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9 22:13:00

医学工程论文

医学工程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医学工程论文篇(2)

2理论与实验课程的衔接不当是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

学生给予口腔正畸工艺技术课程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关注,能够清醒认识到行业企业对于口腔正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对于课程的学习较为认真、踏实。但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课程采用传统理实分开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难度较大,理论授课结束后开展实训时,存在理论知识部分遗忘的现象。理论与实验教学衔接不当[2]是一个急需通过教学模式调整及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的问题。

3课程地位随行业发展而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口腔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无病”,而更多着眼于美观与功能良好,这使得口腔正畸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使得口腔正畸技术得以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口腔正畸治疗。与此同时,口腔正畸技术的发展也带动着口腔正畸修复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变革,使得行业企业对于口腔正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口腔正畸修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明显,这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口腔正畸工艺技术课程无形中从一门普通的专业课程变成一门直接关系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口腔正畸工艺技术也成为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希望毕业生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

4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就口腔正畸工艺技术课程来看,其发展相对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慢,授课方式依旧沿用传统的理论实验分开教授的教学模式,弊端显而易见。为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口腔正畸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4]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学效果良好,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把其他课程适合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并不一定适合。因此,需要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其他核心课程中开展的情况,依据行业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探索有口腔正畸工艺技术课程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脱离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医学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创新[1-2]。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针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殊行业特点,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探讨面向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十分必要。

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证学习质量;二是按照研究生学位条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如何确定论文的要求;三是如何体现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工程硕士特色培养模式。工程硕士教育要抓住这三个环节,进行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表现为: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

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包括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评价标体系优化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出培养该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的新实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太山,朱军,孟伟.试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30-132.

[2] 梁艳.对完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建议[J].黑

龙江教育,2009,(10):13-14.

[3] 邢淑清,麻永林,李慧琴.冶金和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

医学工程论文篇(4)

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

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

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医学工程论文篇(5)

了解医学论文的属性医学论文属于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信息源,客观记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医学科技飞速前进的动力。有统计资料表明,约75%的科研在科技期刊上[2]。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医院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论文产出质量率低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质量也是衡量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部分医院把科技论文产出数量用来衡量科研绩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如在职称评定时需要论文,医务工作者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急于撰写科研论文,这样仓促撰写的论文,其质量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论文的论题、论点是否新颖,研究目的是否明确,资料是否全面,统计数据和方法有无可比性,语言表达是否明确,文章结构和层次是否分明,对实质内容是否进行深入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而造成准备不充分,观点不成熟;其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投稿者所投期刊把关不严,部分医院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未配备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缺乏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缺乏对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引导作用的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更要有相关的管理素质和经验,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但目前,大部分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都在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仅仅是敦促自己发表科研论文,而没有发挥带动其他医务人员,因此积极发表科研论文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

医院信息管理组织不健全,科研管理滞后部分基层医院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各种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使科研人员很难获得医疗科技前沿的知识,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限制了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利用,从而使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也不能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致使很多科研工作成了重复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医院缺乏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方面无相应的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以及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学工程论文篇(6)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部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部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医学工程论文篇(7)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一方面,各医学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审视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考核大学生学业的一个指标,更应该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由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要从技术平台、资源建设、服务模式、人力配置等方面综合考量,统一规划,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各部院系到个人,从形式到内容都相辅相成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习大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医学工程论文篇(8)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各种恶意“医闹”、伤医杀医事件频繁发生有其复杂成因,但医学人文精神的衰退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共同的呼声,也是医务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期盼。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虽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但传统教育与实践脱节、教育多局限于学校系统培养、毕业后持续培训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1]。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在医学院校“好做”,在医院“难做”,在在职医务人员中成为一项“知易行难”、收效不大的工作。由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具有持续性、终身性的特点,因此探讨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具体如何做”,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提升难的原因

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精神提升收效不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医院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就医院内部因素而言,“不好抓”、“抓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医院管理层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看重医疗技术的发展,忽视人本需求的变化;重视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发展中,硬件和技术固然重要,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也同等重要,它们是医院发展腾飞的“两只翅膀”,只有在医院管理中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医疗实力,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目前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补偿不足,药品收入、检查收入等成为医院收入的主渠道,客观上导致了医院的趋利倾向[2],促使医院领导更加注重于病床规模扩大、诊疗技术提升、硬件仪器设备更新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不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医院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不到位更是造成技术硬件“一手硬”、人文精神“一手软”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医院存在的一些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诸如一些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语言机械生硬,态度冷漠,缺乏耐心和热情,重治病技术、轻交流艺术,专注于疾病治疗、忽略心理抚慰,关注技术化、程序化处理,漠视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加之现代化医院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患者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线性化和超市化[3];医生书写病历等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甚至繁琐化,医生基于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的考虑,与患者交流的空间被挤压甚至取消,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冲突。其实,现代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从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4],而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首先需要医院领导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应对。对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医院领导认识不到位甚至有偏误,抑或因为此类工作难做,所以常常工作不得力、不到位。这是医院人文精神提升难的首要原因。

1.2医务工作者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

医务人员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将人文素质持续提升不足过多归咎于客观原因:一是认为业务工作繁重,终日忙碌于查房、做手术、写病历、搞科研、临床带教、晋职称,业务工作“白加黑、五加一”,没有时间精力提升;二是认为职业环境不好,仅靠医务工作者单方努力难以改变,不愿提升。社会舆论环境对医疗工作误解或不理解,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患者数量及其标准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药品购销体制不完善,医务工作风险大且待遇偏低等,尽管这些现状不尽如人意,但也不应成为一些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淡化、过度医疗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理由。一些医务人员过多强调客观原因,主观上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仁爱之心缺失,情感沟通技术缺乏,往往因为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或不恰当的沟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3医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设计

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近年来,在医院医学继续教育中也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尚存在明显不足,医学人文的终身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医院对在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机制,往往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系,加之抓而不紧、时紧时松,甚至停留在一般宣传教育的形式上,效果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淡薄甚至缺失。

2构建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素质体系的对策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患者满意是医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医院内部管理而言,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以系统的刚性制度顶层设计及执行,不断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

2.1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共同树立

“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要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共同树立“像抓医疗技术一样抓人文精神”的思想意识。医院要实现人文回归,首先,医院管理层要从办院宗旨、办院方向的高度去思考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层,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医院经营管理政策、医院的运转机制、规章制度、舆论导向、人才培养及评价考核体系中[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院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综合,包括患者的心理疏导、康复督导、健康指导,以及围绕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医疗和健康照顾等人文关怀。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类生命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需要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已经发展为与医学诊断、治疗、护理具有同等地位的医学学科,因此,医务工作者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6]。

2.2构建“人文理论”和“人文实践”

2个模块,重点突出“人文实践”模块,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因为医学生一般都已学习过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临床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正式进入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基础知识,所以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理论强化和实践应用。医院要在强调自学、自修和常规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富含医学人文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讲座。与此同时,要针对医疗工作者对传统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以及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在培训学习内容上还要注意突出与其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实践性、技能性内容,如医患沟通模式及技巧、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服务能力、团队合作技能等。在培训方法上多采用体验性、实践性的方法,如情景模拟、医患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等[7],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2.3建立起院科两级负责制,提升在职医务人员的医

学人文精神在医院中,人文精神的提升工作涉及行政业务部门的有医务、护理、人力资源、科教等部门;党群系统涉及党办、纪检、宣传、共青团等部门,本来应该党政工团多系统、多部门齐抓共管,但往往名为“齐抓共管”,常常是“谁也不管”。因此,必须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职能部门,相关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人文精神提升的宏观工作计划制订、业务指导等可以挂靠医院伦理委员会,而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考核等应建立相应办事机构,这个做具体事的办公室根据医院管理部门职责的关联度,可以挂靠科教科(处),也可以是医务科(部),还可以是纪检监察部门。无论挂靠哪个部门,一定要保证其有权、有人、有明确职责和考评激励措施。对于科室这一级,各科室的负责人就是具体责任人。

医学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进措施

医学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机制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培养医学人才和医学相关研究人员做出不少贡献。医学院校的研究所和专业科系,主要可分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医学方面的研究人才;临床医学则是为了培养药剂师、医生、护士、康复师、医检师等直接和生命安全相关的职业人才。不过,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缺失,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随着医学社会化的加速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教育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手段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以人作为教育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加强医学院校思想理论教育,体现了对人类的利益和需求的充分重视和尊重,是对人为主体的高度关注,也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平等地位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和人、个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关怀,一定要切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以此来提升人性教育,对人本身进行完善,将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2、强化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国际上的医学教育专家们,在2001年制定了在全球范围内医学教育的最低要求,包括态度行为、职业价值和医学科学、伦理等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的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方面,不难看出,其中思想理论教育所占据的比重很大;强化医学院校的思想教育理论,还能促使新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的模式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进而顺应医学模式转化与医学社会化的重大趋势,实现平等、有效、公正的医疗服务。

3、强化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缓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紧张态势。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高度紧张,可能来自多方面因素,其中,医学院校的思想理论教育模块的缺失,必然会致使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和交流变少,使其关系变得疏远,最终导致医学的非人化、差异化。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和医生过分追求个人回报的价值取向有十分大的关联;医疗纠纷逐年增加,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紧密相连;医疗事故发生频繁,和医生的职业责任心息息相关。

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空谈

教学空谈集中表现在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宣传、灌输教条空泛的理论混为一谈,没有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去说明、证实这些理论,枯燥的内容导致学生厌倦,很难达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

2、教学实践的无序性

长期以来,因为教育课程缺少社会实践,导致课程存在局限性。目前,许多医学院已经在课程上进行改革,但本质却是打出改革的幌子,暗地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因为实践课需要的教学成本高,想要真正展开实践教学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实践课要为其他专业课程让路。

3、教学课程的时效性差,难以解决学生的行为失当问题

一方面,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很落后,课程上还只是一种应试的教育模式,缺少科学的体制和制度,这无疑导致了注重分数而忽略课程中蕴含的道德素质修养的内容。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红包、回扣、药品等,学生对现实社会产生迷茫,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很好的解释和解决实际存在的不良现象,让学生不能信服“两课”内容。

三、强化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措施

1、用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统筹医学生的思想理论工作:统筹素质教育和德育为先;统筹各级党政干部、辅导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哲学社会课;统筹教师团队和学生骨干的队伍建设;统筹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日常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建设;统筹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工作体系;统筹医学院思想教育工作和学风建设。

2、建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的先进医学教育理念。医学工作人员要具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就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要逐渐加大人文课程数量,例如医学理论、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语言学以及医学心理学等。

3、利用“两课”的教学理念和“三观”的教学功能,着重培养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课”是指马克思理论课程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论述、邓小平理论以及思想政治修养等课程。而“三观”则是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是“两课”教学目的所在。在“两课”教学中,结合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医学生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让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在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4、为医学院校创造浓厚的思想理论教育气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医学院校的思想理论教育提供改革力度和改革方向,建设医学基础课、医学人文课、医学专业课、公共政治课等医学院校的思想理论教育体系,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都要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到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之能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思维、观念、言行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的发展特点决定医学是多门学科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对医学生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变得更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医学生建立健全的医学品质。

参考文献:

医学工程论文篇(10)

《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医院管理局主管,《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社出版,北京中卫领秀医用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华夏魅力文化传媒中心合办,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协办,以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设计、洁净工程、医院装饰、工程管理、医用建材、医院装备、医院信息化、后勤管理、医院品牌等各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科技学术类月刊,已被龙源期刊网(http:// .cn)、悦读网()全文数字化收录,并在全球发行。同时被接纳为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会员单位,大16开,全彩印刷,每月15日出版,中国内地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总发行。

《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聚集了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医院管理者,组成了强大、权威的专家阵容及编委、顾问团队。引领行业风尚,反应和推动学科进展。本刊秉承“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前沿,贴近时代”的办刊理念。突出实际应用,搭建交流平台,传递市场信息。《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设卷首语、信息扫描、特别策划、专家论坛、院长沙龙、封面报道、名企风采、环球聚焦、规划设计、洁净工程、医院装饰、医院管理、医用建材、医院装备、精品博览、数字医院、医院后勤、医院品牌等栏目。现征集各栏目优秀稿件,欢迎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士赐稿。稿件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著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来稿请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务、职称、邮编和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以便联系。科技论文或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或被确定为重点选题或课题名称。来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引用资料要注明参考文献。论据和综述一般不得超过3000字,其他文稿限2000字以内,论著及理论研究性文稿请附2-5字中英文文题,作者单位的译名以及全部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文稿要求用A4白纸打印,并附用纯文本格式储存光盘或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图片须300 dpi以上)。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否则由来稿作者自负。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是否采用,均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依照《著作权法》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对关键部分的内容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如作者不允许,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一经采用即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二册。专有使用权即被本刊所有,本刊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等其他方式出版接受刊登论文,未经本刊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已在其他刊物刊出的文稿不宜再投本刊。

医学工程论文篇(11)

主管单位:卫生局

主办单位: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3208

国内刊号:11-2261/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