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大学生党员素质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27 03:50:53

高校大学生党员素质问题探讨

高校是培养党的事业发展人才的主阵地之一,同时也是壮大党员队伍的重要根据地。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发展,让其成为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主力军,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

一、存在“四问题”

高校党员发展程序严谨、细则分明、标准严苛,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人根据自己入党的经历和参与党员发展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入党动机多样化

端正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党员发展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据统计,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以下几种: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就业需要;盲从攀比心理;家庭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反映出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作为党员,必须保持正确的信仰。现阶段,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特点,在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越来越功利化。另外,就业需要、攀比心理和家庭影响是大学生入党的普遍缘由,是现实条件下自我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当然,学院老师在此方面有一定责任,有些老师为给自己寻求“得力助手”,以入党来允诺学生干部,造成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老师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引领有误。

2.培养联系人不作为

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培养联系人作为入党申请人与党支部的交流桥梁,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很多高校存在着培养联系人不作为的情况,他们大多机械复制网上的考察评语或者走个过场随便交谈几句就完了。但是作为培养联系人,应该花一部分时间去与申请人真诚平等交流,去真正了解申请人的日常行为,这就意味着要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主体。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一般都是学院团委和党委的老师负责,这些党务工作者大多身兼数职,往往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去考察入党申请人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不过关,把入党看作是走个形式,嫌弃入党的程序太多、手续繁杂,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入党这一行为。

3.群众参与与监督基本缺场

在发展党员的整个工作中,必须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听取群众意见环节,很多基层党组织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只选取几位同学进行征求意见,听取意见范围较小。发展党员时,脱离了人民群众,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到过程中,包括公示环节的监督也缺乏群众的身影。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群众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高校给予群众参与的机会也不多,群众监督更是缺乏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缺乏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多数群众认为事不关己,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薄弱,多数群众存在“监督了也改变不了什么”的想法,认为只是走个形式,造成群众对高校党员发展的不信任。

4.入党前后教育管理衔接不够

党员教育需要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如今,入党前,拼命表现,跑前跑后;入党后,要求放松,事情推后。大学生在成为正式党员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于党组织提出的工作,开始出现各种理由的推脱或者根本不参加组织活动。这就体现出入党后教育管理的松懈,没有将入党前后教育管理做到良好的衔接。入党前后教育管理衔接不够的问题,与高校发展党员制度及党员管理办法的不完善有关,党支部把转正前的考核和教育列为重中之重,在党员转正后,反而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忽略了党员发展后的跟踪服务和管理,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流于形式,党员管理缺乏长效机制。

二、实行“三举措”

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认真对待,多方考虑,,现提出以下三个举措,以期能为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水平发挥作用。

1.借助平台,创新培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党员教育培养未尝不是一种有效手段。现如今,各类微信公众号在不断推出,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行,宣传党的理论、党员典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定期推送最新信息供党员、团员学习。当然,还可不定期开展理论测试比赛、党员典型推选活动等,党支部可以通过制定规范,不断完善这个专门供党员学习的网络平台。党员发展程序是严谨的,但是形式可以创新。大学生提出入党申请后,一般学院会安排学生参加初级党课,改进党课教育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党员学习兴趣,授课内容结合实践,寓教于乐,使党的理论教育更富生动性。另外,预备党员转正可采取类似就业面试的答辩方式,正式党员现场提问拟转正的预备党员,包括学业计划、党员认识、自我评价、学习心得、入党动机等方面,预备党员现场进行回答,再由支部大会投票表决,思想不过关者必须一票否决。

2.常态考评,跟踪管理

大学生党员的质量,要考察涵盖大学生党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贯穿于考察、培养、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要将考评常态化。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数据库,全面把握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变化;建立培养档案,包括同入党申请人谈话记录表、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和备案表、党员发展对象备案登记表、组织员谈话情况反馈表等,将学生党员各个阶段的表现情况详细记录,确保党员发展过程中有“表”可循等等。针对党员发展的后期跟踪和管理问题,本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根据个人意愿结合组织安排给学生党员提供服务志愿平台,让学生党员参加实践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更好的锻炼学生党员的能力,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建立党员先锋责任岗,由党员带头争优创先,推出党员“挂牌”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党员自警自醒;新老党员双向评价,党支部间交叉评议,取长补短,推动基层党组织整体进步。针对毕业生党员,开展就业与服务专题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牢记党员身份,工作后要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本学院立足学校实际,结合中央党员发展新精神,将党员发展标准和年度考察标准做到明确、细化,运用绩效考核为高校党员质量把关。引用管理学中的绩效考核,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考核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评估,把绩效考核贯穿于党员发展的整个流程。考核囊括多个方面:完成支部分配的工作;在各类学生组织中的奉献服务;专业学习和学风考风;开展业余科研及;开展社会实践以及参与志愿服务。当然,每个方面所占比例大小应与党员基本要求相一致、与学院工作的实际现状相协调,无论学生在哪一方面有所突出、有所成就,党支部和党务人员都能全面了解。高校党员培育和发展中从来就不乏党员的管理制度及规范,但这些管理多依靠于党组程序,处在一定的僵化状态。将绩效考核引入党员质量的管理,是本着对党员质量负责的态度,是对党员管理理论上的充实,是对高校党员管理体系上的强化和补充。而且,现行的党员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都是不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寻找到更好地解决途径,才能更好的加大对党员质量的管控。

三、避免“两误区”

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模式化”和“走过场”两个误区。

1.避免模式化

1)避免党员发展程序模式化。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具有一定的程序,但一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虽说发展党员必须要严肃、慎重,程序严谨也是为了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但是一味按照程序走,有些人钻程序空子,思想上不入关,表现再优秀也不能发展成为党员。2)避免党员发展标准模式化。有些高校的二级学院会根据上级条文详细制定本学院党员发展标准,具体包括学习成绩占班级的名次、英语四六级是否通过、是否是学生干部等,诸如此类的条条框框过于死板,往往忽视了那些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学习上稍有不足的学生的入党要求。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发展党员工作,一定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和教育,可借助传统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手段创新培养模式。

2.避免走过场

1)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的撰写避免走过场。如今,千篇一律的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已经泛滥,大多数同学都是网上复制粘贴,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具体内容直接生搬,要求手写是希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进行汇报,让党支部及时掌握真实动态,从而决定考察和培养的力度。2)公示制度避免走过场。党员发展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公示都必须在阳光下进行,保证每一位同学的知情权,如有异议及时反馈,欢迎全体师生监督评价。3)志愿服务避免走过场。很多学生党员认为,参加支部活动就是走个过场,做做表面功夫。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必须要做出实效,真正为老师、同学解决难题。当然,走过场问题还包括班级团支部推优不够认真、培养联系人未与入党积极份子谈话、预备党员考察流于形式、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