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过分溺爱、“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监护责任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完全履行监护职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诱因。新颁布的《民法总则》对监护作详细规定,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监护人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的可以撤销其监护资格,侵犯被监护人合法权益或使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进一步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尽量将子女带在身边,即使子女不能随行,也要经常保持联系,尽最大努力全面履行抚养教育监督和保护的责任,让父母之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完善监护制度。农村工外出将子女委托亲朋好友照顾,要详细写明权利义务和注意事项,从法律上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和监护。

2.完善学校管理,弥补农村留守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自觉承担因农民外出务工而被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加强教育和管理,为留守儿童送去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为了便于教育和管理,学校要给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收集孩子学习、品德、心理发展等重要信息,详细记录在校表现和成绩,加强学校与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学习或心理等问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关爱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任课教师通过“家长”或“结对子”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依恋感,心灵不再孤寂“留守”。

3.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网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宏观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要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建立一张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爱心网络。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妇联、团委等部门联合,在街道、社区(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大力开展家庭教育,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如甘肃省妇联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在全省举办“母亲讲堂”,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鼓励组织社会热心人士和公益组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李艳红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浅析

摘要: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沟通而显得关系生疏,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由于溺爱或推脱责任的原因,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闲暇时光质量难以保证。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总是以金钱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往往会滋生孩子更多的恶习,以至于妨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没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机构支持,家长似乎无计可施。在如此这般情形下,家长只好无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此,学校除了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外,还要额外担负起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关于家校合作可行性的思考

除了物质上的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爱。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后便及时予以社会资源的分配,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期望从软件资源上进行支持。但问题依旧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原因何在呢?这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校合作包括家长勇于承担教子职责、学校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及双方参与制定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对孩子要予以更多的关心帮助,不要仅从金钱层面给予孩子补偿,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给予关心和爱护,积极参与家校合作专业支持机构的活动,给予孩子全方位、系统、专业的帮助。学校除了在硬件上的投入外,还需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用爱心对其亲情的缺失给予补偿。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方面要联合家长一起构建一个力图共同减少家庭教育缺失的家校合作平台。家长和教师在此平台上共同交流探讨、补充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作者:李桂英 单位: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与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在儿童时期(通常指0—14岁)的社会化,具体是指个体在儿童阶段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获得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情感运用、生存认知等能力,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要完成道德社会化、认识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认知发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儿童社会化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等方面影响巨大。其次,在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儿童真正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儿童开始学习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再次,同辈群体即“伙伴群体”,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小环境,对儿童社会化具有较大影响。最后,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与诸多媒介进行接触,尤其是与电视、电脑等新兴电子媒介密切接触,既对儿童了解社会产生正面作用,也对儿童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功能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不仅为儿童智商发育搭建平台,也为儿童情商发展构筑基础。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

(一)搭建儿童智商发育平台

儿童期是孩子智商发展的关键期,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最先对孩子的智商发育起导向作用。家庭教育是开发儿童智力首要的基础文化环境,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由于父母文化水平和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家庭氛围差异与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影响极大。儿童入学后,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逐步发挥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为儿童进入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基础,同时也为儿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首先为儿童搭建起智商发育的平台,决定儿童未来的智力发育水平以及社会化的质量。

(二)构筑儿童情商发展基础

情商决定TJL童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坚韧的意志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是儿童通往社会的主要媒介,家庭教育构筑起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始于对家庭成员的模仿,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引路人,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一定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生活技能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给子女,使其接受影响,逐步培养较高的情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自我,实现初级的社会化。

三、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社会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家庭结构事实上的“不完整”,导致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减弱,家庭的教育功能也在被不断弱化。留守儿童在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长期处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有的甚至是兄长监护、无人监护的状态,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和呵护,他们的父母也无法随时随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程度和质量。

(二)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饥渴是最为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缺乏与父母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既感受不到父母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与呵护,也无法及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使儿童丧失最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这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出现严重“亲情饥渴”,使留守儿童变得自卑、孤僻,或表现出抑郁心理,或表现出任性、暴躁、走极端等性格缺陷,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三)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还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勉强能够照顾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再加上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也很难在学习上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督,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长期处于一种无家长过问的状态,也导致他们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起步晚、进展慢。面对儿童所取得的进步和所犯不同类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方式来进行奖励,用责骂和棒打的方式来进行处罚;监护人与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往往是儿童有了错误盲目定性,惩罚不讲方式,导致他们自卑心理明显,叛逆心理严重,学习成绩较差,对儿童社会化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对策

(一)改善国家制度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保障等体制是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加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随父母流人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能和城市子女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

2.促进教育公:乎,加大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力度。在农民工集中地区,政府在加大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投资办学同时,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随同父母外出上学。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从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需要政府直接投入,向农村地区“输血”,在有条件的乡镇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将资金、人才等农村稀缺的资源逐步返回到农村J。这样,更多农民不离乡就能就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现象。

(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引导作用。留守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子女教育的责任感,通过经常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和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积极对子女社会化进行健康引导。

2.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保护作用。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住宿就学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对留守儿童睛商的全面培养。学校要逐步普及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指导教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学习与生活。同时,学校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净化校园周边安全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构建以家庭为中心,学校与基层政府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首先,落实家庭监护,明确监护责任,使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能。其次,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有益补充,除了正常的教育和管理,还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与保护;此外,基层政府也要明确自己在留守儿童有效监护中的责任,齐抓共管,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学校和基层政府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4.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民政救助、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成才,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方法对已有30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大多以理论思辩为主,实证研究为辅。其中,黄炳宣与阳崇波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调查》、徐梦婕与邓承乾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以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为例》、秦艳艳与闫军印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张杰的《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及李佳樾的《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的实证研究,其余均为分析原因、列出影响、提出对策的理论思辩研究。

(二)研究视角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三)研究路径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王小丁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作者:李桂枝单位: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