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神科医师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2 21:58:30

精神科医师总结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1)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课程思政逐步渗透于各门课程之中[1-2]。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儿科学教学工作中,将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教育教学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临床教学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王烈教授学术精神梳理。王烈教授系第三届国医大师,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专著、临床跟诊、访谈调查等途径总结归纳国医大师的学术精神:王教授学习中医的“一信二学三研究”原则,即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真信中医;刻苦努力钻研,传承经典,真学中医;创新研究,提出了关于小儿哮喘病防治的理论体系等创新性成果,真研究中医。1.2课程设计。组织儿科教师深入学习王教授学术精神,以“专业研讨、课程设计、集体备课”形式,申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交流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学设计、讲授策略及方法,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和切入点以及考核方法等环节,利用课堂、互联网2个教学主阵地,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1.3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临床实践3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结合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国医大师现身说法形式开展教学。1.3.1课堂教学。在本校讲授中医儿科学的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以本科教学“哮喘”章节为例,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要求外,为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增加了教学内容———“国医大师王烈教授防治儿童哮喘的创新性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内容中讲授王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而独创的三期分治理论、哮咳理论和哮喘苗期理论以及在系列理论指导下拟定的系列验方,并教授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重点突出王教授如何认真研究古今文献,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针对儿童哮喘这一顽疾,运用中医药根治夙根,防止反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问学生如下问题:你如何理解创新性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哪些研究?给我们临床带来哪些启示?如何发挥中医药调理体质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王教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1.3.2课外学习。主要是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如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载体传播王教授学术精神,包括学术讲座视频、专业著作登载等,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能够感受到名医精神,调动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积极性。1.3.3国医大师授课。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名医名家的成才之路和付出的艰苦努力。王教授坚持每年一次深入中医儿科学课堂,为中医学子赠送“婴童系列丛书”,并且现身说法,介绍如何带领团队上山采药,研制白屈菜的糖浆、颗粒、散剂等治疗百日咳并获得显著疗效。亲自试药,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白屈菜的安全并且有效的药物剂量,最终载入国家药典中。王教授用他坚定学习中医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学习中医要坚定信念、研读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牢记“靠杏林真本事吃饭,让本草真疗效说话”,鼓舞学生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医的满腔热忱,使同学们深受鼓舞。1.3.4临床实践。跟师临诊学习,观察王教授诊治患儿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慈仁之心,细心和耐心善待每一位患儿,增加患儿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以及责任意识,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对中医药疗效充满信心。

2教学效果

课题组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查问卷内容,最终根据王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影响进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涵盖王教授学术精神有哪些、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术精神的接受程度等多项问题。

3教学评价与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融入王教授学术精神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2016级一班和2017级一班的学生们完成调查问卷。课题组将124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绝大多数学生们非常喜欢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对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详见表1。

4讨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学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作为教师更要明确,思政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而是应在每门课程中都有体现[4]。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抓好课程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挖掘拓展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专业课教育是为了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医生,就中医儿科学专业而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配合,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分析[4]。社会上儿科医生严重匮乏,针对的患儿年幼、语言表述不清、就诊时哭闹不安,更对这门职业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向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习,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我们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学生们了解到大师的成才之路、大医精诚精神,深深地被王教授“真信、真学、真创”的学术精神所感动,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提高了爱患如亲的人文精神,促发了深入研究中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1).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2)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意向性,为政府部门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条件、提高待遇,进而稳定精神医护队伍,促进精神卫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市六所精神病医疗机构的42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意向性和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有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因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经常遭受病人的暴力对待以及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等很多原因,不愿意从事精神科工作。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在加大精神病专科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水平,将精神病院真正纳入公共卫生事业,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稳定和扩大精神科医护人员队伍;加快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患者的规范治疗管理,给病人更多的关爱。

一、现状概述

我市共有六家精神卫生机构,其中以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齐齐哈尔市第二精神病院、拜泉县精神医院、富裕县二道湾精神病院、昂昂溪精神病院、齐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其中有三家差额事业单位、三家全额事业单位,有职工760人,有在编医护人员461人。主要收治各类型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戒酒脱瘾、心理疾病患者。我们利用三个月时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市的42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意向性和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调查,期望为政府部门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条件、提高待遇,稳定精神科医护人员队伍,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六所精神病119名在岗医师301名护士(其中包括正式和聘用合同制人员)进行调查。

(2)方法。采用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意向性调查量表,该表由33个条目组成,分为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意向性调查、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调查等三个方面子条目,采用选择打“√”的方法,然后计算所选占所在项目总数的百分率来说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意向性、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等情况。

六所精神病医院的调查量表由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全市六家精神卫生机构,请当地医院的人事科或办公室负责同志配合,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发放给医护人员,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集中填写,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97.7%,统计有效票数,计算百分比,据此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男性医护人员173(其中医师62,护士111)人,占41.2%,女性医师(护士)247(其中医师57,护士190)人,占58.8%。调查对象年龄在25-45岁医护人员274(其中医师84,护士190)人,占65.2%,已婚348人,占82.9%,工作年限在5-20年医护人员184人(医师46,护士138)人占43.8%,无职务386人占91.9%,院长(副院长)5人,中层干部33人。

(2)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意向性

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意向性详见表2。

(3)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调查

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调查详见表3。

3.调查分析

(1)对全市6家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意向性调查表中,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35.2%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将选择综合性医院,60.7%精神科医护人员将选择精神病医院,4.1%精神科医护人员将选择其他专科医院。另外,有50%的医护人员想离开精神病医院,在有效问卷里有的备注写明:工作环境太封闭,没意思。42.4%的医护人员是被动地到精神病医院工作。说明在现有的六家精神病医院中,半数医护人员不想离开精神病医院,有的表中注明:不想离开这里,只是想早些退休。57.6%医师(护士)主动地从事精神卫生工作。

(2)对全市6家精神病医院工作现状的分析

由表2结果显示,86.2%医护人员认为精神病医院的工作条件差,因病人病情的特殊性,特别是躁狂病人经常大喊大叫,为不影响别人,一般精神病医院设置在相对偏僻的地方。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缺乏认知,病房建筑上都需要隔离,如在窗户上安装铁栅栏、病房随时上锁等,造成病区封锁,医护人员与病人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工作环境给人带来压抑感。89.3%医护人员认为医疗设备简陋,一方面政府对精神病医院投入有限,虽然已经纳入公共卫生范畴,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精神病人的诊断一般取决于医师的临床经验,病人需要理化、生化检验以及特殊检查的机会不多,因此,医院的医疗设备没法与综合性医院相比,88.8%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强度大,93.6%认为医护人员受编制和待遇限制招聘难,在岗人员明显感觉数量少,满足不了患者需求。据全国精神卫人力资源配置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精神科共有医师19310名,每10万人只有1.26名精神科医师,与3.96名的国际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估计,我国当前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为15%,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为1%。在大约1600万的重症患者中,有80%得不到有效治疗。一方面精神科医师总数不足,且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精神病医院招聘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难、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难,使得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后继乏人。在所调查的人员中,硕士学历的人员仅有2名,73名医师为本科学历,占医师的61%,而且所学专业为精神医学的45人,占医师总数的37.8%,73名61.3%的精神科医师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说明现有的精神科医师不仅学历层次有待提升,而且大多数未经过正规的精神科专业培训,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提高医疗质量的瓶颈。同时,医学生刚进入医院,都必须经历长时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写病历、开检查单、跟主任查房、记录、整理记录、与病人交谈沟通,占用了相当多的精神和时间,因此工作量大、强度大。

研究结果显示,96%的医师认为精神科医师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业,每天面对精神病患者,经常遭受病人的暴力袭击占86.9%,社会存在种种偏见的占91.7%,社会认可度低,不被社会所理解、没有职业荣誉感占90%,对医师的社会地位感到不满意的占88.1%,感到医师职业风险很大的比例达95.7%,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是丧失正常责任能力的患者,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经常受到患者人身攻击,严重的甚至被打伤、致残,遭受心理与身体暴力的双重折磨,因此精神科医护人员基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88.8%的医护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情况下,他们普遍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被社会所理解。同时不少患者把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归咎于医护人员,医院经常成为媒体、群众指责的焦点,所以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可度现在都比较低。

在所有选项中,97.6%的精神科医护人员认为与同级别的综合性医院同行相比,收入低很多,这也是精神科医护人员不愿意从事精神卫生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卫生部200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床日收费仅为综合性医院收费水平的1/5-1/4,整体经济收入仅为综合性医院的1/15-1/10,自我补偿能力有限。政府近两年对精神病医院的投入在加大,但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购置医疗设备等硬件上,在医护人员的待遇方面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精神病人检查的机会不多,用药的种类与数量也远不如其他医院。医护人员待遇普遍低于医疗卫生行业平均水平。在所调查的420名医护人员中,月收入在1001-2000元206人,占49%,2001-3000元135人,占32.1%。

73.6%的医护人员对目前医患关系感到紧张,频频发生的“医闹”、“打医师”“伤医生”“杀医生”事件以及医疗纠纷问题,导致医护人员职业社会认可度下降。给社会造成了一种印象,精神科医护人员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职业,从业没有安全感,甚至人身安全经常受到威胁,风险太大。

(3)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意向性对精神病医院工作的影响

一方面全国普遍存在精神科医护力量不足现象,另一方面现有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因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经常遭受病人的暴力对待以及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与同级别的综合性医院同行比,收入低等原因纷纷跳槽或改行,半数医护人员不再愿意从事精神科工作。半数的医护人员想离开精神病医院,接近半数的医护人员被动地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这不利于精神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结论及建议

1.政府部门在加大投入加快精神病专科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是工资收入水平,精神病专科医院尽快纳入全额事业拨款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6-038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6.00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Styles for Depression between Psychiatrists and Non- psychiatrists in General Hospitals

LU Zheng1@,ZHU Jun-Juan2,CAI Jun2,LI Yu-Shan1,SHI Shen-Xun3,SHI Yi-Jue4,

WANG Chong-Shun5,JIANG You-Qian6,JI Jian-Lin7,ZHU Rong-Shen8,HAN Hong-Yi9,DING Su-Ju10

1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5,China 2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Shanghai 200030,China

3Hua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

4Ruijin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25,China

5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200233,China 6Shuguang Hospital,Shanghai 200021,China

7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8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200072,China

9Shanghai East Hospital,Shanghai 200120,China 10Changhai Hospital of Shanghai,Shanghai 20043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uzheng@tongji.省略

【Abstract】Objective:By comparing the ability of coping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evaluating the different therapeutic pattern between psychiatrists and non- psychiatrists in psychiatric clinics of general hospitals,the study is aimed to provide data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general hospitals.Methods:The subjeds were 297 depressive patients consulting psychiatric clinics from 9 general hospitals in Shanghai,and assess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self-made questionnaires in the first interview,two-,four-,eight- and twelve-week flow-up interviews to evaluate therapeutic effects.Results:According to the HAMD score reduction rate,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psychiatrists treated group and non- psychiatrists treated group for the curative effect on the depression after 8-week and 12-week treatment(after 8-week:in psychiatrists treated group,the response rate was 56%,and the remission rate was 43%; in non- psychiatrists treated group,the response rate was 66%,and the remission rate was 20%,P

【Key words】 depression; general hospital; effect; psychiatrist; non-psychiatrist; cross-sectional study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可高达17.1%[1],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第4大健康问题[2]。近年来综合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对抑郁症的研究。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在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门诊中非专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识别能力不及专科医生,非专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漏诊误诊率仍较高[3],可能会使一部分未被识别的抑郁障碍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国外的研究也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一项研究表明在综合性医院中有61%的抑郁障碍患者得不到诊治[4],这一方面是非精神专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识别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即使识别了,非专科医生对抗抑郁治疗的认识仍不充分,存在对抑郁障碍诊治的误区。国内陆林等研究发现,非专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率很低,仅为15.78%[5]。针对综合医疗机构中非专科医生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治疗程不足和使用抗抑郁药剂量不够的问题,国外有学者设计了一项研究,让17名全科医生接受一个为期3个月的有关抑郁障碍诊治的全面培训课程。通过对这些医生培训前后的临床处理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接受专业培训后,有近1/3的患者临床疗效获得了进一步改善[6]。可见了解综合医疗机构中对抑郁障碍的处理现状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研究试通过对上海市9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室中门诊医生的调查,比较专科和非专科医生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对抑郁障碍治疗模式的差别,为提高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室对抑郁障碍的处理能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首次在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及心理咨询门诊的患者。按照连续取样的原则,共对837例初诊患者进行了筛选。

入组标准:(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的患者;(2)性别不限;(3)年龄18~64周岁;(4)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F32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5)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如未得到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脑卒中、脑出血、未控制的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肾功能衰竭等。

病例入组及随访评估:对所有首次来诊者由调查人员采用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7]和复合式国际诊断检查(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CIDI)[8]中的抑郁部分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根据入组标准,共有297例样本入组。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在刚入组时及入组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自编药物依从性评估等量表的评定。随访过程中由门诊医生根据病情对患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首诊医生对研究过程单盲,研究者对治疗也不给予任何参考意见。

病例分组:根据9所综合医院精神科/心理科门诊设置情况的不同,即这些科室中的门诊医生是否具有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资格、接受精神科培训时间、从事精神科工作年限等,将9所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分为专科组(4所)和非专科组(5所)。

本研究中完成随访的病例共253例,脱落44例。其中专科组180例,随访脱落17例,最终163例;非专科组117例,随访脱落27例,最终90例。脱落病例根据ITT(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意向性分析)原则进行处理。

1.2 工具

1.3.1 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9]

该量表用于抑郁障碍、焦虑症等疾病抑郁障碍状的评定。包括总分和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7个因子分。采用0~4级评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10]

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抑郁心境、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等14个条目的内容,采用0~4级评分: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

1.3.3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家庭收入、慢性躯体疾病史、精神疾病家族史等。

1.3.4 自编药物依从性调查表

包括对药物价格的评价、服药是否方便、药物副作用如何、与以往用药的比较、是否愿意服用本药、是否打算长期服用本药、是否曾经忘记服药等7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药物治疗登记表等。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13,根据数据分布和研究目的,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两组样本均以女性为主,女性患者占68.7%,男女比例接近1∶2.5。平均年龄为(43±13)岁,平均病程(36±60)个月,中位数为14月,平均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近一半(48%)的患者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32%的患者有慢性躯体疾病史。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家庭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负担、性格特征、抑郁障碍总病程、发病诱因、慢性躯体疾病史、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中抑郁障碍的患病比率

使用ICD-10关于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和CIDI检查工具对初诊于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的837例患者进行诊断评估,结果共筛选出抑郁障碍患者297例,患病比率为35.5%,以女性患者居多,共204例,约占69%。

2.3 专科医师和非专科医师对抑郁障碍治疗的疗效评估

2.3.1 入组时两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比较

如表1所示,入组时两组患者在HAMD、HAMA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相似,有中等程度的抑郁与焦虑症状。

2.3.2 两组治疗后HAMD总分及因子分减分率比较

分别在4次随访时(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比较两组患者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的变化。发现两组治疗后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均明显改善,且每次随访时专科医师组的HAMD总分减分率均高于非专科医师组(P

2.3.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按照HAMD总分减分比率,将抑郁障碍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个等级。划分标准为:痊愈,HAMD减分率>75%且HAMD总分

从HAMD总分改善情况来看,两组在3次随访时(第4周、第8周、第12周)HAMD分值均低于入组时,且两组在3次随访时均较前一次分值有明显改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第12周随访时专科组HAMD分值已恢复正常,而非专科组则处于临界值水平,仍可能有临床残余症状(见表4)。在各次随访时,专科组HAMD分值的改善均优于非专科组(P

2.4 两组患者治疗用药比较

2.4.1两组用药情况

从调查用药记录情况来看,两组医生在抗抑郁药物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主要选择了SSRIs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进行治疗(专科组:91.6%,非专科组:94.1%;χ2=0.556,P>0.05),除了专科组中有1例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氯米帕明)外,其他的选择用药是米氮平、文拉法辛、曲唑酮等新型抗抑郁药。

在治疗中有较多合并用药的情况(专科组:67.8%,非专科组:68.6%;χ2=0.556,P>0.05)。两组都以合并苯二氮艹卓类为主,专科组更高(专科组:73.7%,非专科组:58.6%;χ2=4.547,P=0.033)。在非专科组里有6例合并了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改善睡眠之用,另有小部分病例联合使用了两种相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

对两组病例治疗疗程及是否存在减药的调查发现,非专科医师组中约有12.7%的患者疗程不满12周,而专科医师组仅为2%(χ2=13.67,P

2.4.2 两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评价

用自编药物依从性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对药物依从程度,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对药物的副反应评价、药物疗效评价、是否乐意服药、患者是否打算长期服药4个方面。结果发现在3次随访中(第4周、第8周、第12周)专科组患者在对药物的副反应和疗效评价满意度比例上均较前改善;而非专科组仅在第4周和第8周对药物的副反应和疗效评价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经过为期12周的随访治疗,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HAMD减分率作为评判指标,两组患者中多数达到了“痊愈”或“显著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专科医师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非专科医师组,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非专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识别能力偏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有相当一部分的抑郁障碍未被识别,这部分患者将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疗。②非专科组中约有12.7%的患者疗程不满12周,约有1/4的减药比例,提示非专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指南和治疗原则掌握不足。以氟西汀为例,非专科医师组一般以20 mg为起始剂量,但在治疗2~4周后便很快减量,对疗效的判断仅凭临床印象,未进行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可见他们对抗抑郁药的使用并不规范,对药物的剂量及疗程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显然会影响治疗效果,且有可能使症状迁延反复。③非专科医生用药不合理,除了对抗抑郁药的使用原则不了解外,还存在使用抗精神病、镇静催眠药来替代抗抑郁药的情况,不能有效地使用专科干预措施,造成了对一部分患者的不当治疗。④非专科组的服药依从性不如专科组,导致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对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可见精神专科医生和非专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模式存在差异,非专科医生在对抑郁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抑郁障碍诊断处理原则的掌握,对抗抑郁药的选择、使用及疗效判断盲目片面,因而不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目标,这将直接影响抑郁障碍的急性期疗效,而如出现过早减药、停药、依从性不佳等问题则势必会对抑郁障碍的预后产生更不利的影响,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11]。

当前,综合医院中的精神/心理科室为大众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科室中的非专科医生为缓和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室中非专科医生这支队伍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非专科医生对精神障碍诊治能力不足这一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认识,首先,既然是非精神专科出身,就应该预见到其可能的非“专业”性;其次,应当建立系统性的精神医学知识普及体系,建议卫生决策部门建立完整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系统,并鼓励精神科室的非专科医生定期学习、更新精神卫生知识,以提高综合医院中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再次,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室的功能,有必要在综合医院中实践和应用联络精神医学的方法,让精神专科医生经常参加并发精神症状或与情绪有关的躯体病患者的会诊指导工作,为非专科医生提供咨询意见和专业性治疗方案,如判断抑郁障碍的病情严重度,决定是否存在影响预后和转归的不利因素,是否适合综合医院的门诊治疗,是否需转诊或住院治疗等,这样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非专科医生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会诊联络的临床、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责运作,能有效改善情感障碍的整体医疗现状和临床最终结局[12],这将会是一条提高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致谢:该课题获得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教授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学教授负责的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的“提高中国精神卫生研究质量并赞助开展多个高质量小型研究项目”的技术支持和资助。

参考文献

[1]Paykel ES,Brugha T,Fryers T.Siz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Europe[J].Euro Neuropsychopharmacol,2005,15:411-423.

[2]Ustün TB,Ayuso-Mateos JL,Chatterji S,et al.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year 2000[J].Br J Psychiatry,2004,184:386- 392.

[3]朱俊娟,陆峥,蔡军,等.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39-342.

[4]Beausang P,Syyed R.Screening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general medical in-patients in a Scottish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J].Scott Med J,1998,43(6):177-180.

[5]陆林,黄明生,孙学礼,等.综合医疗机构情绪障碍的研究[J].华西医学,1998,13(1):15-17.

[6]Titus WDP,Rob HS,Tiemens BG,et al.Are effects of depression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on patient outcomes mediated by impro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are?[J].Affect Disord,2004,80:173-179.

[7]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8]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CIDI)核心本检查者用本、使用者手册和计算机使用手册.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译,1991

[9]汤毓华.汉密顿抑郁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34-135.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4)

医院药房是医院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服务的重要部门,药品的管理与调剂有一系列的制度,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六章第二十七条规定[1]: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由于门诊调剂时存在诸多因素,患者要求退药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着重就我院近两年门诊西药房退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 资料来源

2008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门诊西药房共调剂处方62000张,其中退换药处方累计112张,约占总处方数的0.18%。

2 结果

各科室退药原因见表1。

表1

各科室退药原因例数(例)及比例(%)

科室出现不良反应 划价错误不合理用药 拒绝用药 超范围用药死亡合计比例(%)

急诊科 4241 321614.3

精神内科5438 69 35 31.3

精神老年科 3331 311 2421.4

精神妇科40 2 4 031311.6

精神儿科0025 1 08 7.1

普外科 0 31 0 50 9 8.0

消化科 2 2 2 010 7 6.3

比例(%) 16.1 14.3 15.2 17.015.2 22.3 100

3 讨论

3.1 精神病患者一般来说依从性较差,不认为自己有病或不愿意服药者占一定比例,有些医师在为患者诊断完病情后,没有充分讲清所开药物的治疗目的、用途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及家属不愿让患者服用此类药物,认为服用药物让人鄙视,致使患者拒绝用药。从表1可以看出,精神病科室退药占比例很大。

3.2 近几年由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医保用药、新农合用药、大病特困患者用药等用药范围不断调整,各地区限定范围又不一致,社保及劳动部门的规定也不尽一致,患者及医师没有

作者单位:476000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

完全掌握报销用药范围,处方药量超过公费医疗和“医保”处方报销范围,以致患者发现不能报销时来退换药。

3.3 有些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且对部分药品的禁忌证不十分清楚,造成不合理用药。例如基底神经节病变禁用氟哌啶醇,青光眼病史禁用氯硝西泮等。以上许多问题都需要医师细心诊断,注意掌握药品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同时要求药剂人员加强调剂管理,注意“四查十对”,严格掌握处方用药的适宜性,严把处方关,督促临床合理用药。

3.4 在精神病医院尤其急诊、精神内科和精神老年科死亡率比较高,有的因病情变化而停止用药,偶有车祸、电击伤、精神病合并其他疾病等,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适当对药量做调正。

4 对策

(1)药剂科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记录,加强对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的管理,采购集中招标药品,从源头把好药品质量关,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收集反馈、管理制度,严格新药审批制度,加强行风建设,防止进药、用药过程中的不正之风[2]。(2)完善药品信息,定期发放药讯,将易搞错的情况通过药迅反馈给临床医生。同时希望医生在导入处方时,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看清药品信息,认真核对电子处方,并且让患者知道用了哪些药,增加透明度,对由于医院方面造成退药的,对未离开窗口的药品予以全退,对离开窗口的药品,由医生写清退药原因,确认是本院所配药品,给予解决,退回药品予以报废,责任落实到当事人,使由于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的退药降低到最低点。(3)医师在开药之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根据病情选用恰当药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首次服用某种药品或待确诊的患者处方量应适当;另外,规范药品名称,制定本院药品目录及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对照表,以减少错开医嘱、避免开错药。(4)建议对医师、药师、药品计价人员进行专科用药知识培训,熟知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开展临床医疗及药学服务。(5)建议医师熟悉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所报销药品的范围,按其各自规定开药。

参 考 文 献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5)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1]。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首诊于综合性医院[2],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较高。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对这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以探讨误诊抑郁症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①《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②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男9例,女12例,年龄22~52岁,平均338±110岁;6例门诊治疗,15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40±90天,出院后门诊随访。

治疗方法:患者均应用利培酮4~6mg/日进行治疗。疗程均8周,不合并使其他抗精神病药。

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PANSS进行疗效评定。PANSS总分减分率≥50%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P

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8周的疗程,无1例脱落。治疗前PANSS评分75±50分,治疗后PANSS评分41±6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误诊分析:108例患者中未被误诊的87例均表现为较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评论性幻听,思维被洞悉感,内容泛化的妄想,明显的思维松弛,自语自笑等异常行为。而被误诊的21例患者共同特点是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思维贫乏等。误诊原因在于:①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起病往往有一定诱因,后出现话少,多待于室内,不与人来往,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必须仔细加以询问,患者才谈出这段时间总感觉邻居笑话自己,所以不高兴不想出门等。这时即使是专科医师,如不认真加以辨别也可能误诊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从而容易造成有抑郁症的印象,其中5例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容易给非专科医师作出抑郁症的判断。②综合性医院的某些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可以直接依照理论生搬硬套,一旦遇到不典型的病例就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有的虽然熟悉精神科症状表现,但不熟悉精神科特殊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在接诊患者时没有全面收集病史,相关资料不健全,未系统检查,精神活动检查不深入、不详细,受先决论影响,先入为主,一发现疑似抑郁症状,如话少,心情不好,被动,压力大,自杀观念等就急于作出抑郁症的诊断。③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治疗不了解甚至误解,往往能接受抑郁症而不能接受精神分裂症,使患者患精神疾病时不到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而就诊于综合性医院抑郁症门诊。④家属讲述病史时会着重介绍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抑郁症状,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基本表现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

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这种局面:①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根据每个医院的经验和当地特点,制订具体的宣教策略,改变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卫生工作的不足印象,强调精神疾病是脑部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发生不负有责任,患者应该得到同情和关爱,有精神疾病即求诊于精神科医疗机构。②加强综合医院与精神科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促进联络会诊,综合性医院医师应加强对精神科知识的了解,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就强调精神科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属性,应请专科医师会诊或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及时转诊精神科医疗机构,尽早让患者接受合理的治疗[4]。③精神病学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精神功能,目前的理化检查方法还不能满足精神疾病诊断的需求,临床主要是凭借症状、病史、病程等特征作出诊断,医生的提问、患者的回答、对患者的观察等都很难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临床医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临床实践工作能力,还必须明确思维方法在精神科诊断上的重大意义,出现误诊时除了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上找原因,还务必在思想方法上总结教训,要考虑自己作出诊断的判断推理过程是否正确,自觉避免思维方法漏洞,从而降低临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113.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6)

临床型研究生在医院的培训定位即为住院医师,2010年,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CPA)在总结2007年出台的《精神科医师培训细则》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精神科培训基地专科条件》,即将由卫生部批准后正式公布。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基本目标是通过为期3年的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使受训者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达到独立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培训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研究生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

PDCA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t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后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为PDCA循环。PDCA在企业管理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国标GB/T19001、GB/T28001等企业质量管理的工作标准。其基本含义为[1]:P(Plan)--计划目标,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内容的细节;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总结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改进,由此呈阶梯式上升。

为提高精神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我院根据PDCA系统制定出临床培养系统,使教与学有程序,质和量可监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教学效果。

1计划阶段(P)

1.1根据精神科特点,制定培养计划 精神病学本身具有抽象、难懂以及给人以"看不见、摸不到"的特点,精神障碍的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缺少客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掌握基本的精神症状及沟通技能的基础上再往纵深发展实属不易[2]。在制定培养计划前,广泛召集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并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的医师进行座谈,征集与会人员意见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新的临床培养计划。

1.2制定培养计划时,根据以往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结果,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之处,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1.3组织临床研究生座谈会,收集与会者对临床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包括学生对带教内容的需求,带教时间安排、带教老师态度、教学查房、临床督导等。

1.4实施教学动员,召开针对临床研究生临床督导的教师动员会,使带教老师树立目标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要求一切教学均按教学目标规范化进行,在科室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执行阶段(D)

2.1对研究生实行强制性晚间业务学习 每周一、二、三晚在固定的时间及教室进行学习。学习方式为:学习小组,研究生自行组织,由临床班主任和聘请的主治医师指导进行。主要学习临床基本知识,每次轮流由2~3名研究生带领大家学习,学习后进行讨论,讨论不清楚的由主讲人向院内专家请教,并将结果用邮件群发给大家。英语小组学习,时间为1h,前30min背诵新概念英语(分小组背诵),后30min英语口语交流(每次可以限定一个话题,事先进行准备)。临床心得分享,鼓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书写临床工作心得的习惯,并在此时段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可以提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临床基本功专项练习,将最基本的临床技能进行专项练习,邀请主治医师参加,对活动进行指导。例如针对观察,倾听,提问,共情,风险评估及防范,神经系统查体等基本功,主要采用角色扮演,讨论,实战演练等形式进行。

2.2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功能 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强化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职责,先后多次下发文件对研究生导师的临床督导次数、时间、形式、督导记录格式进行明确规定。保证研究生定期接受导师的临床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不断提高临床能力。

2.3规范病房内教学查房 病房内教学在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成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要求病房各级医师采用个别督导、查房示教、小组讨论等形式,一点一滴在临床工作中实施研究生教学。为了更进一步加强病房内教学,我院于规定病房主任除例行的查房工作和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外,还必须每月亲自进行至少3次的教学大查房。

2.4按需增设研究生课程 根据研究生提出的具体需求,在以往开设的五门专业课基础之上,再增设三门课程,并重点发展具有临床培养教学功能的《临床思维与晤谈技能》课程,邀请院内各领域专家进行授课,使学生在百家争鸣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诊断思路。

2.5实施教学激励机制 从多个渠道激励医生更好的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定期进行考核评议,实行优胜劣汰制度,鼓励医生自觉投入教学、服务教学、管理教学。对带教优秀的老师和科室给予校级荣誉称号及物资奖励,同时在年终考核中优先考虑;定期开展教学比赛,如多媒体授课比赛、教学查房、教学观摩、优秀教案评比,通过比赛活动激励教师参与教学,同时激发其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意识。

2.6增加教学投入、拓展教学资源 教学条件是临床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投入一定得经费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医院除每年拨付教学经费外,近年来还积极向学校申请经费建设教学平台,先后建立了两间PBL教室和问诊同步转播诊室,有益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时,针对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像、多媒体、幻灯等进行教学,教师之间鼓励资源共享。

2.7重视心理健康、提供人文关怀 除了致力于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时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研究生的心理成长。研究生班班主任、辅导员发挥其心理卫生专业特长,深入开展精致化的研究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系统地开展讲座讲解心理自助课程,意外事件的心理咨询为研究生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帮助研究生更好的培养积极心态、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临床工作中。

3检查阶段(C)

3.1改革目标考核制度 为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对研究生导师及病房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其季度和年度的考核系统,对科室教学年度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由医院教育处在每月末和年终监督并统计执行情况,保障其实施效果。

3.2健全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评价是反映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查评价,收集教学过程信息,从中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提供给教学决策系统和教学管理与制度系统,改善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院采取双向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价。在科室轮转结束时,带教老师检查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实记录学生平时临床工作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评语并给出分数。在年终时,学生对当年所轮转科室的主任进行教学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排名,此项结果纳入科室主任的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中。

3.3进行出科考试 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检查除了科室考核外,由教育处统一组织出科考试,考核形式主要为临床技能操作,包括病史收集、精神检查与答辩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整体评价,考核其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处理阶段(A)

此阶段在检查的基础上,对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肯定和发扬成功经验,形成可提供参照的工作规范,对不足的地方,接受教训,克服困难,尤其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则必须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系统解决。

4.1及时反馈教学评价信息 将检查阶段中获得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对获得好评的师生提出表扬,并将其受到好评的经验进行推广;对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注意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2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规范化的临床培养对教学过程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需要更为合理和严格的管理和分析。需要建立管理信息化模式,对轮转信息、考勤、科室带教考核、出科考试等进行系统化模块管理,这样才能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4.3制定改进计划 通过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从教学检查的信息中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即将经验与改进措施融入下一次临床培养计划制定中,形成新的PDCA循环系统。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管理模式,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具有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实践证明PDCA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管理中应用效果是明显的。通过使用这一有效管理方法,我院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近1年来,教学管理水平、临床带教水平和临床研究生综合素质均有显著提高。期望通过PDCA循环不断发现新问题,制定新策略,促使精神科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精神科医师。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7)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8)

在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中,每年招收5-6名合格的精神科医师,进修期限1-2年。

二、招生条件与待遇

1.38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8年以上,有初步的三级学科专业定向。

2.进修期间受聘我院担任病房主治医师,接受主治医师全面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承担主治医师岗位职责,享受我院主治医师奖金和劳保待遇。

3.培养目标:同我院病房副主任。侧重三级学科定向培训,如老年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临床精神药理、成瘾精神医学、精神康复医学等。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1项我院科研项目。

4.进修期间工资待遇由原单位决定。食宿自理(我院不安排)。

5.我院负责办理进修期间的异地执业相关手续。

三、招生程序

1.组织机构:由我院组成招生小组负责招考工作。

2.招生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考。有意进修者请将加盖有单位鲜章的个人简历,以及学位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专业职称证书的复印件,于每年10月31日以前寄到我院医务处。

3.考核方式:分为初审与面试

初审:每年11月15日前完成。我院招生小组审核所有报名材料,直接通知初审合格者前来面试。

面试:每年11月15-30日组织两次面试。面试内容分为理论笔试(120分钟)、实际病例考试(60分钟)、自由答问面试(30分钟)等三个步骤。

面试的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4.录取:由我院招生小组确定录取名单,于每年12月31日前通知面试者考试结果,向被录取者寄发录取通知书。

5.报到:每年春节长假后第一周报到。

四、面试主要内容

1.理论部分:精神病学基本理论、专科新进展等。

2.实际病例:在听取病史汇报基础上进行现场精神检查(30分钟),口头汇报诊断分析过程和制定治疗方案(15分钟),回答考官问题(15分钟)。最后提交经过整理的完整过程纪录(即除病史纪录外的完整病历)。

如果不听取病史而直接进行精神检查,则该项总分加5分。

3.自由答问:回答考官的任何问题。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9)

现任湖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他擅长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等疾病,并对肝癌的治疗有较深的研究。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

杨伟炎

现任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擅长治疗各种耳聋及眩晕性疾病,并在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颅底及头颈肿瘤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治疗口腔科疾病

周学东

现任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对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头颈部肿瘤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并擅长进行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

治疗眼科疾病

韩华利

现为第113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她擅长治疗各种眼科疾病,尤其在近视眼、白内障、斜视等眼病的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治疗消化内科疾病

程留芳

现任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在内镜下对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治疗,并在肝硬化静脉曲张、肝破裂大出血的内镜治疗方面很有研究。

治疗心血管疾病

曹 江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他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并在心肌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治疗妇科疾病

温凯辉

现为总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她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妇科良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妇产科高、难手术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治疗肝病

张鸿飞

现为302医院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感染与肝病学组副组长,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她擅长诊治各型疑难重危肝病,尤其在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治疗乳腺疾病

浦勇顺

现任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他擅长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治,并在乳腺微小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治疗泌尿外科疾病

夏术阶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微创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他擅长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疾病以及输尿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对男科疾病的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

治疗肿瘤疾病

石远凯

现为中国医掌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他擅长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生殖细胞肿瘤、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

治疗心外科疾病

吴清玉

曾任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心脏中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他擅长各种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尤其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以及心肺移植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治疗妇科疾病

廖秦平

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特邀编委。她擅长妇产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子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癌、滋养细胞肿瘤及各种良性子宫及卵巢肿瘤的诊治有较深的造诣。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10)

1急功近利:患者入院后,为了使患者尽快恢复,以及避免给病房护理带来不利影响、及满足家属的要求,不按治疗原则,不去根据患者发病情况、躯体情况、既往用药情况等,一些临床医生只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大剂量快速疗法,大量用药及效果不佳突然换药,造成患者一些不适应,掩盖了精神疾病的疗效,如有精神科药物过敏者这样后果不可想象。

2谨小慎微:目前医疗市场环境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在某些方面束缚了精神科的医学发展,害怕承担医疗风险,医生为了保护自我,步步自封,小心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很可能失去了一些最佳治疗机会。

3一些普通医生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培训。特别是基层医院,信息不够灵通,医院经费不足,阻碍了医生业务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他们有着一定的经验,长期以来仍按着常规的治疗方法,接受新知识少,没有看到精神科快速发展,没有达到安全、快速、无痛苦的全程治疗宗旨。

4竞争意识不足:精神科属于专科医院,相对来说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是医疗市场开放后,不为自己储备到时即将被淘汰。特别是随着医保政策的改革,人们就医渠道的增多,对那些毫无特点而言的精神科医院或病房将面临生存考验。

5治疗上先紧后松,急性期后病情没有完全缓解即对治疗松懈下来,使患者疗程人为加长,甚至误了最近治疗时期。 6对一些复发病人放弃治疗,认为无治愈可能,在心里轻视愈后,故在治疗上不予重视。

7忽略团结协作精神,不能互相补拙。周边知识缺少。

8 不能达全程治疗,对出院患者不能跟踪治疗。随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复发的可能。

9在精神科医学生培养上较同期医学生录取工作中人数少、培养范围小,拔尖人才少。

10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初入社会的年轻医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他们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未分到理想的医院从事内、外、妇、儿等科一展宏图,认为精神科没有干头,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可能会出现失望、痛苦、焦虑等情绪反应感到大材小用,多数人有过跳槽、调动念头,在当今社会工作调动并非易事,年轻人受到挫折后加重了矛盾情绪,影响了工作,相当一部分人抱定在精神科“混下去”的想法,专研业务的劲头明显不足,势必给临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精神科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嫌弃待遇低,不能为地方医院带来活力。

11医生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程、自身条件循规蹈矩,患者精神症状不能尽快稳定下来,给病房管理带来麻烦,甚至造成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良声誉。

12随着国家对医疗市场的大量投入,及人们的需要,精神科医生比例非常小,他们面对大量的病人及繁重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这样一定程度影响了治疗的质量,同时焦虑烦躁等情绪也可能影响工作。

精神科医师总结篇(11)

通过对本院(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近5年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精神专科医院新员工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法。收集2007~2011年新员工的基本信息及培训课程、教材、评估表等岗前培训相关资料。

第二,访谈法。选取负责岗前培训主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共6名管理人员,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制度、形式、内容等进行访谈;自10名岗前培训师中随机选取6人,从其对岗前培训的理解、培训形式、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访谈;从2007~2011年的新员工中,每年度抽取5人,共25人进行岗前培训满意度访谈。

对管理者的访谈问卷主要内容:您认为岗前培训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培训多长时间?您认为岗前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培训方式有哪些?您认为岗前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岗前培训进行评估?

对培训师的访谈问卷主要内容:您认为岗前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您所了解的岗前培训方式有哪些?您在培训时一般多采用哪种岗前培训形式?您在培训结束后怎样了解授课效果?您认为您的授课方式还需做哪些改进?

对新员工的访谈问卷主要内容:您对岗前培训的组织安排工作是否满意、在那些方面还有待改进?您认为在培训前医院是否做了培训需求调查?您觉得本次岗前培训课程中比较实用的内容有哪些?您在岗前培训中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您对医院培训的方式是否满意?您所希望的培训方式有哪几种?您最喜欢哪几位培训师?

第三,文献研究法。参照相关文献研究及相关书籍,请教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提出精神专科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三、研究结果

综合整理上述资料,对本院岗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管理者认知度不够,组织管理不完善

6名管理人员中,4人认为岗前培训的作用是医院向新员工讲授规章制度,认为岗前培训的方式是以授课为主,培训时间为3-5天。不大了解岗前培训是增强新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强化职业技能,增加职工留存率的重要工作。

在管理者的岗前培训计划中,缺乏规范、详细的岗前培训方案。各部门对岗前培训的内容、方式、程序等统一规划、配合不够,培训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使培训整体过程不够科学,培训内容出现重叠或空缺,培训方式单调。

在对新职工的访谈中,有5人对培训的组织安排工作不满意,14人表示一般,6人满意。反映出新职工总体对岗前培训组织工作有一定意见。意见主要集中在培训课程安排不成系列、考勤管理不严格。

2.培训教师授课技巧单一,缺少必要的培训

6名培训教师访谈中,4名教师认为培训要采用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2名教师只了解单纯授课的方式。而在实际授课中,只有1名老师主动在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授课方式。

新职工认为,医院既往的岗前培训方式,多采取灌输式授课方法,单调枯燥,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在25名新职工访谈中,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的11人,均对讲课式的培训不满意,认为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操作更适合在岗前培训中

3.没有考核、评估岗前培训的统一标准

各部门一方面没有对岗前培训师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结果设立考核评估指标,造成培训师的培训态度及培训效果不尽理想。另一方面,没有对被培训人员设立明确的培训目标、受训行为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对不达标人员没有必要的复训、补考等措施,致使培训纪律有时出现松懈现象,影响培训效果。

4.既往培训内容满足不了新员工的需求

整理2007年到2011年医院的岗前培训资料,发现课程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方式都没有大的变动。而从表1可以看出,这五年新员工的学历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高学历员工逐年增多。本科与研究生成为参与培训的主要人员,对这些高学历人员的调查,反映这部分人更重视职业发展、本专业新技术开发应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心理辅导等内容,而这些正是原来培训所忽略或者泛泛而过的内容。

5.未体现精神专科的特点

本院在培训内容上,多是基础常规的内容安排,没有考虑到精神专科的特点。精神专科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有认知障碍、情绪和行为控制性差、甚至有冲动毁物伤人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新员工的培训内容上,没有针对性的设立系统的心理减压辅导和自身安全保护技巧训练,使新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本可预防的身体伤害。

四、讨论

通过对新员工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对岗前培训认识不足,只是把岗前培训作为新员工入职所必经的一种程序,流于形式,而没有把岗前培训真正看成是凝聚新员工、培养新员工、进行医院文化教育、为新员工发展架桥铺路的良好开端,淡化了岗前培训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因此,针对新员工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建立培训模型

通过与相关科室统一意见,明确分工,把岗前培训当成一个系统的工作来做。成立岗前培训工作小组,参照培训系统模型设计岗前培训流程。培训系统模型见表2。

基于此模型的理论基础,规划新员工岗前培训,联系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新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新年度的岗前培训方案。

2.明确培训目的

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医院,增强对医院的认同感,强化职业技能,增加医院员工的留存率。针对本院医疗行业、专科医院的性质总结岗前培训的目的如下:

第一,通过岗前培训,使新员工了解医院概况和环境,缓解、减少新员工的恐惧和焦虑。新员工初达医院,必然会心存种种忧虑,如担心是否能胜任医院的工作、担心自己是否能适应医院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医院当初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承诺是否能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发展规划是否能实现等。医院要通过岗前培训,最大程度地消除这些忧虑。

第二,通过岗前培训,使新员工了解医院发展状况、医院文化及医院的价值观,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人员稳定度,减少人员流失。新员工往往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通过岗前培训,传递医院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期得到新员工的认同;同时,展示医院的发展前景规划和员工发展空间,使新员工把自身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第三,通过岗前培训,使新员工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标准,规范新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准则,使其符合医院规范和岗位要求,减少失误。

第四,通过岗前培训,使新职工了解精神科工作的风险,并且掌握防范事故发生的知识和技巧,学会自我防护的方法。

3.分析培训需求

在制定新年度岗前培训计划前,我们要通过对管理者、培训师、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需求的访谈,了解其需求以有的放矢地对培训计划进行指导。

4.制定培训计划

通过对既往岗前培训所存在问题的总结,我们制定新的培训计划如下:

第一,基础常规培训。主要内容为医院的概况、历史及发展;医院文化,包括职业道德、价值观、医院精神;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能;各项管理制度、工资福利、聘用合同管理、晋升和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劳动保护,医疗安全教育;绩效考核、岗位工作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目的是为了使新员工从各个角度了解医院、认可组织,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二,精神科专业培训。精神科专业与其他医疗专业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在目前科技水平下,精神卫生学术的发展受到已定的专业限制,同时,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精神病患者,因此,对从业者来说,要求具有更大的奉献精神和承受巨大的心理、体力压力的思想准备。为此,在新员工培训内容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首先,加大爱岗敬业教育,以巩固新员工的专业思想。增加年轻人勇于攻破精神科难题的信心和鼓励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其次,进行精神科基础知识及精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以消除新员工对精神病人的恐惧感和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进行沟通技巧、精神科暴力防范技巧安全防护的训练,让每一位新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学会对不同类型的病人如何进行沟通和自我保护,以防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再次,进行心理减压辅导,使每位新员工在紧张、压力的工作状态中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状态。

5.丰富培训方式

本调查中,新员工更愿意选择授课、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培训方式。因此,应打破一贯的灌输式培训方式,根据培训的内容和程序,统筹考虑。可采取授课、录像、讨论、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使培新方式丰富多样。同时,加强培训师的授课能力和技巧,丰富授课方式,使其在培训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通过增加员工间的互动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积极热情、温馨和谐的氛围,以增加凝聚力、激发积极性。

6.评估培训效果

根据Kirkpatrick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评估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学员反应层、学习成果层、行为层和工作绩效层。据此建立本院培训效果定性评估表,见表3。

通过评估找出培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从中发现新的需求,为下一轮培训提供依据。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继续要做的工作。

总之,岗前培训从医院管理层面和新职工入职需求层面来看,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院领导层重视和其他相关部门支持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结果。要进行一个成功的、卓有成效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岗前培训方案和计划,明确培训的意义、目的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加强组织与管理,这样,才能使岗前培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