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业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06:03:18

行业发展论文

行业发展论文篇(1)

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并在1991年提出报告,同一年,由日本投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工作的北京发展大厦,这个以有明确的高智能性大楼为设计目标的项目,设计工作之后随即投入建造。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路上的20层建筑应当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大楼。尽管如此,鉴于当时的一些条件,智能建筑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时代的标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只是在一些个别建筑物上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体系之间只能做到一些必要的联动,还谈不上集成,只有有限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应用。到了80年代后期,在某些媒体上,开始出现介绍智能建筑的文章,宣传了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应当说这一阶段是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启蒙时期,它为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准备工作。某些先行者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酝酿工作,对我国此后的智能建筑发展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功不可没。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过可能会慢得多,不会这样快,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始于房地产开发,继之以网络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由于来势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更为滞后,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例如:要求智能建筑“15年或20年不落后”:“A”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甫立,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早期,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方法,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此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后来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一47-95)。这一标准于1995年颁布,1996年实施。其实早在它的蕴酿阶段,讨论稿便己传遍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渴望得到一个有关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对于这一行业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一点应当功标史册。199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有关智能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特别是有关综合布线)的著作先后出版了很多,尽管人们对某些著作中的提法尚存在异议,但从整体上看,标准的颁布以及论著的普及都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在观点上取得共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业已进入我国,而且,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驱使下,很快就把这些最新技术学习到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几年实践之后,一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且建成后运转良好的智能建筑已经出现,它们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锻炼,我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若干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进入我国,缩小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帜是在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97〉290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决心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当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由于体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明确地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即:

1、明确地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工作"。

3、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规定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必须由取得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系统设计。

7、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调试,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8、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将对工程进行评估。

以上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当说是概括了有关智能建筑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归属关系、责任、标准、评估等重要问题,除近年国际技术动向上,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扩展之外,其他的管理概念和办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若干条文有待近一步充实和补充细节。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于行业的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协助政府对行业的领导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同时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以来,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市场的规范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194号文件,是继〈97>290号文件颁布之后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的资质标准。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各的专业资质条件。它是建设部进行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一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震撼很大。1998年底进行了第一批试点,此后直到2000年底其审批了获得专业资质单位700余家,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这一条件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参与这一市场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专业资质己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力度很大影响很大的措施,试点之后已转入正常运作,每年定期审批。

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到位的智能建筑。通过这几年工程实践的锻炼成长了一大批与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队伍。这里,也应当包括在外国企业中工作的我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商与系统集成商,他们能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介绍过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行业管理和市场的整顿还仅仅是开始,特别在技术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这部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主编,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出的国家标准,其内容较五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为切实,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有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部三个部派出的专家制定。此标准己于2000年10月实施,应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作用。有关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亦己开始制定。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业己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在此,情况下,“智能化"系统的提法有淡化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些功能是真正普及了。

近两年来,智能化建筑己从写字楼发展到住宅和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年初召开的住宅智能化座谈会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与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与筛选,在2000年初评出七个示范小区方案。今后对这几个小区的实施还将进行跟踪,竣工时将进行验收并对此后的运行进行观察。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推动住宅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这对于规范住宅及小区智能化市场起到了统一口径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对于智能化示范小区作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中,针对着“智能化"这一个专项技术,发出如此多的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这些管理办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实施间尚存在若干困难,或某些规定有待实践之后进一步修正,但毕竟是布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总有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总是突破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成长,近十年来,己建成的智能化建筑,仅在几批资质评审中,各送审单位所报的工程业绩应不下二三千项,从业人士应在万人以上,我们已建成了象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工商银行总行、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等这些国际水平的大厦,它们拥有十分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设备系统。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建造了起来并正常地运转着,说明我们一一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是能够掌握这个先进技术的。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建成了与国际上知名工程毫无逊色的业绩。今后,我们要让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和成本适中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更多无愧于信息时代的高智能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蓬蓬勃勃的道路上前进。

智能建筑市场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兴旺,却未曾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出现低谷,近十年来一直常盛不衰,足见这一市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宏观发展来看这一行业,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智能化将大行其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

就行业本身和工程专项建设经验来说,我们总结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考虑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则要分步骤进行。

(3)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两者出现矛盾,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可靠和成熟。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应力求简洁优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6)设计要量体裁衣,突出建筑物的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宜盲目地追求“一体化",要适度留有冗余。

(8)设备择优使用,摒弃不良产品。

(9)安保系统应当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工程实施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

(11)项目策划宜力求多赢方案。

(12)力求建立开放平台,以适应多种系统的不同要求。

(13)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我认为有儿个问题值得提出: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诸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它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我国现在已有若干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而且,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业已与我们合作。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仍固于BA、0A和CA己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范畴还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筑物要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年的文件中刊载,建筑物生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15年,而通信设施及系统的寿命只有3年。这就意味着通信设备3年就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各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说,不能只顾“建",不顾“管",或者说,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quot;。须知,再好的设备和系统,没有合乎一定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运转和使用也是不行的。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可不顾头尾,只管中间的设计与安装,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不够注意的。

行业发展论文篇(2)

建设监理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构成的技术密集智能型组织,它在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实施建设监理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行之有效的建设管理制度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推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于1988年开始工程监理工作的试点,1996年在建设领域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监理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意在根据我国监理行业的现状、借鉴国外监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从而提高我国咨询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我国监理行业的现状

我国自提出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经历了准备阶段(1988年)、试点阶段(1989-1992年)、稳步发展阶段(1993-1995年)以及全面推广阶段(1996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监理的定位不明确

监理的定位问题,一直是束缚着我国监理行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1.1监理的位置定位错误

目前社会各界对工程监理的认识存在分歧,在监理应处的位置方面,有的认为监理应是独立的第三方,有的认为应是业主方的代表,还有的认为监理应代表政府;等等。思想、认识的不一致,影响了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1.2监理安全责任的扩大化

监理单位要不要对安全生产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一直存在着争议。现在很多地方制定的“监理安全细则”和“监理操作规程”都从不同程度上将监理的责任任意扩大化。只要是监理审核过的方案出了问题,一律对监理企业实行很重的行政处罚。这将必然导致监理工程师在审核安全方案时,无限制的要求承包商提高安全系数而无视安全成本,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正常顺利实施。

2、监理的工作范围及内容狭小

监理工作范围及内容的狭小可以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体现。

2.1纵向方面: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的都是施工阶段的监理,如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六省市172156个监理工程的调查统计,从事施工阶段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有148192个,占86.08%,而从事前期咨询、勘察设计、招标、设备采购与建造等阶段咨询服务的仅占13.92%。前期阶段监理的缺乏,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的完善性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控,有的甚至影响工程质量。

2.2横向方面:

监理单位按照建设部当年对实施监理制的初衷,应该是“三控、二管、一协调”,但是由于体制原因,机制上不配套,监理的“三控”即投资、进度、质量管理的职能被异化,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投资控制基本上由建设单位实施,很少项目给予监理实行“三控制”,因此长期以来,监理的“三控、二管、一协调”未得到有效贯彻。

3、监理队伍自身建设水平低

3.1监理人员总体素质低。

主要表现在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熟悉国际惯例,缺乏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参与国际性的监理行业竞争难度较大。此外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监理工作需要,尚未掌握一套必备的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特别是项目总监层次的人才更是十分匮乏,由于总监对工程项目甚至对于一个监理公司能起到关键性的形象作用和效应,因而要求他具有较高的监理艺术、业务水平、协调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等。人员素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了我们监理行业竞争力。

3.2监理取费过低。

十多年来,过低的监理费用对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和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据统计,智力密集型的监理企业尚达不到劳动密集型施工企业的效益水平。监理费率过低影响了一些优秀的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加入。目前实行的监理费取值仍执行由建设部和国家物价局于1992年联合的《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

二、国外监理行业的发展

1、高效的咨询服务业

发达国家的监理行业明确界定为咨询业,并都对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制定了道德规范和准则,监理也逐渐成为高效的并受人尊重的咨询行业。如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规定了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内容强调了“正直、公平、诚信、服务”,日本咨询工程师协会制定了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职业行为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坚持监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中立性、服务性。监理工程师正直、公平、诚信、服务等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充分体现了FIDIC对监理工程师要求的精髓。

2、安全责任非监理工程师职责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在1999年出版了几本新版合同条件,在“施工合同条件”(新红皮书)、“工程设备与设计/建造合同条件”(新黄皮书)以及“EPC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银皮书)中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均有明确的规定。这三本合同条件均在承包商的一般义务中明确规定“承包商应对所有现场作业、所有施工方法和全部工程的完备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承担责任”(第4.1条款)。

AIA(美国建筑师协会)编制的系列合同文件中,对建筑师的职责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即“建筑师对承包商报批文件和材料的复审不代表对承包商的施工手段、方案、技术、操作顺序或程序等方面在安全防范上通过了合法的批准”(第4.2.7条款)。AIA中提及的建筑师相当于我国的总监理工程师。

ICE(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出版的合同条件中及AS(澳大利亚标准)4000—1997工程项目通用合同条件范本中的合同条款中对监理工程师的安全责任也有以上类似说明。

3.业务宽深化。

发达国家的咨询监理业的历史长达百余年,业务发展均达宽阔深长的高水准程度,真正担当起全方位的监理(咨询)任务,覆盖了整个建设的全过程。无论是英国实施的Q.S制,即测量师(QuantitySurveying),还是美国开展的CM方式(Fast--Track--Construction--Management),还是60年代以来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广泛采用ProjectManagement即项目管理法(PM制),其核心都是对监理工程师的地位、资格、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以及同业主、承建单位等关系在法律经济上的定格,他们具体服务的业务范围已逐步扩展到为业主提供投资规划、投资估算、价值分析,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供费用控制,项目实施中进行合同管理、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付款审定、工程索赔、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决算审核等。

4.人才高素质化。

国外对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大部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有的监理公司,高技术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30%~40%以上,能熟练运用FIDIC制订的权威性国际通用的范本和国际惯例。如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在547名监理咨询人员中,有200名博士,178名硕士。又如联邦德国克瞄伯康采恩系统工程公司,在100名咨询人员中,有50%具有博士学位。同时,国外重视在职监理人员的教学,每年要投入较大的费用用于人员培训,提高监理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国外在吸纳监理咨询工程师时强调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如英国咨询工程师协会规定入会的会员年龄必须在38岁以上,新加坡要求工程结构方面的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8年以上的工程设计经验。法国对其资质要求似乎更高,除要求申请人必须是高等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具有10年以上工程经历,还必须通过法国建设部“技术监理审查委员会”资审面试确认方可。

经上述严格的职业要求,监理工程师素质均达精通法律,主要是经济合同法和FID1C编制的条款;善于管理,主要是熟练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技术专长,具备施工安装各种专业知识,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为高素质、高智能的管理人才。

5.酬金优厚化。

国际上监理费用的额度和价位比较高,通常情况下约占工程总造价的1%~4%之间,由于建设项目的种类、特点、服务内容深度的差异,各国略有不同,如以工程总价为基数,美国收取3%~4%,德国收5%(含工程设计方案费),日本收2.3%~4.5%(名为“设计监理费”),台湾省收2.3%左右,收费标准中还因监理资质等级不同而有所浮动。

三、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1、明确监理的定位

1.1监理为服务于业主的咨询单位

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签订的合同——《委托建设监理合同》是委托合同的一种,监理工程师受业主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理和管理。监理合同的标的是服务,即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委托为业主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智力服务。

《建筑法》第三十二条将工程监理定位为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所以,我们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统一认识,工程监理单位就是受业主的委托,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实施监理。监理实际上是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延伸,也就是说,监理应该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为业主服务,帮助业主管理好工程项目。因此监理单位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只有监理的服务水平提高了,才能受到业主的认可,监理的地位才能提高。但是,监理的独立性也不应忽视,监理企业是独立的法人,监理工程师在执业时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合同约定,法律规定的责任必须履行,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

1.2正确理解监理的安全责任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和《建筑法》中都没有规定监理工程师承担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职责,但《安全条例》中的第14条、第26条与第57条分别对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承担的责任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其对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具体承担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承担的具体责任不明确,比如在安全生产监理方面,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审查,是实质性的技术审查还是程序性审查,如果是技术性审查,应该审查到什么程度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迫切需要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以《条例》为依据,对监理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深度进行细化,并对监理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力争做到客观、科学、合理、易操作,避免将监理的安全责任扩大化,以正确指导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2、全过程、全方位监理

监理工作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监理企业必须进一步树立市场竞争观念、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经营规模,向纵深两个方面扩展,从单一的施工阶段监理向建设工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延伸,从单一的质量控制项投资、进度控制发面发展,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服务。这种咨询服务可以是从建设工程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到工程招标、施工管理、试运转的全过程服务,包括进度、造价、质量及安全等方面的全方位管理。为工程监理企业拓展其经营范围和规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提高监理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应当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多渠道并举全面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素质,以缓解到彻底解决监理人才的年龄与知识老化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是:①大力继续推行培训工作,开展不同层次的监理人员的培训和对国际工程监理等专题研讨,如监理公司总经理培训、总监培训、某工程项目培训等;②开展国际同行间业务交流、互访活动、取长补短,知己知彼,搞清国际“轨道”,便于接“轨”。③选择有关学校设立监理专业,实行工程监理专业本科教育。同时,可以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学设立工程监理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以少数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人为主要培养对象,学习科目可按照项目管理内容设立,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培养一批高层次监理人才。④尽快提高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以吸引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4、管理和监理合一,并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

4.1政策法规的引导趋势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多数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与建造期的现场施工监理工作合并委托同一家工程管理顾问公司承担,而国内工程由于历史因袭性多数项目是管理与监理分别委托的。国家建设部2003年3月10日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四、(五)中规定:“对于依法必须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进行项目管理,业主可不再另行委托工程监理,该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依法行使监理权限,承担监理责任;没有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进行项目管理、业主应该另行委托监理”。工程监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和监理单位职能的合并,符合不断发展的建筑市场运作关系,也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同时,监理单位应逐步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

建设部在2003年2月以建令[20O3]30号文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

…贯彻中央“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的建设监理公司本身的定位就应该是为业主方服务的项目管理公司。…

多年来,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未能全面地实现这个目标,建设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的上述《指导意见》,既为我国建设临理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也提供了机遇。

4.2北京国金咨询管理公司的发展路程强有力的证明了项目管理公司的市场生命力

“国金管理”创建于1998年8月,作为北京第一家专门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企业,在业内尚未对项目全过程管理形成共识,并缺乏政策法规的引导情况下,“国金管理”以最大程度满足投资人的建设项目管理需求为己任,通过几年不懈努力,由初期市场初步接受直至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成立6年来先后承担全过程管理与监理的已建和在建大中型项目共35个,总建筑面积约225.7万平方米;其中不乏国内顶尖级重大建设项目,如中国最大的社会发展项目——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安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地处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建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国金管理”的实践经验表明工程管理公司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强盛的生命力。

4.2.1管理和监理的合一

“国金管理”在多年项目委托管理实践中早已推行项目管理与监理的合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金管理”具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和建设部颁发的中国建设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在承接的大型项目中,如:西门子中国总部大楼、恭亲王府、农业部机关大院改造工程等都是管监合一项目。实践表明,通过合并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监理工作,减少了项目管理的内部工作界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且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也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一般作法非常接近,实现了与国际通用作法的接轨,也符合中国政府关于培育和扶持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政策倾向及近期颁布的关于推动“管监合一”的相关法规。

4.2.2全过程的融会贯通

“国金管理”不仅具有中国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中国建设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及工程招标甲级资质,并于2003年10月通过了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含监理)的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即集ISO9001: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1996的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01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位一体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完成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含监理)综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工程咨询企业,具有承担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所需的完备的经营资格。其业务范围向前延伸至项目功能策划与立项研究,向后延伸至施工监理,此延伸并非将阶段性业务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国金管理”非常注重使项目前期策划咨询与项目建设期实施的有机结合,将建设期实施及后期管理中反馈的信息、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用于项目前期的策划咨询,这样的策划与前期咨询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一旦经业主或政府批准付诸实施,一般都能指导实践得到落实。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要推行“代建制”,所谓“代建制”的实质是以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取代原有项目使用单位临时自设的管理机构,从而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由于“国金管理”自发展之初,即将自己业务定位为全过程项目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所以自推行代建制以来,已先后承接了3个代建制项目,分别为:朝阳区民政局办公楼改扩建工程、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及北京工人体育馆、体育场结构加固及改造工程。目前,朝阳区民政局办公楼改扩建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其他两个项目也都在井然有序的向前进展。为适应全国各地建设项目对委托项目管理及实施“代建制”的需求,“国金管理”已制定了全国范围的发展规划,正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WTO步伐的加快,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公司将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的监理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列。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何伯森等.论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建设监理.2005年(4):39~41

[2]王素卿.2005年6月30日在全国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行业发展论文篇(3)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行业发展论文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会组织(商会)在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日渐兴盛和发展起来。行会作为市场中介和行业自律组织,不仅有助于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有效整合。总体而言,我国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已开始逐渐认识到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开始注意培育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同时,地方行业协会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为例,到2007年底,中山市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商会52个;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有200多家,其中市一级的行业协会商会有90多家,单位会员(企业)有114,394家,约占全市经济组织的25%。各级地方行业协会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行业协会的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不断健康、协调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民间性、自治性不足、功能作用不强、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目前,地方行业协会在机构和人员建设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会多数仍然具有较强的官办性,即附属于某个政府部门,无论是办公地点还是日常经费开支等,都与所属部门的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在开展社团规范化建设后,许多行会仍然“政社不分”。纯粹民间的、自发的行业社团还比较少。二是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多是兼职的,只有极少数的行会工作人员是专职的。

据调查,现有的地方行业协会大多能正常运转,能根据行业协会的宗旨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开展行业调查,为政府部门当好参谋,为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2)加强交流,沟通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3)制定行业规范,努力促进行业内自律约束机制的形成。(4)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培训活动,以提高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5)对内解决纠纷,对外协调关系,为会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6)推广新技术,举办展览会,为会员解决面临的难题。(7)维护会员单位的利益,逐渐成为企业与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二、当前地方行业协会发展面临的困难

经调查发现,尽管地方各类行业协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总体上说,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离理想的行业协会状态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对此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无视存在的问题,必然严重制约地方行业协会的发展。

1.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把培育行业协会工作提上日程。尽管目前各方面都在呼吁加快发展行业协会,但各级政府部门还没有把行业协会建设当作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我国的行业协会是伴随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产生的,这决定了它的发展总是受到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制约。国家经贸委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行业协会的17项职能,由于目前政府职能转移仍不到位,诸多行业协会还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职能。2006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提出以“抓认识、抓发展、抓规范、抓发挥作用”为主线,以民间化为方向,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引导、发展经济、扩大开放、完善体制、协调关系、规范行为、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但相关政策要求的贯彻落实到位仍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我国目前这种体制下,行业协会的最初发展必须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

2.官办色彩浓厚,依赖性过强,有违行业协会的宗旨。行业协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但这种“体制依赖”必须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政府部门。目前,行业协会的官办色彩过浓,行业协会成了“准政府”、“二政府”,基本失去了其民间特色。无论是从行会章程的制定、高层人事权、日常决策权,还是内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行业协会都缺乏相应的独立性。许多行业协会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发起,会长一般由本系统主要领导人担任,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是所属机关的干部,业务主管单位往往把行业协会作为一个下属科室。协会在人、财、物上缺乏足够的自,这种过分的依赖性,必然限制协会日常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协会的宗旨和职能的发挥。

3.行会章程形同虚设,管理缺乏民主,会员单位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几乎每个行业协会章程中都有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民主管理是行会所必需的,但目前的行会(除个别自发的行会外)内部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协会的领导人包括会长、理事长、秘书长等一般由主管单位提名,民主选举只是走走形式。行会的理事会形同虚设,许多理事既不参与行会的日常事务管理,也不参与行会重大事务的决策,有违组建行业协会的初衷。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行会没有切实的法律程序保障,章程中规定的会员权利和义务难以落实到位。

4.职能作用有限,难以维护行业利益,制约着会员参与的积极性。行业协会的职能可概括为“服务、组织、协调、管理”几方面,其中服务职能是最重要的,但许多行会的服务功能淹没在组织管理功能之中,用行政的手段来开展工作,偏离了自愿、民主的行会特色,当会员单位的利益与政府或其他部门间产生矛盾时,行会难以有效地保护会员的利益,这样,必然失去会员的信任,公信度不高。因此一些会员单位对参与行会活动的兴趣不大,认为入会就是白交钱,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许多行会的服务少、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配套服务,不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逼着企业只好走“有事找政府的老路子”,对行业协会缺乏认同感。

5.政策不配套,管理人才缺乏,难免沦为主管部门的附属。地方行业协会的编制属于社团编制,目前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协会工作人员的医疗、养老、住房、职称等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势必造成行会管理人才的缺乏。表现在,一是行会中人员老化,协会成了离退休官员发挥余热的场所;二是兼职人员过多,而专职人员偏少,素质也较低。不少兼职人员“脚踏两只船”,不能对行会工作形成长远的打算,一些专职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保障,也不愿把行会工作当作自己的理想职业,只是暂时干干,有才能的人才不愿加入到行会工作中来,人才缺乏,必然使行会工作开展不力,难有作为,就只能沦为主管部门的附属。

6.缺乏资金保障,机构运转不畅,难有大作为。地方行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条渠道:一是政府拨款,包括初始注册资金和相应的“人头费”、办公费;二是会员缴纳的会费;三是服务性收入,即通过培训、咨询、办展览会等所得;四是经营性收入,即下属实体经营所得。这些资金来源渠道都没有可靠的保障,政府拨款只能是初期阶段起扶持作用的,会费总体数额又不多,又常常拖欠,一些行会为了生存,只好采取以会养会、收取培训、咨询费等办法来维持生存。国家在行会资金管理上没有专门规定,对刚刚兴起的行业协会没有优惠政策支持,没有起动资金,行会工作难以开展起来,作用体现不充分。三、培育和发展地方行业协会的关键在于扶持规范

从上述分析来看,地方行业协会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的大环境下,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突现出来,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把部分职能转移给行业社团,为行会的发展提供了较理想的生存空间,行会正寻机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从而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行业协会仍处在起步阶段,难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性,从而造成对自身宗旨、性质、职能的淡忘。行会在从“体制依赖”到“回归自我”之间,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对培育发展行会有一个清醒认识,关键在于扶持规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准确定位,扮好行会本来的角色。国外的行业协会经过长期运行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行会的产生先天不足,基本上是政府的附属物,行政色彩很浓,缺乏市场经济的观念。从调查来看,目前人们对行会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既有对世界上行会情况的无知,又有对当地行会现状的不满。行业协会与政府完全是两类性质的组织,决不简单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之时,把一些职能让渡给行会,成为“二政府”。行会必须在改革和政府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找准位置,实现真正的转型。政府的哪些职能行会可以接过来,哪些不能接,每个行会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的制定、行检行评、质量监督与检测、标识和资质证书等,行会干比较合适,也符合国际惯例。至于政府原有的审批权、行政命令等职能,不能转移。同时,原来政府机构间的交叉职能,决不应再在行会间出现。行会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整合后,真正体现出自发性、民间性、代表性、非营利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成熟壮大。

2.在融入国际经济过程中寻求行会的根本性突破。经济一体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地方行会要对照WTO规则,找出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哪些不适应的方面,以实现行会根本性飞跃。从国际范围来看,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利用WTO的保障条款,维护本国经贸利益;作为反倾销、反补贴申诉的提诉人;帮助会员单位应诉;进行价格协调;组织企业的联合行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协调国际间纠纷;代表行业利益,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制定行业标准;发放原产地证明;贸易信息和贸易事务服务,等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逼迫下,我们必须要求行会按照这些规则进行调整。既然我们已融入国际经济中,不熟悉和遵循国际规则,就要受到制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承认行会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使行会在各方面都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

3.通过增强行会的合法性以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目前,行业协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最主要的就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到位,行会的社会合法性普遍不足,从而造成生存空间的狭窄。为此,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行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尽快把应该由行会承担的职能交给行会去做,进一步理顺行会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并用明确的法律文本加以确定;在行会经费来源方面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如免交所得税;支持行会的基本工作条件,可给新建行会一定开办费,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支持行会进行国际交流,等等。

4.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行会的目标。各行业协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通过有成效的工作,真正充当起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角色。考虑到目前行业协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行会要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定行业标准,实施认证,开展行检行评;二是收集行业信息,提供必要的行业调查;三是组织搞好行业自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四是承担起某些行业管理职能,避免因体制改革造成的“真空”;五是利用信息优势,组织联合攻关,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六是帮助会员单位解决经贸纠纷,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利益;七是指导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八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九是搞好对外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迅速提高自己。有为才有位,行业协会只有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才能赢得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尴尬的困境,担当起社会和市场赋予它的重任。

行业发展论文篇(5)

一、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是针对金融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相关服务而设计建设的,客户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与服务网络中心取得联系并得到身份确认后,即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及有限定范围的账户操作服务,如获取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查询新业务开办方法,客户账户往来查询,查对用户相关社会服务行业收费账单,用户进行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以及其它某些相关行业特别业务操作,等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BANKSERVICECALLCENTER)。

早在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并利用电话等通讯手段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广大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当时的通讯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服务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在今天,计算机与通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CPU从286、386、486到奔腾处理器,从单处理器到对称、非对称多处理器结构;计算机网络范围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网发展到跨区域的广域网、甚至联接全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传输从统计时分复用到ATM异步转移模式,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bps发展到最高上几Gbps,几乎是千万倍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体系结构从单机方式发展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方式以及CLIENT/SERVER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模式。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以跨代的速度更新和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已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X.25分组交换网、DDN数据网以及光纤网已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卫星通讯、微波传输使得信息可以传送到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已为建立最完美的金融增值服务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1995年10月,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接着,北美又出现一体化金融网络机构,商业银行步入电子化新时代。电子化的进程大大增强了银行竞争力。花旗银行的ATM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向全能型发展。在银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率先向全能化发展。对客户而言,全能银行有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的优点,使客户能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要的信用工具,特别是小客户,节约了他们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这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实施网络式管理。美国花旗银行发挥总体优势,不断将其在日本市场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有6种货币和黄金等多种选择的共同储蓄账户,介绍给日本客户,稳住了日本市场。目前,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日益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视。金融工程所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独家顾客”方案。也就是说,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此银行。这是固定客户制,是客户与特定银行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波浪式地发展客户网络,同时也可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大银行都将要逐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并且在不断加强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大银行间建设区域性电子联行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银行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众多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

因此,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后,以及实现区域性电子联行后,银行的业务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众多的公司客户、私人储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稳固保持原有的客户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自己、而处于领先的地位?

很显然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服务。只有不断利用现代电子信息通讯管理手段,全面提高银行的专业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银行客户服务,才能争取扩大银行的业务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应完全熔入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浪潮中,并根据自身的特征,利用尖端电子技术不断创新和开发适合自己发展的先进服务手段。我们除了应完全掌握上述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三个方面外(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和创立银行内部通信网络),还应结合当今尖端的电子技术及自身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开发:

1.由于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以及当前的INTERNET银行服务等相继问世,客户实际上是距离银行越来越遥远了。各家银行的服务项目越来越雷同,客户所面对的是同样的电话或ATM,银行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谈的途径越来越少,如何才能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呢?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与国际接轨时,也应首先考虑这一问题。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系统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创建一种环境,银行利用该环境不仅可以向客户交付事务处理功能,而且提供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个人化信息。我们先运用定向联系,即定向促销,掌握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及客户资金拥有量、投资意向、投资策略、分散投资比例等,然后通过定向服务包括定向优惠,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固定客户制,为顾客提供设计独特的理财方案,使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一家银行。目前,美洲银行、NATIONSBANK、第一银行系统、FLEETFINANCIALGROUP、加拿大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新英格兰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

2.在理论上,越开放的系统,其安全性就越差。而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要求既开放,又要绝对安全。如何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我们要努力寻求的。新加坡DBS银行于1998年10月份出台INTERNET银行服务,该银行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安全。由于美国禁止输出128位加密技术,DBS银行经过努力寻找到一种替代方案。瑞士CREDITSUISSE银行为了保证无懈可击的安全性,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参数,可达到如下目的:

保护主机和服务器系统免受外部攻击;

防止内部图谋不轨和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

提供强有力的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在公用INTERNET传输时的安全;

保障用户在INTERNET的识别和验证;

保障用户与银行主机之间端对端的透明性;

解除银行客户对保护专用信息问题的担忧。

行业发展论文篇(6)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外资银行凭借多年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丰富经验,面对我国潜力巨大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展开了凌厉的攻势:200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银监会首批批准的境外私人银行国内代表处。随后,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也都高调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二)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开始起步

各中资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高端客户对于自身经营利润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外资银行的咄咄攻势开始了反击,从2007年开始在贵宾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信誉度,外资银行更受金字塔顶端的青睐。然而,一场金融危机改变了竞争格局。由于投资理财亏损等问题,现在外资银行的客户纷纷往中资银行转移。除了中国客户,甚至一批外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也选择跳槽到国内银行。

二、客户回流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的信誉遭到挑战,中资银行的信用优势凸显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许多蜚声国际的金融机构宣布破产,这使国内客户在对外资银行美誉度不断下降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对本土银行的信任度。更多投资者考虑将财产留在境内,选择大银行和稳健的产品。毕竟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中国,中资银行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几乎形成垄断地位,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割不断的联系,相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更有保障。

(二)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下降

在中国,由于政策、体制等因素,金融产品数量和种类有限,整体上缺乏个性化、量身订做的专属产品,而且外资私人银行擅长的许多投资领域尚未开放或完全开放,如黄金钻石投资、艺术品投资等,导致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得不到发挥。

而且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时候,没有按照私人银行最本质的发展逻辑,太注重销售产品,却没有为客户平衡地配置资产。不仅如此,外资银行与投资银行结合得太紧密了,由于投资银行的目的就是销售产品,这种作风无疑会影响到私人银行的运作,也埋下了风险隐患。外资银行这次出问题并不是在产品上,而是把错误的产品销售给错误的对象,导致客户损失,信誉受冲击。

(三)中资私人银行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

雄厚的客户基础无疑是本土银行最大优势。在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银行之间争夺客户的筹码,往往不是基于产品是否丰富,服务是否更具竞争力,更多的是基于客户与银行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在这方面,本土的私人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本土银行有比较丰富的高级客户资源,也更为熟悉国内市场和客户的特性,并且与客户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关系。

金融危机固然是中资银行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个机会能持续多久引人深思。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其中,超高净值人群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综合各项宏观因素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影响,预计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在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然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可观的增长潜力但受限于人才、产品以及法律等因素,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还刚刚起步,硬件是建立得相对比较豪华的银行中心。银行中心里面,有桥牌室、室,甚至有红酒屋、雪茄吧,但提供的服务于贵宾理财区别不大。员工没有足够的培训,服务水平和咨询水平还不是很高。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也是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是停留在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方面基本没有差异,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金融危机过后,外资行的汹汹来势依然不可阻挡,中资行应抓住当下的良机,扬长避短,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抢滩中国的巨大财富市场。

【摘要】私人银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一直是国内银行的“老师”,但现在双方竞争格局已经转变。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动。随着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高净值人群(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其中部分人撤资或正考虑撤资转回中资银行。本文从客户回流这个现象的原因切入,探讨金融危机下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私人银行金融危机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怡静.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的最新趋势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华北金融,2009,(1).

行业发展论文篇(7)

一、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现状

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城市供水行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据统计,到2000年时,我国城市供水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7%,供水能力超过2.4亿m3/d,人均生活用水量达210L/d,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全国有40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有100多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的困扰,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同时还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社会的一种隐忧。不但如此,而且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仍呈发展趋势,河流水质日益恶化,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态日趋严重,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的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这不仅危害人的健康和影响工农业产值,而且对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今,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净化工艺越来越复杂,制水成本越来越高。

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传统上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几乎无市场可言。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政企不分,城市供水的生产、经营、投资基本上由政府包办;二是水价由政府制定,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相对其它行业而言,改革处于滞后状态,其机制、体制老化,企业经营亏损范围越来越大,已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对供水专营权逐步放开,并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中心对企业进行改造,其显著标志是企业名称由“自来水公司”更改为“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约有90%以上省会城市和60%以上大中城市的供水企业进行了这种改革。这种改革大致可分为五种模式:

1.深圳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集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逐渐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2.上海模式—企业裂变重组,形成多家经营格局,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

3.南海模式—供水企业将水厂借壳上市,然后将募集资金用于供水行业的发展。

4.武汉模式—政府将水厂包装上市,然后将募集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沈阳模式—厂网分离、产销分开、水厂包装后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阶段的改革对供水行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政府管制等原因,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与国际水务集团的竞争力很差。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又有少数体制较顺或者基础较好的供水企业展开了以提升企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改革和探索。如深圳自来水集团的跨区域经营战略、北京自来水集团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等。但是相对世界上一些水务巨头来说,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规模都有极大差距。进入21世纪,随着2001年12月11日多哈的一声锤响,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就给城市供水行业创造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的国内外环境。入世后政府对城市供水行业的管制将逐步放松,由此而带来的是国际资金和先进管理方法,这必将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入世所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后对供水行业的挑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将由直接经营管理转变为间接监控管理,根据WTO的有关规定,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是由市场竞争规律来选择最优秀的经营者,政府对供水企业的管理只有从日常具体的立项、投资、配班子、定各种指标等事务中脱离出来,才能真正从宏观上管好供水企业,才能有精力做好行业监控工作,从这方面看入世后是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对城市供水企业来讲,将面临更多更大的市场挑战。目前,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主要在水处理环节对内资、外资放开,但国际水务公司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早已虎视眈眈。全球最大的三家水务公司:威迪望集团、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在多年前就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其中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已经在华经营20多年,已参与了我国100多个小厂(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入世无疑将使政府改变职能,减少对供水行业的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洋水务进入国内供水行业提供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大路,可以预见,伴随着入世,供水行业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来说,在水处理工艺、检测手段、设施设备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工艺落后,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而入世后,伴随着大批国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独特的经营理念。这势必会造成对供水行业的激烈冲击。与此同时,随着开放度的增长,国内其他各行各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残酷,一些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的企业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而这给供水企业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售水结构的变化问题,而且也给水费收缴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发展趋势探讨

鉴于我国入世后对供水行业的影响,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机遇,我们的供水行业要知难而上、抓住机遇促进供水行业的发展。

1.政府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供水行业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幅度较小的一个基础设施产业,现在对外开放的主要是水处理环节,而管网部分的建设和经营均属禁止外商投资领域。但未来我国城市供水水质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就是管网老化,如不进行管网改造,那由其造成的“二次污染”就难以解决,而管网改造所需的投资巨大,客观上需要引入外资,因此,随着中国的入世,供水行业的开放度将进一步增大。现在已有部分城市开始尝试管网对外资的适当开放,如今年年初在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成立了上海首家集管网管理权和自来水供应、销售一身的中外合资自来水公司—上海星火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但由于当时政府明令禁止外资投资城市管网,故该公司是以租赁的方式拥有管网管理权。而近日(5月22日),随着中外合资上海自来水浦东-威望迪有限公司的诞生(中方、外方各占50%股份),打破了长期以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一直为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成为中国第一家集生产、输配、销售于一体的中外合资自来水有限公司。据悉,在最新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自来水管网这些基础设施列入了开放领域,而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整体合资改制便是在这方面的探索。此外据了解,沈阳市供水企业与外资(中法水务)的整体合资也被提上了日程。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地区壁垒将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逐步打破,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将会进入城市供水行业。而政府对供水行业的管理主要转向行业监管,其资产的管理职能势必转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与企业之间将不存在经营业务上的关系。众多中小型供水企业将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源、技术和管理为基础,通过产权多元化,城乡一体化与水务一体化等重组活动进行整合,组建大型的供水企业甚至水务企业。从而彻底打破政企高度合一,地区性垄断经营的政府管理体制。

2.国有供水企业

由于供水行业的全面开放将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今后几年里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主要的运营主体仍将是国有(控股)供水企业。这就给国有供水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一段宝贵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我国供水企业基本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改造,但由于管理体制上独家经营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再加上市场准入的限制,供水企业缺乏竞争、缺乏外部压力的状况依然存在。而同时,又由于历史原因,供水企业包袱沉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冗员过多,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供水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调整,也就制约了城市供水企业的良性发展。这也就要求,国有供水企业在快速发展供水主业,保障城市供水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多种经营,尽快形成“以水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在这过程中,首先,企业要利用行业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培育和形成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要在供水工程,饮用水生产、销售,供水器材销售等市场上,利用企业在市场信息、工作经验和用户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来进行竞争,力争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制造利润增长点,消化企业富余人员。其次,在供水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可以先在水处理环节上引进国际资金和民营资金,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使企业走上开放型、市场化道路,促进供水行业企业间的重新组合,使国有供水企业走向规模经营、适度竞争的经营模式,逐步做大做强。

四、结束语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供水企业面对的将是一种新的格局,产权要改革,机构要重组,技术要更新,外资、内资要进入。而我们只有认清形势,主动改革,才会有机会发展企业;只有努力学习,才可能挺得住各种风浪的震撼。我们相信:伴随着入世,除了挑战,还有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一大批国有(控股)供水企业将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城市供水行业也将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

姚文等.中国水务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给水排水,2002.1

行业发展论文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深化,中国汽车配件行业正面临成本日益增加、利润日益减少的严峻的挑战,企业之所以面临如此大的困境,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品牌战略和成本战略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使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汽配行业必须增强自主创新力度、加强成本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配件行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配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机会,但自身仍在品牌战略和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弊端,致使在金融危机中承受了巨大损失。

1、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配件行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汽车市场的业绩出现显著下滑,这必然会对我国汽车配件行业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国内汽配行业必将面临外国厂商减少采购量的危机。国家信息中心产业研究部专家李伟利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会从两个方面对国内汽配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汽车需求造成严重打击,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会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受金融海啸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汽车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逐步回落,从而影响国内汽配行业的发展。

2、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配件行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由于我国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已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各国提供配件加工,但由于我国汽配行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不足,目前我国汽车零配件的质量相差悬殊,有些甚至还没有装上车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且大部分汽车配件企业仅注重配件的销售量,很少重视售后服务,因此,尚未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导致我国在技术质量要求较高的汽车配件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2)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具有诸多弊端

国外汽车公司进入新兴市场一贯以成本战略为基础,采用低价格为表现的价格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从价格竞争的效果来看,低价格可以使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化解顾客对其它品牌的忠诚,进而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可见,成本管理在汽配行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传统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在认识上、目标上都存在着弊端,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信息失真。同时,由于中间流通环节过多,使得最终到达客户的价格偏高,影响了其销售规模的扩大。

二、中国汽车配件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快创建我国汽配行业的自主品牌

企业降低成本并非要靠一味的缩减材料投入或人工投入,而应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加大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零部件自主品牌,逐步减轻和摆脱整车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企业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从源头抓起,即从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厂家抓起,提高汽车零配件市场中的销售商的质量,企业应充分利用市场的自动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引导来规范配件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不断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使我国的汽配产品得到国际认可,争取早日创造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来,使中国的汽车配件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立足脚跟。2、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企业管理中起着支撑性作用,企业必须认清现状,提高成本管理的能力,为企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汽配行业应引进适时生产系统,从企业内部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借助价值链战略联盟从企业外部进行成本管理。

(1)树立现代成本管理观念,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我国汽配企业应树立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的管理观念,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虽然从短期看,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都需要投入,会增加成本,但从长期看,不仅可以获得更大利益,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2)建立成本战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仅仅着重于短期利益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树立紧盯市场目标,倾全力于产品的成本战略,以成本为竞争的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或者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在同业中作到成本最低,最终以低于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而成本战略中最关键的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市场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

(3)建立“全面成本”的概念,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低成本优势是在市场竞争中最基本的竞争优势之一,但仅靠企业降低其自身的经营成本来是不够的,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多的关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无论标准成本还是ABC成本法都集中关注成本的准确性,尤其对成本的控制管理相对较弱,随着以资本为经营对象的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产生,企业采用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已成大势所趋。价值链模型反映了公司产品价值不断累积的动态过程,通常认为包括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流程,它提出要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降低成本,为顾客创造最大价值。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全面成本”概念,强调运用系统整合的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关注售后服务成本、营销成本等外部成本。

①研发成本的管理。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汽配行业进一步进行自主品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产品成本的80%以上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了,这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全面的成本意识,同时将设计成本的降低幅度和设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②采购成本的管理。我国汽配行业在其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采购各种原材料,为了尽量降低采购成本,需要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和对价格的谈判,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关注单位价格的高低,还要关注原材料的质量标准、生产和财务状况等,以尽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可能性。导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采购部门应将所需采购的项目先分类,则尽可能一次采购非直接物料,将相近或采购地点相近的材料安排在一起,进行统一采购,以通过扩大采购量来取得较低的采购价格。

行业发展论文篇(9)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高潮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行业发展论文篇(10)

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的动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空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45%左右,有些大银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约只占到西方国家中间业务收入的1/5—1/4。那么,中间业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组织、团体及居民个人对商业银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往来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以存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扩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担保、信用证等应运而生。

2、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断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这样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又不占用银行资金的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

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经济萎缩,金融形势恶化,利率波动,汇率不稳,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这样就催生了那些以规避风险、保值为目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如远期合约、互换等的产生。

4、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为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的监管,而银行为回避这一监管,又想办法开展那些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3、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

4、思想认识与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思想认识上,不少金融机构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中间业务的竞争上面。为此,各行必须充分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下足功夫。

1、整体规划,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中间业务发展的更优途径。

2、建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力量,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其次,各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5、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

中间业务品种多、范围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这一机构负责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以及全行业务的协调与管理等,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业务关系。此外,还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责任目标一同进行考核,调动各级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行业发展论文篇(11)

1.2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

(1)农、中、工、建这四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较高,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也较快。2005年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约为500.7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8.2%,占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业务总收入的80.2%;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约为123.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37.1%,占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总收入的19.8%。

(2)中间业务总量增长迅速。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额为69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6%,其中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量为59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占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的85%。

(3)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大幅提高。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为1:5.8,比上年同期1:6.7水平相比有显著提高。

(4)中间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在2004年已经达到420种,不少品种很受市场青睐,如工行的本币结算清算、资产托管、财务顾问等;农行的保险;建行的工程造价咨询;招行的“一卡通”等。

2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没有对业务进行明确的定位,商业银行只重视开拓存贷款业务,把中间业务作为存贷业务的一个补充。由于中间业务的收益不明显、不直接,因此基层对发展商业银行的自我激励不足,其开办中间业务只是作为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存款稳定发展的辅助项目。尽管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在经营的理念上仍然是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发展动力、目标,影响了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2)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10%以内,落后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5%,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银行总收入比例的40%-50%。从中间发展的品种和技术含量来分析,中间业务品种单一、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汇兑、信用证等劳务型为主,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大盈利空间的中间业务还不多,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才刚刚起步。另外,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发展迅速,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银行发展缓慢,影响了中间业务的整体发展。

(3)硬件和技术投入不足,从事中间业务的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的配套硬件设备,缺乏熟悉计算机技术、又掌握银行业务、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始终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

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经营新理念,把中间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利润增长点付诸实施。中间业务是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基础上,利用资金、技术、信息、设施、信誉、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代替客户办理咨询、、委托和担保等业务,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具有风险低、投资少、收益高的特性,对优化业务经营结构,扩大传统业务的客户群,提高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不断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到金融政策、制度的限制,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结算、、汇兑等业务上,业务的范围窄,品种少。商业银行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创新技术,设计开发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3)重视银行中间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商业银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从事中间业务的专业人员,选拔业务精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员到国外中间业务发达的商业银行进行学习、考察,提高中间业务工作人员的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建立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同业竞争,加强收费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等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加强收费管理,努力提高收费减免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避免银行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之.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金融经济,2006,(20).

[2]信晓征.浅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武汉金融,2006,(2).

[3]郑荣年.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战略[J].南方金融,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