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3篇

时间:2023-02-28 10:30:4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一、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共18学时,全部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如今,随着复杂社会环境的以及家庭不和谐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比如:抑郁、厌学、精神焦虑,甚至自杀等,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因此,18个教学课时对这门课来说有些偏少。另外,由于这门课抽象性较强,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教材陈旧。目前,在教学上主要采用黄希庭编著的《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该教材涉及面广,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辅助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多,这本书2009年出版,在教材中缺乏一些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3.教学方法单一。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目前,这门课教学只采用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要对课程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开发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教师队伍偏于年轻。目前,我院大学生心理教育这门课大多由年轻教师进行授课,由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人生阅历也不够丰富,因此上课只能“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逃课。因此,要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队伍进行优化。

5.实践课程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不是纯粹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来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目前,我院还未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这也是今后应该改进的方向之一。

6.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门课的缺勤率一直高居榜首,学生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玩手机,看小说等情况。甚至部分同学认为开设这门课没有必要。因此,极大降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存在片面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片面性,主要体现在倾向于课程化和医学化两方面。首先,学院将该课程纳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中,并实行了学分制考核,该做法在一定程度将有利于去督促学生去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忽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将该课程引向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其次是医学化倾向,这种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给学生诊治疾病,这种错误的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治疗,主张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了心理医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并且唯恐别人把他当成心理疾病患者,被贴上有病的标签,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二、改进措施

1.适当增加课时、合理优化师资团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应该从18学时提高到36学时,并增加10个学时的实践培养环节(如开展知识竞赛,互帮互助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本学院现在共有4位年轻老师开展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每位老师要对大约150名同学进行授课,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如能增加老师进行小班授课则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对于授课应该由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组合起来共同承担这门课的授课任务,年长教师教学经验充足,授课技巧多样,人生经历丰富,可以进行课堂讲授环节。年轻教师则充满活力,与学生代沟较小,更善于与学生沟通,可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这样能充分发挥老师们的特长,更利于这门课的教学。

2.更新教材、增加当前热点问题。黄希庭编著的《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为大多高校所采用,这本教材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及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进行的分析与介绍,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热点问题也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话题中,比如当下大学生最受毒害的校园贷,已经报道了有多起因为校园贷而自杀的事件,这些热点事件都需要补充到课堂中去,时时刻刻给学生们敲响警钟。

3.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①引导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把团队协作精神引入课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方面可以对遇到的心理问题互帮互助,另一方面,在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另外,在全校开展心理咨询会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②授课模式多样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课堂上一味采用传统的PPT授课,则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要想上好这门课,就要在课件的准备上多下功夫,要尽量少的用文字描述,多增加彩色照片以及视频来进行案例分析,可以设置一些问答、游戏环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引入智能教学。引入由微信、QQ以及智能课堂在线平台,将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从而把课堂前,课堂中与课堂外的各个环节都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④拓展咨询中心。学院虽然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位置,因而遇到心理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针对这个问题,咨询中心应该主动走出去举办活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咨询中心的作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家庭环境对每位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同时可以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学校方面可以针对性的为家长增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掌握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挥出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在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察觉问题并找出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出一条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正确发展的途径,共同构建出一个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学校、学生、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家长紧密配合才能做得更好。

作者:谢鑫 陈俊 蒋君梅 杨再福 王勇 任明见 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我国的经济一直在比较快速地发展,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面对这种局面,大学生的压力以及困扰也在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将会面对更加丰富化的信息资源以及较多的选择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化,因此面对这些信息时也会具备不同的反应以及心理。有些学生可以非常强冷静地按照自身具体情况,进而选择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道路。但是有些学生在面对这些比较复杂的信息时,会出现焦虑以及犹豫等比较负面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非常容易造成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后果。

1大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

大学生属于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青年群体,如果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观察大学生,发下这类群体患有严重疾病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但是纵观这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会发现非常多的问题,情况不是非常的乐观,并且非常多的学生都存在这种比较负面的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会出现一些精神类的疾病。经过调查可以发现,非常多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不得不进行辍学,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大约占据总辍学人数的30%,而且这个数字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我国的大学生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因此心理问题会更加的严重,主要表现:

(1)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理想以及现实出现严重的冲突,非常多的学生制定过高的目标,但是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很好地实现,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理想以及现实之间不能很好地相结合,进而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迷失的情况。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当前的学生都拥有较窄的交流圈,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非常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

(3)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1]。面对新环境时,无法比较迅速融入其中,进而出现恐惧以及抵制心理。

(4)具备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一定的动力。进入到大学之后,非常多的学生由于高中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进而在大学的学习中出现了放松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并且会经常性的感到焦虑。

(5)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非常多的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不平静的情况,他们的情绪波动会非常的大,并且容易出现冲动的情况。

2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

(1)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将会面对非常多的变化:第一,环境出现变化。离开父母、教师以及同学之后,来到比较陌生的环境当中,学生之间会具备不同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打交道,这时候无法按照自身的喜好来决定交往的对象。第二,生活环境的具体变化。面对比较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会具备较大的新奇感。大学生活和之前的高中生活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他们需要自主地安排生活,不能受到父母的照顾,第三,角色的转变。进入大学之后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学会独立,要变得更加成熟。这样以来,大学生就需要提高独立性,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2]。

(2)大学生的爱情问题。非常多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比较微妙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开始关注异性的一言一行,而爱情话题成了大学生当中的一种永恒话题。由爱情造成的各种问题在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有涵盖。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单恋的问题、恋爱以及学习之间的问题以及分手之后的问题等。

(3)大学毕业之后,大学生都会面对就业的问题。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非常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找到合适以及满意的工作,这样就会非常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与城市的学生相比较,农村的学生由于经济状况比较紧张,因此和城市的学生相比较将会面对更加大的就业压力[3]。

3具体措施

可以按照大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他们和大学的生活方式更加相适应。

(1)正确的理解以及评估自己。这样以来,大学生就需要客观看待周围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自身的优点以及缺点,并且也要肯定对方存在的优点。只有对他人的长处以及短处进行清晰的评价,才可以实现对自身的客观评价。这样与他人学习以及相处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得非常自信。与此同时,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交流意识,可以保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克服认知障碍,提高交往能力。当然,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回应。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避免。

(2)为了更好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消除依赖的情况,学生一定要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逐渐地培养自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步入社会,才会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在这种基础之上,一定要逐渐地树立比较科学化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压力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一直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同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沉重,心理压力比较大。只有科学以及合理地安排日常学习以及生活,才可以保障生活更加有规律[4]。

(3)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促进未来目标的实现。学习动机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具备强烈的学习欲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如果大学生不具备人生目标,那么他就会出现沮丧以及困惑的情绪。但是反之大学生及时的制订学习计划,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将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发展以及前进。除此之外,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知实际情况,可以更好地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避免心理焦虑等负面情况的出现。

(4)教育学生积极的面对爱情挫折,帮助学生实施正常的交往,培养学生与异性进行交往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互相尊重、保持自尊、负责以及自爱等。学生必须要知道,不正确的恋爱观会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相应的生活与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5)可以利用讲座以及视频等形式,辅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寻找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关于求职的具体技巧,从而树立更强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求职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等各种因素,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挫折出现,但是面对挫折,一定要找出失败的因素,对自身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整目标之后,再次获取新的就业机会。

4小结

总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树立价值观,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更加相适应,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保障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现实之间更好地联系起来,消除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进一步促进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谭运奇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现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更迭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及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学生至社会工作人员的过渡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大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引发了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大学生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状况,学生甚至会走上极端的道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这是第一次以政策性文件提出相关概念。其后,大量涉及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出台,如2010年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1]。因此,高校应针对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针对性的展开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通过现有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了解心理知识的主动性方面具有个体差异,部分同学因考虑到自身心理状况良好而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相关知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体现在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挂钩,对于心理亚健康水平的认知不清、不深等方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窄化。目前,高校开设的心理教育相关课程要么偏少,要么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不少工作人员将咨询当成是谈心聊天,一味劝解说教,在运用专业方法和心理学知识疏解困惑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了解不足,认为心理咨询室只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服务,而错过心理咨询机会。同时,对于网络健康教育和学生因为网络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

(三)师资队伍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教育部明确规定,每所学校需配备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但有些高校只设置一名专职教师,甚至全部是兼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会造成老师的工作量过大,无法针对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一些高校承担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是辅导员,但是大多数辅导员比较年轻,教学经验较少,专业水平不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四)心理健康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他们除了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工作外,还要承担行政职务[2],多重身份造成了角色冲突,不仅限制了教育效果,也模糊了职业定位。另外,高校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方面还较为欠缺,特别是做好潜在危机群里的重点关注,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干预,联合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心理疾病及时转介治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设置归属尚不明确,多数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处)等部门,还有少数挂靠在心理学院等院系中,这些管理层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服务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年度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各级的组织管理职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统筹规划整体的心理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心理活动方面的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课程的安排和开展、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处理等等;在院系层面,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和宿舍也是开展心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或主题班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且普及的心理健康知识;社团和学生组织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相关活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另外,在建立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工作组的基础上,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部门、校团委等要协同配合,让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深化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把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开设选修课,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学业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以公众号、微博、短视频自媒体等媒介为主线,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日常生活中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三)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研讨沙龙、热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可以及时有效的干预心理问题学生。但这些远远不够,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危机干预系统。从学校层面来讲,舍友、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都是学校支持系统的重要因素,他们与大学生接触密切,因此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宿舍三级网络,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救助;另外,家庭支持也会给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带来巨大的正能量。因此,高校要主动和家长沟通,阐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再次,从社会角度讲,高校应该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及专业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医校联动机制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重的学生进行干预和妥善处理。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及心理教育工作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教师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由于现在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非心理专业出身,且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和心理咨询一般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对于兼职教师要经常采取进修、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业务能力,授课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增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兼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平等尊重”的辅导理念,定期考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为专兼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加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设。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有着涉及对象广泛、发现问题及时、操作简便易行和效果快速显现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及网络课堂,健康活动月、心理剧表演及展播、心理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的自己保健意识,宣传朋辈互助理念;同时,制定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方法,确保心理委员能够有效起到预防和心理干预作用。心理委员不仅要在班集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和援助资源,还要深入观察、及时反映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情况,起到早发现早干预的积极作用。另外,还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督导。通过对心理骨干进行理论、自我成长训练、生命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几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自我成长,并树立助人自助、关爱生命的服务理念。要及时掌握心理骨干从事朋辈辅导的实际进展状况,通过团体讨论指导,提高其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红,顾凡,王平,等.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变迁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90-95.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01):112-118.

作者:吴遐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