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9 20:49:53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1)

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及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有了了解与认识,但是从高校人文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单单意味课程减负,降低学生的课程压力,它应该是一种与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高度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合理教学范围内,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由衷的喜欢体育课程教学,并且在过程中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从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课程人文教育的要求仅仅理解为从人文关怀角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心理及学习的“负担”究竟有没有减轻其实是个未知数。从高校学生具体特点来看,现阶段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和负担就是无兴趣却不得不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就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应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手段有效性待提高

除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外,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手段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不仅能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对于学生参与积极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有工作的开展均需战术及战略的支撑,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走不出传统的框架与套路,要么重学生却轻了课程,要么顾课程又忽略了学生,难以把握二者关系的平衡。鉴于这一现状,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应从宏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击破,一步步建立和形教育的氛围,让学生从心底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走上综合发展与成长的道路。

三、落实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对策

结合时展趋势及现代高校学生具体发展特点来说,要想提高体育人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时代潮流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着力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体策略及措施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特点

高校学生与过去高校学生的特点相比,多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如果始终按照人文教育的老套路开展教学的话,不会发挥太大作用。比如教师如果想将“减负”这一内容作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突破口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解相应“减负”工作的意义。这一环节对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者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不严格把好关口,所有的工作都将会是徒劳。鉴于此,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现状来说,应着力提高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多样化教学内容,结合时展潮流及趋势对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的课程张力,通过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受益。

(二)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时代性

除了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将其融入到具体教学设计中外,还应从时代特点入手,对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过程及内容,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及提升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将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身心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延伸到更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与体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时代性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应与课程教材内容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偏离高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从教育的角度对时代内容进行筛选。时代性的东西总是具有正反一,两面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高校学生去吸取。在这两点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创新模式,强化情感路线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央把“健康第一”确定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对教育指导思想的准确定位和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新确定。高等教育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体育则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这一保证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的体育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以及健身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因此,高校体育课应贯彻“健康第一”,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怎样理解呢?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是:“健康不仅仅是役有疾病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包括;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突破了原来只重生理健康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的转变。原来单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观点,是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须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决定》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要求我们体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身体健康负起责任。

二、高校体育的现状

2.1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体育教学还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范围内。教学目标过分强调竞技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很难体现高校体育的特点和优势。

2.2对不同个体的人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使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3为了体育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得上课,严重挫伤了学生r_体育课的积极性,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4追求运动成绩,追求名气,只抓校代表队少数几个尖子学生,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不顾学生的承受力。

2.5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体育”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没有解决。

要改变上述状况,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进行观念上的改变: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二。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设想

3.1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

针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一般院校体育课程“千校一面”的实际、结合下断探化的教育改革.认真学习、讨论和领会第三次全国教育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缺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的生命线,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思想道德素质义化索质仰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3.2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枯

3.2.1建立教学内容新体系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导.增强“健康第一”的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以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旨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自觉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和自觉投人全民健身的行列;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量储备。3.22加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方法的传授技术是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去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而技能是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所表现的能。体育教育应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有属于白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体育社会气文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来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走跑体操游泳游戏.球类等健身教材:教给学生健身的方法。

3.2.3情简教学内容、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应该说,能够强身健体的项目有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高校应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如乒乓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在教学形式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应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验体育的乐趣。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涉及遗传、营养环境、医疗卫生、体育活动、心理和精神状况等,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个仪的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的鲜明特征。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涵盖了体育和健康两个学习领域,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这一门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人们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运动技能的获得是体育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知识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也要关注体育知识教学,揭示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的整体修养。从课程文化的视角,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大学体育课程在近十年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等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全方面渗透,体育课程非理智地追求完美与反驳“传统”,“课程改革”成为了全盘的“改革课程”,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价值取向越来越走向消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导致了课程文化的一些“疲惫”与“异化”问题,偏离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课程文化问题进行探讨,展开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争辩,是十分必要的。

1.体育课程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可供选择的一种路途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设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性别,体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精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材料的特征。而现代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下,课程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为“学生选择的内容”。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学生多学或少学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一定要规范并不是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2.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各不一样,不同地区间在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和目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必须保证丰富性,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的需要。课程应该能够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关注并体现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施教的对象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因而要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个体,尊重不同文化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经历和文化习俗,理解并反映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活景观和思维方式,开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以人为本”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吸取,但我国的高校体育不能以学生为本位,也不能以社会为本位,更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使三者有机结合,既考虑学生个体的健康需要,又考虑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还要兼顾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理念。

3.学校文化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

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无疑可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推动力的今天,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个性,主要不是看其外显与物化的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而是看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各校独特的课程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课程文化发展实质上是一次次课程改革累积的结果,而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定,也是对课程文化发展自身进步问题的认识。让课程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是课程文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把中国体育的传统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人现代课程,则是课程文化的必要选择。我国的大学体育必须在教学的任务上突出其学科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提出清晰的重点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是关于人体运动的知识与学问,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应有其本质的文化内涵。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人类文明的精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力量,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5)

高校扩招是加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巴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推迟了就业时间?减轻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扩招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一、扩招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是扩招后教学的班级和学生的数量猛增?使原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配备不足.只能应变为加大教师教学时数和大班上课的方法?造成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完成学校体育课外群体活动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因此?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上述因素势必容易造成工作水平的下滑。

二是扩大招生后?高杖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前?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不足欠帐较多.扩招后?不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生均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确保

三是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缺口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课班级数的增多?所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数量也随着增加?而体育事业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

四是教学日程安排有所变化体育教学原来只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由于扩招后?学校教学资源容量有限?各学科教学资源都显紧张?不能保证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有些体育课程要安排在休息日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是教学组织方面的新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上网随机点击教师和学习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完全与专业行政班分离?这对于体育课外辅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对策

一要结合学校实际?扩建与维修体育教学场馆。高校的连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播要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人近期发展规划?把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工作摆在必要的位置使得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在档次上有所提高

二要周密计划?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学校扩招的需要?充分挖潜?改革教育模式?贴近学生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认真周密地制定好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各类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计划.与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好扩招后所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要适当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工作之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要适时地引进和补充一些优秀教师。目前?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师资补充到队伍中

四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计划

(1)要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6)

二、高校现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考试制度延续,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考试评价目的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1)注重考试过程和试卷分数,轻视考试信息分析。课程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充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而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试卷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但实际上大多数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2)现有的考试体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适于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模式。然而现行的考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考察。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这样的考试导向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大量需求的新要求。

2.考试形式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

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或期末进行,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占据了很大的权重。显然,一次考试,因受试卷考题涵盖的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限制,很难完整地反映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体现,一次闭卷考试形式也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技能,从而导致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学习,限制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体系呈现如下特点: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面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最后,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能力,因为考试分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升级、毕业、学位等,而且还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奖学金、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

3.考试内容呆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展示。

至今,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只限课堂所讲授的内容,通常很少顾及对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主要体现在:

(1)命题内容几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查的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死记硬背,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试极大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试题类型缺乏新意。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题型几乎主要采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有限的传统题型,而综合性与设计性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4.试卷命题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试题应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面考察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一套高质量的试题,除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检验出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和测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不仅如此,还应能区别测出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个体的差异。

5.教师命题自由度受限,妨碍“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宗旨除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高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总结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能终身受用;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思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此宗旨似乎背道而驰。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而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采用同一试题测评,要求试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大纲,且教师授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教学只会限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扼杀学生的个性。

三、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标准化与全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人才成长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强调全面均衡发展,而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统一流程和标准的“流水线”进行人才生产,鲜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方便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维,不乐见甚至很难容忍学生对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这些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即考试中,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1.破除传统“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教与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是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应体现从“人”出发。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学习,促进学生强化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评价制度要求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其教育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1)确立课程考试是对前一段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总结不是为了课程学习过关。毋庸讳言,不少在校大学生有“60分万岁”的思想,其可怕之处就是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后果就是消极应付课程学习,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树立考试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理念,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晓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疏忽和缺陷,以便日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能针对性指出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

2.树立构建主义学习思想,激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师生间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信息尽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的再理解与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完成,其他人替代不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见问题并不困难,但他们对老师的依耐性导致缺乏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一旦遇见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3.针对课程特点,改进充实新型评价考试形式。

现在大学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评价还主要是卷面考试,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分数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依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有效可行的科学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或答辩考试、操作合作考试和网络考试等形式。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平行班教学课程考试,由于涉及考试效率与环境容易控制等因素,大多习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可设计的题型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的考核,开卷考试有独到的优势。面试或答辩考试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还可以全面考查和检测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这种开放式的面试或答辩考试既能将学生置于提问范围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其随心所欲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技能和协作素质相关的能力评价,操作合作考试是较好的考试形式。此外,这种考试能够较好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不但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可以客观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应加强研究和开发这种考试评价方法,大力完善并推广这种高效绿色的考试方法。

(2)改进规范评价标准,让考试有机地融合于学习全过程。基于考试评价实践的现实,充分完善和规范课程评价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效应,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以及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

(3)通过课程考核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实现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目标,评价工作就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或小论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安排讨论学生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创新,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设计若干个综合题,以开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完成考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考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还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分散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让考试变成实现和体验自我价值的一种“游戏”,引导大学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迈进。

4.依据大纲创新设计考试内容。

现行的考试命题大多数是知识再现型,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要求高校课程教育考试在内容上应坚持考查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公正客观评价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考试命题不仅要着重立足培养目标的全局,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还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师命题要事先设置好问题背景,科学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答案无标准化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解答。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2)考核评价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也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将激励学生通过研究,得出有创意并符合科学的答案从而获优异成绩,而根据教材原文或课堂笔记做出答案的学生则不能得到高分奖励。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乐于独立思考,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7)

体育社团是体育课堂教学在校园环境中的延伸,学生有参与此项运动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态度。体育社团具有一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能够有目的性地进行活动,并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课外活动脱节,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与运动内容比较随意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与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或以体育社团形式进行的自主的、独立的体育锻炼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也不是体育课程教学规定的内容。体育教师认为课外活动属于“第二课堂”,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体育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都比较随意。这样,体育课外活动无法与体育教学内容相互呼应,无法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到体育课外活动的延伸,更无法使学生通过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而逐渐形成终身运动习惯。

二、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的“体育大课程”体系,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领域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用脱节。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分层式教学法。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分组,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在备课时,要注意使各教学环节协调连贯,有效控制运动负荷,将教学和锻炼有机融合。最后,体育考核不能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考核标准,也不能单纯以技能掌握为考核标准。体育成绩评价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体能测试成绩以及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课外活动、体育社团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身习惯的养成。

(二)打造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受学生喜欢,参加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之一。体育社团是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专项活动的重要平台,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大多热爱体育运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自身专项运动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自愿参与体育社团的教学训练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部分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搭建大型学生课外活动平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体育社团,其目的都是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指导,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校园运动氛围。所有课外活动的开展,均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交由各体育社团自行组织。应鼓励社团骨干举办各种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班或讲座,进行体育普及教育,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运动。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8)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不但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公共体育的必然要求。不断改革、完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及心理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单纯的技能教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体育发展、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渗透,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了解,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以往被高校、教师忽视,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更好地指导其训练和运动,丰富体育理论知识。虽然现在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理论课程内容单调

在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当前高校理论课程的内容显得过于单调,大部分内容为技能教授、训练内容,且限制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部分高校受限于自身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开设的体育项目比较少,难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对技能、常规运动常识的教育,忽视理论本身及背后深厚人文知识的传授,教学流于表面,难以切入“理论传授”的主题。

(二)理论课程形式落后

很多高校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上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甚至照本宣科,这样的课程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素质,对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虽然理论课程改革有序推进,但是这样的课程形式却仍占据主体,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三)理论课程概念模糊

体育理论课程虽然有“理论”二字,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并并未清晰地体现出“理论”的特点。教育教学主要就是描述运动、传授一些损失预防知识、健康知识等,不成体系,缺乏理论架构,系统性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体育理论教材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理论课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体育科研能力不高,影响了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完善。

(四)课程时间明显不足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要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但是要深化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并积极推进理论课程改革。我们要看到的是,高校本身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就较为薄弱,而连课时也明显不足,这也限制了体育理论课程深层次地改革。

(五)理论课程考核不当

当前的理论课程考核侧重的对书面形式,诸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论文等,而不考试的考核方式却十分少见。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体育考核也采取考试的方式,实际上就更让学生反感,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这种“被动型”考试氛围下,学生为了应付而应付,学校效率低下,理论课程的意义完全无法体现出来。

二、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良性推进,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转变理论课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高校相关领导、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理论课教学中,应秉承素质教育之志,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坚定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时展、体育事业需求、学生实际需要的理论课程,让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真正受益。当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偏重于技术动作教学、损伤预防等内容,缺乏运动健身原理、体育价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大大限制了体育理论课程的维度,限制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发展,唯有转变理论课程教学观念,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健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促进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提高理论教学时效性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背诵理论。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延展度比较大的运动活动和项目,着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和调整体育教材以及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理论课程不但要突出健身性、运动性的特色,还需要渗透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民族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颇大,为了更好地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高校应该采取“大班授课+灵活选修”的形式,在开展公共体育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个性体育、终身体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升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高校应该丰富教学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当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不但包括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还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只有灵活地选用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率,为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提供经验,推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四)保证理论课程教学时间

当前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不足,理论课程教学中,内容拓展、方法应用、实践演练等方面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高校应该加强理论课程时间改革,协调理论课程、训练课程的课时分配,优化课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时间保证。

(五)健全理论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高效体育理论课程评价多侧重书面形式的考核,并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评价不但难以让学生亲近、掌握体育理论,甚至还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抵触。在“应付”考试过后,学生甚至会选择性遗忘这些内容。为此,高校应该采取“平时考核+提交论文”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计算,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交论文也避免了书面式的考核,减轻了学生的抵触感。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题目的拟定要出题广泛,避免局限,且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调动起主动性,提高评价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总结

掌握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长期坚持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钦,林安贵.EEPO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4.02.

[2] 曾纪荣,朱荣.探究学习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4.

[3] 赵红娟.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6.

[4] 张立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课程(下).2014.02.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9)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10)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1]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校本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就是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和学校开发出一套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实现“自助餐式”课程的目标。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精神。

2.高职院校行政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2.1 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接下来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最后,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各个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分析学校现状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必须对本校体育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对本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院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2.3 制定开发方案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方案是建立在对本校体育现状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开发校本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等;第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是大学期间的校本体育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第三,教师申报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课程意识和新的体育课程观念。“体育教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其次,教师具有体育课程开发的能力。具备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拟开发的内容及体育项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四,学生选课指导。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是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体育需求选学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2.4 开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法宝或根基”[3],因此,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聘请外校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来校作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其主要任务有:首先是明确开发意义,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其次是领会校本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领会校本体育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2.5 加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加强对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第二,安排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校本体育课程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部署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程序

3.1 研究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是指大学生在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体育教师小组须对大学生和大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社会人士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调研时,不能只注意大学生的眼前需要,更要重视大学生成才的长远需要;也不能只考虑大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特别兴趣,更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综合性体育学习的需要;此外,对大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要求也须采取分析的态度,择其正确意见而从之。

3.2 设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是由体育教师小组设计的关于校本体育课程的基本标准。它是编写教学指导书、师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有关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说明部分”主要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名称、开发的目的、课程类型(是限选课,还是任选课)、适用年级和教学时数。“本文部分”规定校本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实施建议。

3.3 编写教学指导书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由导言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导言部分,简要阐述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特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法、指导工作的要求和方式方法。要强调满足学生的特别需要,防止和反对按照学校领导人及体育教师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同时,要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思路,防止和反对“学科化”。本文部分,根据《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所列本课程的一个个主题或课题,设计一个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每一个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和实施建议五项内容。

3.4 进行课程试验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正确理念指导下,围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建议,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检验和修订体育课程纲要及教学指导书,探索校本体育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设计与试验,研究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是基础,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是途径,校本体育课程试验是方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出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特别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4.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

4.1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评价的内容一般是根据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也可以说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对体育卫生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三是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体育实践中的情况;四是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五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行为。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全面衡量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形成学生综合和整体的印象。[4]但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自身的关注,也是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4.2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步骤

首先,制定评价计划,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拟定严格的评价活动时间表。包括确定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和技术手段,确定所需信息、已有信息和样本总量,确定评价的实施原则以及评价涉及的人员等。根据评价的时间表安排搜集信息的手段和步骤,并对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或描述等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质量和相关问题做出结论,并提出落实改进建议的具体措施和条件。其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体育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注意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为此,课程评价应该建立“档案袋”。在这个特别的“档案袋”中装有学生关于校本体育课程的设想、各种体育行为表现、体育测验成绩、体育活动图片以及体育教师的评语、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可定期将“档案袋”中的资料拿出来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全程自我监控,提高学生自信,力争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5.结语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是一项有意义但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课题,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实现体育课程的现代化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必须认识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实践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但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绿色、人文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5-126.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篇(11)

[作者简介]赵红娟(1972- ),女,陕西周至人,西北政法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陕西 西安 71006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35-01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实践类课程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类课程的现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发展滞后越来越明显,已经影响到体育教育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对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更好实现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发挥其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西北政法大学等西安市2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相关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针对调查对象专门设计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40份,有效回收131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向学生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46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3.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访谈,了解有关体育理论教学课程现状问题,获取所需资料。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获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安市普通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认识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高校体育教学的主管领导重视以体育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课教学,忽视理论课程教学,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其自身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较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更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实践课上;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目标让他们不认真对待。可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二)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数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程的学时不得少于体育教学时数的10%。按规定,在大学一至二年级4个学期,体育理论课程占有的时数下限为16学时。调查表明,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时不能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8所院校按照规定专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高校中,达到16学时标准的仅有4所,绝大多数高校为10学时以下,而且还有11所高校在8学时以下,这说明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忽视。大多高校将体育理论课程作为新学期体育课的引入形式,有些甚至将其作为应付无法室外上课的手段,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不愿上体育理论课,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部门没有对体育理论课程按照大纲作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大多体育教师更愿上驾轻就熟的技能实践课,不愿为一次理论课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体育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与理论知识储备的限制,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这种现状制约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展,也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造成阻碍。

(三)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现状

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整节课理论讲授方式(见表1),讲授中采取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形式的仅占少数,很少运用多媒体手段。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其他理论课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要求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获取的知识相当有限。有专家学者提出增加教学时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现状,但过多的理论课程时数将会使技能实践课程时数减少,影响整个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应有所改变,但不能一味单纯地增加教学时数,也要从多角度考虑,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四)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1.教材的差异。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使用的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种类较多,各校选择不一,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在调查的20所普通高校中有12所选用本校自编教材(见表2)。这些教材各有利弊,差异很大,所涉及的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统一性,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涉及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技能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却未对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进行明确说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指导。

2.选择的随意。从实际授课来看,教师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体育的起源”“体育的本质”“项目规则与裁判法”等,随意性大,缺乏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与熟悉程度,很少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导致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差。

3.跨度的宽泛。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高校所教授的体育理论知识跨度较大,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到运动训练实践理论,还包括专业较强的运动解剖学与运动生理学的深层知识,有些高校甚至在一学年内涉及六个或更多不同体育知识领域的内容,但有限的授课时数注定造成蜻蜓点水式地给学生灌输冗繁的知识,学生并无法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抓重点,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锁定一至两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时代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兴趣现状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接受知识信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源于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9.6%的同学认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在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国内外体育实时信息、结合自身运动处方知识、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处理等,但很少有老师选择这些作为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缺乏对学生自身的需求与兴趣的考虑。

(六)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考核现状

必要的考核可以检查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考核能从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大多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加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忽视对理论课程的考核,甚至有些学校对学生体育理论课程不予考核,实施考核的高校也有不少采取开卷或口试的简单方式,而且理论课成绩所占比例较低,一般不会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冷漠。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知识与参与锻炼、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发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