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班级制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0 11:41:24

班级制度论文

班级制度论文篇(1)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老师平常聊天都会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懂事,这个班级的学风很好等等。我们发现那这些好的班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重要法宝之一。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那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这个班级在班主任的领导下,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将班级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如班级的学风,班风、班级言论、班级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另一个是物质层面,如教室的墙画、标语、学生书画作品的展示等。最后是制度层面,如班级的规约、观念文化(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个是隐形的看不到,但是它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班级的每一个人,从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体现出来。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

在同一个校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其功能有

1. 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引导作用。

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人际关系决定了班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学习活动。价值观念使学生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老师和学生着他们所认定的班级价值目标去行动。

2. 约束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制度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制度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自觉的去遵守它。如果人们违犯了制度,就会受到言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

3. 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中班级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学生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学生把班级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班级使命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班级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班兴我荣,班衰我耻”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的学生”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4. 激励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学生会感到受人爱护,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学习。另外,班风对班级型相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学校产生影响时,班级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班级的荣誉和形象。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 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

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属于班级的看的见,摸的到的环境文化如教室的布置和学生穿着。在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辅助。班主任带领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装扮教室。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在布置教室时,让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制作一些有教育性、激励性的标语,如班级是我们的家,团结、奋进、互助、友爱等。总之,班主任要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对班级的学生起到教育的功能。

2. 班级文化的制度建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班级也要有班级的制度。那班级制度主要根据学校的校规进行制订,并且全班都同意愿意遵守班级制度。建立制度的注意两个方面:(1)班级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制订的好坏,表征着班主任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是否开阔。所以班级制度的制订一定要以国家教育法规和学校的校规为依据,符合班级学生的管理特点,同时制度也要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班级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制订好的几条班级制度条款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班级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班级制度永远适应本班学生。制订班级制度时可以先在班级广泛征集班级歌词、班徽、班训等。促使全班同学都有兴趣参加制订班级制度。(2)班级制度的实施。班级制度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能否被班里学生所接收。因此,制度的实施是很关键的。布置班级时将班级制度粘贴在墙上,并让学生记心上,这是实施的前提。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制订班级制度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另外,积极创造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的实施。

班级制度论文篇(2)

郝京华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所占有的文化的总体。”史华楠等学者也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潜在的学习。

班级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理解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从广义来理解班级文化,我们可以把握班级生活中一切影响班级成员发展的班级文化的影响因素;从狭义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握住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给予他们最好发展条件,或许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的班级文化条件。

笔者对班级文化的界定是: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的影响下,由班集体全体成员自己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学者们认为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一)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而,有学者认为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功能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知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二)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个体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

(三)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也有学者提出班级文化具有平衡和保障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平衡功能是指其对班级文化中的矛盾的协调作用;而保障功能则是指班级作为一个准社会,也发挥其自身的保障功能,以使学生们在当中能安全地从事各种活动。

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集体中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过程。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对于如何建设班级文化,学者们研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他们几乎都是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几个角度来研究的: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抓好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保证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关键是如何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规章制度的作用,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时,仍然按照传统的途径去思考探索。经过这样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初步地对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有启发性的思考。其实,学者们在探讨实施途径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始终有一种理念蕴含其中,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感受。学生是班级的独立主体,班级文化的各项功能只有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够达到实际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张林.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J].班主任之友,2003,(11).

[2]蒋忠.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4,(6).

[3]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4]呼君.本机文化建设的误区及纠正[J].河北教育,2006,(10).

[5]易孔山.关于创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0,(3).

班级制度论文篇(3)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内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是一种显性的文化。搞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恩格斯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能使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教室虽小,却处处是宝,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研究怎样让班级内的设施、设备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班主任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窗台、黑板无灰尘,地面无纸屑,桌椅板凳整齐,能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叫“整洁”,从美化教室过渡到美化学生的心灵。健康和谐、温馨优雅的班级环境,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教室中张贴各种名人名言,布置各种专栏,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文化,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全班师生既是设计者和建设者,又是使用者。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自主设计布置教室。通过美化教室,精心装饰班级墙壁,能营造起整洁、优美、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氛围,也能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要建设阳光和谐的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精神风貌的体现。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淀起来的,是渗透在师生心灵中的一种精神动力,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一旦班级精神确立并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

要抓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立班级目标。明确具体的班集体奋斗目标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条件。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有了目标,班级就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班级文化就有了立足点,从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所以,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确立好班级目标,并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各种工作。

其次,要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马卡连柯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主任要经常通过晨会、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美丑观,为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是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

再次,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同学之间要营造友爱和尊重的氛围,要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只有建立了和谐友爱的关系,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陶冶性情,健康快乐地成长,班集体才能在和谐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让班级活动成为一种文化,是铸就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一次有意义的班队活动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行动上得到改进,更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歌曲、辩论、调查汇报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文明守信、节日庆祝活动等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学生才干,又能净化班级精神环境,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要建设严谨规范的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制度为学生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班规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活动规范、卫生值勤、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以学校的校纪校规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班规的制定和完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其追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还要适时进行修改、完善。

班级制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35-01

工作中,有许多班主任老师被平常繁杂琐碎的班级小事弄得身心超负荷运转。其实,班主任工作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那就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对班级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批评和抵制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使班集体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班级舆论是为集体期望认同的潜在规则,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班级的正确舆论给个人提出了班级规范和行为要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班主任工作,起到约束或管理学生的作用。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引导正确舆论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是塑造班级灵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说,要想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在班内树立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利用群体意识进行自律管理,从而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那么,如何培养班级的正确舆论呢?

班级舆论作为班级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班级力量,几乎存在于班集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班级群体的综合素质。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注班内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要着力于关注班集体的生活情景。当班主任接手班级的时候,就要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行有效的班级舆论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大量优秀的事例鼓舞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集体主义观念深入学生心灵,使学生知道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有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作为基础,那些不良行为和言论自然就会受到遏制,班级舆论就会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前进。舆论的监督作用自然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马卡连柯认为“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受到的教育因素。”这句话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并非不可捉摸、无秩序,它的发展总和班集体成员的自在与自为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班集体的建设者既要贯彻学校明文规定的形式规范,又要重视为集体期望认同的潜在规范,虽然它既无明文规定,又非外力强制,但舆论和风气常常能左右班集体的方向,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成文或是不成文的社会行为都会影响班集体的行为建设。

我校近两年来推行的“好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了“好习惯受益终生”的口号,每个班集体都设立了“好习惯银行”,让每个学生在每个不同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审视与总结,并用“银行存款”的方式记录下来,获得分值,使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让学生从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明白了好坏、善恶的观念,极大地规范了班级舆论的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舆论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言行规范,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巨大力量的主要途径。我们都知道,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有效得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班集体中,中心人物或榜样以及有吸引力的“小团体”,常常能产生教师无法发挥的作用,能产生“从众效应”,起到“类化作用”,从而左右或影响全班成员以至形成一种风气。因此,班级舆论点的建设首先要从班级干部开始。这是一群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学生心中的模仿对象。班主任要紧紧地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始终站在正确的一边,用他们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一旦正确舆论在班级占了上风,那么错误的言行自然就没有了市场。优良的班级舆论形成以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扬,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和成就感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栖居家园。

此外,班级舆论的建设不能忽视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团伙”和“小帮派”。这些孩子身上有着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集体体现:好奇、爱表现、好逞能……为了班级舆论点的建设,班主任要善于团结这批人,特别是那些性格独特、个性鲜明的,从感情上让他们向老师多靠近,使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方向。这样,班级自然就会好事多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彼岸,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只有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班级舆论才能迎着朝阳扬帆起航。

班级舆论与班级群体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班级舆论能提高班级的群体素质。在班集体中,营造舆论氛围是必要的手段,提高班级群体素质是最终目的。班主任要重视健康的班级舆论的引导,教育学生多看社会前进的主流,正确对待社会阴暗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以提高班级的个体素质引导健康的舆论,以引导健康的舆论提高班级群体素质。

提高班级群体素质,引导班级健康舆论,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1、班级物质文化。这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以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形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班级制度论文篇(5)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这用。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班级制度论文篇(6)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是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制度论文篇(7)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这用。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Www.133229.cOM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

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

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班级制度论文篇(8)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受到高校的广泛推崇,已经或正在逐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学分制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是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一、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实施学分制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而提高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学分制就是一种极为合适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往的传统教育,因为过分注重选拔,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学生,不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供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而学分制强调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注重目标管理,允许学生打破专业和年级界限,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诸多优越性,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与班集体建设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对课程安排、学业进度、修学年限的选择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班级意识、班级概念、凝聚力和集体观受到淡化与冲击,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逐级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寝室为单元、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悟为基础的小集体。而高校学生的管理和组织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这四级管理体系组成,班级作为这个体系中的最后一环,是关键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它是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组织单元,同时还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班级建设工作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三、学分制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提出

正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也正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推行,特别是因为这种改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问题的凸现,对高校行政班级的管理,不能不作相应的改革,这就是重新反思班集体建设的理论,考虑建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当然,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与班集体建设理论并非完全绝对地对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应当消化吸收班集体建设理论的科学的、合理的内核。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班级文化可以解剖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

3.1精神层精神层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潮。精神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的主要标志。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不仅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规范和约束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而且对学生的未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2制度层班级文化制度层是班级文化中的中层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化,主要是针对班级学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部分,它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一般制度。这是指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如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民主参与制度等等。②特殊制度。指班级内非程序化制度,如骨干培养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等。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③班级习惯。指班级成员在日常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主题活动、内部节日等等,是靠偏好来维持的。

3.3视觉层班级文化的视觉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浅表文化,是班级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创造出来的外在形象,是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的外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视觉文化,主要包括班级宿舍的环境、代表班级的符号等。宿舍环境布置和环境保持有独特的文化作用,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在里面学习生活容易产生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办法

4.1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机制班级活动因为有班级学生的参与,从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不仅能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学院从2007开始每年开展“班级优良学风PK赛”。通过材料申报、初选、现场评比各个环节,展现出许多优秀班级的学风、班风。活动不仅能够带动班级学风和班风建设,也使班级成员在活动中增强了解,增进友谊,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

4.2建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激励保障机制班级要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要求和激励措施。学院建立了系列规章制度,如离返校统计制度、早点到制度、新生早晚自习制度、内务检查制度、课堂考勤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建设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达到深刻教育违纪学生,警示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激发班与班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的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集体荣誉感。学生在班级中充分地表现自己,显露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发挥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4.3建立以公寓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机制亦即我们所说的寝室文化。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为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其中在对大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积淀性影响最为突出。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班级文化。学院专门成立公寓文明建设委员会,其职责除了负责常规的公寓卫生、纪律检查外,还有一项品牌活动“公寓文化节”,活动包括一系列子活动和比赛,如“邻里门一家亲”、“星级寝室评比”“寝室才艺大比拼”等,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寝室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凝聚力。

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对大学生积极引导、启发自觉、讨论参与、自我建构的原则。他们是能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塑造出具有改革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完美人格的。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2]邵帅.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建设[J].人文社科.2007.(11).

班级制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2-04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集体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约束师生行为规范,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同时,班级文化也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踏入社会的工作与生存。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班级文化对班集体的作用

1. 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布置、美化教室和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2. 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3. 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通过辐射传播,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班级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

4. 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源泉。

5. 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体现全体师生利益的一致性。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起着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旦班级发展目标为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6. 调控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在班级组建初期及时进行。学生刚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他们期盼在学校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群团结互助的伙伴,一位关心呵护的班主任,能有一种“家”的感觉。此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工作,可以创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增强对班集体的遐想和建设动力。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一个优美而有特色的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中,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把教育意向、教育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1)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可考虑以下内容:设计班训。作为班级的灵魂,应体现班集体的意志并加以提炼,可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正上方,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激发个人潜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朝着班级目标而奋斗;设置班级才艺展示栏。该栏目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获奖荣誉等,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竞争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编写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窗口,板报需着重宣传班级的活动和工作,展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博采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板报一定要精心布置,有的放矢,定期更换,内容富有新意而简洁,贴近学生的时代特征;开设专业特色栏。定期介绍诸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信息、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拓展方向、优秀毕业生留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和职业动向,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外,教室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班务栏、表扬与批评栏、卫生角,等等,以及在两侧墙壁上悬挂或粘贴名言警句。其中,卫生角作为卫生工具的存放位置,应整齐、整洁,它既能体现一个班级的卫生风貌,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总之,教室要给人以整洁、舒适的良好氛围。

(2)宿舍布置。作为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宿舍既是一个小型公共场所,又应该有学生个人的空间。所以应适当安排公共区和私密区,公共区可以规划为生活用品区、卫生用品区、学习娱乐区等,物品摆放要整齐统一,干净明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粘贴字画、购置闹钟、留言板等。私密区主要是个人的橱柜及床上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将橱柜内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贵重物品及钱财妥善放置,床上空间可以在健康及不影响宿舍整体美观的前提下秀出个性。

把教室和宿舍创建成一个身心愉悦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一个温馨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以一种高尚的物质文化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潜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奠定基础。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统筹考虑。

班级制度的建立,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最终通过民主表决等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班级进程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班训、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班级卫生、纪律奖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班级追求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除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外,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可假以时日,通过班级活动和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引导和培养工作热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暂时担当一些班级工作,让思想上进、工作能力强、善于师生沟通工作的学生主动站到班级管理前沿,等班级稳定以及师生间熟悉后,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这样选出的班团干部既能符合班级管理要求,又在学生间有一定威信,也能发挥师生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对选出的班团干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思想教育,制订管理制度,培养业务能力,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探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工作也可逐渐由班主任全面负责,转为由班团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朝优秀班集体的方向而努力。

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心理的不成熟,难免会有冲动或逆反对抗的时候,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或违规违纪事件。因此,班主任需重视平时的教育预防工作,可以通过班会课对校纪校规进行解读、对典型违纪事件进行剖析教育、指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进行明辨是非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纪班规不是用于惩戒,而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规劝手段,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发生违纪事件后,应结合校纪班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发生学生被孤立或引发自暴自弃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

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依赖于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舆论应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要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统一认识,明辨是非。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乐于接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班级辩论赛,组织一场慷慨激扬的演讲,或者与学生相处时以行为和行动感化学生。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在班集体树立榜样,通过典型事迹或活动正面宣传好人好事,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引导支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行为,制止不正确的言行。可以通过活动评比发挥激励作用。在班集体舆论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教育要多表扬、少批评。使班级内部拥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启发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就业和创业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内部组织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与学生探讨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和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组织班级活动时:一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比如开展文体类活动可以锻炼体魄、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活动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口才和应变能力;社会调查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二是要师生一起筹划,放手让学生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多样性,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尝试的欲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在校有大量独处的业余时间。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消极、违纪现象。故平时应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其业余生活,通常可以采用单独谈话、集体探讨、网络聊天、班主任信箱等方式进行。与学生交流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身处地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强制、抵触等情绪。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复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4. 班级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文化建设应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认知,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企业调研参观、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注重敬岗爱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规范职业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创建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条件,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班级文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邵正林.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4).

[3]黄敏若,吴勇斌.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

[4]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5]王丽秋.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班级制度论文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活动文化

对职业中专学生来讲,班级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笔者就如何开展职业学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谈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一、营造班级环境氛围,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1.美化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亮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训。班训不仅要上墙,让学生随时可见;班训还应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班级墙壁上贴学生写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通常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具体的情况张贴上去的。例如,针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对学习不太认真,将注意力放在其它方面,在墙上贴了培根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园地既展示了优秀作业,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2.创设班级人文环境

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在班集体建设中,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会感染同学,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无声地招唤伙伴们去行动。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并精心培育,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发动学生开展“我的班级我建设”等活动。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管理中,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而只有切合学生实际、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班规,我们可以交给学生来制定,引导班干部和学生共同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制定《班规》,使之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准绳。

班规重在执行。我们让学生成立了相关的“执法职能部门”, 出台“民主量化管理制度”。即依据《班规》实行操行量化考核,分值分别分给各部,考核权赋予各部部长。每月公布统计分数,月平均值就是每个学生的学期操行等级评定的依据(建议实行加、扣分制,鼓励学生经常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优缺点,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中的阳光面)。

三、构建班级精神家园,打造班级精神文化

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软件。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班级奋斗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专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就会对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进而在行动上采取主动参与的态度。所以,制订班集体目标,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加,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通过。

2.班级舆论建设

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以达到正确对待批评并能进行自我批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好班级舆论的“风标”,抓好班级建设的舆论阵地,使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主体性的大舞台,有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班会――搭建班级文化的平台。班会一般每周一次,为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可以实行班会“轮流主持制”。每期班会都可以经过确立主题――策划程序――审定节目――主持开会――会后感受等五个环节,这个过程是同学们学习、交流、协助、合作的过程,他们既沟通了感情、交流了思想,又体验了合作、锻炼了能力。这样,不仅使他们的才艺、能力得到展示,更增强了他们对班级的认同感、对集体的责任心。另外,班主任也可利用班会课上几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快讯――形成班级舆论的阵营。“班级快讯”,是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的主阵地。它可以根据学生最新动态实施专项教育;宣传校园、班级佳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交流一天的得失,班委评价班级建设、学生表现。可以说,“班级快讯”是班级的新闻站,“班级快讯”已经成为学生互相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班级舆论建设的强大阵营。

(3)班刊――承载班级文化的实体。创办班级刊物,在全班征集文稿,内容可包括:可爱校园、多彩生活、人物写真、生命低语、心灵放歌等部分。班刊的主题,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而相应变化,记载着他们的青春年华,留下了他们的成长脚印。班刊是班级文化的史诗。

(4)“心桥”――净化学生心理。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为此,我在班里开设了“心桥”信箱,鼓励学生将学习和生活中的悲喜、困惑和失落通过信箱与我交流,我也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建立班级QQ群,构筑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给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孩子的途径。

四、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构建班级活动文化

打造班级特色,塑班级精神,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各式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尽显学生风采,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开展了“校园植物挂牌”、“甄别街头文字标识”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友情,在研究中提高,在纠错中学习。综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凝聚了班集体,增强了学生的自觉自律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我们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化专题活动。对于在班级中组织的中外名著及根据这些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欣赏评议,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投入。这些活动在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提高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在阅读《论语》过程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已的座右铭,由班级统一制作成卡片置于座位右侧,以警示自已。“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开展的“感恩”教育与振兴中华结合起来,把孝敬父母长辈与关爱他人结合起来。这样,在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时时感染鞭策着学生,使民族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班级制度论文篇(11)

关键词:

班级文化;社会组织;初级群体;功能

一、班级文化属性的双重视野

J•W•盖哲尔、吴康宁等学者提出班级是特殊社会组织,谢维和等学者则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更有学者从系统、动态、综合等角度切入分析,展现了班级的多元属性特质。总体而言,班级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双重属性特征,而关于班级文化属性的争论中,“社会组织论”和“初级群体论”又各执一端,居于主流却又针锋相对。总体上,班级社会学关于班级属性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类传统立场:

1.初级群体论。谢维和认为班级作为“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在互动方式上具有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具有较统一的目标和行为上较大的整合性”。①片岗德雄“学习集体”论、腾尼斯“共同体”论的支持者也多将班级视为具有特定保护功能的“参照群体”或“共同体”。此类立场立足客位,旨归应然,以理想主义色彩的思辨逻辑深刻启示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社会组织论。吴康宁认为“班级首先是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②陶双宾等人则通过测量从实证角度证明“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社会组织论不重价值评判和思辨推演,却立足实证获得了直接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3.社会系统论。主要包括源自帕森斯(T•Parsons)“社会体系论”、孔尼科娃等人“班集体”论的影响。前者认为班级具有社会行为体系典型的“对外适应、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四个功能”,后者则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高度的社会倾向性”。④此类观点可视为社会组织论的外化和扩大,主要着眼于微观结构单元与宏观社会背景的有效兼容、有序运行,深刻地揭示和反思了班级的独特社会属性,在学理逻辑和解释力度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就国内现实来看,更多是作为一种理性反思和批判的范式框架,帮助提高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而很难对既有体制或者班级乃至学校之外的社会系统优化或改革产生实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初级群体论和社会组织论者不约而同地都在各自观点前加上了“特殊的”一词,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最坚定的初级群体论者也看到了“班级具有某些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论者也都承认“班级丰富而鲜明的群体功能特征”。谢维和指出“班级就其本身的特点来说,既具有某些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社会初级群体。”①但柳松也认为“班级是介于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形式。”⑤

换而言之,双方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无法忽视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就事实本身的认知上,并无原则分歧。真正的分歧也许恰恰在于价值判断。在初级群体论关照下,虽然“耽溺于浪漫化的构想而未能探及学生受压抑和宰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学生的抵抗潜能与权力”,⑥但其初衷却在于减轻制度化设置对于学生的压制,最大可能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期回归教育本真,暗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精神实质。而社会组织论则完全抛开了社会系统论者“把班级视作管理/控制性的、因而需要学生服从的集体/体系”的暧昧“,在径直投诚主流意识形态或主动领受既定秩序的前提下,把学生连同教师一起变成了社会制度的部件”。⑥而在实证研究层面,一方面,陶双宾等人则利用测量数据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另一方面,李文昊等利用问卷数据进行班级社会网分析发现,样本班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团体分布情况与宿舍分布情况基本对应。”⑦“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在同一个宿舍的人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④

“朝夕相处的生活使班级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家族背景、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相近或互补的学生“形成了交往频繁、互动充分、感情深厚的非正式群体”⑧而班级内部的分化使得班级确实也具备某些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课题组在调查中即沿着“组织”和“群体”两种视野设计问卷,并选择郑州××学院等三所高校2010级、2011级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220份,有效回收218份,样本选择以班级为单位,依照学号顺序采取等间距(样本间距=班级总人数/5,即d=M/5)选择样本学号(N=1+n•d),遇有休学等特殊情况,依照N+1或N-1、N+2或N-2以此类推的优先次序进行样本置换。单份问卷中出现单选做多项选择的题目作废,其余均作为有效样本纳入统计。全部样本男生70人,女生148人,平均班级规模50.69人,学生干部76人,农村生源180人,2个以上班级混合宿舍40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为看重,并将其视为构成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交往需求和情感需求主要依赖班级内部次级群体获得补偿,虽然大学班级群体的组织性特征与作为班级组成部分的宿舍群体等初级群体的社会性特征同步增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在时空上并非截然分离,但班级群体离散化倾向与其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不断生成和凝聚两种趋向完全可以共存,班级自身内在的两种不同文化属性,在整体和内部两个层面同时得到彰显和拓展。

二、组织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多元属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多元功能。与社会系统、社会组织属性相对应的文化代表着制度化力量,具有显著的自组织功能,具体表现在:1.导向功能我国至今仍然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来加强班级建设。从院系团学组织、辅导员到班委会、党小组、团支部再到各项规章制度,整个组织结构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和统率地位,使其对班级整体和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的引导作用。调查显示,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班级的,27人,占12.39%;来自宿舍的90人,41.28%,而选择学校的仅有34人,为16.06%。受调查学生认为和自己亲近程度最高的是家人,占94.5%,而老师仅为1.83%。2.约束功能班级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有别于具有严整组织形态的正式群体。班级整体虽然很难形成严格意义的初级群体,但集体主义的传统、关注整体东方文化氛围、重视感情和人际和谐生活态度等,都很容易使之形成明显的初级社会群体特点。而这种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成员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认为有效的班级管理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133人,占60.01%;老师管理6人,占2.75%;干部表率12人,占5.50%;制度或纪律14人,占6.42%;感情沟通49人,占22.48%;其他4人,占1.83%。3.凝聚功能虽然组织特性明显,但初级群体属性的存在仍使大学班级在内部关系维系上具有显著优势。其重合的组织边界和群体边界,有效强化了成员身份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般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合力并实现其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您认为所在班级是否具有足够的凝聚力”,选择“是”的110人,占50.46%;选择“不是”的50人,占22.94%;“说不清”的58人,占26.61%;认为班级凝聚力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学生自身的155人,占71.10%;老师管理4人,占1.83%;班干部表率33人,占15.14%;制度或纪律20人,占9.17%;其他6人,占2.75%。4.激励功能由组织和群体双重认同所产生的荣誉感,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内涵。换而言之,班级内部相对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互动,将显著增强成员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需求的心理收益,在特定条件下其所激发的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远非一般社会组织所能比拟。如果班集体荣誉因某个同学受损,主张按班规处理的53人,占21.31%;主张班干部处理38人,占17.43%;认为没人在意的10人,占4.59%;主张班里同学共同决定的117人,占53.67%。上述数据表明,调查对象所在班级文化整体处于良性运行中,但班级文化的制度色彩突出,而且在学生眼中,教师对于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力已处于边缘化位置,与一般认为教师处于班级文化构建主导地位的观点完全相背离,充分表明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无论考虑班级规模还是辅导员人均管理人数,都已很难苛求班级文化向群体文化的彻底回归。由于班级规模、管理模式、学制年限等因素影响,班级的组织特性趋向显著,而情感交流等群体色彩有所淡化。在现阶段,班级从功能看主要发挥着社会组织的职能,组织文化的人本主义回归倾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级组织文化的主导属性,从现实角度看应考虑将情感交流等群体文化功能更多地移转给宿舍等班级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承担。因此,应考虑在班级文化构建过程中,既要在班级整体层面上加强并优化侧重于社会组织属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又要在宿舍等班级微观层面上导入并完善侧重于社会群体的社会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