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振兴下思政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3-01-12 11:11:35

乡村振兴下思政教育研究3篇

乡村振兴下思政教育篇1

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因此,地方高校作为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储备重要源头,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协同育人路径,方能更好的达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的。但部分高校的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开展存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够、线上平台的搭建不足、与业务工作衔接不足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可采取教育主体协同、教育内容协同、教育形式协同和教育平台协同等方式,加强两者的融合力度,以此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性和多元性。

一、地方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的必要性

(一)强化政治方向引领的需要

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高校思政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其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础,并将两者有效协同正是发挥党在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是强化高校思政工作政治方向引领的需要,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大量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伟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转变传统育人思路,如何切实提高党建、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效应已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问题。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学生道德素养、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党建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涵,亦是学生日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引领。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育人机制,而且在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导下,能够增强学生情感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青春力量。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适应矛盾转化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作为致力于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源头,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党建引领、思政协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出具有乡土情怀、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型、技术型、教育型等多样化人才,才能进一步落实培养目标,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人才保障。

二、地方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长时间以来,高校在党建和思政工作中积极探寻契合点,使两者互相促进,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上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二级党组织从事党务工作的专职少兼职多,造成人员精力不够,形式化大于实效性。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入党前,对于入党后缺乏合理、规范的党员考核、培养制度,也没有落实必要的入党再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员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大部分高校基本能满足学生辅导员的人数配备,但是面临身份边缘化、后期发展通道不畅和事务性工作繁杂影响质量提升等,影响到辅导员的积极性、稳定性和工作效果。

(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地方高校开始顺应社会时展,重视乡村振兴教育视野的发展,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但是结合一些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并不高,愿意投身乡村工作的意愿并不强。在党建引领、思政协同的教育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成为原因之一。具体而言,多数高校在相关的理论讲解与政治价值理念渗透方面,主要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即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理论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掌握必要知识,还要求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缺乏灵活生动的引导形式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良好,学生不仅难以主动加入学习过程,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另外,部分非思政类的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日常教学中,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线上平台的搭建不足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高校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二者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经之路。通过线上平台的开设,有利于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部分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未重视线上平台的构建以及新媒体资源的运用,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来看,一些高校的线上平台建设并不完善,其主要功能仍旧以宣传为主。更谈不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互助平台教育,致使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得不到良好地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主体协同,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科学性

教师群体是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主体,不仅是开展工作的主要支持者,还是党建与思政内容的传播者。为此,要多与教师交流沟通,获知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想法,重视对教师平时的思政教育和方向引导,进行党史、党的知识、先进典型等的学习和洗礼,保证他们的思政境界能够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用以身作则来感染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特别是党建、思政工作人员更要协同工作步伐,深入研究党的理论与政策,合理规划工作任务、工作步骤、工作方式,积极创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纪校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怀,积极推动地方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科学的长远发展。

(二)教育内容协同,强化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党建工作为思政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方向保障,思政工作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基于此,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发展,应融合时代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以保证教育内容相统一,并与社会的主体发展趋势相接轨,从而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明确符合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培养目标,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强化党建与思政工作教育的针对性。

(三)教育形式协同,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工作,地方高校在依据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教学优势与特点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探索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有效教育协同形式。以党建为引领,以思政为依托,以教学培养过程为平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党建+培养目标”、“党建+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育实践、文化建设等)”、“党建+支撑系统(学科系统、服务系统、组织系统)”等层面,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体现出政治性和专业化,保证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依托乡村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协同,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同时,增加其知识技能,使其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全心全意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社会主义人才。

(四)教育平台协同,体现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创新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当今时代主题,明确自身角色地位,构建新时期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平台,凸显“党”“政”育人的核心内涵,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可结合自身实际将教育平台划分为校内、校外两方面,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及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党建、思政工作的有效融糅,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对校内平台搭建时,教师可通过线上工作交流分享会、线下联片教研等方式,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对校外平台搭建时,高校要摆脱传统“书本教学”的束缚,加强与社会、合作企业的交流,以保证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实时更新。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多种教学渠道,实现育人资源、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整合,创新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

(五)教育实践协同,倡导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多元性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作为连接学生、社会的“纽带”,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当今时代内涵,创新性的协同教育实践。实现党建和思政工作教育实践的多元化,来弥补传统“直输式”教育的短板,提高教育工作效能感的同时,培养更多符合当今时代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大开放型教育实践发展,立足学生情感认知、发展需求,对目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完善,加强党建、思政知识的渗透力度,增强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使其在阶段性的学习模式下,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还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育人方案,依托“三下乡”、支教活动、返乡实习等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加强党建引领、凸显思政内涵,从而促进其扎根乡土,培养乡土情怀,全心全意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路径,有利于把握政治方向、提升工作实效、推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基于此,地方高校应顺应时展,重视校内党建、思政工作人员工作实效的提升,并构建干净、担当、敬业、务实的现代化队伍,借此来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实现学生能力、认知成长;重视线上教育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保障。于教师而言,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以及教学活动开展中,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重视乡村振兴教育建设人才的培养,通过在党建引领下融合思政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做好保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乡土情怀的、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作者:李虹

乡村振兴下思政教育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建设中城乡的不同步发展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由此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希望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的经济和文化落后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的实施中,不仅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相关扶持,更是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乡村的文化和教育得到质的提高。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真正的实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内在作用

(一)增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认同感

一般来说,由于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意下到基层或者是留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走出乡镇是他们读书时最大的期望,他们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摆脱贫穷的帽子,真正地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在毕业之后,他们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首先考虑的是留在城市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乡村振兴中人才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旧的传统观念进行转变,加强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改变对农村文化振兴的认知,让学生懂得乡村振兴的价值,只有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乡村振兴才会拥有相对良好的人才实施环境。教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了解农村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建设发展农村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落后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是依靠工业革命最终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是农业经济拯救了当时匮乏的中国,是农业输血式的牺牲才换来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的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必须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工业的和谐发展。高校学生在社会和民族建设中肩负着使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是每一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和义务。针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的现状,高校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去,促进现代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培养高校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情怀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中国国情的分析。从历史中,我们看到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当地老百姓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从历史中,我们了解到农民身上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们甘于、敢于付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让学生通过历史了解农村作为老革命根据地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以此来加强高校学生对乡村和民族的情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让生活在第一线的劳动人民真正地摆脱贫穷的帽子,真正地富起来才能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重新梳理学生对乡村的印象,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情怀,并树立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相信一定会帮助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促进人才资源向乡村流动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人才资源缺乏是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就要将这种思想和当下的现状向学生分析,不仅针对当前的现状分析,还对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进行剖析,让高校的学生意识到当前乡村建设中他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希望立足当下,能够为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

二、思政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外在联系

(一)思政教育提升了教育质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受到地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教育落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群众关系比较复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增加了难度。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乡村的情感,投入到乡村建设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帮助乡村居民提升政治素养,加深对党和国家的认知,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这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教育促进了乡村文明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了村干部或基层干部群体对现在社会的认知和党的政策拥护程度不高,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官僚主义,存在严重的不良作风问题。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自觉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乡村居民心中对党的认知,让村民了解到当下我党执政的重要性,加深对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在大学生的身上他们能够看到时代的拼搏精神,这对于乡村居民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在当前阶段无论是扶贫工作的开展还是下乡支教都会对当地的居民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时代自觉的方向

(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升高校的培养质量,使之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肩负起时代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和创新。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影响,形成了思想的多元化,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要面临的复杂环境,应当从理论知识回归到社会的实践,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本质,才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和运行特征。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要和当下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地提炼和创新教学内容,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主题,展示的是一种情怀和精神,这也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乡村振兴是2017年提出来的战略思想,将“三农”的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认知,在2018年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中,又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划分,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和文化兴盛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用普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部署进行了重点的阐述,这是面对着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提出的针对性策略和方案,也是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性战略方针,充分地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并召唤了全社会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要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出现,比如说敷衍、形式、讲空话,不做无效率的事情,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新时代新主题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鼓励青年积极地参与到我国中西部贫困乡村的建设中去,为弥补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积极参与培养时代自觉

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核心是需要主体的参与,而战略中最大的主体就是政府部门和乡村的居民。从政府相关部门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如果只是依靠基本的设备设施和硬件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那么就会导致乡村的振兴和建设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政府只是在唱独角戏。而从乡村居民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在乡村建设中其力度又不能超过城市的吸引力,那么农民对于自己家园的建设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精力和心血,也就意味着乡村振兴中主体意识缺乏。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充分地调动乡村主体的主动意识,以高校的思政教育为指引,通过中华民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宣扬,提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自觉,这也是结合当前的高校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考虑的。当下的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史为鉴,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返乡的形式或者是支农支教、志愿者活动等等参与到乡村的复兴中,打破当前乡村建设中出现的空心化问题,弥补缺乏精英的遗憾,为乡村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要加强对高校学生时代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使之能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崇高的信仰,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雪莲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下思政教育篇3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作为未来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并提出乡村人才振兴中“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的相关意见。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类型、素质、环境等方面的总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乡村转移到城镇,不仅造成乡村人力资源缺乏,也造成了人才流失。乡村振兴将通过扭转人口单向流动的形式,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二、乡村人才振兴与高校思政建设的关系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优良思政素质的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乡村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高校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需要高校思政工作加快推进立足于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建设。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要在各类课程中发掘思政要素,利用课程教学这一渠道,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层面构建思政体系,通过完善教师思政能力,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发展,这是高校思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全方位的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途径。

三、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人才总数少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强,乡村人才总数较少。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返乡工作方面的意愿受父母意愿的影响较大,而父母对子女返乡就业的支持率不足40%。一半以上的农村籍大学生受到传统习惯思维的影响,认为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建设乡村的意愿不强。由于城镇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有一些乡村人才将建设乡村作为“跳板”以实现曲线发展,他们在事业有所起色时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镇,以谋求更大的利益。还有一些乡村人才学历较高、知识渊博,在其返回农村工作时受到人际沟通等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农村人才空有一腔抱负而无法施展,久而久之将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导致其最终离开乡村。

(二)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一方面,乡村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协调以及性别比不平衡。有关数据表明,35岁以下人才数量较少,占比较低;55岁以上人才数量较多,占比也相对较高。这表明乡村人才队伍中,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而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社工人才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老龄化现象突出带来的是工作者的精力和体力较为欠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较为不足、创新能力也较为缺失。此外,在乡村人才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调,女性占比明显比男性低很多。另一方面,乡村人才队伍中产业分布不均衡。乡村人才队伍中,实用人才和社工人才占比较高,经营管理类人才、高精尖技能人才占比较低。大多数实用人才从事初级养殖方面的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偏少,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构成结构要求有所差距。

(三)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有关数据表明,乡村人才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才占比较大;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偏低,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更低。乡村人才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乡村人才队伍中“科班型”人才极少,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总数少,而不具备职业资格的“土专家型”人才较多,他们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辐射作用比较有限。乡村人才参加相关培训的频率较低,甚至有部分乡村人才没有参与过系统的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同时,乡村人才对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政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思政建设应注重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教育内容

乡村人才振兴的指路明灯是思想建设。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通过高校思政建设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的宣讲与宣传,加强人才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高校学生专业课程的课堂作用,在专业课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以高尚的历史责任感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情操激发高校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动力,树立高校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理想。总之,加强高校思政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教育基础。

(二)高校思政建设要在课程中增加乡村人才实践活动和实践培训

加强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和实践培训不仅涉及高校涉农专业,如动物防疫检疫、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园林规划与设计等专业;还包括公共服务领域各个专业,如教师、医生、科技推广、文化传承人、乡村工匠等相关专业。只有通过在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实践活动,才能训练人才服务乡村技能,积累服务乡村实践经验。在各个专业课程中增加乡村人才实践培训这一板块,提高高校人才建设乡村的思想觉悟,使各个学科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在提高乡村人才数量的同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三)高校思政建设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返乡人才能力

开展针对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多种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就业创业培训,以提高返乡人才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育苗到农产品加工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通过思政建设让返乡人才多了解农村知识、农村文化,才能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能力。思政建设要重视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要对乡村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规划人才研修班,通过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乡村人才具有先进与时俱进的知识水平。

五、结 语

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应当以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为方向,既要按照学生现有水平进行思政建设,又要增加以乡村建设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高校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心态,成为服务乡村的主体,成为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振兴任重而道远,需要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参与者以及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乡村人才坚守理想信念,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蒋晓蕾.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廖智琪.乡村人才振兴目标下的黔南州乡村人才评价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4]涂孟梅.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

作者:解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