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时代思想政治思考3篇

时间:2023-01-04 11:46:38

新时代思想政治思考3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1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空间场域

爱弥儿•涂尔干认为,教师要让孩子们为必然的进步做好充足的准备,必须防止将老一辈的道德教义以一种闭塞的书本方式进行传递,要激发孩子们将自身准则加诸其上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需要教育者走出封闭的书本,由传统狭隘的教育空间场域向多维化扩展,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网络等多维化的教育空间场域,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1.1现实物理空间

“空间场域是一种客观事物相互联系,派生另一些新的客观事物的发生地”[2],是一种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包含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班级教育等多种实体的教育场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职院校、企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在教育理念上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要在多维空间场域开展教学的新理念指引下,形成多维化的教育空间运行模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场域。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在社会中人的道德形象的树立既需要法律法规这一强制力的约束,同时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激发人们惩恶扬善的内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运行场域向社会扩展,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学生中组建学习社团,让学生以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从志愿服务着手,引导青年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以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场域。在我国的教育中最容易忽视和最欠缺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课堂教学运行空间场域的扩展。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空间场域,在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将生活情景、社会情景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道德素养。

1.2网络虚拟空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活动空间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其中网络虚拟空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人们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空间场域。一是网络虚拟空间教育场域的超时空性。网络虚拟空间能够反映主体的意向性,加强人们的交往,赋予个体新权利,这是对现实物理空间的扩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相比具有超时空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全时全域化的教育。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会面临规定时间的束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实现定时、及时和实时的效果,也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在任何地点网络与终端设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能进行交流与沟通,有效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二是网络虚拟空间的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处于现实物理空间中,而且同时处于具有开放的、无边界的网络虚拟空间中,于是,不同的政治观点、道德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就会发生相互激荡、相互碰撞,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争夺尤为激烈,并且争夺的手段日益隐秘化。在这种网络虚拟空间中,部分高职学生以自己的观察来衡量世界、辨别是非,甚至可能会以排斥的心理对待教学内容。网络虚拟空间复杂的教育环境更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去伪存真、把握规律。进入新时代,网络虚拟空间在教育场域的超时空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正如马克思强调的“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实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方链接和成果跨界,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划,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管理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域的进一步扩展。

2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态势。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从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要素出发进行复合性选择,寻找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把握传统和现代结合、现实和虚拟结合的发展趋势。

2.1数字驱动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技术制式和技术平台。数字驱动能够不断优化整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教育领域的数字驱动强调通过数字化形式转换教育方式,形成新的教育应用框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一是数字驱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推进教育介体的数字化以及技术化,实现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的融合,通过技术的运用以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等形式,丰富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二是数字驱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过去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文字描述、具有一定片面性的样本数据以及个人经验等形式展开,其依据不够科学与全面;同时,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广泛性以及追求知识的功利性等方面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依法科学获取用户相关的行为数据、网络社交数据等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决策,以及时、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方式、表现状况等方面数据信息,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行为规律,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

2.2网络驱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在包含着多重元素以及变量。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网络驱动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融合。网络驱动相较于数字驱动而言更侧重于从面位拓展,是对以点位突破的数字驱动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用的优先与便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技术,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浏览形式和习惯等内容,能够迅速以简化的形式提供信息资源。二是网络驱动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流供应链条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知识、信息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情感和价值认同。三是获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求偏好以及知识生成方式的基础上,将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信息、知识体系以及语义信息等内容实现网络传播的信息集成。网络驱动有助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整体性的网络联动,形成全景性的活动场域,促进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总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网络驱动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推进线上与线下活动、现实与虚拟等方面的内容,满足个性化教育的发展需求。

2.3智能驱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智能驱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智能驱动下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应然任务以及价值旨归,能够推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等各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实现点、线、面的立体化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探寻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式发展进路。一是智能驱动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定岗实习、企业见习、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整个过程”[4],需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多元主体实现协同育人。在智能驱动下能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之间的关联度,减少主体间的交往壁垒;同时,教育活动的容量压力也得以减轻,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间的交往与合作。二是智能驱动帮助教育者掌握教育主客体的基本情况。智能驱动依靠相关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模拟决策,了解和掌握教育的主客体的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通过特定的算法进行建模和求解,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从而更好地掌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三是智能驱动助力育人的精准化与科学化。智能驱动根据教育主客体的需求,对其网络言论和行为信息进行数据筛选和抽离,分析其行为状况的关联以及发展趋势,以算法建模的形式进行科学精准的研判。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驱动通过获取信息、算法建模、搜索匹配以及精准研判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分析,以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助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泛化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攻克的难题。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进路,从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1以精准思维打造精准思政

精准思维强调主体要通过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理念和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一是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精准识别大学生思想动态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5]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在高职院校中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可能面临着个人经历、文化素养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专业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不同学生面临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情况,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精准施策。同时,在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思想动态的多样性进行精准识别,通过激活各类数据,有效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数据优势。以全方位和多领域的数据分析,了解高职学生不同的思想状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精准供给教育对象的教育资源。精准思维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以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找准教育资源的切入角度。首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入脑、入心、入行需要合适的供给方式,真正让高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所以,需要根据对数据以及样本的分析,对高职学生进行精准解析,明晰高职学生的需求和关切,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的生动性、直观性。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的智慧课堂形式能够让高职学生能通过体验式、互动式以及分众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类型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针对性。高职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和关键以及高职学生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借助慕课、短视频等平台载体,推动教育内容的差异化供给,精准供给有不同成长困惑的高职学生,让高职学生真正有所获、有所感。

3.2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思政

当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以理性的价值为指引,形成科学化的实践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不断发展进步,一种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集体研判和全域协同的新业态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思政得以产生,推动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的质量为主线。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催生了智慧医疗以及智慧教育等新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深入贯彻“智慧教育”理念,推进智慧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思政强调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全域性整合,搭建数字服务平台,“完成‘思想云’的生成和凝聚,构架‘思想云’环境,营造‘思想云’空间矩阵”[6]。智慧思政要始终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的质量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智慧思政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都要始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作为智慧思政的主旨。二是以虚拟仿真技术设置云端实践场。虚拟仿真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态”场域向“虚拟态”场域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网络云端中就形成了具有智能化特点的仿真实践场,在仿真实践场中教育情景、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都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和感知高度仿真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学习和领会教学内容,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云端实践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仿真主体要注重情感性和亲和性。人工智能时代可以打造智能化的AI虚拟形象,这种智能化的AI虚拟形象可以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云端实践场中也有形成虚拟仿真主体的可能。虚拟仿真主体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有可能超过现实的真实主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仿真主体作为以数据为基础的虚拟人,与现实的真实主体相比缺乏人的情感性和亲和性等方面的特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仿真主体要注重提升其亲和感,防止形成冰冷的“数据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情景的设定要具有客观现实性。”[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以及所处的生活场域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所以,通过智能技术设置虚拟仿真情景时要依托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虚拟仿真的情景要以受教育者的现实场景为依据,以真实的元素感染受教育者。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仿真的内容和方法选择方面要注重科学性。不是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可以虚拟化,像注重言传身教以及以文化人等方面的内容就难以实现虚拟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态”场域中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性,选择适合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作者:胡晓燕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对于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不仅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还面临着很多全新的机遇,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加大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学生党员。同时,引导学生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于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利用新媒体做好党员内部的部署和外部宣传工作,加大党员内部的自评和民主测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科学内涵

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功能-职能等同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灌输、转变、调节、凝聚、激励职能”鉴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党支部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支部成员的政治引领、宣传教育、团结凝聚和激励保障等功能。

(一)政治引领功能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实现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掌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宣传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纲领,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立“四个意识”,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主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宣传教育功能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党支部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把握宣传的正确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正面宣传,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又要敢于亮剑,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和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辨是非黑白,站稳政治立场。

(三)团结凝聚功能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把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的重要职责。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保证我们党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党支部汇集了大量青年学生,将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一起,发挥团结凝聚的功能可以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青年力量。

(四)激励保障功能

高校学生党支部集聚了大量优秀的青年学生党员,通过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范,进而实现党支部的激励保障功能。激励功能的实现既要选树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党员们向优秀看齐,提升党员素质,又要树立学生党员标杆,在普通同学中建立示范效应,激励全体学生向学生党员学习。这种榜样示范通常是在社会服务中实现的,服务保障功能隐含其中。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

二、新时代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把准党生存发展的政治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是指引我们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来源,把握政治方向是党目前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因此,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必须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高校一直是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发展,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领导能力,将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放在突出位置,全面配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高校党支部一定要抓住中心思想,认清形势,坚定四个自信,把准方向抓落实,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有助于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高度统一是国家和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思想对于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更是通过多个层次表现出来的,它充分体现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都是我国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补充到钙,才不得软骨病,我们的骨头才能越来越硬,如果精神上缺钙了,骨头怎么能硬得起来,缺钙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共产党人思想上的偏差、道德上的堕落、精神上的萎靡等。因此,高校党支部更要肩负起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个人方向放到首位,承担起党支部思想建设的历史使命。

(三)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夜以继日、前仆后继地去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高校党支部的健康发展是与高校人才培养共同存在与发展的,做好高校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思想政治基础,尤其高校的大学生具有坚实的文化素养,丰富的专业技能,高校中优秀党员更是先进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他们是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党支部的基层建设将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尤其在新媒体传媒领域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不断增多,在多样化的信息影响下,高校党支部的基层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要做好高校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研究,推动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进入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情况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党支部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高校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还需要不断加强,目前,我国高校党支部已经超过7万个,但是大多数高校对于党支部的主要工作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过多的重视组织基数的发展而忽略了党员内部的思想教育问题,虽然在入党之前会进行党员的教育培养,但是一旦入党之后就开始实行松散管理,不再进行党员的继续教育,因此,他们根本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下对于党员素养的要求,严重影响高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更加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高校党支部在组织管理中,过多地注意党员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评定,使学生变成正式党员只是身份上的转变,而忽视了党章党规的学习和考核,不能做全方位的考评,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随便加入。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要重视党支部组织管理。

(二)党支部政治引领功能有待提升

党支部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党支部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党支部在政治引领功能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首先,在政治上面缺乏引领力,有些党支部在政治决策领会上能力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发生方向和决策的偏离,组织的活动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而且有的支部更是不能及时接收到上级的决策信息,而错过了向下传达的最佳时间点,严重影响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其次,是党支部书记能力不够,接到上级指示后,直接将任务下发给学生党员,由于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充分,缺乏对待政治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支部党员之间的谈话也没有具体的流程规范,导致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最后,就是在党员再教育问题上不够重视,党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没有定期进行培训,会造成党员消极的心理状态,无法体现出党员应有的模范先锋形象。在学生党员培养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统一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

(三)党内政治生活有待改善

高校党支部有的虽然会定期召开理想信念活动,但是由于活动方式单一,形式大于内容,严重影响组织生活会的质量,举办民主生活会是学生党员参与党员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民主生活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定期组织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党员之间的需求,从而促进高校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并没有取得应有的价值,甚至高校中的党员并不知道党支部会举办民主生活会,党员之间无法通过集体学习来分享学习成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党员意识淡薄,对于党员思想政治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组织纪律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善。同时,在我党的发展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倡导的主要形式作风之一,高校学生党员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和功利化并存

学生入党的动机决定着日后的表现,更反映出学生党员对待入党的态度和看法,而且高校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直接关系到党支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学生党员入党的动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类型,首先就是从众心理导致的盲目跟风,他们对于党组织的工作和学习并不会有浓厚的兴趣,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动摇,难以在党组织中起到先进带头作用。其次,就是功利性的学生,他们加入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了毕业之后好找工作,或者获取其他方面的好处,他们将入党变成追求容易的工具,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党的根本宗旨的。最后,就是完全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由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生活水平普遍都比较高,所以更多地开始注重自身的个人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他们也将入党看成了成长成才的政治标准,在思想上并没有过多的依附于党,对于这种学生党员,必须要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新时代背景下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贴近学生的红色网站,构建党支部信息库

在网络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红色网站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利用网站上的红色专题展示党员风采,更新党校动态,通过在栏目中的互动交流加强党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建设学生红色网站,构建党支部信息库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党支部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员内部的交流和分享,提高组织建设能力,合理完善党支部的组织制度,更好地宣传党风党纪,传播红色文化,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建设的目的。

(二)举办适合青年心理特点的主题党日活动

举办适合青年心理特点的主题党日活动,以党支部网络宣传阵地作为活动支撑,围绕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爱好特征等举办适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体党日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宣传进行提前预热报名,主体党日活动可以是有关党史的照片或者相关摄影作用的展出,也可以对党员的理论知识做匿名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举办专题报告会,同时,对于一些党员的真人真事,感人事迹等都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最后可以评选出感动校园的十大党员,让这些事迹和照片提高学生党员的思辨和抉择能力,主题党日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开展网络答疑活动,搭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在新媒体传媒领域的影响下,由于我们每天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干扰,导致学生党员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会出现一些迷茫和困惑,因此,可以定期举办网络答疑互动活动,为学生党员搭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平台,对于学生党员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让他们对党的理论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高校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上的难题,同时还可以在开展网络答疑活动的时候,利用党支部网络宣传平台,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宣传和引导,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语音交流,让有经验的党员来为青年党员解答疑惑,逐步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思想认识的深化。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力。

作者:赵丽萍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

新时代思想政治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非比寻常的重任和意义[1]。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各级学校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设好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学习、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坚实保障,其教学质量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伟大时代[3],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赋能正在快速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师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剧增,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重构,出现教师的主体性弱化、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同时,信息时代带来多元价值观冲突,大学生是使用网络频繁的群体,其思想行为受到网络媒介的深刻影响,大学生课堂玩手机、逃课、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提升课堂有效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的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是指课堂开展所达到的效果程度,实质是一种效用尺度,从此角度来看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结果与目标等方面的关系,以期寻找到最优的方案。要求在相同的教学投入条件下,最大限度调动课程要素,科学实施课堂教学活动[4],使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知识与能力、品格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是评价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必须着眼于课程的要素和课程目标定位及功能标准,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及其达成程度,对存在的差距采用针对性措施,从而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也是一种价值尺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活动的价值程度,也是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获得价值的程度。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外化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大学生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无法感受和获取到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心中就变成“无用之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呈现与国家的需要相统一,并处于良性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最终生成。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面临的机遇

(1)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时代网络平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主流媒体和在线教学平台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用图文结合等形式呈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和多元,大大弥补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同时,各层次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增加了受教育者人数和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发生重大变革,给传统教学注入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当它们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巧妙结合,能大大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改变以往思政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现象,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判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时刻产生着数据。大学生作为网络活跃分子,他们的日常思想行为无时不在网络上呈现,通过挖掘和分析海量大数据,可以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和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介和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畅通师生交流渠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课程质量。

2.2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面临的挑战

(1)对思政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青年更喜欢新奇、感性、通俗的信息传递方式,如何让青年学生听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成为新时代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具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在各大高校普遍缺乏,加强思政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这既是高质量内容供给的需要,也是教学形式的创新要求。重点是培养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教堂教学,进行教学革新。

(2)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传统教学活动教师是主体,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新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方面可能比教师更快,甚至某些方面的信息量和知识掌握超过了专业教师。当教师在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过旧或大学生早已知晓,他们就会表现出不感兴趣,出现“低头族”等现象。互联网充分给予青年大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进行交流的平台,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我表达,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中充斥着海量信息和知识、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等并相互碰撞、融合,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时,是非辨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可能会被误导,这就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的思想偏差,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移动性学习方式和碎片化阅读,使大学生知识碎片化和思维碎片化,因此必须引导其正确处理碎片化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维训练,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内容要素: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离开内容谈形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备科学性和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它们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强调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强调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其理论的深刻性凸显供给内容的饱满内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性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同时还要适应新时代的现实价值,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类思想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给予他们思考和解决的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政治品质、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还要注重系统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内容的一体化。层次性就是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应该各有侧重和层层递进。逻辑性就是要求教师讲透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实践、政治逻辑,让受教育者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时代背景下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介绍和灌输,还需要不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受教者成长发展规律,以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主体要素: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性强,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只有真学才能明其理、得其道,才能将道理讲透彻,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真信,才能做到有底气,才能说服学生,学生也才能真正去信仰、去学习、去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真用,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融入实际教学育人工作中去,才能使信仰的精神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解决他们思想深处的困惑。教师用心用情去爱教育事业,把课堂教学当成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途径,需要教师具备宽阔的理论视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教师还需要涵养自身人格魅力,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做到言以服人、行以率人、德以化人。

(2)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大学生是有活力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需关注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成长的全面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则注重“引”和“导”,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地引导,探索有温度、有深度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灌输,而是要让大学生在辨析中不断提升。另外,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分析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以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同时要精准掌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开展教学创新,科学设计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3.3方法要素:坚持问题思维导向和成果导向

(1)坚持问题思维导向是倡导在学习活动中培养问题思维,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产生求知动力时,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最佳时机。问题思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学习动力完全依靠教师单向推动,那只能是暂时的、外在的,不可能长久。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获得有效性,问题思维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的场域,教师在课堂上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生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链,让问题引领思维,在高阶思维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集中度高,在不断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直达问题的本质,课堂充满思辨色彩,学生的认知和价值体系由此慢慢确立起来。

(2)坚持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成果导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抓手。坚持成果导向就是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时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通过明确教学成果的方向,围绕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能获得的最后成果,让其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有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强烈的认同感,可以保证教学的深入和持久性,而不是随意的、散漫的。在成果导向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出发,实现价值塑造、价值认同、以情感人、内化于心,从而达成思想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在成果导向模式中,教师需要由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通过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成果的运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导向和价值导向。

3.4过程要素:解决冲突达到共赢,创新教学形式

(1)解决冲突达到共赢。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价值观冲突,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大学生有着自主的思维选择和认知,他们往往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和教材的条条框框,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大学生并不必然具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认同,所以也不一定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所以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不学”,教师要求的“做”与学生的“不做”的冲突。思政课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课堂冲突,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这需要教师发现、预判、研判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获取实在利益并逐渐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自身思想和行为朝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趋向靠拢。同时,在课程管理方面也存在冲突,由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实行大班制教学,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或者学生虽然在课堂,但是无心听讲、玩手机等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必须有规范可行的课堂纪律和课堂管理方式,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学生或树立教师权威,而是协调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相长、共赢。

(2)创新教学形式。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依靠课堂授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存在趣味性不足、互动性差等问题,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时代大学生不再满足单一输入的说教式教育,他们更喜欢多元化学习。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形式,做到两者深度融合,建设传统与网络课堂、理论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与时俱进,探讨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同时需要注意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服务于教学价值的落实。在保证课堂内容科学性和政治观点正确的前提下,潜心研究备课内容、精心设置课堂教学环节或元素,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以新颖的方法吸引人、以生动的讲述鼓舞人、以鲜活的案例打动人、以丰富的实践激发人,让高深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呈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更加契合教育对象接受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去参与、体验,激发感悟与思考,从而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高鑫.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作用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56-59.

[2]魏佳.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74-82.

[3]李树林.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蕴意[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2):32-34.

[4]潘春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57-60,64.

[5]汤志华,谢石生.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1-5.

作者:黄晓丽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