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探析

时间:2022-10-09 03:55:15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探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精准扶贫是同志基于扶贫工作新常态而提出的新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要将精准扶贫理念融入贫困生帮扶工作中,以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同志调研湘西部分贫困地区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要求打破传统扶贫模式的束缚,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扶贫工作。2015年,同志调研云南、贵州等地部分贫困地区时再次强调,要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任务,着重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性。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单一的扶贫模式而言,对原有扶贫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善和发展。简言之,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开发模式。

二、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完全区别于以前粗放式的扶贫战略,主要在三个方面凸显出它的优势。首先对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分类,然后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源,最后针对性地实施解决措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状况,创建一个整体综合的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贫困类别采取相应措施;在制定解决措施时要尊重地方和贫困对象的诉求和想法,以做到精准帮扶,针对性帮扶,精准到每一户。

2.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就是在精准识别后,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有思想的、有创造能力的具体帮扶措施。例如,给贫困户一些简单就业岗位,让他们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技能用以谋生,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3.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就是在帮扶的过程中实施合理化、公开化管理,使扶贫工作更具有创造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考评机制,严格监察扶贫对象的真实度,严厉打击和防止出现扶贫工作虚假现象。

三、精准扶贫理念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借鉴意义

高职院校要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就要针对高职院校及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理念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开展监督管理,有效实施帮扶工作。

1.强化精准扶贫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扶贫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强化精准扶贫责任意识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责任意识上出现了几种偏差:一是认为学校传统的资助工作就是国家的精准扶贫的最好体现;二是认为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任务只是针对社会贫困人员提出来的,高职院校没有要求精准扶贫的思想;三是对精准扶贫的理念理解单一,出现了对精准扶贫认识上的偏差。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认识到精准扶贫已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制度建设,帮扶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精准扶贫上不能“一给了之”,不能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陋习,更不能让有些学生钻制度的漏洞。按照同志的话说:“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而要“精准滴灌”“出实招,见真效”。从教师层面来讲,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意识。日常工作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密切观察,特别是刻苦用功的学生群体,通过发现,仔细筛选;不因个人厌恶、亲密、疏离等因素影响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高职院校扶贫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以不同的需求、导向实现精准扶贫为最终目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建立互联网平台信息库

学校可以建立完整数据库,实现经济困难大学生信息录入。学校要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如父母的工作条件、家庭情况等物质条件,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互联网平台信息库,有利于做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创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且要求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运行。相关负责人定期向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单位汇报资助育人工作的进程。不同的院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联系,密切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行。

3.加强“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

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第一步。学校根据贫困学生的自身及家庭情况,按照不同贫困级别的量化评价指标,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贫困级别分类,建立高校扶贫系统。同时加强扶贫系统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扶贫信息。科学分类,合理布局实现扶贫精准识别。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学校针对不同贫困学生的需求,制定多层次扶贫计划,开展全方位辅助,在现有的资助形式上,开发创新资助模式。例如,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资助科研项目,对心理贫困的学生进行健康专题训练,对经济贫困的学生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会创业就业生存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到扶贫必扶智,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4.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扶贫不仅是物质脱贫更是心理脱贫。由于部分贫困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会导致其出现自卑抑郁、孤独情绪、消极情绪等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开展有关贫困讲座和教育,将国家及学校有关扶贫政策宣贯到位。学生要明确只有真正的贫困者,才能享受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资助和帮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等、靠、要”思想,主动树立脱贫心理和脱贫志向。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与贫困学生沟通,树立学生自立、自尊自强的心理,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摆脱贫困的能力,最终拔掉“穷根”。

5.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一是要审查贫困学生的资格。要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具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采用每个学生所在地区发出的贫困证明,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创建贫困户家庭的档案。二是要建立动态的困难认定机制。一些学校在大一进行贫困学生认定后,在校期间就一直申请资金补助,但是学生每年的家庭情况存在多变性。这种固态的困难认定机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此,学校要建立动态的困难认定机制,将学生个体表现和家庭背景结合起来,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包括奖学金以及贷款使用情况等。同时,在每学年开展相关测评工作,定期认定困难资格。三是困难学生扶持管理要公开化和标准化。一方面资金补助使用情况以及勤工俭学情况要向广大学生公开,设立相关监督信箱,目的在于使资助工作始终处于舆论监督之下,真正杜绝扶贫工作虚假现象,严厉打击骗取帮扶资金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可能地让资助工作在工作流程方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学校要明确有关资助工作的细则,严格确保学生各种奖助学金在评审、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合理性。总之,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是对我国传统扶贫理念的突破和创新。高职院校注重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培养”,同时又能兼顾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精准服务”,在创新“育人”理念的同时,深入贯彻“助人”理念,对于我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意义重大。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要以精准扶贫战略为抓手,完善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体系,实现贫困大学生的精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