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教育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8 03:40:42

高职教育技术

高职教育技术篇(1)

什么是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可以将其界定为:基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宗旨,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这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内涵。而所谓地方特色,体现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训方略(内容、场所和渠道)、生源、就业出路、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外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应用性及岗位性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一般为地方院校,其投入、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本地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地方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

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开放、开拓的品质。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社会经济文化日益融入全球化经济格局,高职教育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迎来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极好机遇。

一、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在中国一些地区已经显现。据统计,浙江省2007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3%,报到率也在90%以上,均高于全国水平三四十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过去几年,浙江省通过对成人高校的改制、改革、改组以及将部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采取政府投入、老校区土地置换、社会企业参与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先后筹建了4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连年增长。现在全省高职院校数量已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59.5%,在校生数达到17.72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专业设置贴近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浙江高职教育的特色。浙江高职院校除了设置计算机、外语、会计等社会通用专业外,特别注重设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服装城”宁波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帮”裁缝的发源地,2000家服装企业中,高级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服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应运而生的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依托宁波特色产业背景创立的。

浙江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经于上个世纪开始。20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有:第一种形式是聘请外籍教师到国内的高职院校任课或讲学,或者选派教师到国外的高等院校去考察、进修,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合作,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期限不

一、费用较低,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第二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框架之下的系统合作。典型项目如中国与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CCCLP”项目)。第三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自主合作,按照产业经营模式,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共享。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沿着纵深的方向不断推进,可谓精彩叠出,硕果累累,展示了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前景,体现了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挑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迅速发展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入世后市场进一步的开放,中国的高职教育直接与其他各国正面竞争的态势已日益尖锐地显示出来。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同类教育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欧美市场发达,其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和地位,以及在发达市场环境中的运作成熟程度,在招收国际生源、科技成果转化、教育产品开发和贸易等方面远远高出中国。这样,中国不仅在现代经济的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职业教育融入世界高职发展和竞争中时,也已远远落在后面。在加入WTO条件下,中国高职教育要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并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只能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迅速提升自己,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便利,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求友好交流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办学,来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外资,迅速解决高职院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创办先进的实习、见习、实训工厂等,将使学校面貌一新;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原版教材与外教的引入,将使教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双轨制的运行,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中国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学生学习用功等方面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合作办学运行得当,可以融中外教育优势于一体,取得“1+1大于2”的效应。因为外资的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高水平外教的直接教授以及双轨制运行,双语教学等等,使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拿到国外名牌大学的学位和毕业证。

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国际经历三位一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他们又增加了国际交流、海外实习这一条,强调全球化人员的密切合作,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趋势相适应。这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二)以适应岗位为培养目标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德国大学相比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淘汰率极低。由于实行的是学期制,学生不可以推迟毕业。学生在申请入学时就有一个明确的岗位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又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所设定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学生甚至在实习中做出了成绩,申请了专利等。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上岗”。

(三)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

当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的现象经常发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除了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甚至国外实习的经历。

(四)实现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赢的局面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了共赢。有生产经验的、经过认真培养的专业人员对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率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

(一)彻底更新观念,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导向等,逐步确立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区域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其中,学历高职教育子系统要体现层次结构,二年制专科层次、三年制副学士学位和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存,并建立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学位制度,有选择、有计划地把原有三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高移至四年制本科。

(二)改革高考录取制度

招生、就业政策向高职教育适当倾斜取,以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要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就业导向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三)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投入网络

针对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的现状,迅速建立“政府保障、企业支持、民间赞助”的三结合投入网络。地方政府在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到位的基础上,力争划拨专项建设费用;企业和行业要以“长周期、迟效益”的投入视角,支持学校或同学校合作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团体联合举办私立高职院校,按市场机制运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元单位,计划协调高职教育建设投入,避免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投入和浪费。

(四)统筹规划区域性高职院校的布局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牵头,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共同统筹规划布局,形成面向地方经济、覆盖全部职业、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高职教育网络。

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纳入一个国际通行的模式之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又要按照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所应达到的要求,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于1993年通过IT教育培训、多媒体产品开发和软体开发三方面业务的ISO9001认证,1999年获得软件开发业务的SEI—CMM5级水平,在与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其课程设计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的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在国际上通用。

(二)关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对国内的高职教育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不但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士要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应正视这一现实,站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度,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高职教育相应的支持。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分析,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格局尚待建立和完善。国外高职教育同样有社区学院的CBE/DACUM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某些方面的范式。

(四)详细了解国外技术学院开发新专业以适应市场的作法

及时掌握国外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资料上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专业设置逐步呈现“新、特、活”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面向市场所需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超前性、保证教学质量所需的稳定性和提高办学效益所需的规模性等四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了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眼光“向外”,通过借鉴、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黄亚妮.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3、李文波.论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1)

4、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5、闵光泰,王国苹,颜逊.走国际合作之路强高职教育特色[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6).

6、张博,陈育林.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2(12).

高职教育技术篇(2)

二、教学内容的改善

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课程之间所包含的知识要有一定相关性。不能这个学期只注重学习Java,下个学期只注重学习C语言,然后另外学期又只注重学习android,这样设置课程会导致学习刚对一门技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又要去学习与这完全不相干的知识,软件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本来就很多,学生要一边学习新知识又要自行自学原来的知识,这样也许会导致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最后导致两头都学不好的现象。这里就以C语言以及java举例,要学习Java技术首先要学习C语言技术,Java语言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C语言,按顺序学习完这两门课程首先会让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学生又可以决定自己可以专攻哪门技术。C语言技术的内容非常多,倘若决定专攻C语言,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学习C语言课程。决定学习java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操作课程、网络编程课程、线程异常等的课程。

三、利用实训培养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培训,准备固定的培训设备、场地。让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开发项目带至校内,通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获得职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实践机会。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校内的实训环境就是一个小型的企业工作环境。同时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培训后,还要在校外建立实训的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这样对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高职教育技术篇(3)

2.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习对高职语文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文提到,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而且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那么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遍配有音乐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逐渐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然后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对文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其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学则是双边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高职教育技术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当前国际信息技术地迅猛发展,教育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当前,人类正处于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时期,这场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 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或称之为“过程教育”)。这场新教育革命(其实也是科技革命)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教育在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倡导和支持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精辟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技能为目标,培养高级技术、智能、复合型实用人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教育者,为了迎接这次教育革命的挑战,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并积极改革教育模式,加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 变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引导学生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传统教育模式下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现代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广播教学、电视(电影) 教学、幻灯投影教学等,每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具有与传统教育手段不同的特点。

二、我国高职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现状

1.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备现状

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加大了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在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现代远程教学的开展、电视教学、幻灯投影教学的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从整体看, 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全面实施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在有些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 如校园网的建设,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前期工作,光纤铺设到了各教学搂、实验室、 办公楼,如果接入到教师的家庭和学生的宿舍,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网上交流和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几年也得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视,每个系部都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而且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但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已近万人规模,而有些系部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还不够, 还不能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另外在现代远程教学方面, 不少高职院校已有了零的突破,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人教育学院都已经与相关教育部门建立了远程教育关系,现代远程教学已开绐实施。同时,由于校园网光纤已经接入各系多媒体机房,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对于那些想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的学生,学院为他们提供了又一个远程学习的场所。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限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电视教学、幻灯投影教学这类常见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还没有在各系得到普及,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

2.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现状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条腿,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另一条腿。人需要两条腿才能行走,教育也是一样,光有设备(硬件)是不行的,软件(运作硬件的器件,即教师和教育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制约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素材的收集, 脚本的编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够完成的。而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迟迟不能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造成了学院有些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长期闲置。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认识不到位; (2)技能生疏; (3)教学软件缺乏; (4)不同学科、 不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均等; (5)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未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

三、加快高职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1.改变教育观念,抓好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

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教师是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一方面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建设资金,加大对高职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的投入资金,同时进行良好的监督管理,采用专门审计,以确保专门设备建设资金能够用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学校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软件建设:

高职教育技术篇(5)

二、高职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高职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课堂交流更为活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踊跃参与教学过程,大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优化了课堂教学,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数字化的信息,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展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合作完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形式多样、量大丰富教学资源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推动高效教学模式的形成,使传统教学模式获得突破。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程序,恰可有效推进规范化的教学。(三)拓宽学生思维对课堂氛围和效率的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示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课堂教学,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诱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学习各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多为画面、音效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也是为传统教学模式所力不能及的。

(四)改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有力促进了教与学的方式的改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成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不仅影响了教与学,还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普遍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备课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运用互联网可以协助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准备教学内容,大大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课堂教学的情境和环境,也可以依托互联网而表现得更加形象,从而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2](P26)

(五)活跃师生互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师生之间构建了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得师生之间在何时何地都能有效地进行交流,使得老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好的引导和随时随地的辅导,从而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和定位,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建立起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教育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措施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革新教学方式

第一,“学习过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点,实现教与学的结合,促进自身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营造和谐氛围,筛选合适信息教授学生。

第二,借助网络的超距性、便捷性,积极构建教学与实践两者结合的机制和平台。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能将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意愿、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努力使学习不再成为学生被迫的行为,而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还要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采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四,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其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及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进行设计、研发和管理。其中,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个关键。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足和消极后果加以防范和弥补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如此,既有优长,也有不足,即可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也可带来诸多消极后果。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克服其良莠不齐的大杂烩形态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最主要的。然而,大多数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图像、视频的拼合,并没有科学依据,缺乏灵活性和艺术性。例如,老师在做PPT的时候,都会照搬大段的文字,并不做加工处理,仅做一些简单的视频的超链接,加上一些毫无联系的图片,形成的只是黑白背景的缺乏艺术性、科学性的幻灯片,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经常可见。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知识鲜明化、形象化的传递给学生,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然而老师制作课件时纳入所有要讲的内容,上课时照本宣科,缺乏科学性、灵活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固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知识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代替”了教师对该内容的教,排斥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因此,必须引导和督促老师精心自作课件,将无关、重复的内容剔除,真正选用恰当、精致的内容来制作课件。

2.精心调节掌握教学速度,防范教与学的速度脱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加快教学速度,减轻老师教学的负担,但是在比板书速度快、信息量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掌控教学的节奏,经常出现老师已经讲完幻灯片上的内容,学生还在忙着做笔记,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的情况。老师讲课速度过快,学生接受速度较慢,出现教与学的速度的脱节,就极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了教学效果。[3](P88)因此,老师必须精心调节教学速度,给学生预留记笔记和思考、提问的时间。

3.突出主题,引导思考,防止主题内容被冲淡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老师往往过分追求视听效果,盲目地加入精美图片、动听的歌曲等。从表象来看,运用了绚烂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实际上是忽略了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不适合的精彩图片、视频会使学生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内容上,而无法专注于这些画面和图像所蕴含的教学内容。会导致课堂教学非常精彩,但是课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匮乏,而且教学过于直观会制约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P117)因此,老师需对讲授主题反复强调,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得到培养。

4.加强检查督导,克服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

当前,很多老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只要认真制作一次课件,或者下载到一个好的课件,就可以长时间地使用下去,认为在课件里面都安排好了教学行程,只要上课时给同学展示一下就行,而不再在课前多做准备。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在遇到多媒体无法使用时,便无法上课。教师养成这种危险的依赖思想,就不会多去思考教学方法,不去总结自己的工作,教学会变得简单重复,学生也会觉得乏味,反感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基础,板书、板画是知识的纲要,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促进学习,而不应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感官刺激。学校必须加强检查督导,克服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

5.更新技术,克服光线暗淡造成的沉闷气氛

高职教育技术篇(6)

高职院校为我国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其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若想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充分发挥个人价值,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校务必要加大英语教学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

1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及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学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经长时间文化学习,具备各学科知识,知识相对经较广泛,这些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而职业院校生的整体水平则偏低,务必采取循序渐进教学手段。而技校学生仅于初中学英语,基础较薄弱,仅掌握一些简单词汇,英语学习能力偏低,“听、说”能力更是较差,大多学生无法展开一般英语会话,一些日常用语亦听不懂,相当一部分学讨厌英语,对英语学习有产畏惧心理,英语课堂上根本不敢开口。然而,当他们面对现实时,就业便会出现压力,他们又只能硬着头皮想学好英语。尽管一部分高职学生有六年英语学习经历,可其英语成绩依旧相对比较差。

2 强化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措施

自我国加入WTO起,英语学习显得尤其重要,成为各专业的“必修课”。显然英语已然成为当下各大院校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培育“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性标志而倍受各类院校重视。

2.1 提升师资队伍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及领导”者的教师,于教学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的素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要素。故此,务必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具体的可行措施中,可让学校内部教师彼此开展“听课”活动,于听课过程中彼此“观摩学习”,吸取别人的闪光点,不断的提升自我,在相互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可加大院校彼此的“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多开展校际交流,走出校门,取长补短,多多学习其他的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

2.2 选取适宜的教材

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用。优质教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伴随大学招生率的提升,高职院校亦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亦如雨后春笋,各个版本皆陆续呈现与大众面前。在这眼花缭乱的教材中,需擦亮眼睛,要具有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选取“科学、实用”。较优强的且由层次适合高职教学的英语教材。首先,需关注“语言交际功能”;高职院校在选取英语教材上,务必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专业特色”,务必要突出“岗位特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要针对毕业以后学生在工作中也许将会遇到的“操作说明”、“产品简介”、“维修指南”等素材。其次,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务必规避和“基础英语教材”的内容重复。在专业英语教材设计上,务必要益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互活动。可选取增加一些有益于“学生就业”但和“专业无关”的相关内容教材,如此,英语教材才能更加具有“实用性”,并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

2.3 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及培养英语交流能力

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需确立长远目标,始终坚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工作重点要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高职院校需在质量上求“效益”,依效益定“规模”,彼此协调、促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信誉,让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与认识”,为提升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存有程度不等的偏颇。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需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采取“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取替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提升学生英语交流水平为目的,而非仅仅单纯的灌输英语理论知识。

2.4 采取正确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技术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Chenhui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Kunming, Yunnan 650221)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process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need f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mpac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how goo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1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1.1 教育技术的定义

在我国,教育技术又称电化教育,其核心的内容是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及追求“增效效应”。

1.2 教育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提出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需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作为系统方法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以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的建设。

教育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确定是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的,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具体是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在对本专业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并不断根据市场和行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效率相应增大,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以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评定者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讲授者;同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和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

1.3 教育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如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新唤起学生被泯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大众化条件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挑战。在这种新的教学系统模式中,有些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教师通过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借助于良好的教育技术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真正体现出教育技术关注的中心是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懂得掌握知识和技能根本上要靠自己钻研和实践,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金科玉律。因此,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需求。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扩大教育规模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而人才的培养最基本的是要在院校内完成的。根据实践性教学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现状,更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心理学表明:单一的刺激易于产生疲劳。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外,也把一部分实践性场景带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为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终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开放的现代远距离(下转第37页)(上接第23页)教育,扩大了教学的规模,降低了教学的成本。因此,远距离教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会引发和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

2.2 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最好的途径。同时,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能力,教育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3 如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多媒体与网络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网络的教学手段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的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得到发展和比较广泛的应用。学生要不停地盯住大屏幕,易疲劳厌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讲解、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与学生的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把“黑板”换成“白板”,把多媒体作为“机灌工具”的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产生。

3.2 促进多媒体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应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化建设,同时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交互性,也提供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4 结语

在呼吁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如何教”的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要注重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把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席卷全球,已经演变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方式,它已从最初的高校自身优秀教学资源的展示,向跨学科教学、高端综合教育及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网络互动课程发展,并加速从最初的面向本国教学向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升级。这势必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此,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认真思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德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直观性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高职教育技术篇(8)

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制的《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界定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与‘学’全过程与实现教学资源开发,推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进行了充分阐述,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个性化、智能化、创新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高职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显得急为迫切。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构建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你听我讲”式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属于典型的赫尔巴特“四段论”教学。在“教师讲-学生记-强化训练-理解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在网络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背景下,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游戏式、任务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高职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玩中学、在乐中做”,在流畅的感官体验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建构。

(二)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更有效的实现对传统的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海量化,扩大教育资源信息量与覆盖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搭建,推进传统教学的个性化改进和内涵式发展,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紧凑,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能动性,扩大学生认知视野,更加符合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需要与审美需求。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实现高职教学的实践拓展,将虚拟现实、网络技术等手段与传统实验室相结合,实现更加形象、直观的实验环境,有助于增强实践实训效果,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尤其是可以利用新一代网络媒体,将高职的日常课堂教育由课内向学生课外生活进行拓展。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由注重短期效果的“目标型评价”向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养成的“形成性评价”转变。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尤其在职业技能评价方面,有利于对职业技能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以现代化的教育平台为工具,构建起学生评价的数据库,将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理论与实践学习成果、学习状态、职业需求、个人爱好、心理特征等方面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分析,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使教育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四)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是主要方式,教师是典型的“说教者”,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进行深刻的转变。一方面,促进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得教育方式更加直观、便捷,能够使教师将教学重点由“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并根据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学生活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形成“元认知”。[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导和辅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来。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背景下,有助于教师由学生的“训导者”、“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倾听者”、“服务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教师可有效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直线型、单向型说教,变为多向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关系“本末倒置”,往往是为了出公开课、示范课,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增光添彩。过于强调课堂氛围的创设,而忽视学生、忽视课程标准、忽视教材,使得一些课堂教学氛围有余,而实用性不足。二是过于注重演示,忽视互动。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一些教师仅是将课件作为配合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工具,而没有与游戏式、任务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参与功能,仅是在传统的赫尔巴特“四段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课件演示功能,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过程,以及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与互动,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原始初衷。三是过于注重理论,忽略实践。实践性是高职教学的目标和宗旨,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职的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大多局限在课堂的理论环节,而在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中,运用的不多。缺少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开展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职教学的对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新型课堂的构建

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除了传统的公开课、示范课外,要增强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渗透到高职教学的每个角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构建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课堂,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需求、兴趣特点、人性审美的有效衔接。尤其在当前网络时代,要充分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简单的教师向学生进行的信息传播,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要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把握住学生群体特征,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认知需求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选择,构建更加个性化的课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音、画面、视频等数字化媒体介质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视听感受,全面提高高职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更加多样化、全面化的教学设计,在遵循高职各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为重点,对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用,使得学生学习的探索欲、求知欲更加突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教师要“俯下身子”、“重心下移”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互,建立平等对话的个性化和交互性氛围,形成平等、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以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为载体,推进师生间的认知、情感的交流,深化学生在讨论、沟通过程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在课堂外,要加强移动互联技术的运用,共享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论坛等,推进教学的生活化,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适功能。[3]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学生实验实训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学生实验实训中的运用,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职业需求、接近实验实训实际。将传统的“教育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将传统的“教育技术本位”,转变为“职业技能本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仿真实验技术、网络远程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构建“智慧课堂”,开展“工学交替”,以及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4]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中不断“习得”、“建构”、“养成”职业技能和素养。加强实践教学媒体、策略、内容等各项要素资源开发,建设学生“实验课程资源包”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高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总之,个性化、智能化、创新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进的重要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转变教师角色,对于高职教学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过于注重演示,忽视互动;过于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等问题。在未来的教学中,只有进一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新型课堂的构建、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服务于学生实验实训,才能够更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才智,2014(30):43-45

[2]江务学,祝衍军,汪嘉.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54-57.

高职教育技术篇(9)

课 题:本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21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技术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如何发展教师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职院校毕竟在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上都和中小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上述标准。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曾发生过多次变化。过去,教育技术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的教学场景时常能看见。如今,教育技术的内涵得到了崭新的演绎,教育技术的范畴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也相当明晰,即为了改善学习、促进教学最优化而需具备的各种理论认知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基础性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特色,主要包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有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专业课教学。因此,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要特别重视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

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个标准是开放性的、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设置,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主要包括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四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提高层次,是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三个维度。具体的内容如下。

1.基础层次

(1)态度和意识。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理论;具备主动将教育技术引入教学活动的意识:拥有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识以及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概念、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对象;具备教育技能知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常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明确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3)技术技能操作。能操作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会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进行有效教学;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能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能将有效的信息资源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快速选择与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非常熟悉各种软硬件环境,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来选择辅助软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学习环境。

(4)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基本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合理转化为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能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引入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对比传统教学并进行反思:明确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习惯;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能正确分析,优化教学方法。

2.提高层次

(1)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展示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对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示范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与学生、同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示范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同事及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示范和促进已有的和新兴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研究和学习提供支持。

(2)设计、推动信息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设计或改编融入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和教学情况。

(3)促进和激发学生以及教师自我的学习和创造。支持、促进并示范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鼓励学生参与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科研,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

四、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助推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分析,不但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本文对此标准的研究还十分粗糙,但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老师关注此问题,深入进行研究,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成为高职教师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志平.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0).

高职教育技术篇(10)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教学实践;应用探究

时代在飞速发展,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或就业机会,首先就应使自身成为一名全方面,多角度发展的人才。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可以加强个人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与具体技能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不可多得的优良环境。该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才能使高职教育发挥其应起的作用,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新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学中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向。该项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是采用较为系统的教学计划,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多种传媒技术等手段,进行高职教学的设计与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1.利于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社会在发展,想要高职教育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相关部门就应当做到与时俱进,适时将教学模式与变化着的教学环境及其发展状况进行恰当改革。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首先,从教育教学的主体来考虑。学生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教育者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学习当下以及未来所需要掌握并熟识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针对自身的学习状况做出总结与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现代教育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地整合,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进而使得高职教学改革愈发顺利。

2.协调高职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教”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整体学校大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教育教学的工作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相关教育者应该对其进行合理使用。因教师长期活跃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他们不仅掌握既有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因为这样,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被教师充分利用,具体表现为:制作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课件,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关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以创新试的手段来实现对学生更好的教育。“学”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学生们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平台等技术找到利于自身发展的相关课程,既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3.利于高职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些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学理论为主,从某个角度来讲是有一定弊端的。在进行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事情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具体实际的检验。高职教学的主要内容即向学生传授实战操作技能,在培养并提高学生该项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坚持创新求发展的信念,这就需要学生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创新科技更好地融入到日常学习中,逐步确立新式的教学观念[2]。

4.利于创新式教学的发展。创新促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及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即可改善这方面的条件。比如:在教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为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实验过程更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节省部分费用,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限时间与场所,学生们便可以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这也为其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高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效益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所强调的是方法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原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恰当的“度”的范围,避免超出既定界限,而引起质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施教者应该用其解决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坚持效益原则,使得教育技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最终获得更有意义的教学成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创造原则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创造,为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坚持创造,这样才能提高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此一来,便更能适应当下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阶段。教师也应当遵循在高职教学中的创造性原则,不论在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中,都应该突破自我,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创新教学,实现自我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服务原则

现代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即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与掌握相关技能,在高职学院的培养下成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授课,传递这一阶段其应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样,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职教学的实践中,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辅助作用,教学中的服务性原则也是当下教育本质的最好体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平台教学

现如今,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的信息有着非常快的传播速度,在此基础上,可以为高职院校开发设立网络教学平台。在这个特殊的网络信息库中,学生们可以免费注册会员,进而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建立流言板块,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实时沟通,以最短的时间来实现最快的学习效率。此种做法不仅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还能够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此进修。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利用板书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为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适时适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模拟实际的生产过程,让学生们在集图、文、声等要素为一体的课堂上,真切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讲是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理论合理应用在实践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技能的体现。高职院校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所学技能,为此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某个实验现象或不能明白某理论来源依据,那么就可以采用创新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将实验或者理论分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视频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视频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视频技术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来讲,前者更具优势。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实验,为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能够将清晰完整的实验过程展示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将视频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去,以此方便学生群体进行观摩。

四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时代所需,它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高职教学发展与时俱进的良好态势。在高职教学新形势的教育环境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技术促发展,坚持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作者:史晓琼 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技术篇(1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专业设置广泛,但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育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速,而教材建设却难以跟上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步伐,许多教材不得不沿用或借鉴本科、专科及中专的教材。近些年,有关部门与单位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高职教材,但难以自成体系,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材内容陈旧高职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这个问题其实早有专家、学者提出来了,但是至今仍是高职教材首当其冲的弊病。教材编写的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悖。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多年,教材内容十几年不变已是司空见惯,教材与生产实际脱节,使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目前的高职教材大多数都是在本科、专科和中专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一定的增删而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的分量过重,而实践技能所占比例偏低。由于缺少对现场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必然会造成所编写的高职教材针对性不强,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践教材严重不足现有的高职教材无论是何种来源,基本上都是供教师理论教学用的,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一般应为46左右,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材严重不足,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性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这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不够高职教材的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教师编写选用高职教材缺乏动因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职教材往往会增加备课的难度,而且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教师不愿意采用高职教材。

加强高职教材建设的措施

大力开展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是教材建设、教材评价的基础,只有不断总结高职教材编写、出版、评价的经验教训,开拓教材编写、出版的新思路,才能提高教材编写、出版的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质量的评价;(2)根据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明确课程要求,调整各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解决教材配套的系列问题;(3)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理论,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4)职业教材选用机制问题;(5)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材问题。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材质量的评价方法、手段与标准;(2)职业教材尤其是实践教材的编写与岗位的联系问题;(3)职业教材保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相结合的问题。从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研究才刚刚开始,对影响高职教材建设的一些重大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

规范专业教材评价体系,严格审核高职教材的编审质量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高职教材的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评比标准,这对于高职教材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分行业成立高职教材审核、编写委员会,重新审定高职各专业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审定应分开进行,并应尽快制定高职教材的评价体系和评比标准。要改变以往职业教材质量评价由一部分人或一个机构来进行的现状,在教材评价中采取多样性和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多听学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使高职教材评价由一元转向多元。一本好的高职教材应具备下面三个基本要求:第一,要体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技能应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要体现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紧密联系现场生产实际;第三,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加强编审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编写教材高素质的编写、审定人员是高质量教材的保证。主编和参编人员应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丰富的职业技术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编审人员应吸收一些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只有现场一线的生产人员最了解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笔者多年从事铁路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铁路行业特有专业教材的编写都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编写人员包括学校教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一些经验丰富的技师,编写的教材内容切合现场实际,实践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现场工作岗位。铁路行业职业技术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是值得高职教材建设借鉴的。

适当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职业技术教材质量保证体系完备,不乏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因此,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是高职教材建设的途径。国外职业技术教材的内容能体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趋势,且印刷质量良好,图文并茂。引进的教材一般都包含免费的服务(这种免费的服务既包括课件,也包括内容的在线更新),因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教材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原版国外职业教材一般内容很多,教师未必全讲,剩下的大量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这种情况并不适合国内的高职教学;(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和学生外语水平还不能适应外语教学,教材的翻译、改编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引进原版国外职业教材的工作中应注意本土化的问题,国家在这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高职教材出版发行管理机制,加大对教材建设经费的投入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对教材需求类别多、数量大,出版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有审稿制度,但大多把关不严,一些人为一己之利,各种冠之以“高职”名称的专业教材大量出版,其中有大量抄袭,导致任课教师难以挑选到一本合适的教材。一方面需要职业教育教材主管部门加大对高职教材的审核、审批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高职教材出版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使各专业名称尽快规范化,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专业课程,制定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公开向社会进行高职教材的编写招标,然后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审核、评选,形成规范的高职教材编写出版机制。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一是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教材建设项目(如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教材),争取政府拨款,二是由各高职院校建立教材基金,学院予以扶持,三是以教材养教材,即教材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管理等部门所得的利润,全部或部分用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基金的来源。

高职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出版社与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应充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共同努力,一起做好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王国强,等.示范性院校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3]赵居礼,等.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