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2-12-14 09:12:09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1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都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和媒介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融媒体时代,媒体的变革也是人才的变革。从表面上看,融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是用户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以专业人才为支撑的媒体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媒体融合理念的竞争。然而,经过媒体融合几年的发展,从现实看,媒体大量渴求基本功扎实并且能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需求亦是如此。但是,国内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去甚远,毕业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实践能力和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很弱,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事关媒体融合发展大局,高校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融媒体发展需求的、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一、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相较于媒体发展来说,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它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专题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影视配音及演播等工作。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有近三百所,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为热门专业,不同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中文播音专业,学制为大专。1996年更名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的开始,天津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播音主持本科专业,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建制,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21世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播音主持专业陆续在高校开设,而且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为播音主持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播音主持专业进入了学科大众化时代。

(三)培养模式各具特色

目前,各大高校及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有旨在培养具有宽厚语言文学及美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理论的出镜记者和新闻类主播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旨在培养具有播音学、艺术学、音乐学优势的、艺术修养丰富的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旨在培养形象高雅、仪表大方,具备播音和主持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时展相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高校在设定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必须明确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从业要求,从而按照这些要求培养人才。但是,纵观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其培养目标与融媒体时代媒体的从业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格局都很狭窄,仅仅面向传统广播和电视行业培养播音主持人,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媒介发展需要。一是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课程都是沿用或参考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进行专业建设,开展特色教学,更没有与新媒体发展进行有效衔接,故而导致课程设置与媒体实际发展严重脱离,学生综合素养不高。二是教学理念落后。很多院校的教师自身就缺乏媒体融合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认知偏差,对学生融媒体理念的培养也会大打折扣。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进行课堂讲解,很少进行实训,限制了学生专业和能力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与从业要求不符合

融媒体时代要求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具备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和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偏重于朗读、播音,大量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只会读稿而不会表达,这与融媒体对播音主持人复合型要求相去甚远。

(三)专业规模与教学资源不匹配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很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首先,从师资上说,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其他相关院系调入本专业的,这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本来就有限,无法适应融媒体的知识拓展;二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乏媒体尤其是融媒体的实际操作经验;三是由媒体转入的,这部分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多为单一传播从业者,缺少融媒体素养。其次,从教学上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应该拥有集视、听、录、摄、播于一体的硬件设备,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由于资金匮乏,很难投入大笔资金建设专业教室或实训室,因而无法实现良好的实践化教学,这就导致大批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没有碰触融媒体设备的机会,根本不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最后,从实习上说,许多院校对学生的实训实习不够重视,也使学生错失了在学校培养从业能力的机会,从而导致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适应工作。

三、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优化课程设置,适应时代要求

融媒体时代,媒介间的界限被打破,媒体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平台一体化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传统的理论型、单一型课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现实,探索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认真思考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一要注意播音主持专业教材的使用。要注意人才培养的嬗变与坚守,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课程并行,更新现有教材中落后于时代的部分,探索全媒体课程结构模式。二要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以培养应用型全媒体人才为总体目标,突出实训教学。三要与媒体或企业共建合作课程,以岗位标准为依据,探索与媒体或第三方公司需要相一致的课程,校企合作,为帮助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播音主持专业要想真正达到学和做应有的效果,离不开系统的实践实训平台。因此,各院校必须重视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是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要增加投入建设校内演播室、实验室,变“单项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场景,增强其对新媒体流程的认知度,掌握一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二是要鼓励学生加入校园电台、校园网站等校内媒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晚会、联谊会等活动,进行现场播音或主持,增加镜头感和舞台感,这是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所无法获得的。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中,学校与媒体之间往往并无“来往”,双方处于孤立状态。但是,融媒体时代,学校应打破这种“鸿沟”,积极对接媒体或互联网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播音主持一线,以便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自觉配合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升技能。

(三)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制约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过于迅速,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赶上业界发展变化的节奏,导致在融媒体时代,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基于播音主持全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跨媒体、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队伍。一要跨媒体。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中,一名教师往往只懂得一个媒体的专业技能。融媒体环境下,并不要求教师具备全面技能,但是教师必须懂得跨媒体传播,能够延伸教学内容,掌握新旧不同媒体间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能。二要跨专业。融媒体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播的能力,还要具有采编能力、策划能力等多种技能,必须引进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充实到现有教师队伍中。三要跨学科。融媒体播音主持人的培养,需要强大的技术性课程作为支撑,可以挖掘本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聘请业界从业人员,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融媒体时代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上播音主持的门槛越来越低。专业的播音主持人才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各院校就必须加快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坚守自身优势,变革探寻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促进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作者:郭琳媛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媒介生态和媒介传播样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是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在内容、技术与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1]。融媒体时代,媒体形式、信息传输方式和传受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2],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业人员面临转型危机[3]。目前,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方案落后

融媒体时代,媒介内容、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还主要是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行业培养人才,毕业生无法胜任网络主持人和自媒体主持人等新型工作岗位,人才培养方向狭窄,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

(二)教学体系落后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空有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了供需脱节的现象。

(三)缺少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但当前大多数高校缺少集视、听、录、摄和播于一体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学生缺乏实习实训机会,难以积累工作经验。

(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强,需要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和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当前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由专业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缺乏融媒体的实际操作经验;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融媒体理论素养。这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结合,自然也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影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原因

影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原因是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与机制。

(一)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紧跟媒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但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比较落后,人才培养方案与融媒体行业现状及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教学体系不健全

多数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仍沿用多年未变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滞后于融媒体时展。而且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远多于文化素质课程和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缺乏,更少涉及新媒体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仍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忽视“互联网+教育”与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未能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缺乏资金和教学资源,大多数高校在录音棚、演播室和后期制作机房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受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的限制,多数高校与融媒体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供学生进行实训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且学生也缺乏到融媒体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四)教师培育机制不完善高校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与聘用以及教师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对专兼职教师在企业任职、外出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培养方案。且对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过程和成果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也没有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相结合。这都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转变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跨专业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培养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整合多种媒体资源的能力[1]。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融媒体时代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这就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必须紧跟时展方向[4]。高校应清楚认识道媒介发展趋势、自身优势和专业发展现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培养方向。阜阳师范大学新闻传媒系与阜阳电视台、网新科技集团和阜阳在线等媒体公司合作,分别在教材开发与选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完善教学体系

阜阳师范大学新闻传媒系与当地企业合作,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通过校企优势互补和双向嵌入共同建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型、全程式”的实践教育体系。首先,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新闻传媒系优化课程设置,细分专业内容,重组教学体系,构建符合融媒体环境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此外,新闻传媒系与网新科技集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贴近行业前沿,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其次,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和慕课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阜阳师范大学邀请业内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或业内优秀人才为学生开办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融媒体信息[5]。新闻传媒系与网新科技集团和阜阳热线等合作创新授课模式,共同开展学校课程双讲授、短期实训双指导和毕业实习双指导等校企合作授课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界成功人士的案例介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强调在融媒体时代只有具备卓越眼光和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

(三)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各方资源优势建设校内融媒体平台。组建了一支专业化教师团队,围绕大学生创新训练营、新媒体实战工作坊、短视频创作训练营和超级主播进阶班等构建多媒体传播平台[6]。其次,建设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一系列专业见习系列讲座活动。新闻传媒系举办新生普通话大赛系级选拔赛、毕业汇报演出和模拟电视人大赛,并积极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及学校的剧星风采校园话剧大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还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绽放青春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再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借助微博、QQ、微信和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示自身的播音主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7]。在新闻传媒系举办的毕业汇报演出中,个别学生就通过抖音直播平台,以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对演出进行短平快的解说和点评,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最后,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成长要求的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到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担任实习编辑、实习播音员和实习记者,通过结对共建制、以老带新制、合作主持制和开设讲座制等方式创新实践渠道[7]。另一方面,以改革实训教学体系为先导,重点实施实习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开展课程认知-实训体验-实习强化的3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与当代新媒体发展热点问题相衔接、门类齐全、涵盖广泛且适合学生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软件与硬件平台。此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和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播音主持全媒体人才,就需要构建一支跨媒体、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8]。阜阳师范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首先,聘用一些从事过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工作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媒体人到高校任教,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其次,聘请具备丰富经验且熟悉新媒体行业的一线播音员或主持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分享自身工作经历扩展学生视野,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学生未来发展搭建桥梁。再次,以教学骨干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积极进行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最后,制定教师定期培训和外出进修计划,鼓励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多种途径,阜阳师范大学逐步打造出一支具备丰富媒体实践经验和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阜阳师范大学新闻传媒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年实践,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研究可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作者:李歌朗 单位: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3

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中重要的一环,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它的教学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对于该专业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对于教学改革与创新从未止步,不断地在探索与钻研。其改革的思路要适应新时代的脚步,不仅要基于学科的历史性规律,也要着眼于学科建设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目前,播音主持艺术院校紧扣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把教育创新和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放在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播音主持专业的深入研究。为此,传媒教育工作者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推陈出新,以“单一转向多元、从内到外”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主导,以学生需求为主体,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一代代播音员主持人都致力于有声语言的传播与发展。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播音员主持人要始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舆论,传递有价值、有意义、有温度的内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因素的影响也在扩张,因此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制定相应的方向,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专业知识,重视语言功底,夯实基础,提高不同节目类型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提高主持人的“深度”;另一方面,要顺应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创新,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拓展,培养出能适应复杂媒介环境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高主持人的“广度“,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传统媒介格局今非昔比,媒体形态日新月异,打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流程,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这些变化都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此,加深理论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培养专业人才,是播音主持专业向前发展的目标,也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事业蒸蒸日上,播音主持实践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虽然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与风险,但同时遇上了千年难逢的机遇。融媒体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在互联网中发挥信息集纳的功能,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相融合,发挥出最大效益,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和多样化,给传递信息的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自由与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将声音传递得更加响亮和有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契合当下的环境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提升,进行了教程创新与改革,提高了教学标准。具体来讲,从教学模式的单向转换为多元,聘请各地高校老师,相互交流学习;在理论基础上提供更多实操训练,在专业赛事中积累经验,储备实操型人才,同时在采编摄的能力培养中加大投入,以培养全能型人才。培养品牌型主持人和复合型主持人是当前大势所趋,创新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才能掌握流量密码,才能够与广播电视事业共进退,才能在媒介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被淘汰。近几年,国家也十分重视播音理论的深化和播音实践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改革十分关键。当前,如何推动媒体的融合与转型,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是传媒教育工作者首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改变原有传播思维,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新型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及媒体人,加强创新与文化意识十分关键。同时,中央、地方、县级广播电视协同发展,完善全媒体传播格局,主持人要立足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成为品牌型主持人。

二、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转变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都离不开播音主持学的建设,播音与主持学立足于广播电视大众传播的语境,充分汲取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引领和提升语言的品质,围绕有声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锤炼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有声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开展学科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中国播音学课程、传播学教程、实用播音教程的设置都为播音主持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基础,除了基本的主干课程外,还加强了特色主干课程,由内向外延伸。教材方面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质的内容,加强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除了在强化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尤为重要,各校也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个性化教学、情感化教学、综合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相融合。教学内容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多元的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在实训过程中不能仅开展个别基础的节目类型课程。如今电竞行业、体育赛事、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可以增加相应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培养更多类型的专业主持人。教学模式由内到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束缚在已有的观念中,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模式上高校可以开展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与广播电视专业媒体相互合作,创办专业实习基地,在学校通过实训夯实基础能力,在外部的培训及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掌握社会真正所需的专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补足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缺失的空白。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好的学生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强有力的师资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目前由于学生越来越多,各校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因此,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专业讨论会,互相学习,开拓视野,共同推进专业教育的深入和学科建设的深化,为培养优秀老师做好准备。同时加强国内外论坛的交流,引进新鲜内容,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填补知识体系,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准。

三、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持人,甚至伴随着AI智能主持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持发展的模式,给主持人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播音主持语言传递着语言的温情,承载着精神内核,这些都是要靠“人”发声。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传播者与受众的角度,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等理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满足融媒体时代下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做好媒体把关人。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于是人们处在一种被构建的环境中,称之为“拟态环境”。日本传播学者滕竹晓曾指出,许多“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会变成社会现实,也就意味着受众很难区分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如今的人们被各种信息包围,对信息重要性的选择,不得不让人们再次审视“议程设置理论”,将问题引向媒介内部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把关”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作为传播者也应担任起“把关者”的责任,传播正确价值观。要想提高主持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增强专业能力,在有效时间内选择最具有价值的信息,首先要遵循媒介的宗旨,引领正确舆论方向;其次依据文化修养,做好节目把关人,广播电视的发展呼唤文化底蕴丰富的传播者,作为与受众直接联系的主持人,要做到“渊”与“博”的结合,做到“专家”与“杂家”相结合,否则在融媒体时代下基于传播的特点很容易将缺点无限放大,所出现的错误不仅影响自身,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受众的角度看,构造多元化人才。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撑点,也是播音主持人的交流对象。在编码的过程中,受众作为解码者能够解读信息、反馈信息,在与主持人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受众的地位及作用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他们的选择间接影响着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的构成,从而影响着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组织者、传播者,是一档节目的台柱子。面对融媒体快速席卷各大行业,各种声音相互交杂的复杂环境,给主持人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是否顺应时代潮流,为广播电视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为教学的重大目标。这就需要主持人因时而变,适时而动,找准自身定位,随时准备以变应变,绝不能一成不变。

1、构造多元形象,丰富主持人类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容的多样化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及接受。融媒体依托互联网使受众能迅速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接收信息更容易,而在接受方面受众有选择的权利,更倾向于丰富的形式,不再简单地依靠有声语言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今,多媒体渠道的发展为主持人转型提供了发展机遇。当前,主流媒体主持人打破了之前存在的距离感,借助多种媒体方式走进生活,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凸显了个性化的风格特征,主持人的符号化特质减弱,人格化形象愈发丰满。例如,央视“boys”的集体亮相改变了以往对主持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伴随着央视主持人形象的转变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可塑性,撒贝宁的综艺感活泼有趣,康辉的“小猪佩奇”搞笑新奇,央视新闻通过抖音播放,让观众看到了主流媒体的转变以及主持人形象的多元化,为众多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众多高校打破对传统主持人形象构建的认知,促进全面化发展,以构建主持人的多元形象。

2、提高专业能力,成为复合型主持人。对于主持人来说,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提高专业能力都是第一位的。面对多种媒体的融合甚至数字主持人的挑战,人们看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集采编播能力为一体以发挥主持人的最大优势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另外,要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各种设备的应用技巧。相较于AI主持人,人是主持人的“情怀”;对比冷酷的机器,人有温热的内心,有自我意识,能够拆分稿件把控节奏,明确文字所表达的色彩,将其赋予独特的感情色彩。对专业主持人来说,不仅要掌握发音技巧,更要着重强调情感的运用,加强对象感,要把握情感,做到心中有景、景中有情,才能胜于智能。

3、创新节目形式,打造品牌型主持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唯有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求。随着受众细分后,很多节目开始根据受众的不同喜好改变原有的节目样态,创新了多种形式。其中《主持人大赛》的创新形式就非常成功,最突出的就是主持人群的创建。节目的创新最突出的就是主持人之间的灵活互动,与以往的严肃紧张的赛事风格不同,更加活泼、亲切。央视主持人的阵容再加上各自的主持风格,为整个节目增添了亮点。再如《朗读者》的节目形式,郎朗的深情演奏、精美的舞美效果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持人,为一档朗读节目增添了不少色彩和亮点。主持人形象的转变和节目独特的风格,让不少年轻人回归主流媒体。因此,创新节目形式,打造品牌节目,打造出一批品牌型主持人十分关键。

四、结语

融媒体的发展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传媒教育工作者也正逐步规划教学改革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推进不同主持人形象的构建,从而培养更多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此外,要掌握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切实分析传播环境,注重实践应用,发挥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播音主持教育改革注入力量,以应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让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传媒教育迎来了对有声语言的重视,补上了该学科的空白。播音主持语言把握了有声语言的本质:传递时代的声音,这终归需要“人”来实现。能否培养既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职业素养又具备把握时代潮流的高端人才,是播音主持专业能否凸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多元化、复合型和品牌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坚守我国的有声语言发展事业。向大众传递人民的声音,传递文化价值,培养对外宣传和世界华语传播的高端人才,提高世界华语传播品质,是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目前,培养高端人才是我们国家一直致力发展的方向,面对多种媒体融合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传媒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变,抓住机会,创新发展,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J].广电时评,2020,(ZA):12-1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3]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安宁,王瑜.媒介转型下传统媒体主持人形象建构的探究———以央视主持人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5(04):104-107.

作者:李昕 肖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