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化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思考

时间:2022-12-07 10:24:52

数字化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思考

数字化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篇1

市场,对冲可能出现的出口下降;中长期,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牵引作用,打通数字化转型链条,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激发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智能化升级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迫切需要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寻找适合的智能化升级路径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一是要不断深化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认识,建立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强化数据要素价值,逐步建立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赋能的机制,企业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以数字化理念优化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加速企业系统性转型。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延揽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各环节,更加深入地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过程的调整变革,彰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带来的价值和效益。三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态体系,构建数据管理能力。更加侧重于供应链、产业链的横向互联,并进一步促进内外部的设计与制造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产供销集成等,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智造体系和生产模式。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远远不仅局限于具体使能技术简单的应用,需要从认知、战略、战术、商业模式以及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等维度,构建完整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体系。念。让我们回顾一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历程,以此分析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专精特新发展脉络

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2013年7月,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专精特新”内涵,提出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核心器件或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2016年6月,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2018年11月,工信部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产品基础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7月,工信部等16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从“专精特新”到“单项冠军”,各相关部委一直在完善扶持政策并加强扶持力度,“专精特新”已经从一个概念、一个号召,变成了一个行动。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定义,我们再来看一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与“隐形冠军”的异同。

二、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存在差距

目前,全球有近3000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拥有近1400家。德国“隐形冠军”主要有三个标准: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或大洲第一;营业额达到50亿欧元左右;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不为大众所知。同时,这些“隐形冠军”企业注重研发投入、稳健投资、很少融资,并执着于细分市场,在所在领域拥有话语权。再来看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条件。“小巨人”企业评选,要符合4项基本条件、4项专项条件和3项分类条件等要求。包括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其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最后再来看看“单项冠军”的指标,单项冠军企业须符合以下五项入选指标:一是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从事相关领域10年及以上,新产品应达到3年以上;二是企业申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三是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国际领先,重视研发投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四是企业申请产品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盈利能力超过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重视并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品牌战略;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质量保证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近三年无环境、质量、安全违法记录,企业申请产品能耗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安全生产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等。按照标准,我们来看看企业营业收入的差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4类专项指标,每一类指标都有若干具体条件。其中,在经济效益专项指标上有明确的营业收入数量方面的要求,即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而“隐形冠军”的营业额上限标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和企业的业绩增长而不断提高的,这个标准在1995年、2005年分别是10亿欧元、30亿欧元,2014年提高到50亿欧元,也是目前最新上限标准。再来看研发投入方面,数据显示,“小巨人”的研发强度超过销售额的7%,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数是1.41%,民营企业1000强的平均数是2.57%,所以,小巨人的研发强度相对较高,但绝对基数较小。而“隐形冠军”企业研发强度长期保持在在6%左右,研发资金的中位数一般在2000万欧元左右,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持续投入了至少30年以上,掌握大量的专利和技术诀窍,布局了密不透风的专利防御体系。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良品率和可靠性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从营业额和研发投入等方面可以看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还存在差距,可以说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是“隐形冠军”的成长发展阶段。

三、政策东风迎来发展机遇

2022年3月31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主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专精特新”的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已培育了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累计认定了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1项。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去年小巨人的企业收入、利润、增速都高于全部的监测企业,利润率是全部监测企业的2倍多。正因为这些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植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一系列培育支持政策密集、相继落地。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财政部表示,2022年,要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部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制造业强大既需要龙头企业,也离不开众多专业性强、创新力强的中小企业。随着扶植政策的力度逐步加大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在这一轮政策东风的加持下,“专精特新”们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者:石菲

数字化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篇2

作为资金的供应方,商业银行拥有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掌握着交易结算渠道。实践证明,数字化供应链业务将能发挥银企长期合作的优势,通过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的高效结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内循环经济发展。

一、数字化供应链业务模式概述

(一)信贷尽职调查

传统的产业链金融模式项下,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供应链缺乏直观、精准的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快速发展,供应链线上管理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可通过仓储及物流平台、电商平台、在线支付系统数据、第三方征信调用、供应链全封闭式管理等手段,直接调用相应数据,有效掌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对交易进行监控,精准把握客户的信用风险,优化及精简尽调措施,提高融资效率。

(二)确定授信额度及期限

中小企业出于避税目的或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存在账务混乱、原始凭证缺失等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因管理漏洞导致银行回单缺失、银行存款科目与银行对账单不一致,银行客户经理无法获取真实报表及财务数据,难以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及资金运营情况,精准确定授信额度难度较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对于银行发放的贷款,往往短贷长用或挪用,可能存在违规用贷的风险。通过供应链的线上化、透明化,商业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或交易平台系统对接等方式,可直接调用企业历史交易数据及企业第三方信用数据,根据客观信息为企业画像,核定企业授信额度、单次放款额度以及融资期限,并且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实现封闭式管理。

(三)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把控

数字化供应链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贸易模式的深度交融,将交易的各方信息在线融合,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协调统一。商业银行通过系统对接,可从多角度、多方面互通共享供应链全流程贸易信息,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分析,确保在真实贸易背景下,供应链闭环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打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在供应链交易信息清晰可视,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已积极融资试点,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工作。通过客户在线开户、提交申请材料、评级、审批、签约、放款、还款等全流程在线操作,减少客户往返银行递交纸质材料,极大简化审批流程,节约交易成本,扩大银行服务半径。

二、数字化供应链融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A大型制造业集团的产品具有市场龙头地位,供小于求,销售均采用100%预付款方式。根据商品排产到商品入库的周期约15—45天不等,从商品入库到提货周期一般为30—90天不等,故下游客户自采购到提货的业务周期约为1—5个月。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内循环,协助解决下游企业资金问题,A集团构建贸易服务板块平台B企业,从用户端的交易场景入手,为集团内生产型企业和下游用户搭建了智慧交易平台。下游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快速搜索到需要购买的商品,在平台上形成高效供需匹配,并依托仓储平台、运输交易平台,通过智慧技术的加持,改善和优化这些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从而提升整个产品供应链在生产、仓储和运输等环节的运行效率。同时,A集团与多家银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依托上述交易场景,C商业银行与B企业完成系统对接,在线获取真实的贸易数据,由B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承担一定的协助控制风险责任(非强担保),实现了全线上授信审批、线上融资和线上还款,融资时效性为T+0,且融资成本享受优惠定价。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依托贸易背景为制造厂家的下游客户提供最高80%的融资款以替代之前全额预付款的方式,减缓下游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助力经济快速发展。

(二)银行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模式

上述案例中,银行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的主要流程如下:下游客户通过A集团内贸易平台B采购产品,B平台将相关采购信息传递至集团内制造型企业,制造型企业与下游客户在线签订采购合同,确定采购金额并约定结算方式为100%现金;下游客户在B企业运营平台上线上发起融资申请;B企业在线向银行推送下游客户融资申请、贸易合同、下游企业历史采购交易及资金结算等信息(贸易背景真实);银行从税务、征信系统等第三方平台获取下游客户相关信息;银行为下游客户核定授信额度,办理在线融资,将等同于订单金额80%的贷款资金和下游客户在银行账户中20%自有款,合并支付至制造型企业(贷款用途封闭管理),并将贷款成功信息推送至B平台及融资人;制造型企业收款后进行排产、生产及发货至银行指定仓库(物流可控);指定仓库将产品入库信息发送至B企业的运营平台,并对相应商品实施监管。B运营平台及时将商品入库及监管信息推送给下游企业和银行;下游企业获知入库信息后,通过B企业的运营平台在线发起还款申请,并将还款资金划转至银行还款账户;银行扣款成功后及时将还款信息推送至B企业运营平台;B企业运营平台将相关信息推动给仓库,仓库解除对商品的监管。B运营平台同时向下游客户释放提单;下游客户去仓库提货,货物从仓库发往下游客户指定地点。

(三)供应链各方权利及义务

B企业。B企业作为集团内贸易联台,搭建线上综合运营平台。该平台是集团电商平台和供应链业务的线上入口,也是金融机构、融资人、卖方和仓库等多方实现数据的交换、融资申请、授信审批及还款的入口。当下游客户通过运营平台申请融资时,B企业实时向银行推送对应借款人基础数据及相关信息数据。另外,在融资方发现风险事件时,B企业负责承担要约收购义务,银行需与融资人、B企业签订相关三方协议,约定要约收购触发时点、B企业责任范围等权利义务。制造型企业(卖方)。制造型企业作为注册用户登录B企业的运营平台,与下游客户在线签署或上传采购合同,提供融资企业历史交易记录、融资贸易信息、支付结算信息和发票信息等信息。同时,保证保质保量按时交货,并发货至指定仓库。仓库。仓储物流由指定仓库(A集团旗下的物流监管公司)负责,仓库拥有虚拟的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实现信息服务、作业服务、快速入库、交易服务、协调服务、监管服务、运营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使仓库具备对物流、仓库的全程监控能力,从而为供应链服务提供货物监管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货物安全性。仓储企业按要求通过系统对接方式,及时向B企业平台提交货物入库、保管及监管信息。银行、仓库、下游客户和B企业签订货物监管协议,协商约定虽然商品入库后,在下游客户未能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前,对货物实施监管,并严格按B企业指令(需先接受到银行还款成功指令后)进行货物释放。下游企业(买方)。下游客户即融资人为B企业运营平台的正式会员,具备良好诚信和还款能力,建立采购交易关系不低于3个月,交易记录正常。融资人自筹不少于20%资金,通过B企业的运营平台向银行申请融资,通过扫描银行二维码提交线上开户申请(首次融资)及融资申请,负有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义务。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B企业实现系统对接,通过线上接收融资申请及相关数据,结合企业征信、法人征信和红盾系统等第三方数据,查验借款人情况后为融资人画像,确定授信额度;通过线上开户、签订贷款合同、发放贷款、划付资金至制造型企业、核验货物入库信息、收回贷款等实现全程数字化操作。数字化供应链将贸易项下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线上信息核验,借助核心大型企业的商品协调配置能力,解决传统供应链融资中受地域限制的操作困难。如尽调、开户和物流信息核实等,有效扩大受众对象范围,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借助核心企业的信誉、真实的贸易背景以及核心企业协助承担风险,中小企业可获得优惠的贷款成本。银行数字化供应链可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三、数字化供应链融资不足及发展方向

(一)标签信息的真实性验证

产业链中具备领先地位的核心企业或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交易平台,都具有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导者的潜质,通过整合产业链交易信息,对接资金供应方,组织线下仓储,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为产业链参与方申请便捷银行融资服务。数字化供应链融资依托核心企业或平台提供的交易信息数据,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来保障这些具有标签性质信息的真实性成为融资的关键。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大力推广,特别是与产业链金融的融合,成为区域链商业化重要的推广方向之一。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链金融的运用发展前景广阔,核心企业或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上链数据不可篡改、数据可追溯等特点,确保供应链交易信息清晰可视,保证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可有效促进经济和金融发展,推动银企合作共赢。

(二)核心企业的责任担当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占据主导地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开展生产制造及销售。供应链管理正是需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通过供应链共同利益最大化促使各个链属企业共同紧密联合起来,同享成果。鉴于供应链链条长而繁杂、链属企业小而多,为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发挥最大优势,核心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协助控制风险及协调推动作用,并做到以下方面:核心企业应当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并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提高凝聚力,通过将供应链内供销相结合,信息共享,加快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及供应链内部循环流转速度,降低链属企业间资产周转成本,提高沟通和审批效率,核心企业协助控制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做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降低整体经营风险。核心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可为供应链链属企业制定准入门槛,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对于生产、供货、销售等各节点,可确定最高损耗率、账期要求、商业折扣、销售返利等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及奖励政策,有效监督上下游企业。鼓励供应链属企业间相互监督,明确责任,积极降低供应链整体的经营、操作及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利益链的最顶端,影响与作用最大,核心企业应当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依托对产业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把控,在出现信用风险时承担合理协调作用,协助降低风险敞口,以推动整个产业链融资生态环境,保证各方参与积极性和产业链融资稳定发展。

(三)银行智慧风控能力的提高

数字化供应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能力,但地域的扩大也给银行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增加了难度。银行不能将风险控制全部依赖于核心企业,应逐步完善自身的数字化风险控制体系,逐步建全数据模型,增加数据收集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政府相关平台等,捕捉行业、产业链各方以及与贸易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筛选风险信息,发出预警信号,结合线下现场调查,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

(四)优化流程线上化、数字化供应链融资服务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在着力打造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的电子供应链系统,通过银行自建的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自建的供应链平台、外部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等有效结合,立足于各自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已实现贸易数据的线上化传输,贸易背景真实性可控,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如何优化整合各家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系统,实现并优化各项贸易融资产品的秒级放款,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系统的稳定性、客户提款系统操作体验度,也是商业银行未来角逐之地,应在兼顾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通用功能,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迭代线上供应链服务水平。

作者:胡新凤 单位: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

数字化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篇3

0引言

当前,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引发了新一代产业技术革命。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远大战略,采用政策引领的方式让企业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抢占数字经济时展先机。数字技术、数字创新和数字化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的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和企业间的关系[1],迫使企业必须重塑价值创造流程,进而提高绩效。然而,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多且更大。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研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影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非常必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找出影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跳跃式晋级。

1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基于资源基础观[2],IT创新应用能使企业获得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持续性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来源,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一理论依旧能够解释数字化对企业的颠覆性影响,数字技术可以改变企业的业务逻辑或价值创造过程,促使企业实现创新乃至变革性的发展,不断提高竞争力。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改变其运营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及价值创造逻辑而不断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过程,其本质是为了应对难以确定的信息技术持续迭代和市场波动[3]。

2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且涉及产业广,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增强企业数字化价值及市场竞争力方面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能降低成本,提高各类作业效率,进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及高动力发展。目前,受到人力、资本等资源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偏差和技术场景应用的不充分会加倍地在生产服务、商业模式、产业数字化等方面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2.1生产、服务质量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生产和服务的数字化是企业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使之相融合,进而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实现生产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及人力资本相对缺乏的问题,使得经营管理者参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信心不足。因此,企业难以有效地对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应用,不易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应用情况,制约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优化升级,低估了数字化的价值,最终将影响整个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2.2商业模式难以重塑

商业模式数字化是以信息化手段搭建企业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捕获数据、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对其现有商业模式优化的过程,它解决了企业与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实现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我国市场充盈,规模庞大,近年来消费者的需求急剧扩增且数字化习惯已经形成。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懂得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其业务融合达到业务流程升级,无法实现价值链数字化,最终在重塑商业模式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2.3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难以协同

产业数字化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产业赋能,实现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如今,数字化产业和数字技术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升级改造,只有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才能促进创新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缺乏经验,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够灵活,无法将数据要素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导致产业升级反馈难以发挥作用,制约了整体数字化发展。

3影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数字化转型进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通常包括技术层面和组织层面,而外部因素通常以环境因素为主。

3.1内部因素

①技术层面。企业基础的数字硬件、软件基础设施构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这些基础数字资源包括计算机终端、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作为内部支撑的软件操作系统,如OA、ERP、BI系统等,硬件设施能够将企业内外部产生的信息数据化,软件设施则能够实现数据连接,从而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整合企业其他资源(如人力资源),有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和人员配置,进而催生新的数字资源,增强企业迅速且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4]。同时,企业需要引入数字技术人员和数字管理人员,他们具有完备的数字化知识,能够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企业各项业务的融合,还能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结合现有资源制订合理的数字化实施方案,为优化中小企业的生产、营销、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动力,有效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也是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②组织层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组织的领导者起到引领表率作用,他们通过在企业中建立专门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部门[5],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负全部责任。组织领导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顶层设计,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将执行权力交给数字化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数字化布控,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数字技术将催化企业内外部资源发生反应,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3.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①竞争压力的影响。竞争压力是由行业内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及由“低阶形态”(价值模块型企业)向“高阶形态”(价值网络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而非平衡发展促使了几乎所有企业会出现这种“进阶”的趋势[6]。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是一个不断持续迭代的过程,不仅打通了行业间的壁垒,还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并加剧了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会造成企业承受不住压力而面临生存危机。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竞争压力有着双向的引导作用,行业竞争无可避免,如果企业能够适应这种压力,那么这种压力将会发挥促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将会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反之则被迫退出市场。

②政策支持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二是受政府监管。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鼓舞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制定了数字化政策的总体方针,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获得政府资金的帮扶,用于研发创新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建设不平衡已成为常态,限制了欠发达地区的数字资源供给,影响了该地区企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给予各种支持,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较为关键。有效的市场监管能保障数字化的有序稳步进行,良好的数字化生态环境也能提供助力。政府是否出台相关法律保护市场规则,是否制定政策以缓解市场压力,都将决定当前市场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好坏。

4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考虑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结合时展背景,本研究从政府、市场及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政府引导

政府引导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1)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控数字化转型全局战略。在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资源,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下,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

(2)政府需要建立符合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中小企业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差,如果盲目跟风进行数字化转型,很可能走进误区。如果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水平衡量标准,企业管理者就能根据这套标准逐一检验企业数字化水平,避免走弯路。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政策,通过直接、间接的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给予资金补贴,还要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容易脆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转型失败,进而对数字化价值产生怀疑。此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机制和倾斜政策可以有效地增强中小企业经营者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在此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创新,加快其数字化转型步伐。

(3)政府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保证市场竞争正常有序合法,建立健康的数字化生态环境。健康的数字生态环境可以为企业更好地“展露拳脚”提供良好的舞台,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更加利于其创新发展。

4.2市场引领

市场引领能够洞察数字经济发展动态,捕捉外部市场的风云变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信息补充,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1)市场引领要推动构建数字产业体系。数字产业化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推力,更加契合当前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数字化产业将能助力产业数字化升级,能够催生产业新业态并保持活力。

(2)市场引领要发挥中间机制的作用,建设数字平台以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小企业之间存在长期的行业竞争关系,导致竞争加剧、合作受阻的局面,数字化转型经验难以互补,间接造成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受阻,而数字化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3)市场引领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市场能够有效捕捉市场环境中数字化动态情况,对数字化认识较为全面,经验较为丰富,通过设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

4.3积极响应政策

中小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引导,主动投入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创新发展。

(1)企业应加强内部的基础数字设施建设,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硬件、软件生态系统。完善和优化“硬”基建和“软”基建的布局,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保障[7]。

(2)将数字技术引入组织的协调管理中,升级内部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内部在融合数字技术后,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和响应能力得到增强[8],进而起到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作用。

(3)企业领导者必须制定详细的数字化战略,并设立相应的数字化职能部门。数字化战略为企业提供了指导方向,使企业目标更加清晰,而职能部门能够协调各方,牵头落实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做好评价和改进工作,稳步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4)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鼓励创新。大力的创新投入与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企业也能将员工的创新应用到管理运营、产品升级及优化服务等方面,为其创造更大的收益。

(5)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的引导,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资源有限,需要具备专业数字化知识的人才保证数字化转型的活力。总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内部有机协调,建立“数字基础-人-战略”的有机系统,结合外部政策引导和数字经济动态形成闭环,最终推动中小企业的成功转型。

5结束语

我国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数字化已然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关键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贡献的中坚力量,势必跨过数字化转型的台阶,迎接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认识数字化到实践数字化的过程,管理者要厘清数字化内在逻辑,了解当下企业转型的现状,找出数字化转型的制约因素,合理利用政府政策,并及时捕捉市场动态,结合自身实际取长补短,实现数字化的跳跃式晋级。

参考文献

[1]张新,徐瑶玉,马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38(1):92-102.

[4]戚聿东,蔡呈伟.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7):108-119.

[5]陈国权,王婧懿,林燕玲.组织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模型及企业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1,33(11):28-42.

[6]黄昌富,李桑迪.期望绩效反馈、行业竞争压力与企业并购———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7(10):31-38.

[7]刘涛,张夏恒.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21(2):148-155.

[8]王玮,綦振法.数字化转型对组织敏捷性提升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5):12-16.

作者:吕程成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