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9 22:41:45

大学生信息技术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1)

1引言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取得、分享、应用、创新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及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实践,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样,由于知识呈现方式的丰富性、获取的快捷性、途径的多样化、更新的高速化等,追求高效而快捷的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大学生有意义学习、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这更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敏锐的知识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工具,使大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将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的策略出发点。

2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改变其惰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知识管理的强烈愿望,必须有意识地学习管理知识和技巧,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脚步,与时俱进,摒弃那种只顾着学,懒于对知识进行建构、整理、加工、分享、应用和创新的陈旧思维和做法,要勤于在知识管理中培养新见解、新思维、新办法,不断开发智力资源,提升自身素质。

个人知识管理本身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过程,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性、目的性、自主性、计划性等。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的构成中,显性知识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成分是隐性知识,如果不能主动地管理知识,那么将导致大量信息流失,也就失去了形成知识的基础,从而很难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只有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个人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Word、E-mail、个人门户网站、博客、QQ等常用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容易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管理自己知识的意识,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优化了学习效果。

3提高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指人们在搜集、筛选、加工、存储和共享知识等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实用技能,个人知识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而且要求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用与创新。它不仅涉及显性知识,更主要的是激活隐性知识,因此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十分重要。

3.1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技能

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学习、与同学及老师的口头交流、纸质文献查找、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为提高获取信息的技能,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关于电子文献检索的专题报告及培训课程,首先掌握及提高获取本校电子化图书资料的方法及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并且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搜索引擎、学习论坛、交流工具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获取信息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3.2提高大学生信息评估技能

信息评估技能不仅指大学生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大学生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是否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相符。目前网络信息量大,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经常造成信息获取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有权威性、美誉度高的一些网站,分析其知识信息的科学性、时效性等,再对比其他网站的类似信息来判断信息源是否权威、信息是否过时失效等;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进行评估;根据权威而专业的网站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去判断、评估一些知识信息的知识含量及真伪;也可用电子表格、文本文档等工具对信息进行质量筛选评价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迅速提高大学生评估技能,为后续的个人知识完善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3提高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

知识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和思维的结晶,包括“知”和“识”两个方面,即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感知信息的理性思考与认识。知识加工就是将来源于客观的信息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大学生除了通过受教育等手段直接获得知识之外,往往在信息技术运用实践中得到大量信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知识加工的任务,如让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或专题,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资料后,做成幻灯片,主题型网站、小型动画等,这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才可完成的任务,往往会使学生在浏览和借鉴相关的课件、网站、动画等基础上,进行知识加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其审美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的提高。大学生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定期制作一些小课件等,或者关注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辩论赛等,在相互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加工技能。

3.4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

知识组织技能就是将个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化、有序化的技能。知识的组织一般可以依照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包容性、交叉性等进行科学分类。在大学生提高知识组织技能时,知识的组织还可以辅以知识功能和时间标准。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和Web网页等,充分利用各个工具的特性和对知识的呈现特色来组织知识,使自己能多元化地组织知识,也可利用虚拟社区、教育论坛等方式参与各个大学的在线论坛,在论坛中快速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发现别人知识组织技能上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组织技能。

3.5提高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

知识共享既是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目的,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分享知识。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知识表述技能和知识协同技能。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共享技能,教师应当作出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如对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专业难点、新型技术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展开网络讨论,比如可利用网络天空教室,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随时进入问题论坛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或者利用Google云技术,为本班建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展示、评论平台,学生可随时自己的看法、学到的技术等,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知识和技能的星型网络知识共享平台,学生可将个人知识在组织内加以传播,使得该知识能高效地被他人所接受,同时达到知识共享最大化。

3.6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知识协同技能是指要求大学生不仅熟练使用各种必要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原则内容,能充分与他人沟通。要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改革,对个人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尽量让学生应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渗透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使用博客、电子邮件、QQ等工具与同伴就学习进度、任务和问题进行快速交流和讨论。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库下载和上载最新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数据,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及时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记录他人资料的出处等。在此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任务是基于集体成果评价的,学生只有齐心协力开展合作才能完成,从而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4选择有效的、易用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很多,有专业工具和非专业工具之分,选择高效的、简便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4.1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Blog作为一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深受大学生喜爱。其主要特点是:(1)易用性。Blog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需花几分钟就可以申请一个账号,便拥有一个自己的Blog,因此,大学生普遍利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2)交互性。Blog通过文本、图像链接,支持大学生群体的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公开发表评论,并将评论保留在自己的网页上;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学习、研究,使自己与他人在交流中获取新的信息点,有利于创新思维方式,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3)个性化。Blog内容的个性表达,不只是记录大学生个人日常经历,更多是以大学生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资源来展现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有利于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存储。(4)共享性。Blog以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载体,使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快捷地链接到相应博客上,共享其思想、文章、视频等内容,而且博客上的知识信息具有相对较高的真实性及知识含量,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Blog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的方式,大学生目前普遍采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但Blog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4.2可利用知识宝典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宝典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以知识管理思想为核心。它以树形分级管理目录,设定多关键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多格式文档的管理,分别支持HTML、TXT、DOC、PDF等格式的导入导出。它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支持数据库内部的全文搜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型知识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创建、搜索、交流、学习知识等。知识宝典结合微软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了以人为本、场所为辅的知识管理。在这个体系中加入知识学习和知识巩固的功能,使大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知识,还能够从所搜集到的知识中学到知识,并强化知识在脑中的印象,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种事情应付自如。这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难度较高,一般需要信息技术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学习运用,或通过收看网络上的视频教学也可运用。但它是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唯一目的、呈现方式较为完整的专业网络软件,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是十分有效的工具,所以在知识管理意识较强、信息能力较高、善于存储和表达知识信息的学生中很受推崇。

4.3利用交流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E-mail、QQ、Netmeeting这几种工具是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用、都在用、都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很多人只注重其交流性,却忽视了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这些交流工具自身的存储功能无形中帮助学生管理和存储了许多知识;其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内容的保留,相互文件的发送、视频截取、同步作画等功能,可以保留丰富的知识信息和信息交流的知识精华。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2)

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具有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互联网具有交互性、选择性等特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互联网以完善的服务和针对特定的公众群体展开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增大了参与者的亲和力,从而使信息传输过程变成了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二)信息的多元化冲击

德育的主导权威性德育教育受到来自互联网的西方文化的冲击。网上流传的个人不同的观点、主张、见解互相混杂,互相冲突,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时空几何级数不断增大,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传统德育的主导性权威地位下降,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三)大学生的德育学习受网络中的“垃圾”因子误导

网上中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例如暴力信息、色情信息、宣扬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信息等。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的迫切性

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复杂化。面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局限性也日趋外显,表现出种种问题。德育材料来源落后,与世界变化不同步。德育信息更新慢,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不吻合。德育内容空洞,不能贴近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德育形式陈旧,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三个学会”。分析这些问题其主要是违背了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要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老师、社会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转化口头说教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感性、情境性。把计算机作为育人和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的可行性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教育观念、人力资源和德育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德育任务,这是一种新型学校德育模式。在继承、完善和发扬业已形成的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教育资源和时空,优化德育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德育模式。第一,在德育内容上,开发利用地区的人文地理德育资源、校本德育资源及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从封闭的校园扩展到开放的社会生活。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结合文字说明,再配上恰当的音乐,使德育课的内容图文声并茂,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果。第二,从德育的方法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拓展学校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创建实现德育活动的全员参与的德育环境。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途径的探索

(一)建立德育网站,开通新的德育课堂

建立德育网站,把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将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校本德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德育资源库。

1.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设计家乡巨变、教师频道、校长热线、大学生频道、心灵之约、我的校园、德育动态、时事之窗、学校信箱、知识竞赛、时事追踪等栏目,并与相关资源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大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了解国家重大新闻、方针政策,并能根据个人的爱好、需要、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2.开设班级网页,增强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

根据班级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开设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新闻、德育之窗等。这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利用班级网页的作用,可以达到一种双向性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多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途径,懂得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由此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班级网页评比活动,增强班级同学集体、竞争意识。通过班级网页公布学生个人的量化管理结果,让他们及时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通过班级网页可以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培养了班级的民主气氛。

3.指导大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培育大学生的自信心。

大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设立德育档案、生活信条、学习体会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大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提高网页制作技术,丰富网页内容,达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既培养了大学生学习的审美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形式,可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精彩的画面,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感的材料,从而使大学生从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在参与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

利用QQ群、飞信、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交互对话,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收集大学生德育相关的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利用网上测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行为自律的德育目标。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校可以开放一个便于家校联系的电子信箱,家长利用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能及时掌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会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巧用“QQ”“BBS”“家校互动”等网络平台,拉近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放下教师的架子,以网友的身份参与网上交流、网上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借助这种活动,充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了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某种权威给学生造成的压抑感。同时在这种聊天交流的活动中,学生们敞开心扉,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平等、生动的交流中,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学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隐私,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可以得到尽快治疗。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交流谈心,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咨询”“心理测验”“心理训练”“趣味心理”等栏目,创设了一个立体的、无需面对却可畅所欲言的空间,不仅为学生,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教育平台。同时还开展心理测试和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的心理障碍,自我调节,消除困惑。

(三)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德育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一张嘴巴,以理论说教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讨厌上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重大契机,各种信息都能第一时间在网络中反映出来。这样,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可不断补充教材内容、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在网络电子教室中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更好地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另外,通过开展德育系列化教育实验,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大一重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二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大三、大四重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学校改革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内容,让主题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每学期各班举行的主题班会,学生们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行上网收集材料并制作PPT,并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这种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有着传统班会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被教育者转变成参与者,学生能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主体性得到了保证。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6-02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Reform//Sun Xichao, Liu Aiguo

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strateg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hot spo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ingtai College,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在一定阶段的任务,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从基础建设转向信息化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保证大学生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因此,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1.1 推行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世界的深刻变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和社会建设者,作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将关乎我国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落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生存素养。

1.3 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雏形日显,知识增长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与日俱增,信息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做出决策,缺乏信息素养将难以维系生存。其次,适应教育改革。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查找、评估、利用信息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落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再次,满足自身需要。学生最终是要走进社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影响,信息化正在深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们生存技能”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各种职业的需要,而不具备好的信息素养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4)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倡素质教育,首次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得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模仿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基本学习能力入手。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而阅读学习就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或软件中的帮助菜单进行学习的一种自主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

准备好阅读资料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前提。然而,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很快,教材中使用的软件版本与实际应用的不符,教师就需要自行准备阅读资料。阅读资料并不局限于书面方式,网页、演示文稿等电子资料美观灵活的版面更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资料的内容必须做到标题明确醒目,步骤叙述清楚正确,以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另外,软件的帮助功能也是阅读资料的方便来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适合的情况下,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环节,逐步使学生养成从阅读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其次,当学生的阅读学习碰到困难时,教师要不急不躁,耐心指点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示和引导,尽量避免直接给予答案。久而久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不会茫然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而是首先主动去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模仿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模仿能力,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的讲解与演示要规范。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在讲解演示时,教师要语言规范,使用正确的名词术语,避免使用俗语,学生耳濡目染,从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训练和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模仿学习看似简单,仅仅是照着做而已,其实并不尽然。要想达到预期的模仿学习效果,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操作的位置,即对谁操作;要注意倾听,听清操作的动作,即如何操作的,单击还是双击;要勤于实践,亲自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捷径,也是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同学分组合作进行学习,探索问题的解决。(1)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同学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运用知识迁移法就是在相关知识间建立联系,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技能。(2)在合作学习中要允许同学犯“错误”,要鼓励同学大胆的进行猜测。要鼓励同学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菜单、命令等字面的表述去猜测可能的操作效果,并试验确定是否可行。

四、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迁移知识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解题思路往往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基础与程序设计的算法。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软件也不是孤立的,从一个软件的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与方法往往能迁移到下一个软件的学习中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联想,即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五、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新课改后的高一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沿着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这一主线将浏览器的使用、声音、图片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及数据库等软件有效的串联起来。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它最注重的是利用这一工具去提高我们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的好与坏不是看你考试的成绩高低,而是看你真正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在高一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完成后,安排几个综合性的网页制作任务以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以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为课题,制作一期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科普网站;以家乡的人文名胜为课题,制作一期家乡的旅游导游网站等都能较好的考察出同学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操作模仿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知识有效迁移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虽然不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独有的能力要求,但这些学习能力无疑能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安排学生活动的内容与课题,着意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基本学习能力。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5)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国家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建设网络化的步伐,而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就在信息化的发展下暴露了弊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一直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大学生人才信息的交流,也为大学生去异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且当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档案的需求加大,因此效率较低的传统档案管理逐渐会被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所取代。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下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会有什么变化。

1 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毕业生档案建立方式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档案,需要由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单位保存并,且以往给大学毕业生建立的档案都是纸质档案。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不再是纸质形式,而是一电子化的形式体现。而且学生的档案信息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采用虚拟的方式,记录在电子档案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且互联网技术在发展,通过这些影响使学生的档案实现电子化。

在对大学毕业生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是纸质的档案馆形式,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就能够建立起数字档案馆,传统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就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在构建大学毕业生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就业的需求为导向建立的,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相关的信息,而在用人单位方面则提供了比之前更加全面的学生个人信息,能够很好地防止事后造假信息的情况发生,能够更加准确和灵活地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

2 信息化技术使得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空间广度以及时间的长度变得更加丰富

实现档案信息扩大化最容易的手段就是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不仅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管理方式中的时间限制,同时网络环境也能够很好地实现地理环境限制的突破,能够很好地实现空间以及时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在开始建立数字化档案馆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最大化,它能够将各类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放置在大学毕业生档案信息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员在查询大学毕业生相关信息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通过信息化技能能够很好地实现档案的纸质载体和档案当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分开,那么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也就能够分别对这两者进行管理。传统的档案馆在对这两者分别进行管理的时候是一种双重的管理,无形当中就会为管理工作增加很多的难度和压力。这样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对纸质的实体档案馆进行和平常一样的管理建设,同时还需要对数字档案馆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资源需求者对于资源共享的一些要求。所以在以后进行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时候信息化技术管理将会是一大特色,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适应。

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运用。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单位通过网站建设等方式,在网站上建设档案室网页,公布有关信息,有关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相关管理动态,这对促进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信息化技术使得档案信息变得更加完整化和多元化

网络对于人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着毕业生的档案。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一般都由人才交流中心收集保管,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馆,而且这种档案馆基本都是信息化形式,通过档案馆可以让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学生在毕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个人的档案可能会随着学生到工作单位,也可能会回到学生的生源地。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的档案馆是在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份电子档案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内。通过这种保存方式能够让毕业学生的档案更加完整,让档案具有时效性。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档案保管的方式较为多样化,而且学生的信息也更真实,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的档案就可以真实的反映有关信息,发挥毕业生档案的应有作用。

4 信息化技术能够突破纸质档案无法超越的瓶颈

部分单位在管理毕业生档案的时候,存在着漏洞,而且有着这样现象的单位不在少数,甚至是有一些问题很难去解决。在众多问题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大学毕业生档案的时候,管理工作分散,使档案不能有效的实现价值。对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大多数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收集学生的信息上只是敷衍了事。有一些工作没有在要求内完成,然后在任务期限截止时,匆忙的完成,草率的工作态度,简单的处理,可想而知,管理工作上缺陷有多严重,由于之前学生信息统计工作做好不好,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是传统方式管理存在的不足。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档案是电子的形式,在填写信息的时候,可以按照具体的模式让学生统一的填写,然后再保存。在统计信息的时候,根据系统规定的时间进行填写,这样就不会出现突击填写的情况,而且还能让各个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收集信息不在那么仓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使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工作顺利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发展下,弊端增多,因此这种管理方式需要改变。现阶段,档案信息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服务的方式也由单一变为多样。在整体的档案管理都发生变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方式也加入了信息技术,并且不断的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容易,也使学生在毕业后,档案信息仍能为其服务。信息技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可以在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晖,张素丽,柳羽辉.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11).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6)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114-03

作者简介:王雪(1982-),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

随着Internet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上网是当今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桥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其中18~24岁青年网民接近6,669万,占网民数量的1/3,由此可见大学生构成了网民群体。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媒体的时间以网络最多,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学进行调查,当代大学生约有40%的学生每天上网4~6小时,此外还有16%的人在6~8小时之间[1]。传统的信息素质培养主要以高校为核心,方式主要依靠高校教师、图书馆专员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辅以一些专题讲座。采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且存在针对性不够强、专业性缺乏、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学资源匮乏等弊端。

利用网络上新兴的服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和优化信息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Web广播能够把用户感兴趣的Web网页直接推送到用户端,采取主动服务,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同时也避免了盲目阅读和单向被动的学习现象。

1 Web广播技术的概述

Web广播也即推送技术,是网络运营商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从互联网上或者信息制作者那里自动收集并获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源,有目的地按时把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通过特定的频道直接推送给用户[2-4]。这种技术的主流思想是广播,连续不断地把更新的主页播放出去,类似广播电视台主动将最新的资讯给客户,使用者不必花时间上网搜索,也可称之为Webcasting(网播)[5]。在Web广播系统中,服务器遵循一定周期对Web网页的信息源更新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将网络用户定制的信息存储到用户计算机上,并能够自动收集用户希望得到或者可能感兴趣的信息,避免用户在冗繁的信息中搜索操作,有的学者称之为“喂送技术”(feed technology)[6],其实质是一种软件,这种软件在网络环境中以高度专业化、智能化对Internet中Web站点的信息搜索、筛选、分类,排序后定时传递给用户,方便用户查阅,节省了用户的上网时间和资金费用。

Web广播技术作为一种进化的网络技术弥补了以往信息获取时的不足,具有如下特点:①多样的运行形式。Web广播常采用频道推送、邮件推送、手机短信推送和网页推送等多种运行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情况选择适合的推送类型。②无缝连接。即在没有用户交互或者最少用户交互的情况下建立起连接,用户可按照优先级对多种连接方式选择和设定连接,在空闲时段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送数据。③个性化服务。用户只需在使用的最初阶段设定好推送的信息内容及接收时间,系统按订单标准制订传送的内容和传送参数,并能够根据用户爱好和使用习惯进行动态跟踪。④智能化。采用智能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更新技术,深入了解客户切身需求,并根据客户使用信息情况不同选择和调整数据库,使用户面对的信息量具有可控性和安全性。⑤服务的连续性。Web广播技术使用的是基于Internet的IP协议组,当数据传输时遇到某些原因中断时,只要供需方不中止协议,当连接恢复时从断点处会自动开始续传。

2 Web广播技术实现方式

2.1 CGI方式

此种方式在原有Web服务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服务器扩展,从而实现信息推送。运用CGI命令,可设计出对用户输入的信息做出回应的交互式的Web站点,在提供给用户的Web页面中嵌入表单(Html Form),用户在浏览Web页面时可以填写并提交表单进行订阅;通过服务器上CGI命令对提交结果进行处理,并动态地生成所需要的HTML页面,最后由Web服务器将特定信息推送给用户。利用服务器端CGI脚本程序把数据连续不间断地推向客户机,从而使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性大大提高(见图1)。

2.2 CA(Client Agent)方式

此种方式采用的是一种专业软件,即客户(Client Agent)。由客户定期自动对预先选定的Web站点进行遍历搜索,将收集到的更新信息及时反馈给用户。客户对Web站点从其根目录开始搜索直至用户指定页面,当搜索到目标页面后便将所有内容都返回用户。这种实现方式由客户主动提供服务,也可称之为“智能拉取”(见图2)。

2.3 频道推送方式

这种实现方式由Push服务器、用户端和一些开发工具等集合成完整的应用环境和频道推送系统[7-9]。

频道式推送是目前在网上实现推送目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访问频道、把信息推送给用户、接收通知信息等功能。在Internet环境中,能够向用户部件传递信息的Web站点,被喻为“频道”,用户接收信息类似观看“专题片”,可以指定播放的时间,这种方式减少了数据传输量,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还可以支持私有协议和开发特殊的服务应用。在这种推送方式下服务器中的信息是系统的,它包括信息存储和内部数据连接,被称之为真正的推送技术。首先将要发送给用户的信息分门别类存放在每个频道中,再由系统处理生成的简单的文本或者JAVA应用程序等文件上传给服务器,然后网络用户从中央目录订阅感兴趣的频道,还可以对某些频道加以口令保护以保证被指定的用户访问,最后通知用户接收更新的频道内容,可以在指定的时间间隔或者周期性的监测更新的内容,也可以由服务器不断地发送更新信息资料并一直处于接收状态(见图3)。

2.4 邮件推送方式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单的一种推送方式,也即E-mail推送方式。工作原理类似于频道式推送,变用户主动搜寻信息为被动、有目的地接收订阅信息,如:《大学图书馆学报》将最新目次页信息推送给已在列表中注册的用户。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网页式(如:论坛,微博)、手机短信或微信及专用软件式推送形式的出现,有效地补充了向用户信息推送的形式,同时解决了信息源任务重、服务器超负荷的问题。

3 Web广播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Web广播技术将为用户“量身定做”的信息送给用户而不必用户亲自搜取,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年级阶段、专业方向、学习目的、科研定位等不同的生活学习情况而广泛应用。我国培养信息素养最佳时间主要在学习进修期间,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主要由高校图书馆承担。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部门,是读者与信息资源的纽带。因此,Web广播培养青少年大学生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人性化服务

所谓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就是由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创建、管理私人档案并提供应用服务。按照用户定制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检索定制、资源定制、服务定制及界面定制。按照用户选择的知识门类、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等信息内容提供相关内容的服务称之为资源定制,通常采用的是智能软件或者系统管理员将网络信息进行匹配、过滤和筛选,把高度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按指定的时间周期发送给用户。检索定制是指根据用户的检索知识、检索领域、检索习惯及操作的不同推送用户常用的检索式(布尔逻辑运算符)、检索引擎(Google,Yahoo等),并对检索结果的输出方式、排列格式进行定制。人性化界面定制是根据用户偏好对页面的排列布局、图标样式、个性字体、艺术颜色定制选择。服务定制是用户对所需要选择的一种服务。基于此服务研制的FRACT(Faq Retrieval And Clustering Technique)系统,是一个高性能问题解答检索系统,方便用户在个性化页面选定专业的专家咨询,解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2 信息定题服务

利用Web广播技术提供网络化的定题服务具有快捷、创新、准确性强的特点,而且能够满足用户教学、科学研究、知识探求等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系统定期或者长期推送给特约用户群体定向和跟踪的专题信息服务即为信息定题服务。如:江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定题服务,服务内容可以从课题查新、立项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到后续进展等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运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开展文献检索服务,并将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

3.3 最新书目导报服务

这是利用Web广播技术将符合用户自身兴趣爱好的最新期刊和书目分类整理后推送给用户的一种服务方式。改变原有被动地等待用户上门提取信息,扩大和补充本馆资源,改变传统服务时效差、交互性差、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等不足。数字化图书馆中的My Updates就是一种定期检索图书,通知用户最新资讯的服务。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开发出的“新书信息推送系统”和“期刊目次推动系统”,能够将最新中外文书刊信息及目次信息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推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提高了信息数字化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快捷服务。

3.4 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远程教育服务是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的高效教学方式,是促进教育平等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化学习解决方案,一般包括:在线学习及管理服务、课件制作服务、在线同步音视频课堂服务、录播室、配套的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等,可以完成在线学习课程、学习管理、资源管理、课件制作、在线同步音视频课堂、录课等功能。Web广播技术支持下开展推送服务,专家学者、高校教师、辅导员、实验员及教辅人员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进行专题讲座、演示、授课、实验、审批试卷、课堂讨论等网上推送信息服务。美国目前有300多所大学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采用卫星和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教学传输技术方案,开发的课程学习资源有教材、网络课件、光盘课件、网络学习资源库等,有效地支持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了学生多样化的媒体资源选择。

4 结语

网络已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Web广播技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高效、高质的优势。尽管它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但Web广播技术并不是一项完全独立的新兴技术,其必须依赖于其他专业技术的支撑才能够存在,是当前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数据库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 赵继海.基于推送技术的Internet最新信息的提醒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0(2):44-46.

[3] 李泽锋.基于智能Push技术的企业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J].档案管理,2005(1):22-23.

[4] 宋红.Push技术在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3(12):34-36.

[5] 赵继.基于推送技术的Internet最新信息的提醒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0(2):44-46.

[6] 毕强,杨文祥.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 索传军.论频道推送中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3(11):101-104.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1-0108-05

“生态学”(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General Morphology》中提出,它以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原理为研究对象。生态学强调生态平衡,也即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随着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尝试将教育置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研究教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随着教育生态学对教育环境、课堂环境等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将教育生态学研究内容转向课程研究,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上来,逐步形成了一种后现代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趋势。

引申至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以“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和教学环境‘生态化’”[2]为特征的“后大学英语”时代,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戈玲等认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个性化、层次化、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基础,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是有效实现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模式。[3]21-25这些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生态学问题也因此受到关注。

一、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课程,也就是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考察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如失调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外语教学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4]209-210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及其成因出发,探讨如何构建立体、平衡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 “最适度性”失衡

依据生态学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超过这个最适度的区间,个体发展将受到负面影响。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生命个体不同,可发展的空间不同,对相同环境因子的耐受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为个体发展提供最适度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因子,促进个体健康发展。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持续增加,使得教学资源短缺、师资紧张等问题愈发突出,导致了教学规模与教学资源的失衡。为此,许多高校不得不扩大班级规模,采用大班教学模式,这违背了教育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因为班级人数过多意味着班级内部个体间的差异扩大,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为保证教学效果,大班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受限于教学理念或信息技术熟练程度,仅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未能从本质上变革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光盘+课件+鼠标”模式,改变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这也导致了大班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语言知识的单向、线性输入为主,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和情感的多元互动,无法开展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影响到其作为生命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章木林,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二)“整体性”失衡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不是静态、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联系、开放、发展的整体,课程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应通过物质和信息的持续输入和输出发生联系,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反观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缓解上述教学资源和师资紧张的压力。改革尝试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转移到自主学习中心,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5],原因在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尚缺乏自主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独立的学习风格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没有教师指导的上机学习,忽略了自身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设计、指导和监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演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上计算机自主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机械叠加,学生自主学习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面授环节,学生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环节,两者之间缺乏生态学所强调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致使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处于分化状态,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违背了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也有悖于《课程要求》中所提出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6]的精神,无法解决高校师资紧张这一实际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多样性”失衡

根据生态学主导性原则,生物系统必须有优势物种或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健康的发展;根据多样性原则,生物系统必须有多元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可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英语存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多样性”失衡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英语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导向使学生多以通过各类标准化考试为目标,教学过程以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加上中国外语教学一直是在一种封闭式的花盆环境下进行的,缺少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使学生提高的是应试成绩,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并未提高,“花盆效应”明显,导致了教学目标“多样性”失衡。

从课程设置看,尽管《课程要求》强调各高校应设计出各自的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非“211工程”院校没有开设或只开设了4门及以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7]绝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一直以EGP课程为主,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多样性失衡”。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导致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失衡。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设计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生态学基本原则,旨在将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为一个可自我调节、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分化的机械系统。生态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贯穿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的构成范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构成范式“3+1”

传统的外语课程构成范式可总结为“2+1”模式,即“理论、方法+教材”模式[4]38,具体说就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传统纸质教材中,纸质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外语教学领域,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教师讲授传统教材获取信息、学习英语,而是更多地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网络等渠道接受语言输入,开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发新一代的立体化教材,将课程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1”模式转变为“3+1”模式,即“理论、方法、技术+立体化教材”模式,具体说就是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体现于立体化教材之中。

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是生态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立体化教材强调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创设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和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打破课本为学生获取知识唯一来源的局限,进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促进“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情景化协作学习的开展。因此,立体化教材实质上是一个多形式、多载体的综合性外语教学系统,包含纸质课本、多媒体光盘和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三个最基本要素。其中课本是根本,光盘是补充,学习平台是延伸,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必要时又可相互转换,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立体的、生态化的教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应包含网络版教材、教学管理平台和网络资源库等内容。其中网络版教材的内容应与纸质课本相关,但又不能是纸质课本或光盘的翻版,而是纸质课本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管理平台应具备易于操作、个性化、交互性等特征,要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反思学习结果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个性化监督和管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辅导答疑、实时交流等功能,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平台。资源库应是开放性的,应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充实资源库,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模式“1+1+X”

《课程要求》所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此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及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变成课堂面授和自主学习的机械叠加,导致两者处于分化和失衡态势。为此,教师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3+1”课程范式基础上,既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要改变当前面授教学与自主学习分离的局面,实施“1+1+X”教学模式。

“1+1+X” 教学模式不同于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与基于课堂的面授教学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传统面授教学、机房自主学习以及其他延伸场所和环境下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整合(integrating)或者混合(blending),其实质是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integrated blending teaching)。“1+1+X”既可理解为“教室+机房+其他延伸场景”,也可理解为“学生+教师+其他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场景的无限延伸以及教学要素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导致“失衡”现象的出现。因此, “1+1+X”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观察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失衡现象,适时加以调节,以达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平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和互联网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主题式或项目式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式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监督、管理、指导和评价。

“1+1+X”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面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答疑以及对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等方面。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到机房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同一级别、同一内容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单元学习,而是同时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基于个性化的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立体化教材系统中调用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如不同级别的教材、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英语学习网站等课外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大班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小组学习,小组内部强调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小组之间形成差异、诱发竞争、促进发展,同时有助于缓解课堂生态主体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失衡,实现课堂人口密度的生态平衡。这种“整合式混合教学”将自主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8],形成一种“计算机+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下学习+课上展示”、“个性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三)课程结构“1+X”

尽管蔡基刚等认为大学英语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9],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考虑,还是从大学英语教师的ESP教学能力考虑,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尚需时日。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注意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保证课程和学分的合理结构,在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辅之以一定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在“3+1”课程范式以及“1+1+X”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可实行“1+X”课程结构模式。其中“1”是EGP课程,多为必修课程,是基础和起点;“X”是EGE和ESP课程,多为选修课程,体现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特征。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水平,灵活安排各类课程的学期和学分,构建“EGP必修课程+EGE/ESP选修课程”的“后大学英语时代”的多元生态化校本课程体系。

韩戈玲等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强调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融于课程设置,实施特色教学,力求避免“千课一面”。[3]24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作用并非局限于教学层面,它对课程设置的深层次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EGE、ESP课程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在“1+1+X”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EGP课程内容可逐步转移到自主学习中心,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教学则以EGE或ESP教学为主、EGP教学为辅。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步由EGP混合教学过渡到“EGP+ESP/EGE”混合教学,进而为“1+X”课程结构中的“X”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得到同步提高。

(四)评价体系“3+X”

《课程要求》指出,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对此,许多学校将其理解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模式,以标准化考试生成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评价主体单一、主观性强、缺乏对教学的反馈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生命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应构建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抛弃过去只注重甄选功能的教学评价,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构建 “3+X” 生态化、促学性评价体系。“3”表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X”表示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自主学习参与程度、情感和动机等内容的全方位评价,也包括标准化考试、档案袋、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评价方式的结合。

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是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参与评价是实现其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反思、沟通的过程,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评估主体,其角色是多方面的。首先,信息技术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测评。相比于传统的测试,机测效率更高、更易于组织、结果更为直观,能在增加测评频率的同时缓解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教师还可依据机测结果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正面反拨和激励作用。其次,信息技术参与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为评价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和接受评价,评价结果信度更高。此外,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记载以及上述多元评价方式所生成的评价信息的存储提供了极佳的载体,便于师生随时调取,作为对学生评估和对教学反思的依据。

三、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教师是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也是大学英语课程系统主导性的生态因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的成败。改革带来了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适应改革的形势,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师。首先,教师需及时转变自身观念和角色,提高自身对“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适应和实践能力,由原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生态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整合的策划者,自主学习的监督者和检测者。其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需从整合的角度提高自身将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素质,也即“信息—教学”素养[4]161,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再次,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强调课程设置逐步由EGP向ESP过渡,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从大学英语EGP教师过渡到ESP教师,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生态位,也即生存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教学”素养的培训、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使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也即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进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新型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4]8。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将是今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整合就不能局限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层面,或仅仅着重于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而应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层面的整合,通过整合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唯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重新进入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4-26.

[2] 陈坚林, 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 外语电化教学, 2008(1):3-8.

[3] 韩戈玲, 董娟. 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20.

[6] 顾世民. 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 59-65.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8)

引言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微表达、微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校园里,微博逐渐演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空间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失的“第二交往空间”。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微博行为分析成为研究热点。

纵观学术界,针对微博的相关研究及其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从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的角度,主要研究微博短文本理解、微博内容挖掘、微博情感分析、微博用户社区挖掘。另一个是应用层面,从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营销管理等人文学科的角度,主要研究微博的系统功能、微博信息传播模式、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方式、微博交往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点、微博意见领袖。技术层面的研究多采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如中文分词、命名实体识别、文本分类、情感分析,对微博文本建模,进行语言处理和文本分析。而应用层面的研究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来获取用户使用微博的相关数据,进而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而结合两种研究手段,将信息挖掘技术应用于用户微博行为分析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做了此次研究。

实验流程

本次研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微博账号的收集、微博数据的采集及整理、微博内容及行为的分析。

1.学生微博账号收集

以自愿为原则,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并用,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新浪微博昵称,收集信息为:新浪微博昵称、所在院系、性别、年级。本研究先将调查对象限定为江南大学在校生,学生的专业尽可能涵盖文、理、工、艺、体、医等多个学科,年级包括从大一到大四以及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多元化的调查对象带来大量而真实的数据,有利于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2.微博数据采集及整理

利用公开下载的微博数据采集软件weiboCrawlerApp_3.0.9对收集到的微博账号进行数据采集。输入微博账号名称,该软件从新浪微博上获取指定用户发表的所有微博内容,并以文本格式文件保存,下载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收集到的微博信息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两个核心数据表,对下载的微博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数据表的结构说明如表2所示。

微博数据分析

通过近一个月的数据采集,共收集到微博账号30个,其中有效账号20个,学生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调查对象数据量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调查心存顾虑,不愿意提供微博账号,还有部分同学提供“死”账号(从未任何微博的账号)。20个微博账号共微博12610条,本文的数据分析都来自于以上微博数据。

1.登录方式

学生的12610条微博,其中有3179次由手机客户端,9431次由电脑客户端,详细分布见下页图1。在宿舍学生一般会使用电脑登录,而在外面的时候多使用手机。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网络以短信、彩信的方式更新,这正是微博的优势所在。

2.发博时间

本文对20位样本的12610次微博的时间进行了统计,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发博时间分布如下页图2所示。数据显示,学生的微博量有一个高峰,集中在每天18:00~22:00。参考江南大学的作息时间表,这个时间段是属于下课时间,学生有空闲来微博,而在上课时间微博量下降,凌晨时间段没有微博。

3.微博情感分析

微博中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特性,微博不需要特别的逻辑和文法,任何一段话,几个词甚至一个表情符号,都能成为一条微博。微博作为大学生对话交流、思想分享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博来表达自我、宣泄情绪、评论时事、分享消息,微博内容多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微博情感分析主要是进行情感极性的判定,即判断一条微博消息表达情感是正(积极)、负(消极)、中性(中立)。本文使用的情感分析软件是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编写的ROSTCM6,该软件具有文本操作、聊天分析、全网分析、网站分析等功能。我们利用其中的情感分析模块对20位学生的12610条微博进行了分析,微博情感分布如图3所示。数据显示,本次调查样本中情绪积极占绝大多数。

基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几点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微博,是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本次大学生微博行为的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

1.管理微博使用时间,防止上瘾

微博作为一种便捷的网络交流工具,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要求很高,为了避免学生沉迷网络,甚至上课时间都在发微博,必须引导学生自觉管理微博使用时间。例如,在课程表定义的时间域内禁止登录,每天在线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等。

2.利用微博开展微型学习

微博“碎片化”的技术特点适合支持微型学习。微型学习中,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片段在课下或者一些并不适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利用微博的多种媒体形式(如文本、图片等)为学生提供简明的微型化学习内容,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微博在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教学交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掌握学生思想舆论动态

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对学生微博的进行话题分析和情感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舆论动态及情绪走向,这对于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监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煦,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2-136.

[2]张琪.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与行为特点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4-58.

[3]闫幸.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9):61-65.

[4]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9)

1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明修身建议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大学生装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明修身建议,学生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具有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也必将开启幸福的人生。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形成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大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建议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文明水平,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自身修养,同时也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具体方法

2.1思想认知

首先让要让大学生对文明修身有正确的理解。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明修身的思想认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微信等媒介在学生中适用范围不断拓展,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加强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思想认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修身建议的重要性。思想认知是开启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的第一步,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文明修身不是考试中的分数却决定了人生未来的发展,让他们知道文明修身的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总,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分展现为人文明修身的实力,使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产生主观努力的内在动画里。除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认知之外,还可以采取以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班会、社团活动、海报宣传、主题广播等具体手段,来营造文明修身、品德建设的重要环境。

2.2具体方法引导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明修身以后,要有具体的引导方法和侧重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具体的措施,使例身边的同学共同监督、共同提高。在实践中大学生对于文明修身建议在引导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向并不断拓展:

(1)基本素养建议

所谓基本素养成即行、走、卧、言、行、立、动等生活中的基本环节的文明习惯,通过这些文明习惯的强化养成,使他们对文明修身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教育。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社会正能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摆脱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浮躁的思潮向大学生涌来,他们以各种鲜活的手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而文明修身建议就是要和这些不良思潮做斗争,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方式到情感认知都能本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决心进行学习。

(2)社会能力建设

所谓的社会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当中工作、生活应当具体的良好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意识等。要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对于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与其分享、承担生活喜乐的伙伴,造成了他们性格成长当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认。这些年,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同班同学或者是同寝室同学在相处中出现磨擦、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学生不会交往、沟通,不懂得包容、理解,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使他们成长为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们、帮助他人的正能量人群。(3)责任意识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意识,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手段也可以是学生及时了解到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就以及在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他们对于子女教育抚养的责任、对家庭关心爱护的责任、对长辈孝敬赡养的责任,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社会的发展还存有一份责任,祖国未来的建议将是由他们完成,他们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建设。

(3)展示回馈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给出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这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校也可以组织文明修身建设活动成果展,让学生感受到文明修身活动无处不在,以文明修身为荣,将文明修身长期坚持、落到实处。

3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总结

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的形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参考文献

[1]论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李繁南昌高专学报2007-06

[2]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构建与实施赵振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王岩成功(教育)2013-04-

[4]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吕会庆;张巍世纪桥2012-03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10)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大学生信息技术篇(11)

1.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

1.1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1979)提出的,指的是学习者对自我认知活动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也包括学习者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策略。认知心理学家O’Malley和Chamot根据认知心理过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包括制订学习计划(planning)、监控学习过程(monitoring)和评估学习效果(evaluating)。元认知策略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估、自我调整,不断使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元认知策略通常被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1.2自主学习的内涵

Holec(1981)最早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引入教学领域,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能力,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监控学习过程及评估学习成果。他指出这种能力是“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虽然其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有所不同(Littlewood 1999;陈冬纯,2006),但他们都同时强调管理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是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总的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依赖其个人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通过个人活动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带来了挑战。

1.3二者之间的关系

元认知策略的监控和调节功能对自主学习非常必要。只有学习者把注意力指向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才会更好地监控、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做到自主学习。相关研究显示,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文秋芳(1996)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对学习成绩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之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策略,即元认知策略。王笃勤(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策略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林莉兰(2006)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证性研究发现,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对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十分重要,进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引入学习策略的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策略的知识,拥有调控策略的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兴趣、经验和学习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Krashen(1985:23)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大量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关键。网络学习环境可提供大量真实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保证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元认知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按照既定的目标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保证学习的进度和效率,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网络元认知能力高的学习者能恰当地运用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策略,有效地确定学习外语学习需求,评价、监督、审查和修正自己的网络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问题

2.1策略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树立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少,策略意识和策略运用水平不高,自己应该对学习负责的观念淡薄。尤其是许多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多数表现为不知如何支配较多的自由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多渠道学习,部分学生依然依赖课堂为他们提供几乎所有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机会。笔者对本校2011级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无论是刚开始大学英语学习的大一学生,还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大二学生,在外语学习方法和心理上仍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2自我监控能力差

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学生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丰富,时间灵活,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外部控制的环境中,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要求更高。虽然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在五彩缤纷的网络资源的诱惑面前,很多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弱,对于自主学习时间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游戏等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情。根据笔者的调查,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计划、监控和评价。对于网络作业中输出类的练习,部分学生直接上网寻找标准答案进行抄袭。

3.3信息技术能力低

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理解信息即学生对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获取信息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查找、提取、记录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即有目的地将信息用于学习和研究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工具搜集、处理、传递、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给学习者带来了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信息来源、学习方式和教学监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很少或基本不用网络在线资源,对于海量的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判断的能力,对于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无法做出合理判断和鉴别。

3.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3.1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

元认知能力及策略的运用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培养的。培养学生管理支配自己的学习,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意识,即对学习者、学习任务和方法的意识增强。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计划学习任务、挑选监控策略、评价策略效果等方面,包括督促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要求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学习任务,明确任务的性质、特点,任务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程度;提高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要求学生针对不同学习材料、不同学习,灵活选择与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网络元认知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真正的网络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对网络学习理念、学习策略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定期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2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的搜索引擎和知识管理工具,从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到如何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等方面提供帮助,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要求学生遵守自订的学习计划,不流连于网络虚拟空间。此外,网络学习界面提供充分的在线及时交流,利用网络交互支持,使学生实施良好的自我监控,逐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个性化管理进行自我记录,查看学习记录,及时调控、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3.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运用搜索引擎、“帮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快速高效地获取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有用信息。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使学生熟练地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重组、加工、存贮,将所得到的信息化为己用的能力。通过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及鉴别信息的能力。

3.4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评价与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改善学习现状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评估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和弱点,还要明了自己已达到什么水平,并希望达到什么水平,从而使学生增强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利用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同时指导学生间相互评价,互改、互评作业,促使每个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比较中进一步做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估。

4.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明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掌握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能自我监控与评价英语学习结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语言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研究成果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元认知策略意识和使用水平,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完成从非自主状态到自主状态的转变,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10):906-911.

[2]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4]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1): 71-94.

[5]O’Malley, M. & A.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