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策略3篇

时间:2023-02-20 12:01:37

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策略3篇

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篇1

高校小提琴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小提琴音色优美,曲调高雅,成为了很多学生主修的选择对象。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小提琴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致使小提琴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难以提升。所以,高校需要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小提琴教学的改革。

一、高校小提琴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小提琴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欠缺之处。首先,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基础水平不同。在目前的高校招生中,虽然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些学生对小提琴的熟悉程度却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其中有一些学生主修其他专业,但选修小提琴,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对小提琴的喜爱而选择这个专业,但基础都非常薄弱;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同样主修小提琴,并且长年练习,基础较好。这就对高校小提琴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其次,很多高校的小提琴教学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很长时间里,高校的小提琴教学都是教师讲授小提琴演奏技巧和理论的模式,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教授的一切内容。这使得很多艺术生逐渐失去了对小提琴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鉴赏和创作能力。还有,目前小提琴教学的教材和课程都还不够完善。一直以来,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教材还没有得到国家统一的规定,教材体系也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在高校中,一定存在小提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样也会存在小提琴基础较好的学生,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教材,因而很多教师都只能选择用学校统一的课本来辅导学生,造成教学“一刀切”的局面。同时除了教材不合理,课程安排也存在问题,很多高校为小提琴教学所设置的课程课时较短,很多学生在课上刚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程就结束了,使得学生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后缺少练习的时间,难免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最后,学生的音乐素养缺失。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小提琴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小提琴演奏的理论和技巧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一些音乐常识和相关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使得很多学习小提琴的学生虽然演奏的水平很高,但却对小提琴和一些曲目的相关文化知识知之甚少,这也就导致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减小学习差距

在以往的小提琴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在授课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技巧的掌握上,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真正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小提琴时,受教师偏理性的教学的影响,缺乏对艺术情感的体验。这就造成很多学生有着高水平的演奏技巧,但他的演奏却因为没有艺术情感的表达而无法撼动人心。因此,在目前的高校小提琴教育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依据学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诉求,以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既能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能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感,从而缩小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例如在学习八度音阶,即G大调、D小调等音阶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这一个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在练习乐曲时引导学生感受艺术情感,以此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并在讲解过程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抽查,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其次,在基本掌握学生对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果学生对八度音阶的掌握状况基本良好,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来练习《西特练习曲》等曲目,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较差,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试听一些基本的曲目,并在试听的过程中,根据试听的曲目穿插着再为学生讲解一次八度音阶的理论知识,在试听和讲解结束后,教师再继续组织学生练习相关的曲目,以此来达到帮助每一位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接着,等学生们练熟《西特练习曲》等曲目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重要的乐曲,如《小步舞曲》、《猎人合唱》等等,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练习,每一组负责不同的曲目,然后邀请各组为其他同学演奏自己组所练习的曲目,并邀请演奏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演奏心得以及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听完演奏后体会到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彼此互助练习不同的曲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创新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小提琴教学都是以教师集中授课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导致现在很多高校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将学生变成了演奏小提琴的机器。为此,高校小提琴教师需要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小提琴教学课堂,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找对学生学习更有利的教学方法。例如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方法,都可以加入到小提琴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为学生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小提琴课堂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创新。例如在学习G大(g小)调音阶与琶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演奏练习,使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提高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音阶来自由讨论G大(g小)调与琶音的定义,等学生们的讨论声音变弱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自己组内讨论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做点评,并分享自己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来公布正确的答案,同时对这个音阶做出详细的讲解。接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们列出一些简单的练习曲目,并通过猜拳的方式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曲目的选择,保证每一组的曲目不重复。等分好曲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组织每一个小组去自由练习自己组负责的曲目,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按顺序进行展示。在学生们分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持其他小组的秩序,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展示小组的演奏,并在展示小组演奏结束后进行点评。然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练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去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声音,利用这些声音来创作一些小提琴演奏的片段。教师可以在下课之前邀请一些创作出新音乐片段的学生来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并在该学生演奏结束后,对其进行点评和鼓励。最后,在所有演奏都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的演奏做一个整体的点评和总结,并对一些在演奏中有创新想法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小提琴演奏的自信心,为学生的音乐创新提供条件。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为此,高校小提琴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在目前的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重视教材上的内容,还要重视为学生拓展一些重要的音乐文化知识,以求学生在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同时还能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整体素养。在安排课程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不被浪费,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演奏中国乐曲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乐曲的乐理知识后,为学生拓展一些音乐文化知识,以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试听需要学习的中国乐曲,在学生听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首乐曲中有哪些重要的乐理知识。等学生的讨论声停止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来回答,并把回答正确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补充和总结。等学生们基本掌握乐曲的乐理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试着用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并找一位学生来为同学们展示自己对这首曲目的理解并进行演奏。然后,在学生们第一次演奏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一些与这首乐曲有关的背景故事或者其他相关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与这首曲目有关的知识或故事。在学生们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一次对乐曲进行演奏,相信此时学生在演奏时会因为对相关的文化知识的理解而带有一定的情感。接着,教师可以请学生们分享自己此时演奏的心情,以此帮助学生们培养艺术情感。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的乐曲来为学生拓展一些相似的曲目或者难度更高一些的曲目,鼓励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音乐背景故事,并在课下自由地练习这些曲目。并且教师可以在课下积极与学生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在课下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锻炼自己的演奏能力。

总而言之,高校小提琴教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与其他较为成熟的音乐科目相比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仍需要高校教师刷新自己对小提琴教学的认知,探寻更多有利于小提琴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求帮助小提琴教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薛泽蓉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篇2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事业对幼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院校在培养专业幼师时,必须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岗位。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小提琴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特此展开本次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幼师专业学生小提琴演奏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教学现状

就我国目前具体教学状况而言,高等院校在进行小提琴教学时,教学内容的完善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大多数院校在进行小提琴教学时,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也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教学活动[1]。而且目前在高等院校进行小提琴教学时,课程设置时间普遍较短,在一堂课上讲师不仅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基础文化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小提琴专业具体内容,导致课堂出现顾此失彼的不良现象,部分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会在一定程度内忽略文化知识的讲解,如此设置课堂结构,会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课堂知识,对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教学以人为本

在具体开展小提琴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其课堂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模式化和固定化,创造性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基于此,教师需要科学转变教学观念,对其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创新。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积极传授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指导,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2]。高等院校在开展小提琴教学时,相关教师需要科学树立创新意识,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中确保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进而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使其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科学选择教材文本,保障课程设置合理性

在进行小提琴演奏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确保科学筛选教材,基于不同基础和不同专业进行教材文本的科学选择,为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课堂教学效果[3]。由于高校在进行招生工作时通常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因此,学生专业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具体状况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实现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和专业发展特点编写相关教材,确保应用教材能够进一步符合学校发展现状。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方法先进性

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其内在情感加强重视,使学生在演奏相关作品时能够合理融入个人情感,从而保障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实现学生演奏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具体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确保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完全没有音乐基础,教师可以选择使用集群式教学,从演奏小提琴的基础知识开始进行教学,学生通常对于小提琴具有较大的兴趣,但是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通过科学应用集群式教学,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演奏基础时,小组式教学的科学构建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一对一教学强化学生演奏技巧,确保学生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具有更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具体作业时,教师首先需要科学把握学生个体情况,基于学生发展现状使其能够进一步突破学习中的各个难关,有效提升学生演奏技巧。

(四)强化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在高等院校进行小提琴教学活动时,演奏技巧与学生艺术情感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将提升学生演奏技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学生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过于空洞,缺乏情感。学生在学习小提琴过程中,不仅需要确保自身具有更高的演奏水平,还需要进行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进而有效实现自身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保障其音乐艺术素养。高等院校在开展小提琴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加强重视,确保学生演奏作曲时能够更为充分地表现思想情感。例如通过定期开展音乐鉴赏会,组织学生进行小提琴音乐欣赏和评价,使其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小提琴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小提琴领域的先进人物来学校开展讲座活动,使学生对小提琴具有更为丰富的认识,进而实现学生小提琴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

(五)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在进行小提琴课程时,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氛围的不断提升,使教学活动具有更高的趣味性和灵动性,合理强化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确保因地制宜,保障教学模式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和专业技能。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应用小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活动,将其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监督实现学生演奏水平和演奏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可以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有效学习和科学交流,进一步改善整体教学水平。在学生掌握基本演奏技巧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展示平台,使其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能够进一步领会小提琴学科的精神魅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时需要合理烘托教学氛围,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表演,使其能够更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变能力[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合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课堂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科学选择教材文本,保障课程设置合理性,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方式先进性,强化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文化音乐素养,创新创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能够确保对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小提琴教学现状进行科学改进,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为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朝华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篇3

作为高校器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高校中逐渐彰显出重要性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够忽视。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音乐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升小提琴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对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也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一项内容。

一、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人素养的学习情况发展不够均衡

高校小提琴教学效果的提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素养方面,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对于知识的接收水平也相对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一定的学习困难。小提琴作为乐器,在学习阶段会出现诸多的困难,学生面对学习中不能攻克的难题,极易丧失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效果低下[1]。由于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对乐理知识等相关内容的接收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高校在进行小提琴教学中往往未能结合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特征,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特殊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

(二)教学模式较为守旧缺乏创新性

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教学模式较为守旧,缺乏创新性,教师只是单一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较为呆板,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师往往会将大部分的教学精力投放在学生演奏技巧以及方式的训练方面,而渐渐忽视了小提琴演奏的本质内涵,甚至不会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导致学生进行小提琴的单一演奏,而忽视情感的传递以及流露[2]。小提琴演奏如果缺乏情感,则就会导致整个演奏缺少精神内涵,未能够将小提琴演奏本身的价值体现出来。

(三)高校小提琴教学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其中小提琴演奏教学活动的开展借助教材完成,通常使用小提琴教学中的考等级书籍以及国外音乐学校的教材。如果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仅仅应用考级书展开教学,未能够结合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需要,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内容的搭配与小提琴考级所应当学习的内容存在显著的差距,甚至会导致教学技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实践当中,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使用单一的教材,练习的曲目通常包括音阶,练习曲目,协奏曲目,鸣奏曲目等。目前,在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编写,教材的使用缺少合理性,导致学生逐渐对小提琴学习丧失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优化措施

(一)高校小提琴教学中非技术性因素的实际应用

在高校小提琴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比较重视技术性因素,而渐渐忽视了非技术性因素的客观影响。高校小提琴教师对于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是围绕基础技术性知识内容,不注重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创造力的培养,这也是降低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3]。为此,想要在根本上提升高校小提琴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注重非技术性因素在小提琴教学中的客观影响,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小提琴演奏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演奏的同时应当能够了解作曲者的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于小提琴乐曲的认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得学生将更多的个人情感融入进行小提琴的演奏中,以此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果。

(二)拓宽高校小提琴教学模式的广度

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广大教师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结合现阶段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传统的高校小提琴教学通常是教师一人展开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开展小范围的小组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提升,此外,也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比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增强学习效果[4]。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对学生予以一定鼓励,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需要在使得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小提琴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小提琴的学习内容,展开多元性综合化的教学,建立和完善高校小提琴教学体系,并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以及精炼,在提升学生左手技法,体现教学价值。

(三)合理进行高校小提琴教学教材的选择

高校想要在根本上提升小提琴教学效果,需要能够重视起教材的选择,顺应教学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使得高校小提琴教材能够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基于高校学生小提琴演奏的实际效果,把握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使学生进行小提琴演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出更为优秀的高校小提琴人才[5]。高校小提琴教材的选择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基础的提升,同时需要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教材内容的学习,逐渐突破被动性的枯燥练习模式,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发展,使得教材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校小提琴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高校小提琴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音乐专业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已经展现出突出性的效果,但是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同样不可忽视。要求高校小提琴教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现阶段成长的实际特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悦,涂嘉慧.音乐专业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中国化改革与实践——以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2):130-135.

[2]陈恩笑.科学使用教材提高小提琴教学效率——以小提琴教材《克莱采尔练习曲》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1):14-16.

[3]汤帅.浅谈在校外小提琴初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3):456.

[4]汪淼.板胡移植小提琴曲现象的分析与教学探索——以《吉普赛之歌》为例[J].艺术评鉴,2018(9):23,26-28.

[5]陈鸿铎.和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最早尝试——重温陈洪的《对位化和声学》[J].人民音乐,2018(5):59-63.

作者:薛晖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