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教育管理3篇

时间:2023-01-06 14:54:30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教育管理3篇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教育篇1

自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来,我国的新工科教育已经从理论创新研究一步步走向了实践和落实,通过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引导,新工科教育取得的成效也在一步步展现[1]。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以立德育人为引领,以融合和创新为理念,以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的变革为途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都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2]。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下面本文拟对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加以探讨。

一、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来自虚拟与现实、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外,以及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各方面的各种观念、思潮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能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正确是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的首要前提,因此新工科专业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提升学业水平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增强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

新工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政课程边缘化倾向,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中的抽象理论,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知识缺少联系,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忽视了学生发展的真正需要,同时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其结果就是思政课程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很难实现培养学生思想信念、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要想把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应通过提炼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也能充分发挥其在德育方面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的育人形成合力,从而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完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要达成此目的,要做到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因此,新工科专业只有把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实现内涵建设。长期以来,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进取意识,以及课程中投射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这直接导致专业教学价值引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亦被弱化。在德育方面的严重不足掩藏了专业课程蕴含的精神价值,这与“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6]。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可以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通过课程思政,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精神价值,给专业课注入灵魂,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通过课程思政,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涉及的领域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国内外现状、行业发展形势、历史演变等有一定的认识,拓展专业教育的广度;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基于课程中的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生命教育等,强化学生的人格塑造、意志锤炼,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7]。概言之,要助力我国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跨越,离不开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创新人才,对此,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对行业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荣誉感,让学生对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8]。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

在新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要将“思政”融入“课程”,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思政课程的教师也无法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其原因在于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般隶属于不同学院,这使得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正是这种互不了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分化,各自为政,呈现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9]。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一些课程教师为了迎合行政指向而泛化地形成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趋向,这些课程教师将思政课程的知识元素或知识点生搬硬套地强加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导致课程思政变成了讲形式、走过场,教学浮于表面;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应付,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并没有考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导致课程思政没有真正落地生根。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似乎做足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工作,但实际上,这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生硬添加思政元素的形式化“灌输式”教学完全起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削弱专业教学效果,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课程思政没有形成体系建设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近几年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怎样从一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但是有关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对于新工科专业来说,由于缺乏体系的建设,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案例被生搬硬套,没有做到“因课制宜”,且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一些思政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被重复引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协同育人体系,导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解决。概言之,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审选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等方面都应全面落实思政育人的要求,将课程思政落实在学生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实现所有教师都参与、所有课程都承担的全方位育人局面。

(三)缺乏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机制

新工科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较为成熟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但是当前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评价与考核机制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核没有或极少体现思政元素,导致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中,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对教师而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考核机制,课程思政没有体现在教师的考核、晋升、评奖等各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与不做一个样,故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只管“教”,而不关心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学校而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没有或极少体现在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的考核中,导致院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做多做少一个样。

三、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途径

对高校而言,育人和育才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当前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方只要齐心协力,且坚定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就定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一)采用多种途径,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既揭示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又体现了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当前,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依然缺乏推进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导致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并不能协同并进。可见,不加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就无法深入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也无法真正贯彻执行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10]。为此,采用多种途径,多管齐下,进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对专业教师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使专业教师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诠释本学科科学问题的能力。学校和学院可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的各种类型的培训,让思政课程教师针对其他专业课教师举办课程思政讲座或专题培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各种培训,可以引导专业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定位和关系,让专业教师充分明确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责任。其次,可以建设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将具有理论优势的思政课程教师纳入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将充满正能量和时代感的行业楷模引入课程思政建设队伍[11],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师和行业楷模的专业优势,从而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能力。再次,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育人能力。教师要突破原有的教学观和育人观,熟悉本学科的技术前沿,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不断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找到契合点,把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植入专业知识教学,避免生硬说教,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2],从而把课程打造成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情感上有温度且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最后,要充分发挥党支部、院系教研室、课程团队、教学委员会、督导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将技能传授和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水平。

(二)深化思想认识,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思维方式。新工科专业要想真正将其贯彻落实,首先必须加大加强宣传普及,消除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不是自己工作范畴的误区,让他们明白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开展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消除另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的错误想法。学校要组织课程团队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组织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和研讨会、交流会,帮助教师充分领会课程思政的精髓及内涵,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立项建设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这些措施鼓励和推动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而仅仅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够,学生层面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也需要进行深化。在当前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过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思想价值观的领悟。正是因为对课程思政及其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学生对思政教育表现出较低的学习意愿,甚至出现排斥和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纠正他们思政无用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时代新人既要有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概言之,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让自己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挖掘思政素材,提升课程思政的专业性

学校应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也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具体来说,学校应邀请思政课程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研讨会,即让思政课程教师用专业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协助专业课程教师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带头作用,化解专业课程教师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而对思政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避免专业课教师将思政教育过度片面化或是生搬硬套的不足。通过这些具体的举措,能真正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融合、全方位育人的大好局面。在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研究工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用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与能力,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既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又契合了新工科教学改革的理念。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国重器》《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引导其深入体会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并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交流心得体会,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担当精神。

(四)优化教学设计,避免课程思政的盲目性

为了避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盲目化的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对新工科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课程选取不同的方式,不要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就新工科专业理论课程来说,课程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案例等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批判质疑、坚毅进取、开拓创新的科学素养;就实践课程来说,通过实践,可以引导学生践行知行统一,提升学生在自我管理、思维与表达、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及自我价值塑造等方面的能力;就综合素养类课程来说,其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包容、守正、创新的文化素养。同时,对于同一门课程,教师还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时事热点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这样根据课程的性质,结合课程的定位,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建构起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不同课程各自为政、自说自话,防止出现观点案例重复应用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概言之,要想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必须构建课程体系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要从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方面做好中层探索,从教案设计、教学模式方面做好基层实施。

(五)搞好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像传统的课程评价一样用分数衡量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13]。对于学院和基层教学单位来说,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方面融入课程思政的指标点,把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课程内容,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成课程育人大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的引领下,应对每个教师从教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评价。教学督导和领导干部在听课时,要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评教范围,评价教师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过程有没有合理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学生评教的指标中也同样要纳入课程思政内容,以学生的立场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教务处可以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增加教师思政育人成效的相应指标,就业办也可以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增加学生政治觉悟、价值取向方面的测评指标,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效果。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对教师的考核内容进行改革,改变片面重视科研成果的错误做法,加大对教学及育人的考核比重;要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改变过度侧重知识讲授的错误倾向,加强思政育人的分量;对优秀学生的评定模式进行改革,改变单一强调知识掌握的分数量化倾向,加强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考量;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14]。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涉及学校甚至国家的顶层设计,也涉及教学基层单位的具体实施;涉及教师的教书和育人,也涉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涉及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也涉及社会用人单位,概言之,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多维度评价考核,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四、结语

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工科专业要实施课程思政,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氛围的不断营造、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健全,新工科专业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也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作者:肖明伟 陈振斌 储春华 单位: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教育篇2

“有用性”一直围绕着本科教学,特别是作为重要的数学和电子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与专业基础接触的新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理解在他们脑海中徘徊[1-5]。同时,以往传统的电路与模式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验证的实验教学方式也没有兴趣。自从习主席在2016年提出“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开始[6-8]。“课堂思政”就成为课当前高等学校教学与实践的新思路,同时高等学校教师也必须成为思想教育、党执政的坚决拥护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广西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广西师范大学自电类专业开始招生就已经开设,目前授课对象是电子工程学院全体学生、职业师范学院(电信)专业学业,累计授课人数超千人。2016年年底,习主席在全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充分说明了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影响[1-5]。“课堂思政”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思路。对于提升教书育人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6-8]。何为教师?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前大数据、5G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德育意识对于师德教育的底线尤其重要,高等学校教师需要成为思想教育、党执政的坚决拥护者,成为指引学生健康完善人格的指引人。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新认识和新内涵[9-1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广西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一门专业人们课,本课程在广西师范大学自电类专业最初招生时就已经开设,目前授课对象是电子工程学院全体学生、职业师范学院(电信)专业学生,累计授课人数超千人。已经取得了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①推出体现西部特色的探索优秀电子信息工程师实践教学模式的培训计划:实现教与学、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②通过举办“魅力电子节”,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以“电子信息优势特色专业群”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专业基础课,科学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了教材体系,但不偏离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③以“新工科”的创新理念来改革目前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模式———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促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方式,把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教学团队在新形势、新时期下考虑进行了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这一研究对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思政教学实践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雄厚,由校级视导员、科技处处长、教研室主任、年轻海归博士等为骨干组织授课,交叉前沿性非常强。前期实践中,教学团队将专业的思政教育体现在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中,结合上课内容适时地引入思想教育,如在学习集成电路这部分知识时,都能结合国内外的重要时政,说明产业的核心技术才是国之重器,科技强兴则国家强、民族兴,而依赖就会受制约,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实现人生梦想。“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见表1所示。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思政教学实践效果探索

随着多媒体技术、PC、手机等融入到学术生活,很多教学资料可以放到云端,学生可以方便地学习很多教学内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引入“雨课堂”等混合教学方法。如从不同类型的基本放大电路具有不同的特性角度出发,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绝对值比较大,但是输入电阻比较小,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放大倍数小于等于1,但是其输入电阻比较大,输出电阻比较小。从这里可以看到,专业知识里面也蕴藏着一些做人的道理。即任何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物极必反,实践中尽量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教学实践团队将在线教学、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优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结合线上学习的反馈信息,取得了较好效果。“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的授课过程中,除了对学术进行辩证思维的提高,还不断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多种育人要素,如爱国教育、社会责任、人生领悟、民族自信、感恩、孝等,深入研究课程的每一个章节、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上述育人要素恰如其分地嵌入专业课堂中,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避免陷入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的困境。经过实际的课堂讲授验证,团队尝试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堂效果反响热烈,实现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情感及价值等方面的共鸣。在2020年下学期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思政教学总结效果见表2,表上第1行是学生的评价分数,第1列是评价的具体内容。实践情况来看,课程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将思政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进行良好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模拟电子技术的科学性与思政的思辨性,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目标:电子电路实际应用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激发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课、实践训练课与承载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立德树人;培养工科学生关心社会与学习技术相统一。

3结语

当前,本教学实践改革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成果。在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的“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综合设计实验有了更好的发展,有效地把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挥出来,教师也应扮演好项目的辅导角色,设计好总的前进路线和方针,独立完成实验。在学生形成特定的实验目标之后,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并由学生和教师讨论,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乐趣。“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的效果一定是体现在学生身上。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对应新时期人才的检索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能够为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名族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朱君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新工科下课程思政教育篇3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软件产品层出不穷但良莠不齐。软件测试作为保障软件质量的唯一有效方法,贯穿软件生成的全过程。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重开发、轻测试”的错误观念[1]。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导致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因此,加快改革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弥补测试人员的空缺和保障软件业的健康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不同的战略,一个是通过课程思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另一个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2]。但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既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面对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新型的测试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如何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双重指导下,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改革,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软件测试人才是作为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1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重视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社会上普通存在一种“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认为软件测试很简单,重点是软件开发。这种思想从公司的软件测试人才与开发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衡和高校的软件测试课程学时设置不均衡上不难发现。有些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没有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即便开设了学时也寥寥无几,而且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失衡。软件测试本是实践性课程,却在理论知识的堆积中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一成不变且缺乏价值观引领[3]。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实验设置难度偏低,连贯性较弱。许多实验素材之间彼此孤立且内容简单,无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缺乏相应的反馈,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在薪资、转岗难易度和职业前景三方面,软件测试人员均差于软件开发人员。

1.2教师的思政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平台受限

虽然,“课程思政”理念由来已久,但相关的教改论文并不多。从理念的理解到实际行动的开展还存在许多偏差,尤其是理工类教学方面[4]。部分教师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模式,很少融入思政内容或融入方式不恰当。其主要原因是思政意识薄弱,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混淆。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参与,师生缺乏互动。另外,教学平台受限。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独立完善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平台,依赖的大多是网盘、学习通等。该方式虽便利但有局限,比如测试平台真实性不强、教师批改作业困难等。

2新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2020年,教育部强调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21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之一是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这一系列的国家战略本质是一样的,都强调高校教师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

2.2新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优势

新工科与课程思政都是一种怎样培养人的途径。两者孤立又相辅相成。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新工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方法。课程思政服务新工科的实施,新工科的评价结果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存在着本质的契合。将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教学改革中,能够提升教育的深度、拓宽教育的广度、提高教育的温度。具体来说,基于两者融合的教学改革将“立德”和“树人”结合,做到了时时处处育人;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做到了传播知识的同时塑造品质,让专业教育更具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

3新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3.1改革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体,只有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思想素质过硬,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因此,首要的改革对象是教师。教师需要将专业授课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避免课程与思政的割裂,既提升育人能力又提升育人意识。教师要积极参加师资培训,申报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如由南京大学主办的软件测试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产教研融合的软件测试专业培养模式。项目包含了开发者测试、移动应用测试和Web应用测试等,避免了技术与市场的脱节,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进而促进了新工科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3.2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改革教学目标。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的软件测试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工具,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软件测试知识解决软件测试工程问题和软件开发相关问题。该目标从软件测试服务于软件测试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两个角度出发,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思政培养目标是:有爱岗敬业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增加实验课比重,由原来的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修改为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6学时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教学。教师要想实现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无缝衔接,必须认真研读知识点,选择合适的素材和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下表是结合本校的软件测试课程大纲设置的部分教学内容。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为了不留痕迹地将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入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形渗透式等。为了避免枯燥的讲授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可以通过参与互动式教学、以工程案例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和分组教学式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强调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增加课堂参与度和关注学习效果的反馈,采用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BOPPPS模型实施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型包括六个阶段:热身暖场、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第四,改革教学平台。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培养出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利用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平台。Mooctest是由南京大学开发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平台,是当下最知名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致力于软件测试类练习、考试和比赛等领域,主要包含了软件测试大赛、论坛、公开课程、教师端和学生端等模块。通过Mooctest,教师可以轻松地布置测验、评阅试卷、监管考试,还可以参加由南京大学与知名企业联合组织的软件测试师资培训以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工业界真实的测试案例,还可以参加软件测试大赛以评估测试能力。

3.3改革考核方式

新工科的优势之一是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因此,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助于评估与改进基于新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软件测试课程考核应当增加适当比例的与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新工科与思政考核,以学生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新的考核方式将思政考核、过程化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表现、测验、团队汇报、互评和思政习题等多元化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

4结语

践行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发展战略,将两者有机结合开展软件测试教学改革。本文通过阐述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剖析原因、论述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基于新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未来还需要在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吴鸿韬,翟艳东,李智,张满囤.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20(10):130-133.

[2]刘焕英,蔡静,于旭蓉,等.《工程化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案例分析[J].广州化工,2019,47(13):206-208+213.

[3]万慧琳,户国.工科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0(12):87-89+99.

[4]王红茹,唐炜.基于课程思政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6):84-85+90.

作者:周学花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