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奥数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8 13:10: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奥数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奥数总结

篇(1)

但是,是不是“奥数”本身就该背负上“应试教育”的骂名?是不是“奥数”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题目,对于孩子的数学思维没有一点价值呢?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判“奥数”死刑前,我们审慎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奥数”其实也与小学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对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一定的价值。就苏教版教材而言,单元练习中的“思考题”“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内容中就包含了“奥数”方面的知识,比如涉及到“速算”“植树问题”“排列与组合”“逆推法”“抽屉原理”等,不过难度上有所降低,只是初步涉及与应用,姑且称之为“类奥数”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往往教到这些内容时,学生们感觉比较吃力,内容难以理解。遇到这类问题,少数学过“奥数”的孩子往往能够较快得到答案,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此类问题,要找到它们的融通之处,把握数学思维的内涵,使两者相得益彰,孩子们就能成为“奥数”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为例,谈一谈如何适度把握课本中的“类奥数”问题的教学,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

一、经历探究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间隔现象的规律”(如图1)。也就是奥数中的“植树问题”。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从变化中寻找不变,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关键点所在。因此教师的教学至少要达到三个层次:(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拓展思维。

基于以上考虑,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图中发现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这些相关事物都具有“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数出各相关事物的数量,从而发现“排在两端的事物总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一现象。学生此时已经形成对规律的初步感受,接下来可通过进一步的活动验证其广泛适用性。如摆一摆或者画一画(两个圆中间夹一个三角形),看看三角形的个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里可以适度进行变式,隐去中间物体,感受物体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存在这种规律的现象。经历这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验证过程,学生便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基本模型。

这样的数学化过程,也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二、淡化公式记忆,注重数学思想

“奥数”中的植树问题通常会将规律以三道等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1)两端都种:物体数=间隔数+1。(2)一端种一端不种:物体数=间隔数。(3)两端都不种:物体数=间隔数-1。甚至要求学生记忆,在今后解题时直接套用公式,达到表面的快速、高效。有时,我们在听课中也看到有的老师特别热衷于此,认为这3个公式一出,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看似是走了捷径,其实却摒弃了学习数学的核心价值。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得所必须的知识,关键是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那又何谈活学活用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急于总结解题公式,而应该以追求规律本身的数学思想为根本。苏教版教材第49页第3题和第4题(如图2)其实是“植树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况,教材希望学生对两题进行对比,体会前者是不封闭的情形,后者是封闭情形,两者间隔物体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所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无论哪种排列方式,其本质依然是符合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暗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时,这两种物体的个数一样多;当两种物体不一一对应时,这两种物体不一样多。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孩子发现、体会并运用这样的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套用公式来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代替树木,分别表示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如图3)。从(1)到(3)教师可以做一个排列的渐变。学生通过观察鲜明形象的示意图,感受到当三角形和圆没有首尾相接时,三角形比圆多一个;当两者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又加入了一个圆,三角形和圆的个数应当是相等的。这样借助具体形象理解题意,可以发展学生的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的思考由形象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总结公式,而是应当在学生充分理解、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之后再让学生自主地去总结。此时,我们不妨借鉴“奥数”中关于植树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如图4)。

数学的学习应当是充满理解性的,绝不是公式的堆积。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还要重视对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交融在知识中的,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三、把握学生的起点,适度引进有价值的“奥数”题

好的题目,不仅不会损伤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能够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老师,既然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奥数”打交道,那么不妨做个有心人,筛选出符合他们认知基础且“跳一跳,摘到桃”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为我们日常教学增加营养。在教学“找规律”这个单元时,可以引入一些与本单元数学内涵相同的“奥数”题以增加相应的变式练习。如:

(1)“爬楼梯”——小明爬楼梯,每上一层要走12级台阶,一级台阶需走2秒,小明从一楼走到四楼共要多少时间?

(2)“锯木头”——有3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用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时间?

(3)“敲钟”——有一个挂钟,每小时敲一次钟,几点敲几下,钟敲6下,5秒钟敲完,钟敲12下,几秒钟敲完?

……

篇(2)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问,如果能感受到它的丰富、有趣,我想,每个人都会爱上它。没有哪个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主动性,才能更自主地去探索美妙的数学花园。

首先一定不要流露出“奥数如何如何难学”、“奥数如何如何枯燥”、“为了升学你不得不学奥数”之类的语言;其次要注重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比如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也一定要鼓励并且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越学越聪明;最后进行相关竞赛,挑战会大大的刺激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解题时应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1、等量代换。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曹冲称象”就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例如:百货商店运来360双运动鞋,分别装在3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3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鞋一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运动鞋?

提示:我们根据“3个纸箱同一个木箱装的鞋一样多”,把纸箱换成木箱,也就是说,把360双运动鞋全部用木箱装,不用纸箱装。根据已知条件,6个纸箱里的鞋刚好装满2个木箱,再加上原来已装好的3个木箱,一共是5个木箱。这样,题目就变为“把360运动鞋平均装在5个木箱里,平均每个木装多少双运动鞋?”可以求出每个木箱装多少双运动鞋。也就能求出一个纸箱装多少运动鞋了。

2、化大为小找规律。如果碰到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数目较大的问题,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

例如:8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

提示: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

第一条直线:分成2块

第二条直线:分成2+2=4块

第三条直线:分成2+2+3=7块

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8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2+(2+3+4+5+6+7+8)=2+35=37(块)

这就是说,8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37块。

3、移多补少。在解决有关求“平均”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

例如:某机器厂装配农用三轮车,第一天装配60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8台,第三、第四两天装配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4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

如果用常规解法就是用四天装配总台数除以4,综合算式为:[60+(60+8)+(60×2+4)]÷4=63(台)

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假设每天都装配60台,那么四天一共多装配8+4=12(台),把这12台平均分成四份,12÷4=3(台),因此,平均每天装配60+3=63(台),综合算式为:60+(8+2)÷4=63(台)

4、找隐含条件。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往往是分析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审题时如果感到条件不足,你不妨提醒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什么隐含条件?

一个家庭由丈夫、妻子、女儿和儿子组成,他们的年龄和是78岁。丈夫比妻子大4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4年前这个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是60岁。请问:这个家庭成员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隐含条件,可以推知:儿子今年才2岁

由“女儿比儿子大2岁”可以算出女儿今年是:2+2=4(岁)

从而可知,丈夫与妻子现在的年龄和是:78-(2+4)=72(岁)

由他们的年龄差是3岁,容易算出丈夫今年是:(72+4)÷2=38(岁),妻子今年是:72-38=34(岁)

5、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也就是要会抓住结果找原因。我们解数学题,也应当学会这种顺藤摸瓜,分析因果关系的本领。

例如: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2杯水,连瓶共重360克。如果倒进7杯水,连瓶共重76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

我们先把两次倒水的情况作一次比较。

从水和瓶的总重量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重了“760-360=400(克)”,怎么会多400克呢?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倒了“7-2=5(杯)”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每杯水的重量为:400÷5=80(克)。从而空瓶重量360- 80×2=200 (克)

总之,在小学奥数的训练中我们要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开拓多项思维,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1.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教辅可以看出,趣味性强、思维性强的奥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起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如速算与巧算、找规律、归一归等趣味性奥数题,对这些趣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2.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

趣味性的奥数题更多的是“弯弯绕”,在未了解题意、题干,没找准解题思路时,往往无从下手,但通过教师的指点辅导,往往是“一点即透”“一学就通”。这样的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的积极探索解法,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习品质,为更好地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优良的数学审美观

数学是有美感的,在许多的趣味性奥数题目中可以出现很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特别是对一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较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些趣味性的题目就是一种考验,就是一种乐趣,可给予学生在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二、注重趣味切入,多途径引导,以趣诱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问题切入法

大凡是教学,时间长了就会枯燥,就会乏味。教学趣味数学就要考虑从多方面入手,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教学可以从问题切入,如一些城区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农村养的鸡、兔等家禽,可以启发性地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没见过鸡和兔呀?”“鸡和兔长什么样子呀?”“你们知道鸡、兔都长了几只脚呀?”慢慢可以引出“鸡兔同笼”的趣味性奥数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就高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一些,掌握得也就更快一些了,记忆也比较深刻。

2.故事切入法

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如曹冲称象、高斯算数等,如课堂上以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大家知道高斯是谁吗,谁能告诉老师呢?”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高斯是著名的数学家,知道了高斯的“1+2+3+4+…+99+100=5050”的故事,这时,再适时引出题目,大家算一算“1+2+3+…+1999=?”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引导大家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了等差数列。得出: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从而推出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切入法

情境切入法主要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游戏来进行教学。如教学“数字迷”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写有1、2、3、4、5、6、7、8、9的数字卡片,把1~9这九个数字填到九个方框里,组成三个等式,让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填写进去,多试多验算,同学之间还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可以相互交流,看谁算得最快。如果从加法与减法两个算式入手,那么就会出现多种情形。如果从乘法算式入手,那么只有下面两种可能:3×2=6或4×2=8,所以应当从乘法算式入手。因为在加法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数相等,所以加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是偶数;而减法算式-=可以变形为加法算式=+,所以减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也是偶数。于是可知,原题加减法算式中的六个数的和应该是偶数。若乘法算式是2×4=8,则剩下的六个数1,3,5,6,7,9的和是奇数,不合题意;若乘法算式是2×3=6,则剩下的六个数1,4,5,7,8,9可分为两组:4+5=9,8-7=1(或8-1=7);1+7=8,9-5=4(或9-4=5)。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是:7+1=8,9-4=5(其中1和7,4和5,2和3可以对调),2×3=6与4+5=9,8-7=1(其中4和5,7和1,2和3可以对调),2×3=6。

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奥数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趣味奥数的奥妙。

三、注重课堂铺垫,差异化辅导,以趣育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去繁从简

数学的教育是简练的,是点拨式、直接性的,在趣味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在教学思想上,要讲究科学指导,在搞清题意、题干、思路等方面,做到重点突出,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习惯,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要尽量删除繁文缛节,多采用剥除法,层层剔除题中多余的“旁门左道”,尽量直奔主题,减少歧义;在教学课后总结时,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直白语言对题目或题型进行总结,让学生迅速明白,避免走弯路。

2.趣味语言

趣味数学的教学重在趣味中学,在乐趣中领会趣味数学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趣味些语言,避免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课前准备,平时多注意收集一些生活或学习中的趣味知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运用,通过这些趣味知识,让学生们学得快乐、提高兴趣,从而让趣味数学充满吸引力。

3.个别辅导

篇(4)

―――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林莉:家长对“主副科”教师的看法,是一些学校忽视“非中高考类”学科的侧面反映,“副科”老师在校园中,只是背景一样的存在。他们仅在上课或大型活动时出现,有的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就早早地停课了。这种有意无意的轻视,导致家长认为“副科”老师缺少威信,对学生未必能真正给予很好的教育。要消除家长的偏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吃透新课改精神,给予“副科”教师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优化校本教研,实现各学科同等待遇。让他们担任班主任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诙谐的励志语扭曲的价值观

―――武坤在《广州日报》上撰文:“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这条由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励志标语”,引起了网友热议。

取消奥数如何让人“信以为真”

―――殷国安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北京市教委日前明确提出: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到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将暂停。

取消奥数,这次好像是来真的了。不过,患了习惯性怀疑症的老百姓总有些担心。主要的顾虑有两点。第一,取消奥数会不会“一阵风”?这种怀疑,是洞悉“运动式整顿”症结之后的判断。这种整顿往往是波浪式推进,当新的一波再来,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会以更大的力量反扑,这就是老百姓总结的“一紧二松三四重来”的运动轨迹。第二点顾虑是,疯狂奥数问题的总根源在于奥数与“小升初”挂钩,只要截断奥数与升学的联系链条,它就必然会自己灭亡。但是,家长确实会担心,如果取消了奥数,学校失去了选拔参考,小升初会不会更加“拼爹”?

大学光阴成本太贵

―――上大学荒废一天会造成多少损失?如果量化成经济账,这损失恐怕就会让人感觉有些“肉疼”。在全国高校开学之际,陆续有网友在网上晒“读大学成本计算公式”,用经济账算出虚度一日光阴到底要亏多少钱。据计算:在湖南,普通本科学生一天不上课会亏324元,在全国学费最低的河南读大学,每天的成本也要240元。

教师收作业批改费引发反思

―――据媒体报道,湖南长沙某小学教师批改作业,要收“500元作业批改费”。经报道后校方退还了500元钱,但有些教师不愿再改学生家庭作业,并称无硬性要求。此报道一出,引发各界关注。

哪个行业的年轻人不郁闷

篇(5)

2. 与聪明相比,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同样重要。这一点,我的感触也很深。我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我很踏实,抗干扰能力很强,无论环境多么乱,我都能专心做自己的事,不受影响,所以,我虽然动作慢,但效率并不低。

3. 准备要充分。这个“准备”既指平时的准备,也指参加面试之前的准备。知识方面,就要靠平时准备,等到目标学校通知面试的时候再准备是没有用的。而一些小地方,却需要在面试之前做好准备,虽然现在学校都没有笔试,但准备好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具还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比如:提前到场,不迟到,衣着一定要整洁,一定要注重礼貌,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4. 自信来源于实力。妈妈说,她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自信,我能行”,的确是呀,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自信就能做到的,要自信,必须有实力,而实力是要靠平时积累的。这一点,经历了小升初以后,我更加相信了。

篇(6)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着,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着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农业劳动与数学又是紧密联系,我们在农业劳动中解决数量,重量,质量,长度面积等等,这时数学的加减乘除,数形结合就产生出了它们的独特魅力!

我们知道在现代小学教学是用的多媒体,多途径教学,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这种教学是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

篇(7)

妈妈在28岁时,曾经是位外企高管,可是妈妈怀上我之后,为了避免因工作的压力而影响到肚子里的我健康成长,就在妈妈事业发展到较高峰时,居然理智的选择辞职回家对我进行胎教,妈妈说:“只要在家庭解决了温饱的前提下,孩子的培养比自己的事业更重要。”在当时,妈妈的一些好朋友都觉得这有点不可能的事情,自那时,妈妈就由职业女性改做专职妈妈了,直到现在。我两岁多时,因为我经常想独占玩具,当我去到超市时,超市的所有玩具我都不许其他小朋友碰,只要小朋友一碰,我就会伸手打小朋友;当我去公园玩时,公园的所有只要我爱玩玩的东西,都不允许小朋友玩,只要有小朋友来玩,我都会打他们。妈妈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可是我当时又听不懂道理,妈妈只有采用“以牙还牙”的办法对付我,每次我主动打小朋友时,妈妈就会用手掐着我屁屁上的肉转,我每次都会疼得大哭,这时妈妈就问我:“疼不疼”?,我每次都会哭着回答:“疼”。妈妈接着问:“那以后还打不打小朋友?”我说:“不打了”。妈妈说:“因为你打小朋友时,小朋友和你一样疼,知道吗”?我这打小朋友的毛病,经过妈妈的多次“以牙还牙”,用了几个月时间改掉了。其实妈妈每次打了我以后,自己也心疼地哭着流眼泪了,有时我们俩个抱着哭。上幼儿园时,妈妈为了训练我的承受及适应能力,会办演不讲理小朋友角色,莫明其妙的找我麻烦或骂我,每次我都被妈妈气得受不了,后来妈妈又会主动找我陪礼道歉,并说对不起。现在我长大了,妈妈就把这个秘密告诉我了,我真心的感受到妈妈的用心良苦啊!我乖时,妈妈会叫我宝宝并表扬我,表现一般时叫我皓皓,犯了错误时,妈妈脸上会带着严厉的表情叫“赵皓羽”,并对我进行相应的“教育”。

二、好学星

因为妈妈曾经都是在外企小饭堂吃饭,所以妈妈那时根本不会做饭,更别谈做得好吃。自从有了我这个“叼嘴”以后,妈妈怕我吃不好,缺营养,经常上网查一些做菜的方法,通过妈妈的多次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妈妈的厨艺大涨,连我和爸爸两个“叼嘴”,都很爱吃妈妈做得饭菜了,只要去外面吃过一次饭后,不自觉的就和妈妈做得饭菜进行对比,渐渐的,我和爸爸都不爱去外面吃饭了,随之就养出了胖乎乎爸爸和我。对于英语,本来是妈妈的弱项,可是妈妈为了教育好我,除了做家务和陪我玩的时间,只要有空就在家学英语。我上小学1-2年级时,是在外国语学校上,英语相对比较难,可我每当碰到英语有难题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妈妈,因为妈妈能用我最易接受的方法给我讲解。

三、教育星

我对奥数的兴趣也是妈妈陪我玩“脑筋急转弯”启蒙的,刚上幼儿园大班时,妈妈就把一些较简单的奥数题,转化成“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陪我玩,我越玩越感兴趣,天天找妈妈玩“脑筋急转弯”,到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拿着奥数书告诉了,“皓皓,你看看这里边的试题。”我接过奥数书仔细看看,哇!原来我和妈妈玩得“脑筋急转弯”就是这些奥数题。现在我语文、数学、英语全感兴趣都是因为妈妈从我小时候就用玩的方法引导我入门的,使我在快乐的游戏中就轻松的、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主持、学习,阅读,书法、古筝等,真的感谢我的好妈妈!

四、勤劳星

妈妈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家里面每天都被妈妈收捡的非常干净、整洁,在家一直都不爱穿拖鞋的我,尽管是到了冬天我都是穿着厚的白色绵袜子在家里地下到处走,可是我的白色袜子仍是白色。床底下也和床上一样干净,我经常爬下去玩“地震”到来时逃生演习,就连电视台的人去我家给我拍节目时也夸我家干净、整洁。邻居们想找妈妈或小朋友想找我玩时也是自己主动来我家,邻居都说:“来我家坐着也舒服。”

五、朴素星、高贵、干练星

妈妈是个朴素的人,在我印象中她较少给自己卖新衣服、鞋子、首饰之类,她的衣服、鞋子通常够换洗了就行了,价格也是中等适用的。妈妈虽然不追求名牌服饰,但是妈妈高贵、干练的气质上街去买东西时,经常被卖东西的当“肥羊”,宰,同一样的东西,妈妈去问价,卖东西就会出价高出较多,所以妈妈气得不爱逛街了。

六、责任感星

篇(8)

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家长之后发现,类似这样的艰巨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做小学生的家长,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虽然“减负”年年在喊,可孩子的负担没见少,家长的“功课”倒是越来越多,甚至开始“陪读”、“陪学”,“我们小时候上学,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大人呀!”家长们对此既疑惑又无奈,让他们更为忧虑的是,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症”,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做监工 老师每天短信“派活”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林女士的手机短信量大大增加,每天中午后,她的手机都会陆续收到来自各科老师的作业短信,有的短信多达整整一屏。语文老师要求家长协助子女默写、听写、看图说话,一样不能落下;数学老师要求为孩子准备两个魔方,明天上课要学习正方体的问题;英语老师要求监督孩子听录音5遍,家长陪说陪练,课文背熟后签字;甚至还有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孩子熟练掌握仰卧起坐,晚上掐时间一分钟做30个……

用短信给家长布置“作业”是不少学校的普遍做法,虽然孩子们在学校也会抄“记事”,记录当天要做的作业,但是一二年级的小孩经常会有记不清记不全的情况发生,所以老师不得不养成给家长发短信布置作业的习惯。

然而,“监工”的任务之艰巨完全超出了林女士的想象,以至于每天签名签得有了“明星感”,“孩子一做完作业,就把各种各样的练习本摊在我面前等签字,有时竟然达到9本之多,感觉自己像明星一样。”而且家长不仅要签字,有的还要检查对错,甚至作业完成情况、数量、时间都要写清楚。“你说不陪,能完成老师的任务吗?”

更要命的是,如果家长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些功课,受罚的是孩子。一位家长在学校论坛上抱怨:“这星期孩子总共被扣掉了11朵小红花,大部分都因为签字原因,不是忘记签了就是签错位置了。都说第一年需要家长多花点力气,现在我是累得不得了,每次他自己整理书包,要问几句作业都签了吧,我俩严重神经紧张……”

林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家里有一名小学生,起码要占用家里一位大人的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这么复杂的事情老人或者保姆根本做不来,只能自己亲自盯着,我现在下班回家连看报纸、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做网虫 随时上网关注学校动态

对于小学生家长,熟练运用电脑上网是一项基本技能,“很难想象,家长要是不会上网怎么办,简直就没资格做家长!”林女士说。因为很多小学,尤其是重点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都有班级论坛,很多有关孩子的信息以及家长的任务,老师都是通过校园网的。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上校园网的习惯,否则漏了什么重要信息,后果自负。”林女士告诉记者,每科老师都会在论坛给家长留言,总结这一周的学习进度;还会出一些小练习,让家长打印了给孩子做;还有一些竞赛的报名,也要家长在网上完成;还包括一些学习软件,网上英语小故事什么的,也需要家长下载了给孩子用……“我的工作本来和电脑不沾边,以前不大用,可是为了孩子,我恶补电脑知识,学会了下载软件,学会了论坛发帖,还加入了班级的QQ群,我现在整天泡在网上,都快成了网虫了。”

家长上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孩子完成作业,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老师们也开始习惯在布置作业时跟电脑搭点边,比如让孩子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上网写博客等等。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无法独立使用电脑,所以这些事又落到了家长身上。林女士这学期已经做了不少这样的功课,例如“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讲述古代四大才子的故事”等等,在网上搜到之后,还要整理打印出来,让孩子带到学校去。

为了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作业,很多家长纷纷置办设备。二年级女生娇娇的爸爸是班里公认的“设备狂人”,他先是置办了一台高性能的数码相机,不久前又买了一台集扫描、打印、做照片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彩色打印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学校都要布置孩子做‘小报’,我本想让孩子自己画点画,写几行字就可以了,可老师说太简单了,看有的家长做的那叫一个专业,照片、文字、标题、排版真跟报纸差不多,我才痛下决心添置设备,咱不能给孩子丢人不是?”于是,比拼设备成了家长间的“暗战”,也让娇娇爸练成了专家,不少家长经常在QQ群里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专业问题。

做陪读 奥数英语作文样样精通

好容易到了周末家长们也不得清闲,更艰巨的任务是“陪太子读书”,记者了解到,在各种课外补习班里,如今“陪读”之风非常盛行,不少老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这样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求教。

在一所知名的奥数学校,记者看到,最后一排坐着10多位家长,局促地挤在小小的桌椅里,专心地记着笔记。一位妈妈告诉记者,来这里陪读实属无奈,四年级的奥数已经相当难了,孩子回家总喊听不懂,上课跟不上。“奥数如今在小升初的测试中还是一个标杆,不敢不学,老师建议家长跟着一起学,回家以后如果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给孩子再讲一遍。”

有趣的是,老师对家长们的表现也有一番评价,一位奥数班的老师告诉记者,海淀家长积极性最高,在这里陪读的基本都是海淀的,西城的就差点,家长最多帮助孩子判判作业。“海淀的尖子校多,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家长在这方面就更上心。”这位老师表示,小学中高年级的奥数课确实难度越来越大,一些课后习题会要求孩子和家长一起讨论完成,“这也是为了孩子能更好掌握知识,现在竞争这么厉害,家长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成绩。”

记者了解到,陪孩子上英语课的家长比例更高,因为不少培训学校都要求孩子练习口语要有一个同伴可以经常对话,而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哪里去找同伴?于是家长只好担当起陪孩子练口语的重任。张女士跟孩子一起学《新概念英语》已经一年多了,她向记者表示“英语已经扔了十多年,现在又从头学起,不把语音语调学标准,回家怎么指导孩子呢?”

记者在巨人学校的一个培训点转了一圈,发现不仅是奥数班和英语班陪读家长众多,其他如作文班,甚至航模、单片机等兴趣班都有家长坐在后面听讲,不少年过四十的父母俨然小学生一样认真记着笔记,场景感人。

放手难应试教育下的集体焦虑

记者调查发现,学校的知名度越大,学生家长需要参与孩子作业的现象就越多,因为这些名校更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孩子在学校快乐了,就需要家长在课外下更大的工夫。

为什么老师要把担子压给家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小学老师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深意”,根源还是应试制度惹的祸,大家都看重分数,而小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就取决于家长的关注程度。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最后老师家长皆大欢喜。

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每年开学的家长会都会向家长强调这一点,就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家长绝不能当甩手掌柜,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这一点,大多数家长都表示理解,并且积极配合。这位老师还表示,不少家长甚至还有放大老师要求的倾向,比如寒暑假的小报,老师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可每年都会交上来很多极其专业的小报,一看就是家长做的,老师禁止了多次也没用。

篇(9)

【关键词】 竞赛类课程;一解多题;口诀教学法;类比教学法

一、竞赛类课程特点及竞赛类课程新教师常见问题

1. 课程特点

优秀的竞赛类课程应该有明确的重难点及解题方法的总结.

竞赛类课程属于短期课程,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 目标性和节奏性都很强. 课程本身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能太多,要让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解题.

对于课程本身,练习的时间并不会很多,主要是例题的基础知识、方法、技巧的讲解,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消化和吸收.

2. 学生特点

竞赛班级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模糊的知识体系,但是掌握得并不会非常扎实. 而能够参加竞赛班级的学生对本身学科的兴趣很大,所以在课堂控制方面教师并不会遇见很大的困难,但对学生的重点是否能提升他们的技能,开阔他们的思路.

3. 教师特点

教授竞赛课程的老师应该对奥数的常规课程非常了解,并知道每个年级知识点的重难点分布及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 对整体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把握,且教师要有强大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并能将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进行区分.

对竞赛本身,能够做到非常熟悉,了解不同竞赛的侧重点、难度等级及自己的特色,至少了解近三年的竞赛试题规律,知道高频考点的内容及解法.

4. 竞赛类课程新教师的常见问题

(1)知识体系把握不透彻

(2)竞赛重难点掌握不全面

(3)解题技巧局限

(4)不熟悉竞赛类课程的教学教法

二、竞赛类课程的课前准备

1. 奥数体系整理

(1)确定专题:如计算专题、应用专题、计数专题、几何专题、数论专题、行程专题、数学三大原理等

(2)二级专题名称确定:如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

(3)知识点分步:了解每个二级专题中的主要知识点及例题可以参照现有的知识体系,但是必须做到本地化.

例如上海奥数知识体系

2. 主流竞赛了解

至少了解当地两大杯赛,其中包括举办单位、举办年份、包含几项比赛(初赛、复赛、决赛)、参赛年级及难度定位等.

上海竞赛简介:

北京、广州竞赛简介:

3. 近三年试题分析

(1)收集

收集近三年的试题真题及杯赛组委会发放的竞赛辅导资料.

(2)答案制作及题型归类

需要进行详细的试题分析,并将题型对应奥数体系进行归类,至少分类至二级知识点,如:行程问题——火车问题.

给予题目的难度判定:可以用基础、提高、难点或者是五角星个数表示.

在解题方法中需要进行主流解法的讨论,也需要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

(3)试题分析

三年考点统计,然后分析出高频考点,再提出最重要的几种题型对详解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初步的得分项及得分技巧.

通过高频考点可以确定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至少为二级知识点),特征是:考频率高;题目具有一定的特征;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容易掌握.

当然在竞赛类课程中难点一定要成为教学的重点.

一般至少可以提取5项重要考点进行深度分析,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考题进行分析,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衍生题进行分析.

例 中环杯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分析

三、竞赛类题目解题技巧

1. 常规解题方法

2. 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

一题多解是常见的解题过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解题中不仅可以使用常规方法,还可以借助于方程、方程组、设而不求法等来解题.

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题目的解法进行选择,所以其实一解多题在教学中更重要. 以下举出常见的一个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

递推计数法:

a)最短路线问题:

例题1 如下的图形如果要从AB,分别有多少种方法(不能走回头路).

解析 使用递推法,我们注意到每一个节点都是由上面的和左面的节点走过来的,而且没有重复,所以该节点被经过的种数应该是上面和左边的节点经过数目的总和. 于是将所有的结果标注在图上,得到:总共210种.

b)衍生线路问题:

例题2 有10个编好号码的房间,你可以从小号码房间走到相邻的大号码房间,但不能从大号码房间走到小号码房间,从1号房间走到10号房间共有 种不同的走法. 由上面可知,2号房间只能由1走过来,3由1,2走过来,4由2走过来…的最后递推方法为22种.

四、竞赛类课程教学法

1. 竞赛类课程与常规课程的过程对比

篇(10)

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数学科组在学期初就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足校情,实践创新”的工作新思路,积极组织科组成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有关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光盘、观看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等。例如三月份派出冯海英、吴焕敏、梁志伟几位老师参加广东省在清远举行的小学数学评优课观摩活动,四月份科组里梁素兴老师参加了中山市小学语文、数学骨干老师赴东北师范研修学习活动,通过老师们外出学习活动及进行学习反馈总结等大大提高了科组里老师思想觉悟,增强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开设讲座,做辅导报告,引导科组成员领会新理念;通过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大部分老师尝试新课程的教学;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上学,也要上好学。一个好的教师除了热爱教育事业,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观念,学会反思和研究。一个小学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要时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观念。

二、落实科组工作计划和总结。

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各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学期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工作重点。各年级通过认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结合本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进度计划及班主任工作计划,并以此为根据,时时、处处把工作落在实处,把计划既当作是对工作的指导,又当作是对工作的监督,由于计划制定周密、完善,再加上全组教师共同协作、集体努力,力求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的开展教研活动,并且在每个期末制定工作小结。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系列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这学期为推进新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交流,我们科组里安排11节的数学教研课,高中低年级都有,分别在一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这些教研课都按计划完成了,每一个上课老师都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没有半点马虎,同样听课的老师也认真参与,积极讨论。通过听课,发现这些老师的课很多环节、细节给我们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比如:罗斌伦老师和吴东明老师课堂中那种饱满的精神状态,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始终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善于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活”字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冯海英老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神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吴焕敏老师是我们科组最年轻的老师,但教学能力进步很快,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课堂教学各环节严谨,扎实,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得非常好,例如她在这节《找规律》教学中,强调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事物的规律,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谭全通老师和梁葵红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善于组织教学,常规训练有素,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林智能老师和何炎明老师规范的板书等等,都值得我们听课的老师学习。从老师们的教学可以看出,我们的数学老师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数学科组里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评课能力。这学期的教研课都实行了同级组互评,大家再归纳综合的方式。一年级的课是梁平玉老师代表发言,五年级的有吴镇昌主任,六年级的是凤英校长和卢栩香老师,还有冯汝清、林淑颜、梁志伟等老师也对相应的课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些老师在评价的同时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对别人的课提出意见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从而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机会。

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本学期末,我们科组的梁葵红老师承担了镇六年级复习课的数学交流活动,同年级组谭全通、卢栩香老师积极主动的帮助她选课题,找材料,订方案,大家献计献策,经过了认真的集体备课、评课,梁老师在这次承担的六年级数学复习课中表现优秀,效果良好。交流会上,市教研室的吴国辉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都受到了同行和其他学校老师的好评。只要有数学研讨活动,学校就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让骨干教师先走一步,然后很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篇(11)

其次,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也要按时独立完成。

第三,要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对于预习字词,成语,要先查字典把它认会,弄懂意思;还要学会给课文分段,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要先试着去做;对于课文和课后题不理解和不会做的地方,要先把它在书上划下来或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听讲,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