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2-08-01 03:04:43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摘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工程性高,实践性强的工作。传统形式上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当前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然后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专业培养、培养方向以及完善高校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探究。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中对学生要求都很高。从上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绝大多数高校都争相开设了计算机门类相关课程。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高素质人才战略的需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样如此。这样,一方面对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满足了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成功成为我国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本专业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现象。那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管理,避免这一矛盾的产生呢?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生培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培养数量相对庞大,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数目的迅速增加以及高校的急剧扩张,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出现短板:一方面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质量普遍下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岗位适应性差,缺乏求职竞争力等缺点,不能将所学知识成功过渡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很多在校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而又因为缺乏实践应用,导致他们对理论掌握又不够深刻,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此外,由于同时招入大量研究生,培养负担加重,造成很多高校培养工作不到位,硬件条件不达标,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满足教学需求,又因为所招收学生数量众多,以致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在学期间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并不能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剧。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培养理念。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水平,第一要义就是培养理念亟待更新。实现学生培养工作由传统教育方式向传统手段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个负责任的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种意识:以前瞻的眼光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人发挥空间。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应当由先前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培养模式。当前高校生培养模式还普遍处于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缺陷,即使他们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工程类专业更是如此,高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以下模式:①加强学校和公司企业的沟通,通过与社会知名企业共建“实验班”、企业定向提供培训岗位、实习岗位等措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项目,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对自身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②高校通过常规化地举办一些程序设计大赛等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让学生在赛场上不断发现自身掌握知识的薄弱处和局限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比如我校每学年都会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无形中还提高了我校在全国兄弟院校中的声誉。③高校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课程时,重视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授课质量,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类似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在“实战”中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实现学练结合的培养方法。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责任制培养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师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案要求,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自身培养任务,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文献的查询、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注重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⑤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通过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惩戒措施,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力,通过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地促使受培养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道路上来。

3.强化专业培养。现在高校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现象。高校要强化专业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养。术业要有专攻,避免学生掌握知识粗而不精,泛而不专。高校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所专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更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游刃职场做好充足准备。但目前来说,还存在着有些高校培养单位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日常管理松散,甚至淡化培养责任的现象。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高校等机构招生资质审查,杜绝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对培养能力弱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校综合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一方面,高校等培养单位应当全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专业化的师质建设,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培养水平,对高校教师实行严进常管的模式,采取重点培养、适当引进的策略,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推行优秀教师筛选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单位还应该就结合本单位培养优势及社会市场用人规律,合理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并努力本专业相关学科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并以超前的胆识适时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特设学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周边课程的了解,既注重当下市场需求,又能够顾及后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灵活化和与时俱进。

4.转变培养方向。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对高校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传授学生必须的求职本领的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此提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①扩宽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视野。通过加强同区域内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共享高校间教学资源,或定期共同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学科研讨、学生论坛等方法,不仅扩宽学生的交际圈,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使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②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创业园等,把鼓励创新作为一项工作来抓,通过提供各种理论指导、场地支持、资金投入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支持和扶持,尊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并通过引入外部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③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优秀的创新品质,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此外,高校要加大对硬件投入的支持,不断完善基础培养设施,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上机环境、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自身所学。

三、结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学生就业压力颇大。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现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了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转变培养方向和完善培设施等若干方法。我们旨在通过探究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向,而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等多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元制;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1“双元制”模式概述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双元制”就是把职业教育分为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另一个层面是指在校外的企业或是公共事业单位等实训场所学习职业技能。“双元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与学校制教育相比,“双元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差距。

“双元制”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双”,“双”字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教材、教师、学生、考试、证书等方方面面。

(1)两种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只是职业学校,也包括了企业;(2)两类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3)两种教材,针对教学内容分别安排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4)两类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师包括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5)两重培训身份,对于学生而言,同时具有了两重身份,分别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6)两类考试,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对学生的考试分为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7)两类证书,分别是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

德国这种颇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多年来为德国企业有效地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很多国家都纷纷进行学习和借鉴。

我国也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在我们的教育中借鉴“双元制”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对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形势来说,职业教育很重要。当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总是闹人才荒,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符合企业要求。

为什么我国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在大众的社会观念中,职业院校比学术院校低了一等,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大都不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工人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收入上都与学术型人才有很大差距。

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受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的制约,职业教育教学中很难真正把握企业的需求,企业虽然希望得到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投入太多。

要真正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必须转变社会观念,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等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双元制”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里,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产业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创新的人才。IT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决定着信息产业的发展,IT人力资源储备、培养和使用状况决定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我国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会对IT人才的招聘会降低要求,相反,随着行业细分程度地提高,对IT人才只会有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IT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团队协作、奋发有为的现代人思想意识以及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过硬的技术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进取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基于“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法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技能教育,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完全照搬“双元制”是不可能的,但“双元制”的精髓仍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很多方面。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开设还是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借鉴“双元制”模式。

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实践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等缺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程类专业尤其如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采用定向培养、实习等措施,让学生接触实际的项目应用,加强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

第二,在课程开设时,结合企业调研成果,根据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综合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三,项目化教学,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色展开项目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从实际出发,精选出一些典型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实训教材建设,编写结合当前实际、课程特色以及学生特点的实训教材,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行动手完成实训。

第五,以赛促学,以赛促优,积极参加一些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比赛认识到自身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加努力,实现不断进步。

3.3实现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双元制”中,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企业培训师、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增强了岗位证书的权威性,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们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教考分离”、“项目化考核”方式,学生毕业时也可采用“双证”机制。

高职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学历文凭证书外,还有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其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证明与体现,特别是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是其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职业技能鉴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地衔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3.4提高教师技能化水平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主要从事的是理论教育,但也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取得硕士学位以后,他们要到专门的进修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得到政府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

我国的高职院校也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对教师的培养、考核和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计算机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顶岗实习是最好途径,可以让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

第二,定期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和骨干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校的技能教学等。

4结语

市场对IT人才有巨大的需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人才,就一定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对于“双元制”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任广见(1975-),男,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建设,从而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迫使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加强校企合作,全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可以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校企合作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其优势在于:一是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直接参与制订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基于对市场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可以向学校提供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有利于学校及时优化整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从而进一步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二是校企合作可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需求,设施设备、场地和资金情况,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达到了校企双赢。三是校企合作为学生深入生产、工作第一线历练提供了条件,使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未来从事工作应具备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四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部分优秀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习学生就地可以被企业接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增强了职业技能,培养了职业兴趣,毕业后也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2、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的不足

实训项目基本通过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安排,因此,实训项目由于知识的单一性而造成了技术的离散,因而极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实训项目的设成,一般只为了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速度极快,所以教材的更新速度很难跟得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故而往往造成了实训内容与现场技术脱节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实训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所以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校企合作有利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1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操作,不断训练才能可以。但是现实情况是,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习室,往往因设备、师资、时间、条件等限制,学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同时,学校往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因而对学生的岗位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可以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找到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可以跟随企业技术人员或导师学习,不仅学到了鲜活的理论,而且动手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多。同时,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计算机应用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

3.2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计算机应用理论较抽象,纯粹的理论教学很枯燥,往往使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有的学生上课睡觉,甚至旷课、逃学。经过校企合作,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后,他们普遍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求知欲大大增强,进而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为提高应用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企合作有助于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4.1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技工院校可以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每年顶岗的时间可以是长期的,比如半年或几个月,也可以是利用休息日或寒暑假随机的,教师到企业顶岗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4.2使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为我所用

利用校企合作的关系,定期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和骨干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开发;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开展就业咨询和讲座,向学生提前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邀请技术骨干担任学校计算机应用课改导师,参与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邀请技术骨干担任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导师,指导学校的技能教学。

4.3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提高实践能力

学院要鼓励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和技改公关,从而使他们的技术和实践技能得到逐步的提高。在参与上述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切实地训练了实践技能,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和技改公关,也客观上反哺了企业,促进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可以获得双赢的合作。它不仅对学校有利,而且也给能使企业获得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学校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通过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修完相应的学业,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可以输送到企业就业。可以说,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切实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水平,又为企业加工生产进行服务,从而实现了校企的“双赢”。

总之,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呼唤、需要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模式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企业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职业素养和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实际的岗位中进行操作,促使其技术更加规范。这种边学习,边生产的培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了技工院校学生成长为高技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析: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分析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及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探索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中职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基本覆盖了职业学校的所有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研究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中职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得到了各中职学校的重视,它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展示本校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影响力。由于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相对接,因此技能大赛吸引了各企业的参与,为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赛促改,推动课程内容改革。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促进了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变革。目前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动画制作、数字影音后期制作、电子商务技术、工业产品 (CAD)设计、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职业学校自行组织的大赛项目则更加丰富,除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还增加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项目,如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技能等。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内容改革逐渐与技能大赛项目相对接,课程改革不仅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而且也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所以专业课程教学的观念必须随之而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职业技能项目内容的变化,从而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以赛促教,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技能大赛项目一般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大赛试题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为重点,形成以工作任务引领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步推行“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法。目前技能大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制订与技能培养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推行理论知识、课堂实训和技能强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更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以赛促变,推动实训条件改变。技能大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必须满足大赛的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实训条件的改善。在全国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各中职学校更加重视各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国家在各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如计算机应用专业随着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立而新建设的标准实训室有虚拟网络营销、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数字艺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室。同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核心是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大赛项目内容充分反映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大赛标准,实现职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改善了实训条件,同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校充分利用相关企业资源和企业“订单式”就业政策,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是大赛的最大受益者。为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首先要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各项技能培训班,组建专业大赛团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全校性技能培训中,优秀学生也会在训练中带动其他学生训练,实现了全员参训,全员提升的效果。同时,大赛的奖励机制等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在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技能高手。

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要求。根据笔者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及技能要求的调查,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文字处理、图像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构建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方面要求有: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技能;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技能;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及维护技能;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专业平面设计技能;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等。

(二)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构建。通过调研各届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情况及比赛内容,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的需求,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将课堂教学、岗位认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按“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递进,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整合、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结构、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职业鉴定资源等,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对应的典型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大赛项目,依托行业和企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校本教材,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思想品质过硬、专业知识过硬、岗位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如图1所示。

(三)制订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方案。以技能大赛为平台,调整和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书和技能培训校本教材,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结合专业技能大赛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推行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效。通过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操作能力。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实施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区技能比赛,获奖人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几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和比赛,学生的技能水平也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不断提高,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总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进一步促进技能实训条件的改善,促进教师队伍的提升,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适应就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