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5 11:33:27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1)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2)

4月12日齐鲁网报道,在山东省临沂市众泰汽车实习的临沂某技师学院学生反映,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加班不给加班费,甚至连周末都没有休息。年仅十六七岁的学生在工厂里每天都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不但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违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关于“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规定。律师也表示:“到企业去实习,形成的不是一种正常的劳动关系。学生所从事的也不是一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安排学生加班的话,就侵犯了学生正常休息的时间和权利。”

顶岗实习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特殊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一种基本教学制度,在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密切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职业教育中问题最多的也是顶岗实习。如上面提到的某职校将学生送到汽修厂免费超负荷工作,学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已远远超过了教育实习的范畴,给学生造成了身心伤害,也败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是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表示实习专业不对口,54.3%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真正锻炼技能获取经验。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顶岗实习实际上学用不一致,有的甚至在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上打工。可见,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延伸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顶岗实习名不副实,甚至乱象丛生,既有学校办学思想存在偏差的原因,也有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的因素,更有顶岗实习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

要真正解决顶岗实习的问题,让专业实习回归育人本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顶岗实习制度。现有顶岗实习制度是假设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专业对口岗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是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并且实习单位能安排好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首先,企业要有足够的专业对口岗位。目前很多学校并不是按照企业岗位人才实际需求数量来招生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并不对称,因此企业很难有满足全部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实习岗位。既然企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对口岗位顶岗,而学校又规定学生第三学年必须顶岗实习,出现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现有的顶岗实习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经验,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毕竟不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要求学生先找到企业签订招工合同,然后再到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因此他们在企业的学习和实习是完全可以做到对口的。其次,学生实习不能影响企业生产。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希望员工一上岗就能熟练操作机器,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然而,操作技术的娴熟往往不是在学校几节实训课就可形成的,因此很多技术岗位并不适合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只好将其安排到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从事简单的劳动,所谓的专业对口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可见,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不完全是管理问题,还有顶岗实习本身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实习,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习制度,让职业教育实习回归育人本质。

一、改“顶岗实习”为“跟岗实习”。严格来说,顶岗不等于实习,顶岗是学生独立顶替岗位工作。一般来说,没有一定实践经验是很难直接胜任顶岗工作的,除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上打工。学生顶岗时,企业很少会派师傅手把手地教或是一对一地指导。跟岗实习是到对口岗位跟指定的师傅学习,一般是先见习,了解和熟悉基本规范和技术流程后,在师傅指导下在岗位上照着技术标准去做。见习和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也可以同期依次实施。见习的目的是认知,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岗位实践练习操作技能。无论见习还是实习,跟岗实习全程均有师傅指导,应该说这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新形式。根据岗位特点和师傅条件,可以一个师傅指导一个实习生,也可以一个师傅指导多名学生,在上岗实习环节几名实习生可以轮流实践,颇有点类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范院校学生实习。顶岗更多的是工作,跟岗更多的是学习。顶岗因为企业对口岗位数量不足,容易出现“学生工”现象。跟岗可以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0日

一、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有顶岗实习实践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以后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效地完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但在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生角度。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往往会经过较长一段的时间。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并且刚入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往往看不透,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清楚,所以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由于是新手,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他们往往会更加无助。等到他们适应了工作环境,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也就结束了。

通过调查发现,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学生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不够扎实,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上岗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面对真实情境的实际操作时找不到头绪,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和实习单位工作内容都不对口,实习单位需要对其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勉强让学生上岗。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同事关系处理的不是很融洽,沟通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实习单位的用工成本。

(二)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往往有自己的运行周期,只有在任务相对少的时候才可以把某些岗位提供给学生实习,实习单位往往不敢轻易把重要工作交给顶岗实习的学生,担心如果学生做得不好会耽误企业的工作流程与效益。实习单位往往把学生安排到车间,安排到单位办公室整理资料,并且多数学生是做助手,大多数学生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没有机会轮岗,真正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用人单位是不愿意让顶岗实习的学生接触的,因此通过顶岗实习也不能学到各个岗位的技能。实习单位也不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成他们其中的一员,平时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很少交流。

(三)学校。据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顶岗实习中绝大部分都用不着。在高职院校中,很多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他们的理论水平很强,但实际的操作能力却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一点从学生顶岗实习中得到了反映。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众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的规模在逐年扩大,每个学校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为了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但是顶岗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学校校外实训基地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顶岗实习的开展。很多学生没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有也是去帮实习单位整理资料,打打杂之类的工作,没有安排真正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岗位。

学生的管理问题也影响着顶岗实习的开展,一般而言一家实习单位不可能接纳太多的实习生,在10个左右就很不错了,一个专业往往上百人,所以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较为分散,具有动态性和随意性,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学生较多,每位学生都找到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单位不容易。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较为分散,学校安排的指导顶岗实习的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据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抱怨学校安排指导顶岗实习的教师不起作用。当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问题时,指导老师大都不在身边,根本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只和指导老师见过两三次面。

据我们调查发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待遇和利益保障问题事先没有协商好,等到出现问题后才做安排、沟通与协调,使得大家都不愉快,使实习效果和自身权益都受到较大影响。

二、对策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要积极参与顶岗实习。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时间较短,所以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期间要调节自身的心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快速适应顶岗实习中企业所安排的岗位,快速适应实习环境,适应企业的文化。顶岗实习学生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要尽量完美地完成实习单位或上司安排的任务。针对实习单位安排岗位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对口和工资待遇问题,在实习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主动与实习单位进行协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实习的有效性。

(二)实习单位要转变对实习生的态度。企业要树立校企合作意识,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发现有潜力的学生,使之留下了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储备人才。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方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计划,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技能,促使学生顺利就业。企业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在合作中提高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为顶岗实习做充分的准备。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或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学校全面的改革给予配合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增加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40-02

岗位实习(或称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国内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的模式主要有:(1)“411”模式:4个学期校内学习,1个学期岗位实习,实习回校后再安排1个学期的培训提高;(2)“2+1”模式: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3~6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3)“l+l+l”模式:第1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第2年在校内实习实训,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就业性实习。

岗位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其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给岗位实习的管理和监控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岗位实习的方案设计上,没有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普遍存在实习目的简单、模式单一、组织形式不科学、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往往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如何探索出一种既有理论支撑,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岗位实习新模式,成为职教界关注的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对多学期、分段式岗位实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三段式”模式、“四段式”模式等,但现有的方案在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方面仍难以尽如人意。为切实提高岗位实习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可探索采取一种“多学期、五段式”的岗位实习新模式。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 “多学期”是指将实习过程分布在3个以上的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是指以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岗位实习分为五个阶段实施,即认知性实习(约2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考证性实习(约6周)、适应性岗位实习(约4周)、生产性岗位实习(约12周)、就业性岗位实习(约12周)。通过对岗位实习实施“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系统、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的时段安排(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岗位实习教育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适应性岗位实习、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意义 传统的岗位实习一般是学生在所有专业知识学完之后进行,大多集中在第三学年的最后两学期。这种实习往往存在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内容简单、实习内容枯燥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需要回学校弥补学习时,因面临毕业和找工作已经无法实现了。另外,这种集中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又集中进行岗位实习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学期、五段式”实习模式是将传统的一次性岗位实习分成五个阶段,分别安排在4~5个学期,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及教学进程等因素,结合实习企业的岗位标准,科学设定各阶段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及实习方式。其优点在于:(1)便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分段式实习方式便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前后贯通,相互连接,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实习层次逐步提高,可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2)符合认识论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3)可避免学生在同一岗位上实习时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时,可将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部分岗位标准加以转换,成为岗位实习教育、适应性岗位实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就业性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同时,可在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积分法评价的基础上,将积分转换为学分。五段式岗位实分为100分,获得90分以上为优秀,74~89分为良好,60~73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五段式”岗位实习学分为3分,优秀得3分,良好得2分,合格得1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岗位实习新模式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

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必要条件是实习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我院与毗邻的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建成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入驻实训校区的企业在租金、用水用电价格、招聘员工等方面享受相应优惠条件的同时,在配合学生实习实训方面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这样就为学校推行“五段式”岗位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保证“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效果,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企业的部分岗位标准转换为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这样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时目的就很明确,考核的针对性也很强。(2)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企业的兼职教师将与学校教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在评价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共同评价、监测教学质量。(3)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于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学生一般要轮换2~3个岗位。(4)加强过程监控,参考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制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运行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过程监控。

笔者所在系部2008级学生完成了“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全过程,实习单位为三家电子企业,实习时间分布在五个学期。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实习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就业单位适岗上手非常快,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递进式实习,学生对电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和电子产品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可返回学校“回笼”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家龙,刘敬尔.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4).

[2]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任淑清,张宇,等.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分段式实习模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8(2):43-44.

[4]孙小梅.三段式统分结合的教师教育实习模式建构与述评[J].文教资料,2009(8):196-198.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5)

课题项目:2015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分岗核算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作者为该项目主持人,(项目编号:15Z48);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基金一般项目,“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探索与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作者为该项目主持人,(项目编号:2015YB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造而重构的,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不符合实际会计工作按岗位分工操作的需要。《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是在对会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从工作任务出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对会计职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分析为依托,对传统《财务会计》优化整合,以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教学内容设计体系。建立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与实训相分离的不足,形成了一种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设计体系,融教、学、做于一体,贯穿了课程改革。

《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过程

1.《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整体教学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直接根据会计机构的岗位设置情况,从会计分岗实务操作的角度,按照资金循环过程、会计工作组织形式,设计出1条资金流向、8个核算岗位、1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本思路。即一个经济实体从筹集资金开始到资金投入使用,再进入销资金循环,最终进入财务成果的核算,依次经过出纳岗位、筹资岗位、投资岗位、销循环岗位(包括财产物资岗位、债权岗位、债务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最后进入总账会计报表岗位,共八个会计核算岗位。其流程如下:

2.《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模块设计(如表1)

《财务会计》课程应立足于会计就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进行模块设计,具体如表1:

《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程内容,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以达到二者的充分结合,无论是专业理论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是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的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工作的操作训练,反复操作训练直到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的融合性

按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每一模块设计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高度融合进行教学,使得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抽象及被动性,克服了学生学习的厌倦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5.培养了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能力

《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融合为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或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会计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1.营造“校企合一”的会计教学环境

会计校内实训基地是按会计实际岗位的操作流程设立,重视财务会计实训项目的操作规范性及应用性,注重会计实际岗位的针对性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为财务会计课程的校内学习和实践实训提供了物质保障。

会计校外实训基地是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会计专业课程所涉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而建立的。“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建立,要求由与学校密切合作的、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来满足课程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和综合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完成学生就业实习而建立,要求与学校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进行职业操练。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系会计电算化专业长期与西安万象财务有限公司、西安华宇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陕西华夏冶金建设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企业为我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实训提供了基地,同时,我们也满足了这些合作企业用人的需求。

2.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

为了使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高度融合,“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则是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关键。为此,要建设一支能规划该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会计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会计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会计项目实训教师。《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是1∶1,专兼职“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目标比例同样是1∶1。我院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80%,研究生学历教师占60%,双师素质教师占80%。来自行业企业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兼职教师占30%,这样一支教学团队为我们《财务会计》课程分岗核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向颜、吴秋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分岗培训教学模式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6期,第215页。

[2]林芝:《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探讨》,《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年第8期,第83-84页。

[3]吴彦文等:《财务会计分岗位综合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90-91页。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6)

依据岗位见习的教学目标,针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的实际,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企业和旅游景区作为主要见习企业,将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旅游企业运营和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调研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以下见习指导内容。

1.第一阶段:校内准备动员阶段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内容针对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见习前综合培训。(1)专业岗位见习课程说明(2学时):①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介绍。②见习过程要求:选择好相关旅游企业;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网上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组建见习小组;强调安全事项。③课程考核要求。④以往优秀见习案例展示。(2)岗位胜任能力剖析方法说明(2学时):①了解见习具体岗位情况: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要求、薪酬待遇情况等。②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自我探索工具:MBIT、360度评价等;职业市场探索:了解旅游就业市场概况、就业市场环境SWOT分析等;胜任能力对比工具:冰山模型等。3.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法和要求说明(2学时):①选题原则介绍。②形式要求:传统的学术论文;案例编写;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③资料、文献查询和写作方法讲解。在安全保障上,与学生签订《外出实践安全责任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要求: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②遵守学院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③积极参加见习活动。

2.第二阶段校外自主见习

见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设计调研问卷;见习中,以自主寻找见习单位为主,要求至少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周,对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访谈,获取信息,填写《岗位见习》手册,完成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的基础调研工作。

3.第三阶段校内总结提高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将见习后的感悟进行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小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1)见习收获、感悟分享(3学时):①个人和小组通过总结见习过程,将收获和感悟进行分享。②小组内部头脑风暴,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③个人通过总结,对未来职业与学习规划进行反思。(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答辩或总结(3学时):①对论文撰写团队的成员进行面谈和答辩。③总结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见习目标企业的确定

目前岗位见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寻找为主,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提供见习机会,其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1)见习企业档次参差不齐,甚至部分见习单位与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通常自我定位为管理人才,而一般企业提供的岗位多是基层服务类岗位。例如,旅行社见习岗位80%以上是销售接待、计调助理、导游助理等;酒店见习岗位则90%集中于酒店前台接待员、餐厅、客房服务员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见习过程较难了解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

(2)见习时间的限制使深入度有待加强,且部分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只接受实习生或工作人员,不接受短期见习活动,即使接受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地参观感受一下,未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或培养,不允许串岗或换岗,这些均影响见习目的实施效果。

2.见习过程的控制

由于见习主要是在假期进行,可控程度不强。不少同学反映实际去见习企业联系见习活动经常会碰壁,就算找到见习单位,但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甚至被片面地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同学出于主客观原因将岗位见习过程形式化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在见习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效提高见习过程的监督就是重中之重。目前见习要求中虽明确规定学生需对校内实训课程进行复习,设计调研问卷,并检查其设计内容和规范,要求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但还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由于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欠缺亲身实践,同时也为大四阶段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建立有效地衔接,因此,需对相应教学指导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能真正实现论文“真题真做”。从2012级同学见习后撰写的论文内容来看,虽然多数是根据见习单位情况选择某一问题来加以调查和分析,但分析数据明显不足,对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程度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能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大多数论文内容较空泛。从论文格式规范来看,因为在见习前已进行指导,多数同学能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但部分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课程的措施

1.深化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建设

岗位见习主要环节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学生对旅游企业的性质、环境等的选择均会对见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做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随学校旅游类企业学院的进一步建设进行调整。就我院目前校企合作情况而言,已有48家条件好、师资相对稳定的企业学院作为见习、实践基地。其中,旅游相关企业学院如格兰特、云安会都、导游协会、海埂高尔夫等主要采取企业和学校双方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委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但也有部分企业学院只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涉及实质性合作。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在双方协商和企业有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学院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必需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双方协调共同制定见习方案,使学生、见习基地、现场指导教师三方理解专业见习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完善见习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见习要求的指导和管理模式。

2.加强见习过程的控制

见习前,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特别是模拟挫折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脱压力,面对挑战。对在见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前说明;教授学生交际沟通技巧,以便处理见习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调查问卷去到企业。见习过程除与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外,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探索学生在线学习与咨询、线下辅导、团队辅导、个案咨询等符合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1)岗位胜任能力探索。在动员指导阶段加入素质测评应用方法的内容,以便学生自我剖析,做好实习和择业的准备。在现有《见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工作岗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具做出自我分析:要求有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和自我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比,还要求能从岗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分析、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撰写,突出选题“真题真做”和为毕业论文进行练笔的要求,还应加强:①对细节规范的要求;②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综述能力的培养;③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④撰写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专业岗位见习课程单独能实现的,而需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张天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见习教学设计[J].高职研究,2012

[2]刘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7)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是管理基础理论和管理技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所服务的行业具有综合性、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随着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及新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用工制度更严格,急需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实际岗位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往就业的桥梁。下面谈谈我系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一些体会。

1.时间安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二月底到六月初,为期十四周。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且连贯,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机会多,企业岗位安排灵活,对学生的考察充分。另外,学生之前已学完系专业教师与物企总经理和行业协会专家一起研讨确定的各模块课程,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室操作“物业管理系统”模拟软件及面对任务的准岗位员在岗课堂模拟训练,使学生对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已有一定了解。同时聘请的兼职教师如企业总经理和行业领导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座谈。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加之一年级的社会实践(二周)和二年级的专业认知实习(五周,不同类型管理规范的物业参观和实习基地岗位基本操作),为毕业实习作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2.实习企业的选择。毕业实习须以就业为导向,除实习基地企业外,实习前还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具有一级和二级管理资质、社会声誉好、品牌优、企业文化先进的物管企业,它们管理着不同类型物业,如新建中高档智能小区、涉外小区、高层综合办公楼和商住楼、著名外资企业等。了解这些企业目前可供实习的岗位和要求。是否有新招聘学生的计划;如有新项目企业更合适。这样既满足企业目前需求;学生又能从头学起(从前期介入、早期参与和验收接管开始)。对他们学习和就业都有利,且实习费用一般都由这些企业负担。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3.1 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前与实习物企充分协商后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同时聘请企业总经理或部门经理作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老师。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一起细化实习考核表,包括实习的时间、进度、任务、岗位考核要求、考核成绩评定方法等,共同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而保证学生在岗位上得到充分地实际学习和锻炼,并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能切实体现学生岗位操作与理论基础知识的结合。

3,2岗位安排与实际操作。实习第一周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内部培训;内容包括企业领导介绍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经营理念等。部门经理具体介绍各岗位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程序和安全事项等。第二周由部门经理或主管参照学生简历所述特点,将学生分散在不同岗位,并指定一位师傅在岗位上进行“传、帮、带”。学生上岗时佩带胸卡,以准工作者姿态、按企业作息时间与员工一起上下班,从基层做起,在岗位上直接动手、具体操作。譬如,在管理处前台接待业户,学会倾听业户各种意见。记录他们反映的情况,学会与不同类型业户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是跟师傅去做催收欠费工作时,学习如何根据业户的经济情况、目前心态、还款金额、还款态度等做好宣传、解释、沟通和说服工作等;在工程部门实习时,参加现场维修服务,了解屋顶水箱、地下室水泵检修和业户室内水管堵塞的原因等,以及停车库、门禁系统智能管理软件操作,掌握电梯运行维护管理,了解安防和消防联动的现场操作程序等;装修管理中,劝导阻止敲承重墙、违章搭建和高空抛物,以及管理建筑垃圾等;在财务部门实习能熟悉公司现行的收费制度和物业管理财务软件的使用;参与公司物业报刊编辑和小区文化活动,特别是局域网上文化活动。如对宠物管理方法利弊进行网上辩论等{参加站岗安保、楼道保洁与花树绿化养护和回访管理。通过这些实际岗位实习。增强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而实际经验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考取企业认可的“物业管理员”上岗证等相关证书。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也拍摄一些实习现场照片,收集学生实习素材以及企业的基础资料,促进“双师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8)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9)

养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郭君(1971-),女,广东中山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广东

中山52843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85-02

一、岗位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的。所谓“岗位式教学”,

是指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

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

位”上学习。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是一个“学生”

又是一个“准员工”。岗位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职业性。岗位式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学中有工”,“参与”“体验”把工作

“工中有学”学生直接与,

过程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第二,真实性。岗位式教学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

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

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

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与学习。

第三,实践性。岗位式教学强调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

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

动中,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触摸工作流程,体验职业生

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担责

任、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第四,开放性。岗位式教学强调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

务的结合,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前的准备、主题的选择、研

究的视角、思路的确定、框架的设计、目标的定位等有较大的自

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留有足够的空间,促使

学生去关注生活、观察社会、认识岗位、体验职场,积累更丰富的

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

二、对岗位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开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性和职业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使之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

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并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当前所面临

的紧迫问题。

岗位式教学以“岗位”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

“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在做中学会

学习、获得经验、学会合作共事,提高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合

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就是工

作,在工作中来学习。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现代社会对人

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

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

好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

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

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素质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按照基于

岗位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与学情境,通过自由讨论、完成任

务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关

注他们情商的健康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

创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

力等,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

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计

通过将岗位式教学纳入课程改革,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

学生职业能力,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配合专业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

较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正确的

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

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依据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体系改革可作如下设计:

(一)课程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教育理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

容与方法。以“知行统一、理实一体、适应岗位、服务专业、培养

能力、提升素养”为理念,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规划,探索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全面培

养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增强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

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

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立足行业(或企业)岗位职责的要求,着

力打造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培养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围绕职

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企业”里学习,学生就

是一个“企业人”。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律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

者角色的统一,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

学习和实践。围绕职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真实

项目,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指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开阔视

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认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

理解、拥护、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宏伟目标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方面

1.情境式体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的知识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境式体验教学的基

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

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

新颖、别致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

乐于发现问题、创新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

生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认识道德判断的标准,在“企业与岗位”

情境中,体验工作过程,领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

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2.现场式探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要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与

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与时展的社会实

际相结合,突出开放性;因此,在岗位式教学中,要以突出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现场进行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寻

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主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参观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为获得某些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感性知识,充分利用中山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

践基地参观的机会。通过参观企业(如中山咀香园),让学生零

距离触摸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认知职业

道德,提升关键能力等,使学生对道德素质修养与企业文化的内

在统一性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

观念、职业定位都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发挥个

人的技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起到重要的保证。通过参观,将企业

文化的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

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相

结合,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把能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

的理解,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使“知”

与“行”达到统一。

还可以通过参观伟人故居(如孙中山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等实践基地,全面了解革命者的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切身感受

到他们伟大的爱国热情,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重任,审时度

势,顺应历史主潮,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

要的人才。通过参观南朗崖口村,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农村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第二,社会调查,提升理性思维。做过了才会明白,大学生

唯有体会到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所在,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和接受。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

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和调查方法就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调查,

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加深

理解,能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如“社会实践搭舞台,城市乡

村做文章——我眼中的家乡”使

的大学

的调查,“80后”“90后”

生真正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课外制作,实现学以致用。岗位式教学将“岗位”作为

中心,把“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融“教、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

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从教学

的课前准备、框架思路的确定、材料的收集与选择、课件的制作

等多方面入手,创设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行动

中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如笔者所在学校制作“火炬人精神”简

报,学生小组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加深对学院发展历程、火

炬模式、校规校训、人才培养等认识,结合课程内容,展示成果,

小组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演讲能力、大学生的情

感和责任意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

一做法有利于学生从问题、现象的分析入手,以完成任务为结

果,引发对教学中理论问题的系统思考。

3.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职业实

践活动包括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观察企业员工是用怎样的职业素养从事本职工作的,感悟企业

的职业要求,亲身体会到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端正

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

4.举办岗位教育专题报告会,确立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

邀请行业企业先进人物、模范员工、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

校来讲座与交流,立足自身经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社会

用人单位选拔大学生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学生

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

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感知敬业精神、责任

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认同职业岗位的重要价值,确

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重要功能。基于岗位式教学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的发展为指导,并从评价目的、主体、内容、过程等方面创新评

价体系。

1.评价目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

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立足学科特点,适应岗位需求,体现课程特色,注重学生对实际

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提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培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岗位式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工

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中,由此,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

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团队、企业中

指导实习的师傅和员工、行业专家,甚至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对

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内容立体化。课程教学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因此,评价的内容也

从平面式的理论考试转化为以立体化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养成为

主。考核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教学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行

为等多方面,尤其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情

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成

绩考评和能力养成融为一体。

4.评价过程开放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阶段性

教育,而是一种全程性教育,这个特点决定了教育和考核的开放

式。因此,岗位式教学的评价可以延伸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实训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

德素质评价,并存入学生档案,真正将阶段性考核与全程性考核

相结合、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的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教

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适应岗位需要,

升华职业理想,强化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智慧,坚定人生信念,促

进全面发展,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因此,积极开展“岗

位式教学”,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的

契合,是今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B/OL].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10040665.nh&dbname=CMZD

2011,2009-11-25.

[2]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18).

[3]郭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J].赤峰学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5-01

管理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众多高校在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发展到现在应经初具规模,岗位见习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岗位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岗位实习内容设置单一,综合能力培养欠缺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大部分高校都是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连续性的专业岗位实习环节的体现,或是岗位实习的内容设置较单一。管理课程的设置以理论学习为主无法实现课程要求的技术性和操作性,更无法提高学生对管理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 岗位实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岗位实习环节是实习单位、学校、教师与学生四方主体的互动过程,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公平性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以保证岗位实习的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岗位实习的组织过程中,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缺少有力的规范,实施效果的考评形式化。

1.3 岗位实习能力培养定位不清,专业特点不突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岗位实习形式多与毕业实习相近,除了学校推荐实习单位以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也成为其主要的实习方式。但是由于学生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想要在社会上找到符合专业要求并与课程实践能力要求相对应的实习机会非常少,预期的实习效果无法实现。

1.4 教学师资力量有限,实践能力不足

拥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成为困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无法在实践教学第一线开展有效地实践指导,这也使岗位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 能力导向型岗位实习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8年,在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结合我院特色,对岗位实习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并实行了能力导向型的岗位实习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岗位实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三大模块。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模块内容都不相同,着重突出专业特色。

前三年每年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三次实习,并根据年级的升高,逐年增加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用“岗位培养式”的实习方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专业认识主要采取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的方式来实现,贯穿在整个岗位实习中。专业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是专业岗位实习的主体。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岗位挂职助理方式完成。岗位实习以能力为导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把岗位实习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之一,高度重视此环节的规范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规范落实执行,强化管理保证效果;三年的岗位实习教学时间设计为28周,其中以专业认识为主的理论教学时间与以专业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比例约为1∶4,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时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以专业技能实习和综合岗位实践为主体,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岗位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实习和综合岗位实习两部分的总学时占岗位实习教学总学时数的一半以上,实习主要依托大学和集团下属的眼科医院等基地,在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实现了人才的理论和实践共同培养,既大大节约了办学成本,又形成了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合作力”。实习结束后,如果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认可,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实习岗位就业,实现“双赢”。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职业目标的调整,迅速弥补技能的缺失,提高了实践的效果。(3)突出“产学研”特色,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本院的实习单位既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潜在的就业部门,又是实习基地,一方面通过学生挂职锻炼、校内外教师联合培养的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岗位实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了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协调能力,而这些也正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完善的岗位实习教学模式的保障路径

目前,能力主导型的岗位实习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其效应的发挥。因此,为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岗位实习教学模式的顺利发展,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团队

高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实践类研讨会和管理实践活动、到优秀的院校学习等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聘请业务能力强的一线公共管理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补充实践经验。

3.2 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习单位的建设与维护是实习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以共赢为原则,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引导实习基地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软件更新,资源共享等为基础,通过建立实战训练模拟实验室,拓展校内模拟实践,满足实践教学总体需求。

3.3 加强岗位实习课程规范化管理,建立评估体系

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主动性,除了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之外,还要严格过程管理,做好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必须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价,也要把学生与指导教师互评的结果纳入到总体考核中去,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6-02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就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顶岗实习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年,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期。

1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相关政策缺乏,企业积极性不高 从医学技术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但大部分单位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学生缺乏指导和管理。

1.2 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由实习企业单位全程管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分散于全国各地,学校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实地监督和考核,在人员、时间和财力调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且企业和学校作为两种类型的个体,分由不同机构进行管理,大多是各负其责,两者制衡相对缺乏。以上种种,都导致技术类学生的顶岗实习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最终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

2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要素

顶岗实习管理的要素包括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只有五方各自明确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这样才能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

2.1 政府 国家法规政策非常重视顶岗实习的管理,先后颁布《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等文件,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监督实习单位和学校的执行情况,政府还要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医学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使得学校和企业很明晰自己的职责。

2.2 学校 医学技术类专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是专业对口,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既要有较高的医疗水平,也要有相应指导老师。所以学校既要选聘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又要承担管理职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2.3 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一定要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承担管理责任,特别要加强学生技能和生活安全等方面。

2.4 学生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肩负着学习和工作,既是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员工。对于实习生来讲,不但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还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规定。

2.5 家长 家长一定要协助学校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3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项目管理,包括学生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在顶岗实习中管理、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等阶段[2]。

3.1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 为了高效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实践技能,实现毕业时的零距离上岗,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启动实习前教育,使其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一是要作好顶岗实习单位介绍,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二是要建立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入制度,通过系统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考核,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掌握一定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上常用的医学理论知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提升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的就业优势[3]。

3.2 实习单位中管理 顶岗实习单位应按照医学技术类专业实纲安排学生实习,有计划的进行分项实习和考核,并定期汇总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应按大纲要求详细进行实习指导记录,组织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学校。

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协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掌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并进行学生实习过程考察[4]。

3.3 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 学校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后组织考核评价,建立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考核体系[5]。

首先,顶岗实习单位应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表现、职业能力绩进行评定。其次,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内容由校内指导实习教师组织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是否履行学校相关规定(实习考勤),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周记和实结报告进行综合评定。最后,为了更好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学校要制定“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表”,掌握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满意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加强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许建军.中职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