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业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1 14:58:11

行业文化论文

行业文化论文篇(1)

二、增强竞争力,提升绩效水平

股改后,中国银行逐步建立起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人才开发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是打破“终身制”,建立竞争性的聘用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二是打破“大锅饭”,以岗位价值为核心,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法,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绩效水平,需要做到:(1)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组织进行发展战略与竞争策略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2)从经营管理体制、创新能力、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网点转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深入分析,分地区、分产品、分部门制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具体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3)明确条线板块定位,准确划分总行条线部门和分行的责权利,正确处理好条块关系,以适应战略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4)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促进集团整体绩效的提升。

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银行员工要真正把自己当作一名中行人看待,就象对自己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一样来承担中行所赋予的责任。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命运与中国银行的命运也是紧紧相连,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思想言语、行动举止,首先要想到的是中国银行,处处维护中国银行的利益。中行管理者与员工要做到: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其次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全心全力对待自己经办的每一项工作和每一笔业务;最后要具有不怕吃亏、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境界。责任感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除员工本身外,还需要多方齐抓共管。坚持以制度为保障,积极营造敢于负责、主动负责、能够负责的氛围。一要大力倡导依法办事,认真负责,按程序操作,积极为银行创造价值。二要进一步明确总行、省分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不同层级人员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加强全面的绩效管理。三要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对于工作效率高,主动做好协调配合,服务得到基层满意的部门,要给予奖励;对于办事效率低,过分强调本部门利益,服务不到位,基层不满意的,要给予处罚。

四、整合创新产品为主要措施,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动力与源泉,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立足点。为此,需要做到:(1)根据经营战略要求,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制定产品创新中长期规划、各项发展目标和各阶段行动步骤,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为产品创新服务。(2)根据产品创新战略,整合创新产品资源,密切跟踪市场反映,促进创新产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3)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产品数据库,加快对产品创新与应用的快速反应,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建立健全鼓励产品创新制度,宽容创新挫折,保护创新积极性。(5)完善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制,以及相应的权责利,强化专业地位,提升专业价值。

五、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和谐共赢

行业文化论文篇(2)

(1)工程变更所谓工程变更就是指在合同条款的履行过程当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针对一些项目进行临时的新建、扩建及改建,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及顺利竣工,对合同、设计方案进行重新的修订。就炼油与化工行业而言,其涉及工程施工量往往比较大,也容易受到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工程变更可以有效遏制这些现象的发生;此外工程变更对实现施工安全、保证装置、设备后期的安全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产运保变更在企业相关执行部门按照项目合同及方案进行投产运行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和技术条件约束导致出现纰漏,而为了缩小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害,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纠正,这种行为就是生产运保变更。一般说来,生产运保变更可能会导致人员流失、工艺流程的巨大调整及相关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更,其意义可谓十分重要。

2、变更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炼油与化工行业而言,科学、合理的变更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决策错误导致的不必要损失,保障该企业始终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正是由于变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方面的原因也开始制约其健康发展,甚至严重阻碍了炼油与化工企业的业绩取得,为了准确、有效的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近段时间对资料的分析,就工程变更和生产运保变更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阶段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工程变更

1在工程变更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设计方案不合理,一方面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直接目的,领导层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而重视经济效益,可能由此导致在对工程量的准确预估存在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设计者勘探、预估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跟紧市场的变化,所以就导致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现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于是向相关部门提出变更申请,总体而言,能及时发现错误是值得赞许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程周期,造成一定的风险。

2炼油与化工行业在工程合同的拟定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于危险因素识别和安全事故预防及管理的意识淡薄,例如近年来一些有害气体的泄露导致事故的频发,就是由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安全措施的建设,导致在履行合同条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性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而为了按时完成合约,就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增减合同条约的建议,以保障质量。

3我国的炼油行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上略有不足,此外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并不理想。国内的原油使用大量依赖进口,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有意遏止,譬如国家原油价格上调,炼油与化工行业的管理就不得不对此作出相应变更,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总而言之,这种传统的方式很大程度限制我国炼油行业的发展,提升了管理成本,不利于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2)生产运保变更1炼油与化工行业需要对相关的原材料进行批量购入,就现阶段而言,如果需要购入的材料较多,采购部门通常会选择“一次性停靠采购”,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过多或者是紧缺,都会造成一些麻烦,例如某企业生产的需要大于实际采购,为了保障生产顺利完成,就必须进行再次采购工作。一般说来,原材料的采购过多,会带来一定的库存风险,而采购量不足,就需要再次采购,延长了工程周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导致生产运保变更的重要因素,必须严加管理。原材料的采购影响生产运保变更,对设备的维护也是另外的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炼油与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部分工艺流程甚至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放射性等危害,所以需要时常对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及时、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以防止因为设备维护不到位出现问题,使设备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最终不得不对合同条款进行变更。然而就现阶段而言,许多企业内部虽然制定维护制度,但落实方面并不十分理想。总体来说,炼油与化工行业管理变更,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灵活,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做出合适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变更可能涉及的内容层面较广,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合同条款的及时履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重视变更管理,避免生产运营及管理中错误和纰漏的发生,保证炼油与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炼油与化工行业变更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工程变更方面

1正如上文综述,现阶段在工程变更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个人通过对相关管理的专业资料进行查证,认为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在设计方案制定之初,就全面的分析和预估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故,做到有备无患;在设计方案的裁定上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走向,全面、客观的分析事物,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最佳答案。

2炼油与化工行业属于高危领域,内部随时都可能由于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引发安全问题,所以在履行合同条款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念;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要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相关人员在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下放心工作;对于相关的专业设备,要认真研究其使用方式,做到安全使用;推广安全生产的观念,在醒目的地方设立安全警示牌,严格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

3基于我国炼油与化工行业现阶段实际情况的不足所限,导致国外原油价格的变化对我国影响深远,价格方面受到影响波动的幅度较大,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及国家相关部门的价格调控作用,保障价格的波动保持在合理范围。在技术层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另外也要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保障炼油与化工行业有人才技术的支撑,提高原油的提炼效率,有效稳定价格波动带来的工程造价影响;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都可以改变因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导致工程管理变更的现象。

(2)生产运保变更方面

1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往往会通过相互之间通力协作来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购销链,以此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炼油与化工行业在生产运保变更方面,一旦原材料存在缺陷,就容易引发炼油与化工行业的变更管理。个人认为在采购的管理上,不妨通过对自身及工程量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采购单,给采购部门予以物资采购;重视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不能让存在质量缺陷的原材料影响管理,导致一些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另外采购部门的活动应该进行公示,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采购的顺利进行。

2针对上文中所述,炼油与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如果管理制度落实不当,将导致设备不能够及时维护的现状。不妨通过建立一套施工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管理关系予以妥善解决,就是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分配给相关人员,为了保障其工作的落实,还要附加以权责统一的制度,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时、定量的维护工作,防止因为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行业文化论文篇(3)

(二)控制变量由于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都会受企业规模大小以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因此把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用Ln作为测量指标。

二、样本数据与统计分析

本文以石化行业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石化行业19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除去数据不足的样本后,得到样本181家。选取样本企业2010—2012年的财务列报数据,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锐思数据库,部分数据直接得到,有些根据披露的财务信息加工计算后取得。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181家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543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每个指标最大和最小值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标准差最大的为净利润增长率指标645.88,反映出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企业财务绩效有较大的差别,数据离散程度较大。从峰度和偏度可以看出,员工获利水平向右偏的幅度较大,所得税利润总额比指标向左偏幅度较大;除企业规模之外的各个指标的峰度数值都较大,说明指标都是尖顶峰,数值相对比较集中。

(二)相关性分析为避免不同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净资产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成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企业规模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各指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变量间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345,都小于0.4,属于弱相关的变量,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由表4可见,调整后的R2为0.811,比较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满意,回归方程对样本的解释性较好。Durbin-Watson检验用来说明残差的相关性,一般DW数值在2附近即可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性。本例中DW=1.974,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独立性较好,自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因变量。表5所示的回归系数检验表明,自变量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率的t值分别为0.085、-0.12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932、0.902,说明这两个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不大,其他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都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把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两个变量剔除,再进行一次回归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

三、研究结论

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随着各个社会责任指标变动而变动,二者变动方向一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越小,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所以系数为负值。

行业文化论文篇(4)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行业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文化;企业;职业学校;职业道德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被引入,境外教育资本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进速度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等,这些都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个学校的灵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性。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做好通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还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

1 我国职业学校任务简介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服务于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必须与社会的一线需要紧紧联系,因此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以及合作精神、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行业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校企合作,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在企业实习时间过短不能进行很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能快速的适应,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许多学生上班后在企业的环境里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变的心浮气躁,职业素质差,不守劳动纪律,经常换工作,甚至被企业淘汰;职业学校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削弱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度这些问题在警示我们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未能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实现职业学校大发展是摆在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

3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职业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3.1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

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感觉吃力甚至被企业淘汰,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虽然可以说是个小型社会但是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必要理论知识,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操作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从而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接受社会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熏陶中成长锻炼。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而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浓重的文化氛围,需要校园文化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让学生逐渐感知,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现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体现各种职业具体的道德要求,比如教师专业,从学生毕业当上老师那一刻,从家长手里接过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就担负起了学生的未来,每一堂课都要不辜负家长的寄托和学生的期盼,教师就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奉献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结合所设专业的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相应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3.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所指的创造力是指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文化创造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品味,企业文化进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大的积极作用。面对着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只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接受新思想,善于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千变万化,与此同时个人的特长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才有不断的追求、开拓、进取和不断完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精髓,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活跃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培养的精神环境,广泛收集并传递新的信息、开辟多条渠道、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

3.4 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乏过硬的文凭导致毕业后工作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都导致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轻视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如果不办出特色是很难摆脱社会的歧视,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职业学校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创办特色校园,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引入企业文化,就能在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让企业文化熏陶职业学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团结协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全校形成团结积极活泼进取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行为以及各班级参与晚自习自我管理班级、自我管理宿舍及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此外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和谐团结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在众多的职业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4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经过分析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迫在眉睫,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该如何将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4.1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这类人能够很好的将优秀企业文化以课程的形式纳人学校常规的教学系统中去,而且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自然地获得有关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因此这种形式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面对工作挑战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有更快的应变能力。

4.2 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中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思想尤其重要。职业学校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具备适应社会的精神与能力。

4.3 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让他们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职业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学校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实训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感受企业文化检验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这样的实训安排,有利于职校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实践的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4.4 找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点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值得职业学校的深度关注,基于这点学校应该将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效益文化,和谐文化与引领文化作为与企业的对接点,把培养创新、效益、效力、诚信、贡献、团队、优势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将行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全校教师员工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遵循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养成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行业文化论文篇(6)

1.管道泄漏机理分析主要诱因有设计因素、加工因素、安装因素、密封材料因素、介质对管道腐蚀、磨蚀和冲蚀的因素、工作条件比较苛刻的因素等。

2.储罐泄漏机理分析储存容器主要有球罐、立式储罐和卧式储罐三种形式。球罐主要应用于液态烃储存,储罐主要应用于液体介质的储存。储罐泄漏的主要成因包括工况因素、质量因素、受热破裂、人为因素及外在因素等。

3.储运过程泄漏机理分析危险化学品储运槽车储存部位主要有罐体、液面计、安全阀、阀门箱(包括气相阀、液相阀、紧急切断阀等),其泄漏原因主要有密封泄漏、安全阀动作排放、交通事故、阀门泄漏、管道罐体泄漏和装、卸中的泄漏等。总之,泄漏主要有大孔泄漏WAR(WideApertureRelease)和有限孔泄漏LAR(LimitedApertureRelease)两种。WAR主要是在运输事故和工艺过程中的超压、爆炸等原因造成存储容器大面积破裂时,大量介质的瞬时泄漏;LAR主要是安全阀的泄压排放,容器、阀门、机泵、法兰管道的磨蚀、冲蚀、腐蚀、疲劳等因素造成上述容器、管道等形成裂纹或孔洞,从而导致的泄漏。

二、煤化工企业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煤化工行业泄漏安全事故主要有爆炸、燃烧及毒性介质扩散等形式。爆炸主要为蒸气云爆炸和沸腾液体火球爆炸(BLEVE),两者都能产生冲击波、超压、热辐射、碎片作用等多种破坏效应。其中冲击波的破坏效应最危险,破坏力也最强;燃烧的主要形式为池火灾、喷射火及管道燃烧,主要危害是火焰的热辐射;毒性介质扩散的主要危害是毒物泄漏后向下风向及下游扩散会引起人员的中毒及环境的污染。

1.事故概况2009年4月8日凌晨4时30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煤化工企业基地1号、2号轻质油储油罐发生火灾,4号罐起火,并迅速向邻近罐蔓延。该罐区共有储罐12个,其中300m3储罐3个,500m3储罐4个,800M3储罐2个,1000M3储罐3个,共储存各类油品5000吨左右。地方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消防车7台,27名官兵进行扑救,冷却邻近罐体,并调动当地企业专职消防队到场增援。同时,消防大队向鄂尔多斯消防支队值班室汇报,消防支队迅速调集消防特勤中队、经济开发区消防中队进行增援。16时,一举将大火扑灭。保住了罐区8个储罐,此次火灾共调用消防车59台,消防官兵316名,共使用普通泡沫灭火剂75吨、A类泡沫灭火剂0.7吨,用水2000多吨,经济损失较大。

2.事故后果分析及危险区域划分罐区火灾事故主要分为喷射火和池火灾两种形式。其主要伤害形式为热辐射,各级热辐射初级事故场景下的多米诺效应阈值。通过现场分析,该事故主要形式为喷射火,其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通过不同热辐射通量对人体所受的不同伤害程度来表示,伤害半径有一度烧伤(轻伤)、二度烧伤(重伤)、死亡半径三种,使用彼德森(Pietersen)提出的热辐射影响模型进行计算。热辐射对建筑物的影响直接取决于热辐射强度的大小及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引燃木材的热通量作为对建筑物破坏的热通量。表3为不同热辐射值对人体的伤害和周围设施的破坏情况。若轻质油罐泄漏后即点火,产生喷射火火焰最长可达96m,火焰热辐射后果见图2。在距离火焰中心58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10kW/(sqm),该热辐射强度足以在60秒时间内致人死亡;在距离火焰中心156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5kW/(sqm),该热辐射强度足以在60秒时间内致人二度烧伤。在距离火焰中心307米位置处,热辐射强度可达5kW/(sqm),人体会有轻微不适,307米外为安全区域。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2条规定,甲类液体储罐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最少应为50米,与模拟结果相吻合。

三、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措施

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根据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机理,事故发生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处置,处置措施分为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

1.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的技术措施对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处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1)泄漏源控制当发生泄漏事故后,对危险品的溢出或泄漏应严加控制,这是整个应急处置是重中之重的。生产装置或工艺单元发生泄漏后,可以通过自动报警控制来关闭有关上下游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控制泄漏源。而对于容器泄漏,可采取修补裂缝和堵塞裂口等堵漏措施,制止危险品的进一步泄漏。

(2)防护、询情和侦检根据泄漏介质的毒性和划分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同时,对受害人员情况、泄漏容器参数、泄漏量、泄漏时间、扩散范围以及周边地形、电源、火源和居民等情况应加以了解,并搜寻遇险人员,确认设施、建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3)警戒、救生和控险根据现场情况划分由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组成的警戒区域,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外视情况可设立隔离带;在各个区之间设置出入口,对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质进行严格控制,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组成救生小组后配备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进行进一步救治。同时,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并启用消防设备进行堵漏,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和危险源扩散,以控制险情。

(4)洗消和清理洗消站应设立在危险区与安全区的交界处,在站内对不同程度的中毒人员、现场的消防医务人员、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包括抢救及染毒器具使用相应的药剂进行洗消,同时清理现场,确定不留残留,做到安全撤离和交接。

2.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后的管理措施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快速而有效的第一时间处置至关重要。应急预案的每一项任务和处置要求、程序都必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力求把泄漏事故范围缩小,并应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配合,明确参与处置泄漏事故的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联系畅通以及配合密切。为此,应建立集预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其应包括七个子系统。

(1)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固定的场所如工厂车间、仓库和运输线,以及河道、公路等都容易发生危险品的泄漏,其一般由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来定义的。煤化工行业生产时所涉及的危险品成分复杂,在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下经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风险源进行管理,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定位事故的详细地点,进一步确定危险品的种类,才能够及时准确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并进行后处理工作。风险源的管理包括以下的几个部分:①运输管理。②危险品的存储地点管理。③生产环节的管理。④消防设施的管理。⑤排污通道的管理。

(2)危险品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危险品的理化特性、环境影响因素、环境标准、应急处置办法、监测手段(现场监测及实验室监测)。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危险化学品的国际编号、危险品代码、危险品的CAS号等信息,从而在异常水文、地质和天气条件下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行预警。

(3)事故应急人员、设备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具有应急专家信息查询、应急专家信息编辑、监测人员信息查询、监测人员信息编辑、人员管理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对相关专家、现场监测人员以及现场分析人员进行查询和调度,并和医疗、交通、公安、消防、社区资源、传媒、民政等单位进行互动。其系统功能有以下几种:①应急监测人员、设备信息编辑。②应急监测人员、设备信息查询。③应急专家信息编辑。④应急监测专家信息查询。⑤人员、设备管理空间分析。

(4)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子系统该子系统通常可分为设备传感检测层、安全与自动化过程监控层、安全与生产管理层这三层,第一层主要完成重大危险源现场各类参数、视频、音效等信息的采集转化传输等功能;第二层主要完成信息的处理、生产过程的调节控制以及报警预警等功能;第三层主要完成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

(5)事故预测分析子系统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发生后,该系统通过对各种泄漏事故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泄漏扩散模拟,并将模拟分析所得的结果形成事故模型,生成报告或图表。从而对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6)事故应急案例管理子系统案例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以往经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应急监测案例不但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还具有案例管理行业的特色,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子信息档案库的建立,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反应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事故应急案例管理利用案例推理和规划推测的方法把基于地理背景和空间数据的案例管理引入到应急监测中来,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系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应急处置服务,从而为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决策和处理提出快捷的优化辅助支持。

(7)事故应急预案生成子系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分析煤化工行业事故的泄漏数据和处置方法,并进一步生成应急预案,从而有效地进行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包括采样方法、监测方法、空间分析、人员的调动与安排、设备的调用、应急措施及注意事项,通过预案的实施,对控制泄漏源,抢救伤员,指导居民防护和组织撤离,减轻事故后果、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煤化工行业泄漏事故成因、影响因素和事故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煤化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品,构建适用于不同地理环境、气象状况的泄漏扩散模型以及泄漏预控管理体系,同时在设计阶段采用HAZOP分析方法,更好地为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

2.针对一些已发生的典型事故,应进行反推研究和数值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同类危险源采用相应的预警机制。

行业文化论文篇(7)

P键词重化行业绿色发展绿色企业文化构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2015年9月,中美两国元首再次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庄严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在全球低碳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以基础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化行业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为严峻的考验。重化行业主要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电力、煤炭石化、冶炼、重型机械等,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是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但最大的问题是在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同时也极易破坏和污染环境。因此,重化行业面临的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日益剧增的资源开发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下,亟待保护和恢复的生态系统。

一、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综合回收、循环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

在党的十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指出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的趋势,也为重化行业指明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化行业中的各企业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表面上两者矛盾重重,实际上却是关系紧密的利益体。只有在不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前提下,才能保证重化行业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地方经济“脊梁”的作用。因此,重化企业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然而,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企业固有文化的导向作用,只有加强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效助推重化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一)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

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建设之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企业发展评价体系,在企业全体员工中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共有价值观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能够从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重化企业中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推动重化企业转型升级。受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用资源,是重化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绿色发展的文化理念,能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降耗、促进降本增效,改变传统重化企业粗放低端、靠天吃饭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精细高端、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源于企业不可复制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在绿色企业文化的指引下,企业在战略、组织、研发、生产、营销、投资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低碳绿色效应”,且随着绿色效应的形成和扩大,成本意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不断潜移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的研发、清洁生产技术的改造、循环生产体系的建立,推动着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以及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3.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内容,重化企业在公众视野里素来是“污染大户”,注重社会责任的绿色企业文化可以提升重化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社会合作的信赖度和生产效益,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从而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绿色企业文化还能通过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将企业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深入到每个员工观念里,潜移默化到各类的企业行为中。

三、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积极培育绿色精神文化

1.把绿色理念融入企业目标。确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的企业目标,把生态和谐、共享共赢作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制订绿色发展战略,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实践绿色经营理念,有效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绿色发展在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中生根发芽,更好的转化成现实的低碳生产力。

2.企业领导认同倡导绿色理念。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领导人文化、创始人文化,企业领导人对于企业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得不到企业领导认同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领导人需要首先认同绿色文化,并将其作为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领导人还要积极倡导绿色文化,凭借与各类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领导人往往具有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和形势分析力,能蚣笆比现到绿色企业文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高点,把绿色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倡导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逐步实现绿色经营和管理。

3.注重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旧有观念,真正确立绿色价值观,就必须发挥员工积极性,使其响应企业的要求,逐步认可绿色精神文化。教育和培训是塑造、传承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采用培训和宣传活动,逐步灌输和培育员工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减排、爱护环境的宣传,广泛宣传建设绿色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绿色企业建设内容渗透到员工的教育中去,通过开展绿色企业、车间、班组等创建活动,培养员工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确立低碳理念,使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二)逐步建立绿色制度文化

1.将绿色理念凝结到管理制度中。面对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绿色管理再造,各项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企业绿色制度不是一套独立的制度,而是凝结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体现绿色理念的企业管理制度。绿色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绿色化的过程,是切实体现绿色理念的强有力的保证。企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环境管理ISO14001体系和社会责任SA8000标准的有关要求,按照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规定,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并切实落实以取得良好的绿色运营效果。

2.制订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低碳、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一方面企业要与国际生产先进水平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使企业产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改、资源综合利用的探索、产业链中高端延伸的研发创新,探索建立自己的专利环保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依据国际标准,把国际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的新理念、新创造引入企业,并结合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实际,制订具有企业特色的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对产品及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评价。

(三)强化规范绿色物质文化

1.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纳入企业精神理念层中,积极参与绿色企业的认证和评级,获得相关的绿色认证标志,从而使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低碳绿色形象。主动披露企业绿色信息,尤其对于重化企业这种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的企业而言,主动披露其碳排放情况,介绍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绿色生产等方面的做法将会赢得广大公众的尊重和支持,还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国内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2.统一绿色视觉识别系统。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为基础,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绿色文化。在名称、标志、厂区规划、产品式样、包装、广告、网站设计等外部视觉维度上,突出体现企业对于绿色低碳的追求,也可以在阶段性的广告宣传中重点突出企业的绿色理念,还可以引进“绿色商标”等新型环保标志,将企业产品的碳足迹展示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从而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重化企业必须顺应绿色发展趋势,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出发,加强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激发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文化论文篇(8)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其业务的风险程度必然要远远大于其他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国外先进银行的巨大冲击,中国银行业要想在这场博弈中不被打败,甚至处于上风,就必须要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衍,而培育、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则首当其冲: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含义及重要性

1.风险管理文化的含义。所渭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和风险道德标准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要通过理念、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大力发展风险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并内化为全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使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由于风险管理文化具有的渗透性、一致性、激励性和延续性等特性,深刻地影响着银行员工的风险态度、风险反应(风险信息反馈模式)、行为模式,从而影响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营成绩效。可以说,如果没有为所有员广泛认可并愿意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文化.那么商业银行的一切风险管理技术无论是多么地先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多么地完善.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随着全球金融的大力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只有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才能增加收益。风险管理义化不仅能使银行全体人员具有一致的共同行为目标,而且还关系到商业银行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增强部门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二、银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颁布,全球银行业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时代,风险管理文化发挥的重要性作用逐渐增强,但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还有待提高,主要面临着如下问题:

1.不能正确看待银行、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扩大业务发展成为衡量一个银行经营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一些商业银行的领导片面轩、盲目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此作为自己在职在位的业绩.严重地忽视了对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为以后风险事件的发生埋下r巨大的隐患。也有的银行过分强调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畏手畏脚,错误地认为通过少发展经营业务来逃避风险,以求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根本没有深刻理解风险管理的内涵,严重地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脚步:

2.员工风险意识薄弱,过于形式化。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单单将一些标语、领导人的语录、口号、制度规章等张贴在银行内部的各个明显地方或者要求员工熟记,以为这就是营造了风险管理文化,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完全使风险管理文化成为一种形式。这严重地影响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使员工对风险管理文化理解不深,不能使全体员工产生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成为一种习惯,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全体成员中生根发芽。

3.风险管理文化相关“软件”落后,缺少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等相关方面还比较落后。我们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定性等落后的方法,缺少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所采用技术手段很难适应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不能真正有效地防范相应风险的发生。同时,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数量较少,不能真正地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业务发展中去。

三、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措施建议

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基础,但是要想在商业银行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结合银行自身实际状况,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让整个银行业更新观念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新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才能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1.正确看待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和经营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风险问题,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商业银行在其运营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大大小小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业银行就是靠着经营风险来获得收益,如果让我们的商业银行通过过度控制风险业务、影响业务的适度发展,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强调快速发展业务,不顾及业务的风险大小,从而导致高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这些过度的行为发展都是不对、不合理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事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控制,来有目的地达到降低风险的管理过程。我们应该找到防范风险的风险控制点,以此来对任何风险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在规避、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创造收益,这才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真正目的、精髓所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能够找到风险业务与利润的均衡点,通过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银行创造更多的利益。

2.构筑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文化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面、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框架还很不完善,我们应该逐步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框架一方面,在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全面的把各个组织部的规章制度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上、下联动一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全面的风险管理,不使各项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使各项措施切实的为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真正地发挥作用。另外在激励、考核制度方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和业务考核办法。要着眼于长期的风险管理效果,尽量避免制定短期的激励办法。因为激励办法若仅与短期的业务收入挂钩,就会助长过度承担风险的短期行为,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风险,很有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所以风险管理的激励办法应该结合一定期限长度的绩效评价,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执行效果。通过形成全面的、统一的制度体系,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完全透明的办事制度,这样才能逐渐地让银行每一位职员都能够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3.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文化深入人心。银行要通过不断强化对风险认识的文化导向逐步形成全行员工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并渗透到所有部门和岗位的各项业务过程及每一个操作环节中。0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还不是以风险为导向的,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特殊性,每项业务都存在风险,这就不仅仅需要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还要求全行的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增强风险意识。因此,需要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作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使每位员工在做每项业务的同时都能考虑风险因素,在所有员工中营造一种“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文化。另外,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要使银行的整体收益及风险与每个员工紧密相连,要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感觉到银行的经营、风险防范效果好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员工自觉地付诸行动,使员工真真切切地感到银行是自己家,银行的资产就是自己的资产,银行的资产才能真正受到保护。只有全体员工广泛认同了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做到个体文化转变成群体文化,进而产生合力,以达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的。

行业文化论文篇(9)

1、基本内涵。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它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它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信誉程度,以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一般特点。企业文化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柔软性,似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员工有一种柔性压力感;二是潜移默化性,象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三是连续性,绵延发展,多年培育而成;四是变迁性,不断变化、积累和革新;五是群体性,由全体员工的行为共同作用形成。

3、主要功用。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归结起来有导向、提升、教育、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改善人际关系、规范企业形象、促进有效管理、提高经济绩效等等。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文化特色鲜明的企业在寿命、业绩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企业。作为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主要发挥着粘合剂和指示灯的作用,它为企业的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代替权威机构来协调员工的行为,保证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放权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并可以为所有的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利用员工的创造性来做出相关的决策。

(二)农发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异同点

1、相同点。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经营理念,打造现代银行,是银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商业性银行一样,农发行的文化建设也必须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紧扣“三个代表”这个主旋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2)金融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防范控制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的任务很重,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因此,与商业性银行一样,农发行的企业文化具有风险文化的特征。

(3)同商业性银行一样,农发行是一级法人,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奋斗目标,各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保持高度一致,全体员工要富有团队精神。

(4)农发行是面向粮棉企业特定客户的窗口行业,与商业性银行一样,其企业文化具有服务文化的特征,必须与大众文化、农村文化等有机地融通。

(5)同商业性银行一样,信贷业务也是农发行的主体业务,其企业文化又具有典型的信用文化的特征。

2、不同点。农发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其所担负的经营与管理职能的特殊性决定的。农发行经营业务的政策性(经营的贷款属国家政策性资金)、客户群体的特定性(仅限于国有粮棉购销企业)、资金来源的借款性(主要为中央财政借款),与商业性银行经营业务的商业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资金来源的吸储性相对应的。这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商业性银行必然注重在外部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将通过丰富的金融文化扩大“吸储”来源放在第一位;而农发行则把侧重点放在内部文化管理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使命感上,以运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管理行为、正确履行职责为第一目的。具体而言,农发行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

(1)突出执行政策的刚性。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把执行政策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农村经济与金融政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等,这是其立行之本,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始终不能动摇。

(2)凸现服务“三农”的特性。农发行工作的重心就是服务“三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副产品收购,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展。农发行成立10年来,已经成为支持国家购销政策落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金融工具,其经营方式、管理经验、机构体系、干部队伍,都日趋成熟。不论从业务营运,抑或从内部管理的角度看,都已成功地探索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经营理念。各级行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自身实际,举办了大量学习培训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了学习“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财经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十字”行风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执行政策、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团结创新;爱行爱岗、文明从业;廉洁自律、勤俭办行”已经写进农发行的员工行为守则,还有总行倡导的“清正严实”和“爱岗敬业、廉洁从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职业精神,“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团队精神和“机构精干、素质优良、管理严谨、手段先进、效率一流”的管理理念等,正在逐步转化为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农发行企业文化的理念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内涵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成绩,打下了一定基础,服务“三农”的社会形象也逐步得以塑造。

2、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10年来农发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可掩盖的事实是,其经营业绩靠制度刚性约束取得的成分居多,靠文化柔性聚捻取得成分偏少。理论界把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归结为五个阶段:混乱阶段(仅限于基本认识)、片面阶段(尚未形成个性和统一的核心理念)、系统阶段(能够正确认识并进行系统建设)、实践阶段(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策略等各项行为)、省悟阶段(“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从农发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界于片面与系统之间,由片面向系统阶段转换,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表现形式看,不足之处主要反映为:

(1)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全面理解。对文化理念的认同不够协调和统一,尚未准确理解和把握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内涵,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把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开展一些文明服务活动、业务文体活动或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重业务经营、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且在实际中关注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存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搞两层皮的现象。结果外表看热热闹闹,内里依然故我,步入了形式化、肤浅花的误区。

(2)缺乏强有力的建设手段。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和内化外宣的控制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缺乏一定组织形式载体,激励机制也相对滞后,导向作用不够。有的行甚至对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感到无从下手,理不清头绪。

(3)缺乏持续长期的建设机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投入也不足,使得物质文化层面上的一些东西不够成熟。闲时或经费多时就想起搞一些企业文化活动,忙时或经费少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同时,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有严格界定,其运行机制表现出明显的非盈利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其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一种持久的原动力。

(4)缺乏经过整合的推进系统。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造成企业文化“虚化”,各级行在文化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同时,引导教育和沟通不到位,职工参与度不高,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且存在员工进取心不强,工作推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使得凝聚力作用显现不够。

(5)缺乏差异化和特色。一方面,行与行之间缺乏特色。现实中不少基层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本地区农发行行业特色,缺乏本单位个性和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另一方面,不同经营阶段重点不突出。农发行在业务经营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每个时期并没有准确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农发行企业文化的架构

农发行的企业文化架构应包含三个层次:物质层、管理层、精神层,这种由外到内的分布构成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缺一不可。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主导动力源,是农发行之魂,决定其他两个层次;管理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精神层直接影响管理层,并通过管理层影响物质层;物质层和管理层是精神层的体现,以外在形式体现企业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农发行特有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等。

(一)精神文化层:价值理念系统。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作用领域、员工结构等各种因素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农发行的精神文化层应主要由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发展目标、经营思想、企业道德等内容,构筑价值理念系统。

1、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是指农发行内部成员对某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环、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是农发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农发行核心价值观应体现“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创新进取、和谐发展”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公平竞争、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的人本理念,将农发行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构造农发行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达到农发行与员工共同成长。二是团结协作,强调团队精神。这是推进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所必须具备的。三是创新进取,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四是和谐发展,客户是农发行生命所在。积极开展客户营销,支持客户开拓市场,培植优质资产。

2、企业精神。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必须放在企业精神的确立上,这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方式。“执行政策、加强经营、引入竞争、服务三农”应是农发行企业精神的精髓,既找准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又提炼出农发行人的价值取向。执行政策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服务三农是农发行的职能所在与价值体现。加强经营是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依托经营目标的完成来保障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引入竞争方使农发行获得持久不衰的内在发展动力,在金融全球化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不仅在业务经营上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在内部工作的完成、文化建设的参与上也应引入、培育竞争精神。

3、发展目标。农发行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作牵引。“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是农发行的目标方向,对于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依据总行的定性:努力把农发行打造成为发展目标明确、治理结构合理、资产状况良好、经营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政策性银行。

4、经营思想。农发行应突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银企和谐共存”的经营思想。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进程中,融洽银企协作,健全自身体制机制,加强经营核算,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率与经营绩效,在实现“社会贡献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运行成本,追求最佳利润,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经营效益的和谐统一。

5、企业道德。企业道德与伦理是农发行经营管理活动能够绵延存续的内在凝聚力。“爱岗敬业、廉洁从业、创新立业、团结兴业”,树立开放型思维,引进先进因素,弘扬新时代敬业精神、自律精神、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应是农发行道德伦理文化的应有之义

(二)管理文化层:管理规范系统。

企业管理文化是承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纽带,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外的企业文化的总和,是以企业管理行为为形态的企业文化。农发行的管理文化,应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

1、制度文化。即企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规范的制度运作链条,培植农发行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2、行为文化。即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行为文化和员工行为文化。企业管理行为文化体现为培训文化、风险文化和网络文化。培训文化的着力点在于构筑梯次结构的培训系统,为员工提供成才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风险文化表现为风险意识的形成,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的建立与运作等;网络文化则是着眼于“科技兴行”的战略,加快农发行电子信息化建设,应用网络平台,实现决策层、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政令快车直达的“扁平化”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员工行为文化,体现为自律和他律的过程。自律,即严格、高标准要求自己,克服不良习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律,即“依法办事”,在管理实践中让制度规范渐入人心,使之演变成农发行全体员工的习惯行动。

(三)物质文化层: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的各种物质设施、行业标识及其生产经营的产品等构成的器物性文化。农发行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需要导入CI形象标识系统,构建标识文化、服务文化和环境文化,形成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全方位的农发行形象识别系统。

1、标识文化。统一行徽、统一行服、统一行歌、统一办公楼外观形象设计、统一佩证上岗,体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色,体现农发行人简洁、干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服务文化。农发行是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而生,只有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客户、服务于大众,才能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客户、取信于大众。农发行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应讲究文明用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超值服务。抓好营业窗口建设,从礼节礼仪、交际规范等方面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将简单的办事程序升华为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改善农发行在龚断经营下形成的官商作风,以客户为中心,从不断发现与解决客户、社会、大众的不满意来完善管理,努力在客户中树立优质、诚信形象,在政府树立有为、有位形象,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负责任、讲奉献形象。

3、环境文化。注重办公、生活设施建设。农发行的物质环境整体布局应体现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风格,使员工在简洁、宁静、庄重、神圣的文化氛围内既感受到环境对自身言谈举止和行为的规范,同时也感受到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精神上的愉快和自豪,自觉自律、爱岗敬业、心情舒畅地做好本职工作。因地制宜,多方筹措资金,花小钱,办大事,搞好农发行“共性文化”和各行“个性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本地、本行“亮点”,创建自身特有的特色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品牌文化,产生品牌效应,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档次,为提高业务经营效益服务。

三、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综合考虑企业文化的一般内涵和农发行的职能特点,笔者提出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十字诀”,即农发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应从“规划、孕育、引导、激活、凝聚”十字上下功夫。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企业文化。首先,提高领导者素质,强化领导者作用。企业文化的首席设计师是企业家。要重视各级行领导班子的选配、教育、培训、评价和监督,把各级行行长塑造成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家。各级行行长应具备五项基本素质:通晓现代金融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理论与实务;道德价值观高尚,品格修养完善,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洞察力与创造力敏锐,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毅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组织控制经验丰富,掌握领导艺术,知人善任;具备较强风险意识及处置、抵御风险的实际能力。

其次,成立推进中心,建立工作机制。要建立党委(支部)领导,行长负责,工会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在协调部门下设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中心,从人员上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从资金上保证必要投入,尤其是对试点单位给予重点扶持,以推进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可考虑在物质、管理、精神三个层面上,由外向内,先试点后推广,利用3~5年的时间,分三步推进:

第一步,侧重物质文化建设,结合农发行文化理念,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CI形象设计。

第二步,侧重行为文化建设,制订长期培训计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效率与学习意识;同时,联系实际,根据需要,分年度制订文化活动计划,建设好“员工文化”,增进员工彼此友谊,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步,突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制度运作链条,把文化理念转化为制度、流程、策略等实践行为,把按制度规范办事转化为员工的共同习惯,推动企业文化逐步由“员工文化”向“行文化”、“家园文化”过渡。

(二)强化培训交流,孕育企业文化。要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学习、交流,培育员工的企业文化理念。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以培训研讨、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级行行长和推进中心干部,加强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培训;另一方面,采取专题研修与学术探讨、学历教育与资质考试、送出去培训与自办培训班相结合的形式,经常性地对员工分期、分批、分类开展业务技能、观念及素质教育的再培训,在学历教育上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为员工提供在职深造的平台,并建立培训档案,掌握员工的培训状况、知识结构与专业特长。三是创建学习型银行。完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机制,让工作本身成为学习过程,让学习升华为创新,让农发行保持恒久生机与活力。四是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行际交流、部门交流和本部门员工之间交流等形式,增进彼此友谊,团结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进,在农发行内部营造一种“流动”的企业文化,把员工多元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农发行统一的主流价值观之中。

(三)注重典型宣传,引导企业文化。先进典型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人格化、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农发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挖掘、培养、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用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引导企业文化的成型。典型应包括三种类型:默默奉献、忠于职守、业绩突出的职工典型;办事严谨、严于律己、高效精干的管理“精英”;又红又专、思路敏捷、开拓创新的各类“人才”。具体操作,应借助先进典型的宣传,对内利用局域网、各类会议等渠道,深化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引导广大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对外利用报刊台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深化对“农发行”品牌的宣传,提高农发行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文化。要根据现实情况研究激励的层次、效用和方法,对单位和个体实施有效的激励,激活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建立严密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量化考核机制。结合农发行实际,对各级行企业文化建设细化考核项目、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动态检查、考核验收机制。具体由推进中心制订考核办法,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专家认为:人才在工作中寻求的无非是三方面的回报:现实收入、工作挑战、发展空间。农发行要留住并吸引人才,就必须在这三方面下功夫。在现实收入方面,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技能、岗位价值决定岗位工资,贡献、绩效决定年度总收入,发挥市场价值最后留人的比较效用,实现外部公平。在工作挑战方面,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推行目标管理。对于管理型、专业型和操作型三种职业前途,当每一名员工跨入银行的大门时,都会被告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通过努力,若干年后可能会达到什么高度。这样,就让每位员工都能有一个体现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依托农发行事业致力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发展空间方面,用技能鉴定和业绩考核等方法确定员工上岗的资格,员工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岗位,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变对管理人员“相马”式的委任制为“赛马”式的竞争聘任制,并实行“在岗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须轮岗”的管理模式,为每一位员工创造竞争的均等机会。同时,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管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

(五)建造温馨家园,凝聚企业文化。一是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创造人文环境。规划办公、居住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营造“绿的格调、美的享受、爱的氛围”;同时,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图书室、健身室、活动室、荣誉室等文化设施,营造高品位、深内涵的人文环境,增强员工对农发行这个“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农发行事业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营造文明氛围。深入开展“文明行(部)”、“文明处(科、部)室”、“文明楼栋”、“文明行员”、“文明家庭”等的创建评选活动,在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突出实效、优化形象上下功夫,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文明创建引向深入,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构建一种文明、竞争的机制。

行业文化论文篇(10)

二、保险文化营销的内容与作用

保险作为保险企业的产品,具有与其他实物性产品不同的特征与特性,保险产品是无形的,以风险为对象特殊商品,它不可感知,不可存储,不可分离,不可预知,不稳定。这些固有特点和本质就决定了保险营销的专业性,服务性,竞争性和挑战性。保险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理念文化营销。笔者分析文化营销在保险营销中的作用主要有:

(1)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推进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

对保险企业而言,低劣的价格竞争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竞争以费价格竞争为主,创新的市场竞争手段,新险种的市场吸引力才能带给保险市场新生机。

(2)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树立保险企业品牌。

我国保险业的佼佼者们都纷纷举起文化营销的大旗,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大型保险企业都立志于文化营销战略的实施和推广,中国平安打出的口号正是“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要树立我国保险业的著名品牌,文化营销战略是必由之路。

(3)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形成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营销战略的核心就是形成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营销有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稳定的忠实顾客群,对企业市场竞争和长期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4)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是推动险种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保险体系相对完善,保险监督系统十分健全的国外保险市场,保险企业仍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反观我国国内贫瘠的市场竞争手段和难以攻破的垄断经营体系,都在预示着创新性险种开发途径和竞争手段的势在必行。

三、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现状

保险起源于几百年前的意大利,相对于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保险行业的丰富经验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言,我国的保险企业仍显幼嫩。我国的保险行业,由于长期垄断,竞争结构属于寡头垄断型,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开放改革和入世协议,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外资保险企业可以全面入驻中国市场。我国民族保险企业的生存状况可谓险恶,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下,使得我国保险企业在不断打拼中成长,在不断变化中创新求存。

(二)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文化营销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等原因,我国保险业的文化营销仍有不少的缺憾与不足。

(1)保险业缺乏文化品牌塑造力

我国多数保险企业仍然选择以人海战略盲目抢占市场的经营理念,没有针对性地研究市场细分,导致企业产品失去独特性针对性,反而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了核心优势。我国保险企业在进入某领域之前通常缺乏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导致大部分险种的严重重叠,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保险市场出现供需矛盾严重的现象,浪费企业成本,不利于塑造保险品牌、推广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在竞争中核心竞争力下降。

(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营销团队粗放型管理模式

我国的保险行业一直是国名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业务的飞速增长基本都是依靠保险营销团队。但是这同样带来了隐患,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扩张,盲目地增加营销人员,扩充人员队伍,员工培训和团队意识的匮乏,导致保险营销团队的良莠不齐。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体现在人员管理上,二反应在销售管理上。对员工前期委任的不负责任和后期培训的力度不够,都是粗放型管理模式的诟病。而销售产品的粗枝大叶,是对顾客和企业后期发展极不负责任,危及企业生存的错误做法。泰康人寿的总裁陈东升就曾经严厉批评“式的投资文化”。泰康人寿一直以偿付能力为核心调控保费规模等发展速度,强调保险企业不能急功近利。

(3)文化营销渠道单一

我国保险营销理念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许多保险营销仍被单纯地看做为保险推销,这严重营销了文化营销战略的实施,在保险推销观念下,导致销售渠道的单一,不仅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限制了保险企业的发展。老旧的保险营销观念重视当前经济效益,以利为先对内忽视员工培训和团队精神建设,对外缺乏文化推广形象建设。只要求当前短期内的销售业绩,不顾后期的售后服务情况,是典型的老旧营销观念。我国仍大面积地采用单一的人销售渠道,容易发生人,代而不理的现象,导致保险营销止步不前,更不利于企业与顾客之间双赢互利的关系。

(4)文化营销概念的片面理解

现今我国保险企业已经愈来愈重视文化营销所带来的的增值效益,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经常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变,没有意识到文化营销的宽度与广度,涉及到了企业营运中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战略制定,企业市场细分,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形象传播等等。保险产品的出售,不仅仅是一份合同和一份承诺,更是一种文化输出和精神层面的互动。许多国内保险公司没有重视到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这三者的本质区别,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的到有效地提升。

四,保险行业文化营销实施策略

鉴于以上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整理,我国保险业的文化营销尚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没有彰显其市场竞争力,要实现保险市场的文化营销理念转变和文化营销技术的创新,帮助企业通过分析和量化数据从而得出最科学有效的决策。

(一)完善文化营销体系,树立保险企业良好形象

保险企业是向社会提供“生老病死保障公众服务”的特殊企业,要改变保险行业粗放式经营的局面,和寡头垄断型的竞争格局就必须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高效管理,合理运用文化的力量,把文化营销策略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一方面,团结内部员工力量,发扬光大企业文化,是员工对企业有家一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面对外部顾客时,不仅仅在乎眼前一份保单的签订而是要根据顾客需求,以客户满意为最高宗旨。使保险企业的文化能够同化内外部顾客,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制定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二)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

在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方面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人甄选系统”用以培养人才,发展保险人系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实行了“世纪菁英计划”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是实现文化营销的重要前提。保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和动态竞争机制,而不能单凭业绩武断员工的工作能力,导致员工工作激情低落,从而工作效率降低。

(三)更新营销观念,创新保险险种

保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精神交流,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文化营销是创新险种开发的新途径,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创新研发有带动作用,可以提升培养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培养忠实顾客群。拥有培养忠实客户群,就可以得到多元化的需求信息来源,保险企业便可以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据此不断创新险种,开发新市场,提高企业品牌文化忠诚度。

(四)调研市场细分,树立保险企业品牌

对企业而言,品牌背后代表的就是文化,品牌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风向标。文化营销是企业树立品牌,运用品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价值的强有力手段。正确的文化营销带给消费者除商品外的附加价值将会是保险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文化营销对消费者而言将不仅仅是得到一件商品,享受一种服务和承诺,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沟通互动。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树立保险企业品牌,能够帮助保险企业的文化营销成为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以及吸引力的来源,树立保险企业品牌识别度。

行业文化论文篇(11)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近20年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我国来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忠告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是在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德鲁克的忠告至少可以说明两点:(1)服务市场商机无限;(2)未来服务市场必将竞争惨烈。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问题。

一、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它是企业在对顾客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旨和服务效果等方面。“服务文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更是一种关系文化。”我国著名企业文化研究专家贾春蜂认为,服务文化在一个企业是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如果用公式表达,那就是:服务文化一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规范。芬兰著名营销学家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存在,给予内部和外部最终顾客优质服务,并把这种文化当做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最重要的行为标准。这个定义强调:(1)只有存在对优质服务的鼓励,才能形成服务文化;(2)优质服务既对外部顾客,也对内部员工;(3)在服务文化中优质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因为它是组织最重要的标准。

二、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内容

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特定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性质为基础,又有着深刻的行业烙印。因此,讨论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需要和生产性企业进行比较。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差别:

1、生产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有形产品,服务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服务。产品是有形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

2、生产性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性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是同时进行的,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

3、生产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境相对稳定,而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由谁提供服务、在何时何地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4、服务性企业具有高参与性,而生产性企业以产品为载体,虽然也有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人员需要与顾客接触,但与服务性企业仍然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具有不同于生产性企业的内容:一是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和分类价值观,这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二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三是企业的行为,即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各种对内对外的行为表现和习惯作风;四是企业的一切物质实体,如办公室、机器设备、用具用品、原料和产品,服务场所等。

这四部分之间并非互不相干的平行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价值观体系最为重要,它以核心价值为基点,对其他三个部分有检测、指导的作用。基于核心价值的价值观体系是动态发展、无边界扩展和不断丰富的,而价值观体系的不断丰富又会带动企业文化的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厚度”不断扩展丰富。价值观体系在检测指导的过程中,又会得到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反馈。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实践为企业提炼价值观提供了素材;同时,这三层的实践为企业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提供了依据。因此企业文化的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企业价值观,确立服务文化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组成企业文化的基础,指导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一般来说,构建企业文化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企业文化。企业为了营造服务文化,应该将服务导向与顾客观念作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如果将内部营销活动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内部营销就可以成为构建服务文化的强有力措施。一般而言,在此情况下,内部营销的目标主要是:(1)让所有的员工理解、接纳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2)领导者和监督人员养成服务导向型的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3)领会相关管理人员服务导向型沟通技巧和服务顾客的技巧。

二是加深服务文化在企业的根基。为了加固服务文化基础,内部营销的目标应该包括:(1)力争管理方法能促进和提升员工的服务理念和顾客意识;(2)力争员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迅速回应;(3)在企业向社会推出媒体广告、促销活动、推广新产品和服务之前,首先向企业员工普及产品知识。

三是宣传企业战略和战术。在介绍企业战略和战术时,要特别关注企业最新应用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并以考核等方式督促员工熟练掌握,这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领先其他同行企业。

服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它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熟悉领会,形成员工的日常习惯和理念。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核心,是关于企业价值的理念、方向、立场和看法,能指导员工行为、并进行考核、反馈,它引导组织行为的发展方向。相关研究发现,一些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因素就包括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方向,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吸收。这样能有效地确定企业文化方向,顾客也加深了对该企业特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构建服务型战略

通过构建服务型战略,企业可以提供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这要求企业高级管理者创建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型企业。众所周知,组织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有些企业的组织文化可能不具有特别的服务型战略,并可能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当的相异性特征。这些特征并不一定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益,在企业环境改变和组织需要服务型战略时,这些非服务型、落后和难以改进的文化将阻碍企业发展,它使企业难以迅速转变方向以应对同行竞争。基于上述分析,企业应明晰文化与组织的三个构成要素(结构、系统和人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综合运用,协调结构、系统、员工和文化,优化组织文化,改变传统非服务型的文化,建立服务型企业,构建适应服务型企业的绩效考评和工资分配制度,聘用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在集权和分权中实现平衡,将过去落后的企业文化引导至新的服务型文化。

服务型战略要求企业定义与企业理念和战略相关的服务概念。如果不能明确服务的定义,那么企业就无法充分确定目标、配置资源和考评员工绩效。服务理念指导员工行为规范,如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可做可不做、哪些不能做,认识企业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等。

服务型战略要求企业高度关注人力资源开发。聘用员工、规划职业发展、奖惩制度等都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有利于社会、顾客满意的服务,是人事管理的目标。如果忽视服务,员工对服务不充分关注,那么构建服务型企业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真正落实。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岗位设计、绩效考评、激励政策都应围绕服务展开,让员工养成服务自觉性,并将此融入日常工作。如果上述措施偏离服务型战略,将会误导员工的行为,不利于服务型企业的构建。

(三)加强服务知识的教育

为了使员工掌握服务型企业所必需的理念和技巧,企业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如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部门员工和支持人员等,领会和吸纳企业愿景、战略、具体措施、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和促销目标。同时,公司应培育员工与顾客、社会其他成员的良好外部关系,养成组织内部融洽的工作环境以及部门间的良好合作。在高级管理人员中树立服务型的领导意识,及时向所有员工宣传最新的服务理念和技巧。当服务型战略和顾客导向真正融入企业后,服务文化就相应在企业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

当企业组织存在非服务型理念,并且制度规范也非服务导向时,企业会遭遇员工强大的阻碍变革的抵触。反之,如果企业员工都自觉养成服务导向的习惯,他们就会时刻关注服务型企业的运作、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统筹企业经营和客户管理。而且,他们会努力增加相关服务知识。总之,所有员工都应该明确所在部门职能和个人责任,理解公司的使命、战略和愿景。否则,员工不可能真正理解建立服务型企业的理论和实践。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同时考虑理论知识和员工态度的培训。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越多,他对服务型企业构建就越容易领会并加以实践。笔者认为,知识的准备同时也是态度的转变过程。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员工才会自觉形成长久的服务导向的态度。上述知识包括企业构建服务型组织的原因,供应商采取相应服务战略的原因,企业实施服务战略的绩效要求,员工在与顾客联系中的角色定位,服务型企业的具体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等。

服务培训包括如下三种类型:(1)服务型企业的各项职能和组织结构,市场导向的运作方式;(2)与服务型企业相关的工作技能;(3)有效沟通和提供服务的特殊技能。这三种类型的培训同样重要。第一种类型是构建服务型企业的基础。第二种类型是员工必须掌握的服务技能,有些技能会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变化。第三种类型的培训为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和支持员工在沟通方面提供了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服务态度方面的课程也属于此类型。

(四)改进领导方式

服务型企业的领导方式包括企业管理者和上级主管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对下属的领导以及他们具体实施的工作表现。管理者如果只掌握技术性知识,不加强服务相关的领导管理知识,那么管理者不可能构建优秀的服务型企业。领导者只有真正养成顾客导向和为下属服务意识,才可能成功建立服务型企业。服务的本质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全方位的良性互动。不关注人性的机械式管理,只可能阻碍企业发展。

企业领导者也应该与员工良好协作。因为对管理者而言,养成协作意识是领导风格的深化。协作的意义有多种,它可能是日常活动之一,同时,协作也会上升至哲学层面。不同层次的员工在一种协作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下相互影响。但是,要达此目标企业员工要付出许多努力。协作要求组织成员有公正的意识。公正已成为组织中共同的价值理念。如果销售经理用诈骗手段促销,要求属下对客户购买进行不实诱导,对交易中赚取不合理利润的行为不加干涉,这些行为都将破坏企业的社会声誉。

在进行服务导向的过程中,最大的危险之一即不实和虚假陈述。如果管理者只是空谈服务和客户观念的重要性,而在实践中并不实施,那么企业、管理者和服务就会丧失信誉。因此,企业应考核并奖励顾客服务的工作绩效。无论是整个企业、部门、个人,它的管理者必须重视服务战略。监管工作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但是,控制的传统角色正在转向引导下属,这种转变并不是放弃管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企业建立目标和原则时应适当向下属授权,这要求有一种更开放、服务导向和参与的领导方式。

服务型企业应形成一种正向的沟通氛围:一方面,员工需要从管理者那里获取企业信息以便能够有效实施服务;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可向员工收集客户需求、建议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反馈也很重要,它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发展服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